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音阶

什么是音阶,第1张

  音阶就是以全音、半音以及其他音程顺次排列的一串音。基本音阶为C调大音阶,在钢琴上弹奏时全用白键。音阶分为“大音阶”和“小音阶”,即“大调式”和“小调式”。大音阶由7个音组成,其中第3、4音之间和第7、8音之间是半音程,其他音之间是全音程。小音阶第2、3音之间和5、6音之间为半音程。具体分类如下:

自然七声音阶

  是应用最广的七声音阶,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5处全音,分成两个一串和3个一串,两串之间以半音隔开。

五声音阶

  详称“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或“全音五声音阶”。广泛流行于亚洲、非洲、中太平洋的一些群岛、匈牙利、苏格兰民间音乐以及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的美洲本土部族中。常被称为“中国音阶”。其五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专用的名称,分别称为:宫、商、角、徵、羽。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3处全音,分成两个一串(宫-商-角)和一个单独的(徵-羽),两段之间以□音隔开:音阶中的每一个音都可以当主音以建立调式,可形成 5种不同的五声调式。在五声音阶基础上,每处□音的区间可以插入不同的附加音(偏音)而形成七声音阶(以五声为正声的七声音阶),附加音的插入可有 3种不同的方式,形成 3种不同的音阶形态(见宫调)。附加音的音高常可游移,游移音高有时将□音的区间划分成两个各约为四分之三音的音程。

吉卜赛音阶

  详称“带有增二度的七声音阶”。吉卜赛是10世纪时从印度西北部分离出来的游牧部落,其音阶结构形态继承了古印度音乐文化的特点,并在西亚、东欧、南欧、北非各民族的音乐中留下深远的影响。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两处增二度,每个增二度两端有半音镶边,形成一组以纯四度为框架的、“吉卜赛风”的四音音列,两组四音音列之间一处首尾交叠,一处有全音隔开:用这种音阶,也可选其中不同的音当主音以建立不同的调式(但并非每个音都能当主音)。

阿拉伯音阶

  详称“带有中立音的七声音阶”。8世纪时著名乌德演奏家扎尔扎尔创用以后,在伊斯兰文化影响所及的地区广泛流传,成为阿拉伯民族音乐的特征。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全音与两个约为四分之三音的音程相接以形成一组以纯四度为框架的“阿拉伯风”的四音音列,每个八度内的两组四音音列之间一处首尾交叠,一处有全音隔开,用这种音阶,也可选其中不同的音当主音以建立不同的调式。

半音五声音阶

  详称“带半音的五声音阶”。盛行于古代希腊与近代日本及其他太平洋岛屿。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大三度与一个半音相接以形成一组以纯四度为框架的、特别的三音音列,两组三音音列之间可有全音隔开。由于大三度与半音相接时其上下位置可以不同,实际上分成两种结构形态。

平均七声音阶

  流行于东南亚一带。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八度划分成大致相等的7个区间,每个区间小于全音而大于半音。

平均五声音阶

  爪哇人所用,当地称之为“定形斯连德罗”。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八度划分成大致相等的5个区间,每个区间大于全音而小于□音(见印度尼西亚音乐)。

全音音阶

  由6个音级组成,也是一种平均音阶,即将一个八度划分成相等的 6个全音。这种音阶的运用滥觞于F舒伯特、G罗西尼、H柏辽兹的某些作品,其完整形态出现的最早例子见于俄国作曲家MИ格林卡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以后AC达尔戈梅日斯基、F李斯特、C德彪西、G普契尼、R施特劳斯等都曾用过。它成为印象派音乐风格的特征之一。

半音音阶

  由12个音级组成,也是一种平均音阶,即将一个八度划分成相等的12个半音。虽然12半音的律制在中国古已有之,在欧洲也在使用键盘乐器以后定型,但将律制中的12个音不分主次而又缺一不可地一齐用来构成乐曲则是20世纪以来的现象。这种作曲技法称为十二音技法或十二音体系。

  此外尚有各种包含小于半音的微小音程的音阶形态,统称“微分音音阶”。各种微分音音阶还仅处于实验阶段。

一、七声音阶

1、欧洲中世纪教会调式

17世纪前在欧洲流行的调式,又称中古调式。它源自民间音乐,为教堂音乐所采用,以后又为世俗音乐采用。

欧洲调式结构的音乐理论,源自古希腊的四音列。这种四音列共有三类,即自然四音列(包含两个全音与一个半音)、半音四音列(包含一个小三度与两个半音)及四分音四音列(包含一个大三度与两个四分之一音)。

