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话|天地两界震颤,他就是因陀罗神。

印度神话|天地两界震颤,他就是因陀罗神。,第1张

作为吠陀时期的最伟大的神之一,因陀罗逐渐沦为了一个搞笑的小丑类的神祇。被仙人诅咒打哭跪地求饶;被阿修罗打败去三相神处求饶,让人渐渐忘记了他曾是一个杀死魔王的大神。

Śakro devānām indrah,全名为释提桓因陀罗,简称因陀罗,是司雷电与战斗之神,他手持金刚杵、骑着白象爱罗婆多、投掷雷电。因陀罗作为神王,必然有其功绩。因陀罗最大的功绩之一便是诛杀弗栗多。

在圆满时代,诸神与女神檀奴的儿子们(檀那婆)开展了一场大战。檀那婆的头领就是弗栗多,天神们与之苦战无法获胜。最终他们簇拥着因陀罗一同去拜见老干部梵天,从那寻求解决之道。老干部指示众神求见陀提遮仙人,只要能用仙人的骨头做成六棱金刚杵,便可杀死弗栗多。最终拿到了金刚杵的因陀罗立马威风凛凛,大杀四方干掉了弗栗多——当然这是做梦。檀那婆们实在太厉害,天神们四处逃窜,就连因陀罗也失去了勇气。毗老师一定是恨铁不成钢,上前把自己精力给因陀罗让他振奋,其他天神们也纷纷效仿。这样就能战胜恶魔弗栗多了吧——事实证明了因陀罗还真是个怂包,被弗栗多一声大吼吓破了胆子,东奔西跑躲藏,金刚杵滑落,恰好砸死了弗栗多。

这件功劳就被归到了怂包因陀罗的身上了,《摩诃婆罗多》里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暂且不提。

因陀罗是个酒鬼,以痛饮三百杯苏摩酒闻名,酒喝多了就坏事了。

印度神话中除了天神、阿修罗还有一种神奇的仙人,他们愤怒了连三相神都诅咒,就问你害不害怕?有一位仙人叫做乔达摩,当然他的老婆阿诃利耶更闻名,相当于印度的“海伦”,美色当前谁不爱,可是乔达摩是个诅咒狂人啊,没人敢去招惹他,噢,除了作死的因陀罗。他趁仙人云游离家的时候变成了乔达摩的模样,与阿诃利耶这样那样。头顶着草原的仙人得到了这个消息,咻的一下就到家了。他诅咒阿诃利耶变成石头,只有当毗湿奴转世的罗摩触碰到她是才能变回人身,而诅咒因陀罗长满约尼(女性生殖器),因而他又有个称号叫“千眼者”(到了佛教里,帝释天之千眼成为通晓千种奥义的象征)。

莱维·斯特劳斯:“当一个神话从一个部落到另一个部落不断传播,最后虽然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很衰弱时,神话就完全发生了变化。”因陀罗从吠陀众神之王到了佛教中就变成了护法天王帝释天,成为佛陀的侍从,地位一下子下降了很多。到了中国,壁画中的帝释天常以男人女相或是凤衣凤冠的女人帝王相出现,嗯,很有唐代女性风格。

其实,在《梨俱吠陀》里对因陀罗的颂歌中,他是这样的形象:

吠陀诸神里,因陀罗绝对是被黑得最惨的一个。没办法,因为吠陀时代终结,迎来的是婆罗门时代、是印度教时代,曾经的神王必将成为靶子。

印度的民族和宗教都非常多,而且常常混杂在一起。有一种说话叫做“印度没有历史”,与神话交杂在一块已经分不出什么才是真实。印度的神话体系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改变,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当然这也是笼统的、并非是十分界限分明的划分之法。

一、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年—约公元前600年)

吠陀时代指哈拉巴文化衰亡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将这一时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以及两部史诗中,故称作吠陀时代。

其中《梨俱吠陀》成书于公元前12—前9世纪,称早期吠陀,而《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成书于前900年—前600年或更晚,故又称晚期吠陀。

在吠陀时代,天界神的代表是伐楼拿,空界神的代表是因陀罗,地界神的代表是阿耆尼。

二、列国时代(约前600年—约前300年)

是古代印度国家普遍发展的时期,也是列国分立、并由分立逐渐走向统一的时代。

佛陀释迦摩尼也生于此时代中,因而佛经中常涉及列国时代的历史,故这一时代也被称为“佛陀时代”

这一时代还兴起了一种思潮,名曰“沙门思潮”,与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思想流派,其哲学思想为印度哲学的重要内容。沙门(Samana),意为勤息、息心、净志,是对非婆罗门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总称。沙门思潮中最有影响的是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顺世派和不可知论派等。其中佛教神话体系基本上继承了婆罗门教的世界观。

三、史诗时代(约公元前300年—约公元600年)

《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

四、往世书时代(约公元600年—约公元1000年)

公元9世纪,宗教改革家商羯罗(Sankara,शङ्कर)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将婆罗门教改革为印度教,印度教也开始有了宗派划分,这时原婆罗门教的神祇地位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三大主神及他们的化身,其中毗湿奴派主要崇拜毗湿奴及其化身,湿婆派和性力派主要崇拜湿婆及其妻子的本尊或化身。

参考: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116068

梁漱溟先生认为印度文化的精神特点是

ld_sunny888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关注

成为第1250位粉丝

1以宗教为中心

印度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都以宗教为中心,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都与宗教有关,连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此,世界学术界在研讨印度文化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宗教,宗教融于印度文化之中,无宗教就不成其为印度文化。

在学术界也有人称印度的某些文学作品为纯宗教文学作品。世人熟知的《五卷书》这部闻名全球的寓言故事集,也是宗教人士为后代创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宗教的情感,宣扬的是宗教精神。

印度伟大的民族英雄—圣雄甘地,在领导全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巾,他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也源于印度宗教思想的仁爱主义,他是从印度教的“坚持真理”、“戒杀”和“自制”的信条中衍生了非暴力思想。圣雄甘地坚信非暴力思想的宗教道德力量最终将使本质上热爱主义的英国殖民者改正自己的错误。甘地始终认为,“政治上一旦失去宗教也就失去了灵魂”。他运用宗教学说鼓动人民参加反英运动。这种山宗教思想激发起来的爱国热情,牺牲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其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它迫使英国殖民者不得不放下武器,同意印度独立。

