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桃花源

心中的桃花源,第1张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真是人间仙境,鸟语花香。在我心中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远离喧嚣的城市,独自来到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地方,这个地方在我眼中是独一无二的,它就是我的“桃花源”。

在春天,我在草地上打滚、玩耍。无论是站着、躺着还是坐着,心情都显得格外舒畅。温暖和煦的阳光轻轻地抚摸着我,它也催促着草儿们快快长大。春天是个阴雨连绵的季节,我独自站在空旷的草地上,没有树,也没有伞。雨落在身上那种凉凉的,痒痒的,舒服的感觉。耳边传来淅沥沥的雨声,它有点像草儿们正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的声音。

在夏天,我躺在一个可以遮挡烈日的地方,听着知了不停地叫唤声,安然入睡。醒来时,我可以在小河中钓钓鱼,因为这样可以为今天的晚饭加菜;我还可以在小河中游泳,享受着那哗哗的流水声,清凉干净的河水和小鱼亲我手指头的感觉。有时我在水中玩耍时,还会“惊起一滩鸥鹭”。

秋,一个丰收的季节,我收获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不仅甜在我的嘴里,还甜在我的心头。我漫步在田野上,聆听着一颗颗果实破壳而出的声音,听它们对生命的表白。我漫步在树丛中,落叶像是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我用手想抓住它,但它从我手指缝里溜走了。我又从地上拾起它——一片被秋风吹得通红的枫叶,我把它放在我的口袋里,为自己留下一份成熟的秋天。

冬天到了,白雪纷飞,一片片白雪带着寒风飞临人间,为大地披上了一件白色的大棉袄。雪下了一夜,地上,树上,屋顶上都是一望无际的白色,粉妆玉砌,像一个白色的宫殿。我走出屋子,雪已经堆了一尺高了,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中漫步,虽然有些困难,但我没有走回头路。小河已被冻住了,我可以穿上溜冰鞋,从小河的上游一直滑到下游,寒风就像是一把把飞刀,把我脸割得通红,但我玩得很开心。

回首我的“桃花源”其实也只有一小河,一草地,一树林,一田野而已。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以后我一定会有自己的“桃花源”。

桃花源,原指“世外桃源“,是指一个完美的、理想的、美好世界;

一、桃花源的虚拟与根源出处

桃花源,该词,最早源于一千六百多年前,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记》,由此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令世人追逐的“世外桃源”;由陶渊明的经历可以看出,陶渊明不但是一个田园诗人,也本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二、陶渊明的简介及其作品手法

(1)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2)陶渊明作品手法,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三、现实中的桃花源(理想  社会)

(1)今天,桃花源,仍然是一个令人心之向往的地方,但是它有过于的虚幻,不符合现实的情况。在世界上我们不可能真正的摆脱一切束缚来到“桃花源”中度过一生,不过只要保持自己的心中有一片平和之地,那也就有了一片专属与自己的“桃花源”;

(2)桃花源,说的是一个远离世俗的美好世界,那里没有战争,饥饿,官场的黑暗的困扰。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淳朴,善良,乐观,安居乐业。这正是在作者所在的魏晋战乱时期缺失却又希望的,当时的人民都希望没有战争,安居乐业。人们心之所向,所以说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四、现实中的桃花源,旅游胜地,

(1)桃花源(Youyang Taohuayuan):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品牌,最负国际盛名景区,国家户外运动基地;

(2)具备旅游条件的桃花源旅游地,国内有很多,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省份均有类似旅游胜地,名称有:桃花源、世外桃源、桃花岛等等;

(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五、桃花源、世外桃源、桃花岛的

《桃花源记》和《再游桃花源》这两篇文学作品都表达了对桃花源这个理想化、宁静、和谐的世外桃源的向往和追求。

在《桃花源记》中,作者陶渊明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里的人们生活简朴、宁静,没有战乱和繁琐的世俗纷扰。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私欲和纷争。这个桃花源被描述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代表了人们对和平、宁静、自由和纯净生活的向往。

而在《再游桃花源》中,作者郭沫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次游历桃花源,并表达了对这个地方的深深眷恋和向往。他在作品中强调了桃花源的美丽、宁静和人们的纯真,将其视为人间的天堂和理想的归宿。

