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这是一首感情充沛的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无限的热爱,对延安人民无比深厚的感情。诗人采用的形式,是陕北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信天游”,可读可唱;所用的语言,是陕北带有泥土气息的语言,生动活泼。
诗分五段,第一段写初回延安见到亲人们的激动的心情。开头两句:“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要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这种急于要看到延安的激动心情,一下子就把读者抓住了。只有一个革命者对延安有了血肉相联的感情,才能表现得如此真挚,如此动人。看到了延安,就“手抓黄土”,表现了对延安土地的热爱,而又抓住“不放”,感情又深了一层。又把它“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感情就更深了。这并不是在表现手法上故意如此,而是诗人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回到延安,自然想起过去“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表现了诗人在十年阔别中,对延安无限的怀念。“搂定”二字用得很好,不仅气魂大,还因为是在梦中,怕它跑了,所以要紧紧地搂定,以显出感情的深厚。今天是真的回到了延安,诗人情不自禁地“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意思就是说:我到底回来了!不再是在梦里了。你看:“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延安的山川、村落和红旗,对诗人也有深厚的感情。它们唱,它们笑,它们招手,表现了对诗人的热烈欢迎。同时,从这两句诗中,也反衬出诗人回来的一种喜悦心情。延安的亲人们对他又是怎样呢“亲人们迎过延河来”,说明对诗人的感情是深厚的,也说明了诗人过去和延安群众的密切关系。诗人在久别重逢之际,千言万语难以表达,“一头扑在亲人怀”这一具体行动,最能表现感情,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说,给读者的印象是深刻动人的,比千言万语还有力量。
第二段写回到“家中”后的感想——回忆自己与延安的深厚关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延安培养了自己,怎么能忘记呢:“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诗人通过陕北的生活特点,反映自己与延安血肉相联的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概括力很强,概括地反映诗人过去在延安的生产劳动、革命斗争和学习生活。使人读后,可以想象到很多东西。诗人是热爱延安的生活的,为了解放全中国,“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这就把延安和整个革命事业联系起来了。离开以后,用“天南海北想着你”一句来表现对延安的无限怀念。究竟怎样“想着你”这里没有写,也没有必要写,因为在前段中写了“梦里回延安”,已足够表明对延安深深的怀念了。结构衔接紧凑。感情表达有回旋的余地,并和前面互相呼应渗透。
第三段写和群众相见谈心的场面。“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诗人与群众亲密无间的关系,实在令人感动。群众来的很多,炕上坐满,窑里围满,可是“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这说明群众还在陆续不断地来。见面的群众挺多,作者并没有一--一去写,只选择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件:一个是“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为什么气喘得紧可见他是跑来的,心中急于想看到亲人。作者善于抓住人物表情上的特性,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作者与群众的深厚关系。一个是“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放羊娃当了社主任,这变化多么大。通过农村干部的成长,也可看出农村的变化。一个是“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十年前,这些娃娃刚出世或者还未出世,但也都和大人一样,争抢着来握手,这表现了新的一代与作者难以分割的关系。
第四段写延安的新貌。“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我们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革命圣地的变化,延安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这两句诗味很浓,浸透了诗人对这种新的变化。所产生兴奋的情感。
第五段写延安的历史功绩。你看:“杨家岭的红旗呵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这就把它对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巨大作用概括地表现出来。诗人在结尾突出延安历史功绩的描写,用意在让读者回想过去的延安,看到现在推想将来的延安:“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诗人满腔热情地离开了延安母亲。还期待着重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诗句终了,诗意却未完,其余味无穷。
艺术特点
第一,诗作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选取黄土高原和延安的典型事物入诗,洋溢着浓浓的陕北地方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为适应信天游的形式,诗人在表现手法上恰当使用比兴、拟人、夸张、对偶、迭字等,在用韵、建行、分段时,努力体现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求整齐的特点,增加了民歌味道和表现力。诗人还把“宝塔山”、“延河”、“羊肚子手巾”、“窑洞”等引入诗作,令人想起当年的斗争生活,读起来自然,亲切。
第二,用比自然贴切,将革命圣地延安喻为哺育诗人成长的母亲,而诗人自己则成为久别归来的儿女。这样诗人对延安的真挚庄重的感情,就具体化作了神圣亲密的母子之情,如此既增添了作品的情感力量,又点明了革命者与革命圣地的血肉联系。 、
第三,叙事抒情完全按照回延安的过程和感情发展的自然顺序进行,条理明晰,易于解读,同时也适当采用现实叙述与穿插回忆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含量、情感含量,又使热烈奔放、深沉细腻的情感自然和谐地渗透在字里行间。
《回延安》是一首表现特定时代情绪的抒情名篇。贺敬之是吃延安的小米饭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诗篇由难忘的会见场景生发开去,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歌颂延安人和延安精神。诗作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令人耳目一新。
第5段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到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或到延安、忆当年、会亲人、 逛新城、离延安) 2对延安的无限思念 对延安的无比热爱充分表现延安与我的关系无比激动 3对康桥浓烈的爱 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依恋、无奈、惆怅 4C 5回到延安的的无限喜悦、激动、自豪的感情 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无限惆怅之 情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回延安》原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回延安》原文+教学反思 篇1一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进亲人怀。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浪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延安
教师举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①重点分析比兴的手法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②排比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
