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内容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核心是关注人民疾苦,主题是忠君、爱国、爱民。
(一)关注民生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内容
(二)忠君、爱国、爱民的儒家思想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主题。
在表现手法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重在抒写现实人生,感事与写意有机结合,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追问:
举例举例!!!
回答:
晕。。
在李白由于受永王璘事件牵连而被流放、生死不明时,杜甫写了《梦李白》二首。他梦见李白,醒来更加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对于李白的不幸,杜甫不尽悲慨:
世道混浊,斯人憔悴;天道不公,一生坎坷。但是他相信李白将名垂青史,终于不朽。在《天末怀李白》中,他将李白与屈原比美;他为李白写了《不见》一诗,他以“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等八句,表达了对挚友的深情。
忧念时局,关心祖国命运,是杜甫爱国思想的突出表现,也是杜诗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兵车行》描写统治者穷兵黩武,《前出塞》其一明确表示反对唐玄宗的扩边,《丽人行》描写权贵腐化,揭露他们的骄横跋扈,《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所描写的贫富对立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揭示封建时代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这一基本矛盾,揭露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反映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们的苦难,并寄以深切的同情,是杜诗的另一重要内容。如《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都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反映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们的苦难。
描绘山水,题画咏物,也是杜诗的内容之一。如《望岳》、《登高》、《登岳阳楼》)这些诗描写的山水风物,或优美,或壮观,无不形象生动,情味无穷。至于题画诗的名作则有《画鹰》、《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等。
总之,杜诗内容广博,地负海涵。
1 杜甫写的关于情感的诗句
杜甫写的关于情感的诗句 1表达杜甫感情的诗句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杜甫《蜀相》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杜甫《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杜甫《春夜喜雨》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2杜甫写的描写快乐心情的诗
杜甫很少有好心情 他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听说官兵收复了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韵译
在剑外忽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时悲喜交集,眼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再看看妻子儿女,忧愁哪里还在。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我立即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随即又奔向洛阳。
3杜甫表达情感的诗句有哪些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 《梦李白二首·其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月夜忆舍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春望》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蜀相》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春望》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春夜喜雨》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
4杜甫的诗句和表达情感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 《梦李白二首·其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月夜忆舍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春望》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蜀相》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春望》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春夜喜雨》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
5杜甫诗句各表达什么感情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本人出生在巩县(今河南巩县)。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三十五岁入长安求官,困居十年才得到一个看管兵甲器械的小官。安史乱中为叛军所俘,后逃出长安赴凤翔行在所,被肃宗任为右拾遗。因上疏救房琯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开始漂泊西南的生活。晚年携家出蜀,病死在湘江船中。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毗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早年漫游齐鲁时的作品。诗以设问开始,紧扣“望”字,描绘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雄伟壮观的景象。前两句写远望:泰山连绵千里,起伏不断。三四句写近望:大自然好像对泰山情有独钟,一切神奇和壮观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五六句写细望:白云层生,归鸟入眼,令人神往。最后写望中所感,抒发了作者登临绝顶的豪情壮志,洋溢着奋发有为的精神。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是杜甫陷贼长安时所作。诗写诗人对月思念家室。其写思念不是从自己长安这边说起,而是从鄜州那边的妻子说起,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思念,益见思念之深。首联写妻子望月思己,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的孤单寂寞。颔联写女儿随母亲看月不解思己,思之更加伤情。颈联设想妻子看月时的情景,“云鬟湿”说明妻子伫立望月之久。尾联写希望,盼望能够聚首相依。可见老杜钟情之至,也说明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之深。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此诗是杜甫有名的“三吏”之一。诗写官府差役深夜在石壕村捉人应役的情况,表现了战乱时代人民的悲惨遭遇。