从古至今,人们歌颂、向往桃花源的原因有多重因素。首先,桃花源代表了人们对于和平、宁静、自由的向往。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人们渴望能够逃离喧嚣和压力,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桃花源作为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之地,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憧憬和向往。

其次,桃花源也象征了人们对于纯净、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桃花源作为一个没有欲望和争斗的地方,给人们带来了对于纯真和美好生活的憧憬。

最后,桃花源还代表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向往。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使得人们与自然疏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了严重的问题。桃花源作为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地方,使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美好向往更加强烈。

综上所述,人们歌颂、向往桃花源是因为桃花源代表了对和平、宁静、自由、纯净、美好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向往。它是人们心中的理想之地,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不一定有隐秘的入口、与世隔绝的环境。不一定有 美丽如画 的风景、精致的房舍与千倾的良田。不一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惬意 ,也不一定有 鸡犬相闻往来耕作的怡然自乐

烟雨,环绕在梦海,徐徐地倾泻清净的气息,流经晴空的每一片云彩。烟雨,在你的雨帘下 择水而居 ,渴望你成为我 赖以生存 的精神乐园。烟雨,我心中的'桃花源。我渴望你永远鲜花盛开,我希望你永远 朝气蓬勃 ,我期待你 回归清净

揣着一份美好的梦想,执着地站在烟雨里等待,等待所有干枯的灵感都能够在这个桃花源里等到重生。

烟雨,我心中的桃花源。我感激,在你的家园里,能够邂逅这世上最痴情的人儿;我感激,在你的家园里,能够发挥梦海所有的潜能;我感激,在你的家园里,能够结识一些真诚相待的朋友。

能够在这个 如诗如歌 的天然牧场里,自由自在地拾掇纷乱的心情,能够在这个如锦如画的精神乐园里,无 拘无束地整理跳跃的思绪, 那是多么值得 庆幸 的一件乐事!

一段浪漫的激情,沿着天穹挥洒,没有丝毫的掩饰,没有任何的虚假,烟雨可以作证,红尘里那些真心相爱的人,一定可以在共同的乐园里 驰骋 很久很久。

失望的情结已经成为过去,牵着失而复得的柔情, 阳光再次洒满整个晴空,洒满整片红尘

抱住一腔温柔的爱,在钻石般的心里停留。珍惜吧,珍惜拥有的一切,即使这种美好的感受 瞬间即逝 ,即使这份美丽的爱情 片刻即失 ,一起走过的光阴也会被幸福地 收纳进生命的相册里

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从小就喜欢描画那些穿着流纱裙,打着伞,在朦胧雨中看水的古代女子,也许是因为自己是南方人,就喜欢江南那有些陈旧的小镇。总觉得枕水而眠。有着很多古桥和一片斑驳剪影的地方就是心中的桃花源。

一片绿色被迷样的雾笼罩着,倒有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浅浅的河水不停息的流畅着,乌篷船摇晃着驶来,船家握着竹篙,像握着希望一样,穿过不知沾染了多少风霜的桥洞;岸边的青石板路并不光滑,可以想象,江南女子穿着绣花鞋,在上面轻轻踏过,不愿伤害小小的苔藓;路边有着一家家铺子,或许是挂着大大的“酒”字,有风尘仆仆的赶路人,也有一饮而尽,有无限正义的侠客,或许是邻居家的老婆婆,细心编织着一条条承载爱的手链,抚摸着小孙女的头,从背后,拿出一串冰糖葫芦,或许是染布坊,挂着七彩的布匹,放着一个染缸,也有调皮的孩子在周围玩耍,不小心衣衫上也有了缤纷的色彩,像他的笑容一样灿烂。

清晨,打开窗,看到薄雾下的桃花源,好美,像水墨画一样,而我就在这幅画中。未雨绸缪的小镇,我可以披着蓑衣,持着钓竿,荡漾在水墨浸染的烟景里。雨后初晴,在凝碧的荷叶中央,晶莹的水珠搅尽了荷花的风光。

退去了铅华的桃花源,只是简单的诗般的地方,用他的沧桑讲述着一段缠绵的故事。这样的宁静,和谐,轻轻扣响一段琵琶曲,勾勒了一个水样的桃花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26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