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第1张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一

 教学设想

 一、领会诗歌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崇高的献身精神,革命必胜的信念。

 二、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形象:运用借代、借喻和引用的手法,把现实、想象和理想来,表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大气魄。

 三、了解诗歌语言的精练、节奏、押韵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这节课,我们学习陈毅的诗《梅岭三章》。梅岭就是大疫岭,"五岭"之一,在江四、广东交界处。三章,指诗歌三首。梅岭三章是写梅岭山区的三首诗歌。"章"字从"音"从"十","音"表示音乐,‘"十"表示完满,完足古代音乐一曲叫做一章,因而"章"也指诗歌段落,后泛指文章段落。

 二、分析小序。

 时间:1936年冬。地点:梅山。事情原因:"虚不得脱"。"得诗""留衣底"是为了以诗作遗言,表现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革命到底的决心。

 得:①能愿动词,能够;②完成。伏:躲藏。莽:密生的草。旋:不久。

 三、教师范读全诗,正音。

 1三首诗形式上独立,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每首诗各有侧重,指名朗读第一转后,提问:第一句"意如何"是向谁发问

 "断头"是牺牲生命,面对"断头"的考验,向自己发问。

 "创业……""创业"即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要经历无数斗争,而即使牺牲也要人"泉台""招旧部"一起"斩阎罗",提问:这里的"阎罗"是什么人反动派这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现实,提问:除了现实,哪些是作者的想象"旌旗"指代军队,"去来台""招旧部""斩阎罗",作者将想象句现实结合。在这三点中"去"’"招‘""斩"三个动词的运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

 2自读第二、三首诗。

 1)第二首说"南国烽烟正十年"从1927年"八一"起义,到1936年恰好十年,"烽烟"是用与战争有关的事物来指战争,是借代用法。第二首与第一皆有没有"照应"之处

 "此头须向国门悬",引用吴国伍子胥的典故。第二首诗中哪一句话是想象表达什么内容"捷报飞来当纸钱",想象胜利的喜讯连翩飞来,希望幸存的同志用胜利的消息祭奠自己,表达乐观主义精神。

 2)第三首诗"投身革命"表明了作者主动、积极的革命精神。

 提问:以下又怎样表现了作者的英明预见

 "血雨腥风应有涯","血雨腥风"借喻敌人对革命人民的镇压,"有涯",作者预言"血雨腥风’协有休止的时候。与第一首"断头"句照应的是哪~句"取义成仁今日事",杀身以成仁,是孔子的话,舍生而取义是孟子的话,两句连用,都指为信仰而牺牲生命,此处引用。全诗思想感情发展到顶点的是哪一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意思是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在全世界实现。

  四、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多样化: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2全诗七言绝句,偶句压韵,各押uo an a三韵。

 五、背诵全文。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二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通过朗读体会这三首诗中所抒发的豪壮的情怀。

 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凝练和音乐性。

学习重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凝练,积累语料

 学习难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凝练。

 教具:

 录音机、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把握语脉

 1、听读小序及三首诗,注意听清重音与语调。(用录音机放录音)

 2、朗读全诗,回答: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小序交代了这三首诗的写作背景。包括作诗的时间、地点、事情的原因,写作意图。从容、镇定、留诗衣底, 表明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第一章——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诗人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3、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三首诗形式上独立成篇,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共同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格与革命精神。三首诗各侧重于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断头”一句统领全诗,第二章的“头悬国门”,第三章的`“舍生取义”都与这一句相呼应。

二、本课时小结(略)

 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诗。

 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这三首诗中所抒发的豪壮的情怀。

 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凝练和音乐性。

学习重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凝练,积累语料。

 学习难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凝练。

教具:

 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品味语句

 1、教师范读第一章,并指导朗读

 第一句以设问开头,结尾要用升调,要读出疑问语气,“断头”、“意”二词要读出重音。第二句要读出肯定语气,用降调,突出“艰难” 二字,要读出“创业艰难”的感慨。第三、四两句要读出那种死而不已的悲壮之感,突出“去”、“招”“斩”三字,特别是“斩”字要读得斩钉截铁。