诗人纯用纪实手法,如实地描绘官吏的乘夜捉人情景。前四句叙述征役驱迫之苦。次八句备述老妇申诉之词,从“三男”的情况已见从役之惨。再次八句写老妇被迫应征,足见官吏之凶。最后归结到“独与老翁别”。诗虽只叙事,不着抒情和议论,但诗人的批判态度却十分显明。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7)三月,诗人此时正陷贼居长安。诗中抒发了优乱伤春的感情。全诗围绕一“望”字展开,由景及情,寓情于景。前四句写春望之景。面对长安的残破荒芜、人事全非,不禁伤心泪下。后四句写春望之情。战乱不断,家书隔绝,思乡益深。发白更短,正是忧乱思家所致。此诗沉郁悲凉,情景浑然一体。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首游览兼咏史的诗,是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时所作。诗题曰《蜀相》,而不是《诸葛祠》,可见此诗意在写人,写出丞相一生的功绩,表达自己的仰慕和惋惜。诗的前半写祠堂之景。一个“自”字和一个“空”字说明祠堂的荒凉,感物思人,引出后半写丞相之事。“天下计”写出丞相开创大业、挽救时局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见出丞相鞠躬尽瘁的报国苦衷。“出师未捷”既有对丞相未竟事业的惋惜,又有对自己才困时艰的感叹。此诗感人至深,故刘辰翁说:“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写得使人不忍读,故以为至。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唐诗品汇》卷八十四引)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杜甫表达欣喜若狂这种情感的有哪首诗句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
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
“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
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
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
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
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
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
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蓟北:今河北省北部。
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
7表达杜甫感情的诗句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杜甫《蜀相》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杜甫《春夜喜雨》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8求杜甫的表达忧患情感,爱情深情的诗句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国初以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马呙〕,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
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杂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盾。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花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
龙媒去尽鸟呼风。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青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熏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犹酣战。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涂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土禀〕缠其身!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哀王孙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宝〔“决”换王旁〕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嫠”下女换刀)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月夜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咏怀古迹五首之四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浅析杜甫前后期诗歌思想内容的差异及其成因
文/陌唯
摘要: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美誉。其诗歌不仅提供了历史的真实,更真切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期间广阔的生活画面,因而具有的“诗史”性质。研究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就必须立足于唐朝具有转折意义的安史之乱,联系杜甫的生平进行探讨。本文参照萧涤非先生对杜甫诗歌的四分法,将其诗歌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以读书游历、困守长安为前期,陷贼与为官、漂泊西南为后期,分别论述杜甫前后期诗歌创作主体内容的差异及其形成差异的原因,旨在对杜甫诗歌风格由描写个人的豪情壮志转向表现人民苦难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对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有一个更好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杜甫诗歌、前后期思想内容差异、成因分析
唐朝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观点,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创作时要立足现实,反映现实。在这一点上杜甫的诗歌创作与其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杜甫一生写了许多反映现实、讽喻实事的作品,深切地表现了他一生漂泊孤苦却又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情怀。研究杜甫的诗歌,就必然不能割裂其生存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因此,下文对杜甫前后期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对比,并结合杜甫的生平探寻其不同时期诗歌差异的原因。
一、杜甫前期诗歌思想内容
杜甫的青年时期,正处于盛唐时代,稳定、繁荣的盛唐气象使得杜甫早年过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这期间,其游历过山东、河南、河北、吴越等地,结识了李白、高适等人,三人酣饮纵游,建立了深厚友谊。这时期,杜甫的诗歌题材多抒写漫游时的所见所闻,或表达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热爱;或抒发一腔爱国情怀,表达对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热忱;或与友人相互赠答、送别,寄寓惜别不舍之情。
