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体和颜体哪个有艺术造诣高

欧体和颜体哪个有艺术造诣高,第1张

  欧体颜体,都是楷书的经典,而且都是唐代的代表,不具有可比性

  欧体: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颜体: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端庄雄伟。他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

隋上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

无年月,丁志宁撰文,碑文二十八行,行五十九字,碑石断于明代。简称《皇甫诞碑》。关于此碑的书写年代与立碑时期,各家所说皆不同,顾炎武认为是贞观初年,翁方纲与罗振玉则断定为贞观十七年。对于此碑,褒者贬者皆有。《墨林快事》有云:“皇甫明公之碑在信本书中最为妍润,此立于隋日,乃公少年所书,宜其文采之流丽而神情之鬯适,与其暮年老笔奉敕矜持者不同也。”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欧书《皇甫诞碑》最为险劲,张怀瓘《书断》称其森焉如武库方戟,此等是也。”

按:我们已经无法确知这块碑所立的年代。有许多人把它当作是欧氏早年的作品而予以轻视,例如蒋衡《拙存堂题跋》里就这样轻蔑地以为:“余谓其中而不正,灵而不静,殊逊《醴泉铭》。”根据他署款“银青光禄大夫”这一官衔,王昶说虽不见于本传,却可以推断当在唐高祖与太宗之间,即在欧阳询六十岁左右。从书法中可以看出,这是他已成功地改革后的新楷书系统——无论是笔法还是结构,都与北朝的那种笨拙截然不同,而是一种极为爽快的笔法,其细劲与北碑的粗朴大相径庭。它同北碑楷书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不是怪异、扭曲、变化与奇妙,而是宁静、朴素、细劲、高雅。他在这通碑中,正实践了他的不把汉字作为单纯的汉字,而是视为一种结构、一种关系,加以配合、控制,来表现他心目之中的美的理想形式。洋溢在碑中的那种单纯的气息、冷静的理性精神,是别人所没有的。如果说,唐代尚“法”的代表是欧阳询,那么,代表欧阳询瘦劲险绝之书风的,就是此碑。此碑碑文用界格排列,左规右矩,一点一画皆不苟且为之,堪称是唐楷之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最能代表欧阳询的书法风貌的。

《化度寺故僧邕禅师合利塔铭》

简称《化度寺碑》。此碑立于贞观五年(631),李百药撰文,三十五行,行三十三字,字稍小。北宋庆历初年,范雍见此碑,叹为至宝,以至于寺中贪财的僧人们以为石中藏有宝物,竟然砸碎了碑石,在没有发现什么之后,就把它扔在寺后。范雍将它弄到了家里。在南宋时。又遭兵乱,于是碑石就彻底地毁了。现存多为翻刻本,传世拓本惟吴县吴氏四欧堂藏清成亲王旧藏本是原石拓之孤本,今藏上海图书馆。

赵孟頫跋此碑说:“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明人王世贞更以为此碑“精紧,深合体方笔圆之妙”。清杨守敬《学书迩言》评曰:“欧书之最醇古者,以《化度寺碑》为最烜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以为:“《化度》出于《晖福寺》及《惠辅造像记》耳。”

按:此碑与《九成宫》仅差一年,因而除了字稍小之外,形神酷肖,下笔、收笔、挑出或转折的地方,全都小心收敛,是欧阳询理性规范的极致。只要一看到《化度寺碑》,我们必会惊异于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总是那么清明、平稳,而没有丝毫的紊乱、波动。所以,他的一点一画也表现得有力、细致、充分、正确。在结构方面,更是无与伦比的。

但是《化度寺碑》似乎比《九成宫》写得更凝练一些,这便是杨守敬看出它比《九成宫》醇古的地方。郭尚先在《芳坚馆题跋》中特意用了“渊穆”二字,以区别于欧阳询的其他作品。在这件作品中,欧阳询书法一向所具有的北方书风,残留的已经不多,而是强烈的自我面目了。从某些用笔特色来看,后来的柳公权似乎得力于此者颇多。

《唐故都督徐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临淄定公房公碑铭并序》

简称《房彦谦碑》。唐贞观五年(631)立,李百药撰文,碑文三十六行,行七十八字,碑阴十五行,行十三字,碑侧三行,计十三字,额篆书“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九字。

清吴玉晋《金石存》评曰:“极挑拨险峻之妙,与正书正是一律。兰台《道因》亦全是此种风味也。”

按:欧阳询的隶书作品,这是仅见的一件。隶书的笔法随着行草书的兴起,显然已经失传了。书写者只能在楷书笔法的基础上揣摩隶书的笔意而已,因此它与隋代《青州默曹残碑》等众多的北碑极为相像,我们甚至可以从《大代华岳庙碑》(太延五年,即439年)找到它的影像——这是北魏刻石中最早的一件石刻。这块碑全是北方人的传统笔法,但也可以看出刘明玄已经掌握了在当时较为先进的楷法。欧阳询的这一作品,与此相反,即他在精熟的楷书笔法上,又想回到古拙的隶书笔法上去,但比楷书要古拙得多。他的起笔用的就是楷书的方法,而波尾的“三过折法”,却是隶书中所没有的。因此,尽管杨守敬对此帖评价甚高,认为是“唐朝第一分书”,但是其用笔之生拙与楷书的严谨是大相径庭的。

碑侧款署“太子中允□□□□欧阳询书,贞观五年三月二日树”。王昶《金石萃编》卷四十三中对此有考释说:“欧阳询称太子中允,下阙二字,下又阙二字,尚存左傍亻扌,似是‘修撰’二字,然本传则但云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宏文馆学士,封勃海男,卒年八十五,终其身未尝为太子中允及修撰之官。且此碑与《化度寺碑》同为贞观五年所书,彼称率更令而此题中允,疑不能明矣。”从这点来看,把此碑作为欧阳询的作品,倒是颇值得怀疑的。

