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癔症属于一种神经症,又称为歇斯底里症。患有癔症的病人一般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比如具有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情感丰富、具有表演性,比如人越多的时候,患者越容易表现自己,人们常说的“人来疯”就是这一种。
2、患者具有暗示性高的色彩,也就是说想法和言行经常会受周围人的影响,具有这类人格基础的人在受到应激性事件或者内心冲突长时间无法解决就容易患病,患有癔症的病人多有情绪上的异常,常见的有歇斯底里大发作,患者常常声嘶力竭、嚎啕大哭、捶胸顿足等。除了情绪的异常,患者还可能有身份环境异常,比如患者存在附体体验,患者常常说已经不是自己了,而是神仙附体或者已故的人在其身上等,或者是患者不认识周围的人,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3、有些患者并不表现为情绪和行为的异常,而是以躯体症状为主要的临床表现,患者往往在一定心理应激下出现一些躯体的症状,比如患者突然出现抽搐发作或者不能走路、不能说话等,但是临床检查均查不到相应的异常,没法用相关疾病解释患者的躯体症状。无论患者表现是哪种症状都应该积极治疗,根据患者具体表现应用精神科药物治疗,适当的运用暗示疗法,及时了解症状后的心理因素,帮助患者解决内心的冲突,促进患者尽快摆脱困扰,早日康复。
癔(yì )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 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因素,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也可能成为癔病的诱因。
癔病是在各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神经症,但近年来发病有所减少。在综合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中,本病也较少见,仅占全部咨询病例的03%。 本病的病人在病前常已有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这类人常在某些心理一社会因素的刺激下或暗示下,突然出现短暂性精神异常或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内脏方面的紊乱。这些症状可由暗示而产生,亦可通过暗示而使之消失。本病的发病年龄多数在16~30岁之间,女性远多见于男性。 癔病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既可有运动、感觉等障碍的类似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又可有各种内脏病变的类似各科疾病的症状,也可有短期发作的精神症状(变态心理症状)。可以说癔病的表现可以模仿临床各科的任何疾病的表现,因此极易误诊。已有许多最初诊断是癔病,而实际上是躯体疾病,因而拖延了治疗的教训。所以癔病在临床上要作出正确的判断,难度是较大的,特别对于临床经验缺乏者来讲,不要轻易下癔病的诊断。 但癔病的第一次发作,绝大多数是在一定的精神刺激下发病的,以后遇见类似的刺激,或在病人回想起这种刺激的情况下,也可以促使癔病再发。此外,癔病所出现的各种表现,不论是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内脏病变等,其临床症状常是多变的,易通过暗示而改变病变表现的程度、范围,而且这些病变表现常不符合人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或疾病的固有规律,而这些对于正确判断癔病是很有帮助的。癔病的精神症状亦可多种多样,但其症状呈现尽情发泄和表演的特点,使人印象很深,有的亦可出现许多幼稚性动作、行为,甚或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等。
临床症状
由于癔病属于神经系统疾病,有时让人琢磨不定,同时没有器质性病变发生,所以,有许多人认为,癔病是邪病,是鬼神等作祟,到处向诬医神汉求救。不仅被人骗去钱财,还往往导致病情加重,耽误了正常治疗。 癔病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多样,可类似多种疾病的症状,几乎占据了医学临床各科的所有疾病的症状表现。有人说“癔病的症状包括整个医学的内容”。法国夏克称本病患者为“伟大的模仿者”,也有人称患者是“不好的演员,各种角色都可扮演”、“调皮孩子,恶作剧”等,这都说明癔病的表现千奇百怪,无奇不有,哪一位医生也无法完全的描述癔病的全部症状。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第二版的修订版,将癔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两个类型:①分离症状: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②转换症状:主要表现为躯体的功能障碍。在同一患者身上往往仅有一二种症状出现,且每次发作多为同样症状的重复。癔病是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多数起病于35岁前,发病急骤,主要表现无器质性基础的感觉或运动障碍,或意识状态改变。具体有如下表现: (1)癔病性精神障碍,又称分离型障碍。 ①情感爆发:患者在受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以尽情发泄为特征的临床症状。