(一)漫游是杜甫前期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
杜甫早年的漫游经历增长了他的见闻,南下吴越,东游齐赵,后至梁宋,而后北上齐鲁。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漫游经历给杜甫的人生经历也增添了诸多色彩。良好的社会风情、秀美的山川景色给杜甫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给他带来了美的享受,培养了审美情趣。这期间,杜甫留下了一些漫游时所作的诗歌。比如其于齐赵漫游时所作的《望岳》一诗,全诗未出现一个“望”字,却处处可见望的情态,由远望到近望,由凝望到俯望,写尽泰山之高、泰山之美、泰山之奇,展现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自己对祖国秀丽山川的热爱,以及自己勇于攀登、自强不息的雄心壮志,充满了蓬勃向上和朝气和激情。登高望远,将自己阔大的胸怀和雄心与自然山水相结合,这是杜甫前期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言志诗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甫早年家庭背景较好,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世家,家庭的风气使得杜甫继承了正统的儒家正统文化,立志要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这种思想使得杜甫一生都在为追求仕途,争取为官而奋斗,即便是多次落第后,依然没有挫伤他希望进入仕途的决心和志向。他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理想,献赋上书,干谒赠诗,希求汲引,但都落空。这十载长安之行,他“卖药长安,寄食友人”,几多心酸几多累。这种人生的失意和生活的困顿在他的诗歌《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中有直接表现,而在《上韦左相二十二韵》中也叙述了自己空有才干却不受赏识,历经心酸的困境,希望能够得到汲引。
(三)赠答、送别诗也是杜甫诗歌的重要内容
在杜甫的多年漫游经历中,前文也提到了,杜甫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集中反映在李白和高适两人身上。杜甫三十三岁时在洛阳遇到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二人建立起了千古传颂的友谊,同游梁宋。后杜甫写下《赠李白》表达对李白身世漂泊,不容于朝堂的惺惺相惜之感,赞叹李白的豪放洒脱的气概和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操。《春日忆李白》则抒发了杜甫对李白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杜甫与高适结识与李杜游于梁、宋期间。三人饮酒赋登临凭吊,游历山水,慷慨怀古,气冲霄汉。杜甫也曾写下《昔游》:“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以及《遣怀》:“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回忆三人壮游的情景。
(四)忧民意识在前期诗歌中的体现
杜甫在困守长安之时,历经人生辛酸,也看到了生民的疾苦,因此他仁民爱物的思想更加强烈。前期诗歌中也含有诸如《兵车行》、《前出塞九首》、《秋雨叹》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的名作,但这一时期杜甫的忧民意识表现为对民生疾苦的初步关注到忧国忧民的转变时期,前期主要是以旁观者角度看待战争带来的苦难,直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才使他将忧己与忧国忧民的意识相渗透,其忧民意识才真正成熟起来。
二、杜甫后期诗歌思想内容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经历可分为陷贼与为官、漂泊西南两个分期,这时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到长安。后任左拾遗,又遭贬谪,终弃官入蜀,开始了晚年漂泊的生活。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灾难,也使得战乱的生活题材进入了诗歌的视野中。杜甫将这场战乱带来的大破坏、大灾难通过对底层民众的悲苦生活的描写刻画广泛而又全面地展现揭露出来。这个时期杜甫诗歌主要抒写了故土难归的悲凉情怀;壮志难酬的失落心绪;年华逝去的孤独之感;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忧心天下的仁爱之心。其创作的整体基调是悲凉沧桑的。
(一)故土难归的悲凉情怀
杜甫常年漂泊在外,在他伤感失落,处境艰难,人生失意时最能带给他安慰的便是记忆中的故乡了,因此,在杜甫的诗歌中,思乡之情表现得尤为真挚动人,最能打动人心。杜甫的思乡之情不仅仅是对出生地的眷念,更是一种家国之思。在漂泊之际,他时常向往着回到故土、回到朝廷,但这个愿望在动荡的社会现状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浓重的故土难归的失落情绪笼罩在其诗歌中,充满悲剧色彩。《春望》便这种家国之思的代表作。
(二)壮志难酬的失落心绪
无论何时何地,杜甫始终怀着伟大理想和抱负,积极入世,渴望进入仕途是他一生的追求与夙愿。当他弃官入蜀之后,他时刻希望能够北归朝廷,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即便他的家人都陪在他身边,但他依然惦念长安,惦念自己精神所向往的政治中心,他迫切地希望伴君左右,匡君济世。然而,当这种理想难以实现时,一种漂泊无依的孤寂感,壮志未酬的苦闷感,沉重的失落感油然而生。这种心绪在他的诗歌中也有体现,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三)年华逝去的孤独之感
杜甫常年在外,远离政治中心,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也失去了实现自我志向的权力,这使得他的感受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一直借诗歌表现自己对国家、对百姓的担忧,从中找寻自己心灵的一丝安慰。而晚年的杜甫更加孤独,一生羁旅、无所依傍,再加上旧友的相继去世以及弟妹的离散,使他生命的孤独感更加深沉。迟暮之期,杜甫常年生病,对于年华逝去、生命衰谢变得十分敏感。在其诗歌中常出现“衰”“老”“病”“白首”“白发”等字词,充溢着诗人对年华易逝、生命即将凋谢的孤独悲凉之感。
(四)忧心天下的仁爱之心
杜甫一生能够秉持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信念,充满着对儒家仁义思想的追求与推崇。这主要表现在杜甫的爱民上。首先,他强烈地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其次,表现在反对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的不义战争;最后,表现在对处于水深火热状态下的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以“三吏”“三别”为例,杜甫在诗中描绘的官吏的不通人情,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直面生活的乐观态度
虽然杜甫暮年长期漂泊,有国难归,壮志难酬,但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他仍然能够凭借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战胜困难,忍受漂泊生活的痛苦与绝望,以积极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直面人生,正视困难。在困厄的处境中,杜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寻找到可以让心灵宁静的栖息点。晚年杜甫幽居在成都的杜甫草堂中,安贫乐道,苦中作乐,也写出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歌。杜甫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肯定。
三、杜甫前后期诗歌差异的成因分析
