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郭小川体”

什么是“郭小川体”,第1张

你说的郭小川体就是新辞赋体。

“新辞赋体”,又称“郭小川体”,是当代杰出诗人郭小川的一个独特创造。为了表达壮阔的思想感情,郭小川从我国古代辞赋中,借鉴联辞结采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规律,创造了这种新诗体。短句长排、诗行大体整齐、对应的格式,与铺饰、夸张、重叠、排比、对偶等表现手法大量使用,以及结构、词藻、音韵节奏等方面的考究,有效地增强了诗的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造成一种宏阔与澎湃的气势,使得这种诗体产生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新辞赋体,实质是诗人郭小川创造的新的诗歌体式。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郭小川不拘一格,对诗歌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曾被誉为“革新能手”。由于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在诗作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坚定性与乐观主义精神,所以不断奏出了昂扬的旋律,鼓舞广大人民感奋起来,推动历史前进。

新辞赋体,“处在一个意气风发、精神振奋的前所未有的时代。造成一种雄浑而壮丽的气势,一种高昂的调子。”。郭小川的可贵素质是具有永不衰竭的“战斗的热情”,并将这股热情融会于有血有肉的生活形象之中。郭小川1952年9月1日深夜,即他33周岁生日前写给其夫人杜惠的一段话:“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也许在我们这一代,还要经历人类的最后一次战争,在很多的岁月里,我们将会遇到许多困难以至挫折,但是我们应当永远使自己感到幸福。这就需要一种伟大的意志力,永远随着时代前进。”

新辞赋体,在郭小川数十年生涯里,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对时代的许多重大问题做出了诗人的回答,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以至“文化大革命”10年,诗人的一系列优秀诗作,如《致青年公民》组诗、《望星空》、《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等,都较为清晰地留下了时代的足迹。1976年10月18日,郭小川逝世。但郭小川的著名诗句至今留在人们的心中:“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不受欺诈;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大脑发达 。

"爱我的人"指的是那些对你表达出爱意、喜欢你或深深关心你的人。他们可能会以言语或行动表达他们的感情,包括告诉你他们爱你、关心你的幸福,愿意为你付出,并希望与你建立深厚的感情关系。

"我爱的人"则是指你个人深深喜欢、关心和珍视的人,可能是你的伴侣、家人、朋友或其他重要的人。当你说"我爱的人"时,表达的是你对他们的深情、关怀和情感投入。

这两个表达意味着在情感上有一种特别的连接和深入的感情。它们代表了在彼此之间存在着爱的情感纽带,这种爱可能是亲情、友情或者爱情。这些表达通常带有积极的情感和情感关联,显示了彼此之间的特殊关系和重要性。

《温柔》这首歌是一首表达柔情的华语情歌,其歌词蕴含了暗恋的感觉。因此,当一个男生给一个女生唱这首歌时,可能有以下几种含义:

1 表达爱意:歌曲的歌词可能包含男生对女生的情感,他可能想通过这首歌来传达他对女生的爱意和温柔,表达他对她的感觉和情感。

2 表达关怀:男生可能想通过这首歌告诉女生,他理解和关心她的感受,愿意为她提供支持和安慰。这首歌的温馨和感人之处,可能能够抚慰女生的心灵。

3 表达共鸣:歌曲的歌词可能反映了男生和女生共同经历的情感体验,例如失恋、失望等。男生可能想通过这首歌与女生分享这种体验,表达他们的共同情感。

然而,这些只是一些可能的理解,具体的含义还需根据歌曲的歌词以及男生和女生的关系来具体分析。总的来说,男生唱《温柔》这首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可能包含了对女生的爱意、关怀和共鸣。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2)”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1)悲伤 (2)伤悲 (3)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3)。

(1)似曾相识鸟归来 (2)似曾相识雁归来(3) 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1)。

(1)曹植 (2)曹丕 (3)曹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1)”。

(1)阴山 (2)边关 (3)燕山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2)。

(1)花重绵阳城 (2)花重锦州城 (3)花重锦官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1)。

(1)《游园不值》 (2)《春望》 (3)《春夜喜雨》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1)的诗句。

(1)王勃 (2)李白 (3)白居易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2)”是文天祥的诗句。

(1)汉青 (2)汗青 (3)汗清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1)。

(1)因为 (2)坐下 (3)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3)。

(1)多少楼台烟波中 (2)多少楼台风雨中 (3)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1)的诗句。