2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们如果分析研究印度的古、现代戏剧,**和音乐舞蹈等剧本,不难发现—个规律,即大多以大田圆结尾。而从内容上分析都贯穿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的思想, 其中不时反映出仁爱互助的精神。实际上这是由于受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国内学术界也不乏有人认为印度戏剧、**,音乐、舞蹈中的六团圆结局是佛教从修养上强调了现实生活中的宗教实践,它不同于基督教仅劝导人们消极地等待死后灵魂升天的悲观主义,而是注重精学勤修。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实际上,佛教这一思想的产生,是在与婆罗门教森严的种姓制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虽然,婆罗门教不设庙宇,不拜偶像,但是都派生出私人日常生活到国王即位的一套非常繁琐的理论和祭神仪式,婆罗门祭司被称为“人间之神”,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人间生活的指导者。他们是人上之人,为第一种姓,其余的则为第二、三、四种姓,种姓的高低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和在社会上的地位。公元前6世纪,作为国王和武土的第二种姓刹帝利的力量不断强大,第三种姓吠舍也在商业活动中掌握了大量的财富,作为第四种姓的首陀罗和排除在种姓之外的奴隶-贱民,他们都对婆罗门傲慢和不劳而获强烈不满,反对婆罗门维护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佛祖释迦牟尼反对婆罗门的种性制度,强调梵我不二,苦身修行。主张四姓平等,取消种姓制度,佛教便由此兴盛起来。特别是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偶导下,佛教发展到了极盛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受佛教影响的文化繁荣起来。无沦是在政治、哲学、文学,艺术、雕刻、音乐,舞蹈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都留下了佛教的烙印,即便是卷土重来的印度教(亦称作新婆罗门教),它也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佛教的宗旨。虽然它恢复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但是,佛教文化所形成的特点,它已无法改变,只能保持现状或任其发展下去。佛教的哲学,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仁爱牺牲精神,因果关系,超脱苦修。乐于施舍,印度教也加以吸取。所以,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若要研究印度文化,必须重视研究佛教文化对印度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3以诗代史

印度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以诗代少,众所周知,印度人至今尚未写出—部完整的属于全印度人民的历史书,目前印度最权威的历史书是《高级印度史》, 由R·C·与字达、HC·赖乔杜里和卡利金尔·达塔合著。但是,从全面整体的观念来考这本书,也还不是属于全印度的历史书,况且史料尚缺乏,有不少是以传说和神话为依据的,有些地方也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证。那么,印度为何写不山一本完整的属于自己的历史书呢这与古印度人善于以诗代史有关,由于印度独特的气侯和地理环境,古印度人富于幻想,爱作诗,他们往往把古代历史上的大事记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编,并与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混在一起,写成一本本长诗加以传颂。天长臼久,致使后人分不消哪是诗哪是史了。印度最为著名的两人史诗《罗摩衍耶》和《摩诃婆罗多》就是以诗代史的代表作。为此, 世界学术界称这两部文学巨著是印度的古代史书。经过学术界多年的考证,《罗摩衍那》产生于印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诗中描写的人与事都是那时代的人与事。例如,“诗中宣扬的道德教条,已经是封建社会的东西,罗摩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他持以为生的是农业, 而罗波那则代表没落奴隶主,他以吃内为生,进行游牧活动。从民族矛盾来看,罗摩皮肤是黑色的,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罗波那,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罗刹,实际上是一个婆罗门,他是外来雅利安人的代表。整个一部《罗摩衍耶》歌颂的是新兴地卞阶级,而通过一夫一妻制, 强调女子的贞节, 表现了作者对王位继承的纯洁性的关心”。《摩诃婆罗多》这部世界—上最长的诗,实际上是把写古印度王国(相当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纷争的史实,那个时代正是印度次大陆上林立着为数众多的小王国,大小王国为了称雄一方,你征我战。所以,国内外学者都认为, 《摩诃婆罗多》不是一部单纯的史诗,它反映了古印度很长一个时期内的社会心活和思想面貌。诗里不但有那个时代的人与事的传说,还有印度教的教规和法典, 以及古印度哲学思想流派形成的记载;另外,诗中还有治国之道, 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风俗等也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所以,印度学术界亦称《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的—部百科全书。

古 代 亚 非 文 学

1、《亡灵书》即关于死人的书,是指人死之后,放在棺材或墓穴中供“亡灵”阅读的颂神诗、祈祷文、咒语诗等的汇集。《亡灵书》中的《厄运被注定的王子》和《昂普、瓦塔两兄弟》分别代表了奴隶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愿望这两种不同倾向。

2、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文学史中最早的史诗,用楔形文字记在十二块泥板上,它不仅影响了西亚各民族的文学,也影响了希腊罗马文学及欧洲文学的创作。

3、《吠陀》是作为婆罗门教的圣典,是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共有四种本集,即《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婆摩吠陀》《耶柔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最古,其它作品都源于此。

古印度产生了不少寓言故事,其中《本生经》主要收入的是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故事,《百喻经》全称《百句警喻经》,《五卷书》是一部大型寓言故事集。

《小泥车》是首陀罗迦的戏剧代表作。

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印度教的经典,《摩诃婆罗多》的作者传为广博,中心故事是两大王族—俱路族和般度族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罗摩衍那》作者为蚁 至,中心故事是围绕主人公罗摩王子一生的经历展开的。

4、《旧约》是希伯莱人用希伯莱文写成的,是希伯莱文学的总集。《旧约》是上帝耶和华与人第一次签约。古罗马时代第二次与上帝耶稣订约叫《新约》。《旧约》是在古代巴勒斯坦人民生活的土地上产生的,是犹太教徒根据他们的教义需要编纂的。

《旧约》的《创世记》可说是神话传说的汇集,其中关于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的神话和关于大洪水的神话最为精彩。

《旧约》的历史故事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出埃及记》。

《旧约》的英雄故事以大为的故事和参孙的故事最有名,后来英国的弥尔顿以参孙为题材,写出了著名悲剧《力士参孙》。

《旧约》中生活故事以《路得记》最有代表性,它被认为是一篇优美的牧歌,实际上也是一篇早期的短篇小说。

《旧约》中古代世界文学中最美丽的抒情诗篇是《雅歌》,对它的构成有三种看法:民间情歌汇集、由七个牧歌组成、一部六幕十二场的大型歌剧。《哀歌》旧约中一种独特的诗歌表现形式,是犹太人表达亡国的悲哀、爱国思乡的作品,其中先知耶利米所作的《耶利米哀歌》有很大代表性。

5、戏剧《约伯记》是一部大型的哲学诗剧,序幕是从上帝和魔鬼撒旦打赌开始的,突出地表现了犹太人擅长哲理思辨的能力,对歌德的《浮士德》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6、迦梨陀娑是古印度杰出的诗人,戏剧家,代表作是抒情长诗《云使》和剧本《沙恭达罗》。

7、希伯莱文学对欧洲文学有什么影响?

