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由
该小说改编成的美国爱情**,1995年上映,由著名华人导演李安
执导, 艾玛·汤普森 / 凯特·温丝莱特等主演,剧本改编自英国
伟大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影片采用了较独特的叙事手法
,在两条平行的爱情主线发展过程中,穿插着倒叙或补叙的另两条
爱情副线。这样,围绕着几个主人公形成一个交织渗透的爱情悲剧
网络,每个人在各自己的爱情生活中都扮演了悲剧角色,在玛丽安
娜的爱情生活中,她被威洛比欺骗玩弄,而布兰登却对她一往情深
,同时,布兰登自己也曾有个爱情悲剧;而在爱德华与埃莉诺的爱
情中,先是芬妮阻碍他们,后来又跑出个私定终生的露西。结果造
成影片主题理智与感情的激烈冲突,并且,理智战胜了感情,又造
成了一个爱情悲剧。这种结构最恰当地对情节进行了有机组合。诺
兰庄园的主人去世了,按照家族财产不能分割的传统,把几乎所有
财产都给儿子约翰继承,而三个女儿和妻子只能得到很少的一点生
活费用。在妻子芬妮的一力主张下,约翰逐步 把四个女人赶出了
庄园。芬妮的弟弟爱德华来庄园小住,爱上了三姐妹中的大姐埃莉
诺,但这段姻缘却受到势利眼大嫂芬妮的百般阻挠,她想方设法阻
止他们交往,并将爱德华送去伦敦。
内容简介
《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勾能,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作者简介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小说阅读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a/aosiding/lzyq/
书摘
“等天气晴下来,我恢复了体力之后,”玛丽安说,“我们每天一起散步,走得远远的。我们要走到丘陵边缘的农场,看看那些孩子们怎么样啦。我们要走到约翰爵士在巴顿十字口的新种植园,和修道院属地。我们还要常去小修道院遗址那里,探索一下它的地基,尽量找到我们听说的它一度达到的最大深度。我知道我们会快乐的。我知道我们会愉愉快快地度过这个夏天。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决不能晚于六点钟起床,从那时起直到吃晚饭,我要把每时每刻都用在音乐和读书上。我已经订好了计划,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一番。我们自己的书房我很熟悉,除了消遣之类的书籍找不到别的书。不过,巴顿庄园有许多书很值得一读。我还知道,从布兰登上校那里可以借到更新的书。我每天只要看六个小时书,一年工夫就能获得大量我现在觉得自己所缺少的知识。”
埃丽诺佩服妹妹订出一项如此宏伟的计划。不过,眼看着同一种热切的幻想,过去曾经使她陷入极度懒散和任性埋怨,现在又给她的一项如此合乎情理、富于自我克制的计划安排增添了过激色彩,她不由地笑了起来。可是,转而想起还没履行她对威洛比的诺言,她的微笑又变成了一声叹息。她担心,她把那些事情一告诉玛丽安,可能再次让她心神不安,至少会暂时断送她那忙碌而平静的美好前景。因此,她还是想把这不幸的时刻向后推迟,决心等妹妹身体完全康复,再定个时间告诉她。但是决心下定后,又违背了。
玛丽安在家里呆了两三天,天气一直不够好,像她这样的病号哪里敢出去。不过,最后终于出现了一个和煦宜人的早晨,玛丽安获准由埃丽诺搀着,在屋前的篱路上散散步,只要不觉得疲倦走多长时间都可以。
妹妹俩出发了,因为玛丽安自从生病以来一直没有活动过,身体还很虚弱,所以两人不得不慢慢行走。刚走过屋角,到达可以对屋后的大山一览无余的地方,玛丽安停下脚步,举目朝山上望去,然后平静地说道:
“那儿,就在那儿,”玛丽安用一只手指去,“就在那道高冈上——我摔倒了,而且第一次见到了威洛比。”
说到最后三个字,她的声音低沉下来,但随即又恢复了正常,接着说道:
“我高兴地发现,我见到这个地方一点也不感到痛苦。埃丽诺,我们还能谈论这件事吗?”她这话说得有点吞吞吐吐。“还是这样谈论是错误的?我希望,我现在可以谈啦,照理也该谈谈。”
埃丽诺亲切地要求她有话直说。
“至于懊悔,”玛丽安说,“就他而论,我早已懊悔过了。我不想跟你谈论我以往对他的看法,而只想谈谈现在的看法。现在,如果有一点我可以感到满意的话——如果我可以认为他并非总是在演戏,总是在欺骗我。然而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可以相信,他从来没有像我有时想象的那样缺德透顶,因为那个不幸姑娘的遭遇——”
她顿住了。埃丽诺一听这话加获至宝,欣喜地答道:
“你若是可以相信这一点,你以为你心里就会平静啦?”