《九成宫醴泉铭》

贞观六年(632)四月刻,魏徵撰,碑文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额阳文篆“九成宫醴泉铭”六字。在陕西麟游。传世宋拓尚多,以明驸马李琪藏北宋拓本为最早,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人虞集题此碑云:“楷书之盛,肇自李唐,若欧、虞、褚、薛尤其著者也。余谓欧公当为三家之冠,盖其同得右军运笔之妙谛。观此帖结构谨严,风神遒劲,于右军之神气骨力两不相悻,实世之珍。但学《兰亭》面而欲换凡骨者,曷其即此为金丹之供?”明人王世贞对此碑的评价也极高:“信本书太伤瘦俭,独《醴泉铭》遒劲之中不失婉润,尤为合尔。”陈继儒也说:“此帖如深山中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清人对此碑的评价就更高了。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中说:“率更正书《九成宫》、《皇甫》、《虞恭》皆前半毅力,入后渐归轻敛,虽以《化度》淳古无上之品,亦后半敛于前半,此其自成笔格,终身如一者也。惟《醴泉铭》前半遒劲,后半宽和,与诸碑之前舒后敛者不同,岂以奉敕之书为表瑞而作,抑以字势稍大。故不归敛,而归于舒欤?要之合其结体,权其章法,是率更平生特出匠意之构,千门万户,规矩方圆之至者矣。斯所以范围诸家、程式百代也。善学欧书者终以师其淳古为第一义,而善学《醴泉》者,可不知此义耳。”又:“欧书以圆浑之笔为性情,而以方整之笔为形貌,其淳古处乃直根柢篆隶,观斯铭者,必知此意然后为得耳。”蒋衡《拙存堂题跋》更是推崇备至:“欧阳信本书直逼内史,《醴泉铭》尤为杰作。”

按:“九成宫”原为隋代“仁寿宫”,唐太宗在此避暑时发现了泉眼,认为是祥瑞之兆。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写碑文。此时欧阳询已经七十五岁。在欧的所有存世作品中,《化度寺碑》少其变化之丰富,《虞恭公》逊其温润。此碑寓险峻于平正之中,融丰腴于瘦硬之内,含韵致于法度之外,南派书风的和雅,与北派书风的雄劲,在此碑中得到了彻底的体现,难怪人们把它当作唐代楷书中的代表作,视为唐碑之冠。或者可以说,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最彻底地代表了唐代书法的典雅之风。用笔至为精谨,下笔、收笔或者转折等等地方,全都小心收敛。他的这种极端单纯化的用笔方式,将个人情感蕴藏在内部,自始至终的谨严完全来自于他所遵从的关于书法完美的概念,而在具体操作上,则是以一种理性为坚固基础,熟视结体的每一部分,从各种不同的穿插方式或排列方式里找出一个有法则可寻的、清晰的形式,使每一个字都能成为理想中的那种联贯的、坚实的、整体的团块和蕴藏着历史意识的传统结构。但是,欧阳询毕竟还熟习隶书,所以用笔在平实之余,还有浓郁的隶书意味,例如他对竖弯钩等笔画的处理。

《仲尼梦奠帖》

行书,九行,行九字,共七十八字。有元人郭天锡跋:“信本行书蝉联起伏,凝结遒耸,裁萧永之柔懦,拉羲献之筋髓。比之诸势,出于自得。此本劲险刻厉,森森焉如府库之戈戟,向背转摺,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后又有赵孟頫、杨士奇、高士奇、王鸿绪诸人跋。

关于真伪问题,明代中后期有人提出疑问。詹景凤《东图玄览编》认为它是“响拓之极精者”,都穆《寓意编》认为是临本,而陈继儒在《妮古录》中则认为是宋人书。杨仁恺断为真迹,并把年代限定在贞观初(627—641),为欧阳询晚年成熟之作。

按:这是欧阳询传世墨迹中最为可信、也最为精彩的一种,其中显示出充满自信的意趣。美妙的情调与意趣,渗透了对新笔法与新形式的自负与自由。

《卜商读书帖》

纸本,行书六行,共五十三字。拖尾上有一瘦金体题跋,无名氏《装馀偶记》以为是宋徽宗赵佶的手笔,其中有几句话是这样的:“……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清人吴升《大观录》跋:“笔力峭劲,墨气鲜润。”

按:此帖虽然是双钩廓填,但可以看出,欧阳询的用笔方式,显示出强烈的唐人风貌。他楷书中的瘦劲典雅,在这里转化为锋锐的笔痕,似乎还残留着北派书法中的方劲笔法。但是墨气却极为鲜润,书体变成了行楷体,除了笔画的方折而锋利之外,结体的狭长在北派书法中是很少见的。字心向右下倾斜,笔画之饱满与丰腴,起笔简截而少婉约之势,是与当时流行的王羲之或王献之书风大不一样的。

《张翰思鲈帖》

此帖十行,九十八字,是唐宋间摹本(即双钩廓填本)。与《卜商帖》装在一册。

在本帖中,他自己一贯的书风,与来自于例如王羲之的那种南派书风交织在一起,结实的用笔,明确地体现了欧阳询孜孜以求的法度。然而,他却能在达到齐正典雅之后再来破除它,造成一种流动感,并进行巧妙的混合。结字中宫紧缩,而时将横画或捺画伸出,收放有致,形成一种极佳的节奏感,间杂一二草书字,更见变化。

《行书千字文》

欧阳询书《千字文》,见于著录的共有三本:一为蔡襄题识过的《草书千字文》,一为南宋初期扬无咎藏的《楷书千字文》,一为现存的这本千字文。

帖后仅存王诜跋:“东坡云,欧阳率更书非托于偏险,无所措其奇。其末流遂至李国主辈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仆非唯爱此评,又爱其笔札瑰伟,遂白主人而取之。主人自有好事之病,怜我病更甚,故取之而不拒之也。晋卿书。”