《旧约》作为希伯来文学总集,它不只是古代希伯来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学遗产。希伯来文学在古代世界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影响:希伯来文学对欧洲社会生活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书,对欧洲的社会思想的消极影响…。对欧洲社会生活的影响…。对欧洲文学的影响…。对欧洲艺术的影响…。《圣经》中的人物,典故、对欧洲的美术、音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8、如何看待《沙恭达罗》的爱情描写?

《沙恭达罗》是迦梨陀娑的戏剧代表作。他通过沙恭达罗与豆扇陀的爱情纠葛来反映当时奴隶社会的现实生活。女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净修林中的净修女,她身上最突出最鲜明的性格特点是她来自平民妇女的那种单纯和质朴,她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是单纯的、热烈的、忠贞的。其性格另一方面是嫉恶如仇、富于反抗精神。是古代印度的既温柔多情又坚贞不渝的理想妇女的形象,更带有反抗性。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生活理想和婚姻爱情上的进步思想倾向。对于国王豆扇陀的形象的描写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即作者一方面把他塑造成理想化的国王、古代英雄和“情种”的形象,另一方面,又通过直接间接的描写揭露了他的专横残暴以及对妇女的玩弄,始乱终弃,借以讽喻批判现实中的统治者。首先在作者的笔下,豆扇陀是一个好国王、开明君主,称颂他“关心臣民像关心自己的儿女一样”,而人民对他也是拥护的,说“人民欢迎陛下的诏令,就像欢迎及时的甘霖一样”。他是英勇的武士,有超人的力量,但这方面着墨不多。主要是写与沙恭达罗的爱情,他在爱情上是比较真挚而郑重的,比如在向沙恭达罗求爱时,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她,化装成学者的样子。在失掉记忆以后,见到沙恭达罗时,他能庄重自持。说:“不能够去抚摸别人的妻子”。在恢复记忆之后,他的悔恨以及对自己过失的谴责也是发自内心的。如第六幕突出表现了豆扇陀对沙恭达罗的深切思念,写得情意缠绵,真实感人。作者通过豆扇陀和沙恭达罗之间的爱情描写,寄托了自己美好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其次剧中不少地方直接或间接地、明显或含蓄地揭露了豆扇陀作为现实中的国王残暴和荒*的一面。在这个人物身上反映了作为奴隶主阶级代表人物的的某些本质特征。而这一切大多是通过侧面描述以及他失掉记忆以后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从侧面描述来看,豆扇陀同时是一个剥削者和压迫者。豆扇陀的荒*放荡的生活也多是通过侧面描写反映出来的。豆扇陀在与沙恭达罗结合之前,他的后宫中就有妃嫔多人,供他享乐。妇女们从后宫中不时发出悲愤的哀怨声:蜜蜂呀!你贪吃新蜜,曾吻过芒果的花苞,你愉快地呆在荷花心里,为什么把它忘掉?通过比喻的形式,揭露豆扇陀“喜新厌旧”。豆扇陀对沙恭达罗虽有倾心爱慕的成分,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过是一种“贪吃新蜜”的放纵行为,一种占有欲。这从豆扇陀的许多言行中就可以得到印证。

中 古 亚 非 文 学

9、日本在奈良时代编纂的古代文献中具代表性的有《古事记》,其中保留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英雄故事和歌谣。

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万叶集》(为和歌集),就诗歌形式而言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佛足石歌四种,作者中较著名的有山部赤人、高桥虫麻吕、柿本人麻吕、大伴家持和山上忆良等。山上忆良有《贫穷问答歌》。

汉诗集流传下来的只有《怀风藻》。

10、日本平安时代文学主要是诗歌和散文。有代表性的日记作品有《紫式部日记》《和泉部日记》《蜻蛉日记》等。随笔文学以清少纳言的《草枕子》最为有名。

平安时代物语文学成就较大。传奇物语是富于神话色彩的故事,代表作为《竹取物语》。歌物语是以和歌为中心突现主题的故事,代表作《伊势物语》。后来发展产生了近似长篇小说的《宇津保物语》,此后出现了世界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

11、镰仓、室町时代文学最重要是“战记物语”,代表作是12世纪写武士道作品的小说《平家物语》。戏剧包括两种形式:反映贵族生活的《谣曲》和反映民众生活的民间喜剧《狂言》。《谣曲》和《狂言》同源出于“能乐”。

12、江户时代诗歌方面的代表是被称为‘俳圣’的俳谐作家松尾芭蕉,他的俳句具有“闲静”、“幽雅”的特点。

戏剧方面的代表是近松门左卫门,被称为日本的“莎士比亚”,近松门左卫门的《曾根崎情死》是爱情悲剧。

小说方面的代表是井原西鹤,他的代表作有描写情欲生活的《好色一代男》《好色一代女》,反映商人经济生活的《日本永代藏》、《世间胸算用》,记述武士生活的《西鹤诸国故事》、《武家义理物语》。

13、中古朝鲜文学,以十八世纪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小说《春香传》为代表,这是一部在朝鲜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

中古越南文学最著名的是十八世纪阮收的长篇叙事诗《金云翘传》,情节取自我国清初的同名小说。

中古时期在南亚和东南亚,印度文学仍占重要地位。印度的地方语文学得到了发展,其中印地语文学成就显著。出现了金德。伯勒的长篇叙事诗《地王颂》,苏尔达斯的诗歌总集《苏尔诗海》,杜勒西达斯是印地语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长诗《罗摩功行录》是在历史诗《罗摩衍那》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在印度北方其影响远超过《罗摩衍那》。