“是的。这对我心情的平静有着双重影响。他与我有过那样的关系,怀疑他居心不良,这不仅是可怕的,而且使我自己显得成了什么人?像我这样的处境,只有极不体面、极不慎重地乱表钟情,才能使我遭受——”
“那么,”姐姐问道,“你想如何解释他的行为呢?”
“我认为——哦!我将十分高兴地认为,他只是变化无常——极其变化无常。”
埃丽诺没再多说。她心里在盘算:究竟马上把情况告诉她为好,还是等到她身体更壮实一些。两人默不作声,又慢慢走了几分钟。当我希望他暗暗回想起来不会比我更不愉快时,”玛丽安终于叹息地说,“我的希望并不过分。他回想起来会感到十分痛苦的。”
“你是不是拿你的行为与他的行为相比较?”
“不。我是拿我的行为与理应如何相比较,与你的行为相比较。”
“我们的处境并不相似。”
《理智与情感》是1995年上映的好莱坞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拍摄的**。由李安执导, 艾玛·汤普森、凯特·温丝莱特、休·格兰特、艾伦·里克曼等主演,改编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的爱情**。
1996年该片获得第46届柏林国际**节金熊奖,在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以及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等8项提名。
艾伦·里克曼在扮演布兰登上校。布兰登上校对爱情专一,负责。当他遇到玛丽安后,便对她一往情深。当他发现玛丽安爱上威洛比之后,感到很伤心,但未改痴情并衷心地希望她幸福;当得知威洛比抛弃了玛丽安,他立刻前往安慰;当玛丽安因此而病倒后,他一直陪伴在她身旁,正是他的专一与默默坚守,赢得了玛丽安的爱情。
这本小说是简奥斯丁第一部被出版的作品,原名为《Elinor and Marianne》,显而易见,这两位是书中绝对的女主角!
埃琳娜冷静、理智、客观,对人对事永远得体,大到面对父亲的死亡,小到姐妹之间的争吵,她都能够时时把握好分寸,面对爱情也是极其克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并非完全是优点,连她的妈妈和妹妹有时都忍不住吐槽,不能够理解她的世界,可是也就是这样一个看不出来明显情绪的人承担了家庭的重担,在每个家庭成员伤心逃避时,她忙着交代仆人、寻找新的住处,小心翼翼地与过来继承房产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和嫂子礼貌周旋,她不抱怨、不推脱、不表现不满,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可能不会特别招人喜欢,但总值得任何人信赖。
这样的情形,像不像人到中年的成功女性,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在事业与家庭中随时穿梭,不管是身着华服出入公司的晚宴,还是系着围裙收拾家里的狼藉,不管是面对同事的明争暗斗,还是亲人的家长里短,都见不到她神情里过多的变化,不哭诉委屈、不品头论足,然后云淡风轻中把所有事情都解决掉,多好!
可是这样的女人会不会也有些可敬而不可爱呢?
玛丽安敏感、直接、情感外放, 她由最初不相信自己能够找到灵魂伴侣到后来疯狂迷恋所谓的真爱,在17岁这年,经历了从云端跌落谷底。
她热烈真挚、情感丰富,甚至不能够忍受别人用平静的语调朗诗诵词,更是会为一片落叶伤春悲秋,她懂得欣赏大自然细微的美,从不吝啬对生活的赞叹感喟,她的所言即所想,率真得惹人怜爱,像不像青春的我们?
那时我们也觉得自己最特别,一边怀疑一边期待,相信花儿为己开,蝴蝶为己舞,连整个社会都在认可我们是未来的朝阳,更何况再遇上那个曾以为命定的他?
我们放肆、张扬,敢爱敢恨,被一个人拥入怀中便以为拥有了全世界,可是人生真的只有爱就够了吗?
