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同之处:
1、都是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2、创作的背景都是“文革”时期。
二、不同之处:
1、主旨不同,《紫藤萝瀑布》 写出了历经苦难仍生生不息,生命的长河无止境;《一颗小桃树》通过对小桃树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线索不同:《紫藤萝瀑布》的线索是一线贯穿,《一颗小桃树》是明线暗线。
3、表达方式不同:《紫藤萝瀑布》,以描写抒情为主,《一颗小桃树》是叙述为主。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一棵小桃树》为贾平凹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关注它、爱护它。2016年,本文被选为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8课 。
《紫藤萝瀑布》 为宗璞的文章,虽然不足千字,却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这篇短章文字优美,内容隽永,耐人寻味。
作品赏析:
《紫藤萝瀑布》表达个体的生命是有止境的,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要保持坚定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教案# 导语《一棵小桃树》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创作的一篇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章通过对我儿时种下的一棵小桃树经历的叙述,暗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而表达了对小桃树特殊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勾画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作者的情感变化。
3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小桃树上的“志”。
教学重点:
1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感情。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
3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明暗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查找贾平凹的资料。制作PPT。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贾平凹,生于陕西商洛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秦腔》《古炉》等。小说《秦腔》曾获全国茅盾文学奖。
二、整体把握
出示任务:1概括我的小桃树的来历。
反馈指导:小桃树是“我”吃完桃子后,种在院子的角落里的长出来的。
出示任务:2“我”和小桃树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反馈指导:知道作者在小桃树上存着自己的梦。
出示任务:3作者的梦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的梦有了些什么变化
理清作者“梦”之路。
反馈指导:幸福——希望——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
出示任务:4作者为什么要感激小桃树
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小桃树顽强生长的精神打动了“我”。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出示任务:1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反馈指导: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出示任务:2我的小桃树经历了哪些艰辛与磨难
要求:先找到小桃树生长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谈句子的感受。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批画,写体会,教师巡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及时指导学困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反馈:“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小桃树生长的艰辛与磨难。
“我却怎么也不能安睡,想起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生存环境的恶劣
“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将来开花也界不出果子。””——体会大家对小桃树的嘲笑
他们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体会小桃树的坎坷
“我看着它,却发现从来没有一只蜜蜂、一只蝴蝶来看它。”——体会小桃树的孤独与寂寞
出示任务:3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
反馈指导: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
四、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反馈指导: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出示任务:2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反馈指导: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
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着为理想而坚持不懈的信念。
出示任务:3理解“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人生的道路上有鲜花,同样也布满荆棘,只有坚持不懈、顽强不屈、追求梦想而不屈不挠就一定能读懂人世的大书。
出示任务:4作者表面上是在写小桃树,实际上是在写谁
反馈指导: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出示任务:5本文一方面写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一方面写自己的经历,这是什么写法
反馈指导:明线与暗线。
五、总结全文
小结讲解: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贾平凹的《丑石》和《我的小桃树》原文。
2以《我的》为题写一篇作文,尝试使用明线暗线交织的叙述方式。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词语。
2、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品味主要句子的含义。
3、明确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小桃树顽强的精神,培养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领悟小桃树顽强的精神,并且学习这种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二)牛刀小试:
词语:孱头猥琐魂魄矜持忏悔破绽
注释:伫立孱头矜持垂垂暮老忏悔猥琐赤
(三)文题解说:
(四)读一读:读出桃树心声。
1、圈点勾画,回答:这是一棵怎样的的小桃树。
2、学生交流。
(五)说一说:说出自我感受。
1、本文写的主要物是什么?主要的人是谁?另外还写何物何人?有什么作用?
2、本文多次写梦,请找出来,并且说说自己的感悟。
(六)品一品:品出桃树深意。
“我”从小桃树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七)知人论世,拓展延伸:
生活中总有磨难,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联系作者经历,说说课文留给我们的启迪,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八)课文小结:
小桃树的经历就是作者人生的经历,追求理想追求幸福是我们的坚定目标,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小桃树抗争的精神,昭示我们: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多一点正能量,朝自己的目标,,砥砺前行。
(九)作业布置:
小桃树的经历让我们印象深刻,请以贾平凹的名义给小桃树写一封信,不少于500字。
附:板书设计
《一颗小桃树》
贾平凹
小桃树---------哆嗦慌乱容颜褪尽柔弱
瘦瘦黄黄艰难
我----------坚持梦想不屈不挠顽强抗争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篇三
一、教学目的
1、自读文章,把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3、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
4、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加深学生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二、重点目标: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自读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了解自读学情: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你自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有所感悟即可,教师要从学生的阅读感受中准确地把握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难点。
(二)关注课文旁批,理解自读要求: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几处旁批?其中哪几处是提问的?你自己能解决问题吗?
