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者异同:
1 《红烛》用了象征手法,风格深沉理性。从蜡炬成灰变换新的内涵,倡导人们敢于牺牲、创造光明、给人间带来光明的精神。
2 《峨日朵雪峰之侧》通过写景叙事,间接抒发情感
3· 《致云雀》表达了作者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向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我喜欢这一句: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
原文:
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峨日朵雪山之侧写作背景如下:
中国的1962年是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写下过早期长诗《凶年逸稿》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所以此时得以在其中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的冷寂和沉闷: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就这首短诗而言,他一方面在观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当然他自己正置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
对于昌耀写于1962年8月的具有鲜明整体象征特色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可以按照“由外而内”的次序得出两种相互衔接、彼此相关的阐释和解读。
峨日朵雪山之侧全文: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想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现代诗人昌耀创作的一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这首诗创作于1962年8月,是时代、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等外在因素刺激诗人后,引发起诗人的心理反应而产生的具有鲜明整体象征特点的一首短诗。
这首诗最后完成在1983年,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
这也体现了诗人已经从一个“英雄”的年代大步跨入了一个真正的“人”的年代。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园人。当代诗人。
1950年参加中华人民解放军并考入部队文工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
1953年在朝鲜战争中负伤转至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在《河北文艺》发布处女作。
1956年报名到大西北拓荒。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并关入荣湟源看守所。后来被当做“有文化的犯人”选拔出来,在一家监狱工厂学炼钢。颠沛于青海垦区二十余年。“文革”后平反,仍坚持留在青海,在青海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出版诗集有《昌耀抒情诗集》。
1994年出版《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等。
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创作于1962年8月,是时代、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等外在因素刺激诗人后,引发起诗人的心理反应而产生的具有鲜明整体象征特点的一首短诗。这首诗最后完成在1983年,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这也体现了诗人已经从一个“英雄”的年代大步跨入了一个真正的“人”的年代。
中国的1962年是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写下过早期长诗《凶年逸稿》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所以此时得以在其中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的冷寂和沉闷: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
就这首短诗而言,他一方面在观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当然他自己正置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对于昌耀写于1962年8月的具有鲜明整体象征特色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可以按照“由外而内”的次序得出两种相互衔接、彼此相关的阐释和解读。
《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