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美术绘画内容分析幼儿心理状态

如何通过美术绘画内容分析幼儿心理状态,第1张

(一)线条与幼儿情绪个性

「法国画家Braqueg认为线条是表现情绪与个性最丰富的语言」(吴长鹏,民88,p6)。所以,从幼儿绘画的线条可以看出幼儿的个性、情绪发展与情绪的象征(吴长鹏,民88;郑明进,民76;张明慧,民90;朱静芬,民92﹚。

常画直线的幼儿比较精明、干练、沉着、稳重,做游戏时较具领导能力,对朋友重感情及情趣;若女孩子常画直线,则带有男性的心理倾向。曲线则代表幼儿具有温和、柔顺、内向的特质;若男孩子常画曲线,则带有女性的心理倾向。水平线代表幼儿具有和平、安全及稳定感,和同侪们容易相处的融洽。而垂直线代表幼儿具有积极、肯定、明快的情绪与性格。常画粗线的幼儿个性比较强,有拓落之感,并且容易冲动,常有欺侮同学的行为。画细线代表幼儿比较柔顺、轻巧、胆怯及害羞。而又短又直的短线画的多,曲线出现的少,锐利的角度出现较多,代表幼儿具攻击性。

所以,依照线条所画的强度,可以将幼儿的情绪与个性现象做分类。缺乏安全感、胆小而自我压抑的幼儿,几乎是画不出清晰的线条。相反地,能够画出强而有力的线条或在画纸上刻出痕迹者,则具有攻击性。均衡发展的幼儿绘画,出现清晰且干净整齐的线条。

(二)色彩与幼儿情绪个性

色彩可以显示心理健康状态,因为幼儿会把情绪和情感表现于绘画中。幼儿绘画的色彩是个性、情感与情感的代号,幼儿绘画的形象是思想的密码(苏振明,1999)。幼儿使用色彩时蕴含了情感,更可以从幼儿的用色观察幼儿当时的心理状态、个性和情绪表达。幼儿用色彩表示情绪,是内在生活的投射;幼儿使用色彩和语言一样,是一种发表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在幼儿绘画里,可以依据绘画中的色彩判断幼儿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其主要目的在于发现他们的心情,使幼儿的心理与情绪能够保持平衡。

从选用色彩的种类、色彩的明暗度、曲线和直线的构成,也可以了解幼儿作画时的情绪与个性﹙郑明进,民75﹚,如心情愉快、活泼时所用的色彩丰富,且倾向于明朗的色调﹙**、粉红色、红色、黄绿色﹚。在忧郁、烦闷、不安时,则倾向于暗调色彩之使用﹙黑色、自色、暗绿、灰色﹚,并使用在画面上的颜色也较少。经常使用暖色系﹙红色、橙色、**﹚则是表现自由、爱情的满足、自我中心、同情、依赖他人、协力、调和的,其表示幼儿是幸福快乐,家庭生活环境是良好的。常使用冷色系﹙绿色、青色、蓝色、茶色、黑色﹚是表现压抑、不适合、理性、意志、自私、反抗性的,幼儿在情感与情绪生活上需要加以疏导。

张淑媛(民90)认为幼儿对色彩的使用,大多反应其对物体的主观情感,所以色彩的运用具有深层的心理与情绪意义。故个性开朗、生活经验丰富、社会适应良好的幼儿,在情绪表达时,其主要的色彩是使用红、黄、橘、白色。个性内向、与人相处困难的幼儿,其主要的色彩使用为蓝、绿、紫、黑。

(三)造形与幼儿情绪个性

根据幼儿绘画的造形,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情绪象征:

1、树木造形

(1) 画出根部的树木

幼儿在画树木时,如果把根部画出来,根据统计画出根部的幼儿,幼儿园占15﹪,小学低年级占40﹪。假如他把根部画的特别大,或是对根部特别关心时,可以查看是否受童话书的图案或亲眼看到栽种树木的情形而影响。假如都不是则象征体力、体能比别人差的那种劣等感的表示。