2、欧洲教会调式

欧洲教会调式如同大小调来比较,则伊奥尼亚调式与自然大调式同,爱奥利亚调式与自然小调式同。

此外,吕底亚调式与密克索吕底亚调式可视为大调型,前者与自然大调的主要差别为增四度(称吕底亚四度),后者的主要差别是小七度(称密克索吕底亚七度);

多里亚调式与弗里吉亚调式可看作小调型,前者与自然小调的主要差别是大六度(称多里亚六度),后者的主要差别为小二度(称弗里吉亚二度)。

而洛克里亚调式,虽然主音上面也是小三度,并且有弗里吉亚二度,但主音上面的五度是减五度,不能构成协和音程或协和和弦,所以极少应用。

3、中国民间七声调式

以五声为骨干的七声调式──中国民间七声调式的一种形式。由在五声的小三度间加入不同的偏音而成,即在基本音级羽、宫之间加入“变宫”(宫的低半音)或“清羽”(羽的高半音,亦称闰);在基本音级角、徵之间加入“变徵”(徵的低半音)或“清角”(角的高半音)。

这种不同的半音关系曾形成 三种不同的七声音阶:

①正声调音阶或古音阶,亦称雅乐音阶(加变徵和变宫);

②下徵调音阶或新音阶,亦称清乐音阶(加清角和变宫);

③俗乐调音阶或清商音阶,亦称燕乐音阶(加清角和闰)。

其中每一种音阶均可分为宫、商、角、徵、羽 5种调式。

中国除五声为骨干的七声调式外,也有 7个自然音都是基本音级的七声调式。这种调式和欧洲中世纪教会调式虽然音列相同,但调式支柱音有它自己的规律。

4、吉卜赛调式

吉卜赛音阶以含有两个增二度音程为特征,其调式则有下列 3种,小吕底亚调式、大弗里吉亚调式和大洛克里亚调式。

二、五声音阶

1、不带半音

不带半音的五声调式按照纯五度关系产生的五个音所构成的音阶,其调式音列的任何相邻两音均无半音,例如c、d、e、g、a、c或c、d、f、g、a、c等。

这种调式音阶不仅在亚洲、非洲的广大地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中普遍存在,而且在欧洲国家如匈牙利、挪威和苏格兰以及北极的因纽特人中也都存在。

在中国民间音乐中这种不带半音的五声调式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其各音级分别称为宫音、商音、角音、徵音和羽音。各相邻两音之间的音程,除角与徵、羽与宫之间为小三度外,其余均为大二度。

五声音阶中任何一音均可作为主音,并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音为主音者称宫调式,而以其他各音为主音者,则分别称为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凡宫音相同的各调式,统称为“同宫系统”。

2、日本民谣

日本的民谣调式及律调式也是不带半音的五声调式。前者由两个相同的小三度加大二度的四度音列构成,核心音除主音外为四度音。后者由两个相同的大二度加小三度的四度音列构成,其核心音除主音外为五度音:带半音的五声调式五声调式的某相邻两音为半音者。

这类调式音阶常见的是含有两个大三度音程、一个大二度音程及两个小二度音程,盛行于晚期古希腊和近代日本。例如由两个相同的小二度加大三度的四度音列构成的日本都节调式和由两个相同的大三度加小二度的四度音列构成的日本琉球调式,都是这一类型。

扩展资料:

其他调式音阶:

1、特殊调式

印度尼西亚音乐、阿拉伯音乐、印度音乐、泰国音乐等,各有其律制和旋律型,因此在调式的概念和结构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2、大小调式体系

调式的一种体系,包括大调与小调两种调式。其三级音为大三度者为大调式,其三级音为小三度者为小调式(一般情况下)。自17世纪起在欧洲音乐中占重要地位,后也应用于其他地区。

自然大、小调式 取自然音阶中任何一音为主音,然后按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的顺序排列而得的调式音阶,即为自然大调式(亦称大音阶)。

这时半音位置在调式音阶的第 3与第4、第7与第8音之间,其特点为:主音与其上方三度音、六度音、七度音构成大三度、大六度及大七度音程。

如果按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的顺序排列,则为自然小调式(亦称小音阶)。这时半音位置在调式音阶的第2与第3、第5与第6音之间。其特点为:主音与上方三度音、六度音、七度音构成小三度、小六度、小七度音程。

-调式

谈谈区别,也就知道关系了。现代的音阶为七声音阶。而中国古代采用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对应现代唱名为:宫-do,商-re,角-mi,徵-so,羽-la。古代音阶按纯五度排列,是宫、徵、商、羽、角,以其中任何一个为主音都可以构成相应的五声调式,宫调式、商调式等。从上述对照可以看出,没有fa和xi。另外现代音阶与相应的调号配合,能明确音的实际高低,而中国古代五声音阶只反映音之间的相对关系。

