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障碍症

什么是认知障碍症,第1张

认知障碍症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症状,是指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一项或者多项受损。当上述认知域出现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功能障碍时,患者可出现痴呆的症状。认知障碍是由于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病、焦虑、抑郁等原因引起。认知障碍不仅会导致儿童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出现学习成绩差、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严重时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会能力,例如可导致患者在过马路时因判断障碍,使患者判断力错误,发生意外。由于原发疾病的多样性,认知障碍也可出现在所有的年龄段。认知障碍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应及时治疗,避免疾病加重,造成患者痛苦。

认知障碍的概念

认知是机体认识和获取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涉及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等一系列随意、心理和社会行为。认知障碍(cognitive disorder)指与上述学习记忆以及思维判断有关的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严重学习、记忆障碍(1earning and memory impairment),同时伴有失语(aphasia)或失用(apraxia)或失认(agnosia)或失行(disturbance in executive functioning)等改变的病理过程。认知的基础是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任何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认知障碍。由于大脑的功能复杂,且认知障碍的不同类型互相关联,即某一方面的认知问题可以引起另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认知异常(例如,一个病人若有注意力和记忆方面的缺陷,就会出现解决问题的障碍)。因此,认知障碍是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

人脑所涉及的认知功能范畴极其广泛,包括学习、记忆,语言、运动,思维、创造,精神、情感,等等,因此,认知障碍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些表现可单独存在,但多相伴出现。

(一)学习、记忆障碍

学习、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对学习、记忆基本机制的了解得益于对一种低等无脊椎动物海兔(aplysia)的简单的神经系统的研究。记忆是处理、贮存和回忆讯息的能力,与学习和知觉相关。记忆过程包括感觉输入→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贮存讯息的回忆等过程。短时记忆涉及特定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平衡,而长时记忆除特定蛋白质的磷酸化改变外,还涉及新蛋白质的合成。在大脑皮层不同部位受损伤时,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记忆障碍,如颞叶海马区受损主要引起空间记忆障碍,蓝斑、杏仁核区受损主要引起情感记忆障碍等。

(二)失语

失语是由于脑损害所致的语言交流能力障碍。患者在意识清晰、无精神障碍及严重智能障碍的前提下,无视觉及听觉缺损,亦无口、咽、喉等发音器官肌肉瘫痪及共济运动障碍,却听不懂别人及自己的讲话,说不出要表达的意思,不理解亦写不出病前会读、会写的字句等。传统观念认为,失语只能是由大脑皮层语言区损害引起。CT问世后证实,位于优势侧皮层下结构(如丘脑及基底节)病变也可引起失语。

(三)失认

失认是指脑损害时患者并无视觉、听觉、触觉、智能及意识障碍的情况下,不能通过某一种感觉辨认以往熟悉的物体,但能通过其他感觉通道进行认识。例如,患者看到手表而不知为何物,通过触摸手表的外形或听表走动的声音,便可知其为手表。

(四)失用

要完成一个复杂的随意运动,不仅需要上、下运动神经元和锥体外系及小脑系统的整合,还须有运动的意念,这是联络区皮层的功能。失用是指脑部疾患时患者并无任何运动麻痹、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和感觉障碍,也无意识及智能障碍的情况下,不能在全身动作的配合下,正确地使用一部分肢体功能去完成那些本来已经形成习惯的动作,如不能按要求做伸舌、吞咽、洗脸、刷牙、划火柴和开锁等简单动作,但病人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却能自发地做这些动作。一般认为,左侧缘上回是运用功能的皮层代表区,由该处发出的纤维至同侧中央前回,再经胼胝体而到达右侧中央前回。因此左侧顶叶缘上回病变可产生双侧失用症,从左侧缘上回至同侧中央前回间的病变可引起右侧肢体失用,胼胝体前部或右侧皮层下白质受损时引起左侧肢体失用。

(五)其他精神、神经活动的改变

患者常常表现出语多唠叨、情绪多变,焦虑、抑郁、激越(agitation)、欣快等精神、神经活动方面的异常改变。

(六)痴呆

痴呆(dementia)是认知障碍的最严重的表现形式,是慢性脑功能不全产生的获得性和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智能损害包括不同程度的记忆、语言、视空间功能障碍、人格异常及其他认知(概括、计算、判断、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降低,患者常常伴有行为和情感的异常,这些功能障碍导致病人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的明显减退。

