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乖越容易讨好,越远离真实的自己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大概是讲述有个网友小时候奶奶带他出去玩,走到路边的糖果摊时,奶奶指着他说:“好孩子,你想吃吗?”
他摇了摇小脑袋说:“不想要”。
奶奶开心的表扬孩子:“我孙儿真乖,从来不乱要东西”。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哪有不想吃糖的,自己面对想要的东西却强忍拒绝,有人觉得这是「延迟满足」,但我想说,如果这样长期下去,孩子大概慢慢会变成一个以满足他人意愿,甚至讨好他人,忽略自我真实感受的“工具人”。
”讨好”这个词并非是贬义词,很多人之所以是认为能更好的生存与成熟的策略,但根据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写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个公式:
成熟=为他人着想(讨好)+勇气
所以他认为,从小特别乖的孩子,自然更容易为他人着想,可现实情况却是这类人却缺少勇气,也就是说这些人压根不成熟,而且总是陷入损己利人的怪圈,常常失败,心理问题更多。
太乖意味着太“压抑”我在过去很多文章都提到过,一个孩子太乖一定是因为过度压抑自己导致的,根据精神分析来看,人的本能是有攻击性的,如果我们想健康的生活,就一定不能完全压抑它。
假如一个人的攻击性无法象征性的表达,那么这股能量并不会消失不见,而是会转向内部世界,变成自我攻击。
要知道一个人严重自卑、患上抑郁症、强迫症甚至躯体化障碍都和这个有巨大关系。
比如之前我的一个来访者从来不会和人吵架,但它总是觉得胸闷,去医院各种检查都没事,后来咨询过程中,他开始释放自己,先从咨询室内开始发泄真实感受,最终胸闷问题得到解决。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懂事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比如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压自己家孩子的自信,还美曰其名为我是为了给孩子压力让孩子变好。
太乖会形成僵化思维生活中你发现了吗?很多乖孩子缺少一份「灵气」。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做“防御机制”,其中有个防御叫做「理智化」,也就是习惯用思维和理智处理人性真实的情感,可这会切割与隐匿了正常人性当中的感受体验,过度地陷入在思维当中的时候。
这就像很多神经症患者的防御,它时刻提醒患者要谨言慎行、遵守规范,但同时也会造成思维和行为的刻板僵化。
比如「应该思维」,我之前患严重抑郁症的时候就是被这个问题搞得痛苦的要死,我严重抑郁的时候一点饭都吃不下去,但是我潜意识总觉得我这么大的人就“应该吃很多的饭”,或者我抑郁的时候工作效率低,潜意识就会认为“应该更加努力”。
最后我被割裂成一个“应该自我”;另一个“现实自我”。
“应该自我”就像一个理性的、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玩乐上的「效率机器」,而“现实自我”则是不完美的,情绪化的。
这样长此下去我越来越痛苦,甚至没有了情绪。很多人都觉得我活得僵硬死板,这都源于小时候我被有条件对待,懂事了父母就奖赏我,不懂事就冷落责备我,所以我潜意识形成了“应该思维”。
但这些都严重限制了我的创新,其实我有很多想法,都是因为这些僵硬思维让我失去很多机会。
还有你要知道,理智化的人都是为了防御过强的情绪感受,但事实却是没人能把情绪消除,哪怕利用理智化防御也不行。
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提出一个问题:“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你知道吗?”