编者在《一棵小桃树》中标注了五处旁批。①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②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③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④“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⑤“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
五处旁批,后三处提问,教学中利用这三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作者情感以及相关主旨。
(三)五个旁批当中哪个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的?
即第二处: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第四段中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描写,品味语言,感受深意。第四段教师做出指导示范,再放手学生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语句,重在感受品味,课堂上不做细致的研读品析。
(四)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理解小桃树中的深刻含义,理解本文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
(五)最后一处旁批引领思考,即文章第一个旁批“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理解散文阅读重在悟情。《一棵小桃树》的第一段文字研读:“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常常”一词尤见感恩怀念之深。
问:常常想要给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如果作者只能写一个字,来写他的小桃树,你觉得,他会写哪个字?以此问把整节课推向高潮,打开学生阅读思维的大门,进一步理解本文复杂深沉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加深学生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越来越喜欢听、看、品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或文章。不喧嚣浮躁,不故作高深,就是沉淀下来,遨游语言文字的海洋,探骊得珠;就是徜徉语言文字的丛林,邂逅芬芳。
一、依托教材,借力旁批
《一棵小桃树》是一篇自读课文,肖培东老师没有刻意求新的教学设计,没有旁征博引的拓展延伸,甚至没有热热闹闹的小组活动,他就依托课文的旁批,有条不紊地推进课程,在与学生的聊天活动中,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旁批如下:
①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
②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③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
④“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
⑤“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
在与学生确定有五个旁批,三个问题后,就开始让学生:根据旁批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读完课文,肖培东老师用:“三个问题中,你能回答哪一个?”开启了与学生们的对话模式,教学任务开始有序推进。
二、巧妙切入,促进生成
“你有没有读出‘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肖培东老师问。
一个学生说:“没有读出来”。
“没事,咱们再慢慢来读”。肖培东老师一边安慰学生,一边引导学生:“五个旁批中,哪个指出了阅读这篇文章的方法?”
生答: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肖培东老师顺势巧妙切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寻找并品读描写小桃树“没出息”的语句。
之后,再切入: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生答:衬托最后小桃树的有出息;写小桃树的生长经历,也是在写作者的成长经历;线索等)
再后,读第一段:“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始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读完后,肖培东老师再用“如果只用一个字开写小桃树,你觉得作者会写哪个字?”切入另一个话题,孩子们思维打开,水到渠成地深入理解作者对小桃树、对课文主旨的感情。
三、注重朗读,立足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我特别欣赏肖培东老师的这种“回到语文原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来教语文”的教学思想。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即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形成个体言语经验。
在“寻找并品读描写小桃树“没出息”的语句”时,肖培东老师先让孩子们自读旁批旁边第四段的语句,再指生读,后来引导孩子们精简描写小桃树“没出息”的语句,再齐读、再指生读。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肖培东老师用“你觉得哪个词语最能写出它的没出息?”开始带孩子们遨游语言海洋,最后实现“深海探得骊珠归”——
“它长得很委屈”的“委屈”,委屈能写出小桃树的?”
生答:瘦小、柔弱等。
肖培东老师顺势说:作者不说小桃树长得瘦小、柔弱,而说它长得很委屈。我们在学校看到一个瘦小的学生,就可以说——他长得很委屈;回家让妈妈给你做点好吃的,不然你会长得——很“委屈”;
“拱出一片嫩绿”的“拱”,写出小桃树生长的艰难,生长环境的恶劣(在这里勾连朱自清的“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的“钻”,写出小草生长环境的柔软湿润、得天独厚);
“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的“竟”,可见小桃树不受人信任;
“紧抱着身子的”的“紧抱”。肖培东老师问说这个词的孩子:“你会在什么时候紧抱身子?”
生答:感觉外界有危险、害怕、冷等。
遨游语言文字的海洋后,肖培东老师总结到:作者用写人的语言来写小桃树的没出息,我们感受到小桃树的害怕、孤独、寒冷等。
最后,肖培东老师让学生们再读一遍语段,并引导学生读出“担忧、同情”的语气。
四、灵活切换,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语文课堂要收放自如,肖培东老师在学生们阅读课文后,用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三个旁批问题,你能回答哪一个?”结果一个学生直接说能回答最后一个:“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
课堂刚起步,就来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必定有生硬酸涩的感觉。于是肖培东老师幽默地调侃到:“你读出来了,你先别告诉别人。”然后再找其他学生,顺利由浅入深地推进对课文的理解。
肖培东老师 “浅浅地教语文”,就是回到语文的原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上来,立足于语言文字本身。听完肖培东老师的课,我们明显感受到:在行云流水中,读懂了潜藏在文字中的生命,感悟到了文字自身饱满的张力。但我们更不难看出,每一次“浅浅地教”,都需要在“深深地读”这个基础之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