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中主要用了排比、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中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假如我是一只鸟”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扩展资料:
诗文赏析
作者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作者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作者艾青堪称“土地的歌者”,“土地”构成了作者诗歌的中心意象。
“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这种感情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
“土地”的意象也凝聚着作者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
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如作者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作者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
-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表达了诗人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自我救赎和众生普度的思想感情。
“会离弃夜的烦忧/和黑夜 之畏惧的”,这是对黑夜斗争的檄文,是在绝望压迫下,反叛不屈的强力反弹。是唱给世人的鼓励,更重要的是唱给自己的坚持,是在黑暗统治下的绝望反抗,是单纯而 私自的个人理念。
正是这份对光明特殊的理解和深刻的渴望,成为了艾青晚年诗歌爆 发的因子之一。 到了40年代,艾青从“孤独苦闷的憧憬世界里走了出来,迎着初生的太阳,走到 了街上,走进了人民的中间。
以深情欢乐、感谢与期望,歌唱“新生的日子”,将 过去那种强烈的情愫一扫而空;将决绝,炙热滚烫的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热情转化为一 种绝对服从的仰视和歌唱,一种沐浴在阳光里盲目的崇拜。
扩展资料:
艾青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 ——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的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代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感情上: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革命者的赞扬等情感。《中国的土地》中更侧重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
表达了诗人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自我救赎和众生普度的思想感情。
“会离弃夜的烦忧/和黑夜 之畏惧的”,这是对黑夜斗争的檄文,是在绝望压迫下,反叛不屈的强力反弹。是唱给世人的鼓励,更重要的是唱给自己的坚持,是在黑暗统治下的绝望反抗,是单纯而 私自的个人理念。
正是这份对光明特殊的理解和深刻的渴望,成为了艾青晚年诗歌爆 发的因子之一。 到了40年代,艾青从“孤独苦闷的憧憬世界里走了出来,迎着初生的太阳,走到 了街上,走进了人民的中间。
以深情欢乐、感谢与期望,歌唱“新生的日子”,将 过去那种强烈的情愫一扫而空;将决绝,炙热滚烫的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热情转化为一 种绝对服从的仰视和歌唱,一种沐浴在阳光里盲目的崇拜。
扩展资料:
艾青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 ——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