希望下面的资料能帮助朋友解决问题:要耐心看完噢!o(∩_∩)o ! 四大心理障碍是一切心理疾病、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 “不无自我”心理疗法认为,无论哪个领域,哪个层面的心理问题,都因为恐惧、焦虑、发怒、自卑四大心理障碍,无论广义心理障碍,还是狭义心理障碍,都不外乎这四大心理障碍。在广义心理障碍层面上,四大心理障碍符合社会常模,人们会说谁能不害怕,谁能不焦急,谁能不生气等,心理学也认为属于正常心理反应,不称为心理障碍。但也正是这些被认为正常的心理现象,给我们的人生平添了多少痛苦和烦恼。我们的人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痛苦和烦恼,皆因为恐惧、焦虑、发怒、自卑四大心理障碍,试想一下,无论任何场合,任何情况,若没有恐惧、焦虑、生气、自卑,还会有什么烦恼和痛苦。平素成绩优异,为何高考落榜?不外乎因过分看重高考(焦虑),缺乏自信(自卑),害怕考不好,而过分紧张(恐惧),气急败坏(发怒),导致正常水平难以发挥。为何恩爱夫妻分道扬镳?不外乎因爱对方太深(焦虑)而唯恐失去对方(恐惧),担心自己缺乏魅力(恐惧、自卑),而对对方接触异性过分敏感,或对对方有外遇反应过分强烈(焦虑),因而吵闹、打骂、堵气、较劲(发怒),不得不违心地分道扬镳。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学习失败,官场失意,家庭不睦,亲友不合,无不因为四大心理障碍。因而只要消除四大心理障碍,就能消除人生的一切忧愁和烦恼。一切心理疾病皆因为四大心理障碍。首先,心理疾病的成因都是四大心理障碍。一般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成因多重视引起心理疾病的心理事件,其实心理事件只是心理疾病的外因,心理障碍是心理疾病的内因,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而不是外因,所以引起心理疾病的决定因素是心理障碍,而不是心理事件。无论心理事件多强多大,只要不使人产生心理障碍,就不会得心理疾病,无论心理事件多弱多小,只要使人产生了心理障碍,就能使人产生心理疾病。《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枪林弹雨都不怕,却因怕打针逃出医院,枪林弹雨算大的心理事件,没引起石光荣的心理障碍,他就不会为枪林弹雨所困惑,打针算小的心理事件,因为引起了石光荣的心理障碍,他就要为打针所困惑。同样的心理事件,因为各人内因的不同,可产生心理障碍,也可不产生心理障碍。一群人都看见小孩子折断路旁的树,有人气得半死,有人则一点不生气。爸爸妈妈同样面对孩子晚归,爸爸若无其事,妈妈心如火燎。所以,没有心理障碍,就不会得心理疾病。但引起心理疾病的心理障碍不外乎恐惧、焦虑、发怒、自卑四大心理障碍,抑郁、强迫、妄想、幻觉等本身都包含着四大心理障碍。一切心理障碍不过是四大心理障碍不同的表现形式,恐怖、惊恐、惊慌、畏惧、担心、忧愁、思虑、怀疑、疑虑、自卑等其实都是恐惧,焦急、着急、急躁、烦躁、担心、担忧、忧愁、忧虑、忧伤、思虑、怀疑、疑虑、思念、悲伤、悲痛等其实都是焦虑,暴怒、愤怒、郁怒、堵气、较劲、憎恨、怨恨、埋怨、报怨、责怪、嫉妒等其实都是发怒,畏惧、畏缩、打怵、孤独、绝望、气馁、惭愧、怀疑、疑虑、颓废、堕落、情绪低落、冷漠等其实都是自卑。试想一下,一个人若没有恐惧、焦虑、发怒、自卑,还会有什么心理障碍,只要没有了心理障碍,还会有什么心理疾病。