(1)王维 (2)王之涣 (3)王勃

1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2)。

(1)张养浩 (2)马致远 (3)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1)。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王昌龄《出塞》 (3)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3)。

(1)春色 (2)梨花 (3)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3)的《无题》。

(1)李贺 (2)李清照 (3)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2)。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登高》 (3)《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2)的词句。

(1)岳飞 (2)辛弃疾 (3)陆游

1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2)。

(1)红色 (2)花 (3)树叶

19.“海上生明月,(3)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1)天地 (2)天下 (3)天涯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1)的《别董大》。

(1)高适 (2)岑参 (3)王昌龄

2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2)。

(1)李延年 (2)李龟年 (3)崔九

22.“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3)的诗句。

(1)李煜、柳永 (2)柳永、李清照 (3)李煜、李商隐

郭小川

郭小川(1919年9月2日—1976年10月18日),男,原名郭恩大,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国文学界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1933年,日寇侵占热河,他随全家逃难北平。少年时代,他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起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向困难进军》)。

“一二·九”运动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中国***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此外还是音乐艺术家。

中文名:郭小川

别名:郭恩大、郭伟倜、郭健风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凤山镇

出生日期:1919年9月2日

逝世日期:1976年10月18日

职业:诗人、***员

毕业院校:东北大学工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团泊洼的秋天》、《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斗争》、《鹏程万里》、《昆仑行》

笔名:郭苏、伟倜、健风、湘云等

性别:男

个人简介

郭小川,男,原名郭恩大,中国近代著名诗人,1919年9月2日出生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笔名:郭苏、伟倜、健风、湘云、登云、丁云、晓船、袖春等。父母均系教师。他幼年在家乡读书,随父读过两年私塾。1933年春,日寇进攻热河,全家逃亡到北平。1933年夏,他取名克什格(蒙语:吉祥),考入官费的北平蒙藏学校。1934年春,用郭恩大名,考入北平东北中山中学。1935年夏,取名郭伟倜,考入该校高级师范班。1936年夏,取名郭健风,考入北平东北大学工学院补习班。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开北平到达太原,同年9月20日报名参加八路军,被分配到一二_师三五九旅。1937年加入中国***。1941年至1945年,在延安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三部等单位学习,进修马列主义和文艺理论。

1948年到1954年,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1955年到1961年,任中央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1962年调《人民日报》任特约记者至文化大革命。1970年,随中国作家协会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锻炼。

1976年10月18日,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不幸逝世。

郭小川创作作品极多,主要著作有:《团泊洼的秋天》、《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鹏程万里》、《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还有一些政论、杂文作品。

人生经历

郭小川凭着一腔热血和豪情,创作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脍炙人口的诗篇。郭小川,在我国文学界是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抗日战争期间,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投笔从戎,成为王震领导的三五九旅的一名战士。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奋笔写诗,热情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成就,很快成为新中国文艺界一颗光彩照人的明星。然而,在随后共和国的政治风云里,郭小川的命运却跌宕起伏。在短暂的人生征途中,他先后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坎坷之路,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和痛心。

被迫承认错误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特地选调了一批经过革命战争考验的文艺创作骨干,先后到中央宣传部加强文艺创作的领导工作,繁荣文学事业,著名作家丁玲奉命担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林默涵、郭小川等人也被选调到该处担任负责人。1955年,我国文艺界开展文艺思想大讨论,大家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丁玲、陈企霞等在大讨论中畅所欲言,大胆陈述个人观点,结果被上纲上线,错误地定为“丁、陈反党集团”。

当时,郭小川政治热情很高,组织纪律观念很强。在一次批判丁、陈大会上,他积极响应领导号召,踊跃发言。由于发言慷慨激昂,言辞尖锐,很受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欣赏,他赞扬郭小川的发言很有战斗力。周扬、林默涵等也认为郭小川有朝气、有才干。事后,经过党组织研究,决定将郭小川从中宣部文艺处调往作家协会担任秘书长,以加强作协的领导力量。第二年,郭小川晋升为作协党组副书记。

郭小川在作协机关通过工作实践,深感文艺界历史上有许多错综复杂的恩恩怨怨,也发现丁玲等的实际情况并不像当年批斗大会上说的那么严重。此时此刻,他开始冷静、理智地思考问题,认为必须接受历史的沉痛教训,慎重处理丁、陈二人的问题。

