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都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呵呵?

苏轼都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呵呵?,第1张

苏轼从来没有使用过,呵呵,

他可能在生活中

看到有趣的事情会情不自禁的呵呵一下,

但是苏轼是一个非常洒脱的人,

大多数情况下

他都是使用的用哈哈哈哈这样的笑声。

“呵呵”最早见于史料,出自《晋书·石季龙载记》。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妒忌弟弟石韬得宠,派遣刺客杀了石韬。临葬前,石宣“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既然是“大笑而去”,“呵呵”当然就是笑声。后赵乃羯族所建,因此“呵呵”本来是胡人之间流行的一种笑声。 入唐后,唐王室本来就有胡人血统,加之采取兼容并蓄的国策,遂成就了辉煌的大唐盛世,“呵呵”这种胡人的笑声也顺理成章地传入了中原。《全唐诗》中“呵呵”一词凡三见。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五十六》:“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韦庄《天仙子》:“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还是韦庄的《菩萨蛮》:“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这些用法足足比苏东坡早了两百到六百多年,苏东坡哪里配拥有“呵呵”的知识产权呢! 查原帖,帖名为《“呵呵”一词用之书信始于苏东坡》,以上四例都非用于书信,不过即使如此,“呵呵”用之于书信也并非源自苏东坡。早在苏东坡出生前三年(苏东坡出生于1037年),欧阳修就开始在书信中 “呵呵”了。景佑元年(1034年),欧阳修在《与王几道一通》中写道:“某顿首白几道先辈足下:段氏家人至,蒙示书及诗,并子聪、圣俞书与诗。后于东山处,又见诗。何其勤而周也。圣俞得诗大喜,自谓党助渐炽,又得一豪者,然微有饥态。几道未尝为此诗,落意便尔清远,自古善吟者益精益穷,何不戒也。呵呵。”苏东坡刚刚三岁时(1039年),欧阳修又在信中“呵呵”了:“孙书注说,日夕渴见,已经奏御,敢借示否?蒙索乱道,恰来尽,呵呵。”苏东坡八岁时(1044年),欧阳修依然如故:“铭文不烦见督,不久纳上,只为须索要好者,恐未尽尔。呵呵。”这时候的苏东坡还在跟着父亲读书,哪里就学会“呵呵” 了? 有宋一代,“呵呵”一词非常流行,尤其是名人的书信中常常使用,其频率当然赶不上今天的QQ和MSN聊天,手指一动就可以“呵呵”,不过“呵呵”起源之早,出乎人们的想像。人们经常有一个误解,认为今天使用的大多数流行语都是现代的专利,其实不然,古人口中早就说着跟我们一样的话了,“呵呵”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呵呵!

承上启下、调动气氛、解除尴尬,网聊时,你手边最常用的词语是什么?毫无悬念的是,“呵呵”,绝对榜上有名!但是,“呵呵”到底从哪里来?最近,网友开始“追查”这个象声词的出处,摆开“呵呵”的家谱一看,原来网络语言“呵呵”已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而且还出自名门——大文学家苏轼、韦庄都曾用这个词语!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苏轼信扎

  “不尔,不惟到处乱画,题云与可笔,亦当执所惠绝句过状索二百五十疋也。呵呵”。

  ——苏轼《与文与可》

  “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

  ——苏轼《与陈季常》

  “全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阵中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韦庄《菩萨蛮》之四

  “呵呵”是棵常青树

  随便翻开一个Q友的聊天记录,都可以轻易地发现“呵呵”二字,它出现的频率,不亚于“你好”等问候词,也不亚于“ORZ”、“囧”等新兴网络流行词。现在,新鲜的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像“3166”、“的说”、“5757124”这样的老式网络语言一一被淘汰,唯独“呵呵”一直坚挺: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很“红”。老网虫爱用,新网民也喜欢,可以说,“呵

呵”是网络语言的一棵常青树!

  “呵呵”的N种用法

  1寒暄:网络上是看不到笑容的,所以打招呼要用“呵呵”表示我看到你很高兴,我在笑呢。

  例:“你还好吗?”“呵呵,还好,你呢?”