其次,心理疾病的症状都因为四大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症状包括情绪化症状、躯体症状和强迫行为三大类,但这三类症状都因为四大心理障碍。情绪化症状不过是由四大心理障碍产生的错觉,恐惧产生恐惧感,焦虑产生焦虑感,发怒产生发怒感,自卑产生自卑感,一切情绪化症状不过是恐惧感、焦虑感、发怒感和自卑感等四大错觉的不同表现形式,试想一下,一个人若没有恐惧感、焦虑感、发怒感和自卑感等四大错觉,他还会有什么情绪化症状。躯体症状不过是由四大心理障碍形成的错觉和心身反应,行为障碍不过是受四大错觉驱使而产生的强迫行为。例如:怕走夜路则会产生后面有人跟着的错觉,这就是恐怖症的症状,有了有人跟着的错觉,就会产生回头频顾、嚎叫奔逃等强迫行为。害怕得乙肝,就会产生肝区隐痛的错觉(症状),从而产生揉揉、捶捶、检查、治疗等强迫行为。引起躯体症状和行为障碍的不过四大心理障碍,只要能消除四大心理障碍,就能彻底消除躯体化症状和强迫行为。可见,人的一切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都是因为四大心理障碍,只要能消除四大心理障碍,就能彻底解决一切心理问题,治愈一切心理疾病。 四大心理障碍的形成机制生存需求是一切感觉产生的根源和动机,感觉驱使人产生一切心理和行为,生存需求通过感觉产生一切心理行为,心理和行为根据感觉来满足生存需求。但在没有四大情结的情况下,生存需求产生的感觉都是正确感觉,正确感觉驱使人产生的判断、决策、行为也是正确的,对维护机体的生存需求是有利的,是维持生存必不可少的。一旦有了四大情结,正常的生存需求就会夸大强化,所产生的感觉就都是错误的,就产生了四大错觉,四大错觉再驱使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决策和行为,就形成四大心理障碍,四大心理障碍加重到产生病感,需要治疗的程度,就成了心理疾病。四大错觉驱使人产生四大心理障碍有纵向和横向两个发展方向。纵向的发展方向是:感觉—判断—决策—行为—强迫性重复。四大错觉先驱使人产生四大错误判断,恐惧错觉则产生恐惧判断,焦虑错觉则产生焦虑判断,发怒错觉则产生发怒判断,自卑错觉则产生自卑判断。首先,四大错觉能导致认知障碍。害怕黑夜的人总认为黑夜太可怕,其实黑夜并可怕,而是因为怕黑夜才觉得黑夜可怕的。孩子晚归时,焦虑的家长认为是孩子晚归太急人,其实并不是晚归急人,而是过分看重才觉得急人的。发怒的人总认为是事情太气人,其实是自己生气,才觉得事情气人的。自卑的人总认为是自己的能力真不行,其实是自卑才觉得自己不行的。其次,四大错觉能让人产生认知倒错。怕走夜路的人认为都是身后有人跟着的感觉让自己害怕的,只要没有感觉就不害怕了,其实不是感觉产生的害怕,而是害怕产生的感觉。心理疾病的人认为都是因为身上难受才紧张的,只要不难受就不紧张。其实不是难受产生的紧张,而是紧张产生的难受,只要不紧张了,难受症状立刻消失,紧张不消除,症状就怎么也消除不掉。失眠的病人总认为是睡不着才紧张焦虑的,其实是紧张焦虑才睡不着的。其三,四大错觉的迷惑性会导致错误的判断。明明身后没有人,怕走夜路的人只要感觉有人,就要错误地判断为有人,明明身上没有一点病,心理病人只要感觉到身上难受,就会错误地判断为有病。明明事情一点都不急人,只要焦虑的人有急人的感觉,就要错误地判断为事情急人。明明牙齿一点不脏,习惯刷牙的人只要有脏的感觉,就要错误地认为真脏,明明牙齿很脏,没有刷牙习惯的人没有脏的感觉,就会错误地认为一点也不脏。四大错误判断则驱使人产生四大错误决策行为,恐惧判断则产生恐惧决策行为,焦虑错觉则产生焦虑决策行为,发怒错觉则产生发怒决策行为,自卑错觉则产生自卑决策行为。错误行为的目的是消除四大错觉,消除的方法是抵抗或逃避。