社会工作互动涵义及类型

社会工作互动涵义及类型,第1张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

 (1)社会互动必然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并非只是在面对面的场合才发生,存在着间接互动;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二) 社会互动的情境

 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了解情境及情境的要求,是社会互动的基础。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互动的情境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

 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可以区分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等不同的互动情境,不同情境对于互动有着不同的要求。

 (2) 熟悉情境、工作情境与社交情境

 这是根据互动的目的所进行的区分。在工作情境下,互动双方有特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分工,言谈举止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很少有情感的交流;在社交情境下,人们往往是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目的,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有较深的感情投入;熟悉情境主要是指人们与熟人之间日常交往的场合。

 (3)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

 这是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所做的区分。情感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中的人际互动和社会交换遵循需求法则;工具关系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并不预期有亲密的情感关系和长期交往,双方互动和交换遵循公平法则;混合关系是指个体在家庭之外所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交往双方都预期将来还会继续交往,并有一定的情感联系,双方互动和交换遵循人情法则。

 (三)社会互动的过程

 关于社会互动的过程,主要有两种观点:

 (1)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提出,社会互动可以区分为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和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但是,首先,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其次,在互动的各个阶段中往往伴随有情绪的因素,因此互动过程分析可能要同时涉及到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再次,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

 (2)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芝加哥学派的帕克和伯吉斯等人主张把互动过程区分为竞争、冲突、顺应和同化四个阶段。

 (四)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1)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

 (2)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必然会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五)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

 (1)社会互动的维度

 通常,为了具体描述特定互动的状态,人们要考察社会互动的以下几个维度:

 1向度,反映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

 2深度,反映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

 3广度,反映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4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互动的多寡;

 5强度,反映互动中情感投入的强弱。

 (2)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

 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合作成功具备的条件有:目标一致、对于如何达成目标能够取得基本共识、动作配合、要讲信用。

 2竞争

 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是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

 特点如下:首先是人们对于一个相同目标的追求;其次被追求的目标必须比较少和比较难得;最后竞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物,而非反对其他竞争者。

 3冲突

 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的方式与过程。是直接的反对关系。

 冲突与竞争的区别:首先,冲突的目的`更为直接即打败对方,它是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的一种互动行为;其次,冲突双方有直接的、公开的、面对面的接触;最后,冲突各方所争夺的目标具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

 4强制

 强制是指社会互动中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和制约。

 5顺从与顺应

 顺从指互动中的一方自愿或主动的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

 顺应的含义比较广泛一些,除了顺从的含义外,还指互动的双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

 (六)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1)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由集合行为引起的是少量的非常规事件。

 (2)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为者相互依赖。

 (3)与组织行为相比,

 1在行为产生的原因上,组织行为主要是解决那些程序化了的经常事件,而集合行为往往是处理某个社会突发事件;

 2在行为方式上,组织行为一般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而集合行为往往采取非常规的方式;

 3在互动特点上,组织行为一般是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而集合行为则是通过个人情感的相互刺激而产生的;

 4从持续时间上看,组织行为是长期的重复行为,组织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长远目标,而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主要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

 (七)集合行为理论

 (1)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斯梅尔塞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努力。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条件,它们是: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行为动员、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社会控制能力。

 为了避免破坏性集合行为的发生,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减压阀理论”,认为社会应该有自己的减缓结构性压力的机制,以疏导社会成员中的一些不满情绪,避免不满情绪向现实行为的转化。

 (2)模仿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多数入将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行为出现“还原现象”。这时人们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产生。

 (3)感染理论

 该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参与集合行为的人,其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以及暗示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具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

 (4)紧急规范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这种“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同样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紧急规范理论往往将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而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某种行为方式看作是“紧急规范”。

 (5)匿名理论

 匿名是指人们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匿名理论认为,—些破坏性集体行为的产生是由于集合行为中的人处在匿名的地位上,从而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并降低了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性,由此在集合行为的场景做出平时很少甚至没有做过的举动。

 (6)信息传播理论

 该理论强调信息传播在促发集合行为方面的作用。集合行为是非组织行为,它的信息不是得自组织渠道,而是来自非组织渠道——谣言。谣言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但在社会出现压力时更容易流行。正是谣言的传播,引导了一致认识和共同情绪的产生,从而导致集合行为。在另外的情况下,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也会促发集合行为。