缅甸十一世纪,佛教盛行的情况下出现了著名的“蒲甘碑铭文学”。贡榜王朝时期杰出作家吴邦雅成就较高。

古代阿拉伯文学主要是口头创作,也有少数书面作品。阿巴斯王朝时期出现了艾布。努瓦斯、艾布。阿拉。麦阿里、蒲绥里等著名诗人。蒲绥里有长篇宗教颂诗《斗蓬颂》。伊本。穆格发把印度寓言故事集《五卷书》译成阿拉伯文,名曰《卡里来和笛木乃》。

伊朗古称波斯,史上第一位著名诗人是鲁达基,被称为“诗人之父”。鲁达基之后,菲尔多西、萨迪、哈菲兹被称为波斯文学史上“三大诗人”。菲尔多西有长篇叙事诗《王书》。萨迪是波斯13世纪的杰出诗人,有故事集《果园》和《蔷薇园》,萨迪的《蔷薇园》韵、散相结合。哈菲兹是14世纪的杰出抒情诗人,是他所处时代的叛逆者。

格鲁吉亚诗人鲁斯塔维里的长篇叙事诗《虎皮武士》是世界古典名著之一。

14、日本平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著名女作家。紫式部为杰出代表,《紫式部日记》是她在宫廷供职期间写的,宫廷见闻和感受。她的《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

15、《一千零一夜》又译作《天方夜谭》,形成的时间大约是8世纪-16世纪。全书共有134个大故事,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山鲁佐德。反映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性格,重商主义思想,伊斯兰教信仰。《一千零一夜》的影响广泛、深远,但丁、乔叟、莎士比亚、塞万提斯、莱辛等都从故事中吸取过有用的东西。

16、如何看待《源氏物语》中的描写?

源氏物语中的或爱情描写,是通过贵族公子光源氏与其子薰君同周围女性悲欢离合的故事来表现的。反映了那个时期上层统治阶级骄奢*逸的生活与审美趣味,也反映了天皇朝贵族必然腐朽没落的历史趋势,表达了日本那个时代人的一种一种感伤的情调、趣味,即物哀。其中有深刻的哲学、美学、宗教、心理等方的描写。作者从日常和政治生活两个方面来表现了平安时代贵族社会衰落和腐朽的趋势。小说描写了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不幸命运时,也对源氏这种玩弄女性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对于那些妇女的不幸命运表现了极大的同情。光源氏的一生和几乎所有的女人的关系都不是正常的,有偷情、强、诱、**等,这方面是阴暗的。作品在客观上展示了平安时代大贵族统治必然崩溃和没落的历史命运,是一部形象的贵族世界的兴衰史,作者借用对这种现在看来不正常的男欢女爱,那时却是一种时尚的情趣与潮流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审美理想,虽然源氏在享乐,但他并不快乐。也让我们认识、了解平安时代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小说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宿命观点和思想,把希望寄托到超现实的净土中去,属于一种逃避的思想,是消极的,也正是如此,暴露了紫式部思想和世界观的局限。

17、《一千零一夜》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是什么?

高尔基在俄译本序言中把《一千零一夜》称为“最壮丽的纪念碑”,对它给了很高的评价。主要内容:首先他的故事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讽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与罪恶。其次《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和普通群众的优美品德、智慧和斗争精神。其中还收入了不少表现人民美好生活理想的故事,而人民的美好生活理想又往往表现在追求美好的婚姻和爱情上。最后《一千零一夜》还收入了一些航海冒险的故事,表现了新兴商人冒险远航追求财富的精神。

艺术特色:浓郁的东方情调和浪漫色彩及丰富的想象力是其重要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和具体精细的写实两者巧妙交融;其次是情节曲折,结构巧妙、灵活、简洁。它采取大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中又套小故事的写法,使全书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群,用《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全书几百多个故事串连起来;其三它还善于使用对比、对立和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最后《一千零一夜》的语言丰富优美,通俗流畅,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充分体现了人民口头创作的特点,在手法上充分运用了诗文并茂的表现手法。许多故事善于运用象征、比喻、幽默、讽刺等语言手段来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其中一些故事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还往往插入一些警句、格言、谚语和短诗等,这就使故事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18、《源氏物语》产生的历史背景

19、《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

20、《源氏物语》中光源氏的形象

21、《源氏物语》主要妇女形象

22、《源氏物语》艺术成就

23、《源氏物语》成功的客观原因

近 代 亚 非 文 学

24、日本近代文学分为“启蒙、确立、成熟、分化”四个时期。确立时期的代表作家是二叶亭四迷和森鸥外。

25、二叶亭四迷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他著有文学论文《小说总论》,倡导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浮云》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是内海文三,作品采用了言文一致体的语言(用日本白话文写的)。日本近代现实主义文学是从这部小说的出版迈出了第一步,是日本近代小说产生的标志性作品。

26、森鸥外的处女作是根据自己在德国留学时的经历写成的短篇小说《舞姬》。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情调,为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开拓了道路。森鸥外的后期创作以历史小说为主,主要作品有《阿部一家》、《高濑舟》、《花椒大夫》和描写中国唐朝女诗人故事的《鱼玄机》等。

27、成熟期自然主义文学运动影响最大,自然主义派成就最大的作家是岛崎藤村,代表作长篇小说《破诫》是自然主义派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主人公是“部落民”出身的小学教师濑川丑松。

28、分化期三个反对自然主义的流派:白桦派、唯美派、新思潮派。

29、白桦派是指以文艺刊物《白桦》为中心进行创作活动的作家们。他们不满自然主义刻板地描写日常琐事的倾向,主张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的意志,提倡尊重个性,强调理想主义,富有人道主义色彩,所义也被称为新理想派。 被称为小说之神的白桦派作家是志贺直哉,主要作品有《和解》、《在城崎》、《灰色的月亮》和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等。