怕走夜路的人,只要感觉身后有人跟着,就会做出必须消除这种感觉的决策,为了实施这个决策,就产生拼命地说没有人、说别害怕、回头频顾、大叫奔逃等错误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消除身后有人跟着的感觉,其中说没有人和回头频顾是抵抗感觉,大叫奔逃是逃避感觉。孩子晚归时,家长只要有担心孩子出事的焦虑感觉,就会做出必须消除这种焦虑感的决策,由此产生拼命说别急、说不会出事、坐立不安、反复开门观望、出门寻找等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消除感觉,方法不外乎是抵抗和逃避感觉。发怒的人每当感觉怒气难忍时,就会做出必须立即消除发怒感的决策,由此产生劝自己别生气、说生气没有好处、说生气也没有用等压抑行为,或唠叨、辱骂、摔东西、打人、报复、设计陷害、伺机报复等发泄行为。压抑是抵抗感觉,发泄是逃避感觉。自卑的人只要有能力不够,力不从心的感觉,就会做出必须消除这种感觉的决策,由此产生畏缩、逃避、放弃等行为,目的是为了消除自卑感觉,方法主要是逃避。因为决策行为是依据错误判断做出的,因而都是错误的,不但消除不了四大错觉,反而加重四大错觉。由于感觉的逆反性特点,心理事物遵循减多原理,越消除越强,越追求越弱。四大错觉总是驱使人消除错觉,而不会追求错觉,所以越消除错觉,错觉越强。感觉又有强迫性特点,错觉越强,越强迫人去消除,于是就形成了强迫性重复。又由于感觉有伸缩性特点,可被四大情结无限夸大,也可被“不无自我”四大方法无限缩小。但心理障碍者越消除错觉,越增强四大情结,越夸大四大错觉,四大错觉越强,越强迫人消除错觉,于是也形成强迫性重复。四大心理障碍的横向发展方向是:感觉—情绪化症状—躯体症状—强迫性重复。恐惧、焦虑、发怒、自卑四大错觉一出现,先产生各种情绪化症状,包括恐惧、惊恐、焦虑、烦躁、紧张、抑郁、绝望、情绪低落、缺乏热情、兴趣减退、孤独、自我封闭、烦闷、苦恼、颓废、堕落等,归纳起来不外乎恐惧情绪、焦虑情绪、发怒情绪、自卑情绪四大情绪。情绪化症状出现之后或出现同时,会出现各种躯体症状,恐惧情绪会出现颤抖、竖毛、起鸡皮疙瘩、失眠、多梦、心悸、面色苍白、手足冰冷、大汗淋漓、血压降低、二便失禁、四肢瘫痪、甚至猝死等。还可根据恐惧对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症状,例如:怕得乙肝则感觉肝区隐痛,怕得心脏病则感觉心悸胸闷,怕得脑血栓则半身不遂、半身麻木、半身无力,怕得食道癌则咽中如有异物,甚至吞咽困难,害怕月地受风,则觉寒风透骨。焦虑情绪会出现心悸、不安、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头痛、头晕、燥热、多汗、身体麻木、肌肉紧张、痉挛、面色苍白或红赤、血压升高、纳差、乏力、腹痛、腹泻、尿频、尿急、经期错乱、阳萎、不孕、不育等。发怒情绪会产生胸闷、胁痛、叹气、面色红赤、失眠、多梦、头晕、头痛、胸痛、腹痛、腹胀、泄泻、便血、纳差、呕吐、耳鸣、耳聋、血压升高、月经失调等,甚则出现呕血、昏厥、暴死等。自卑会产生虚弱、乏力、倦怠、嗜卧、纳差、失眠、健忘、多梦、腹胀、肠鸣、性欲减退、阳萎、早泄、遗精等。躯体症状包括错觉和心身反应两类。因为各种情绪和感觉都能产生错觉。而心理病人躯体症状的错觉主要来源于恐惧、怀疑和认定。如前所述,恐惧能产生错觉,怕走夜路的人则感觉身后有人跟着。有人听说同事得心脏病猝死,非常害怕,顿时就觉得自己的心也发慌,心胸憋闷,听说邻居得了食道癌,顿时也觉得自己咽中如有异物。怀疑也能产生错觉,疑邻窃斧,则感觉邻居的一举一动都像窃斧。认定也能产生错觉,警车的笛声本无任何意义,但如果认为是说:“抓住”“抓住”,就真是“抓住”“抓住”。