 (7)控制转让理论

 该理论认为,集合行为中的个人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理性行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权转让给他人。但是这种转让实际上是理性权衡的结果,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收益。转让行动的控制权,并不必然导致混乱,但如果接受转让者控制不了形势,就可能会发生集合行为。

 (八)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1)恐慌

 恐慌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心态及所作出的不协调的违反常规的行为。

 (2)谣言

 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播的信息,它往往是人们在情况不明的时候,利用集体想象构造出来的没有确切事实根据的描述某一广泛关心事件的信息。

 (3)流行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时为人们所崇尚的生活模式,它涉及服饰、音乐、美术、娱乐、语言、用品等各个方面。人们追求流行是个性表现与从众心理的统一。

1、人际需求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舒茨的人际需求理论,包括情感需求、归属需求、控制需求;

2、社会交换理论由布劳所提出,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3、公平理论由约翰斯塔希亚当斯所提出,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4、符号互动论由赫伯特布卢默所提出,符号互动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知识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1) 向度:情感是亲疏爱憎,地位是尊卑平等,利益是一致冲突?

(2) 深度:互动,相互依赖的程度。利益关联、情感投入、延续时间、规范复杂之深浅?是深度还是表层互动?

(3) 广度:范围领域大小。专业领域内往往互动比较单一,而如朋友、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大都是全面的互动。

(4) 频度:次数多寡。频度影响个体间关系深浅好坏。

有朋友说,最近被工作缠绕晕了,我回复一句话,“区分开工作和生活是最重要的能力”。

从心理层面说,工作和生活真的是两回事,这是截然不同的角色分工,如果混为一体,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毕竟,区分开不同事情,该干嘛干嘛,这才是心理健康标识,也是最基础的意识。

最基础的,同时也最难,也最为重要。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然就是理论在支撑,理论给出框架。

学习理论就是学习框架,才成体系,一提一串。

普通心理学是正常人,正面,变态心理学是反面,社会心理学横向,发展心理学是纵向。由此看人是正面加反面,横向加纵向。

重要理论内容:

普通心理学,5种人格理论。社会心理学:学习论,符号交换,态度转变,归因,印象,人际互动等。发展心理学,皮亚杰认识,埃里克森8阶段。

比如,心理学三大流派,就是要区分开核心观点,从而解释现实生活问题。

精神分析流派简述

心理学第二大势力。

精神分析有五大观点:

区域观,意识潜意识前意识。结构观,本我自我超我。动力观,生本能死本能。发展观,口预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青春期。适应观,适者生存,表现为变相宣泄和防御机制。

变相宣泄举例,对某人不满,受到指责,不能直接反驳,做梦遇到一条狗,穿戴如人,痛打落水狗,类似打死这个人。梦是象征化的宣泄。

理解防御机制的动力学背景,认识焦虑。安全感是基础需要,意识到危险时候就会焦虑,包括现实焦虑(恐惧)、神经症性焦虑(漂浮焦虑,本能导致)、道德焦虑(超我)。举例高处不胜寒,不是怕高,而是怕自己跳下去,因为道德焦虑下的良心惩罚。

防御机制是自我意识到焦虑时候的产物,全称为自我防御机制,属于自我功能。

动力心理学七句话,记住:

(1)大部分精神生活都是潜意识的。绝大多数心理生活都是无意识的。

(2)童年经历与遗传因素一起塑造了成年人。每个人都有父母,每个人都曾是孩子。

(3)别人对你的移情是理解别人的主要途径。对咨询师移情是了解这个人的主要途径,移情就是和我互动,本质是和我的形象互动,“是在心中玩我”,我就知道对方从小如何玩人的。

(4)你的反移情对理解别人在他人身上引起什么样的反应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咨询师反移情为了解来访者会引发他人有何反应提供价值,也就是这个人人际关系如何。举例,与漂亮异性交往会慢慢不舒服,反而对于相貌一般女士好感舒服,通过自己感受猜测这个人会引起别人如何反应。

(6)要发现“问题”的功能,它由复杂的且常常是潜意识的力量决定。症状和行为的很多功能是无意识决定的。症状都是保护。

(7)你我都是努力帮助别人获得一种真实和独特感。动力咨询帮助人获得真实感和独特感,真实就是去掉面具,独特感就是活成自己,是杨树就不奢求柳树。

小结,潜意识与决定论是精神分析两大基石,移情反移情阻抗是动力学实践,利用移情处理阻抗,真实独特感是活出自我的目标。

自体心理学说自尊尊严,自我心理学说冲突,客体关系理论说关系,本质与人的形象打交道,依恋理论是从母亲怀抱到情人怀抱。

上述假设都是人性恶基础。

精神分析三句话:

一是,精神分析即心理分析,分析就是扩展内省,有4种技术,即面质、澄清、解释、修通。

二是,精神分析就是在黑屋子里找一只根本不存在的黑猫。

三是,精神分析的运用,就是利用移情处理阻抗。

行为主义简述

心理学第一势力。

心理分作内在感受和外在行为,所谓主义就是假设、理论,就是“论”。

“我们只能知道我们所能看到的,我们也能看到我们想知道的”。

两种经典行为主义。一是强化与惩罚。保持行为使用正强化和负强化,如表扬、不让干家务。减少行为使用正惩罚和负惩罚,如批评、取消看游戏。温柔的坚持,效果好。

二是刺激和反应。讲个黄段子,有人说再来个,有人说流氓,有人不说话。

三种学习方式。习惯化(上下班坐公交适应),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三种社会学习理论。多拉德、米勒的挫折侵犯理论:家庭暴力农村还是城市高?城市更高,在于骂一下也是。家暴方当然被谴责,被害者往往也是肇事者,因为引发挫折,比如唠叨酒鬼丈夫引发挨打,多次被打就是自找的,好比走路有个大坑,每天路过都掉坑里,怪谁?

不能改变恶魔能躲开不?环境无法改变时候能改变自己不?

四种冲突,双趋,双避(悬崖追兵,两侧躲开,离家出走孩子),趋避(吃糠怕胖),双重趋避。

罗伯特控制点理论:事情搞砸了,归因自己是内控者,外归因外控者。

班杜拉观察学习:跳鞍马故事,吃西餐。效能感,效能感预期。

人本主义简述

第三势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广告就是把需求变作需要(需要下一步是动机)。

由于层次性,底层次实现才有高层次,如同哀伤五步骤,非常好用,因为心理东西不取决于对不对而是信不信。

提问:性满足仅仅是生理需要吗?

使用举例:

亲子关系仇人般,属于第三层次,则先搞好前两步。

退休老人广场天天上班一样下棋,各种需要。

七夕牛郎织女如何做。

海伦凯特给我三天光明,会做什么?主动选择强过被动,富人只吃学习苦头,穷人反之。

熟悉理论下功夫,千招会不如一招鲜,三板斧。

罗杰斯求助者中心疗法,要渗透到血液里。

人本哲学,人们完全可以信赖,有潜能做好自己,良好关系中解决自身问题。

人本主义看人性:

乐观资源。“寻求健康发展,人有无尽资源”,王阳明笑贫儿诗句,大包干奇迹。

自我实现。自恋动物。

机体智慧。失眠的解释,大脑睡,身体不困,你睡你睡我不困,冲突。

人是可以信赖的。“世界是美好的(有理由活下去)”“人是可信赖的(安全感,讲的是关系,悲惨是偶然事件)”“我是可爱的(不管啥模样我都是独一无二的)”。

人为什么有问题?

自我理论:

经验。

自我概念,如何看待自己。

价值条件化。

问题就在于经验和社会要求不一致。最后没有自我感受了。

心理问题三种解释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解释就是概念化,怕就是认为不该害怕,冲突。

精分:人格不良基础上,井绳诱因激活了压抑的创伤,见不得孩子学习放松就是如此。

行为:被蛇咬过,泛化。联想类比的经典条件反射。

人本:机体智慧。经验和自我概念冲突。

情感隔离防御机制

人是有情物,有了情感会焦虑,隔离缓解自己焦虑。

举例,朋友3个弟兄,自己照顾父亲最后3个月,其他人在别的城市。后来和朋友说,父亲去世时候他哭不出,“照顾三个月,唯心无愧”“弟兄们伤心不已,自己一点也不伤心”让他换成“亲爹”试试。

妈妈让孩子每天记住10个单词故事,不带感情,逻辑化,物化。

《情感社会学》一书总结了情感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并附带介绍了与这些社会学理论相交叉的心理学理论。情感社会学从理论取向上可划分为拟剧与文化、交互仪式、符号互动、交换、结构和进化等七种基本的研究取向。本书还总结了多位情感社会学研究者在不同的研究传统下的成果,并归纳了每一种理论的实证研究成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59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