  2解除尴尬:用语言调戏了、或者整了别人后,常常用“呵呵”来歉意一下,表示我在开玩笑呢。

  例:“不要生气哦,呵呵!”

  3住嘴吧:和你聊天实在没办法继续了,于是统一回复“呵呵”……

  例:“你说是不是?”“呵呵。”“你不觉得?”“呵呵。”“啥意思?”“呵呵。”“……”“呵呵。”

  除此外,“呵呵”还有断句用、赞成用、欣赏用等多种用法,不过到底当时它是什么意思,全靠你自己判断了,或者干脆当它不存在吧。“呵呵”这个司空见惯的词语最近再次发威,引得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呵呵”究竟出自何处?网友展开了热烈讨论并继续刨根问底的精神,追寻“呵呵”鼻祖,探究其原始出处。

  为此,网友们还分成两派,力挺自己“考证”过的两大文学家——苏轼和韦庄……

  苏轼曾“呵呵”

  早些时候,一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上称,忽然在古人、并且是大文学家的书信中看到这个词,实在是大吃一惊。“最近读坡仙老的信札才发现,原来‘呵呵’一词,他老人家早用在书信中了。”

  博主在文中摘录了苏轼谈词论画3篇文章中的句子,其中有一句就有“呵呵”二字,众网友遂开始奉苏轼为“呵呵”一语的缔造者。网友翻出苏轼评论己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时,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其中有:“亦自是一家。呵呵。”

  韦庄也“呵呵”

  随后,又有网友反对,以韦庄《菩萨蛮》5首中的第4首“全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阵中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为“证据”,认为韦庄比苏轼早出生200年,所以韦庄才是“呵呵”的创造者。

  一时间,响应者甚众,网友本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欲将“呵呵”的家谱查得一清二楚。

  探源“呵呵”有趣没意义

  以上网友的发现,确实让人感觉很有意思,但也有清醒的网友表示,古文与今文含义千差万别,即使苏轼韦庄说过这两个字,却也并不见得就是现在的意思。所谓此“呵呵”非彼“呵呵”。

  而部分语言学专家也表示,追究“呵呵”的根源并无太大意义,但探讨这类问题本身是表达对传统文化兴趣的一种体现,值得鼓励。

苏轼作品中现“呵呵”字样

在两年多的修缮时间里,三苏祠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馆藏资料进行了大量的梳理,居然在《苏轼全集校注》中发现不少书信里有“呵呵”二字,难道现在我们网聊时最喜欢的俩字居然是他老人家发明的没错,在眉山的三苏文化研究院他们居然查找到了45篇含有“呵呵”的苏东坡文章。

出生于四川眉山的苏东坡无愧于一代文豪之称号,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900多年前的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时尚达人和全民偶像。建筑师、工程师、音乐家、吃货和潮人……这么多的身份让苏东坡名噪一时,林语堂甚至在他的《苏东坡传》的开篇一口气给苏东坡罗列了19个头衔,他的许多发明创造直接影响到了900年后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如果世界上从没有诞生过苏东坡,地球照旧会运转,可是我们的生活还是会发生一些小小的改变,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得乏味了。

段子手

没有他我们都不会用“呵呵”聊天了

他不是岳云鹏,他也不是郭德纲,他是苏东坡,一位来自北宋的著名“段子手”!如今,网上行走,常见“呵呵”二字,当有人不知道该说什么时,就用“呵呵”两个字应急,它可以是率性默许,可以是保留意见,可以是偶逢知己的会心一笑,可以是发表异议前的情绪缓冲。“呵呵”,它代表的意义竟是如此善变。而“呵呵”二字苏老师则非常喜欢使用。苏轼留下大量书简,短则十余字,长则百字,内容是军国大事加上鸡毛蒜皮,更写有“呵呵”以资调味。