怕心脏病的人先是害怕,怕得心脏病就产生了胸闷心悸的感觉,有了感觉就高度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怀疑使心悸胸闷的感觉更强,就认定自己是心脏病了,一认定心脏病的感觉就更强了。心理因素能作用人体产生心身反应,见到老虎能够吓瘫,虽然瘫痪是真,但四肢一点病也没有,只要老虎走了,不害怕了,四肢立刻就没事了。害怕能使二便失禁,但肠道和泌尿系统一点病也没有。对污秽之物敏感的人,听人说说污秽之物就能呕吐,呕吐虽然是真,但胃一点病也没有,都是心身反应。这些急性的剧烈的心身反应能被人意识到是心理因素所导致,而那些慢性的缓慢的心身反应就不会被认识,人们就不会认为是心理因素所致,而都要跟着感觉从身体上去找问题。躯体症状虽然都是错觉和心身反应,但却能强迫人做出错误判断,明明身体上没有疾病,他们却要强迫性地认为有病。只要感觉心悸憋闷,就会坚信自己得了心脏病,只要感觉肝区隐痛,就要坚信自己得了乙肝。错误的判断就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和行为,只要认为是心脏病,就要想方设法消除心脏病。无论怎么想办法,无非是逃避和抵抗。逃避的方法就是拼命说:没有病,别害怕。抵抗的方法就是按照躯体疾病去检查治疗。因为判断、决策和行为都是错误的,所以行为的结果也必然是错误的,越说没有病,越感觉症状严重,越说别害怕越吓得厉害。检查也查不出病,治也治不好。但因感觉的强迫性特点,错误结果并不能改变他们的认知和行为,他们可以不相信事实,但不能不相信感觉。怕走夜路的人明明亲眼看过身后没有人,但只要有人的感觉一出现,就会置看过的事实于不顾,仍要相信感觉再反复转头。同样,明明做过心电图没有一点病,但只要心悸胸闷的感觉一出现,就会置心电图的事实于不顾,还要再反复检查。怕走夜路的人能够无数次地转头,心理病人能无数次地检查。检查不到任何阳性结果都无法让病人突破错觉,如果查到一点阳性结果就更加让病人无法自拔。例如:感觉胃部不适的人查到“轻度浅表性胃炎”,感觉肝区隐痛的人查到“胆囊壁稍毛糙”,就会把原因归咎于“胃炎”和“胆囊炎”,其实“轻度浅表性胃炎”和“胆囊壁稍毛糙”并未产生症状,症状都是心理因素所致。就像胆小鬼转头看见身后有棵树,就把害怕的原因归到树上,其实不是树让自己害怕的,而是因为胆小这一心理因素。心理病人检查之前往往认为,只要检查没有病,就不害怕了,其实是越检查不出病越害怕,越检查不出病越会强迫性地重复检查。就像怕走夜路的人,转头之前往往认为,只要转头看过后面没有人就不害怕了,其实是越转头越害怕,越转头越会强迫性地重复转头。随着强迫性重复的愈演愈烈,躯体症状就会越来越重,时间长了,有些心身反应就能转化为心身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都是心身疾病。但也并不是所有心理疾病都能转化为心身疾病。可见,四大心理障碍纵向和横向的发展机制都是发源于四大错觉,四大错觉又是产生于四大情结,四大情结源于生存的本能需求,四大情结是生存需求的夸大形式。人要在大自然中生存,就必须接触并应对各种心理事件,生存需求以正常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正常的应激反应,有利于趋利避害,有利于生存。一旦生存需求被本能的自私所夸大,就变成了不正常的四大情结,四大情结作用于心理事件,则产生四大错觉,形成四大心理障碍。若将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概括起来,可以如图所示。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认知障碍的纠正 1 拼音

