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书法家励志故事

现代书法家励志故事,第1张

 喜欢书法的小伙伴一定对一些书法家的故事感兴趣,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现代书法家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现代书法家励志故事:刘运峰

 刘运峰1963年出生,河北省束鹿县(今辛集市)人,毕业于南开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学系主任,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运峰幼承庭训,随父亲学习唐楷,成年后师从孙伯翔先生,初学汉隶,转学魏碑,继习行草,于《张迁碑》《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祭侄稿》《黄州寒食诗》等心追手摹,多方取法,转益多师,渐具自家面貌。作品曾入选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第三届全国正书大展、第二届中国书坛百家精品展等。刘运峰书法创作与史论研究并重,编著出版有《中国书法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碑刻摩崖卷)《孙伯翔谈艺录》《孙伯翔论》《刘运峰书法集》《中国书法赏珍》等。

 一九七二年—我九岁那年的夏天,跟随母亲来天津探望父亲。也就是在那一年,我开始学习拿毛笔写字。

 当时,““””已经不像原来那样如火如荼了,人们的生活也平静了许多,一度被下放车间接受“劳动改造”的父亲也回到了科室工作,但依然被列入另册。在寂寞与孤独中,父亲开始教我用毛笔写字。

 由于贫穷和战乱,父亲并没有接受太多的教育,但父亲勤奋好学,能写一手很好的毛笔字。每年春节前,父亲都要亲手书写春联,然后领着哥哥和我端端正正地贴在大门的两侧。小时候 ,我很喜欢看父亲写字,那淡淡的墨香、均匀的笔画、方正的大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当父亲提出要教我写毛笔字的时候,我感到既紧张,又兴奋。在我童年的感觉中,只有大人才能拿毛笔写字,小孩子是无缘毛笔的。

 每天早晨父亲去上班之前,都要在旧报纸上为我写几个字,算是字帖,我便趴在父亲那仅有的一个木箱子上临写那几个字;晚上下班回来,父亲便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执笔,如何运笔,如何顿笔,如何出锋。大约过了一个月的时间,我握笔的手不再抖了,字写得也有点模样了,父亲很高兴,便对我进行“奖励”—大多是一个小麻花,那是早点铺用剩面炸成的,香甜酥脆,每个卖一毛钱,这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种奢侈。但父亲为了鼓励我,宁愿在其他方面再节省一些。父亲还鼓励我说,好好写,等你写好了,让你帮着抄一些东西。

 但我和父亲相聚的时间只有两个多月,我就要回老家上学了,写毛笔字也就基本上半途而废了。好在那时爱好美术,父亲很支持,为我买了颜料、图画纸和几本画谱,一向节俭的母亲也为我订阅了《河北工农兵画刊》,我也经常照着报纸、小人儿书、年画描摹红小兵、孙悟空、老虎之类,勾线、着色、署名也都离不开毛笔,算是没有完全把写毛笔字丢掉。

 一九七九年,父亲为了让我得到一个“农转非”的机会,提前退休回老家,我顶替父亲来到天津成了一名学徒工,那一年,我十六岁。

 一九八一年,在我十八岁的时候,报名参加了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开设的书法学习班,老师是孙伯翔先生。开学那天,孙先生大声地对我们说:“作为炎黄子孙,一定要把字写好!能够写一笔好字,是炎黄子孙分内的事情!”在书法班上,我起初临习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后临习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孙先生习惯在黑板上用粉笔双钩字帖上的字,仔细讲解书法的点画和结构,他也喜欢用长锋羊毫为我们做示范,他曾经将临写的《爨龙颜碑》装订成线装书的样式给我们观赏,并说这是自己的日课。所有这些,都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南开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在书法上投入了比较多的精力,也是进步比较快的一段时间。数学系的魏立刚,金融系的仇国明、高凤龙,中文系的白旭旻、贾永来,旅游系的杨卫权,历史系的欧阳长桥等都是经常在一起切磋的伙伴。我们一起拜访王学仲先生、李鹤年先生、徐嘏龄先生、孙伯翔先生、赵半知先生等并邀请这些先生来南开授课。我们还在南开大学书法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南开书苑,提出了“只要一提到南开,就会想到书法;只要一提到书法,就会想到南开”的口号。在南开的岁月,与书法有关的讲座、展览、笔会等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在同学们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还比较稀缺,没有就业的压力,也没有考取各种证书的要求,因此在平时就表现得比较从容甚至带有几分“悠闲”—可以在业余爱好上多投入一些时间。在这一时期,孙伯翔先生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几乎每隔几天,我和杨卫权就会结伴去先生单位请教书法。先生看到我写楷书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就指导我学习隶书,最初我钟爱《乙瑛碑》,先生说,《乙瑛碑》虽好,但不利于训练腕力,因此让我改临《张迁碑》。《张迁碑》以方笔为主,格调高古,浑厚朴茂,在东汉隶书中独树一帜。后来,我又临写过《西狭颂》、《礼器碑》、《曹全碑》、《韩仁铭》等,但都是浅尝辄止,临写最多的还是《张迁碑》,尽管没有得其神髓,但却由此锻炼了自己的腕力,也算是对隶书有了比较深入的体会。