 学生各自朗读

 揣摩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里的字好不好为什么(通过朗读品味)(幻灯片投影)

 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

 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

 “招”,鲜明,有气势,有感召力。“收”,有动作但欠声势,比较平淡;“率”,没有招集过程,显得突然;“集”,意与“招”同,但读起来不如“招”响亮有力。

 “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猛烈高亢。“杀”,褒贬不分,色彩不明;“伐”,用力太过;“打”,于诗意不合。

 讨论 有人说这首诗,又是泉台,又是阎罗的,都是一些迷信的说法,便按照这首诗的意思给后两句改成了“就算死也不暝目,誓与敌人斗到底”,你觉得怎样,说出一两点理由。

 提示 诗的语言和抒发感情忌直白,讲究形象、含蓄。这样一改就不是诗而是口号了,原诗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非常形象,“阎罗”运用借代的手法含蓄地影射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学生各自反复诵读第一章,体会品味,背诵第一章。

 2、学生齐读第二、三章。

 学生讨论朗读的重音、节奏和感情,教师加以校正。第二章重在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重在对自由的向往和必胜的信念。

 (以下用幻灯片投影)

 “此头须向国门悬”,一个“须”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捷报飞来当纸钱”的“飞”字换成“传”、“飘”、“交”字行不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投身革命”改为“参加革命”可不可以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

 “须”字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的责任感,“必须”报效祖国,为国家民族的解放献身的革命精神。

 “飞”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飘”,速度太慢;“传”没有形象感,引不起读者的想象;“交”,令人想起“交差”、“交付”之意,与诗的整体意境不合。

 “投身”表现了积极、热情和主动的革命精神

 学生分别朗读体味。背诵第二、三章。

二、总结

 本文哪些词语或诗句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准确、凝练和音乐性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1、准确:前面品析过的词语

 2、凝练:诗中典故的引用和借代修辞手法的使用

 3、音乐性:压韵,语序的倒装

  三、积累与扩展

 1、比较阅读训练

 下面三首诗的诗意与《梅岭三章》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它们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裴多菲《自由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2、积累诗中所用的两则语料。

 “此头须向国门悬”

 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扶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

 取义成仁

 孟子:舍生而取义

 孔子:杀身以成仁

 文天祥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课外作业:

 1、剪辑《江姐》《刑场上的婚礼》就义前的场面,让学生观看。

 2、学生收集绝命诗,写作“生命的最后一刻”。

 课外活动:

 诗歌朗诵

 作业:完成油印练习

 后记:

1、表现的感情不同:《示儿》表现的是至死不渝的忧国之心,悲愤、遗恨、热望交织的爱国深情。《梅岭三章》表现的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爱、革命家的乐观豁达和宏大气魄。

2、创作背景不同:《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第一章:面临牺牲的考验,立下革命到底的誓言。

劈头一句就提出“今日面临牺牲心中想些什么”这一意义重大而又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断头今日”是“今日断头”的倒装句,起了强调“断头”这一严酷现实就摆在面前的作用。生死关头,是人生的大关口,这一关键时刻心中想些什么,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情操:有的人可能会为自己没能享受荣华富贵而遗恨;有的人会想到娇妻爱子而悲切难舍;有的人也许会对某些事后悔莫及;更有甚者,会想到为苟且偷生而要屈膝投降。而陈毅同志此时此刻想的是什么呢?诗人在这里引以为自豪而又毫无遗憾地回答:“创业艰难百战多”。首先想到的是无产阶级大业,“创业”,指创立共产主义大业;“百”极言其多,并非实数,革命是艰难困苦的,夺取革命的胜利要经历无数次的战斗。那么,为革命而牺牲就是常有的事,已经有多少战友相继为革命牺牲了,自己的“断头今日”也是意料中的事。“创业艰难百战多”一句表明诗人早已献身革命,对“断头”是有准备和十分镇定的,第三、四句进一步表达了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我即使牺牲了,到了阴曹地府,也要召集起魂归九泉的老部下,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去冲垮那黑暗统治,斩下那阎王的头颅。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死不渝,坚贞如一的伟大情操。而且形象地说明:革命的火种是永远扑不灭的。一个***人倒下去,千百万革命者站起来。烈士的鲜血将唤起更多的人民更大的觉醒。他们会更加勇猛地战斗下去,一直到彻底推翻反动统治,实现烈士生前的遗愿。