这一问话传递出了孔乙己的情感隔离,他借助自己读进去的书,构建起“读书人”的特殊优越身份感,以“理智化”的防御来抵御自己真实处境中的窘迫与孤独。
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懂事,我们需要爱那些太乖的孩子被爱的有条件,所以更需要无条件的爱。
一个人只有先被爱才能爱人,这是太多经验和实验研究的成果。
心理防御是将不愉快情绪的组成部分从意识觉察中驱逐出去的心智操作,是精神分析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当人们对自身的防御机制和感受有了恰当的洞察,他们就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其非理性行为、症状以及态度的意义和根源。
1、投射
你将你自己的情感、冲动或者愿意归结在另外一个人身上,从而扭曲了你看待这个人的态度。生活中偏见的产生,部分原因来自人们将他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所不喜欢的特性投射在别人身上。
2、内射
通过使用自己的感受、知觉、记忆和整合,在你的脑海中建构了关于另外一个人的形象。也就是说你看到一个人,并记住了你所看到的、你所评价的,然后你对自己的感知和记忆进行了组织,形成了这样一个“心理表象”。如果你把内射作为为了避开对一些情感反应的防御,你就变成了跟你脑海中想象、臆想出来的形象一样的人。
3、幻觉
精神病性的人会看到或听到一些念头,这些念头不仅仅不真实,而且象征着那些他们在尝试不去思考的东西--愿意、意见、想象或是批评。而且他们还无法辩识出他们所看到或听到的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想法。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现实检验、现实辨别、抽象化过程以及初级过程的包容度方面的自我功能是不起作用的。如果起作用的话,将会用“白日梦”或“错觉”等来描述所感、所知、思维、自责甚至记忆的内容。
4、投射性认同输入标题
通常被用于三种情况:
你在另外一个人身上看到太多的自己,以至于你对他或她产生了巨大的曲解;
透过行为或态度,使他人受到激发而产生一些你不喜欢在你自己身上出现的情感体验;
透过行为或态度,使他人受到激发而产生一些你不喜欢在你自己身上出现的情感体验以及表现得像那个曾经激发你讨厌的情感的人一样;
5、投射性指责
你对某件让人苦恼的事情负有责任,但你通过指责他人而不必让自己感到不负责任或疏忽。这种机制在家庭和工作中最为常见,而且它通常遭到被指责的人通过重申事实来驱散,并习惯性地补上一句“所以,不要老是说是我的问题”
6、否认
这是大脑具有的、不对现实情况进行注意的一种试,说人们在否认现实就是暗指如果不是因为开启了防御的话,他们将会看到现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区分是,要区别那些有现实检验能力缺陷的人和那些能够看见和理解现实但拒绝这样做的人。否认又可以细分为四种:
本质否认:对现实的否认,即使有大量的证据证实其存在;
行动上的否认:通过行为象征性地表达出‘那个令人厌恶的事实并非真的’;
幻想中的否认:坚持错误的信念来回避去面对通常是令人感到恐惧的现实;
言语上的否认:利用一些特殊的字眼像魔法般的使你上信现实的虚假性。
7、失区别(自体-客体融合)
你变成了他人要你成为的那个样子以避免令你困扰的情绪出现。失去区别可以跟被动和与攻击者认同联合一起发挥作用。在这种联合的情况下,一个人会变得易于被狂热分子所摆布。
8、分裂
把一部分看成是完全地怀有敌意,而另一部分则完全地亲切又可爱。分裂者通常认为某个特定的人要么是只有爱要么是只有敌意,而看不到绝大多数人有可能同时具有可爱和可憎的品质。
9、泛灵论
把人的属性赋予非人类实体上,以此来防止人类的沉沦。几千年来许多宗教信仰都把生命特性赋予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体和偶像身上。作为一种悲伤的防御方式,水晶球可以跟逝去的爱人“通话”。
10、去生命化
如果别人不把你看成是人,那么他们就不需要担心是否信任你。
11、反向形成