按:此本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与欧字所具备的特征都是极为相近的。其中“书”字误书为“画”,而李渊的“渊”字缺笔以避讳。据陈垣《史讳举例》考证,唐碑之中避讳缺笔的,最早见之于高宗乾封元年赠《泰师孔宣碑》。杨仁恺断定此帖为欧阳询早年所书,那就更没有必要避“渊”字讳。

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在提到本帖时,曾指出,黄伯思《东观徐论》卷上论虞书千字文时说过:“世有欧(阳)率更行书《千文》一卷,乃是集其字为之者。”所述不知是否此卷。

《草书千字文》

《草书千字文》,可以证明张怀瓘所说欧阳询的草书是来自王献之一路的,而与王羲之平和宁静的草书不同。欧阳询的草书在唐初也是第一流的。米芾《书史》,对欧阳询的草书赞道:“草帖乃暮年书,精彩动人。”据米芾看来,在唐初,只有孙过庭与欧阳询,才算是真正得二王法者。

欧阳询除了正式碑刻之外,还有一些可以称为习作式的作品,这便是《史事帖》。这是他选择古史的内容而创作的一批作品,后人汇为一辑,总称为《史事帖》,或称《故事帖》。宋米芾《书史》称曾于濮州李丞相家中见到过十余帖。后渐散佚,目前尚可见到刻帖《汉文时帖》、《殷纣帖》、《度尚帖》、《劳穆公帖》。更为可贵的是,尚有墨迹《仲尼梦奠帖》、《卜商读书帖》以及《张翰恩鲈帖》留传下来。法者。

除了这些我们还能看到的欧阳询的作品以外,还有一些见于著录之中的作品,我们也把它列在下面:

一、司空窦抗墓志铭

立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三月,欧阳询六十六岁时撰文并隶书。著录见《金石录》等书。

二、宗圣观记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二月立(《金石录》作武德七年),欧阳询七十岁时撰序并隶书。陈叔达撰铭,额题“大唐宗圣观记”六字楷书。

三、兰亭记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二月,欧阳询楷书。

四、传授诀

款书贞观六年(632)七月,欧阳询七十六岁时书。

五、心经

贞观九年(635),欧阳询七十九岁时书,小楷,初刻于饶州(今江西波阳县),以后曾刻入《博古堂帖》、《停云馆帖》、《墨池堂选帖》、《玉烟堂帖》等刻帖之中。

六、昭陵刻石文

贞观十年(636)立,时欧阳询八十岁,隶书,李世民撰文。著录见《金石录》等。

七、阴符经

贞观十一年(637)书,小楷二十六行,曾刻入《宝真斋法书赞》、《餐霞阁法帖》、《墨妙轩法帖》、《三希堂法帖》等之中。

八、周大宗伯唐瑾碑

约立于贞观年间(627—649),于志宁撰文,楷书。著录见于《金石录》等。

九、隋工部尚书段文振碑

约立于唐贞观年间,潘徽撰文,隶书。著录见《金石录》等。

十、九歌残石

又名《九歌碑》,无年月,北宋时始刻于长安。

十一、昭陵六马赞

无年月,隶书。

十二、荐福碑

无年月。

在各种刻帖之中,还保留了欧阳询名义下的大量书迹,见于《淳化阁帖》中的,有《兰惹帖》、《静思帖》、《五月帖》、《足下帖》、《比年帖》、《脚气帖》六帖;《汝帖》中有《车驾帖》、《秉笔帖》二帖;《懋勤殿法帖》中有《薄冷帖》、《投志帖》、《去留帖》、《益都帖》四帖;《玉虹楼法帖》中有《庚亮帖》、《早度嘉帖》、《由余帖》三帖,其他尚有《风姿帖》、《临黄庭经》、《穆公帖》、《汉文帖》等。欧阳询留下的书法作品,可谓洋洋大观。

欧阳询书法艺术初探

一、欧阳询的生平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殃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五五七——六四一),享年八十五岁,是一位由陈转入唐,经历三个朝代的伟大的书法家。欧阳询在隋时官至太常博士,书法已甚有名气,已经“尺牍所传,内以为法”了,唐高祖李渊未做皇帝前曾和他是好友,后来李渊登位做了皇帝后,让他当了个给事中的官,此后又分别任太子率更令,银青光禄大夫。所以也有人称他做“欧阳率更”。唐太宗时设弘文馆,精选学生研究书法,他和虞世南以当时第一流的书法家的地位兼充学士,传授书法。后封为勃海男。

欧阳询自幼聪明过人,及长,更是“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曾和裴矩等撰《艺文类聚》一百卷。欧阳询幼年时书法主要是受到江总的指点。江总是南朝陈文学家,《宣和书谱》称其“作行、草为时独步,以词翰兼妙得名。”南朝的书风崇尚王羲之,江总擅行草书,想也当以王羲之为宗。欧阳询的书法早年受王羲之影响是可以想见得到的。

入隋以后,受到隋朝时北派书风之熏陶,欧阳询的书风起了变

化,书法体貌向北派的劲峭一路变化。从时间上推算,隋文帝杨坚于公元五八九年(隋开皇九年辛丑)灭陈,当时欧阳询才三十三岁,到欧阳询六十二岁时唐灭隋,在隋朝整整生活了三十年时间。隋代的书法主要继承北齐、北周书法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欧阳询的字与隋朝碑刻书体有很多相类似的地方。由三十三岁到六十二岁这个时间,应该是欧阳询书艺有较大成就的阶段,又是兼容南北书体,博采众长而渐趋成熟的时期,以欧阳询书法的“戈戟森然”的用笔特点来分析,显然是受到北魏直到北周的北方书风影响。而其“秀骨清相”的艺术意境,又保存了南方书派的艺术成分。

欧阳询的书法熔铸汉隶、魏晋楷书的特点,吸取王羲之书法的

神髓、融会贯通,创出自家独特的风貌,世称为“欧体”。在唐初的书法中以欧阳询和虞世南二人享誉最高。张怀瓘在《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自冠绝,峻于古人,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大令,另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欧阳询不仅以楷书为最工,而且各体具精。《唐书》欧阳询本传中也说:“询初学王羲之,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唐人书评》说欧体书“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瞋目、大士挥拳。”欧阳询的书法在当时已影响极大,不仅在国内受到普遍的赞扬,而且名扬国外,高丽王深爱其书法,曾遣使者求之。唐高祖叹道:“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