(2)有花和果实的树木

当女孩对母亲的化妆品感到兴趣,男生发现自己的身体与女生不同时,会有这些树木出现。但是也有幼儿是在果园或公园中看到这种树木,受此影响而画的,就不同了。

(3)只画「树干」和「树枝」没有叶子的树木

幼儿画树木只有26﹪会画上树叶,因此不画树叶的多半是情绪安定的幼儿,他能控制情感,并且有礼貌。但是有些退却嫌过分细腻和胆小。故树木画很大,表示男性的性格,个性活泼开朗、蹦蹦跳跳。树干画的很细长,则表示幼儿欠缺活力,是和蔼的幼儿。

2、手的造形

(1)手的向上与向下

观察一张幼儿绘画上的人物,他的手臂是向上举开,表示快活、得意,对自己所要求的都能获得满足。若手臂部分画的比较大,是属于好打架,占有欲强的幼儿。把手放下,贴近身体是比较温顺、神经质的幼儿;也有可能是畏缩、受欺负、不易交到朋友的幼儿所画。

(2)手放在背后

这种幼儿容易和别人妥协,很有礼貌,但过分压抑自己的情感,日子一久,容易失去自己的个性。

(3)不画手

幼儿四、五岁的时候,不画手的居多,其原因是此时期的幼儿,还未确立自我,因此没有把手画出来。而一般的幼儿之中,过分温顺、听从,不加反抗的幼儿也不会画手。

22、幼儿绘画与亲子关系

许多研究显示从幼儿绘画中可以了解幼儿内心的家人关系与情感表达,因为如同上述孩子的创作表达是一种象征符号意义的语言,在讨论的过程中,为人父母或教师可以获得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Buxbaum,1949),发展出亲子间「一种新的密码沟通的语言」(Ginott,1965)。以下是在幼儿绘画中常见的象征亲子关系的语言:

(一)、双亲

1、大小

幼儿对父母的爱,是以接触的多寡来决定。爱他关心他比较多的人,在画面上就被画的比较大。一般情况下,接触母亲的机会比父亲多,因此在画面上被画的比较大,以母亲占多数。

2、位置

注意孩子对双亲在画面上的安排,也能看出这个家庭谁是主宰者。孩子常把自己画在双亲之间。若被画在左边的人,表示是这个家庭发号施令决定事情的人。

(二)、太阳

1、有光芒的太阳

太阳在幼儿心目中,是「明朗」、「快乐」的象征。若画面上出现电灯、日光灯、电炉等光体的描绘和描绘太阳是一样的,表示孩子是在求得父母给他快乐生活的欲望。双亲若是离婚,或双亲之间吵的很凶时,孩子们的画面上则会出现许多的太阳和电灯。

2、拟人化的太阳

如果幼儿在五、六岁画出的太阳是有眉毛、眼睛、嘴巴,则表示这个孩子是智力极高的孩子,懂得取悦父母。不过,受到童话故事书影响的幼儿,也会画出这种太阳。

3、黑色的太阳

幼儿们如果画出黑色的太阳,表示他的家庭生活有不安,或表示他对家庭生活表示不满。如果在黑色太阳之外,再加上很长的光芒,这是表示有一件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的象征。

(三)烟囱

在房子屋顶上画烟囱,这是希望获得别人关心的表示。双亲外出工作的孩子,多有此种表现,渴望多一些父母的关爱。

(四)楼梯

在画面上把楼梯画的特别大,特别长的幼儿,是意味孩子不想回家,对现有的家不满,希望搬到理想的房子里住,也显示亲子关系有待强化。

三、成人如何参与幼儿绘画

根据上述可以知道,幼儿绘画是了解幼儿内心世界与亲子关系的重要手段与方法,是父母、教保人员以及对幼儿工作的专业人员的重要课题,对成人而言最基本的要能:

(一)提供幼儿绘画活动的机会。

(二)营造幼儿自由愉快的绘画气份与环境。

以使幼儿在自由愉快的情绪中,宣泄情绪、满足其好动的天性,进而充满自信与自尊,发表自我的想象与创造。

至于与幼儿讨论作品时,也是父母与教师们,提供情绪楷模的学习机会的时候,所以应该特别留意:

(三)透过幼儿最常使用的表达:父母、教师示范情绪时,宜透过幼儿最常使用的外在行为表现、语言的表达,借着彼此表达情绪,建立良好的亲子与师生互动关系,也让孩子学习成人的情绪经验。

(四)对孩子情绪经验予以尊重与了解:父母及教师可以透过语言的接纳,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对孩子的情绪经验加以尊重与了解,而且让孩子了解你的感觉,让孩子知道父母、教师也了解他们的感觉。辨识和描述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能力,实有助于幼儿沟通的效能。

如果是在教保活动中,也要注意:

(一)鼓励孩子感受他人的情绪:情绪可以让幼儿从教保活动中学习到同一件事,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对别人的感觉更敏锐,以增进观点取替的概念。

(二)帮助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绪及有效的处理自己的情绪: 此时教师也应鼓励幼儿运用情绪词汇,适宜的表达自己,透过情绪词汇正确的理解他人的感觉;而此种表达自己的讯息和接受他人的讯息,是社会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透过课程活动的设计,增进幼儿社会认知的能力,帮助幼儿表达和描述自己的情绪,以及有效的处理自己的情绪。

幼儿绘画活动是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教育,还可以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基于3—6岁幼儿年龄特点,幼儿绘画更重要的是一种个性体验的表达,引导幼儿在涂涂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的情绪。在实际的绘画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孩子拿着笔不知如何下笔;有的孩子拿着纸说:“老师,我画错了。”也有的孩子干脆对老师说:“我不会画。”每当这时,我就会很生气,同时也很纳闷:“为什么刚才在说的时候,一个个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富有新意,到画的时候却不会了呢?”反思以往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1、在平时的绘画活动中,老师的选材及对活动的指导欠妥当。2、老师在评价时忽略了孩子内心体验与绘画技能之间的差异和注重活动的结果,导致一部分孩子丧失了兴趣。3、活动组织枯燥乏味。长此下去,孩子对绘画活动将会丧失兴趣,产生畏惧心理。而纲要精神提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和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应支持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度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那么,如何让孩子在绘画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真正体验到快乐呢?经过探索和实践,总结教育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今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的学习是服从兴趣和自身的需要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趋避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幼儿尤其如此,对于能带给他们快感并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活动,幼儿总是乐此不疲,并能表现出不凡的创造性。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才会主动思考,并自觉获取经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实践工作中,当孩子对老师安排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即使老师硬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到自己确定的内容上来,表面上看,似乎达成了教学目标,而实际上孩子没有学会。相反,如果能满足孩子的兴趣和要求,他们会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投入地参与到绘画活动中。因此,在绘画活动中,老师就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活动,这也是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

例如:在小班绘画活动“开火车”中,我引导孩子用手中的彩笔画各种各样的线条——直线、曲线、弧线、螺旋形等等。我就边示范边启发孩子说:“我的小火车开了,开到了小河边”,“我的小火车开到山坡上。”“你们的小火车开到哪里去了呢?”这时孩子们欢快地动起手来,一会儿就拿着作品纷纷来讲给我听:“我的小火车开到中山公园去了”,“我的小火车开到草地上”,“我的小火车在转圈了”看着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一一肯定了他们的作品。对于刚刚接触绘画活动的小班孩子来说,活动中的愉悦和老师的肯定大大提高了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还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兴趣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绘画内容。下雨天,就画小雨点;春天到了,就画幼儿园中五颜六色的花朵;玩吹泡泡游戏后,就画小朋友吹泡泡;当他们对马路上的车感兴趣时,就画各种各样的车子。尽管孩子们的画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但他们在活动中却是那么得投入和快乐,我想:这远远要比评价他们画得“象”与“不象”更加有意义。