牛津版本的《理智与情感》,在末页有这样一个问题:本书中,有人的性格发生了转变吗?你认为这种转变是短暂的还是永久的?
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每个人的回答可能都会不同,也许这更应该从故事的开头说起:
埃琳娜和爱德华相识于临别之际,她要走、他刚来,那是一位同样谨慎克制的绅士,正在为自己的人生意志与母亲苦苦缠斗,那个年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欧洲,儿女的未来普遍都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越是上层社会就越如此,埃琳娜欣赏他的意愿,理解他的苦楚,但两人什么都没说就分开了,那声对彼此的再见都十分平淡,也没有再多看对方一眼。
埃琳娜的母亲和妹妹极力邀请爱德华来她们的新家,埃琳娜却自始至终一句话没说,玛丽安看得着急又气愤,夜半时分跑进姐姐的卧室,追问她的心思,埃琳娜却只说了尊敬和相处愉快,过于含蓄的表达惹得妹妹摔门而去。
来到新家,埃琳娜开始为母女四人的生活打点,在其他人都热切期盼爱德华的光临时,她吩咐仆人暂时不需打扫客房,妹妹对她的行为颇不认同,埃琳娜是真的没动心吗?
爱德华没能如期赶来,他的未婚妻倒是要做埃琳娜的好朋友,她叫Lucy,一个精明有心机的女人,她向埃琳娜袒露四年前两人的订婚,她说爱德华经常夸奖埃琳娜这个妹妹,她表达爱德华对自己的思念,她要埃琳娜保守这个秘密,埃琳娜微笑答应了一切,从始至终没有半点失态,所以她是真的没有心动吧?
她不在意曾和爱德华的相谈甚欢,忘了离开时的彻夜未眠,选择忽略三人偶遇时自己的手足无措,她为他能够遵守约定履行婚约提供帮助,她真心送上对他们的祝福,她的表现一直正确,却终于还是在妹妹一再的质问下哑了声、垂了眼、低了头。
与此同时,玛丽安也经历了一场情感的浩劫,与威乐比的相识是一场意外,两人却几乎同时坠入爱河,跟姐姐截然相反,玛丽安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她像一只扑火的飞蛾,在这段关系里尽情燃烧自我,不管不顾,直到威乐比为了钱背叛了她,她才发现这场大火已让自己遍体鳞伤。
她生了一场大病,险些丢命,整日在思念与懊悔中度过的时光终于慢慢随着这场病一起离去,埃琳娜看到她虽然没有完全解开心结,但已懂得将其控制隐藏倍感欣慰,玛丽安自己也说出了颇让人吃惊的一句话——我的病皆因自身而起,对你们造成的伤害深表歉意——她终是长大了。
听闻一个男人给女人最好的疼爱就是让她可以慢点长大,不必成熟,可以任性,幸运的是书中的布兰登上校深以为然,这个玛丽安口中的老男人,他的出场并不夺目,像他的性格一样低调温吞,可是他却真的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直在默默地宠着她、护着她,她和威乐比爱得热烈时,他退步成全;她被欺骗抛弃时,他小心守护;她缠绵病榻神志不清时,他挺身而出;她病愈如初重回生活时,他如常陪伴。
可是玛丽安毕竟年小,她还需要时间,于是这个曾经被她全盘否定的35岁男人不声不响地给她时间,李安**版本里关于两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明天要远行。”上校说。
“远行?去哪?”玛丽安吃惊问。
“这是一个秘密。”上校调皮。
“你不会去很久吧?”玛丽安想了一下,开口。
然后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玛丽安的情感到底收敛了,更幸运的是她遇到了无论怎样都待她如宝的男人,两年后,他们成为夫妻,书中有一句话甚是感人—— Marianne could never love by halves, came in time to love her husband as much as possible (玛丽安从来只会全心爱人,随着时间,她对丈夫的爱逐渐加深直至最满)
19岁的玛丽安比以前的自己更懂爱了。
埃琳娜呢?她错失真爱了吗?作者简奥斯汀一生未婚,遇到过几个追求者,拒绝了一次求婚,生时无人知道原因,死后众人从蛛丝马迹中揣测她曾在爱里失望,又不能接受无爱的婚姻,所幸她把爱的喜剧都给了读者,每个人都从她的文字里体会到了爱的慰藉,所以当作者写出一向理智的埃琳娜因爱失控的那个瞬间时才尤其震撼人心。