你将某件事转向了它的反面。常见的是你是如此的友好以至于你无法说出自己是生气、不开心的。在完美主义、吹毛求疵、小气的人身上都牵涉到反向形成。拥有这些个性的强迫性人群通常怀有无意识的反叛性冲动、与依赖有关的愿望以及苛刻的自我批评。相反,反向形成使他们分别表现得过度有礼和准时、工作狂一般,甚至过于冷静等。
12、撤消与仪式
撤销可以指你违背自己的良心以便把你从被自己道德驾驭的感觉中解脱出来。撤消也可以发生在强迫性仪式中,此时你象征性地做一些自己感到内疚的事情来对抗你的良知,而后又用另外一种象征性的行动惩罚自己来赎罪。有时候后面的这个行动会神奇地撤消前一种行为。
13、情感隔离
你从意识的觉察中移除了(不知道你自己在这样做)对情感的感觉(思维内容则还停留在意识中)。
14、外化
一种特殊形式的投射,即你把自己内心的一部分体验成你的“外界”,你可能认为某些人或者社会会批评你,而事实上是你自己感觉到自责。最常见的就是“你大概会认为我是一个糟糕透顶的人”“你也许会认为我说的不对”等等,然后再透露一部分自己的那些令人难堪的行为,这个时候最好的回应是“听起来似乎你预计我会是一个苛刻的人,可能是你感觉到了自责所以你也以为我会批评你”。
15、转向自身
有自杀倾向的人不喜欢自己对其他人感觉到暴烈的愤怒,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把愤怒发泄在自己身上。
16、消极主义
拒绝合作,这样就可以不用与他人靠近。
17、分隔
阻止自己进行联结,因为把事物摆在一起象征着一些糟糕的事情,这种对整合的抑制有异于整合性缺陷,但看起来总是像那么一回事。
18、敌意的攻击
目标导向的失败感会引起敌意的攻击,这种敌对状态随后可以被用来避开不愉快的感受和想法。
19、置换
你对某人有一些看法,但是却把它体验到其他人身上了。
20、象征化
你赋予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面以特殊的涵义。
21、凝缩
你毫无逻辑地把完全不同的想法、影象、客户表征联系在一起。
22、幻想形成白日梦
你在意识中想象一些事情,但是你知道这只是自己的幻想,这种幻想可能会满足一些愿望让你暂时性地减少一些痛苦或愧疚感。
23、搪塞
有意识地撒谎,这种很普遍的防御机制经常被心理咨询师低估。撒谎是那些重罪犯的特点,而且习惯上还伴随有投射性指责和合理化。
24、虚构
一种开始时准确的知觉后来在广泛的、不现实的、自大的、个人阐述、联想中变得迷失。它的发生与自我缺陷有关,更准确地说,虚构作为一种防御心理以不假思索地说谎来呈现,通常是为了缓解由于未参与或未经历过而引起的低自尊。
25、压抑
把一个情感(情感分为感受和想法两部分)的思维内容无意识化,而且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压抑一些事情。反之,如果你刻意去忘记一些事情那么你是在压制它。在惊恐发作时,人们会感到紧张不安,会出汗。然后他们会感到“紧张”,这种焦虑的不愉快感受在意识中留下,而触发这些感受的想法却没有。
26、否定性纪觉
对发生在你面前的真实事件视而不见,因为它令人苦恼或它象征着一些令人苦恼的事。
27、力比多退化(性心理退化)
由于神经症,你无法忍受自己一直想到性和独立自强,而且它们还令你觉得内疚,所以取而代之的是表现出幼稚,并且避免自己变得性感或具有攻击性。
28、自我退行
对功能造成干扰:一种自发的自我功能或自我力量停止发挥作用,以至于你无法识别出自己感受到的某些不愉快感。
倒退回较早期的防御机制:你开始使用许多出现在儿童发展早期阶段的防御机制。
无能的防御活动:你的防御机制未能阻止可怕的想法,而这种失败通过用苦难惩罚你来减轻内疚感。
29、限时推行
你想着自己早年生命里的时光,以便逃避不停地想到当下的冲突。而且时不时地开始像自己在较早的发展阶段那样去思考、说话或行动。
30、形态学退行
你宁可去睡觉和做梦也不愿面对现实或承担后果。作为防御你将从意识转入到无意识中。
31、压制
你总是刻意地试着忘记:一个情绪里面的思维内容或者这种情绪的思维内容和感受。这是一种成熟的防御,因为它常常具有适应性。
32、与幻想认同
你开始按照你设想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来行事。