1959年,庐山会议掀起阶级斗争新风暴。作协党组竟然把郭小川同彭德怀挂上了钩,开展重点批判。罪名是:在复查“丁、陈反党集团”中“经不起考验”,“形势发生变化时,由摇摆不定走向右倾”。郭小川有口难辩。1959年11月底,他被迫在作协12级以上党员干部会上作检查。

遭遇“文革”厄运

1960年春,中央要求全党加强调查研究,纠正错误。党内原先紧张的政治气氛开始缓和。当时有人曾把诗人郭小川受批判一事传到了毛泽东耳边。他表示“应给这个善于思索、富于幻想、热爱祖国的诗人、公民、党员、老战士以绝对的自由”。

1962年10月,在胡乔木的帮助下,郭小川离开作家协会,到人民日报社当了一名普通的记者。不久,他的老领导、农垦部部长王震邀其随行,先后赴东北林区和北大荒垦区考察。随后,王震又带他南下福州、泉州、厦门、漳州。这期间,郭小川还专门深入上海警备区南京路上好八连,采访他们的先进事迹。事后,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长篇通讯报道《崇高的革命品质》,热情歌颂南京路上好八连。郭小川随同王震部长走南闯北,大大开阔了视野,处处感受到广大工农兵群众战天斗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涨热情。工农兵群众火热的战斗生活,让他激情满怀,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曾先后发表了《东北林区》、《厦门风姿》、《昆仑行》等优秀通讯、诗歌、散文。作为一名战士诗人和著名记者,郭小川当时在写作生涯上开始进入另一个辉煌时期。大型歌舞《东方红》剧组热情借他参加写部分解说词;八一**制片厂也不甘落后,特地邀请他撰写《军垦战歌》影片的解说词。顿时,他成了新闻界和文化界的大忙人、大红人。他曾随《人民日报》副总编安岗到大庆油田采访,撰写了大庆油田《怎样突出政治》等著名通讯,影响很大。1965年,他又深入采访了中国乒乓球队庄则栋等运动健儿,写了另一篇著名的通讯报道——《小将们在挑战》,《人民日报》和《体育报》同时在显著位置发表。

不久,“文化大革命”的风浪骤然而起。随着政治运动向纵深发展,他被隔离审查,遭到了无情的批斗、抄家,责令写交代材料。然后,被作协机关造反派揪回去监督劳动,被勒令打扫厕所。随后,他被送往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继续接受审查。郭小川毕竟是有社会影响的知名诗人和记者,名声在外。他在咸宁“五七”干校劳动的消息,很快就传到武汉军区,引起军区政治部的莫大兴趣。1971年,武汉军区政治部派人到咸宁“五七”干校,提出借郭小川到军区帮助写《前进在五七道路上》影片的解说词。他没有辜负武汉军区的殷切希望。影片放映后,解说词一炮打响,轰动军内外。各大军区羡慕不已,都从“借调”经验中获得了启发,争相效仿,纷纷派人到文化部“五七”干校借调郭小川。

1971年的一天,江青要看**,工作人员不敢怠慢,赶紧为她放映各大军区新拍制的纪录片。她看着看着,突然发现银屏上出现了郭小川的名字,不禁勃然大怒,尖声责问:“郭小川到处乱窜,有没有人管他?!”这句话一传出,各大军区都惊慌失措。从此,对郭小川的态度立刻大大改变。郭小川只好返回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继续埋头劳动,接受审查。1974年底,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的大部分人回北京分配工作。但郭小川例外,他被从咸宁“五七”干校直接转移到天津静海县干校继续审查,行动受到监控。于是,他在天津静海县团泊洼干校整天满腔愁云,过着一种孤寂、忧伤的日子。

在烟雾中窒息身亡

1975年国庆节后,中央专案组突然派人到干校,向他宣布审查结论:经审查一切没有问题。郭小川一身轻松,愉快地返回北京。第二天,他立刻匆匆去见老首长王震。时任副总理的王震,看到老部下终于获得自由,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四人帮”尽管受到毛泽东的连续批评,但他们并不收敛,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不容乐观。因此,纪登奎、王震安排郭小川尽快离京,到外地避风,免得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1975年9月,郭小川在团泊洼写了不朽的诗篇——《团泊洼的秋天》。