那是在她们母女四人都听到爱德华的婚讯后不久,当他紧张局促地再次出现在埃琳娜面前,每个人都在极力避免着尴尬之时,在断断续续的话语中他亲口澄清自己并没有结婚,他本不抱任何希望,他一直坚信埃琳娜只把他当普通朋友,可是当他看到埃琳娜因再也无法掩埋自己的情感而当场泪流满面的那刻,他才意识到自己大错特错,李安在**里甚至为此创作了一段颇为动容的表白,最深入人心的就是那句—— Elinor, my heart is and always will be yours (埃琳娜,我的心从始至终与你同在)
这是一本温暖好读的小说,李安的**版本改编得也蛮不错,每个人物各具特色,或读或看都很讨喜,从玛丽安到埃琳娜,由豆蔻走向华发,我们的世界不再只有爱情,但也不必担心真的多了信赖少了爱。
因为身为女人的我们终会习得处事在外是Elinor,但也请允许我们在一人面前作Marianne,我们愿意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Mr Right。
于是一路走来越发明白:我早已不再稀罕万人青睐,只想在你一人怀里受尽宠爱!
奥斯丁对当时的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现实主义的探讨。她把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来考察。在那个社会中,人的价值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她们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只能从属于男人。因此,奥斯丁笔下一再出现下列这些类型的人物:“独断独行的父亲;念念不忘社会身分、千方百计想把闺女嫁出去的母亲;条件齐备的青年男子,他们玩世不恭,正反映出他们的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待嫁的女儿,从优雅的没头脑的姑娘到好事多磨的富有理智或情感的青年女子。”
处身在这样一个严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带有敌意的世界上,女主人公该怎样通过婚姻来获得个人幸福呢奥斯丁的告诫是应该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在交男友的过程中,应审慎从事,不能轻易动情,任性行事。她认为情感往往是女性行为的危险的向导。如果逢到一个条件优越而用情不专的男子来追求就以身相许,其后果常常是灾难性的。男方不是由于个人喜新厌旧,就是由于家长的反对而另择条件更好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女方感情用事,就将受到极大的精神创伤,难以自拔。
奥斯丁的这些看法,最鲜明地表现在这第一部长篇小说中。英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伦纳德·伍尔夫在“简·奥斯丁文中的经济决定论”一文中说得好:“情节和人物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金钱问题,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理智与情感》的整个开头部分环绕着达什伍德遗嘱中的财产问题以及年收入一万镑的约翰·达什伍德太太的贪心不足而展开。”就在分遗产的过程中,奥斯丁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达什伍德家两姐妹相反的性格特征:姐姐埃莉诺“非常有见识,遇事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她心地极好……富于情感,但是她懂得怎样克制情感;这是她母亲有待学习而她的一位妹妹执意拒绝学习的一门学问”。妹妹玛丽安的“才能在许多方面都不比姐姐差。……她伤心或者欢乐都毫无节制。……一切都好,就是不谨慎 ”。这就是说,玛丽安放任情感去支配行为,而埃莉诺则不愿被这种冲动所摆布。
奥斯丁的创作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她干脆把原来的书名《埃莉诺与玛丽安》改为《理智与情感》,以强调她这个主题。