30、唯美主义又称新浪漫派,代表作家是谷崎润一郞,代表作是短篇小说《春琴抄》。二战期间,谷崎润一郞不愿支持法西斯势力,闭门写作,写出长篇小说《细雪》。

31、新思潮派又称新现实主义派、新技巧派。被称为鬼才的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是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著有短篇小说《罗门生》,他的历史故事题材小说《鼻子》受到夏目漱石的称赞。

32、印度近代文学具有多种地方语言写作的特点,如印地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马拉提语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孟加拉语文学,最杰出的作家是‘泰戈尔’。

班吉姆。金德尔。查特吉是孟加拉近代文学的先驱,著有《阿难陀寺院》、《毒树》等。

萨拉特。金德尔。查特吉是泰戈尔之后孟加拉最有影响的作家,有长篇小说《斯里甘特》,此外还有《嫁不出去的女儿》等。

伊朗近代的巴哈尔曾被国王授予“诗人之王”的称号。

巴鲁迪是埃及近代诗人。

《午夜之子》这本书,是在翻看布克奖的获奖作品时看到的。这本书于1981年推出后即夺得当年的布克奖,在1993年获得为纪念布克奖25周年设立的“特别布克奖”。2008年,这本书又获得为纪念布克奖设置40周年特设的“最佳布克奖”。

既然是40年最佳,必然有它的过人之处,非要找来读读不可了。

读完之后,我不禁掩卷慨叹,这确实是一部宏篇史诗巨著。如果写读书笔记,该从何处入手呢?

还是先简单概述一下故事情节。“午夜之子”指的是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这一天零时至一时,印度全境出生的一千零一个婴儿,其中有五百八十一人存活下来,这些孩子就是“午夜之子”。

这些孩子都具备不同的特异功能,比如有一对双胞胎姐妹能让每个见到她们的男人不顾一切的爱上她们。有的能够跨到镜子里去,有的能随意改变身体小,有的能随意改变性别,有的能用手治病,有的能吃金属,有的能穿越时间……等等。

她们出生时间离午夜越近,法力就越大。这其中两个离零时最近的,便是在孟买诞生的两个婴儿,一个是本书的主人公萨里姆•西奈,另一个名叫湿婆。萨里姆其实是一个英国人同杂耍艺人的妻子私通所生,湿婆的父母是孟买的一对穆斯林富商夫妇。但是,护士在他们出生时进行了调包。于是英印混血的婴儿便成为穆斯林富商的儿子。而这对夫妇真正的儿子却跟着杂耍艺人,过着贫困的生活。

本书讲述的,就是从萨利姆的外公开始的,整个家族跨越62年的宏篇故事。

《午夜之子》可读性极强,但也具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1、印度历史的复杂性

《午夜之子》讲述的是一段横跨62年历史的鸿篇巨著,将个人家族命运与国家历史相结合,个人行为经历融入在历史进程中,其中蕴含的素材极其丰富。它以重大历史政治事件为背景,从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到印度独立前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中印边界冲突、巴基斯坦政变、孟加拉战争、英迪•甘地的铁腕统治等,都成为故事发生的背景,甚至是主人公萨利姆直接推动的历史。历史事件与主角的经历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故事覆盖的地域包括克什米尔、德里、孟买、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地。随着历史事件的发展,印度次大陆的这些国家和地区,逐步经历了从殖民地到独立国家的转变。

如果我们不了解印度次大陆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很难理解主人公及他的整个家族的历史选择和命运走向。

作者鲁西迪本人正是在印度建国的那年出生的,他比他的午夜之子要早了两个月(6月19日)。14岁时,他被送到英国读书,后继续在英国剑桥大学求学,毕业后一直在英国工作。因此他本人可说即是一个局内人,又是一个旁观者,能够以既客观又不失民族情感的角度,去观察和感知这段历史。

2、印度文化的多元性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在被英国人统治之前,在印度次大陆上,从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印度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社会,以语言为例,印度据称存在800种不同的语言,官方语言也多达23种。不同的地方语言之间,不仅发音全然不同,文字也自成一体。印度南北方的差异就像异国一样,语言不通。

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社会,宗教对生活在印度次大陆的人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印度教中神话传说的丰富令我们难以想象,正如鲁西迪在小说中所说的,印度教中的神灵就有三亿三千万个,其中一些主神都有各各样的化身。伊斯兰教在印度次大陆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书中主人公就是伊斯兰教家庭,有大量篇幅描写穆斯林的风俗。

更重要的是,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将近200年,现代印度文化中又杂糅了西方的文化。因此,想要真正地去认识印度,就永远无法用一元论的观点去分析印度或者印度人,因为他们永远是复杂而多样的。这也体现了印度文化的包容性,如同书中描写的孟买,这座城市由殖民者建立,“是这座城市,它像只吸血的蜥蜴一样伏在炎热的夏日里。我们的孟买,它形状像一只手,但它其实是一个嘴巴,老是张开着,老是饿得要命,老是吞食从印度其他地方来的食物和有才能的人’’。

鲁西迪出生在印度,但却在英国接受教育。他出身于穆斯林家庭,却从小不信仰宗教,被其父视为伊斯兰教的“逆子”。在文化上,他始终处于一种“边缘”的地位,扮演着西方与东方文化之间的“混杂糅合”的作用。这样的身份使他能够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从而在他的作品中展示出多元融合的文化元素。

3、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

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1925年,德国文艺评论家弗朗茨·罗用于评论后期表现派绘画,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表现主义的一种。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最知名的作品,本书中大量的奇幻故事、午夜之子们超能力以及一个家庭灾难性的灭亡等,都有《百年孤独》的印记。

魔幻现实主义对于本书来说是非常合适的表现形式。古代印度本身就有丰富的神话史诗传统,在印度的传统观念上,历史与神话、传说、寓言本身就是混杂的,《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不仅是文学,也是印度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西迪杂糅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他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写实形式,把神话、寓言、通俗文化、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出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

书中多次提到印度神话,“湿婆”是著名的神话人物,萨利姆的妻子女巫婆婆帝就是神话中湿婆的妻子;小说第一句“话说有一天”是神话式的开头;以萨里姆为首的午夜之子们的各种超能力,可称为“幻想寓言”。书中的多个物件和概念,也都有其独特的隐喻,如床单、痰盂、多头妖怪、蛇梯棋、引流和荒漠等,我们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解读这些隐喻。