嚎啕痛哭,又吵又闹,以极其夸张的姿态向人诉说所受的委屈和不快,甚至捶胸蹬足,以头撞墙,或在地上打滚,但意识障碍不明显。发作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周围环境有关。情感爆发是癔病患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②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病人突然昏倒,呼之不应,推之不动;癔病性朦胧状态,兴奋激动,情感丰富或有幻觉、错觉;癔病性神游症,患者表现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癔病性梦行症,睡中起床,开门外出或作一些动作之后又复入睡;癔病性假性痴呆,表情幼稚,答非所问,或答案近似而不正确。 ③癔病性精神病:患者表现情绪激昂,言语零乱,短暂幻觉、妄想,盲目奔跑或伤人毁物,一般历时3~5日即愈。 ④癔病性神鬼附体:常见于农村妇女,发作时意识范围狭窄,以死去多年的亲人或邻居的口气说话,或自称是某某神仙的化身,或称进入阴曹地府,说一些“阴间”的事情,与迷信、宗教或文化落后有关。 (2)癔病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型癔病。 ①感觉障碍:感觉缺失,患者对强烈的刺激只能轻微感觉,甚至完全没有感知,其特征是不按解剖部位分布,不能用神经病理学的知识加以解释:感觉过敏,患者对局部的触摸特别敏感,非常轻微的触摸即感到疼痛异常;感觉异常,患者感到咽喉部有异物或梗阻,好似球形物体在上下移动,但咽喉部检查却无异常发现;视觉障碍,常见者为突然失明,也有弱视、视野向心性缩小,但眼底检查正常,双瞳孔对光反射良好,患者什么也看不见,但行走时可避开障碍物;听觉障碍,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突然双耳失去听力,但来自背后的声音可引起瞬目反应,睡眠中可被叫醒,客观检查无阳性发现;心因性疼痛,在受到精神刺激后出现的剧烈头痛、背痛或躯体其他部位的疼痛,但客观检查未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 ②运动障碍:抽搐发作,常因心理因素引起。发作时常突然倒地,全身僵直,呈角弓反张,有时呈不规则抽动、呼吸急促,呼之不应,有时扯头发、撕衣服等,表情痛苦。一次发作可达数十分钟或数小时,随周围人的暗示而变化,发作可一日多次;瘫痪,以单瘫或截瘫多见,有时可四肢瘫,起病较急,瘫痪程度可轻可重。轻者可活动但无力,重者完全不能活动。客观检查不符合神经损害特点,瘫痪肢体一般无肌肉萎缩,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少数治疗不当,瘫痪时间过久可见废用性萎缩;失音,患者保持不语,常用手势或书写表达自己的意见。客观检查,大脑、唇、舌、腭或声带均无器质性损害。 ③躯体化障碍: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也可表现为泌尿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反胃、腹胀、厌食、呕吐等症状,也可表现为尿频、尿急等症状,或表现为心动过速、气急等症状。 所谓“鬼神附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癔病发作形式,偶尔也见于精神分裂及其他精神障碍。此种情况多见于好感情用事、富于幻想或具有迷信思想的人,农村妇女尤为多见。首先,病人有相信鬼神存在的思想基础,有易于接受暗示性的性格特点,在强烈的精神刺激后,在自我意识障碍的情况下,经过自我暗示如疑心鬼神会附体,或环境或他人的言语暗示,患者自称某某神仙,已死者灵魂的化身,此时病人常以这些附体者的口吻、身份讲话,声调也变得特殊,讲话内容与患者当时的内心体验有关。历时可数分钟或数小时,经暗示治疗后,病人可迅速恢复其自身身份,发作过后可部分回忆发作经过。“鬼神附体”本身仅仅是一种精神疾病的症状,是患者在强烈的情感反应下的一种病态体验,以死者、鬼神的口吻讲出她的想法和要求。只有患者本身相信鬼神的存在,他们犯病时才会出现“鬼神附体”症状。反之,不相信鬼神的人,不论怎样犯病,也不会出现这种症状。目前广大农村文化落后、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一些癔病病人发病出现一些所谓“鬼神附体”的现象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一些巫婆神汉借此机会宣传迷信,坑骗病人的钱财,催残病人的心灵和躯体。希望广大患者和患者亲属相信科学,不要上那些江湖骗子的当。 “老牛大憋气”是癔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占农村中癔病患者的半数,占住院癔病患者的1/5。多见于易激动、感情用事、自以为是的女青年,一旦违背了自己的愿望,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或争吵失利时感到委屈而发病。表现为在有人注意的地点和场合突然倒在地上、沙发上或有依靠处,以求得同情,同时四肢无规律的乱动或呈四肢僵直不动,嘴里喊叫、骂人或做怪样,并伴屏气或深叹气、吸气。虽问之不答,但并无意识障碍和呼吸停止,患者听得见,看得到周围人的反应和举动,其发作也随之波动。发作中无大小便失禁及咬破舌头,身体极少有外伤。发作时间至少半小时或数小时,多在白天、安全及人多的地方发病,不会因发病而致伤或致命。发作后行为正常,对病中情况可完全或片断回忆,过后病人常说:“当时脑子是清楚的,就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注意事项
