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情境下,决定自我效能感的四个主要因素:1行为成就:效能期望主要取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前的成功导致高的效能期望,而以前的失败导致低的效能期望。2替代经验:观察他人的成败,可以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与自己的成败相似的影响,但作用小一些。3言语劝说:当你尊敬的人强烈认为你有能力成功的应付某一情境时,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4情感唤起:高水平的唤起可导致人们经历焦虑与紧张,并降低自我效能感。“有些人虽然条件(物质或非物质)优越,但还是自卑”,可见自信感并不完全单纯由自身条件而决定,也与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价值有紧密的相关。自我效能感理论背后的因素分析或许能告诉我们,自信心的形成由多方面影响着:既往的经历、所处的环境(包括重要的人际关系环境,是否能提供比较宽容、支持、理解的空间)以及自身的性格特质等。
可见,真正有自知觉悟的人,才能算作是聪明、智慧。
一个人心中有聪慧,脑中有智慧,自然可以坦然面对人生,发自内心地感觉自信。
那么,一个人的“自知者明”来自于何方呢?
其实,就是来自于平日里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来自于一个人气质和价值观的塑造过程。
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
2、自强的人生态度;
《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几千年过去了,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苦难,依然能够一直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我们血液里流淌着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而这也是我们全体中华儿女拥有强大民族自信心的根源。
国家和民族是如此,个人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的自信心,其实也是来自于自己的过往经历,来自于一直不变的自强人生态度。
如果我们过去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取得了许多成就和辉煌,看着眼前一大顿荣誉和证书,我们难道不会为自己感到骄傲,难道不会对未来充满自信吗?
3、自律的人生习惯;
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集合了勤奋自律、早起早睡、酷爱读书、坚持运动、健康生活等等众多优秀习惯于一身的人,你还会没有自信心吗?
就如富兰克林所说: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
常言道:思想决定命运,性格决定命运。
其实,归根结底,习惯才是决定人生的关键。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
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
态度中的感受是指人们对事物存在的价值或必要性的认识,它包括道德观和价值观,价值观以得可偿失为条件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而道德观则能使人们不惜任何代价甚至是不惜生命来达到一些目标目的;态度中的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意向是指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是人们的欲望、愿望、希望、意图等行为的反应倾向。
态度来源于人们基本的欲望、需求与信念,从认知过程来说也就是道德观与价值观,就行为过程来讲其由从低到高产生可分为个体利益心理、群体归属心理和荣誉心理三个层次。
态度一旦形成,可以以两种形式存在: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外显态度是指我们意识到的并易于报告的。人们也有内隐态度,是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而且往往是无意识的评价。
好的态度有:热情、乐业、耐心、恒心、爱心、努力和毅力等。
成功人士大多都是控制情感的高手,他们能做到对所有人都温文尔雅,在人前不暴露自己的情绪。这是一种极端的自律,用行为控制情感,做到从来不显摆,其实,在感情中也能借鉴成功人士对情感的控制,处理好行为和情感的关系。
一、 情绪爆发前冷静五秒钟
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因为某件事情生气时,气血上涌,克制不住的大叫以求宣泄情绪。但是往往在情绪宣泄后产生后悔的情绪,指责自己为什么要伤害别人。所以,与其时候自责,在别人心中树立如此不好的形象,不如在发火前冷静五秒钟。在心里默数五个数,并问问自己,这件事情真的值得我发脾气吗?