 要了解越剧唱腔中什么叫做[尺调]、[弦下调]和[四工调],首先必须懂得什么叫调式

音乐中的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就是旋律,也叫曲调。旋律是按照一定关系联接在一起,其中以一个音为主音,其它音则围绕它而组成的体系,称为调式。

近代西洋音乐中的调式只使用大调式和小调式两种调式。大调式主要由“1”“3”“5”音组成,主音是“1”音,如贝多芬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小调式主要由“6”“1”“3”组成,主音是“6”音,如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等。

    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音阶是由[工尺谱]“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一”十个音组成的,即现今我们常用的“5 6 7 1 2 3 4 5 6 7”。对照新旧音阶我们可以看出,“尺”即为“2”音,“合”即为5(低)音。这样就不难知道什么是[尺调]了。

    [尺调]就是用我国五声音阶中的“尺”音(即2音),与它的关系调5音为主音组成的一种调式,叫[尺调]。

如《红楼梦》中的“葬花”,就是一段[尺调慢板]唱腔。前三句的落音分别是“2”、“1”“6”音,最后的落音是“5”。纵观全曲,“1”音和“6”音并不是这段唱腔的主音,而“5”音尤其是“2”音却贯穿全曲。

但传统的东西有时也是不科学的。如《祥林嫂》中“听他一番心酸话”唱段,它的起音“听”字是低音5,最后的落音“排”字也是低音5;且旋律中多处用了此音,如:“开、配、来、怪、赔、排”等,几乎每隔一句就是一个5音。非常明显,它是一段地道的5调式唱腔,可也称它为[尺调]……

在我国古典音乐及民间音乐中,常见的调式有:“1”-宫调式、“2”-商调式、“3”-角调式、“5”-徵调式、“6”-羽调式。

    这些调式常常只有五个音出现,“4”和“7”一般是不出现的。我们称它们为五声1(宫)调式,五声2(商)调式。

    [弦下调]主音为“1”。这样的话,[弦下调]是什么调式该清楚了吧!

[弦下调]是[尺调]的下四度或上五度的转调,是[尺调]的“反调”。在胡琴定D-A弦的情况下,唱[尺调腔]拉奏的是5-2弦;[弦下调]则拉奏1-5弦。就象京剧中的[反二簧]是[二簧]的“反调”一样,[二簧]定的是5-2弦,[反二簧]定的是1-5弦。

    [弦下调]适于表现人物悲哀凄楚、缠绵剧恻的情绪,如《梁祝》中的“山伯临终”,《祥林嫂》中的“雪满地风满天”、《双玉蝉》中的“菱花镜”等。

    [四工调]定的是6-3弦。在[工尺谱]中,“6”相当于“四”,“3”相当于“工”故称[四工调]。[四工调]擅表现流畅明快、平缓柔和的情绪。如《盘夫》、《血手印》第一场,用的都是[四工调];《穆桂英挂帅》的“辕门外”也是一段非常独特的[四工调]。

    [C调腔]属[四工调]的“反调”,定2-6弦。[C调腔]的曲调飘逸舒展,既能表现深沉的情绪,也能表现豪情的情感。象《情探》中“行路”一段,就是典型的[C调腔]唱腔。

    戏曲的腔调在表达感情方面虽各有特色、名有所长,但又不是单一刻板的。通过旋律、板式、节奏、力度的变化及演员的不同处理,也完全可以表现不尽相同乃至完全不同的情绪。

    男生无论唱生腔还是唱旦腔,都不能唱原调--这是因为男女嗓音生理上的不同(相距4度左右)而决定的。一般来说,[尺调]女的唱G调,男的就要唱D调了;[弦下调]女的唱D调,男的唱A调。当然这是就一般而言,演唱时可以根据自己嗓音的高低好坏作适度的调整。

    [南调]也称[男调],指的是越剧男班时期由袁雪芬创造的一种板式,即[正调腔]。[男调腔]以一板一眼的2/4拍子为主,它的节奏音型为: ox  xx |  xo  xxxx |  xo  xxxx  | xx  xx | xx  xx | ……

[男调腔]的曲调刚柔相济,对比鲜明,节奏灵活,能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

    [嚣板]是紧拉慢唱的一种特殊板式。类似京剧中[摇板]的紧拉散唱,伴奏用一拍,唱腔速度和节奏自由,适合表演奔放激昂的感情、强烈的内心活动和呼号,适合表现人物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如《楼台会》中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一段对唱,就是交替使用[连板]和[嚣板];尹派“哭灵”一段中,开始六句用的也是[嚣板],表现了贾宝玉强烈的悲愤和呼号。