rèn zhī zhàng ài

2 英文参考

cognitive handicap

认知障碍指智能缺陷或不正常。感觉、知觉、记忆、理解、判断、推理等心理过程受到影响,认知事物发生障碍,常见于各种痴呆。精神分裂症由于思维不正常,亦可出现认知障碍。

3 认知障碍的纠正

1977年罗斯(Ross,L)认为,至少有三种主要手段可以引起信念系统发生改变。

(1)使信念不能获得证实(disconfirmation),将那些与信念矛盾相反的证据放到个体面前,从而导致个体对其信念发生怀疑和动摇。

(2)概念重建(reconceptualization),给个体提供另一种可以解释其观察和经验的概念系统,从而取代个体原有的信念。

(3)内省或顿悟(insight),即促使个体理解他的信念形成的过程,人们推测重新认识信念过程的不合理性可以引起信念的修正。

除了上述三种途径之外,还有一种强调重复(rendall,PC)的手段,如自我指导训练(SIT),这种手段对主体认为信念是否真实影响较小,但重复的结果使个体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产生一定想法的可能性增加。

认知障碍,首先是认和知,认,是认识 ,知,是了解,知晓的意识,那么认知障碍的意思就是,在认识或了解一件事物的时候,你会有障碍,就是不能清楚的理解别人说的话啊,别人做的事啊。差不多就是这样理解的。我说了这一长串,也不知道你理解了没有,希望题主你没有认知障碍哦。希望您能够采纳我的回答,我十分感谢!

心理:认知障碍的类型与症状

 认知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认知的过程: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当认知过程出现障碍会有什么症状呢认知障碍的类型有哪些呢

 

 认知障碍的类型及症状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这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例如,感到阳光特别耀眼,风吹的声音感到震耳等。

 2、感觉减退:这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减低。例如,强烈的疼痛或难以忍受的气味,都只有轻微的感觉。

 3、感觉倒错:对慰藉刺激可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的或相反的异常感觉。例如,对凉的刺激产生了热感。

 4、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都是异样的感觉,且难以表达。特点是不能明确指出体内不适的部位。

 

 (二)知觉障碍

 1、错觉:是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合的事物。例如,把挂在衣架上的大衣看成为躲在门后的人。按感官不同分为:错听、错视、错嗅、错味、错触、及内感受性的错觉。

 2、幻觉:一种虚幻的感觉,是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某种事物的情况下,病人却感知它的存在。例如,无人在场时,病人听到有人责骂他的声音,或看到某人在窗外。幻觉常是知觉障碍。

 (1)听幻觉:临床上最常见。内容多样,声音种类、性质可不同。如讲话声等。

 (2)视幻觉:较常见。内容多样,形象可清晰、鲜明和具体也可模糊。形象有时比实物大(视物显大性幻视)有时有比实物小(视物显小性幻视)

 (3)嗅幻觉:多见的是一些使病人不愉快的难闻的气味,强度不一。

 (4)味幻觉:病人尝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的或奇怪的味道。

 (5)触幻觉:临床常见的是麻木感、刀刺感、通电感、虫爬感等。

 (6)内脏性幻觉:可产生于某一固定的器官或躯体内部。病人清楚地描述自己的某一内脏在扭转、断裂、穿孔或有昆虫在胃内游走。

 (7)运动性幻觉:是关于本体感受器运动和位置的幻觉。例如,病人躺在床上感到被抬着走的颠簸的感觉。病人沉默不语时感到自己的唇、舌在运动在讲话的感觉(言语运动性幻觉)。

 下面是特殊类型的幻觉:(8)思维鸣响或思维化声、思维回响:当病人想到什么就听到说话声讲出他所想的东西,也就是说幻听的内容就是病人当时所想的事。

 (9)机能性幻听:幻觉和现实刺激同时出现,共同存在而又共同消失,但二者并不融合在一起。

 (10)反射性幻觉:当某一感官受到现实的刺激,产生某种感觉体验时,另一感官即出现幻觉。

 (11)入睡前幻觉:出现于入睡前,病人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幻觉形象。

 就幻觉的外部形象来看,可分为成形和不成形两种。

 就幻觉的性质,又可以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

 (1)真性幻觉:此时病人所感知的幻觉形象与真实的事物完全相同。

 (2)假性幻觉:病人感受到的幻觉形象一般来说轮廓不够清晰、不够鲜明和生动,它并不具有真性幻觉那种客观现实性。这些幻觉形象并不位于客观空间,而只是存在于病人的主观空间之内。所有这些幻觉并不通过病人的感官而获得的。

 3、感知综合障碍:病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对这一事物(包括个人躯体本身)的某些个别属性,例如形象、大小、颜色、位置、距离等却产生与该事物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感知。

 (1)视物变形症:病人感到某个外界事物的形象、大小、颜色以及体积等出现改变。有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等。

 (2)空间的感知障碍:病人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改变,如事物变得接近了或离远了。

 (3)周围环境改变的感知综合障碍:病人感到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不活动的,甚至是僵死似的,或者相反,感到周围一切都在急遽地猛烈地变化着。病人还可觉得周围事物变得似乎是不鲜明的,模糊不清,缺乏真实感(非真实感)。