杜甫诗歌以安史之乱为界,前后诗歌的风格与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下文就杜甫前后期诗歌巨大差异形成的原因试做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转变
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杜甫早年时,唐朝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昌明,社会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人民生活也相对富足,形成了灿烂的盛唐气象。唐玄宗后期,沉溺声色,挥霍无度,又沉迷佛道学说,不理朝政,造成了大权旁落,朝野内忧外患,最终导致了一场大的动乱的爆发,即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国家动荡不堪。在这种环境下杜甫辗转漂泊,开始流离失所的生活,历经艰辛,看遍了社会动荡背景下人民的苦难,因而通过诗歌全景式的描述战乱时期百姓的痛苦,寄寓深远内涵。
(二)生活经历的转变
杜甫早年生活在一个官僚家庭,生活条件较为优渥。这为其早年游历山水,外出游学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杜甫的早年生活相对而言是比较舒适安逸的。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漂泊无依,生活极为窘迫。暮年不仅穷困潦倒,还疾病缠身,十分凄凉。虽然在蜀之际时常得到亲朋好友的资助,但无法改变这种窘迫的生活现状,依然常常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这种生活使得杜甫十分痛苦。他既为家徒四壁的生活感到窘迫无奈,但又不太愿接受别人的救济。颠沛流离的生活,寄人篱下的凄凉和壮志未酬的痛苦夹杂在杜甫心中,通过诗歌表现出来,折射出这时期的社会全貌。
(三)儒家思想的直接影响
杜甫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影响了杜甫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杜甫作为儒家薪火的传承者,始终奉儒家经典为圭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都以儒家思想为规范,其诗歌的创作也可看出对儒家思想的皈依。杜甫的诗歌创作中寄托了自己渴望入仕却未果的失落,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对建立大同世界的向往等都是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只是这种儒家思想在其早期更深化为渴望步入仕途,在晚期则更深刻地表现在对黎民百姓的关爱上。
(四)佛教、道教对杜甫的影响
长期以来,杜甫的思想被定格在儒家范畴之内,的确,杜甫写下过许多含有儒家正统思想的诗歌。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思想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佛教与道教的熏陶。在唐代,道教得到了皇帝的特别推崇,这时期佛教也有发展。这时期的文人也深受浸染,追寻求仙问道,如李白、李商隐、贺知章等。杜甫在《赠李白》一诗中提到了“未就丹砂愧葛洪”,这里面就不乏有求仙问道的踪迹可寻。而在杜甫晚年,他能够在漂泊的过程中,即便历经磨难,胸怀天下的意志始终不改,且能积极地进行自我调适,保持内心平衡,就这一点来看,杜甫也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的。
综上所述,杜甫一生都在漂泊,其诗歌中充满了漂泊之苦,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诗人故土难归,壮志难酬的失落,以及对生命逝去的无奈与悲凉。诗人经历过安史之乱前后期的盛唐及中唐,窥尽了这个时期唐朝由盛而衰的情景,看透了统治者荒*无道、劫掠百姓的恶行。他通过诗歌把这种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出来,也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写出来,表达自己同众多百姓的痛苦与无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尽开颜”是他最直白的呼喊。杜甫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之处在于敢于正视历史,敢于直面人生,直言自己漂泊的苦难,对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的不满与抗议,敢于和黎民百姓站在统一战线,披露不正义战争的残酷。正是因为这个黑暗混乱的年代,才发掘出了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促使他的诗风由浪漫豪壮转向沉郁顿挫,诗歌内容由抒写个人豪情壮志转向描写生民疾苦,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因而锻造出了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
[2]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
[3]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
[4]萧涤非杜甫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0:15—31
[5]傅庚生杜甫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王士菁诗圣杜甫[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11
[7]朱东润杜甫叙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
[8]张昕,白宇杜甫诗歌的漂泊意识探析[J]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2016(05)
[9]于海洋杜甫前期诗歌及其忧民意识的探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2
[10]杨然杜甫漂泊的人生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J]美学随笔,2016(07)
[11]韩成武诗圣:忧患世界中的杜甫[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1—3
[12]张忠刚杜甫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121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可以概括为“忧郁与挫折” ,这意味着他的诗歌情感丰富,寓意深刻,充满停顿与曲折,情感强烈。杜甫一生关注国家和人民,他的诗歌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记录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变化,表现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只是所谓的“天下伤痕累累,在诗圣; 民间苦难,笔底波涛” ,他也被称为诗圣。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诗的主要风格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四个字,指他诗中情感深沉充满蕴藉,语势停顿转折丰富,读起来感情饱满强烈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诗歌内容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正所谓“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也因此被人称为诗圣
望岳
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春望
表达了作者
忧国思乡之情。
石壕吏
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