1976年10月,一向关注时局变化的郭小川,此时远在河南林县,虽然不知道中南海出现的新情况,但凭着诗人惯有的政治敏锐感,仍能从收音机、广播的用语和语气里,微微感受到一些新变化。他决定去一趟北京,看看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计划先到安阳探亲访友,再去郑州与省委书记刘建勋话别。10月13日,他刚到安阳招待所,就耳闻“四人帮”被捕的喜讯。他左盼右盼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内心深处充满了激动。

18日夜,郭小川躺在床上,习惯地点着香烟。他翻来覆去总是不能入睡。无奈,只好按惯例服用安眠药。不一会儿,他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然而他手上夹的烟蒂却未掐灭,从而引发了火灾富有才华的著名诗人郭小川,在无情的烟雾中窒息身亡。

家庭成员

女儿:郭晓惠,人民大学外语教授,已退休。

创作经历

郭小川少年时代,他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起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向困难进军》)。“一二·九”运动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中国***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

一九三六年抗日战争爆发,郭小川在赴延安的途中参加了八路军,在一二_师三五九旅先后担任宣传、教育和机要工作。一九四一年初,他到延安马列学院等单位学习和工作了四年半,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抗战胜利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任县长,参加并领导了清匪反霸和土改运动。一九四八年夏,他转到新闻战线,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委兼编辑部主任。一九四九年五月随军南下。武汉解放后,他在中南地区从事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与陈笑雨、张铁夫合作,以“马铁丁”为笔名写了大量的“思想杂谈”,在群众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一九五三年春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

作为一个诗人,郭小川在抗日战争前期写的《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我们歌唱黄河》《草鞋》《老雇工》等诗篇,虽然稚嫩,存在着尝试和摸索的痕迹,但是它们表达了诗人热爱革命生活的真挚感情。也初步显示了他善于捕捉革命斗争生活中的动人场景的艺术才能。从一九四三年以后长达十多年之久,诗人把全部精力放在实际革命工作上,几乎没有拿起笔来写诗。然而艰苦而丰富的革命工作实践,党的理论宣传工作给诗人带来的较高的思想理论修养,却从生活上和思想上给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十年,在诗人的创作道路上算是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

一九五五年秋,郭小川从中共中央宣传部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转到文艺战线以后,诗人立即以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为新中国刚刚开始的社会主义事业高唱颂歌和战歌。他的第一首政治抒情诗是献给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投入火热的斗争》。这首诗以他过去的诗歌中所没有的磅礴气势,唱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

公民们!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它的每一秒种都过得极不平静,

它的土地上的每一块沙石都在跃动,

它每时每刻都在召唤你们,

投入火热的斗争,

斗争!

这就是生命,

这就是富有的人生。

随之,诗人的炽热诗情便一发而不可收,于一九五五、五六两年,陆续写下《向困难进军》、《在社会主义高潮中》、《闪耀吧,青春的火光》等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的组诗,其诗作进入了爆发期。诗人在回忆这个时期的创作时这样说过:“当我因为走上文艺岗位而重新写作的时候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号召已经响彻云霄,我情不自禁地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姿态,写下一行行政治性的句子,简直就象抗日战争时期在乡村的上墙书写动员标语一样我愿意让这支笔蘸满了战斗的热情,帮助我们的读者,首先是青年读者生长革命的意志,勇敢地‘投入火热的斗争’。”诗人达到了目的。他那政论家的头脑,创业者的胸怀,战士的嫉恶如仇,为新事物大喊大叫的歌喉,使他的诗歌象战鼓象号角催动人们前进,在青年读者中产主了热烈的反响。

然而诗人并没有为成功所陶醉。他说:“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但是,我越来越懂得,仅仅有了这个出发点还是远远地不足。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郭小川在政治上是个不断革命的战士,在艺术上则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诗人。一九五七至五九年间,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克服议论多于描绘的缺点,并从题村的开拓上、思想内容的深化上,以及艺术形式的创造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他这个阶段的诗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九五七年的三首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和一九五九年的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叙事诗《严厉的爱》以及抒情诗《望星空》。这些诗作表明诗人已经不满足于用鼓动性的政治语言去激动读者,而力图发掘我们伟大人民和革命战士的心灵美,从人民生活中去提炼那种“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并通过巧妙而奇异的构思表现出来,使读者读了不止发生暂短的激动,而且能引起长久的深思。诗人的探索精神及其实践,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然而在五十年代末左倾思潮泛滥的时候,诗人却遭到了无端的指责,《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和《望星空》以及当时尚未出版的《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都被批评为“思想感情不健康”。历史是最公正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些诗篇不仅对诗人自己的创作而且对我国当代诗歌的发展,都是一个重要的推进。