二、 欧阳询的书法源流

欧阳询的书法早期来源于王羲之,《唐书》欧阳询本传中说:“询初学王羲之,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入隋后受北派书风影响,向劲峭一路变化。欧体人比之为“矛戟”。这是形容他用笔之劲峭刻厉,形象地点明欧阳询书艺受北派书法的影响至深。据说欧阳询曾从北齐刘珉学书法(见唐窦臮、窦蒙《述书赋注》)。他那戈戟森严的笔意,正是北方书风的余韵。在欧阳询的楷书作品中,其书写形态、笔意与魏碑常见的书体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无论从体势或是行气乃至用笔、行笔,都带有不同程度的魏碑余风,请看《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其书体与欧阳询的字在用笔上一脉相承的地方。至于梁、陈、隋等时期的书风对欧阳询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梁桂阳王妃慕昭墓志》,《刘岱墓志》中看到梁、齐两代书法对欧阳询书体的影响之大,及以隋代的《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与欧书作比较,更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血缘关系。

欧体书法的面貌,溶南北派书风于一炉,也反映了汉字形体变迁过程中,隶楷阶段即将完结而楷体进入成熟定型阶段的一种书体现象。从现在见到的楷书碑版看,真正成熟的楷书到唐初才正式形成而逐渐臻于极至,欧阳询的楷书正好在这个时期大放异彩!而且对后世书法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体一本家传,父子均名著于书坛,世称大小欧阳,作品《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锋颖更露,相传欧阳通为传家学,曾重金收购其父墨迹潜心研究,乃得此成就。

在学欧阳询楷书的人中,学得较好的或者应数柳公权,柳公权的楷书固然得到颜真卿楷书的影响,但期间架结构等则主要得力于欧阳询。

后世受欧阳询影响的更如唐代裴林《圭峰禅师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褚遂良《孟法师碑》,杨凝式、米芾、张即之、张瑞图、翁方纲等。张瑞图早年的行书明显接近于欧阳询的笔意。而翁方纲,《湖海诗传》曰“书法初学颜平厚,继学欧阳率更”。从其传世的楷书作品看,更保留了欧阳询书法严谨的法度。

欧阳询对字的结构体势尤其讲究,笔墨间精研穿插避让,点墨安排至细小处见匠心。后人所传“欧阳询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中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欧体书法规矩严谨,结构平稳端正,后世科举考试写字的取法都以欧体为考卷的标准,大多数人只求工整形似,不求神韵生动,越写越刻板,至最后就写成没有生气、呆板的“馆阁体”。有如现今的美术字、仿宋体字那样,在书法艺术而论就沦为下品了。

三、 传世欧阳询的碑帖及其书体

欧阳询是一位“八体尽能”的大书家。从其留传下来的字迹以及史籍记载以及书学者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欧阳询在各体书法中的成就。

欧阳询的篆书,唐朝张怀瓘《书断》上载:“篆体尤精”。相传《九成宫》碑的篆额亦出自欧阳询之手,寥寥数字的确古意盎然,气象非凡。

据记载欧阳询书有九通隶书碑,现在能见到的只有两件,《唐宗圣现记碑》和《房彦谦碑》。

《房彦谦碑》,贞观五年三月刻,是欧阳询七十五岁时的作品,碑在山东邱县。这个碑写得结体端庄,挑拔险峻,显示出一种似是隶楷混合的写法,从这个碑我们可以看到欧阳询是如何在魏碑的传统技法上加以发展,蜕变成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欧体楷书的。

欧阳询的书体以楷书最为知名。现在我们可以见到的有:

《皇甫诞碑》贞观年间所刻,碑在陕西西安,皇甫诞是隋朝人,这个碑是其子于唐贞观年间追建,是欧阳询七十岁后的作品。王世贞说:“率更书皇甫君碑,比之诸碑,尤为险劲,是伊家兰台发源,然兰台道因碑,笔笔带批(隶法),得之家学也”。按欧阳询儿子欧阳通,官兰台郎,所写的《道因碑》,如“涂”、“墨”等字,其下长横都带波挑,简直是隶书笔法。杨守敬在《书学尔言》中认为:“欧书皇甫诞碑,最为险劲,张怀瓘《书断》称其森焉如武库矛戟,此等是也”。该碑字体写得锋棱外露,字形瘦长,比欧阳询所写的其它碑刻更加险峻、劲峭。

《化度寺邕禅师碑》唐贞观五年刻,碑石原在陕西长安终南山的佛寺中。原石拓本在宋朝时已很稀少,所见的多数是翻刻本。《宣和书谱》说:“化度寺石刻,其墨本为世所重,学者唯尽力不能到也。”南宋书学家姜夔赞美道:“化度胜醴泉,骎骎入神品。”宋以后书家如赵孟頫、康里子山、李东阳以及清代的王文沾、翁方纲等都同意其讲法。对这个碑都有很高的评价。该碑书法结字精妙,神韵独超,纯乎含蓄,具有超尘绝世之概,饶神明规矩之奇,可惜字口稍小,拓本大多模糊,不宜作初学范本。

《九成宫醴泉铭》唐贞观六年立,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碑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的事,是欧阳询晚年奉敕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所推崇。此碑书法,笔力刚劲,纤浓得中,腴润有致,点画工妙,意态精密,气象万千,浑穆高华,为唐楷冠冕。对后世影响很大。此碑结体较欧阳询其它碑写得开张,能擒能纵,转弯处一提一按,随势抽锋,又写得似方非方似圆非圆,大有“黄庭经”、“乐毅论”的遗意。古来就有“楷法之极则”的评价。故宫博物院精印的北宋时拓本,笔墨丰腴,锋颖如新,不失为如善本,学者多以此为范本。