二、 在绘画活动中,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

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要,他们不仅用语言,也常用艺术的手段,用自己的画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每个幼儿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看得懂,说得清,要让孩子画出自己心中的画,老师不能太在意孩子的创造结果,而要重视孩子创作的过程,突出孩子的情感体验。老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准确地把握,并通过交流了解孩子,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给孩子技能技巧的指导。

在中班绘画活动“各种各样的车”中,大多数孩子在老师提供的背景——马路上认真地画着各种各样的车。晔晔小朋友也画得非常认真投入,但他把车画得到处都是,有的还画到了天空中。当我问他为什么这么画时,晔晔自豪地告诉我:“这是我设计的车,它可以停在天上。”“为什么要停在天上呢?”“没地方停车的时候,它就可以停在天上啦。”听了他的话,我很惊喜,立即表扬他画得好。从这张并不十分美观的画中可以看出晔晔有着很强的想象力、创造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也从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在“三八妇女节”时,我组织孩子画自己的妈妈,蒋易小朋友把自己的妈妈打扮得是那么漂亮,头上戴着蝴蝶结,穿着婚纱裙,腰细细的。旁边的小朋友看了告诉我:“蒋易画的不是她的妈妈,她妈妈很胖的。”蒋易听了连忙反驳说;“我妈妈太胖了,我喜欢她瘦一点,那样就会更漂亮。”原来她给妈妈画得像里倾注了她那美好的愿望呀,她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妈妈。这时,我问她:“妈妈怎样才能变瘦呢?你有什么建议?”蒋易马上滔滔不绝地说开了:“跑步,跳操,吃水果……”“那你把妈妈减肥的过程也画下来,好吗?”蒋易欣然同意,马上开始画了起来。每当孩子有独特的想法、大胆的表现时,我总是支持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敢于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愿望和内心体验,让他们体验到绘画的快乐。

三、 开展游戏化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过程中体验快乐

皮亚杰说:“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利用的活动领域,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同化。这里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这样的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儿童进行的游戏很多,绘画也是这种游戏的一种方式。”幼儿正是在这种游戏当中,不再把教师当作自己行动的决策者,常常沉浸在游戏之中,完全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创造,表达自己的一切。在实践中,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游戏的手段,不断地变换形式,才能给孩子的创作活动带来乐趣。

例如:在绘画活动“菊花”中,活动的目标是让孩子在认识菊花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学画各种大小、高低、颜色、姿态不同的菊花。活动一开始,我就以游戏的形式请小朋友给菊花找朋友,找各种不同的朋友:可以把茎往下弯,画弯腰的菊花;把茎画成弯弯扭扭的,变成跳舞的菊花;把叶子变成手,画做操的菊花等等。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画画兴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纷纷给菊花找起了朋友:有的画唱歌的菊花,有的画手拉手做游戏的菊花,有的画戴眼镜的菊花等等,他们边画边乐,还不时地跟同伴和老师介绍起了自己的作品。

另外,在画点画时,让孩子形象地理解为水彩笔在每个空的地方学“跳舞”;当孩子在涂色练习没有涂均匀时,我就引导孩子找洞洞,把洞洞补好;在画图形添画时,孩子们就是一个个小魔术师,不亦乐乎地把图形变成了一个个新的东西。在这样的活动里,画画不仅仅是画画,它早就成为了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了。让教学成为游戏,让孩子感到了其中的许多奥妙和乐趣,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也成为了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活动。