对于癔症的确认应十分慎重,要注意四个要点: 一、该病是由于精神刺激突然引起的疾病; 二、该病的症状具有特异性,如躯体障碍表现出的体征,意识障碍表现出过多的表情和夸张性; 三、症状可因暗示而消失; 四、它不属于器质性躯体疾病。
分类
(1)分离型障碍。精神活动解体,不同的精神活动之间分离。如发作性意识改变、假性痴呆、附体体验、神游和心因性遗忘等。 (2)转换型障碍。强烈的情绪反应转化为躯体功能障碍,如各 种感觉、运动障碍、抽搐震颤等,而躯体症状一出现,情绪反应便消失,而且对情绪反应不能回忆。这些躯体功能障碍无法用解剖生理来解释,甚至相互矛盾,而且病人对这些症状漠不关心或泰然处之,通过暗示或自我暗示可以消除症状。 (3)躯体症状。又称Briquet综合征,表现出各种各样模糊不清,部位不定的躯体不适。 (4)其他形式。 ①流行性癔病:常发生于一个群体内,开始是一个人发病,周围的人目睹其症状,通过暗示和自我暗示出现相似症状。多短暂,女性常见,疲劳是其诱发因素。 ②赔偿性神经症:因为工伤、事故、纠纷受害者要求赔偿经济损失,症状夸大持续存在,但由无意识机制作用,并非受本人意识支配。(开始可能是有意识的,但以后反复强化变成无意识了) ③职业神经症:这是一类与职业密切相关的运动协调障碍,如书写痉挛症,因书写任务重、疲乏、出现手部肌肉震颤、痉挛、无法使用手指,前臂甚至整个上肢,若改用其他手工动作则手指运动恢复常态。
编辑本段病因病理
发病原因: 癔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个性特征有关,可概括为: 在某种性格基础上,因精神受到刺激而发病,亦可在躯体疾病基础上发病: 1、遗传因素:国外资料表明癔症患者的近亲中本症发生率为17%~73%,较一般居民高。女性一极亲属中发生率为20%。我国福建地区报导患者具有阳性家族史者占24%。提示遗传因素对部分患者来说比精神因素更为重要。 2、病态人格:癔症性病态人格是指癔症病人的情绪与性格表现,这种病态人格特征于病后显得更加突出: (1)高度情感性:平时情绪偏向幼稚、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锁事而发脾气或哭泣。情感反应过分强烈,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 (2)高度暗示性:指患者很轻易的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暗示;当时自身的某些感觉不适产生某种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自我暗示。暗示性取决于病人的情感倾向,如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具有情感倾向性,则易受暗示。 (3)高度自我显示性:具人自我中心倾向,往往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已,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病后主要表现为夸大症状,祈求同情。 (4)丰富幻想性:富于幻想,其幻想内容生动,在强烈情感影响下易把实现与幻想相互混淆,给人以说谎的印象。 3、精神因素:一般多由急性精神创伤性刺激引起,亦可由持久的难以解决的人际矛盾或内心痛苦引起。尤其是气愤与悲哀不能发泄时,常导致疾病的突然发生。一般说来,精神症状常常由明显而强烈的情感因素引起,躯体症状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首次发病的精神因素常决定以后发病形式、症状特点、病程和转归。再发时精神刺激强度虽不大,甚至客观上无明显原因,因触景生情,由联想激起与初次发病时同样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而出现模式相似的症状表现。 4、躯体因素:在某些躯体疾病或躯体状况不佳时,由于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减弱而成为癔症的发病条件。如颅脑外伤、急性发热性疾病、妊娠期或月经期等。 发病机理:学者们从心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不同观点上加以解释。心理动力学派根据压抑原理,认为受到超我不完全成功压抑的愿望,采取伪装形式,通过“转换”或转化为症状。巴甫洛夫学派从高级神经活动病理生理学观点出发,认为癔症患者的高级神经活动(特别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弱化,使受其调节和控制的第一信号系统与皮质症部位的活动相对增强或脱抑制,是癔症症状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反射”说学派认为癔症症状本质是一类神经系统原始的、本能的反应、这种反应可因继发性得益而强化,或因条件反射性联系而习惯化,成为主动化反应。这种观点的形式主要基于对战时癔症的治疗经验,未必适用于和平时期的患者。 癔病的精神与躯体因素 精神因素:一般多由急性精神创伤性刺激引起,亦可由持久的难以解决的人际矛盾或内心痛苦引起。尤其是气愤与悲哀不能发泄时,常导致疾病的突然发生。一般说来,精神症状常常由明显而强烈的情感因素引起,躯体症状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首次发病的精神因素常决定以后发病形式、症状特点、病程和转归。再发时精神刺激强度虽不大,甚至客观上无明显原因,因触景生情,由联想激起与初次发病时同样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而出现模式相似的症状表现。 