奥斯丁在本书中展示了主人公两姐妹性格的对比,从姐姐的人生观、伦理和社交观念出发,叙述大部分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明事理的凡人”。这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等她们得悉威洛比充分利用他的优越的社会地位,玩弄了玛丽安真挚的爱情,遗弃了那苦命的姑娘埃莉莎,最后和有钱的格雷**成亲,玛丽安才彻底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她母亲也承认当初十分赞赏威洛比,未免做事冒失。这都反衬出埃莉诺一贯对事对人的态度是多么明智。玛丽安清醒了过来,认为早该拿姐姐做榜样,慎重处理恋爱和婚姻的问题,这时才考虑到早就爱上她的布兰顿上校。上校和她们姐妹刚结识时,已过了三十五岁,在当时十七岁的玛丽安眼里,“已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单身汉”,“老得能够做我的爸爸”,而且“三十五岁总是谈不上结婚的了”。上校却是一开始就爱上了她,由于知道威洛比诱奸并遗弃单凭热情行事的小姑娘埃莉莎的全部经过,担心这性格相同的玛丽安也会遭到同样的厄运。他始终关怀着玛丽安的幸福。经过长期的接触,埃莉诺和她母亲都深深认识到上校心地善良、品格高尚。在玛丽安病倒后,他去接达什伍德太太时,终于向她透露了对玛丽安的爱意。玛丽安精神上成长了,吸取了教训,只隔了两年,就克服了十七岁时的天真的恋爱观,情愿嫁给上校,开始担负起做主妇的职责。
理智就这样在两姐妹心中都占了上风。奥斯丁给她们安排了幸福的归宿。全书从喜剧开始,中间发生了风波,玛丽安险些酿成悲剧,结果以喜剧告终。 奥斯丁在十六岁时写作的未完成的中篇小说《凯瑟琳》中,就第一次试图把女主人公全面地放在完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探讨她对传统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复杂而往往相互冲突的要求所作出的种种反应。作者在这里显出对女人在男人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有成熟的认识。她强烈批判使她笔下的女主人公遭到不幸的社会习俗,痛惜青年男女在求爱方面的双重标准:男方可以用种种计谋来俘获女方,而女方不得不委曲求全,以天生的美色来换取经济上的稳妥地位。
作者洞察了问题的症结,但是这一点并没有使她像后来的大部分严肃作家如雪莱等那样,成为时代的叛逆。她在作品中揭示了这社会制度的弊端,但基本上相信这制度是健康而能自我完善的,所以至多用犀利的笔触对个人的行为作温和的讽刺,并不流露出深恶痛绝的情绪。这正是她创作中的一大特色: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道白和动作,客观地勾勒出那些拥有财产和特权、贪婪自私的老爷太太们的嘴脸。作者在第一章中这样交代了两姐妹的兄嫂的性格:“他不是个品质恶劣的年轻人,要是心肠有点冷,有点自私不算坏的话。……如果他娶的是个厚道些的妇人……他自己也可能变得厚道起来。可惜他结婚时年纪很小,又非常爱他的妻子;而约翰·达什伍德太太正是他本人的惊人写照,心地更加狭窄、更加自私。”紧接着在第二章中就让这对夫妻登场现身说法,煞有介事地讨论该如何履行老庄主临终时要他好好照顾他后母和她的女儿们的嘱咐,结果男的在女的那些“更加自私”的建议的进攻下,节节败退,终于决定什么钱也不用给,只消帮助她们做些找找房子、搬搬家等一般邻里相助的事,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这种绝妙的讽刺文章,在奥斯丁其他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
奥斯丁还让书中那些热衷于支配青年男女的命运的闲得发慌的老爷太太们一一在读者面前亮相。例如那“一心只想成全天下人男婚女嫁”的富孀詹宁斯太太深信上校深深地爱上了玛丽安时,认为“这倒是一桩美满姻缘,因为他有钱而她长得俊”。两姐妹的哥哥约翰曾误以为上校对埃莉诺钟情,竟开导她说:“也许因为你财产少使他畏缩不前……但是只要稍微献献殷勤,鼓励鼓励,你就能抓住他……这是姑娘们很容易办到的呀。”他看到玛丽安害了病,姿色差了,便说:“我说不准玛丽安现在能否嫁上一个年收入在五六百镑以上的男人。”这些人满脑子的唯利主义的价值观和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庸俗观点就暴露无遗了。