 大学毕业后,由于生活的一度困顿,我曾经想去参加律师执业资格考试,也想到放弃对书法的学习,专心到外边讲我本不擅长但又颇能增加些收入、于生活不无小补的财经类课程。当我稍加流露这些想法的时候,孙先生语重心长地说:“千万不要把写字丢了,学成这样不容易!”先生的这句话无异于当头棒喝,使我顿时清醒了许多。从此,我对书法的学习再也没有中断过。隶书之后,我曾一度在魏碑上花费了不少的工夫,《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是我反复临习的两种碑帖,由此体会到魏碑书法的风格特征和艺术魅力。近年来,我逐渐涉猎行草,颜真卿的《祭侄稿》、《争座位帖》,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等都给了我不少的启发。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对书法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以为,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书法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书法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书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学习书法,固然要学习用笔的方法、结构的要领以及表现的技巧,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逐渐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是质朴、厚重、雅正、平和、博大,书法所皈依和表现的也应该是这种精神气质。从整体而言,汉字的结构是方正的,它所体现的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那种雄浑、博大、稳重的风格,那种力拔千钧、落笔生风的点画,正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堂堂正气的自然流露;那种温文尔雅、中正平和、不躁不厉的气韵,也正是中华民族刚柔相济、从容不迫的精神气度的艺术表现。书法所传承的,是泱泱大国的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总之,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因子,绝不是茶余饭后的笔墨游戏,更不是附庸风雅的雕虫小技。正因为如此,学习并研究书法使命艰巨,任重道远。我自知天资愚钝,身单力薄,但时刻在想着如何能够把字写得更好一些,如何能够通过笔墨来表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如何能够使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学生了解、喜欢中国书法。我坚信,只要中国文化存在,中国书法就一定能保持其永恒的魅力。

现代书法家励志故事:颜真卿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见颜真卿很聪明,就教他读书写字。颜真卿练起字来很专心,一笔一划从不马虎,一写就是大半天。

 母亲见儿子练字这样用心,心里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愁的是家境不宽裕,哪有余钱买纸供他练字呢颜真卿很懂事,见母亲为没钱买纸的事犯愁,就悄悄地自己琢磨开了。

 一天,颜真卿高兴地对母亲说:“我有不花钱的纸笔了,您别发愁了!”

 “傻孩子,纸笔哪有不花钱的呢”

 “您瞧,这不是吗”颜真卿手里举着一只碗和一把刷子,欢快地说,“这只碗是砚,这把刷子当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

 “那……纸在哪儿呢”母亲又问。

 颜真卿用手指了指墙壁,认真地说:“这就是纸。不信,我写给您看!”

 说完,他拿起刷子,在碗里蘸满了泥浆,走到墙壁前挥笔写了起来。等到墙上写满了字,他又用清水把字迹冲洗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

 看到儿子有了不花钱练字的好法子,母亲高兴地笑了。

 由于颜真卿刻苦好学,长大以后,他不但练就了一手好字,而且也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青年人。

现代书法家励志故事:张炳绍

 盛夏午后,虽有厚厚的窗棂、簌簌的冷气隔绝了室外的流火熏风,室外树上的蝉鸣仍在花园空旷中顽强地鼓噪着,此起彼伏,不曾稍息,一派夏日的勃发与喧嚣的景象。好在了然无事的周末,可以静坐书斋,一壶千年老树茶置左,一管手工山兔纤毫在握,面对一池古墨幽香,临写一段五代抄经,也是一个惬意的消暑时光。书案对面是一帧四尺整张的写意凌霄花,花丛在风中昂然飘举:花团锦簇,色彩缤纷寓灵动于一统;生意盎然,枝叶挺健融飘逸入静美。还有花枝上两只调皮的山鸟在悄悄情话……画的题跋是一首诗:曾是纤纤篱边草,历尽风雨到今朝。莺歌岂忘根下土,一路飘红凌九霄。寓意吉祥向上,构图取舍有据,匠心独运,色块与笔墨在完成上不刻意、亦不轻率,不浮滑、亦不滞涩。笔力老辣苍劲,寥寥数笔写意层次分明,瞬间动感以小写意中国画传统笔法为特色。无疑,此乃一幅中国画逸品之作。作者是武昌文化馆的汉上专业画家向先斌。