33、与父母潜意识或意识中的愿望/期望认同
你做了那些你父母告诉你不要做的事,而不是去做他们告诉你应该做的事。随后他们在你的身上看到他们(有时避开了的)堕落的愿望并且暗自从你的品行不端中获得乐趣。当他们批评你的时候,你的内疚感得到了缓解,但你依旧任性下去。
34、与理想形象/客体认同
你模仿某个你认为非常棒的人来行事。(这个人确实很优秀也可能是你自己设想的全能型/全才型的一种投射)。
35、与攻击者认同
事前:你预感到某人的敌意后抢先表现出不友善的态度。
事后:你以虐待的方式对待一个人/动物,因为曾经有人这样虐待过你。这样可以保护自己免于感受到愤怒。
36、与受害者认同
你通过容许自己被伤害或通过使自己受到伤害来让自己表现得像另外一个人,你这样做是作为一种救赎的愿望或是为了竭力摆脱自己的愤怒或内疚。
37、与丧失的客体认同
你抓住你失去的所爱的人的一些东西,这样你就不会感受到悲痛。
38、与内射物认同
在潜伏期,在你形成了关于某人的影像后,你最终会使这一影像成为你超我的一部分。
39、对攻击者的诱惑
当某个人对你来说很吓人时,你以性或谄媚的方式来诱惑这个人,以证明你自己并不害怕。诱惑攻击者的人可能还使用了反向形成、判断力的抑制、逆恐或最小化。这些防御可以在一个人的择偶方面造成巨大的破坏。如女人相信通过表达对他的爱而能够改造一个男生。
40、升华
因为你有着骇人的幻想或毁灭性的幻想,你通过从事有益的活动来进行防御,这些活动在某些程度上象征性的代表了这个幻想。没有人会知道这个幻想,包括你自己在内,而你通常把它表现为一种健康的嗜好。
41、挑逗/挑衅
你表现出某种行为以使得别人对你做某些事情。如果他们伤害了你,说明你刺激了他们,使他们做了一些令你痛苦的事情,也许是为了惩罚你以减轻你自己的内疚感。这些人通过内心有个明确的动机。尤其是受虐狂,激起他们自己的痛苦也许是为了试图缓解自己的内疚感,他们有很多理由把痛苦强加在自己身上,包括:
为了控制自己所害怕的不愉快经历出现的危机;
通过拖延向自己证明,他们能够反复地忍受别人必须等候他们然后对他们感到恼火的那种痛苦处境;
为了使他们自己对受害者的狂怒的冲动不被意识察觉到;
以表征的形式无意识的重复先前的创伤以试图去具体化一些魔术般的想法,并使那些创伤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为了激发那些指向他们自己的敌意或批评,而事实上是他们对别的人感觉到的敌意或批评;
无意识的想象自己是在消除一个可怕的对象的敌意;
为了紧紧的依附一个人以便感受到自己可以控制因失去那个人而引起的焦虑;
42、合理化
你制造了很多借口,如果你是强迫观念性的,除了合理化,还会有隔离、反向形成、撤消和理智化。
43、穷思竭虑
过度分析,努力的想解决问题,但实际上是在通过反复地检阅同样的一些想法来回避对其他想法和感受的觉察。实质上,你使自己的思绪像轮子一样快速运转。
44、逆恐行为
你越是害怕什么,就越会失去什么,以此来向自己证明你并不害怕。
45、理智化
你变得沉浸在一种不合逻辑的行为理论中,它帮助你不必去面对自己的感受。
46、社会化与疏远
你用你的社交能力来分散你的注意力。如果你感到抑郁你就让自己沉溺于频繁的社交活动中来缓解不愉快的感受。如果你有自尊方面的问题你就努力地使自己相信别人喜欢你。
47、自我功能的本能化
你给一种自我功能赋予了敌意的含义,以避免想到自己对驱力愿望产生的冲突感受。如果你把该功能变成某种有欲望的东西,那么你是在使用力比多,如果你把一种自我功能变成某种带有敌意的东西,那么你是在使用侵犯化。
48、自我功能的抑制
一旦你对一种自主的自我功能赋予了一个有敌意或欲望的象征性含义,这种自我功能就会跟你的超我发生冲突,并引起内疚、焦虑和抑郁的情绪。随后你的大脑可能就停止了这些本能化的自我功能以保护你远离这些感受。
49、理想化
你认为某人是最好的, 但事实上这并不正确。人们会理想化别人是因为:
自恋的投射,以减轻因缺陷而引起的羞愧感;
夸大自体的影像跟那些理想化的双亲影像的融合,以自视过高加上美化地曲解他人对自己的重要性来迷惑他人;
爱以避免体验到失望以及移情,把别人看成拥有自己不曾有过的理想化的人设;
50、贬低
你认为某人是卑劣的,但事实上他不是。你这么想是为了维护你的自尊。
51、幽默
你开始到处开玩笑,那么你就不必去想你是多么的心烦了;幽默并不总是防御机制,有时可能会输入一些不恰当的含义、夸张的言语、简明的隐喻、驱力相关的幻想、虐待性的象征、语法上的倒装以达到制造欢乐的目的。