《虞恭公温彦博碑》欧阳询八十一岁时书,碑石在陕西醴泉,是欧阳询书写的碑刻中有纪年的最晚的一件,这通碑的字较其它碑字形为小,结构用笔都更平实,谨严精劲,甚为可爱,只惜残阙太甚,全碑约二千八百字,现仅存八百多字。

其它楷书碑刻尚有《九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小楷千字文》等,原碑已佚,仅存翻刻本或双钩本。

欧阳询行草书作品现存的有《卜商帖》、《张翰帖》、《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及《定武兰亭》等。《卜商帖》仅存六行,共五十字,书法点画丰腴,精华内敛,字体结构稍为右倾,多用王羲之法度。《张翰帖》全帖共十一行,九十八字,白麻纸本,宋徽宗题道:“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梦奠帖》共九行七十八字,书法劲峭刻厉,“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行书千字文》书法气势贯通,疏密适度,转折自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王羲之《兰亭序》的刻本,书法浑朴敦厚。在众多摹刻《兰亭序》的刻本中是最好的一本。

四、 历代书学者对欧书的评述

欧阳询作为初唐时期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书家,历代书学者对其特点作了很多的探讨和评述。

唐时人评:“欧阳询书若草里蛇惊,云间电发,又如金刚嗔目,力士挥拳。”是从意境上论述欧书的飞动雄强。

岑宗旦说:“询得其正,故如庙堂衣冠,不失动静。”看到其醇厚雅静不失动感的境界。

赵孟頫说:“信本书清劲秀健,古今一人。”

张怀瓘《书断》中说:“……笔力劲险……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电激,掀举若神,……森森焉若武库之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

莫云卿云:“欧之正书,秾纤得度,刚劲不挠,点画工妙,意态

精密。”

竹云题跋说:“率更风骨内柔,神明外朗,清和秀润,风韵绝人,自右军来,未有骨秀神清如率更者。”正好抓住欧阳询书法给人视觉上的特点。

日本人伏见冲敬认为:“他自己的书法特别是他的楷书既不能说是北派,也不能说是南派,而是以他自己的东西将陈旧的间架结构法完全代替了,并且,他将用笔法极端地单纯化,将个人情感的表现蕴含于内部,这样便具有了类似篆书一般的特徵”。

欧阳询的行草,历来书学研究者亦给予很高的评价:

《书断》云:“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

骏,不避危险。”

对欧阳询书颇有微言的米芾对其行草也说:“行自为法,庄若对越,俊若跳掷。”“暮年草书,精采动人。”

郭天锡说:“其《梦奠帖》劲险刻厉,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

五、 从《九成宫醴泉铭》看欧阳询书法的艺术特点

欧阳询书法的艺术特点,历代书评家评论很多。作为本文的要点,这里准备以欧阳询楷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九成宫醴泉铭》为底本,对欧阳询楷书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

《九成宫》碑的楷书在欧阳询书法的各个发展阶段来看,是一件极为成熟的作品,日本书法家伏见冲敬认为《九成宫》“这通碑的书法所达到的水平,应当是欧阳询书法的理想境界”。从《九成宫》中了解欧阳询楷书的艺术特点,应该是最为理想的途径。而要了解《九成宫》书法的艺术特点,我们可以从《九成宫》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书写特点上剖析。

1、 承先启后的风格构成

《九成宫碑》可以讲是初唐时期楷书作品中一件划时代的杰作,从风格构成上讲,既有篆、隶的笔意,又有晋、魏的遗风。它的出现,对后世楷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九成宫》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字直接取法于篆隶的笔法。在笔意、气息上又很大程度上受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的影响。碑中有许多“乚”的写法,直接就继承了隶书的写法。如“也”、“观”、“九”等的字,更如“亥”字、在造型上就明显有《曹全碑》中“亥”字写法的特点,只是把中间的一撇写成了竖钩。又如“般”右部的写法就直接照搬了隶书的结构。除此之外在更多的字中可以看出是直接继承了六朝和魏碑的笔法结构形式,如《张猛龙》、《龙门造像》、《张墨女墓志》等等,碑中一些字的写法如“风”、“源”、“抚”、“武”等字,就很明显地具有上述碑刻的影子。

2、 兼方带圆的用笔特式

在书法创作中,所谓“方笔”、“圆笔”,是指在书写每个笔画的起笔,收笔及笔画转折处造型的处理形式,笔画的形状方折,转折处梭角分明的称为“方笔”。魏碑中以《龙门造像》等碑最为典型。而笔画形状圆转、润厚而含蓄多变的称为“圆笔”。魏碑中以《郑文公碑》、《崔敬邕碑》,唐碑尤以颜真卿的《颜家庙碑》、《颜勤礼碑》为典型。《九成宫》的用笔方法,介乎于方圆之间,时而以方笔出之,时而以圆笔出之,时而是方中有圆,时而又圆中有方。用方笔时写得笔力雄厚、干脆利落,用圆笔时写得凝重多姿、醇厚而恰到好处。如“武”、“青”、“丹”等字是以方笔为主,“应”、“池”、“流”等字则以圆笔为主,而更多的字则是方圆兼备,或方中寓圆、圆中寓方,如“笔”字,上部用笔以圆,含蓄厚重,下部用笔则方,斩钉截铁。“注”字左旁“氵”为方笔,右旁“主”部用圆笔,和谐融洽,玲珑剔透。方笔、圆笔搭配恰到好处,是欧阳询《九成宫》书法用笔上的一个特色。