 

 (三)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1、思维联想过程的障碍(1)思维奔逸:这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多和转变快速而言。病人联想过程异常迅速,新的概念不断涌现,内容十分丰富。思维有一定的目的性,但常常为环境中的变化所吸引而转移其话题,不能贯彻始终(随境转移),或按某些词汇的表面毗连(同音押韵)或某些句子在意义上的相近(意联)而转换主题。给人以缺乏深思熟虑或信口开河之感。

 (2)思维迟缓:这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与思想奔逸相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特点。因此病人言语简短,语量减少,速度缓慢,语音低沉。

 (3)思维贫乏:其主要特点是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

 (4)病理性赘述:这是以思维过程的主题转换中带有粘滞性,停留在某些枝节问题上而抓不住主要环节,为其主要特殊。病人表现讲话罗索,讲半天讲不到主题上。

 (5)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很切题,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以致使人感到交谈困难,对其言语的主题也不易理解,严重时可发展为破裂性思维。

 (6)思维破裂: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和应有的逻辑性。

 (7)思维不连贯:表面上与破裂性思维十分相似,但产生背景不同,它是在意识障碍情况下产生的,病人的言语较上者更为杂乱,语句片断,毫无主题可言。

 (8)思维中断:病人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或言语突然停顿。这种思维中断并不受病人意愿的支配,可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

 (9)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这是指思潮不受病人意愿的支配,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它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10)象征性思维:指病人以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外旁人无法理解的意义。

 (11)语词新作:病人创造一些文字、图形或符号,并赋予特殊的意义。有时把几个无关的概念或几个不完全的'词拼凑成新的词,以代表某种新的含义。

 (12)逻辑倒错性思维:这是以思维联想过程中逻辑的明显障碍为主要特征,其特点是推理过程十分荒谬,既无前题,又缺乏逻辑根据,更突出的是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甚至因果倒置。

 (13)诡辩性思维:缺乏现实意义和确切的根据,所议论的课题,常是一些想入非非的事情。并拒不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

 (14)持续言语:这是与病理性赘述症状比较近似的一种思维,但持续言语时思维的特点不仅是粘滞,而是在某一停滞不前。病人单调地重复某一概念,或对于某些不同的问题,总是用第一次回答的话来回答。

 (15)重复言语:这是指病人常重复他所说的一句话的最末几个字或词,此时病人意识到这样是不必要的。

 (16)刻板言语:指病人机械而刻板地重复某一无意义的词或句子。

 (17)模仿言语:指病人模仿周围人的话,周围人说什么,病人就重复说什么。

 2、思维内容的障碍妄想是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症状。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虽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合所受的教育水平,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

 (1)关系妄想:(牵连观念)病人把周围环境中一些实际与他无关的现象,都认为与他本人有关。把别人所说的话、报纸上的文章、不相识的人的举动,都认为对他有一定的关系。常与被害妄想交织在一起。

 (2)特殊意义妄想:可在上述关系妄想的基础上产生,病人认为周围人的言行,平凡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且赋有特殊的意义。

 (3)被害妄想:是最常见的妄想之一。病人无中生有地坚信周围某些人或某些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谋害、破坏。

 (4)影响妄想:(物理影响妄想)病人认为自己的精神活动(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均受外力的干扰、控制、支配、操纵,或认为有外力刺激自己的躯体,产生了种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认为自己的内脏活动也都是受着外力的操纵或控制。病人对这种体验往往解释为是受某种仪器的影响(被控制感)。

 (5)夸大妄想:多发生在情绪高涨的背景上。内容常因时间、环境、病人的文化水平和经历有很大不同。

 (6)罪恶妄想:病人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以致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人民惩罚,以致坐以待毙,或拒食自杀。

 (7)疑病妄想:病人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是不治之症通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检验,都不能纠正病人的这种病态信念。

 (8)嫉妒妄想:病人坚信爱人对自己不忠实另有外遇。因此对爱人行为加以检查和跟踪。

 (9)钟情妄想:病人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仍毫不置疑,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仍旧纠缠不已。