魔幻现实主义的崛起,原本是拉丁美洲人民觉醒的表现。本书中,鲁西迪通过借助怪诞的魔幻行为,揭露出印度这片土地上,不同时期不同政府的各种丑恶、龌龊、肮脏与卑鄙的行为。既有对英殖民政府暴行的控诉,也有对后殖民印度政府的质疑。

鲁西迪并不为讨好任何一方而写作,他的目的是要把历史“破碎化”。这些碎片是这片大陆上各个历史时期的细节层面的描写,上到政府最高***的政策决定,下到普通民众的底层生活。这些描写生动、真实的表现了社会现实。在碎片化的历史中,任何一个虚假的、不实的历史话语都将无所遁形。

下一讲,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节选个别章节,深入了解主人公的经历,解构历史、重新思考。

在读不同民族的神话故事时,我的乐趣之一就是在这些在地域上似乎相距海角天涯,民族性也千差万别的神话故事里总能找到些似曾相似的元素。比如说,本章标题中所提到的印度神话中的医神 双马童 神,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双子座传说与及佛教传说中的 观世音 。

关于天国医神 双马童 (Ashvins)出身源流的说法很多,梨俱吠陀(Rig Veda)中说他们是云之女神 娑朗由 (Saranya)和太阳神 苏利耶 (Surya即佛教 日天 )所生的双生子。也有说他们是搅动乳海产生的。

这对永远一起出现的双生子神被称为 双马童 (意为:马所生的)的原因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在《摩诃婆罗多》中称他们是女神 婆吒伐 化为马形和太阳神 毗婆薮 (Vivasvat太阳神 苏利耶 的另一形态)在天空中所生的孩子。

梵天往世书(Brahma Puranas)中记载的更为有趣一些。太阳神 苏利耶 的妻子 娑郎由 实在无法忍受老公身上的的热力,于是从她老公那里逃走了。(夏天到了,热性体质的朋友要注意了^_^),为躲避丈夫, 娑郎由 变成一只母马在凉爽的印度北部Uttara Kuru(北俱卢洲)的地方逍遥自在。但他老公太阳神 苏利耶 还是找到了她,这回他也以一只公马的身份接近他,然后,等动物世界播完之后,双马童就出生了。 双马童 其中一位叫 那萨底耶 Nasatya(意为真实) 另一位叫 陀斯罗 Dasra(意为善施)。

双马童 是医神,为天国众神医病。(天国的神也会生病?)他们的特点之一是美貌,“宛若双马童”是对凡人男子外貌最好的赞誉。但对于古印度人来说, 双马童 相比起在天国当医生,更喜爱在人类的世界里游历,帮助所有向他们求助的人类。

基本上在《梨俱吠陀》中 双马童 的形象常能让人们能联想到后世的救苦救难 观世音 。颂歌中提到,有人沉溺在黑暗的大海中,只抱着一根木头,向双马童呼救, 双马童 便驾着百桨木船救他脱险。还有人被坏人绑起来,扔在水里,最后被双马童救活了。有些人掉在了深洞或火坑里,也是 双马童 来救援他们脱离险境。

这样描写是不是会让人想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呢?

有一些学者认为佛教中寻声求苦的 观世音 形象的原型就是源于婆罗门教中的 双马童 ,而六相观音中的 马头观音 相则是双马童信仰在佛教中残留的另一证明。

在《摩诃婆罗多》中, 双马童 神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插话故事,

双马童 在人间游历的过程中爱上了一位名叫 美娘 (Arushi)的人间女子,这个女子原本是 芦箭王 的公主,但是当年年幼无知的美娘,出于好奇和任性,将因苦行而被蚁垤埋住的苦行者 行落仙人 (Chyavana)的眼睛刺穿了。所以为了平复 行落仙人 的怒气(仙人诅咒了王的随从们让他们无法排泄) 美娘 就被嫁给了这个年老又丑陋的盲眼苦行者。

俊美的 双马童 神双双爱上了 美娘 ,但是 美娘 却不愿意放弃自己年老丑陋的丈夫,于是双马童假意许诺可以让 行落仙人 恢复青春,然后让 美娘 在他们中间选一个做丈夫。 美娘 知道此中必然有诈,但是由于希望 行落仙人 回复青春,她还是同意了。

于是 行落仙人 和 双马童 一起跳起水中,等他们再一起上岸之时,竟然变成了完全一模一样的美貌青年。虽然孪生子VS行落仙人2:1的优势很明显,但是美娘还是运用智慧找到了自己的丈夫。(其实很简单:天神的脚不沾地,不会出汗,不沾灰尘,花冠也不会时间而枯萎,而且仙人看自己妻子的眼神是平静的,没有那种热情的欲望在其中)

双马童 希望赢取 美娘 的计划虽然失败了,但却并不是全无收获。

得以反老还童的 行落仙人 非常感激 双马童 ,因此, 行落仙人 承诺让 双马童能 成为在天帝 因陀罗 面前饮用苏摩酒之神。

和人间一样,天神之间也有等级和种姓,并非所有的神都能饮用从乳海搅出的那个不死灵药 苏摩酒 ,双马童天国的职务是医师,算是天国中的四种姓里最低的首陀罗种姓。天帝 因陀罗 很看不起这两位青年神灵,称他们是为自己的神子们治病的郎中,不配饮用永生之苏摩酒。

因陀罗 在 行落仙人 面前翻来覆去地说:他俩干的行当是郎中,都有一副色迷迷的长相,又总在凡人的世界东游西荡,怎能配得上安享苏摩仙酒。Blahblahblah

似乎除了天神之间的种姓差别, 因陀罗 对 双马童 的俊俏长相似乎也有点意见。反正他就是不愿意让 双马童 饮用苏摩,但 行落仙人 已经承诺过的事,怎会因此就放弃,完全不理 因陀罗 的抗议,依然按照规定的仪式为 双马童 盛上不死的苏摩仙酒。 因陀罗 大怒之下,使出了自己的独门武器雷电杵准备攻击 行落仙人。

在 因陀罗 的雷电杵还没有打击出去的时候, 因陀罗 的手臂就被 行落仙人 定住,动弹不得了。不仅如此,烦不了的 行落仙人 干脆一不作二不休,直接施展出召唤系奥义——召唤出了名唤“ 迷醉 ”可以吞吃世界的巨大恶灵,准备直接把 因陀罗 和其它反对 双马童 饮苏摩酒的天神吞吃掉。