近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在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调查了解到,《与李公择十七首》、《与钱穆父二十八首》、《与文与可三首》、《与王定国四十一首》、《与赵德麟十七首》等45篇文章都写有“呵呵”。苏东坡曾给因“河东狮吼”出名的好友陈季常写信:“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呵呵。”意思是只要晚上睡得舒爽,写词只是小意思。该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中国苏轼研究会副秘书长刘清泉说:“‘呵呵’一词大多出自苏轼与友人的书信,和朋友聊天常常‘呵呵’一笑,其含义和现在差不多。他的‘呵呵’笑声,穿越千年时空,如今似乎仍然余音袅袅。”

工程师

没有他我们哪里去欣赏“苏堤春晓”

如果你有机会去杭州旅行,千万不要错过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苏东坡36岁的时候第一次来到杭州当通判(职务类似于副市长)。他十分迷恋杭州的山水,觉得西湖比古代美女西施更美,便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绝妙好诗。可是过了15年,苏东坡再来杭州发现西湖长久不治,湖泥淤塞,葑草芜蔓,如此场面让摩羯座的苏轼痛心疾首。

1090年4月,苏东坡主持的治理西湖工程开张,用了半年的时间,当地出了20余万工,挖了25万丈土,把挖出的湖泥葑草堆积成长堤,堤上夹种花柳,形成了著名的苏堤,浚湖筑堤的工程由此告竣。为了保护西湖水质的清洁,严禁在湖中种植菱葑。从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的一道漂亮堤坝正式完工,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其命名为苏堤。

城市规划师

广州人因他提前900多年喝上“自来水”

和当年在四川修建过都江堰的李冰父子那样,苏东坡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水利工程师,甚至还是优秀的城市规划师,他在杭州修建苏堤的同时,着手改善了市民饮水的情况,苏老师经过认真细致的田野调查,他发现当地六口井已堵塞、混浊恶臭,他派僧人仲文、子瑾、如正、思坦罗致20余人浚疏6口井。他第二次来杭任知府时又对6井作了全面的整修,大大提升了周边居民的饮水卫生。

贬谪惠州时,苏东坡发现广州居民的疫症流行与饮水问题与有关。后来他发现当地蒲涧寺后有滴水岩,水质很好,于是他又发起了一项浩大的工程,在滴水岩下修建一座大石槽,用5000根竹管将10里外的泉水引进城里,再在城中修建一座大石槽用来储水,又建小槽储存起来供居民汲用。可以说,苏东坡是城市自来水供水系统的发明人。

唱作人

没有他KTV唱不了《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1999年,王菲的一首《明月几时有》红遍大江南北,也掀起了中国流行乐坛改编中国古典诗词的风潮,至今王菲版的《明月几时有》都是KTV点唱的热门曲目。这首歌正是出自苏东坡的不朽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宋朝时期的全民偶像,苏东坡在当时的地位类似于香港的黄沾。苏老师现存于世的330多首词作,几乎每首词都是用文字在作曲。

宋人写词就像现代的填词人一样,写出来的东西就是给人唱的,相比同时代的文学家,苏轼更为通晓音律,不仅能写、能唱,而且还弹得一手好古琴,也像现代的李云迪或朗朗那样到处给人表演,用今天的话讲,他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兼优质唱作人。苏老师不但弹古琴,而且还像李宗盛爱吉他那样,爱琴如命,甚至会抱着琴睡觉。

“呵呵”,拟声词,活跃于网络时代每个人的聊天记录里。

呵呵,代表一种意味深长的笑。可以表示轻度好笑;可以表示无奈、冷漠或无聊;可以用来否定对方,同时表达轻蔑或嘲讽;可以用于无话可说时的尴尬,或者意欲结束聊天时的敷衍。

呵呵,简单而复杂,含蓄而薄情,通常只可意会,也易产生歧义和误解,成为被朋友圈拉黑的导火索,与不熟络者当慎用,亦不建议在正式场合使用。

呵呵,是一个社会现象。在文献网站“知网”上,华东师范大学一篇名为《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的硕士论文,截至今日已被下载30437次,被引用19次。

呵呵,通常不被喜欢,曾被评选为“最伤人词汇”。

呵呵,也一度是我很反感的词。

直到我发现了苏轼,一个喜欢“呵呵”,一个可以在“呵呵”之间看透生命的人。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天,苏轼写信给好友鲜于子俊。