进入六十年代,郭小川的诗歌从思想到艺术都更成熟了。1960—1962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遇到严重的困难,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面对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为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努力反映了这个严峻而风发的时代,写有《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和《秋歌》等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强烈战斗气息的诗篇。一九六二年十月,诗人调任《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三年多,他西出阳关,东泛大海,钻森林,踏沙漠,足迹遍全国。诗人根据自己对战斗在各个不同岗位上的我国人民的火热斗争生活的观察体验,以深切的感受,写下了《林区三唱》、《西出阳关》、《昆仑行》和《春歌》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五十年代末,诗人对作家的独特风格问题谈了极其精湛的看法,他说:一个作家,“他的精神状态一定是非常崇高,他永远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用共产主义的锐利的目光去观察和理解一切;然而,他却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作家的作品一定是服务于人民的,忠实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的;然而他有的是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即使他的作品不署名,你也可以大致猜中是他的。”六十年代,他的创作就达到了这种境地,他成了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当之无愧地可以兼有战士和诗人这两种称号的人!”

在十年动乱期间,郭小川经受了阶级斗争的严峻考验。林彪、“四人帮”对他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围攻、诬陷、迫害,但他始终不屈服,不苟安。在歌喉被紧紧扼住的时候,他还握着自己的笔,以刚直不阿的气概表达了革命战士不畏权势、不畏强暴的信念与誓言:

是战士,决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钟;

要革命,决不能止步不前,哪怕是面对刀丛。

——《秋歌》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他万分高兴,不幸被一场意外事故夺去生命。

郭小川不愧为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真正的战士。不幸的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长期摧残,正当盛年的诗人在刚刚看到一九七六年十月的胜利就溘然长逝了。他的诗人兼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将置身于优秀诗人的行列,放射着耀眼的光辉!

他的诗激情澎湃,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在诗歌形式上借鉴了古代诗歌和民歌的优点,语言节奏鲜明、流畅。

郭小川原名郭恩大,笔名马铁钉,他始终称自己是乡村诗人,是劳动人民,所以被称为劳动战士诗人。

全集出版

《郭小川全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郭小川全集》的面世,受到了学界和传媒的广泛关注。《科学时报》、《出版广角》、《博览群书》、《开放时代》,甚至央视的《读书时间》等都纷纷以专版专题予以评价。在各式全集层出不穷当中,她何以引起如此反响?期望今天的重温能使人们对郭小川,对他的文字,对他所代表的那一代知识分子、那一段逝去的历史有更深的体悟。这也是我们的目的所在——“把真实还给扭曲了的历史”,“愿它真正有益于中国人的精神的成长!”

个人影响

郭小川是当代的杰出诗人。在他数十年生涯里,他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对时代的许多重大问题做出了诗人的回答,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以至“文化大革命”10年,诗人的一系列优秀诗作,如《致青年公民》组诗、《望星空》、《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等,都较为清晰地留下了时代的足迹。由于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在诗作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坚定性与乐观主义精神,所以不断奏出了昂扬的旋律,鼓舞广大人民感奋起来,推动历史前进。

郭小川认为,我们“处在一个意气风发、精神振奋的前所未有的时代。”因而这个时代的诗歌要“造成一种雄浑而壮丽的气势,一种高昂的调子。”郭小川的可贵素质是具有永不衰竭的“战斗的热情”,并将这股热情融会于有血有肉的生活形象之中。

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郭小川不拘一格,对诗歌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曾被誉为“革新能手”。“新辞赋体”可以说是诗人的一个独特创造。为了表达壮阔的思想感情,他从我国古代辞赋中借鉴联辞结采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规律,创造了这种新诗体。短句长排、诗行大体整齐、对应的格式,与铺饰、夸张、重叠、排比、对偶等表现手法大量使用,以及结构、词藻、音韵节奏等方面的考究,有效地增强了诗的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造成一种宏阔与澎湃的气势,使得这种诗体产生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郭小川走了,但他留下的诗句今日吟诵起来仍然那么亲切上口,仍然鼓舞和激励着我们:

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

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

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不受欺诈;