眼看事情不谐, 因陀罗 不得已施展出自己在史诗时代的最大奥义—— 立刻服软 。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变的 因陀罗 向 行落仙人 和 双马童 道歉,郑重承诺 双马童 可以配享苏摩仙酒。于是 行落仙人 才将召唤出的恶灵收回,饶了 因陀罗 一命。

虽然没有得到美人,但却因此成了三十三天天神之一,得享苏摩仙酒, 双马童 这次也算是赚到了。

其实双生子神并非只有印度有,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也有类似的双子神,在希腊神话中他们的名字叫做 狄俄斯库里 (Dioskouri),他们是旅行者特别是海上旅行者的保护神,也是驭马者和赛车比赛的保护神。希腊人在身处困境的时候,总是会向他们求助,而他们的形象也总是与马有关。双生子的名字分别是卡斯托耳(Castor)和波鲁克斯(Pollux)。说起来他们还是 海伦 的亲弟兄。

没错,就是那个希腊第一美女 海伦 (Hellen),相信你应该知道,海伦的母亲 丽达 (Lida)与化身为天鹅的宙斯(Zeus) 广电屏蔽 之后生出了海伦。但是你知道吗?海伦是从蛋里生出来的,而且丽达同时生出的蛋还不止一个……

如我们现在所知,一个蛋里孵出了 海伦 和后来成为希腊联军统帅 阿伽门农( Agamemnon)妻子的 克吕泰涅斯特拉 (Clytemnestra也是最后杀死 阿伽门农 的人,两姐妹都不是省油的灯),而另一个蛋里则孵出了双生子 卡斯托耳 和 波鲁克斯 。蛋生的故事本来就够神奇了,但是更神奇的是,虽然是一蛋所生,双生子的父亲还不是同一个。 卡斯托尔 的父亲是 丽达 的人间丈夫斯巴达王 廷达柔斯( Tyndareus ) 而 波鲁克斯 的父亲则是神王 宙斯 。

由于血统的不同,双生子中的 卡斯托尔 只是个凡人,但是 波鲁克斯 却可以像神一样永生。在某次意外事件中,凡人的卡斯托尔不幸遇害,悲痛万分的波鲁克斯求得生父宙斯恩典,将自己的永恒生命与弟兄卡斯托尔分享,宙斯将两人的形象提升入星空,这就是黄道十二宫中双子座的由来。

为双生子还是凡人的时候很喜欢四处游历,他们曾参加过 伊阿宋 (Jason)寻找金羊毛的阿尔戈号(Argo)冒险,他们当时的在船上的职务就是在两根桅杆上瞭望守护整船的队友,大概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会被认为是船员的守护者吧,在古希腊,海员们如果看到圣艾尔摩之火(St Elmo's Fire)现象(船只桅杆顶端之类的尖状物上,产生如火焰般的蓝白色闪光),如果有闪电有两条,他们就会认为那是双生子 狄俄斯库里 在现身保祐了。

翻了一下维基,有“双生子”,“医生”,“保护者”,“与马有关”这些关键词的神其实在很多文明中都有,这会是巧合吗?

或许不同地域文明间的交流远比我们想像中要来得多。至少在欧亚大陆上,没有什么大的文明是完全独立,完全隔绝于其他文明的。在神话中寻找这方面的痕迹,对比着来看,不也是很趣的么?

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闻名于世的文学作品。这两首史诗内容庞大,情节生动复杂,艺术手法高超,在印度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两部史诗的篇幅之长,在其他民族的史诗中是非常罕见的。两大史诗成书以后,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成了印度教教义的核心。

各个时期中各大宗教或各种教派的信仰在东南亚各地往往交织混杂并行不悖。东南亚各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充分反映了东南亚文化具有多元化与相互融合的特色。

东南亚,指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一带,南望澳大利亚,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与孟加拉、印度相毗邻。东南亚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来自亚、澳两大陆的不同人种和文化在这里交织混合。这一广阔地区,民族众多,存在着多种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习俗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被学者们形象地称为“世界民族博物馆”。

丰富的宗教文化是东南亚多元文化的突出特征。东南亚信仰的宗教中有源自本土的原始信仰,有公元前后从印度同时传入的婆罗门教、佛教,有从公元前2世纪以后从中国陆续传入的儒释道三教,有13、14世纪传入的源自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还有随着西欧人的到来,从16世纪开始传入的基督教(天主教)。从印度传入的宗教信仰及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

从印度传入的宗教信仰:(1)原始信仰:包括生殖崇拜以及源自生殖崇拜或泛灵崇拜的对山的崇拜。(2)婆罗门教:大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以印度古代经书《吠陀》为经典,信仰多神,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为三大神,他们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护持和毁灭。(3)佛教:公元前6世纪由乔达摩·悉达多(尊称为释迦牟尼)创建。自其悟道传教到涅槃入灭后约百年间是原始佛教时期,其后至公元2~3世纪为部派佛教时期,分成了上座部、大众部等许多部派。2~3世纪到7世纪,法称论师时代,是大乘佛教占主导地位的时期。7世纪以后佛教又出现了呾特洛教派(即真言乘或金刚乘)。

印度宗教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公元初始前后几乎与婆罗门教同时传入东南亚的佛教,在十多个世纪里各种教派并存,在东南亚各地不同时段有不同教派盛衰。或有所交替,或同生共存,或出现变革。印度宗教对东南亚的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东南亚的文学和建筑艺术方面。

文学方面,可以以印度两大史诗故事为题材的东南亚文学和东南亚佛教文学这两类文学作品来说明。《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婆罗门教的经典,被誉为印度的两大史诗。两大史诗随婆罗门教传入东南亚。东南亚最早出现的《摩诃婆罗多》删节改译本是10世纪末东爪哇王朝达尔马旺夏王在位时用古爪哇语写成的《摩诃婆罗多》九篇“篇章文学”,篇名皆用原名。反映印度封建社会早期风貌的《罗摩衍那》对东南亚的影响不仅限于宗教,而且涵盖了东南亚的政治、哲学、文学、表演艺术、造型艺术、民族心理等等方面。《罗摩衍那》所描述的罗摩的故事,在东南亚流传的文本证据最早的是在9或10世纪。