    [流水板]吸收了绍兴大班的板式,突破了越剧曲调板起板落、块块方整的格局。伴奏也是一拍子,有流动感,常用于表达踌躇不安的情绪。 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焚稿”后部分,唱的就是[弦下调流水板]。

前文再续。

上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些关于音乐的东西,并简单介绍了两种常用的记谱方式。还没有读过前文的小伙伴可以点这个链接读一下: 关于音乐的一些概括

在为各位介绍如何读懂乐谱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些相关的概念。

1音高

人有高矮,音有高低。

这是容易理解的,就是有的音很高,有的声音很低。

在 五线谱 里面很容易分辨,标的位置高的那个,声音就比标得低的那个要高音。标得越高的音符,音高越高。

(这里涉及到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以后再讲吧。)

在 简谱 里面也不难看出,1234567,数字越大,音高就越高。有没有比7更高的呢?有啦,在这些数字上面都加上一个小点点,就比他们高了。同样的,在数字下面都加小点点,就更低。

所以了解了音高之后,我们以后听音乐,大家可以多感受一下音乐的立体性,高音的高亢,低音的震撼,中音的温暖,训练一下自己,能够听到多少种声音,高低搭配如何。很立体,好好玩的。

2 音名,唱名

每一个音,都有名字的。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一样。这样方便你要说到哪个音的时候,直呼其名。

上图有7个英文字母,这些英文字母,就是这些音的名字, 每一个字母,对应一个音。这些是固定的,请大家记住。

请注意,CDEFGAB(为什么是C开始B结束我也不知道,按说ABCDEFG更整齐一点啊,可是偏偏就是C开始,那就按照人家的这个来记住吧),这些只是音的名字,但是唱的话,是另外的唱法。

这就涉及到唱名。大家请看回上面的图,音名,对应一个唱名。

什么是唱名?就是我们唱这个音的时候,怎样把它唱出来。

大家可以上网找一下音阶的唱法,就知道do,re,me,fa,so,la,si,这些音怎么唱了。这些要经常听经常唱,把它们印在脑子里哦。

为什么有音名,也有唱名呢?

唱名只是给我们唱的,如果用乐器演奏,不用人唱,那弹那个音就是一个音,不涉及唱名,因为不用唱嘛,乐器的声音就是那个音了。

这里还涉及到调式,我以后会讲。因为每个音在不同的调式,会有不同的唱名。

举个栗子,C,这是一个音,这个音的名字叫做C音。这个音,它可以唱do,也可以唱re,也可以唱其他的几个me,fa等等。也就是说,每个音,它只是那个音,但是有可能会有各种唱法,对应各个唱名。

这里可能会有点烧脑了。

大家不要着急,现在什么都不做,先把这几个音的名字记住先。以后再慢慢讲。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音高,就是那个音的高度,请注意,当我们说某一个音的时候,那个音是固定在这个音高上面的。

比如说,C音,D音,如果这8两个音是靠近的,那么D音的音高就比C音要高。E音比旁边的D音要高,以此类推。

3音阶

音阶,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些音,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就成了音阶,像阶梯一样,往上一个比一个高,往下一个比一个低。

以上面那个图为例子,CDEFGABC,就是一个自然大调的音阶。用简谱来表示出来的话,就是1234567i(对不起,1上面有一点,这个我打不出来,暂时用个i来表示)。

音阶,有很多很多种,是因为这些音有相当多的排列组合,以后会和大家慢慢讲,我们先知道什么是音阶先。

4音程

既然每个音,他们的音高不一样,我们需要有一个东西,来定义一下,音高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音程就是测量这些音高距离的工具。

我们已经知道,D音的音高,比C音的音高要高,那么高多少呢?E音又比D音高多少呢?

测量这些高度的单位,叫度。

上图大家可以看到,每一个音的距离,请大家记住这个图,记住每一个音之间的距离。

今天先讲到这里,谢谢友友们的仔细阅读,有问题烦请留言。

未完待续

(武汉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法国艺术歌曲“Mélodie”起源于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欧洲,和更早的“浪漫曲”有所区别。19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期是法国艺术歌曲的繁荣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福雷、德彪西等人。19 世纪末正值大变革时期,此背景催生了象征主义文学,使得法国象征主义成为当时火热的一种艺术思潮,成为连接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音乐之间的桥梁。德彪西是这一特殊时期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法国印象主义之父”。象征主义诗歌强调感知,在象征主义诗歌中感受到的是模糊、缥缈。它以隐喻的形式,使艺术得到升华,让人们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含义。德彪西采用象征主义诗歌《浪漫曲》完成了这首艺术歌曲,本论文基于相关研究理论,通过对该歌曲的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演唱实践,帮助歌者在了解《浪漫曲》的艺术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歌唱。