3、 结构搭配平正而险绝

《九成宫》是奉敕而书的碑,可以想象作为皇家书写的记事铭文,章法上的工整与结构上的平正是其最基本的要求。我们翻开《九成宫》拓本,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如此平正醇厚。从艺术的角度讲,仅做到工整、平稳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写出来的字给人以新鲜的美感,富有充实的内涵,就得在结构布白上下工夫,对文字的各个笔画、部件进行新的解剖和组合才行。作为大家的欧阳询,就是能在工整、平稳中不断探索出了理想的境界。从《九成宫》中我们可以看到欧阳询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大胆而且成功的尝试,在工整平正的同时,不满足于横平竖直,而是力求从险中求生动,平正中求险绝。动与静的矛盾有机地被统一结合,产生出更高层次意义上的平正效果,这正是体现出欧阳询楷书独到及崇高的艺术境界之处。在《九成宫》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字在结体上有意夸张其中某一笔划来控制字的大小,大开大合,如“武”、“大”等的字中“弋”、“乀”的笔划,而压缩了其余部分的结体,做成强烈的空间对比关系。有些字则有意压缩甚至使边旁略向左侧倾侧,而运用主笔夸张拖长向右方,使重心向左倾侧,主笔向右伸展取势呼应回救,从而创造出平衡的局势。打破一般结字重心略向右取势以求视觉习惯上平衡的作法,结构既稳定、形式上又富有新鲜感,如“昔”、“寿”、“奉”、“华”等字,这种结体的处理手法,在历来的楷、行书中都比较少见到。视觉习惯上一般在右方的感觉较左方略重时才能保持平衡,故而不论是篆、隶、楷、行、草,历来都采用使字的右部略高或略重来使结字在视觉上保持平衡做法。欧阳询的处理手法实在是一种既造险又破险的艺术手段。

六、结语

作为一代的书法宗师,欧阳询的书法艺术在当时起到了承先启后的历史作用,为唐楷书的成熟起到了座标性的意义。就作品而言,它当然有着更丰富的精神内涵,上述笔者的主要是围绕着笔法与结构方面展开的,就对其精神内涵方面的研究,由于很多属只能意会,难于言传,尽管努力道来,往往在表述上会偏于抽象。即使是前面提到的先哲们的话语,也难免有很多令人如入五里云中的感慨。因此在艺术上探微,也就只好在视觉感知到的范围内进行,即从书法的法方面展开的,由此再延展出去的应该是接授学上的话题,非此小篇幅所能容纳得下来的。就着笔者对欧体书法的理解,自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也能成为有幸砖块,引出块把羊脂美宝玉来,便不枉造化一场了。

文章发表于《广东文艺论丛》

翰墨趣谈·欧阳询

《欧阳询》:欧阳询(557—641),唐代书法家,和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 “初唐四大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为太常博士。唐高祖李渊即位前,即引为宾客。入唐,累擢给事中,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为渤海县男。欧阳询善书法,工行、楷书。师法王羲之,笔力险峻瘦劲,后兼学王献之及北碑,意态精密俊逸,自成一家。《唐人书评》曰: “(欧阳询书)若草里蛇惊,云间电发; 又如金刚瞋目,力士挥拳。” 张怀瓘《书断》曰: “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 传世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张翰帖》等。

欣喜若狂

欧阳询是唐初年事最长、资望最高的大书法家,其书法才能在年幼时即有所展现。欧阳询天资聪颖,智慧过人,读书一目数行,过后便能背诵。他特别精通《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在史学上有一定造诣,武德七年曾和裴矩、陈叔达等人一起编撰了大型类书《艺文类丛》100卷,留传后世。

欧阳询是唐初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他书学王羲之,而有自己的创造,其字笔力险峻,清奇瘦劲。

欧阳询对王羲之书法作品非常珍视,相传有一天,他在一个朋友家发现一本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学书的 《指归图》 后,欣喜若狂,爱不释手,最后以重金买下。

欧阳询把《指归图》当成宝贝,放在案头日夜揣摩,刻苦学习,最后终于领悟了王羲之笔法的精髓,并用于自己的书写。当时,欧阳询书法作品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大力推重,只要能得到一小幅他的书法真迹,人们便如获至宝,将其作为范本进行临摹学习。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唐 欧阳询

率更观碑

欧阳询曾做过太子率更令,时人以官职代人,故称其为“欧阳率更”,而把他险峻瘦劲、独具一格的书法称为“率更体”。

欧阳询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对名家碑帖特别感兴趣,每当看到前代书法名家的碑帖,他就高兴异常,兴趣猛增,必定仔细欣赏、反复阅读,简直达到了入迷的程度。传说有一次,在外出回家的路上,欧阳询发现一块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石碑,兴奋异常。他当时骑在马上,就侧身观看; 后来干脆下马,走到碑前细细品味,不停地又指又画,连声叫好。天色慢慢转晚,他只得离开。但他一步一回头,目不离碑,手不停地画,显然还没看过瘾。后来他干脆返回来,继续品看,并在心中琢磨碑文的点画、结构和章法。他越看越有劲,不知不觉天已经完全黑了,他就在碑下铺了一块布坐下来,借着月光继续观看,困了就休息一会儿,醒了再接着看。据说欧阳询就这样一直琢磨了三天三夜,最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老而弥坚

欧阳询酷爱书法,毕生精力都用于对书法的学习和研究,因此被封为书学博士,在弘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都很有名,而以楷书最为出色,后人将其楷书称为“欧体”。欧阳询和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声望可见一斑 。

欧阳询一生勤奋,刻苦临池,老而弥坚,其楷书代表作是《九成宫醴泉铭》,这是他76岁时的作品,也是他的称心得意之作。书写此碑时,欧阳询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眼不花,手不颤,笔笔有力,字字有劲。此碑点画方圆有致,隶楷兼用,天衣无缝。其楷书由篆隶得笔,晋帖得韵,隋碑得神,集各家书法之大成而自成一家,用笔严谨,结字险绝,章法疏朗。这么工整严谨的楷书,竟出自一个70多岁高龄的老人之手,实在令人称奇。此碑法兼南北,既有北碑之遒劲雄强,又有南书之清雅秀丽,刚柔相济,耐人寻味。碑上之书笔法瘦硬通神,结字雍容婉丽,寓险绝于平正之中,法度森严,雅俗共赏,为千古名作,影响深远。