但是,对那个道德败坏的花花公子威洛比,作者却并没有加以丑化。他第一次出场时,正当玛丽安在别墅附近爬山不慎失足扭伤了脚,他打猎路过,便把她抱起送回别墅。他的容貌和风度立刻征服了她们母女。此后他每次出现,作者总是通过别人的眼光,对他赞美。奥斯丁没有正面描写他犯下的罪行的经过,而是通过上校首先讲出来的,最后还让他本人来表白一番,说他后悔莫及,对玛丽安从未变过心。这一番话竟然博得了埃莉诺的同情,心想“这个人外表和才能样样出众……却因过早的独立生活而养成懒散、放荡和奢侈的习惯,他的心灵、品格和幸福都受到了无可挽救的伤害”。这样看来,作者分明把威洛比也当作那个制度的受害者来看待,并把爱德华跟他作对比。两人都依赖富孀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为了继承财产不得不听命于她们,但爱德华始终为人正直,富有原则性,在个人幸福问题上终于违反母命,而威洛比则屈服于环境所加的几乎毁灭性的影响,为了金钱牺牲了对玛丽安的爱情,和格雷**结婚,后来悔恨已来不及了。在本书中,奥斯丁强调了这一点:对当时的男男女女来说,制度比他们个人和别人是更大的敌人,人人都是这制度的牺牲品或潜在的牺牲品。
在《理智与情感》中,反讽的笔墨随处可见。这一手法,不仅见诸于对情节的喜剧处理,而且融汇在故事的整体结构中。玛丽安最早断定,布兰登上校,年老体弱,根本“没资格考虑婚姻”,可后来的事实却恰恰自己做了布兰登太太。再看露西,先前是那样讨厌罗伯特,可她最后却心甘情愿地嫁给了他。在简·奥斯丁的笔下,现实就是这么恶作剧,喜欢对世人的判断、愿望和行动进行嘲讽。
简·奥斯丁写小说,她最大的乐趣或许是创造人物。她塑造的人物形象,一不靠抽象的外貌描写,二不靠精细的内心刻画,她只是借助生动的对话和有趣的情节,就能将人物写的栩栩如生。因此,英国的著名作家E·M·福斯特称简·奥斯丁的人物是“圆的”立体,而不是“扁的”平面。《理智与情感》里塑造了近二十个有闲阶级的先生、夫人和**,且不说前面提到的主要人物,一个个莫不是精雕细琢,活灵活现,即使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写得有血有肉。露西的姐姐斯蒂尔,长到二十九岁还没找到婆家,于是只好从别人的玩笑中寻求点精神安慰。有一次,人们拿戴维博士开她的玩笑,她一时得意志形,“装出认真的样子,求丹宁斯太太替她辟谣,而丹宁斯太太完全理解她的意图。当时向她保证说,她当然不会辟谣。斯蒂尔**听了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寥寥数语,展现出一个单相思**的形象。 作者的外甥詹-爱·奥斯丁-利在他的《简·奥斯丁回忆录》中写道:“在简·奥斯丁笔下那些最可人心意的人物的迷人之处,简直没有一个不是她本人那可爱的气质和热情的心胸的真实反映。”埃莉诺·达什伍德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完全体现作者的理想。因此,本书理所当然地主要从埃莉诺的视角来叙述。但是,随着近年来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勃兴,不但有些作家用女权主义的观点来指导创作,评论家们也试图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寻找这种思想的表现。在英国文学中,他们特别热衷于以勃朗特姐妹、奥斯丁等著名女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在本书中,他们特别赞美玛丽安,因为她敢说敢为,是个不遵守传统规范的大胆女子,敢于反对伪善的社会习俗。例如,当她的表亲约翰·米德尔顿爵士说她在挑逗威洛比时,玛丽安毫不留情地说:“你这种说法我特别讨厌。什么庸俗的话都当做俏皮话来说,真恨死人,什么挑逗男人呀,征服男人呀,尤其不堪入耳。”当她那势利的嫂嫂范妮说埃莉诺在小屏风上画的画“有点莫顿**的绘画风格”时,玛丽安断然不顾莫顿**的贵族身分,激动地说:“这种夸奖真新鲜!莫顿**关我们什么事……谁管她画得好坏我们考虑的和说的,是埃莉诺。”所以,相形之下,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埃莉诺所选择的做法显得倾向于更好地维护那既定的社会秩序,旨在如何好歹在其中生存下去,而玛丽安的言行倒能有时对这秩序造成威胁,因而是更可取的。