而当幽默变成了一种兴奋、说话快、开玩笑或感受自己无敌的时候,这是为了缓解抑郁情绪、愤怒和羞愧感。
52、具体化
你停止使用抽象化思维,反过来寻找一些具体的、实质性因素作为问题的解释。
53、不认同
你试图让跟某些人相似。
54、团体形成
你让自己身边围绕着一群人, 这样你就不会为自己的情感亲密或欲望有所行动。
这是一种适应性的诱因,对于那些追求身份认同的人来说是适应不良人际的。
55、禁欲主义
避免跟人接触以便回避痛苦的丧失或批评。
56、同性客体选择
你的同性伙伴会减轻你那些跟异性关系相关的焦虑。
57、一种情感对另一种情感
你把注意力聚集在一种情感反应上面,以回避对另一种情感的体验。
58、高度抽象化
你荒谬地过度使用抽象原理。
59、缄默
你停止讲话以避免被看穿。这种操作可以使用一种特殊形式的压制,跟判断力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进行使用。
60、绕舌
你说的太多了,但是并不详细或切题。尤其是那些表演型人格的人,他们的“健谈”保护他们远离了多种不同的焦虑。
61、回避
你远离某些情境是因为他们的象征性含义会激起你一些相互冲突的感受。这是一个次级防御,通过是在压抑、象征化、置换这些防御已经引起了一个症状之后才出现。
62、被动
你采取一种依从的或唯命是从的态度。如果是为了一个好的理由而有目的地这么做,那么你是在使用判断力来进行适应。但如果你在一些需要活力的情况下总是不自觉的默认同意,那你的被动就是一种适应不良的防御。
63、自大感/全能感
你相信自己比其他任何一个人对你价值的估计都要更有价值。因此你不必去面对自己的缺陷,因为那是一个多么令你苦恼的心理运作啊。
64、被动转主动
一种情况是“不等你开除我,我自己先提离职”,因为你担忧自己将会被牺牲,所以就先促使自己的牺牲,以便控制它发生的时机。
另一种是你无法忍受等待,因为你将等待跟被动和随之而来的牺牲的脆弱感联系在了一起,因为防御性的采取了行动,不论这是一个好决定与否,以此来缓解等待所产生的紧张和不安。
65、躯体化
你对自己的身体及其功能有着意识上的象征性恐惧,尽管缺乏医学上的检查证据。你把注意力都集中了自己身上,以此来回避抑郁、孤独、焦虑。
66、正常化
由于要你承认自己有情绪上的困扰会使你不安,于是你使自己相信你并没有什么东西真的不对劲,你只是在经历着一种每个人都会经历或遭遇的正常变动。
67、戏剧化
你在自己的行为或言谈中注入了额外的情绪以便缓解因未被注意而产生的内心冲突。
68、冲动化
这是撤消的一种特殊形式,防御性冲动化必须跟冲动控制不足区分开。
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一个人将依照驱力来行事以便减少紧张感或不愉快的情绪。
69、物质滥用
用一种调合物来镇压强烈的、不愉快的情感。
70、粘人
紧紧的抓住那些拒绝你的人,以便缓解因失去他们。当他们不在视线范围内时产生抑郁性情感。
71、哀怨
不停的抱怨是因为,你不想看到自己那些得不到回应的愿望中丢脸而幼稚的特性受到照顾和纵容。
72、假性独立
因为你让别人来照顾你或仰赖他们的建议方面感到尴尬,于是你就变成了独行侠,从而不必依赖任何人。
73、病理性利他主义
一种投射和与受害者认同之间的组合。帮助贫困者使你忽视自己的依附性,而它却被投射到了接受者身上。你代理性的享受被照顾的满足感,与此同时,你以剥夺来惩罚你自己,以便缓解因为你的贪婪而产生的内疚感。
正常的利他主义来源一种共情和分享的慷慨价值观的组合。病理性利他则是一种有害的和自我毁灭性的防御。
74、点煤气灯
你在其他人身上引发精神紊乱以便摆脱你自己的困扰感受。你使另外的人相信他是愚蠢或将要发疯的。
75、最小化
你意识到一个痛苦的现实但却有意地轻视这个实现。你可能会有点过于经常地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可以说是一种特别难以被诠释为病态的防御机制。最小化通常被发现和批评性判断一起出现。
76、夸大
你在某件事情上渲染的太过头了,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其他人不会觉得你能胜任。
77、普遍化