《张翰帖》 (局部) 唐 欧阳询

唐朝:

颜真卿

请参考:

http://wwwshxwcom/shufa/lidai/2006/0809/content_215htm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 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他的“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柳公权

请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36458htm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於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作品特色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也由於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欧阳询

请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25404htm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

怀素

怀素(737~799)

中国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永州)人。自幼出家为僧。擅草书,好饮酒,每至酒酣兴发必挥毫书之,笔走龙蛇,人称醉僧。其草书笔法瘦劲圆转,飞动自然,法度完备。时称他作书时“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与当时草书大家张旭合称颠张狂素。今有墨迹《自叙帖》、《藏真帖》、《苦笋帖》、《论书帖》、《食鱼帖》、《律公帖》、《小草千字文》等传世。

褚遂良

请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69757htm

褚遂良 (596~658)

唐初大臣,书法家。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人。

褚遂良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他传世的书法作品,碑刻有《大唐三藏圣教序》、《伊阙佛龛记》、《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墨迹相传有《倪宽赞》。

张旭

http://baikebaiducom/view/28645htm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苏州人曾任常熟县尉。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

宋朝:

苏轼

请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2517htm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米芾

请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69377htm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狱外史等。据《宋史》及有关记载,米芾“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擢礼部员外郎”。但因其“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由此可见,米芾在官场上并不得意。

米芾在书画方面,有着殊人的才华,与苏轼、黄庭坚、蔡蘘,书法史称“宋四大家”。其书“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苏轼赞曰“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黄庭坚赞曰“如快剑斫阵,强弩射潜力……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其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所创“米家云山”,史所称道。看来,米芾是一位既尊重传统而又标新立异的书画大家。

黄庭坚

请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7373htm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经伏波神祠诗》,行书墨迹,纸本,46行,每行字数不一,共477字。《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原迹现在日本。此诗帖,洋洋数十行,挥洒自如,笔笔精到,气势开张,结体舒展,范成大评“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帖毫发无遗恨矣,心手调合,笔墨又如人意。”此帖正是一种心平气和的境况下的经意之作,具有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特点,是黄庭坚晚年的得意之作。

蔡襄

http://baikebaiducom/view/25996htm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武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颜、柳、欧、都是唐代书家,唐代是楷书鼎盛时期,擅长楷书的书家很多,这三家可说是唐代楷书的代表。虽然他们风格不同,各有特点,但是他们的楷书出规入矩,法度严谨,适合初学者进行结体、笔法的基本训练。元代赵孟頫的书法追求晋唐人的笔法,结构紧密,风格秀媚,也很受人们喜爱。

欧阳询是唐初书家,以擅长楷书出名。《旧唐书》说“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或以为楷模焉”。说明唐代时即把他的字当作范本来临习了。欧字结体以倚侧取势,即笔画安排右肩稍稍向上抬起,点划十分紧密、奇险。所谓奇险,即点划横竖斜正、长短粗细、虚实变化既巧妙又恰到好处,稍加变动就会破坏了它的完整性。笔法以方笔为主,转折顿挫,棱角鲜明,笔力劲挺。形成一种结体严密笔力森挺、高间肃穆的险劲风格。这对练习基本功是合适的。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紧密险劲的结体和笔法,要在这种风格上变化也比较难。他的楷书作品以《九成宫醴泉铭》为最著名,另外《化度寺碑》、《皇甫炎碑》、《虞恭公碑》也都可以临写。

颜真卿是唐代最富有创造性的书家,他留下来有20多件楷书碑帖,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书法风格的不断探索变化的过程。颜字结体平整,正面视人,体型丰满犹如山东大汉危襟正坐,这是吸取了篆隶书正面结体的特点。笔画对称匀整,横轻竖重,方框的两竖笔写成圆弧形,犹如向外的两张弓。笔法以圆笔为主,柔中带刚,所谓绵里裹铁。转折顿挫以圆笔不露头角为主,横画一般都逆入平出,到收笔停顿时也很少露圭角。形成一种雄强伟状、气势磅礴的风格。学习颜字,一是注意结体不要写松散了;二是注意不要只求点划的丰润,要力求表达出筋健的内在笔力。他的碑帖留存较多,早期的有《多宝塔碑》,晚期的《颜卿礼碑》、《颜家庙碑》。前者自己的风格还不明显,后两碑自己风格已经成熟。另外还有《东方画賛碑》、《八关斋报德记》、《麻姑仙坛记》、《中兴颂》等。虽然各碑风格稍有不同,但总的风格是一致的。

柳公权是晚唐书法家,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很出名,《旧唐书》称他书“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陆(柬之)之体”,又说他的书法“体式劲媚,自成一家”。可见他的书法早期受二王书派的影响,后来才自成一家。宋姜夔《续书谱》说:“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这说明颜、柳二家结体、用笔不同于历史上二王流派,进行了变革创新。柳书比颜书稍具奇侧结构,笔画右肩向上,左紧右舒,但不明显,大体上是平衡的。结体的中宫(指笔画的中心部分)紧密,四肢舒展,上下左右的点划撇捺往外伸展,而中央即支撑字的重心平稳部分却极严紧。笔法采用方圆结合,横画逆入平出,到收笔时停顿下按,有蚕头燕尾的笔势。用笔厚重,方框二竖画受颜字影响微露弧形,除有的横画和长撇较纤劲外,其他笔画都比较匀称。

总的来讲,柳字受颜字影响,但不如颜字厚重,比颜字刚劲挺拔给人以亲劲的美感,体现出所谓“柳骨”的精神,柳书下笔有力劲健,横、竖、钩、撇、捺,都有自己一套入笔、转笔和收笔的程式。他的楷书碑帖有十余种,早年的有敦煌出土现流传到法国的《金刚经》,代表后期的作品有《玄秘塔》、《神策军碑》。这些碑帖最能体现柳书的特点,是学柳书最好的范本。其他作品拓本损泐较大,不便临习。

