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阅读答案

余光中乡愁阅读答案,第1张

余光中乡愁阅读答案

阅读《乡愁》,完成练习。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阅读题

1在诗中,作者分别把乡愁比作()()()()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作者为什么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你知道诗的最后一节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哪个海峡吗

4“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是什么意思

乡愁阅读答案

1在诗中,作者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2、答: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小)——母子深情(绵长)

船票(窄)——夫妻恩爱(厚重)

坟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浅)——思乡哀愁(绵绵无尽)

3、答:诗的最后一节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台湾海峡。

4、答: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大同的强烈愿望。

乡愁写了四个意象:

1、邮票,表达少年学子,对母亲的思念;

2、船票,表达青年游子,对新婚妻子的思念;

3、坟墓,表达诗人移居台湾后,对去世的母亲的怀念之情;

4、海峡,表达余光中先生,以及海峡两岸人民,翘首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强烈情感。

感情上随诗人成长,时间推移,年代变迁,是递进的关系,意象的选择也从小小的邮票到浅浅的海峡,逐层递进,由家至国,反映出诗人随着成长,由思念亲人到心系祖国的热切情感变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

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诗形上,四段文字在字数、句式上基本一致:“……(时间状语),乡愁是……(作为意象的具象化的‘乡愁’的载体),我在这头,……(具体的‘乡愁’的对象)在那头”。一气呵成,回环往复,似乎是情感的一唱三叹,余音缭绕,历久弥笃。

诗歌在语言上纯净、清淡,浅白真率而又意味隽永。“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音的形容词,用来修饰中心意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一反诗人早年“现代时期”那种刻意锤字炼句、苦心经营意象和矛盾语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惊人之语,在晦涩中求深奥的特点,转而追求恬淡、圆融的美学风格。以简代繁,以淡取胜,也算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乡愁

这首诗用“邮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用“坟墓”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浓烈的亲情;用“船票”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想念,这是热烈的爱情;而“海峡”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祖国的眷念,这是深深的爱国之情。这几组形象构成了乡愁的丰富内涵,使乡愁有了更明显的寄托。感情有淡渐浓,主题有浅入深。

作者便是用这样一种结构形式,如乐曲中主旋律的重复一样,在一咏三叹中,反复陈说分离之苦,将乡愁渲染得淋漓尽致。因此,评论家称这首诗极富结构美和音乐美。

第一节写“邮票”,是说自己小时候离家外出思乡想念母亲时只能通过写信与家人联系表达乡愁;第二节写“船票”,是说自己成家后在海外漂泊不能与妻子家人团聚,只能是在逢年过节时坐船回家与家人相聚;第三节写“坟墓”,是说当自己长大成家立业了,而母亲却去世了,不能报答老人家的养育之恩,只能在祭奠的日子在母亲坟前寄托自己的哀思;第四节写“一湾浅浅的海峡”,是说自己与家乡之间隔着台湾海峡,因为时局的原因却不能回乡探望,于平静中透出对台湾当局人为地把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割断开来表示的愤怒和不满。

前三节写的是诗人离家在外以及到海外漂泊求学奋斗的经历。最后一节诗人比喻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是因为:本来并不深的台湾海峡可以成为海峡两岸相互沟通的便捷通道,但却因为人为的阻隔使得海峡犹如天堑一般割断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亲人不能相聚,家乡无法探望,只能隔海遥望寄托思念之情。诗人在这里用“浅浅”一词,更能衬托出自己对当局的不满和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诗文运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叠词是为了缩小“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的形象,进而烘托出自己强烈而壮大的乡愁。余光中在散文《四月,在古战场》中也明确写出“然而,那不是害他生病害他梦游的中国。他的中国不是地理的,是历史的”余光中先生在这里写出来的乡愁比他其他著作里的乡愁表达更为直接,在诗题上便直抒胸臆,是余光中先生对家乡的眷念,也是一个成长在大陆的旅外诗人对童年时代的怀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757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