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来了”
地震发生时,玉树军分区官兵正在出早操。十分钟后,军分区就集结部队展开救援。“解放军来了!”军分区官兵们一出现,伤病员和家属便兴奋起来。
地震中,索南才让的平房倒了,他本人也受了伤,可他却守着倒塌的房子迟迟不愿离去,因为屋里存放的价值15万元的2斤冬虫夏草是他的全部家当。玉树县应急民兵连的官兵们知道了才让的心思,问清了虫草的大概方位,仅用半个小时,就挖出了虫草,送到才让手中。他感动极了,拉着官兵的手一个劲地说:“太感谢***,太感谢解放军了!”
青海省军区某团一到达玉树县,团长王波涛就跳下车,站在废墟上作了一个简短的动员:“我们每一名官兵一分钟也不能懈怠,一定要把被困群众救出来。”
●“母子平安”
“要生了,快准备手术!”青海省预备役步兵旅的4名医护人员抬着担架边跑边喊。
“确保母子安全!”预备役步兵旅马文贤副政委下了死命令。时间一分一秒地飞过去,大家都在帐篷外焦急地等待……终于,4月15日16时28分,经过多名妇产科医生近一小时的抢救,帐篷内传出婴儿的啼哭声。“是个男孩儿,母子平安!”这时,人群中响起了掌声。当这个用洁白纱布包裹着的小生命被抱出帐篷时,孩子的爸爸查多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我太高兴了!谢谢解放军!”孩子的妈妈也在产床上露出了笑容,向在场的解放军和医护人员竖起了大拇指。据了解,这名产妇叫博拉,地震后家里的房子全倒了,只好与丈夫查多在结古镇广场避难。(此段采访由通讯员黄振宁协助完成)
藏族小伙 心系结古
“多准备一些牛奶、蔬菜和饼子,我马上就回到西宁了,回去后我们往结古赶。噢,还要准备一些帐篷,千万别忘了。”
循声,记者在西安机场候机厅看到一位小伙子正焦急地打着电话。等他通完话后,记者问他:“是玉树的朋友吗?”他回答:“是,我就是结古镇的人,现在很焦急,只好安排西宁的朋友给我准备一些物资,我要回家救乡亲。”
尕松尼玛,一位25岁的藏族小伙,因为生意上的事,10天前从家乡到了上海、陕西等地。“我家就在镇宾馆旁,可我从电视上根本就没找到,全是残垣断壁。我们家乡是多么美丽的一个地方呀!我的朋友常告诉我,没想到结古镇这么美,像个世外桃源。可现在看看,真不敢想。”尕松尼玛的声音哽咽了。
当我们坐上开往西宁的飞机后,尕松尼玛头上的汗水大粒大粒淌下来。接过记者递给他的纸巾后,他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表示了谢意。
“这几天我很急,一急就不停地流汗,我心急呀。也睡不着觉,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赶快回到家乡。”说到这,尕松尼玛情绪又开始激动。他回忆道,结古镇被誉为歌舞之乡,康巴卓舞享誉中外,家乡每年都要举办康巴玉树节,他就曾经是康巴卓舞的领舞者。“那片美丽的草原多美呀。蓝蓝的天,辽阔的草原,还有爱唱歌的藏族同胞。真不敢想像,现在怎么成了这样。妈妈总给我打电话,不让我回家,说那里余震不断,还是很危险的。但我想,我是结古的儿子,现在这个时刻更应该回去,贡献我的一点力量。”
最让尕松尼玛感到自豪的是,身患重病的父亲普巴才仁早就投入到抢险救灾中。“父亲是个老党员,几年前因为有病退休了,我们总想让他到西宁生活,但他说离不开家乡。地震发生后,他主动组织一些人,开展自救。还安排我哥哥用车把一些伤员往西宁医院送。自己还开车拉清洁的水,送给受灾的人们。我很佩服他。真的。”
说到这里,尕松尼玛的眼中又涌出了泪花,坚强的小伙子低下了头。
很长一段时间,他又抬起头,自豪地说:“地震发生后,许多只与我有过一面之交的汉族朋友,纷纷给我打来电话,询问情况。有位辽宁的朋友还说,要把我父母接到他那里去,比接待我还要好地照顾他们。我汉中的朋友说,需要多少钱,他尽量筹措,一定要让灾区的百姓少受点苦。灾难真的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让我明白了这个世界善良的人太多了,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家庭真是很幸福。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指挥,我们一定能再让家乡变得更美丽。”
此时,尕松尼玛的眼里再次流出泪水,却是感动的泪水。
言谈中,飞机稳稳地停在了西宁机场。尕松尼玛望着窗外刚刚露出绿意的西宁,深情地说了一句:“终于到了,这里离我家乡更近了,我要尽快回去。”临别时,小伙子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高高举起手挥着说:“我们结古见。”那一刻,我们的心里也感到一缕阳光正照在身上。灾难无法阻挡,但我们的人民,永远有战胜一切灾难的信心与决心。
楼主选我~~~
90后女乘务员辞职返乡创业养牛,还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像她这样的先例确实很少见,依我看,说明她胆大敢于冒险,认定的事敢于实验,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我认为她敢做出这样的决定,至少她有信心、还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她返乡创业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过上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我还认为她的成功也可以说是一种运气、机遇,离不开党的政策好和村民的大力支持,又刚好碰到了她的努力。
以上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有不妥请留言。
希望政府支持,大家一起来支持她创新创业。带动当地发展起来,当地财政部门应该扶持,让这些创业者尽快的稳健发展。引导带动许多当地农户规模化和市场化运营管理好!