躯体因素:在某些躯体疾病或躯体状况不佳时,由于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减弱而成为癔症的发病条件。如颅脑外伤、急性发热性疾病、妊娠期或月经期等。 鉴别诊断 (1)癫痫大发作:一般无精神因素,意识完全丧失,大小便失禁,病理反射阳性,暗示治疗无效等,可资鉴别。 (2)反应性精神病:病程较久,常有强烈精神创伤史,症状不呈阵发性,动作杂乱而无目的,暗示治疗一般无效等可助鉴别。 诊断要点 (1)多见于年轻女性。 (2)起病急,常有强烈的精神因素或痛苦情感体验等诱因。 (3)可有精神症状、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多,体征少特征。 (4)发病者大多受精神因素或暗示起病或使症状消失。 (5)体格检查和化验检查常无异常发现。 应急处理 (1)保持镇静,将病人置于安静的房间内使与喧闹声隔离。 (2)可采用暗示治疗,或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及涌泉等主穴,配以曲池、三阳交、少间等配穴治疗。 (3)心理治疗时,协助病人寻找发病原因和影响疾病恢复的因素。 (4)对病情严重者,可送医院进一步诊治编辑本段治疗方法
概述
诊断,癔症的发生与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个体性格特征有密切关系,故表现多是功能性的。而器质性病变的疾病多有神经系统和实验室检查的阳性发现,可明确诊断。 方法,以心理治疗为主,可选用暗示疗法、心理疏导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等,也可根据不同症状酌情选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经正规治疗后大多数癔症病人预后良好,只有少数癔症迁延不愈。 因本病是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起病,病程可随临床征象的不同而有差异。情感爆发、意识障碍、抽搐发作,一般于短期内即可消失,但常常有再发倾向。内脏机能失调和运动、感觉症状则历时较久,且于好转后也可再发。病程的长短和能否再发还取决于病后是否正确处理。不当的处理或接受不良暗示,尤其是医务人员的不当言语,常可增加疾病的顽固性,而使病程延长。因此,及时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暗示治疗及药物治疗,恰当的处理,可以较快地使症状消失,而且使疗效获得巩固,避免再发。 本病的预后一般是良好的,少数病人若病程很长,或经常反复发作,则治疗比较困难,具有明显癔病性格特征者治疗也较困难,且易再发。极个别表现为瘫痪或内脏功能障碍的癔病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病程迁延,可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能力,可因合并症而影响寿命。 癔病的治疗既容易也最难,关键是医务人员应满腔热情地关心患者,帮助他们寻找发病的原因,引导患者正确地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疾病的治愈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癔病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等治疗。
癔病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十分重要,但治疗前医护人员对病人应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有时出现这种情况,病人被送到医院后,某些医生认为癔症算不得什么严重疾病,因此不予重视,不做任 何解释,草草把病人和家属打发走了事,以致于使一些病人的病情拖延或反复发作,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但也有另一种情况,某些医生分辨不出病人究竟患的是癔症还是躯体疾病,比如把癔症性的抽搐误认为是抽羊角疯,把癔症性失明、失音、耳聋怀疑为是不是长了肿瘤,把癔症性瘫痪误作脑血管病等等,以致于过份的重视病人,让病人查来查去,并难免交待一些不适当的话,其结果是病人受到一再的暗示,症状被加强甚至固定下来。一些癔瘫的病人,就可以因医生的不正确态度和处理,变得长久不愈,并最终导致关节挛缩、肌肉萎缩,这种结果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另外,在病人出现癔症发作时,应注意不要让过多人围观,家属也不要表现过份的关注,以避环境中的不良暗示,这些对减少和终止癔症发作都是很重要的。 ①解释性心理治疗: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癔病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种种疑虑,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癔病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引导患者认识病因及病因与治疗的关系,应给予患者尽情疏泄的机会,给予适当的安慰或鼓励。患者本身也应加强自我锻炼,用理智的态度处理所面临的一切,而不要感情用事,用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克服性格方面的缺陷。 ②暗示治疗:是消除癔病症状,尤其是癔病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方法。