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手段,他们往往借助与绘画这种形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敢于表达和表现是最重要的。老师在工作实践中要尽量为孩子创造条件,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中确定绘画主题,以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为出发点,接纳孩子不同的表现表达方式,让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理解去画,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体验到绘画的乐趣,真正喜欢绘画活动。

1 思考与感受模式

治疗师要求来访者将生活中的五件大事分别写在五张白纸上,然后再让他们将所有的纸翻过来,在纸的背面将这件事给人的感受或体验用颜色画出来,不用强调绘画技术,只选择能代表体验的颜色或简单的图形即可。

这个技术帮助人认识到对事件的认识与对事件的感受是不同的,其间的差异也是相当大的。缩短这个差距就意味着学会处理内心困扰的能力。

2 情绪的表露

在团体中有的成员在自我情感表露方面会有困难,这时,团体带领者将事先准备好的有各种面部表情的人像呈现出来,要求团体成员注视这幅刻,然后对这幅图作出非言语性的反馈,比如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手势作出反应。

这个技术可以帮助性格内向羞怯的成员尝试表达情感,增强交流能力。如仍有困难,可以请这位成员独自练习,或请带领者或其他成员作示范。也可以在个体咨询中使用,可起到同样的作用。

3 体验个人情绪

治疗师或团体带领者要求每个人面对自己的纸和画笔,不要关注其他人在干什么。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尽可能地将颜色涂满整个纸面,对着这种颜色或画出来的团静静观察片刻,就会体验到这种颜色引发了某种心情,而这种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不要急于命名这种情绪,静静地停留在这种情绪中,试着体验它,再体验它。

这个技术可以用于个体咨询,帮助查找情绪的缘起,也可以用在团体中,加深个体自我体察的能力。用同样的方式,换一种不喜欢的颜色,可以探索负向情绪体验。但这时如果是在团体中,指导者的控制力就很重要了,如果控制不住,负向情绪泛滥开来打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会带来不良影响,对团体目标形成障碍。负向情绪引发的问题来不及处理,就会使个案面临受伤的风险。在个体咨询中情形也是一样的。

4 让画中人说话

治疗师或团体带领者要求来访者或团体成员思考以为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及对自己的影响,想想这个人的样子,将大概的形象画出来,然后想想自己就是这个人物。这时,治疗师可以引导个案从重要他人内在想什么,想对你说什么等问题入手,帮助个案站在“重要他人”的角色里体验并将体验说出来。

这个技术与“角色扮演”或“空椅子”技术起到的作用是同样的,可以分为“替重要他人说话”和“与重要他人对话”两种方式,帮助个案宣泄的情绪,梳理与重要他人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从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来达到态度的改变;可以提高自我意识程度,即为行为改变带来可能。

5 表达负向情绪

治疗师请来访者对事先准备的绘画作品表达某种不喜欢、不赞同的情感。透过这样的过程,可以学习以平静而安全的方式表述自己的不愉悦体验,而不是以“发脾气”或扭曲的方式进行交流。如,对作品或绘画作品中的人物说,“我感到我不信任你,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个案经历了当众表达自我的恐惧,学会了如何面对负向情绪的表达。

这个技术可以提高社交能力,改善沟通技巧。

6 与负向情绪同在

在绘画过程中,治疗师要求个案不断识别出现的各种情绪体验,并且尝试于这种体验同在,特别是在咨询的某个特定阶段,个案可能会体验到沮丧、失望、空虚、混乱等情绪,这时,治疗时要强调说,“试着呆在这种情绪里”,或者说,“注意这种情绪来临时,你的身体有什么感受”,“你感觉到了什么”,“这时候你的期望是什么”。当防御机制起动,个案就会采取逃避或拒绝的态度。

这个技术帮助个案学习与负向情绪共处,继而建立自信与自制能力。当个案能够与当下的负向情绪同在的时候,疗效就会自然发生了。

7 “打包”恶劣心境

治疗师要求每个人将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恶劣心境用一句话描写出来,再选一种颜色来代替这句话描述的心境。然后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想象将所有这些不良情绪一一“打包”起来,时间要充分,引导个案尽可能将想象得到的所有恶劣心境都考虑到,一并处理。借助想象,可以继续将这个包裹扔到九霄云外去。