关于90后美女乘务员辞职回汉中当“牛倌带动乡亲脱贫致富这个事究竟怎么看,千人千见,各有不同。
我作为一个同样返乡创业,支援家乡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心中无比激动,首先为美女乘务员宋小红点赞!!!再谈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对于宋小红这样的90后,又是美女,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居然能辞职回乡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谋发展,五年的历程,我认为她做好了三个方面:返乡创业的勇气、钻研技术的精神和懂得坚持的品格,值得赞扬!
首先赞扬美女乘务员宋小红返乡创业的勇气!
我作为一个返乡创业者深知创业不易,农业创业更加艰难!但是宋小红居然能在23岁就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没有超凡的勇气是做不到的!
一个女孩、一个漂亮的女孩、一个有稳定工作的漂亮女孩23岁当“牛倌,放弃城市里光鲜亮丽的生活,要做出这样的决定有多难?没有放手一搏的勇气是做不到的。
再来赞扬美女乘务员宋小红钻研技术的精神!
其实养牛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姑且不说牛牛们一日两餐之辛劳,还有卫生、防疫、疾病之困扰,没有技术,养牛很难成功。
作为一个90后女孩,之前并无任何养牛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完全就是“牛界小白!技术从何而来?如何用技术支撑创业之初“脱下职装穿农装的勇气?
虽然在报道中鲜于提及,作为同样的农业人,我能想象她是多么刻苦的在钻研养牛的技术!如果没有钻研并最终掌握了养牛的技术,最多两年肯定就创业失败了。
第三赞扬美女乘务员宋小红懂得坚持的品格!
创业难,坚持更难!没有坚持的创业是很难成功的,一遇挫折就在创业路上倒下和撤退的人很多,可见坚持是相当难做到的事情。
可是宋小红一干就是五、六年,而且还在路上继续前进。对于有太多选择的年轻人来说,坚持“养牛产业不放松,其个人品质可见一斑!
前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赞扬了美女乘务员宋小红,但是她辞职回乡当牛倌的行为值得我们年轻人效仿吗?
我认为:未必。
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目的就是让人拥有更多的选择权,通过选择并付诸实践,最终体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年轻人更当如此!
宋小红选择回乡当“牛倌和其他年轻人选择在城市里从事其他工作同样值得尊重!只要是都有热爱、好学、坚持和上进,只要是都能有益于自我成长、有益于社会进步,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也是值得赞扬的。
甚至我个人还对该报道有一点点“歧见,“歧见的原因在于标题上过多渲染了“美女二字。难道不是“美女的年轻人回乡当牛倌就不值得报道了吗?这难道不是对女性中长相相对普通群体的区别对待吗?