二、 别人不是你的情绪垃圾桶
比起暴力对别人的伤害,情感支配往往是更严重的伤害。有些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一遇到不顺心的是事情,就爱到处说,像一个“祥林嫂”一样,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对于这部分人,一定要给自己更多的心理暗示,别人不是你的情绪垃圾桶。都是成年人了,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人变成熟的表现,从控制情绪开始。
三、 及时发泄情绪
负面情绪不能一直憋在心里,气球气体过多会爆炸,人内心憋着负面情绪过多会出现心理问题。这时,就应该做点什么发泄自己的情绪了。发泄的方法很多,比如最简单的大吃大喝,在操场上狂奔,做极限运动,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声哭出来,去宣泄室砸东西,看心理医生等等。让负面情绪成功排出,一个人才能真正安静下来,对自己说一句:没关系。
人生中的首次爱情经历通常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个人初次接触到爱情、感性情感和人际关系,这种经历可能会对一个人的人格、价值观、性格和行为方式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受到个体的性格、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个体自身的态度、行为和反应等因素的影响。
在心理学的角度看,首次爱情经历可能会对个体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首次爱情经历可能会对个体的情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恋爱中,人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交流、共享和理解对方的情感,这需要一定的沟通技巧和社交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能会面临许多情感问题,如情感依赖、情感失落、情感冲突等。如果个体能够处理好这些情感问题,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成熟、理智、负责任。同时,他们也可能会形成自己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方式,如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对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技巧等等。
其次,首次爱情经历可能会对个体的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恋爱中,个体需要对对方的需求、想法、感受进行理解和认知,同时也需要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这需要一个清晰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也需要一个灵活的思维和反应方式。如果个体能够处理好这些认知问题,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敏锐、思维开阔、理智和有自信。同时,他们也可能会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如对异性的认知和交往、对爱情的期望和追求、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和理解等等。
最后,首次爱情经历可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恋爱中,个体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信任、支持关系,同时也需要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矛盾。这需要一个有效的行为方式和沟通技巧,也需要一个积极的行为态度和行为准则。如果个体能够处理好这些行为问题,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成熟、理智、负责任和有自信。同时,他们也可能会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准则,如对爱情的追求和维护、对人际关系的态度和行为、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取向等等。
在社会学的角度看,首次爱情经历也会对个体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角色产生影响。在恋爱中,个体需要与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交往,这需要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同时,在恋爱中,一个人可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情人、朋友、家庭成员等等。这需要一个清晰和协调的社会角色认同和转换能力。如果个体能够处理好这些社会角色和交往,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成熟、灵活和有自信。同时,他们也可能会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交往模式,如对异性的认知和交往、对朋友和家庭的关系等等。
总之,人生中首次爱的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方面、复杂而深刻的。这需要一个人从心理、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如果一个人能够积极面对和处理好首次爱情的经历,他们可能会从中获得成长、收获和幸福。
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我们的选择和行动大多披着理性的外衣,以致人们忽视了情感的重要作用。情感究竟何时以何种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从购物到投资),始终令许多管理者感到费解和迷茫。
根据行为营销学领域的广泛研究,我们对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五大情感因素进行了探讨。了解这些因素,将有助于公司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不要忽略微妙的情感 我们往往关注强烈情感的影响,却忽视了那些微妙的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左右着顾客的行为和选择。比如,芬芳的气味、曼妙的音乐可以吸引顾客走入一家商店。航空乘务员的一丝微笑能够鼓励乘客购买免税商品。这种简单的改进,比如消除小小的不适,营造积极的氛围等,很容易实施,却能够将路人变为终身顾客。
瞬间心情可产生持续影响 众多商家已经认识到可以利用消费者的七情六欲左右他们的瞬间决定。虽然只是短暂的瞬间,但是此刻的心情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一旦因为某种情感做出选择,将会始终面临内外的压力,必须在今后做出类似的选择。我们的自我形象——公正、慷慨、节约、保守、风趣、有社会责任感——以及我们期望留给别人的印象,将促使我们日后的行为与这种形象保持一致。商家可以利用“自我形象的一致性”特点吸引顾客。
此外,曾经的愉悦会引导未来的决定。所以,要趁着顾客心情不错时促使他们对产品或服务做出评价。这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回忆和购买意愿。
利用负面情绪 如果商家面对顾客的负面情绪采取明智做法,它们就能化不满为双赢。办法之一就是向顾客提供排遣不佳情绪的途径。
例如,保险公司会提醒你人生处处是风险,随后给你提供消除负面情绪的机会,让你购买一份安全感。汽车销售人员、房产中介等许多职业人士很善于激发顾客的负面情绪,尤其是让他们产生焦虑或担心将来会后悔,这样就可以迫使消费者做出决定:如果你现在不下手,你一直犹豫不决的车子或房子就要被别人抢走了。慈善组织让我们通过捐钱或奉献时间的方式摆脱苦楚和内疚。
倾向性情感记忆 消费者在回忆情感体验时存在系统性偏见,他们不是将整个消费行为平均地来考量,而是格外关注消费过程中的高潮、起伏或结局。消费者最刻骨铭心的并不是第一 印象,而是最后印象。因此,有些行业会在顾客体验的最后奉上一份免费代金券或礼物,而有些行业则会在最后为VIP顾客安排顶级客服人员。
意外情绪人们常常错估情感的力量与影响。我们只要反省一下,就不难发现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我们完全按照购物单采购的次数多吗?人们为什么会购买明知不需要或价格超出承受力的东西?为什么股票在不断亏钱,我们还继续持有?
