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四个意象各有什么含义

《乡愁》的四个意象各有什么含义,第1张

四个意象分别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邮票:母子深情(绵长)。

船票:夫妻恩爱(厚重)。

坟墓: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思乡哀愁(绵绵无尽)。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

作用: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赏析: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不舍。“一种模糊的惆怅”体现出了作者应是较早地就离开了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的模样了。

参考资料:

-乡愁

一、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

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起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

二、附原文如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赏析

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三、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男,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四个意象分别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1、“邮票”意象涵蕴着的是诗人忧愁的情感,它暗示着造成最为亲密的母亲不能直接相见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大陆和台湾政治上的睽隔。

2、“船票”暗示随着岁月的增长,乡愁的睽隔也日益沉重。

3、“坟墓”暗示乡愁因长时间的睽隔而化为永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4、“海峡”则把隐性的政治显性化,深刻地暗示大陆和台湾的政治睽隔,不仅是个人、家庭的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乡愁

《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

特点如下:

1意象的具体性。

乡愁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一种内在情感。 但是,诗人却通过“邮票”这个载体把思乡的内在情感外化为形象可感的意象。 由于对母亲的思念而不能直接相见,从而需要使用邮票来传递情感。

2意象的抽象性。

《乡愁》的四种直观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之间虽是独立的,但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这就是它们意象的递进性和抽象性。

作品赏析

《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

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乡愁是诗人

身在异乡的日子,人们最怕寂寞,因为寂寞中会有思考,而思考便有了莫名的原始的乡愁。我们怕看到家乡的影子,也怕听到家乡的声音,哪怕一点点的情愫,便能摧毁你压抑已久的情感,而这种时候我们唯一能感觉的恐怕只有乡愁了。

也就是在这种时候,我看到世界地图上的中国版图,也看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那湾浅浅的海峡。而台湾正依在祖国母亲的脚下,像顽皮的孩子在母亲身旁蹒跚学步,又像出海漂泊的小船。母亲和孩子有种无法割舍的情怀,母子情深,依依相恋。树高千尺总要叶落归根,孩子远走后但注定要归来,因为母亲是孩子的天空,孩子更是母亲的天空。而小船出海漂泊,待到风平浪静、夕阳西下,定是归岸,因为指航的灯塔就在大陆的岸边。

大陆和台湾、依依相连,曾经的分离已让人们痛彻心扉,而归来的蜜甜人们还在回味。那浅浅的海峡不是你我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的思想是统一的。人们不会忘记那铁蹄下的岁月,黑暗的日子。人们渴望祖国的统一,渴望民族的富强。

而今却有跳梁小丑在数典忘祖地玩弄手段,凡有正义感的中国人都不会听之任之的。有很多台湾同胞渴望回到大陆,因为大陆有他们的根,是历史让他们分别,又是历史让他们重逢。他们把这种团聚的蜜甜分享给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中国人。人们都明白祖国母亲欢迎他们、包容他们、接受他们。当人们再次看到宋楚瑜和连战回大陆祭祖,世界华人都为之喝彩,历史再次证明正义是永恒的真理。

归来吧,归来呦,乡土会包容一切。那道浅浅的海峡我们不怕,因为没有比船更远的海,漂泊人不要再为乡愁撕心裂肺,乡愁再也不能成为我们的乡愁。什么也阻隔不断对祖国的依恋,哪怕是世上最宽的海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15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