毕竟宋小红回乡养牛五年带动乡亲发展与她的长相没有一毛钱关系。
总之,作为年轻人,既可以选择“宋小红似的回乡创业,也可以在城市里打拼,这个世界是你们年轻人的,也是我们中老年人的,但“最终是你们的。
只要你们有开拓的勇气、钻研的精神、坚持的品格,用这样的态度把世界征服,那将是中国更加强大的磐石!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如还有不清楚的,可以私信我,或者在评论里留言。
我是艾鸿海,重庆市劳动模范,农业经济师,农业创业者,新型职业农民。诚意分享真实的三农知识,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唉!90后回农村养牛当牛官这种事上了新闻头条,真不知道是社会进步了还是咋的?不知从何时起,中国农村成了水深火热的代名词?广大农村青年想方设法逃离农村,有门路,有技术的中青年也纷纷离开农村拥向城市,偶有有志之人想回农村显身手大干一场实现自我价值,难道不是好事吗?而世人反而看回乡创业的人就是异类,很难离解甚至嘲笑。一个拿死工资的乘务员辞职回乡养牛创业如成功了肯定比当乘务员强,就是不成功也无所谓大不了重来。
希望能带动更多人致富
关于上述这个问题,浔味江南情@的理解有下几点看法,大家看看是否苟同:
1首先,要有一点的经济条件及软件支持。这个90后女乘务员,要想回乡开办养牛场,没有一定的养殖经验和经济条件你是不可能成功的,光是养牛场前期投资只能是眼睛看看,不能多想,还有其它的辅助设施等。所以,一定的经济条件是必备条件。
2其次,要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扶持。开办养牛场还成立了合作社,如果政府不支持,你不可能成立合作社;最近几年政府对返乡创业的有志者和青年人出台大量扶持政策,使得提供了更多便利机会返乡创业。
3再次,要得到广大农户支持和帮助。现在很多人都看到了政府对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而且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也不在少数,成功的案例不多;所以,很重要的原因是要当地农村农民理解和大力支持,是很关键的一个必备的条件。
90后的女乘务员辞职回乡养牛,这是件大好事,以合作社模式进行养殖,证明女乘务员创新能力强,精种可佳,展示了年青人的活力,情系乡村,热爱农村。年青人的示范引导,新农村看到了生机。美丽乡村的建设,更需要这样有才华,有能力,有胆识的年青人来到农村,为90后女乘务员点赞!
九零后女乘务员辞职回乡养牛,如今社会象这样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士少之又少微不足道,反之背景离乡的青年人道是成群结队,即使有个别留住的也是残弱或没上几天学的,因此农村出现了空心村,老年化,土地闲置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首先为这位有远见卓识、有勇有谋的女士的行为点赞,农业的发展,农村振兴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尤其现在的年轻人大都是有文化,有泼力智勇兼备,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必须有她们参与才有希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已有了顶层设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缺少的就是带头的****,年轻人的返乡或主动下农村搞产业、干事业、兴农业就是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开始,就是希望。
谢谢邀请。对于现在的90后,回乡创业的不在少数,成功的也不少,很多在一线城市有着高薪工作,却依然辞职回乡创业的也是一大把。现在每年的应届毕业生高达几十万上百万的毕业生,而当今社会上的工作职位却少的可怜,很多大学生没有合适的职位,有的家庭条件好一点,会去选择在城市里创业。有的只能去工厂去当普工,甚至工地搬砖的,也不是没有,所以,回乡创业并没有说是比其他的差到那里,也许有很多的人,还没有人家回乡创业的人赚的多,成功,进步的快。
现在政府是提倡回乡创业的。并且有政策扶持,只要自己有资金,有技术,什么都是有可能的。
现在的女人并不是只有在家相夫教子才能生活的时代,新时代的女性并没有比男性差到那里,成功的不在少数。
同样作为90后创过业的我,明白在农村创业的艰难,不管做的成功与否,她和她的工作都同样值得被我们尊重。
创业不分地域,工作不分贵贱,广阔天地哪都有作为,只要方向对,能坚持到底,养牛产业照样能光照人生,食品安全的重视,休闲旅游的兴起,百姓生活品质的追求,都是一切有利的大环境因素。
都江堰市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距成都市48km。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县,早在夏禹时代称“导江”,传说夏禹治水导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市区西北部,1988,国务院同意撤销灌县建立都江堰市,由四川省直辖,是四川省最早的省直辖县级市,同年四川省确定由原上级行政单位省会成都市代管,享受副厅级待遇(06年降格至局级),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闻名于世。
李冰创建都江堰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间(约公元前276~前251),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在成都平原顶点的岷江上游干流出山口处作为工程地点,团结和组织西蜀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公元前256年前后建成都江堰。实践证明,历2000多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合理,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分水堤、溢洪道、宝瓶口三项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发挥引水、分洪、排石输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益。
司马迁考察都江堰
司马迁考察都江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张陵传道青城山