在施行暗示治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方面,治疗环境要安静,以消除环境对病人的各种不良影响。一切无关人员均要离开治疗现场,避免由于家属或周围人的惊慌态度,或过分关注而使症状加重,给治疗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医生在认真详细地询问病史以后,在接触病人并做全面检查的过程中,态度应热情沉着、自信,要对治疗充满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信任医生。实践证明,病人对医生信赖的程度往往是决定暗示治疗成败的关键。在言语暗示的同时,应针对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吸入氧气,针刺,给予注射用水或维生素C针剂肌肉注射,静脉推注钙剂及电兴奋治疗。 ③催眠疗法:利用催眠时大脑生理功能的改变,通过言语,施以暗示,从而达到消除癔病症状的目的。
1 想象力丰富
癔症患者的往往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并且他们的幻想内容特别生动,似乎真的在他们身上发生过,在强烈的情绪状态下,他们容易把幻想和现实弄混淆,让人觉得他们在说谎。他们自己却深信不疑。
2 自我中心
癔症患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会极力的吹捧自己,夸耀,展示他们自己,他们喜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他们经常就像是在的舞台上的演员一样,让人感觉有表扬的痕迹。寻求关注,如果生病了,他们还会夸大自己的症状,寻求同情。
3 易受暗示
癔症患者往往属于场依赖性认知方式,很容易受到他人或者是环境的暗示。
患者很容易被他人的态度,行为,语言给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容易被暗示;患者还有很强的自我暗示倾向,即对自己的感觉,身体不适产生联想和反应。癔症患者通常容易被暗示以及自我暗示。
4 情感丰富
癔症患者的情绪就像一个孩子的情绪一样,波动大,夸张,具有明显的表演性质。
患者平常的情绪就比较幼稚,波动大,人性,容易激怒,敏感多疑,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发脾气,反应不适当,太过强烈,过于极端,容易感情用事,情绪控制力差。
癔症的症状是什么呢?癔症算是在众多的精神类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一般来说,女性患病的几率会更高,患了该病的患者,大脑往往会不受控制的做出很多的举动,像是不分场合的大神喊叫、哭闹、骂人、还伴有遗忘症、痴呆症等。易患这种病症的人和性格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癔症的病史及症状
(一)本病多见于女性,有明显的癔症性格特征,发病多与心因有关,既往有类似发病史
(二)临床表现多样化按症状的性质和形式分为两型:
(1)分离型:
①以精神症状为主,有情感暴发,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表现为哭、笑、打滚、喊叫等情绪转变迅速,常伴有戏剧样表情动作
②意识范围缩小,朦胧状态,精神活动局限于引起发病的不愉快体验上,感知迟钝,定向不完整,持续时间短,事后大多不能回忆
③昏睡状态,患者终日闭目卧床不动,呼之不醒,双眼紧闭,检查时可见眼球回避,瞳孔不缩小其它可表现为遗忘症、交替人格、Ganser综合征、童样痴呆等精神症状
(2)转换型:
主要表现为躯体的功能障碍,可发现运动、感觉、反射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但详细检查却未发现相应器质基础,也不符合神经解剖的生理特点常见表现有痉挛发作、肢体震颤、瘫痪、起立不能和步行不能、不言症和失音症、感觉过敏、感觉减弱或消失,癔病球及特殊感管障碍,如癔症性耳聋、失明和癔病性呕吐、呃逆,过度换气等植物神经机能障碍。
癔症性人格特点
1、高度情感性
癔症患者平时情绪偏向幼稚、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锁事而发脾气或哭泣。情感反应过分强烈,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
2、高度暗示性
指患者很轻易的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暗示;当自身的某些感觉不适产生某种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自我暗示。暗示性取决于病人的情感倾向,
如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具有情感倾向性,则易受暗示。
3、高度自我显示性
具有自我中心倾向,往往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已,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病后主要表现为夸大症状,祈求同情。
4、丰富幻想性
富于幻想,其幻想内容生动,在强烈情感影响下易把现实与幻想相互混淆,给人以说谎的印象。
癔症型人格特点可以说是癔症发作的基础,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若想详细了解什么样的人容易发癔症,可线上咨询本站心理专家。
癔症诊断要点如下:
1、起病急骤
2、常发生在无器质性疾病病史的健康人中,常与其特殊性格有关,即所谓癔症性人格障碍,尤其是年轻女性好发