 初识向先生是在酒桌上,他嗜酒善侃,风趣幽默,谦和随性,喜怒形色,少有城府。酒兴高时,还可以飚一段雄浑低回的男中音,他音质好,有声乐本钱,人缘好,每每酒阵上不醉不归,是汉上书画界有名的性情中人。看先斌作画是一种独特的享受,他专擅写意山水、花鸟,往往下笔沉着迅捷、构划大胆凌厉,入古意出新颜,注重胸臆直抒,笔墨的瞬间动态的把握,虚实表现寓意于形质营造的气韵之中。黄宾虹有云:画有笔墨章法三者,实处也;气韵生动,出於三者之中,虚处也;虚实兼美,美在其中,不重外观。艺合於道,是为精神。实者可言而喻,虚者由悟而通。实处易虚处难。苟非致力於笔墨章法之实处,则虚处之气韵生动不易明。故浅人观画,往往误以设色细谨为气韵,落纸浮滑为生动;不於笔墨章法先明实处之美,安能明晓画中之内美尤在虚处乎

 先斌的国画构图更是将传统与创新融为一体,他在运用传统的点、线、面去经营画面的同时,又大胆地融入自己的意向并加以提炼,这使得他的画路新颖而别开生面。我们知道,中国画承载的是一种文化,是作者借助于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抒发情怀的艺术,并非客观物象的机械图解及再现,此是谓“含道应物,澄怀味像”艺术精神的守望与探寻。其关键在于把握客观世界生生不息的变化韵律,却不受时空、块面、光色和其他物象的束缚,思想上达到似有若无的境界。宋东坡居士说得好:“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其意即是说不能以外形的像与否来论画,如果能做到“得意忘形”,那将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这当然并非指那些丑怪忘形、离奇荒诞到众人都无法读懂的作品。可见,只有浑然天成地准确把握了学术性与艺术观赏性的契合点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一幅上品、逸品。所以,一幅作品的“气韵”、“神韵”必然通过作者“胸臆”的抒发,才能真正表现作者的主观意征,才能真正表达中国画的至美意境和诗意内涵。无疑,从先斌这幅凌霄图来看,他已然日臻接近了这样一个境界。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天地因高蹈而辽阔,生命因灵动而有情。造物多情,给我们提供的林间清风、山涧溪流、海上明月……这些取之无尽,用之不绝的艺术灵感,她在岁月长河中深情地等待着艺术家们不懈的追寻与邂逅。我们有理由期许,先斌正值壮年的艺术之境,就如同我面前的这幅凌霄花一样,深植泥土以枝繁叶茂,花姿灵动而生意盎然,永远向上、昂扬高标!

一、乙瑛碑

《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

二、礼器碑

《礼器碑》汉永寿二年(156年)刻,藏山东曲阜孔庙。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收于《金石萃编》卷9。

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

三、曹全碑

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萃里村出土,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四、石门颂

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

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五、华山碑

汉代隶书。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

碑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毁于地震。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六字。末行有“郭香查书”字样。《华山碑》是汉碑隶属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书风朴茂古拙又圆转流动;用笔丰满中和又波磔明显,为书家所推重。

六、史晨碑

《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碑》是孔庙珍品,与《礼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史晨碑》:“此碑笔姿古厚朴实,端庄遒美,历来评定为汉碑之逸品。磨灭处较少,是汉碑中比较清晰的一种。《前碑》结字似略拘谨,《后碑》的运笔及结字比较放纵拓展。总体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体规正,属汉隶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宜于初学入门。”

七、张迁碑

《张迁碑》,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

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

八、鲜于璜碑

《鲜于璜碑》书风古朴雄健,浑厚凝重。其用笔以方为主,方整内敛,遒劲端庄,浑厚有力,斩截爽利,如佩刀贯甲的大汉将军,颇具阳刚之壮美(尤其是碑阴)。《鲜于璜碑》的书法艺术地位,可谓是上乘秦汉,下启魏晋,在汉隶中独树一帜,古朴、雄壮、稚拙于一炉,堪称书蒹众美。《鲜于璜碑》是建国以来所发现的最具价值,最具影响的名碑。对于书法的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启示作用与广阔的再创造空间。