苏轼先是夸赞了鲜于氏所作诗文有萧然之古风,然后谈了谈自己近来的创作情况。

「所索拙诗,岂敢措手,然不可不作,特未暇耳。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与鲜于子骏书》

你跟我要诗,我岂敢献丑,但是不写又不行,只是没腾出空来。最近喜欢作小词,虽然没有柳永那样的味道,但也是自成一家了。呵呵。

虽然表示得谦虚,但是可以看出,苏轼对自己新写的词还是很满意的。

那是他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对这首词很看重,言外还有些小心思:我做了点新尝试,不想迎合世俗风气(我才不要跟柳永一样),就是要走另类的道路。呵呵,一个亲和、傲娇,又带点小窃喜、小得意的苏轼,跃然纸上。

一一大文豪,也会很调皮。

「示及数诗,皆超然奇逸,笔迹称是,置之怀袖,不能释手。异日为宝,今未尔者,特以公在尔。呵呵。」——《与米元章》

米芾老弟,你的诗写得真棒,放在将来肯定是宝贝,之所以现在没人看重,是因为你还活着。呵呵。

写这封信的时候,米芾还没混出什么名堂,而苏轼确是最早慧眼识珠的人。对于老大哥这个带着赞许的玩笑,米芾一定非常受用吧。

一声呵呵,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在苏轼的不断鼓励下,米芾寄给苏轼的诗文也逐渐多了起来。

苏轼《木石图》,卷尾有米芾的跋文

苏轼对小弟很关照。在哥哥面前,却可以耍无赖。

「近屡於相识处见与可近作墨竹,惟劣弟只得一竿,未说《字说》润笔,只到处作记作赞,备员火下,亦合剩得几纸。专令此人去请,幸毋久秘。不尔,不惟到处乱画,题云与可笔,亦当执所惠绝句过状索二百五十疋也。呵呵。」——《与文与可》

文与可,就是那位擅画墨竹的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也是好友。苏轼在另外几个朋友那里看到了文同画的墨竹,只有自己只拿到了一幅,那幅还只画了一竿竹……苏轼心里满是委屈。

先不说我给你写《字说》这事吧。就说我到处给你作记写赞,任你驱使,任劳任怨,你怎么也得给我几张吧。我现在就派人去你家拿,你最好不要拖延太久。不然,我就到处乱画,然后题上字,就说是你画的。或者拿着你以前的约定去告状,索赔二百五十匹绢。呵呵。

此堪称跟人家要东西的最高境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恩威并施,理直气壮。一句呵呵,不接受反驳。

面对这么狡黠可爱的苏东坡,老实巴交的文同能拿他怎么办呢?

读这样的信,感受到的真性情,比苏轼站在我们面前还要真切。那颗率真的赤子之心,像山涧一样灵动清澈。

文同赠给过苏轼一幅《赏雪谷偃竹图》。文同去世之后,苏轼“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在苏轼的一千多封尺牍里,有四十多首出现过“呵呵”。

喜欢“呵呵”的苏轼,在儒雅的风范里,跃动着张扬的个性。他机智、风趣,以玩笑的口吻,除去功利、客套的伪装,将真挚的情谊表露无遗。

苏轼交友广泛,有口皆碑。在他遭遇磨难的时候,这些朋友常常送出帮助和抚慰。苏轼在表达感谢时,也回馈以乐观豁达的心态。

「某每蒙公眷念,远致珍物,劳人重费,岂不肖所安耶……呵呵。」

「呵呵。酒极醇美,必是故人特遣下厅也。」

「某病咳逾月不已,虽无可忧之状,而无惨甚矣。临皋南畔,竟添却屋三间,极虚敞便夏,蒙赐不浅……呵呵。」

「某既缘此绝弃世故,身心俱安,而小儿亦遂超然物外,非此父不生此子也。呵呵。」

苏轼从不因苦难而失去笑声。有时,笑声里难免有感伤,却也有支撑生命的力量。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却一直以超脱的心态、洞达的智慧,面对着人生的风雨坎坷,为后世树立起一种笑对人生的生命格局。