 (10)被窃妄想:病人认为自己所收藏的东西被人偷窃了。

 (11)内心被揭露感:(被洞悉感)(读心症)病人认为他所想的事已经被人知道,虽然病人说不出是怎样被人探知的,但确信已经尽人皆知,甚至搞得满城风雨,所有的人都在议论他。

 (12)变兽妄想:病人确信自己变为某种动物,并有相应的行为异常。

 (13)超价观念:是指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并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14)强迫观念:即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观念或概念,多次重复地出现于病人的思想,且伴有主观的被迫感觉和痛苦感。

 

 (四)注意障碍

 临床上注意障碍大致可分为三方面:1)注意程度方面的障碍,2)注意稳定性方面的障碍,3)注意集中性方面的障碍。

 1、注意增强:在某些精神病状态下,病人特别易于注意某事物。

 2、注意减弱:即主动及被致力注意的兴奋性减弱。(注意迟钝)主致力注意和被动注意的明显减弱,并不都一致。

 3、注意缓慢:指病人注意兴奋的集中困难和缓慢,但是注意的稳定性障碍较小。

 4、注意涣散:病人不能把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并保持的时间,以致注意很容易分散。

 5、注意狭窄:病人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

 6、注意固定:指病人的注意稳定性特别增强。

 7、注意转移:主检指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增强,但注意不持久,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

 

 (五)记忆障碍

 临床上记忆障碍大致可分为两方面:记忆量方面;记忆质方面。

 1、记忆增强:表现为病前不能够且不重要的事都回忆得起来。

 2、记忆减退:是指识记、保存、再认和回忆普遍减退。

 3、遗忘:(回忆的空白)指那些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经历的遗忘。

 (1)顺行性遗忘:即回忆不起在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

 (2)逆行性遗忘:即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

 (3)进行性遗忘:见于老年性痴呆。

 (4)心因性遗忘:是由沉重的创伤性情感体验引起,疾病产生的原因往往与病人犯了某种严重错误或罪行有关。

 4、错构:是一种记忆的错误。医学教育网

 5、虚构:也是一种记忆的错误,是指病人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的事或体验,说成是确有其事。

 6、潜隐记忆:(歪曲记忆)是指病人对不同来源的记忆混淆不清,相互颠倒。

 7、似曾相识症或熟悉感各旧事如新症或生疏感:病人体验新事物时,有一种似乎早已体验过的熟悉感,或将已多次体验过的事物感到似乎从未体验过的生疏感。

 

 (六)智能障碍

 智能障碍可表现为全面性的或部分性的智能减低,程度严重时称为痴呆。主要有两种类型:先天性智力低下和后天获得性痴呆。

 1、智力低下:大脑发育不良,或受到阻滞,使智能的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

 2、痴呆:一种综合征,常是慢性或进行性的,并伴影响脑功能的器质性情况。病变多为进行性的,常不易恢复或不能完全恢复。

 (1)全面性痴呆:大脑的病变主要呈现为弥散性器质性损害。常出现人格改变。病人缺乏对其疾病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定向力也发生障碍。

 (2)部分性痴呆:这类痴呆由于病变所侵犯的只是某些限定的区域,因而使智能产生部分的障碍如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削弱,分析综合困难等。但其人格的基本特行征一般保持良好,并具有一定的批判和自知的能力,定向力也比较完整。

 (3)心因性假性痴呆:病人对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回答很荒谬,在生活中,他却能解决比这复杂的问题。

 (4)童样痴呆:此时病人主要表现为类似一般儿童那样稚气的样子,他学着幼童说话的声调自称才三岁,逢人就喊“叔叔”、“阿姨”,这类现象多见于癔病。

 

 (七)自知力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病状态和认识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识辨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自知力完整的病人通常能认识到自己患了病,知道哪些是病的表现并要求治疗。精神病患者一般均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自知力完整程度也随之而变化,且此种变化常有一定规律性。精神病初期当精神症状开始出现时,有时病人的自知力尚保存,他还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变化。随病情的发展,病人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了判断力,否认它们是不正常的,甚至拒绝治疗。此时称为自知力丧失(或缺如)随着病性的好转,自知力也逐渐有所恢复。

 

 (八)定向力

 指一个人自己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己本身的状态的认识能力。

 1、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2、对其自身状态的认识

 认知障碍包括在注意、感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过程方面的异常的表现,感知觉和思维障碍是许多精神病具有的症状。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2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