这个技术用于处理当下的负向情绪。由于大脑对想象出来的心境和真实的心境难以做出区分,所以想象将负担卸下去对身体来说就意味着真正地减缓压力。

满意回答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属于普通艺术教育范畴,是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学前儿童,并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即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适应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以提高其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美术教育的特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是满足学前儿童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处于学前期的孩子明显地表现出情感因素在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喜欢想象,往往有惊人之作。孩子对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他们喜欢这里画画,那里画画,喜欢做色彩游戏。幼儿时期,其心理发展的一大特色是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将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射到物体身上,用身心感悟着我们的世界。正是儿童的这种特点,使得美术活动成为孩子进行情感沟通和满足的重要途径。有心的家长不难发现,你的孩子总是喜欢把墙上的裂缝看作一只大怪兽,把天上的星星当作点亮的小灯,把落叶看作树妈妈的宝宝,他们的色彩也在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家长要为孩子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让孩子通过美术活动把自己的情感或想法表达出来,并鼓励他们用作品和别人交流,在交流中孩子获得一种来自他人和自我的肯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在交流情感,又在获得新的情感满足。 (2)是以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育,强调儿童的创造性。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学前儿童美术发展过程中,从涂鸦期儿童的乱涂乱画,逐渐画出个什么东西,并给它命名,到象征期儿童为事物象征性地再造一个多半是不完整的、粗略轮廓的形象,再到图式期儿童用画来表达多种概念或凭自己的主观经验重新组合、加工变形的画面等,都显示出孩子独特的创造力。当然,这种创造力与成人的创造力是不同的。成人的创造 力是指他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思想等的能力,儿童的创造力是指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说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事物的能力。具体来说,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是他们利用物质材料及过去的经验并加以重新组合,制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的、有价值的美术作品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创造力是基于对儿童自身的个人价值,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衡量,成人要有发现的意识和眼光。 儿童的创造性不仅在作品中反映出来,还从其制作的过程中显示出来。在孩子的美术作品中,成人有关美术创作的许多条条框框被打破,出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非常可爱的现象,如不合逻辑的构思、不合比例的造型、主观想象的色彩、随意安排的空间构图等。这些超常规的、独特的表现,蕴涵着孩子天然存在着的大胆想象和神奇的创造。孩子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是一个极具个人色彩的过程,由富有个人情感色彩的感知、审美加工和创作性表达组成。家长正是要保护孩子的这种创造性,既要有发现孩子创造的眼光,又要有积极的鼓励行为。 (3)是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还应当重视儿童的操作。操作教育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孩子正是在操作中亲身体验某种情感的发展,体验美术活动自身的乐趣,进一步获得审美感知和审美创作。 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包括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手、眼、脑并用。用多种感官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交流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去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操作教育一定要依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需要进行。

以下文章,仅供参考: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张洪祥

艺术教育有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简而言之,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

1、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对象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的?色彩、用笔有什么特点 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像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绘画、欣赏、创作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去,如:在美术欣赏课上和学生们一起谈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在一些绘画内容与手工制作课程中与学生一起进行绘画与制作活动,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和实践。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3、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思考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考分析与实践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比如在绘画创作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画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大胆构思大加鼓励,然后除了教他们一些方法以外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只单纯具体教他们怎么做,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

4、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在一些绘画和动手制作课程中,通常在下课前,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相互之间来畅所欲言,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谈自己对相互之间的作品的看法;可以讨论如何改进等具体想法。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对一些学习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使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总之,情感是求知的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和思维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驱力,美术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师生心灵的艺术,教师与学生之间真诚、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造成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气氛,建立最佳的教学情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793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