一、《浪漫曲》作曲家和词作者简介

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 Claude Debussy)(1862年8 月22 日-1918 年3 月25 日)是法国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作曲家,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他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就展现出了打破常规、探索未知的创新精神,受到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瓦格纳以及象征主义文学、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交响素描《大海》等。除此之外,他的艺术歌曲也非常有代表性,如《曼陀林》《阳台》《浪漫曲》等,都采用著名诗人的诗歌。他的作品充满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他的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而富有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90 年之前,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有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影子;第二阶段1890-1904 年是他的创作高峰期 ;第三阶段1905-1918 年是他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展望以及对古典浪漫时期音乐的回归 。《浪漫曲》于德彪西创作初期1880-1884 年完成的。他继承了福雷所确定的浪漫主义时期法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同时又独具个性,将自身对音乐和调性的独特色彩感,融入自己的声乐线条和钢琴伴奏织体中。

保尔·布尔热(Pual Boueget)(1852 年-1935 年)是法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诗人,曾在巴黎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对诗词有较深的研究,受象征派文学的影响颇深,作品带有印象主义特点,在1872-1882 十年间刻苦钻研诗歌,发表了《在海滨》《希望》等几部诗集。在德彪西创作的艺术歌曲中,有八首艺术歌曲采用了保尔·布尔热的诗歌。其中一首就是《浪漫曲》,德彪西于1880-1884 年完成《浪漫曲》的创作。

二、《浪漫曲》的音乐分析

(一)《浪漫曲》的音乐结构和创作技法

该歌曲为二段曲式,主调性为D 大调,节拍为4/4 拍,一共28 小节。第一段一共转了三次调(D-A-D-G),都为近关系转调;第二段转入了远关系E 大调,最后回至主调D 大调。

《浪漫曲》是德彪西早期创作的艺术歌曲,受象征主义诗歌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德彪西创作音乐往往将音乐和绘画联想构思,将音色和音响作为音乐的表现手段,把音乐的强弱变比作成绘画中光线强弱的变化,利用音乐的强弱变化和色彩性和弦营造歌曲要表达的朦胧的、飘渺的意境。在《浪漫曲》中德彪西多次使用带有浓厚个人风格的音乐创作手法,如该歌曲的16-20 小节一共包括三句话,皆使用了全音音阶,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大调音阶中的半音音程,避免了导音倾向性,造成调性模糊的感觉,歌曲的功能性和声减弱。不仅如此,德彪西因为不满足调性的稳定,歌曲多次使用离调的手法,带给听众新鲜感,添加了一些色彩感和音响上的特殊意境。歌曲还多次使用减五、七度等不协和音程,如歌曲开头伴奏下方两个声部音程构成减五度,造成一定扩张感和色彩感。并且作者在创作该歌曲的时有着链环衍展的思维方式,着眼于音乐材料的连锁式发展,使音乐进行及发展的关联性始终得以保持,采用了顶真的作曲技法,在歌曲的第1-2、第4-5、第5-6 等句中均能体现出来,保持了作品内在的统一。

(二)钢琴伴奏织体特点

《浪漫曲》钢琴伴奏是随歌曲的发展而改变的,具有一定的规律,该歌曲最低声部皆为长音,通过二度、三度进行连接全曲,呈现宣叙性质的音调,突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朦胧的音响效果。该歌曲的钢琴伴奏中有一句旋律(第1、2 小节),作为贯穿全曲的纽带,一共出现了三次,而全曲的织体改变一共有五次,下面一一论述。

歌曲引子(1-2 小节)为三个单音声部加上伴奏旋律声部,伴奏旋律辅助音式级进下行,结合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其余三声部皆为长音,而后又反复一次该旋律,这是该旋律声部的第一次出现。

歌曲在第6-8 小节,变换了钢琴伴奏织体,原先的三个长音声部变为了一个,原先伴奏旋律声部变为了以两拍切分为主要节奏型的柱式和弦,给全曲带来了一种紧张感,但很快这种紧张感消失了,两拍切分的柱式和弦隐藏声部二度级进上行,使歌曲听起来仍然带有一种朦胧感,仿佛刚刚的紧张感只是插曲。

歌曲在9-13 小节处,第二次出现了钢琴伴奏旋律声部,这一次将1-5 小节使用过的旋律和6-8 小节使用过的二拍切分节奏型相融合,相比1-5 小节,切分节奏使音乐听起来更加流动,在听觉上造成了一种意外的强弱交错,推动了歌曲情绪的发展。