尽管我们的大脑已经清晰描绘出今后的计划,而且我们忠于该计划,我们也可能临时做出改变,因为我们无法计划日后的感受。心血来潮无论对消费者本人还是对商家都是不利的,因为从长远来看商家将失去顾客和他们的钱包。所以商家应当予以干预或采用事先承诺的办法,让顾客重归理智,保持清醒。例如,可以让消费者坚持执行储蓄计划,以防他们过度消费。
在以上所有方面,管理者如果能够更好地理解情感的作用方式、作用时间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就可以给顾客提供更好的暗示,获得预期反应,从而在与顾客接触的每一环节使他们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达到最高。
你好,很高兴为你答题
许多人认为,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问题来了,当我们讨论“情感支持”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呢?
我想,情感支持不同于别的支持,就是这种支持不是建立在单纯的理性和证据链上的,如果你是因为我说的有道理,逻辑严密而支持我,那这种支持不叫情感支持。因此,情感支持包含着一种超越(狭义的)逻辑之上的支持,一种近乎无条件的支持,这种支持是对另一个人本身的信任。婴儿什么都做不了,但妈妈看到婴儿就想要去支持他,反馈他的情感,婴儿感到了妈妈的信任也会更加敢于探索和学习。
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信任。信任别人其实是需要以信任自己为前提的,但在外人看来这与过度依赖的表面差别好像不大。在普通人看来,如果某甲完全相信某乙,完全配合乙的决策,那么,很容易产生“甲支持乙肯定是因为甲太不独立、太没主见了,所以才会永远不直接地反对乙”的想法。
“人是社会的动物”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这两句话怎么可能都是真的呢?对于正常人来说,同时认同这两个观念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太不可思议了。
毕竟,对于习惯从“人是动物”的角度来进行自我定位的人来说,“世界”是外在于“我”的,“人心隔肚皮”,所有外在于“我”的身体的东西都是“非我”,怎么能有人狂妄到认为“世界”内在于我。
但对于具体的人来说,这世界确实是经由“我思”及“我感”才“存在起来”的。譬如楼下的清洁工大叔,如果我不曾对之投之以情感,并因为这一情感关切而展开层层剖析,那么,在我未来的回忆中,这位大叔便从未在我的世界存在过。即使曾经短暂地存在于我的世界,但如果我不曾用语言将之详细叙述,那么,对于未曾关切过这个特定个体的人来说,他也算是从未存在过。
从另一个角度,当我从关切楼下这位具体的大叔到反思清洁工群体乃至更大的农民工群体或世界上林林总总的各式体力劳动者,我的世界便越来越丰富起来。我既能时时以一个“读书人”的视角去感受世界,也能以一个“苦力”的视角去感受世界,推而广之,当我关心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个体,由此关心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群体,甚至是一只狗狗,一只猫咪,一只小仓鼠,我感受世界、诠释世界的方式将越来越少地受限于我的小小的有限的女性身体。
每次当我对一个“非我”投以关切,我都将自我的边界打碎,将曾经陌生的“他者”纳入到我的世界中来,纳入到我的自我概念中来。所以我不仅为我所在的“生于农村的女孩”发声,我也为生活优渥的女孩发声,我不仅为女人发声,也为男人发声,不仅为年轻人发声,也为老人、孩子以及种种与我看起来不同的人甚至动物发声。
我的边界是我认知的边界,那个边界让我知道我还有许多“暂时不知”,但那些“暂时不知”的,也是我关切的,也是我想要将之在我的世界确立起来的。
我的情感没有边界,因为我知道我理让我知道我还有许多“暂时不知”,但那些“暂时不知”的,也是我关切的,也是我想要将之在我的世界确立起来的。
我的情感没有边界,因为我知道我理解世界、爱世界的方式,就是我确立自我、爱自己的方式。
我为了更好地爱自己而去爱这世界上的一切,爱一切我熟知的及暂时陌生的。