相同点:都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激情。

不同点:

1、表现的感情不同

《示儿》表现的是至死不渝的忧国之心,悲愤、遗恨、热望交织的爱国深情。《梅岭三章》表现的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爱、革命家的乐观豁达和宏大气魄。

2、创作背景不同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梅岭三章》:

1936年冬,陈毅旧部下陈海叛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20多天。敌人因搜捕不到,恼羞成怒放火烧山。因担心不能脱险,陈毅危急时刻写下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

在以后的峥嵘岁月里,陈毅与《梅岭三章》诗词为伴,将革命进行到底。但《梅岭三章》诗词能有幸与后人见面,其夫人张茜当记一功。

扩展资料

《示儿》赏析: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梅岭三章》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梅岭三章》说课稿1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这么多年来,《梅岭三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见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所抒发的豪壮的情怀

 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诗歌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根据这些情况,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掌握诗的思想内容及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把这堂课分为:导入新课、把握语脉、品味语句、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五大版块。

 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单介绍他的生平,让同学们初步了解陈毅这位“元帅诗人”。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接着学习小序,让学生了解这组诗的写作背景。根据小序提出问题:小序交代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二、把握语脉

 1、听三首诗的范读录音。

 听的时候,提示学生听清重音与语调,听完后让学生自己朗读。

 2、学生朗读全诗,回答下面二个问题。

 ①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明确答案。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这三首诗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三、品味语句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如准备何突破本文难点,我的设想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个知识平台,引学生思维上路,分三步来化解本课难点:通过几组词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通过分析诗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生动性;通过分析诗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1、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并学会、体味这些词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针对第一章设计了这个问题: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的字好不好?为什么?

 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

 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

 通过“招”、“斩”与括号内的字的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到一些字、词的恰当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针对第二、三章设计了第二组问题

 a、“此头须向国门悬”,一个“须”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捷报飞来当纸钱”的“飞”字换成“传”“飘”“交”字行不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c、“投身革命”改为“参加革命”可不可以?为什么?

 通过这几个题目的练习,第一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为了攻破第二个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生动性,我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

 这三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通过这个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诗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给诗赋予了生命力,使诗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

 3、为了使学生能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以第一首诗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的韵律,从而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通过以上几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变被动为主动地吸取知识,使我们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四、拓展思维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培养他们的比较阅读能力,我设计了下面的比较阅读训练。

 下面三首诗的诗意与《梅岭三章》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它们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a、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b、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裴为菲《自由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五、提高能力

 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加强诵读,准备参加本班的诗歌朗诵比赛。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梅岭三章》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这么多年来,《梅岭三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见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诗歌的学习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这应是一个思考的话题。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基于初一学生的学情,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五、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这组诗的写作背景。

 (二)作者介绍

 1、首先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单介绍他的生平。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初步了解陈毅这位“元帅诗人”。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接着学习字词、小序,根据小序提出问题:小序交代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三)朗读感知诗歌

 1、听三首诗的范读录音。(录音朗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录音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朗读聆听,体会清重音与语调,体悟诗中情感,听完后让学生自己朗读。

 2、学生朗读全诗,回答下面二个问题。

 ①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明确答案。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这三首诗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同时通过这几个题目的练习,便于第一个教学难点突破。

 (四)精读细研

 1、为了攻破第二个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生动性,我设计了下面这几个问题:

 ①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线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中的字好不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断头今日意如何?(牺牲、杀头)

 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

 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

 捷报飞来当纸钱(传、飘、交)

 设计意图:通过“牺牲”“招”、“斩”“飞”与括号内的字的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到一些字、词的恰当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通过几组词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

 这三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诗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给诗赋予了生命力,使诗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

 为了使学生能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以第一首诗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的韵律,从而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五)拓展思维——诵读下面两首诗

 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能深刻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会学”。

 (六)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做课堂总结可以让学生对诗歌有个完整的赏析。

 七、作业布置

 运用上述方法学习第三章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2、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3、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49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