歌曲第二部分14-21 小节由原先四声部变为了三声部,左手是以四分音符为基础节奏型的单音分解和弦,右手则为柱式分解和弦,伴奏整体听起来舒缓、悠远,和使用全音阶的旋律声部相配合,营造飘渺、梦幻的意境。

歌曲22-28 小节处第三次出现钢琴伴奏旋律声部,力度达到了mf,回到了原速,在9-13 小节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声部,增强了歌曲结尾的稳定感。

(三)旋律线条和歌词的巧妙结合

1旋律节奏和歌词节奏的配合

该歌曲中的每一个音节对应旋律部分的一个单音,每一个音节皆对应一个元音。

2诗歌旋律中的韵律

《浪漫曲》的歌词含有独特韵律,歌曲共分为两个乐段,一共十二个乐句,歌词的第1-3 句L'âme évaporée et souffrante,L'âme douce,L'âme odorante 以及歌词的7-8、11-12句N'est il plus un parfum qui reste,De la suaviré céleste,D'une vapeur surnaturelle,Faite déspoir d'amour fidèle 皆押韵。

3旋律的走向和歌词含义、语调的配合

德彪西的《浪漫曲》具有典型的印象主义风格,歌曲多次使用同音反复的创作手法和宣叙般的声调渲染出一种缥缈的神秘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保留了诗词朗读的韵味。全曲的大部分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声乐旋律音程起伏很小,表现出诗词中的朦胧的气氛和对爱情充满美好的憧憬。

歌曲开头第一句“受苦的灵魂在飘荡”旋律多次同音反跳后,让歌唱如诗词朗读一般,同音反复后的大跳仿佛让人感觉真的在飘荡。歌曲第一段(1-13 小节)歌词的大意是受苦的灵魂在空中飘荡,圣洁的百合花用它的纯净和香气安抚了疲倦的灵魂,无论是花香还是灵魂都是在空中漂浮着,旋律的走向非常契合歌词,每一乐句皆未落到主音上,正好与歌词所表现的语气语意相契合。歌曲第二段(14-28小节)歌词的大意是两个人相爱了。两个人身旁笼罩着浪漫、唯美的氛围,相比第一段,第二段歌词将浪漫气息和爱意讲述得更加明白,而旋律的第八—第十句采用大连线,均为音阶级进上行/下行,大幅度的音阶流动推动了歌曲情绪的发展,旋律和歌词相契合得非常完美。

三、该作品的语言艺术和演唱艺术表现

(一)歌唱语言

法语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它优美动听、明亮悦耳、柔和抒情。演唱该歌曲需着重注意咬字,要遵循法语发音的语言特点,注重元音的发音,法语是世界上元音最多的语言,一共有16 个元音,其中a/e/i/u/y/o 六个元音字母需要单独练习,保持语言的连贯特点,使单词与单词之间通过元音连起来,歌唱时要注意歌词的“联诵”,两元音在一起只读后一元音,前一元音不发音,如《浪漫曲》第一句L'âme évaporée 两个词联诵的结尾音不发音。在这首法语歌曲中,要注意一些字母的发音,如字母j 发音与中文“日”相近;字母s 在字尾不发音;字母qu 发拼音k 的音;还需要特别注意一下鼻化元音,鼻化元音是法语的特有现象,法语有4 个鼻化元音,该歌曲中有两个鼻化元音,该歌曲中的单词dans、vent 发a 的鼻音ã,donc 发o 的鼻音õ。

(二)演唱的声乐技巧

1气息的控制

该歌曲的音域是d1-g2,大部分的音在中低音区,中低音区音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中低音区要唱的浑厚、实在、沉稳,中低音区一定要把喉位放下来,保持喉部肌肉的松弛去进行演唱,这样出来的气息才是平稳的,中低音声部不能只用纯真声,仍需真假声混用,保持声音的饱满状态,高音的部分要唱得飘逸、朦胧,越高的音越需要气沉下去,不可扯着嗓子唱,这样的声音是尖锐、不圆润的。中低音区和高音区的过渡也要引起重视,要统一状态和音色。总体来说,整个歌唱是自由的,是通过气息的支持控制来完成的,气息要深、松、稳、有弹性。

2音量的控制

《浪漫曲》整首歌曲包括三个力度的标记,分别是pp、p、mf,这首歌曲带有强烈的印象主义色彩,歌曲音量的变化幅度不能太大,它展现的是一幅幅印象画,演唱时避免乐句与乐句之间音量差距过大破坏总的音乐的感觉。