“敞开心扉去爱”不必然导致自我边界的破碎,反而,更可能导致“我”的边界的扩张。
关注情感的女性会相对男性来说更容易理解我在说什么(虽然多数女人与男人一样被束缚在竞争之中,暂时无法关注自己的情感,也可能会认为我说的话是天方夜谭),也更可能对我的世界观表示认同。但对于许多男性来说“女人更关注情感”则是一种“性别的劣根性”,认为“女性总在求关注、求认同,这太幼稚了。”
女人真的“比男人需要更多的情感”吗?
我想到“The Women’s Room”中的米拉与诺姆的故事。他们在双方一穷二白时相遇,妻子米拉在情感、事业上都一直无微不至地支持着丈夫,婚姻初期还独自挣钱养家以负担诺姆的学业,担当了ATM、保姆、奶妈、whore等多个角色,还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丈夫的自尊,在每次表达否定意见前都深思熟虑,在丈夫每次表达想要冒险时都全力支持,结果丈夫时而因为觉得妻子太过冷静而觉得她一直在控制自己,时而觉得因为妻子对自己事业的参与度不高而觉得妻子“无能”,偶尔在妻子表达负面情绪时觉得“女人家歇斯底里真是幼稚”,但又经常觉得妻子很冷静理性,是难得地与他平等交流的人,只是当他进入“平等交流”的状态的时候,他看不见妻子,只把妻子当成抽象的、自己的精神的外在投影。
到后来,他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妻子“过于关心琐碎的东西”,没有自己“大气”。而对于他曾经获得过的来自妻子的大量的物质与情感的支持,他没有印象。
他们只是全世界无数被认为是“模范夫妻”的一类男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存在与此不相同的模范夫妻的案例,这里暂时讨论这一个类型)。
(我觉得Marilyn French将这本小说命名为“The Women’s Room”实在是很天才,因为这个词组不仅暗合了“男人属于辽阔的公共空间,女人只属于厨房与卧室”的社会偏见,同时还可以被理解为是“女性的(窘迫)空间”,或是“这本书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空间,以及看到同类的空间”。)
不止在男女关系这一项上,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世界给予男性的积极情感比女性多很多。
情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主观性:情感是主观体验,是个体对内外刺激产生的感受和反应。每个人的情感体验可能因个人经历、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多样性:情感具有多样性,包括喜悦、悲伤、愤怒、恐惧、厌恶等。不同的情感对应着不同的感受和情绪状态。
时效性:情感是一种瞬时的体验,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迅速产生,并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
强度变化:情感的强度可以有所变化,从轻微的情绪波动到强烈的情感体验,取决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程度和情境的影响。
影响行为:情感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起着指导作用。积极的情感可能促使人们追求奖励和满足,而负面情感则可能导致回避和逃避。
可塑性:情感是可塑的,它们可以受到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个体可以通过认知重构和情绪调节等技巧来调整和管理自己的情感。
这些特点使情感成为人类丰富内在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具有深远影响。了解情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并加强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