积极的生活态度,是要正视苦难,寻到生的乐趣。给每一个关心自己的人一个放心的交代。哪怕在最凄凉的绝境里,也能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力量。度己,也度人。

呵呵,仿佛穿越了千年时空,至今仍余音袅袅,让人看见苏轼明净、洒脱的笑意。

人格崇高的士大夫,不仅有睿智潇洒、荣辱不惊的风度,更有看淡风云,包容天地的襟怀。

苏轼的一生,浓缩着北宋的新旧党争,他在政治上与王安石针锋相对,背道而驰。但当政治硝烟散去,苏轼仍能主动与对手化解龃龉,握手言欢。对苏轼的才华和雅量,王安石慨叹:“不知更年几百,方有如此人物!”

在苏轼心中,没有什么恩怨是不能消融的。

苏轼的另一个政敌章惇,曾对苏家兄弟百般迫害。后来章惇被贬,苏轼复任,章惇的儿子担心被打击报复,就写信给苏轼,为父求情。而苏轼只一句“中间出处稍异”(一度有点小分歧),就把当年政坛的腥风血雨,轻轻带过。

苏轼的姐姐嫁给表亲程之才,后来或许是在婆家遭到了虐待,早早去世。苏洵当众把程家从上到下骂了个遍,也要儿子与程之才断绝关系。四十二年之后,苏轼与程之才在命运机缘安排之下,化解恩怨,为两家重修旧好。「两甥相聚多日,备见孝义之诚,深慰所望。」结尾处,仍是一句「呵呵」。

原谅,是世上最伟大的美德,很多时候,表现得多旷达,背后的故事就有多痛苦。一笑泯恩仇,从来没有说上去那么简单。

除了苏轼,谁有那般胸怀,发出那一声“呵呵”?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友人孙颀求书,苏轼在回复时写道:

「纸轴纳去,余空纸两幅,留与五百年後人跋尾也。呵呵。」——《与孙子思》

这幅字后面多出了几尺白纸,就留给五百年后的人给我写跋文好了。呵呵。

一个自信而豪迈的苏轼,站在时代的峰顶,俯视着未来,打趣地看着我们。

王安石不是问了嘛:不知要几百年,才能有苏轼这样的人物。

很想回答他:千年过去了,仍未有呢。呵呵。

呵呵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笑声的拟声词,二指形容说话声音含混不清。通常人高兴开心时也会发。

在与朋友闲谈中也经常会用到,不含褒义或者贬义。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特别是聊天工具和BBS的普及发展的情况下,“呵呵”这个词被越来越多地用在网络,电脑屏幕上用来反映自己的表情。

当然,在手机短信里同样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用语中,表示单纯的笑、浅笑、开心的笑,或表示嘲笑,或表示好笑,或表示无奈,或是想结束本次的聊天,甚至是糊弄的笑。但是也不能片面的理解,有时会产生误解。

苏轼写信爱用“呵呵”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苏轼

“当我想敷衍谁的时候,就用‘呵呵’了,但确实没想过,它有个这么高大上的‘前世’!”网友“阿恰”今年20岁,扎根网络多年的他,对这些网络用语驾轻就熟。他表示,“呵呵”一词看似轻描淡写,但如果在聊天“遭遇”了它,“杀伤力”还是很大的。

“有一次,我特别起劲地给一朋友讲述旅行经历,打了一大篇文字,最后得到了一个‘呵呵’。”“阿恰”说,当自己听到这个词,瞬间火冒三丈,感觉被极大地蔑视,自尊心也受到伤害。

呵呵!”就出自其书信《与鲜于子骏书》,表达自己的词虽然没有婉约派的风味,但自成一派,“呵呵”是一种解嘲,也彰显他的自信和豪放。

不是苏轼的,是晚唐五代词人韦庄的。

天仙子 其二(唐·韦庄)

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

醺醺酒气麝兰和。

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

菩萨蛮 其四(唐·韦庄)  

劝君今夜须沈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3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