(三)恰到好处的情感处理

歌曲的表达要建立在歌曲的深入了解之上,该歌曲具有浓厚的印象派特征,歌曲中有许多色彩性和弦并且在不停地转调、离调,这需要演唱者演唱之前要细心感受音乐的色彩感。《浪漫曲》展现的是一种朦胧的气氛,表达的是对爱情的憧憬之意,突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朦胧的音响效果和旋律色彩感,旋律没有内在的紧张感,更像是脑海中回想的一帧帧画面,故演唱时避免加入过多的情感表达,或者夸张的抒情和喜悦。要注意声音细腻的把控,获得艺术之前的通感(和诗歌、绘画一样的情感),从而反映诗歌、绘画中的情感变化。歌唱者在歌唱之前可反复朗诵歌词,在脑海中构思出一帧帧画面,把握歌曲的整体意境和感觉,为歌唱时有恰到好处的情感处理做好准备。

四、结语

德彪西艺术歌曲《浪漫曲》受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带有浓烈的印象主义风格,更加追求自由,更加注重作品的意境,不同于传统音乐的风格,不局限于传统音乐中那种严密的结构。该篇通过研究钢琴伴奏、旋律和歌词的配合来加深读者和演唱者对艺术歌曲的感受和认识,主要通过语言艺术、声乐技巧和情感处理三个方面来帮助演唱者理解和欣赏印象派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进而更好地演唱《浪漫曲》这首歌。

注释:

①Mélodie:柏辽兹作为史上第一人用这个词来称呼他所作的歌曲,并以此来区分德国艺术歌曲和那种旋律就是一切的歌曲。

②受苦的灵魂在飘荡:受苦的灵魂在飘荡是浪漫曲的歌词,浪漫曲歌词是由玛利亚翻译的。

③联诵:在同一节奏组中,如果前一词以不发音的辅音字母结尾,后一词以元音字母开始时,前一词的词末辅音字母由不发音变为发音,与后面的元音组成一个音节,这种现象叫做联诵。

 中国传统乐学理论对“音阶”这个现代概念,常分别从“音”、“律”、“声”等不同角度揭示其内涵。五声音阶,古代文献通常称为i“五声”、“五音”等。简单地说,五声音阶的意思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角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如按音高顺序排列,即为:1 2 3 5 6宫 商 角 徵(zhǐ) 羽

 五声音阶的特色

 五声音阶的特色在于,它没有半音阶(小二度)音程详称“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或“全音五声音阶”。广泛流行于亚洲、非洲、中太平洋的一些群岛、匈牙利、苏格兰民间音乐以及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的美洲本土部族中。常被称为“中国音阶”。其五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专用的名称,分别称为:宫、商、角、徵、羽。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3处全音,分成两个一串(宫-商-角)和一个单独的(徵-羽),两段之间以□音隔开,见下例2:音阶中的每一个音都可以当主音以建立调式,可形成 5种不同的五声调式。在五声音阶基础上,每处□音的区间可以插入不同的附加音(偏音)而形成七声音阶(以五声为正声的七声音阶),附加音的插入可有 3种不同的方式,形成 3种不同的音阶形态(见宫调)。附加音的音高常可游移,游移音高有时将□音的区间划分成两个各约为四分之三音的音程。

 五声音阶的调式

 在五声音阶中,分别以不同的各音作为主音时,可构成不同的调式;调式名称是以阶名命名的。比如以第一级音“宫”作为主音时,就称为宫调式,以第二级音“商”作为主音时,就称为商调式,以第三级音“角”作为主音时,就称为角调式,余类推。

 五声音阶的结构特点

 同七声音阶相比较,五声音阶的结构有如下特点:

 (1)相邻音级间没有小二度关系

 (2)相邻两音级的距离是大二度或小三度

 (3)宫音和角音之间为大三度

 宫音和角音的确认,对判定五声音阶的调高(宫音的位置)有着重要作用:当五个音按五度关系排列时,宫音和角音处于这个五度音列的两端,形成五声音阶中唯一的大三度。

 由于宫音和角音的大三度音程关系,所以在确认某段乐曲的宫音位置时,只要找出大三度的下方音,即此段乐曲的宫音。这种方法被称为“宫音定位”。

 五声音阶的魅力局限

 我们都知道,音乐的基本元素是七个音符。按音乐人说是“CDEFGAB”,在简谱中记为“1 2 3 4 5 6 7”,用唱名则说成是“do re mi fa sol la si”。这七个音中mi和fa之间、si和高音do之间仅差半个音程,而其他任何两个相邻的音符之间则差1个音程。fa与mi、高音do与si的频率比为,;而其他任两相邻音符之间的频率比为。听觉正常的人,分辨半音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在do与re、re与mi、fa与sol、sol与la、la与si之间均可加半音,分别记为#1(b2)、#2(b3)、#4(b5)、#5(b6)、#6(b7)。这样一来,音阶就变为十二个。因此在钢琴上,总是每12个键(7个白键、5个黑键)组成相对独立的一组。