3、发病前必有心理社会 因素4癔症性症状不符合相应的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病变规律。
4、癔症性症状可以因为心理暗示而发生、加重和缓解、乃至消失。
5、癔症性症状的持续与其周围环境对其心理支持状况及发病后是否获得继发益处有关。
6、需要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
癔症型人格障碍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癔症虽然和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和性格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有癔症型人格的人往往更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这类人具有高度的自我暗示性和幻想性、高度的以自我中心、情感也易变化,一起来具体的看看癔症型人格障碍的特点吧~
什么是性癔症表演型人格障碍
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性癔症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说明的时候。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
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障碍是一种过分情感化和用夸张的言行吸引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癔症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1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这类人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她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她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2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她们常好幻想,把想像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 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3情感易变化。这类人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绪炽热,但不深,因此他们情感变化无常,容易 失衡。对于轻微的 ,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 的印象。
4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诌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高度的自我中心。这类人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
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不遗余力。
癔症型人格障碍六大因素
一遗传因素
癔症型人格障碍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即父母是癔症型人格,则其子女有一定遗传倾向,但对于这一点目前尚无定论。
二家庭婚恋因素
幼年时父母若过度溺爱、保护子女者,则易造成癔症型人格障碍。同时,从小家庭环境优越孩子,依赖性和暗示性会比较重,因此也有癔症易感性;另外,婚姻恋爱多次受挫的年轻女性最易发此症,并以情感被动判断婚恋的好坏。
三生理疾患因素
生理疾患引发的癔症型人格障碍的途径有三种:一是患有脑器质性禁病变或机械损伤;二是女性在痛经或月经紊乱或闭经时,因生理因素出现此症并随周期改变;三是一般人群在体虚生病不适时或能量消耗大、饥寒感时偶尔也发作。
四教育学习因素
文化闭塞、迷信重的地区癔症型精神障碍发病率较高;此外,缺少正规教育及文盲者、学历虽高,但不注重主动学习、全程学习或终身学习者易感染此症。还有一种比较特殊,即所谓的“追星族”,这类易感人群不分学历高低,女性占多数。
五社会职业因素
就业压力大或有职业倦怠的年轻女性最易患癔症型精神障碍。
六生活事件因素
癔症型精神障碍患者一般在面对急性的或强烈的人或物或事的暗示及 容易发作;二是患者童年时曾有精神紧张、恐惧不安或尴尬难堪的情境,如果成人后再次遇境时易发作;三是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多次遭受精神或躯体的 待摧残者极易发作。
如果成人后再次遇境时易发作;三是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多次遭受精神或躯体的 待摧残者极易发作。
癔症型人格障碍整天活在自己的幻想里,这可能跟父母太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的心理一直都没有得到成长导致的,如果癔症型人格障碍一直不治疗好,那么就一直没办法正常工作生活,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癔症型人格障碍吧。
癔症型人格障碍有哪些表现
有些人很爱幻想,有癔症型人格障碍,具体癔症型人格障碍有哪些表现呢?