在简·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中,姐姐埃莉诺是一位理性的女性代表。她的处世和待人冷静而又理智,在感情的问题上道憾,不冲动,以极大助理性来克制自己的情感。埃莉诺是个感情强烈而又头脑冷静的年轻姑娘。她在选择对象时,不讲仪表,而讲人品,爱上了为人坦率热诚的爱德华。
与姐姐相反,妹妹玛丽安是一个热情奔放、情感外露的女性。她聪明灵耀,对爱情抱有太多有浪漫色彩的幻想,一心想有一个富有、人品出众、风流倜傥的如意郎君。她择偶的标准更多的是注重仪表和财富,而非人品。她的这种择偶的出发点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
创作背景
该片的拍摄预算为1600万美元,这既是李安当时接到的最高预算金额,又是1990年代奥斯汀小说改编**所付出的最大成本。因1994年推出的《小妇人》大获成功,因此李安这部影片预算较高。
李安经常让演员多次重拍以求获得最完美的效果。汤普森称,李安在众人没能达到要求时总还是能够保持和蔼和宽容。汤普森已经有了丰富的表演经验,所以导演鼓励她学习太极拳,“帮她放松,让她能够以更简单的方式来完成工作”。其他演员也很快加入到他们的打坐中。他建议温丝莱特阅读诗篇然后向他汇报,认为这样最有利于她理解自己的角色。他还让汤普森和温丝莱特住到一块来发展出角色间的姐妹情谊。许多演员都学习了礼仪和横鞍骑乘课程。
拍摄过程
《理智与情感》的原定制作周期为58天,最后延长到了65天。拍摄于1995年4月中旬开始在德文郡的多个地点进行,首先是在萨尔特伦宅第拍摄片中诺兰庄园的镜头,温丝莱特和琼斯在这里拍摄了第一组镜头。由于萨尔特伦宅第属国家信托所有,因此谢玛斯必须在开拍前签署协议,该组织成员也留在片场对拍摄过程仔细加以监督。剧组之后还返回拍摄了多个镜头直到4月29日结束。第二个拍摄地点是弗里特大宅(Flete House)。
5月份,剧组在贝瑞波默罗伊(Berry Pomeroy)一间精美的乡间教堂拍摄片尾的婚礼镜头。5月10日到12日期间拍摄完成了玛丽安初遇威洛比的镜头,由于需要在下雨天到山上拍摄,因此给物流运输上带来了困难。李安把这段镜头拍了约50次,众演员都在造雨机器下湿透了,这导致温丝莱特最终因过度换气而晕倒。拍摄中途还遇到了其它麻烦,例如温丝莱特就因腿上感染静脉炎而不得不跛行,还有一次从楼梯上摔下而扭伤了手腕。
从5月到7月,剧组在英格兰其它多处国家信宅的房产进行拍摄。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的特拉法加别墅(Trafalgar House)和威尔顿别墅(Wilton House)分别给片中的巴顿庄园和伦敦舞厅取景。同样位于索尔兹伯里,建于18世纪的蒙佩森宅邸(Mompesson House则成了詹宁斯夫人豪华的联排别墅。位于南萨默塞特(South Somerset),建于16世纪的蒙塔丘特楼在片中作为帕尔默夫妇的克利夫兰大宅。还有一些镜头是在德文郡的康普顿城堡和格林尼治的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取景。
剧本探讨
汤普森和多兰对该片中需要对爱情故事作出多少描绘进行了探讨,因为原著小说中的男性角色在大部分篇幅里都没有陪伴于达什伍德姐妹身边。编剧必须在给予男主角多少出场时间这个问题上小心地保持平衡。汤普森撰写了“数百个不同版本”的爱情故事线索,她曾打算让爱德华在影片中场时再度出现,但还是改变了主意。汤普森还选择去除了小说中写到的布兰登与威洛比决斗场面。为了避免观众感到无聊,她与多兰苦苦思索应该何时插入布兰登的背景故事,又应该如何插入。
后期制作
影片拍摄过程中原本有个布兰登在伦敦贫困区域找到自己病重私生女的镜头,但之后剪掉了。汤普森的剧本中包含有一段埃莉诺与爱德华亲吻的场景,因为制片公司觉得这么一路下来始终关注着的两个人要是连接吻都没有过,然而这却成为后期剪辑过程中首批被剪除的段落之一:最初完成的版本长度超过三小时。李安希望减少剧情中爱情故事的份量,汤普森也觉得这个镜头有些不妥,不过这部分内容还是包含在**的宣传资料和预告片中。汤普森和多兰还决定剪掉玛丽安生病期间威洛比表现出悔恨的镜头,多兰对此表示,虽然这“是小说历史上最伟大的场景之一”,但与本片放在一块就是显得不搭。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