你把一个人看作是一个你不喜欢的群体的一部分,这样你就不必那么憎恨这个人。
78、现实重构
在否认了现实后,你改变自己对所发生的事情的印象。
79、移情
你无意识的将对既往情境和人际关系的记忆转移到另一个当下的人的影像上,接着你对当下的这个人以你曾经在过去使用过的防御为应对,以图处理好这个同样或相似的情境。这种防御能帮助你忘记过去发生的事情,与此同时,你试图通过替代的方式再次经历时,可以来征服那些不愉快的记忆。
80、解离
你不只是忘记了一个想法,你也没有意识到关于你自己的完整面貌,比如个性元素、驱动力、内疚反应和记忆等。
81、恐光症
你对光回避,以便逃避与其他事物相比,你那强烈而充满内疚感的窥视愿望。这种恐惧通常是广场恐惧症的典型特点。
82、冷淡
你对于参加到活动中没有任何特别的兴趣。冷淡的人未必是负面或懒惰的,他们显著的缺乏热情保护他们远离了因私人信息的暴露而引起的沮丧和焦虑。
83、恐吓他人(欺凌)
极其常见的是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缓解恃强凌弱者因为失去爱而产生的负罪感和焦虑感。好斗的个性激起了敌意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又增加了他们的焦虑,并因此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
84、弥补不足
你对那些不像你一样有缺陷的人发展出了一种有偏见的憎恨,于是你排斥和想赶走他们。
85、心因性抽搐
你的身体突然抽动或颤动以释放张力,同时避免意识到情绪上的冲突。
86、内省
作为一种保护措施,你对自己进行观察。你开始利用你的观察自我来管理情绪。
87、有保留的同意
你表达了部分的同意,作为一种回避你的反抗性愤怒的方式。
88、自我弱点的本能化
由于在情感耐受性方面的弱点,你太容易被情绪所征服。然而,你对这个自我弱点感到非常难堪,以至于你防御性的认为这并不是软弱。
89、不真实
你伪造事实,大概是习惯性的。这给你营造一种跟他人联结的感受,而同一时间你背地里保持着情感上的距离。
90、超合理性
你使用现实检验和次级过程来回避情感。
91、含糊
你只是婉转地提到你所想的,所以没有人可以真正的说出那些仍处于隐藏状态的细节。
92、超唯美主义
你一心一意的想着美和真理,因而回避了令人不愉快愉快的现实,比如你自己的攻击行为或令人反感的性格。
93、肤浅
你毫不犹豫地说着话,但是你并没想要表达那么多。
94、躯体暴力
通过抵消一个人对你造成的影响,你作废了这个客体,因为他让你感到不舒服。
95、与受伤客体认同
你肯定自己是受伤了的,并且以那样的状态在工作,但是那并不能事实,这个不真实的信念在保护着你。
96、形式上的退行
你停止用逻辑的、时间导向上的思维,取而代之地以象征性的、精简的方式来思考。从次级过程变换到初级过程来保护你免受痛苦。
97、超警觉
你总是随时留意着,即使是在完全没有必要的时候。这种防御机制保护你远离那些充满焦虑、担心会被他人攻击。
98、时间置换到未来
你一直想象着只有或者有朝一日某些东西将会是如何如何的美好。这些幻想能避免你对无法实现的东西感到悲伤和避免你在自己当前的生活中体验到的愉悦感。
99、疲劳
你感到疲惫,但是你对此没有符合逻辑的原因。疲劳保护你以免你知道自己身上一种龌龊的事情。把疲劳当作一种防御操作经常见于那些需要他人来照顾自己的愿望感到愧疚的人。疲劳迫使他这么做了,但是那些疲劳的人自己却没有觉察到。
100、率直
你表面上显得耿直和蔼可亲,但是你对真相的强烈爱好庇护着你。率直可成为引起别人反感的言语上的一部分,会在某些冲突的情境下被触发。这种率直得令人非常讨厌的人会为别人的过失而过度指责别人。有可能别人真的做错事了,但率直的人通常会表现的特别夸张/夸大,为的是使其他的情感始终都被包裹着。
101、将自我批判转向客体
你感到内疚和自责,但是你相反地去批评其他的人。
什么叫压抑情绪
什么叫压抑情绪?压抑情绪一般来源于两个原因,外部和内部原因,外部的影响可能是他人和生活中的事导致的,内部可能是因为长得不好看等等原因,那么我们要学会排解自己的这种负面情绪,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什么叫压抑情绪的相关内容,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叫压抑情绪1压抑是指心理上感到束缚、抑制、沉重、烦闷的消极心态。