九、衡方碑

《衡方碑》也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

整篇章法紧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很少,但又毫无局促壅塞之感。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说:“足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清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说:“《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何绍基称其“方古中有倔强气”。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杨守敬说它“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

十、西狭颂

《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鱼窍峡中,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

1、特点不一样

《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

《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

2、内容不一样

《曹全碑》碑阳铭文记述郃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曹全为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建宁二年 (169)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率兵征讨疏勒国,杀其王和德,迁右扶风槐里令,后任郃阳令。此碑是其下属群僚集资刻石以颂其功之作。

碑文主要记载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碑中刻有奏请设置百石卒史的公牍和对乙瑛的赞辞。

3、风格不一样

曹全碑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乙瑛碑则如素服葛巾、青衣小帽、曳杖而行,但二者皆不失君子之温润。

-乙瑛碑

-曹全碑

一、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 王羲之坐姿画像

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二、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有二子:钟毓、钟会。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南朝刘宋时人羊欣《采古未能书人名》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所谓“铭石书”,即指正楷,“章程书”即隶书(八分书),“行押书”指行书。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叫《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这是现存钟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钟繇的真迹。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说,《宣示表》是唐代所传王羲之临本。因王羲之亦为书法大家,所以他临摹钟繇的真迹非常成功,从中可以看到钟繇书法的情况。《宣示表》真迹据王羲之曾孙王僧虔《书录》说: 太傅《宣示》墨迹,为丞相始兴(王导)宝爱,丧乱狼狈,犹以此表置衣带。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爱纳诸棺中,遂不传。所传者乃右军临本。 《调元》、《力命》、《贺捷》三表,也是后人临本,但成就亦较高。《荐季直表》可信性最强,在唐宋时期由宫中收藏,周围印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玉玺,宋徽宗赵佶“宣和”、宋高宗赵构“绍兴”,以及清乾隆“乾隆真赏”等御印,说明它曾经由以上各帝御览。后几经辗转,毁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今仅存其影印件。 《宣示表》邮票

《荐季直表》艺术成就很高,元代陆行直赞美此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为“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 “六帖”指《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六帖”全部为临本,《丙舍帖》、《还示帖》,成就较高,也较接近钟体,是上乘之作。至于《白骑帖》等四种则经多人辗转临摹,巳远离钟体。 “三碑”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简称《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这些全为刻本,是否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乙瑛碑》有宋人张稚圭石刻记云:“后汉钟太尉书”,但此碑立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此时钟繇只有3岁,显然是误传。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梁武帝撰写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称赞钟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庚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说“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张怀瓘更将钟书列为“神品”。此外,明岑宗旦、清刘熙载等都给以极高评价。

三、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 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 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比较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法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 《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四、米芾 中国画《米芾拜石图》

米芾(读音:mǐ fú ),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汉族,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军。其母阎氏,曾为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的乳娘。 米芾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初师当时某位秀才,后是欧阳洵、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又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 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

米芾作为北宋著名的画家,处在一个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米芾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欢危峰高耸、层峦叠嶂的北方山水,更欣赏的是江南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所以米芾在艺术风格里追求的是自然。他所创造的“米氏云山”都是信笔作来,烟云掩映。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 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皇帝的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 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但目前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五、 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至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 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洵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欧阳询 九成宫帖

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人们都争着想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犊文字,一旦得到就视作圭宝,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唐武德(618-624)年间,高丽(今朝鲜)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欧阳询以80多岁的高龄于贞观(626-649)年间逝世,身后传世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都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后人将他与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称为“初唐四大书家”。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 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线条细了不怕。恐怕您是习惯提着笔写字吧。另外,执笔可以拿低一点,应该会好一点的。乙瑛应从里边找提摁变化的感觉。可以先从《张迁碑》里找找感觉。隶书注重的是自己的感受,初习书法是临帖很重要哦。

 乙瑛碑是我国著名的隶书书法作品,这部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特色,对我国书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如今,这部作品的隶书字体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下面是我整理的乙瑛碑好看的隶书作品。

乙瑛碑经典的隶书作品欣赏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无额。隶书,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每页,纵282cm,横146cm。有 汪大燮观款一段及"赵氏书村珍藏金石"、"萧山朱氏所藏善本"等藏印多方。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 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清方朔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何绍基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宋赵明诚《金石录》、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书著录。

乙瑛碑特色的隶书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 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 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

乙瑛碑的艺术特点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

《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13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