 有趣的是,我国的很多民歌不但不用12个音符,连7个都嫌多,只用“12356”就行了,这被称为五声音阶。据说,在世界上除了我国,只有苏格兰的民歌也是五声音阶的,还是相当稀有的呢。

 虽然只用了五个音符,但我国的民歌自有它的魅力。例如江苏的民歌《茉莉花》还“出口”到了歌剧王国意大利,被作曲家普契尼用在《图兰多公主》中,作为这部中国背景歌剧的象征元素。而也正因为它的中国特色,被张艺谋用作申奥、申博的主题音乐。

 在各国民歌中,情歌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广为人们传唱。例如意大利民歌《重归苏莲托》非常有名,在许多**中,往往以它的旋律来象征意大利,就我所知有一部国产**、一部美国**和一部阿尔巴尼亚**中都这样用过。再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耳熟能详的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实际上也是一首情歌,只是由于翻译的失误,这首思念心爱姑娘的情歌被唱为马车夫对老马的怀念,虽经专家多次著文纠正,但收效甚微,演唱者都还在为这匹老马而忧伤。这两首民歌,不但用足了7个音符,还用上了升降半音,甚至还在曲中转变了调性听起来十分动人。与之相比,著名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也即《跑马溜溜的山上》虽使用五声音阶,但作为情歌,同样韵味悠远、魅力十足,比起包括上述两首情歌的其他任何情歌都毫不逊色。

 正因为五声音阶已成为我国民歌的特色,所以许多著名的作曲家以五声音阶谱曲。早期的如贺绿汀为**《马路天使》谱写的《四季歌》等插曲,解放前后的许多创作歌曲如《团结就是力量》、《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社会主义好》、《草原上升起不落的红太阳》和《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等,不胜枚举。就是我国的国歌,全曲只用了一个”si”,即在第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的“的”,可以说基本上是五声音阶歌曲。这可能与作曲家聂耳从小在五声音阶的云南民歌声中长大有关,我们知道,云南民歌中最广为流传的《小河淌水》就是五声音阶的。同时期的另一位革命音乐家冼星海就有所不同,他是在法国接受音乐教育的,他创作的如《在太行山上》等就不是五声音阶的。而当他奔赴延安革命根据地后,受到民歌的影响,创作的如《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谣》、《黄河颂》等虽然还带有西洋音乐的所谓学院派的影响,但五声音阶的曲谱显现了强烈的民族特色。

 就是现在的流行歌曲中,也还有不少是五声音阶的。比如《绿岛小夜曲》,SHE演唱的《波斯猫》,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等,都以简洁而不失单调的曲调赢得了广大歌迷的喜爱。

 不过,话要说回来,既然自然界给了人们的耳朵和嗓子以辨别和唱准十二个音符的能力,却只用五个音符谱曲,用现在流行的话语来说,是一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且,比起十二个音符来,五个音符到底还是略显简单了一些。我们听交响乐、协奏曲,能表达人们复杂的情感,描绘大自然给人们的丰富的印象,靠五个音符看来是不够的。这正是五声音阶的局限。

 就拿脍炙人口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来说吧。因为它是以江浙一带的民歌民谣和越剧唱腔为素材创作的,虽然不完全是五声音阶,但还是以这五个音符为基础的,所以给人的感觉还不够丰富细腻,而且由于配器(各种乐器的组合匹配)的简单略显冗长。据该协奏曲的首演者、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女士回忆,当年周恩来聆听了她的演奏后曾对她说,是不是能改得短一些、更紧凑一些。但俞丽拿女士在与作曲者何占豪、陈刚认真商议后,觉得不能修改。后来周又听过俞丽拿演奏该曲,对于未曾修改一事,再也没有说什么。正如周当时所说的,“我只是以一个普通听众的身份说的,改不改是你们音乐家的事。”这使俞丽拿十分感动。

 当然,这件事既体现了周的谦逊和伟大,也凸现了艺术家的独立和执着。但一般听众将《梁祝》与其他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如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贝多芬的相比,由于配器的不足(因为两位作曲者当时还是学生,没有学过配器),给人感觉有些拖沓是正常的反应。我想,这里除了配器的问题外,基于五声音阶的主旋律给乐曲带来的局限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84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