情感多变,患有癔症性人格障碍的患者往往情感十分丰富,做事常常有一腔热血,却只能维持两三分钟。因此他们情感经常变化,很容易崩溃。即使是细微的刺激,情绪可也能会出现激烈的反应,由于情绪反应经常过于激烈,经常给人一种浅薄的感受,很难得到他们的喜欢。
高度的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地取悦一切满足自己的心意,并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不遗余力的攻击他人,有的女性患者则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诱惑男人,这就是关于癔症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癔症型人格障碍原因
癔症型人格障碍形成是需要时间的,那么癔症型人格障碍原因有哪些呢?
癔症型人格障碍原因有家庭婚恋因素。幼年时父母若过度溺爱、保护子女者,则易造成癔症型人格障碍。同时,从小家庭环境优越孩子,依赖性和暗示性会比较重,因此也有癔症易感性;另外,婚姻恋爱多次受挫的年轻女性最易发此症,并以情感被动判断婚恋的好坏。
癔症型人格障碍原因还有教育学习因素。文化闭塞、迷信重的地区癔症型精神障碍发病率较高;此外,缺少正规教育及文盲者、学历虽高,但不注重主动学习、全程学习或终身学习者易感染此症。还有一种比较特殊,即所谓的“追星族”,这类易感人群不分学历高低,女性占多数。
癔症型人格障碍案例
生活中有些人有癔症型人格障碍原因,具体癔症型人格障碍案例是什么呢?
癔症型人格障碍案例有:林同学,高二,女生,18岁。学习成绩很好,名列班级前茅,就是有一点同学们很反感,她喜欢在同学们面前高谈阔论,有意无意地标榜自己,表现自己,吹嘘自己,说自己被某某男生“钟爱”,某某男生是如何追求自己的,是如何写恋爱信给自己的,自己又是如何刁难他们的。有时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竟不顾个人尊严,进行肆无忌惮地戏剧化表演,哭笑唱做样样都来。
其平时生活十分活跃,情感变化十分频繁,富于幻想,自我中心,唯我独尊,常用献殷勤、诌媚等多种花招使同学们就范,与同学关系十分肤浅,十分要好的同学几乎没有,有时同学的一句客观评语会使她痛苦流涕,萎靡不振,但她从不吸取教训,依然故我。
癔症型人格障碍如何治疗
癔症型人格障碍需要及时治疗,那么癔症型人格障碍如何治疗呢?
对于癔症性人格障碍,主要还是需要到心理科进行心理治疗,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才能告知病人。总体来说,心理治疗是主要的,主要是讲道理,疏泄鼓励,支持保证,自我放松等,如有严重的焦虑抑郁症状,可给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
癔症型人格的情绪表达太过分,旁人常无法接受。所以具有此种人格的人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便是问目己的亲朋好友作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这种情绪表达的看法。对他们提出的看法,千万不要反驳,要扪心自问,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加以辨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