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

作品欣赏

郭小川的《祝酒歌》

三伏天下雨哟,雷对雷,朱仙镇交战哟,锤对锤;今儿晚上哟,咱们杯对杯!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今儿晚上啊,咱这是瑞雪丰年祝捷的会!酗酒作乐的是浪荡鬼;醉酒哭天的是窝囊废;饮酒赞前程的是咱们社会主义新人这一辈!财主醉了,因为心黑;衙役醉了,因为受贿;咱们就是醉了,也只因为生活的酒太浓太美!山中的老虎呀,美在背;树上的百灵呀,美在嘴;咱们林区的工人啊,美在内。斟满酒,高举杯!一杯酒,开心扉;豪情,美酒,自古长相随。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森林就是花中的蕊。花香呀,沁满咱们的肺。祖国情呀,春风一般往这儿吹;同志爱呀,河流一般往这儿汇。党是太阳,咱是向日葵。广厦亿万间,等这儿的木材做门楣;铁路千百条,等这儿的枕木铺钢轨。国家的任务是大旗,咱是旗下的突击队。骏马哟,不用鞭催;好鼓哟,不用重锤;咱们林区工人哟,知道怎样答对!且饮酒,莫停杯!三杯酒,三杯欢喜泪;五杯酒,豪情胜似长江水。雪片呀,恰似群群仙鹤天外归;松树林呀,犹如寿星老儿来赴会。老寿星啊,白须、白发、白眼眉。雪花呀,恰似繁星从天坠;桦树林呀,犹如古代兵将守边陲。好兵将啊,白旗、白甲、白头盔。草原上的骏马哟,最快的乌骓;深山里的好汉哟,最勇的是李逵;天上地下的英雄啊,最风流的是咱们这一辈!目标远,大步追。雪上走,就象云里飞;人在山,就象鱼在水。重活儿,甜滋味。锯大树,就象割麦穗;扛木头,就象举酒杯。一声呼,千声回;林荫道上。机器如乐队;森林铁路上,火车似滚雷。一声令下,万树来归;冰雪滑道上,木材如流水;贮木场上,枕木似山堆。且饮酒,莫停杯!七杯酒,豪情与大雪齐飞;十杯酒,红心和朝日同辉!小兴安岭的山哟,雷打不碎;汤旺河的水哟,百折不回。林区的工人啊,专爱在这儿跟困难作对!一天歇工,三天累;三天歇工,十天不能安生睡;十天歇工,简直觉得犯了罪。要出山,茶饭没有了味;快出山,一时三刻拉不动腿;出了山,夜夜梦中回。旧话说;当一天的乌龟,驮一天的石碑;咱们说:占三尺地位,放万丈光辉!旧话说:跑一天的腿,张一天的嘴;咱们说;喝三瓢雪水,放万朵花蕾!人在山里,木材走遍东西南北;身在林中,志在千山万水。祖国叫咱怎样答对,咱就怎样答对!想昨天;百炼千锤;看明朝:千娇百媚;谁不想干它百岁!活它百岁!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今儿晚上啊,咱这是瑞雪丰年宣誓的会。

情感表达的逻辑程序大致是:当人通过一种或几种感觉器官把某事物的刺激信号接收并传递到人的大脑之中,大脑就会把以前存储在“价值观系统”中该事物的“主观价值率”提取出来,与自身的“中值价值率”进行比较、判断和计算。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就会在大脑中的边缘系统(该组织决定着情感的正负)的“奖励区域”产生正向的情感反映(如满意、自豪);当前者小于后者时,就会在大脑中的边缘系统的“惩罚区域”产生负向的情感反映(如失望、惭愧)。

《沁园春雪》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为己任,所以词里表现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

《沁园春·雪》是近代词人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阪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

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

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二、赏析: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参考资料:

-沁园春雪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的思想情感。

出自:《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原文: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赏析:

起始两句以设问提起,既包含着酝酿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写出远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英姿,可谓意出高远。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论这后五个字时说“已尽泰山”,

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五个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

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钟”,聚集或集中之意。“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奇险。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刘勰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诗人目睹泰山的壮美而情怀满腔。前一句显出诗人襟怀的浩荡,后一句显出眼界的空阔。“决眦”,裂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

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鸟小,远望所致?还是诗人的神思随那鸟儿一起飞翔?这两句在写景之中,有诗人的不尽之意及神往之情。

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人分明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

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时也是这样的心境吧。

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示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概。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77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