张陵传道青城山东汉顺帝时(126~144),张陵从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143)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于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
诸葛亮设兵护堰
诸葛亮设兵护堰蜀汉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小波、李顺起义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二月,世居味江的青城县茶农王小波、李顺因不满朝廷的暴政,率众起义。由于喊出了代表广大人民心声的"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加上起义军号令严明,对贫民百性秋毫无犯,并没收地主土豪的财富,分给当地贫苦农民,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起义军队伍不断壮大,盛时达数十万人。攻占了以成都为中心,东到巫峡,北到剑门,南至戎州、泸州的广大地区。王小波、李顺相继被杀后,起义军在张余带领下继续斗争,直至失败。
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
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清同治年间(1862~1874),德国地貌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
修建成灌马路
修建成灌马路成都到灌县公路于1913年动工,从灌县一端建成2公里"示范路"即告停止。1923年,四川省督理委林火良青为总办,改官办为官商合办,1925年全线建成,1926年1月1日通车。是四川省第一条公路。
创办合资企业
创办合资企业1919~1920年,灌县人姚宝姗在小金县长卸任后,集会省中经营界人士,与法国基督教士谢安道合资,兴办森茂伐木公司。公司以灌县为基地,在理番(今阿坝州理县)等地砍伐大山原木,加工成方料,经小沟入岷江漂运至灌县紫坪铺收漂,再扎成大筏,水运成都销售,获利甚巨。是为都江堰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叠溪洪水
叠溪洪水1933年8月25日,岷江上游茂县境叠溪发生75级地震,山岩崩塌,横断岷江及其支流。10月9日,岷江被堵塞断流45天后,干流小海子溃决,积水一涌而下。10月10日1时许,洪水进入都江堰市境,洪峰流量约每秒102万立方米,冲毁都江堰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及安澜索桥。内、外江水汇成一片,汪洋无际。16个乡镇受灾,毁农田1000公顷,死亡5000余人。紫坪、白沙岷江沿岸1万余立方米木材、1000多吨煤炭及药材漂没无遗,都江堰以下各河流沿岸房舍、桥梁、碾磨冲毁无数,流离失所的灾民在万人以上。
黄炎培都江堰办学
黄炎培都江堰办学1941年,黄炎培到都江堰选定城东郊丰都庙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庆职业学校校长陆叔昂来灌县购置水田、耕牛、农具,为教学实习准备条件。1944年2月,"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开学,由沈肃文任校长,黄炎培偕夫人姚维钧到灌县主持开学典礼,并亲为学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学校提倡"手脑并用"的学风,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董事会,黄炎培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县地方接办。
林森主持都江堰开水典礼
林森主持都江堰开水典礼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政府及灌区14县官员齐集都江堰举行开水典礼,典礼由当时正住在灌县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乘轿直赴二王庙祭祀李二郎。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亲视开堰放水。
冯玉祥捐资建亭
冯玉祥捐资建亭1941、1942、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数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宫。1945年8月11日晨,当他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时,当即捐资在真武宫侧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
二五暴乱
二五暴乱1949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灌县后,国民党军残部、特务、土匪、恶霸、旧乡保人员勾结在一起,欺骗部分群众,在灌县组织反共救国军3个指挥所、9个纵队、28个支队,发动暴乱。1950年2月11日至7月底,经过大小232次战斗,全部平定暴乱。因暴乱发生之日为1949年农历腊月二十五,俗称"二五暴乱"。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3万银元作抢修经费。驻灌县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参加抢修工程。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
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典
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典1994年4月5日,由四川省政府、国家水利部主办,成都市政府、都江堰市政府、都江堰管理局承办的"中国四川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典"在都江堰渠首隆重举行。国家水利部和四川省的有关负责人出席并剪彩,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69个使团到会祝贺并参加庆典活动,与会人士缅怀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盛赞都江堰灌区由50年代的灌溉19万多公顷发展到67万多公顷,成为全国最大的灌区、效益巨大的水利工程。纪念活动期间,与会人士观看了富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仿古祭祀仪式及砍杩槎放水活动。还举办了招商引资、经贸洽谈等活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