佛教僧侣们为了宣传、吸引人们信奉佛教,在编写佛教经文时往往非常注意语言的活泼生动,文体也常常不拘一格,这就是最早在印度出现的佛教文学。随着佛教的传播,东南亚盛行佛教的一些国家后来也出现了他们各自的佛教文学。当然所谓佛教文学并非一定是那些传经布道之作,作品中明确地表露了佛教哲学观、世界观的也应纳入这一范围。

在建筑方面,可以东南亚三个著名古迹为例就能说明印度宗教的影响:(1)婆罗浮屠:婆罗浮屠的名字源自梵文,意为“山丘上的塔”,也有的学者解释为“婆罗门教的塔”。因佛像遍布塔身,故又称为“千佛塔”。(2)吴哥古迹:柬埔寨的吴哥古迹是东方四大奇迹之一,包括吴哥窟和吴哥城(束原文意:伟大的城市)。吴哥窟又称为吴哥寺,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3)塔城蒲甘:公元849年彬比亚王在位时开始建城。今日,城墙、城内的宫殿、市井、民居等大多已不复存在,人们能看到的是一望无垠的座座风格各异的大大小小的佛塔,身处蒲甘,“手指之处必有浮屠”,被世人称为“万塔城”,这正是佛教文化早期在缅甸传播、兴盛的见证。

中华文化的“儒释道”对东南亚的影响

儒释道的源流:“儒”本来是指儒家学说,并非一种宗教,但儒家学者中从董仲舒到康有为都把孔子看成是位教主,遂出现了“儒教”或“孔教”的说法。“释”字是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的别称。但是把“儒释道”连在一起来说,“释”就已经不是指印度的宗教了,而是专指中国本土化了的佛教大乘教派。道教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秦汉时的神仙方术。125~144年间,张陵倡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道教初步形成。其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宇宙、阴阳、万物都是“道”化生的。但在中国,“儒释道”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三位一体,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不能单纯地解释为一种宗教文化。

通过几世纪以来的人员交往与驻留活动,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的“儒释道”信仰遍传东南亚各国,日本、韩国等国称儒家思想为“儒教”,至今印尼仍有“孔教”之称,是其国内信奉的五大宗教之一……但是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影响最深、最为典型的地区数越南北方地区。

儒家学说是伴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势力向南发展,随着中原与交趾地区的文化交往而传入越南的。儒学输入越南的起始时间可上溯至赵佗建南越国时期,即公元前207年至前111年。赵佗在今越南北部及中部北区一带设交趾、九真二部,其政权沿袭秦朝政治体制,仿效中原礼教,推行“教化”政策,所谓“以诗书而化训『国俗”。除了国家政权的倡导以及地方官吏的推行,儒教在越南迅速流传的另一原因是南迁的中原士大夫们的弘扬和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的密切交往。佛教经过多种途径传入越南。从公元初年以后,交州(今越南北部及广州,合称交广之地)日益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和西方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中印僧人在此中途站相互交往,印度僧人经交州到达中国,中国僧人从海上往西天取经者也常途径交州。越南佛教既受从海道传入的印度和南海诸国佛教的影响,也受从陆路南下的中国本土化了的佛教大乘教派的影响。道教公元2世纪东汉末年初创,就通过移居交州的士人和在当地任职的官吏传入越南。传入越南的中国道教,首先是符篆派道教,其倡导的鬼神崇拜、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与当地人的原始信仰与习俗相似,一拍即合,故传播迅速。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走向上层社会,受到官方优宠,丹鼎派道教传入越南。 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早在7—8世纪,伊斯兰教初创时阿拉伯穆斯林商人就把伊斯兰教传到了东南亚地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13世纪末伊斯兰教才正式传入东南亚。15世纪出现了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第一次大发展,由几方面的因素促成,包括:贸易的发展;因政治需要马六甲王国改宗伊斯兰教;郑和下西洋直接促进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东南亚本来就深受印度影响,在印度南部13世纪改崇伊斯兰教后,印度穆斯林商人就把伊斯兰教传到东南亚。16世纪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来到东南亚,刺激了伊斯兰教与天主教争夺群岛地区控制权的斗争,形成了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第二次大发展,穆斯林商人边贸易便传教,到17世纪东南亚的海岛地区基本实现了伊斯兰教化。

因为伊斯兰教是后来才传入的,而且在传入的过程中,不仅要克服当地宗教的排他性而立足,后期又直接面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武力征讨和随之而来的天主教的抗争,所以发展起来的东南亚的伊斯兰教比起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教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已经本土化了,已非完全政教合一的模式。

伊斯兰教虽被定为马来西亚的国教,但其作用一直处于“象征意义”,未进入到政治与经济生活领域,直到今天,马来西亚都远不是一个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信奉伊斯兰教者最多的国家,但由于它是个万岛之国民族众多,早期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深远,伊斯兰化的时间较晚,其他多种文化对它先后都有所影响,所以新生的共和国建国时“建国五基”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在印度尼西亚的五大宗教中,伊斯兰教仅是其一,印度尼西亚的伊斯兰教更具包容性。而在文莱,早在15世纪文莱就皈依了伊斯兰教,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文莱苏丹国,伊斯兰教是文莱居支配地位的宗教,1959年正式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14世纪时,穆斯林商人就开始在菲律宾南部经商传教,15世纪时,先后建立起两个苏丹政权,但在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武装入侵菲律宾并建立起殖民政权,造成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在菲律宾的直接对抗,一直影响着菲律宾的发展至今。东南亚其他半岛国家所处地带,偏离了东西交通的主航道,穆斯林商人足迹罕至,加之半岛各国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所以伊斯兰教在这些国家影响较小。

宗教对东南亚国家的社会生活有深刻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创造了以宗教文化为特征的著名的蒲甘文化、吴哥文化、婆罗浮屠文化和巴厘文化等,其文明发展不仅打下了印度文明、中国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的印记,而且与东南亚国家固有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本地化民族化的东南亚文化,“差异大于类同的统一”,或者说在多样化中的统一,是东南亚文明的基本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65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