本课作如下设计: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了解信天游特点。它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上完之后,感觉效果不错。
《回延安》原文+教学反思 篇4回延安
作者:贺敬之
一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双眼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 延安
作品赏析:
这是贺敬之同志的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一开头,兴奋快乐的情感就像强有力的大手把人牢牢抓住!接下去,那些具体而带有强烈特征性的句子,把眼前的景色和人物带到我们的眼前、心上来!真像一个久客他乡的游子一旦回到了故乡。延安啊,这革命的摇篮,这伟大的“母亲”,诗人带着多少情意倒入了你的怀抱!写景色,景色因为带上了诗人的情感分外美丽;写人物,人物因为带上了诗人的情感格外可亲!这些两行一排的小小的诗句,它具有多么大的动人力量,它的内涵是多么丰富啊!景色,人物,情感,思想,交融在一起,多么和谐,多么美好啊!写延安,用了“信天游”的调子,形式和内容得到了统一。
《回延安》情感浓烈,深切动人;字句美丽、朴素,而又自然。不求深而自深,不雕琢而佳句自来碰手。生活思想的深度是艺术作品深度的根源。这一点是颠扑不破的定律。
作者简介:
贺敬之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优秀诗人之一。他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革命作家。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对我国革命文艺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他作为一个优秀的抒情诗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民歌手,引人注目地登上诗坛,是在建国以后。
贺敬之一九二四年生在山东省峄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少年时代在亲友资助下读过小学和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流亡到湖北、四川,就读于中学,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开始学习写作诗歌和散文。由于受了党的报刊和进步书籍的影响,他向往着革命圣地,于一九四○年到延安参加了革命队伍,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一九四二年后,贺敬之的诗风为之一变,这显然是受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影响,也是他对解放区新生活进一步熟悉的结果。这时他的诗歌的基调,由主要是对黑暗的泣诉变为主要是对光明的讴歌。在诗歌的形式上,他开始学习陕北“信天游”,进行民族化的探索。贺敬之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九年期间所写的短诗和歌词,后来大都收在《朝阳花开》诗集中。这些诗不再象《乡村的夜》那样吟唱“夜,象一只破了的木船,搁浅在村庄”,而是歌颂“温暖的太阳”及其所照亮的“陕甘宁——我的家”。这个时期,可以视为贺敬之诗歌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告别过去、迎接未来的过渡时期。《乡村的夜》中那悲苦凄凉的韵味消退了;而建国后那激昂明朗的诗情已在《朝阳花开》中开始萌发了。可以清楚地看到,如《自由的歌》、《笑》等,在构思、基调和风格上,都与后来震动诗坛的《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抒情长诗,有着血缘的联系。贺敬之建国以后的诗作,大都收在《放歌集》里。除了以上提到的几首之外,《回延安》、《三门峡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也是广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
《回延安》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2品味、感悟这首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本诗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感情
2把握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
课前预习:
1掌握生字词
2熟练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3上网查找有关信天游的知识及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一、导入:同学们,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六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二、学习新课:
1 走近作者
贺敬之,当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歌剧《白毛女》就是由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早期诗集为《乡村的夜》。建国后,诗歌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都时广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粉碎“四人帮”后,他写了长诗《中国的十月》和《八一之歌》等。
2特色简介
诗歌所采用的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又名“顺天游”)的形式,这种民歌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歌词常为两句一段,短的只有一段,长的可以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多作蝉联,多用叠字,多用衬字,既有急徐相替之美,又有刚柔交织之妙。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因而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歌特色。
3字词学习(略)
4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以下表格。
诗节 小标题 主要内容 作者感情
一 抒写刚回到延安时的情景和心情
二 忆延安 怀念、感激
三 写和延安人民欢聚的热烈场面
四 看延安 喜悦、赞美
五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延安
5合作探究:
(一)指导朗读第一节诗歌并思考:
①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二)指导朗读第一节诗歌并思考:
②诗歌的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三)指导朗读第一节诗歌并思考:
③诗歌的第三部分是怎样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四)指导朗读第一节诗歌并思考:
④诗歌第四部分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五)指导朗读第一节诗歌并思考:
第五部分诗歌选取了哪些最典型的事物?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用是什么?
课堂小结:
(1)善用修辞表现情感。
(2)运用凝练的词语(选用恰当的动词)表现情感。
⑶选取延安独有的风俗民情表达情感。
⑷采用“信天游”的形式,运用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达情感。
6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延安精神”的内涵而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激励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明确:
内涵: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
④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
以前生产力落后生活水平低下,“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延安精神”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并且发扬下去。只有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我们的全面小康社会才能早一天实现。
7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第三题。
(2)搜集有关信天游的优美歌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