赵孟頫是元代的大家,历史上说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真行尤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诸书中第一。赵书初学赵构,中学王羲之、王献之,晚学李北海(邕),基本上是二王书派。结体处横式,平稳中带有左紧右舒,右肩抬起,横画下笔顺入平出结尾停顿,时带行书笔法,多用方笔,圭角明显,笔画轻重相当,一般捺笔粗重,运笔秀巧,有种清雅秀媚趣味。学赵字易得人喜爱,因为他的结体秀美,然骨力较弱。他的楷书作品较多,如《帝师胆巴碑》、《三门记》(墨迹本)、《福神观记》、《虎丘隆禅师碑》等等。

  古今的著名书法家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东汉未,钟繇被举为孝 廉而走上仕途,汉灵帝时任黄门侍郎,三国时,在魏官至太傅,史称钟太傅。他在中国书法 史上的地位很高,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被称为“四贤”,后来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羊 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说钟繇善铭石书、章程书和行狎书(即隶书、楷书和行书)。钟繇 在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是小楷, 被尊为“正书之祖”。 现存传世作品主要是小楷, 代表作有 《贺 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等。

  王羲之(303—361,一作 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 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 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他 的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 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 “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 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 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献之——情驰神纵,超逸优游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 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 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王献之的小楷 书以《洛神赋十三行》(右图)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 雍容。

  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陈、隋代书法家。僧人,名法极,号永禅师。王羲之七代孙, 山阴会嵇(今浙江绍兴)人。幼承家学,工正、草书,闭门习书三十余年,刻苦不辍。所退 笔头装满五簏,作铭以埋之,号“退笔冢”。智永写《千字文》八百本,分送江南诸寺,为僧 徒习作范本。时书名极高,求字索书者踏破门限,因以铁裹之,人称“铁门限”。智永在中国 书法史上有一定地位, 对唐楷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 褚遂良、张旭、怀素,以及后来的宋、元、明书家都临摹过他的作品。

  欧阳询(557 一 641 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 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 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 《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 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 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 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 雅之致”。

  虞世南(558—638年7月11日), 唐代诗人。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

  褚遂良( 596--659 年),杭州钱塘人,字善登,唐初名医,高宗时封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他的书法, 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 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 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 伪的能力。 其作品有《雁塔圣教序》,《倪宽赞》。

  孙过庭 (约在 645 年-703 年) ,唐代大书法家, 杰出的书法理论家,陈留人 (今河南开封), 自署为吴郡人, 又说富阳人。 官历率府录事参军等。 少年开始习练书法, 而且远溯汉魏晋代, 高古旷达,长于正、行、草书,尤以草书擅名。《书谱》草书,历史给予很高评价,笔姿酣 畅,使转纵横,莫不敛入规矩;体态俊逸,潇洒淋漓,无不节拍合度。既然承接汉魏精髓, 非止深入晋王之堂奥,每字独立而气势贯穿,笔迹行间又体现智永的神采。具有典型规矩小 草的书艺特色。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 。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 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 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 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 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其代表作 《古诗四帖》。

  颜真卿(709-785 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 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他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法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 《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柳公权( 778-865 年 ),是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 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 长在朝中,仕途通达。他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 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 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 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其《大达法师玄秘塔铭》即此中最为著名者 ,《回元观钟楼铭》、《复东林寺碑》、《金刚经》亦为其作。

  怀素——以狂继颠,草之冠冕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 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

  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其传世书迹还有《前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黄庭坚(1045年-1105年)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称他黄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

  其代表作为《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松风阁诗帖》经宋、元、明、清辗转流传,宋朝为向民收藏,后归贾似道,又迭经明顶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内府。清道光年间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凤)手中。王家璧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进士,授兵部主事,任顺天(河北)乡试誊录官、会试受卷官之职,乘任职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和宋代蔡襄墨迹等传世文物,携带回鄂。道光举人柯茂枝题《黄山谷松风阁诗卷并序》序曰:"王孝凤武部得此卷于柳君吕臣,盖元时长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贤十数人诗跋,又常为携李天籁阁所藏,项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询希之珍也。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纸色、绢色尚觉鲜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凤凰。武昌(鄂州)传涪翁以松风阁一诗,然阁不时废,诗为世共独,此一墨宝,历数朝后复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笔墨之缘岂偶然哉。爱玩之久,为次原韵以赋其事,时咸丰九年(1859年)春三月"。其著名的书迹还有《黄州寒食诗跋》、《花气熏人帖》、《虹县诗》等。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

  其代表作为《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请,伴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其传世墨迹还有《苕溪诗卷》、《方圆庵记》、《天马赋》等。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翰林学士。

  其代表作为《自书诗帖》,作于皇二年(1056年),正是被召自福建重归汴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的中途。时年40岁,正不惑之年,中年蒙用,迟来还是不掩快意。着笔间,令人直睹心境的轻快。通篇流畅自然,沉稳端丽,婉约淡雅,蕴藉清隽。作起首行中带楷,十分用意,渐次流畅不拘,溢而为行草,最后挥洒为小草,越到后来越潇洒自如,所以后人评为:"此公第一小行书"。 其传世墨迹还有《谢赐御书诗》、《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等,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等。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 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宋徽宗(1082—1135),姓赵,名佶,北宋后第八位皇帝,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 道君太上皇帝,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赵佶擅长花鸟画,受吴元瑜 影响,书法师从黄庭坚,后自创一种瘦劲锋利,如“屈铁断金”的“瘦金体”。 作品有《千字文》。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 中年曾作孟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画史又称“赵吴兴”。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 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汲黯传》、《胆巴碑》、《归去来兮辞》、《 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

  文征明(1470~1559 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 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 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 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 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琵琶行》、《西苑诗》、《渔父辞》、《离骚》、《北山移文》等

  何绍基(1799~1873) 清代诗人、学者、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 叟。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 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何 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 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 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 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

  启功(1912~2005 年)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 人,国学大师。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北京人。字 元白,也作元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69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