压抑通常表现为心情沉闷、烦恼不堪、牢骚满腹、暮气沉沉,时不时有股无名火,似乎一切都令人生厌,既不能分享他人的喜悦,也不能分担他人的忧愁,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无动于衷,难以发生共鸣,失去广泛的兴趣,成天拘泥在自我约束之中,心中似有块石头难以消除,严重时还会有绝望之感。
压抑感一般在以下几种情景中最易发生:当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这种需要又十分强烈却又无可奈何时,压抑感就会油然而生,无论这种需要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是正当的还是非正当的,是有条件满足的还是根本不可能满足的,只要这种需要是梦寐以求的却又无法得到满足,就一定会感到受抑、烦闷;
当社会的总体要求与自己的愿望和追求相背离时,就会感到受束缚、受压制,但又不能为所欲为,这时也会产生压抑感;当学业、职业负担过大,竞争的压力过重,社会、单位、学校、家庭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时,就会感到时时处处力不从心而产生压抑感,这时就会感到焦虑、消沉;当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产生隔阂而又无力扭转时,就会感到无奈、沉重而产生压抑感……
尽管一个人自卑、忧郁时也会产生或伴随压抑感,但以上这些情景的出现则一般更容易产生压抑感。 压抑与忧郁不同。虽然忧郁能产生压抑感,压抑也时会伴有忧郁,但忧郁仅表现为忧愁郁闷,通常没有被约束、被压制的感觉;
而压抑则表现为心情沉闷,心里仿佛有块石头压着,有明显的束缚感、抑制感,且有强烈的发泄欲望和冲动,以致经常吐怨言、发牢骚,似乎有股无名火在心中燃烧,因而忧郁与压抑虽同属情绪失调,但内心体验是不一样的。
压抑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心理学上专指个人受挫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出去,而是将其压抑在心头,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压抑能起到减轻暂时焦虑的作用,但不是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
内向性
当个体与外界现实发生矛盾时,个体不是积极地调整与外界的关系,而是退缩、回避矛盾,退回到个人的主观世界,自我克制、自我约束、宁事息人,以求得心灵上的安静。
消沉性
回避矛盾不等于解决矛盾,只要矛盾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使个体体验到不愉快的情感。这种感情与日俱增,逐渐使整个心理消沉下去,心理压抑者自我感觉往往是不好的。
潜意识性
受挫的思想与情感压抑在心头,久而久之,就会转化为潜意识。潜意识又支配人的需求和动机,例如一个事业上屡遭失败的人很想干一件一鸣惊人的事情,如制造一出事端等;又如越是禁止的事物,人们越是想去打听其奥秘等等。心理压抑与自我克制不同。自我克制是在理智支配下,在一定场合对自己的情绪、行为作适当的控制,这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行为表现。而心理压抑则是无论在什么场合下,对自己的情绪、思想、行为所作的过分的压制,其结果往往导致行为的异常。因此有必要对压抑的成因进一步的分析。 [1]
什么叫压抑情绪2个体的成长环境中不被允许表达负性情绪,可能会导致情绪压抑。
隐形的社会规则和家庭教育也可能会给个体传达一种观念,即“情绪外露”是一种错误、可耻以及懦弱的表现。
童年创伤经历也可能导致个体压抑情绪。个体在儿童时期的需要被忽视或否定、因为情感外露而被责罚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在成年后压抑自身的情绪。
如果个体因童年时期情绪外露而遭受惩罚或伤害,他就很可能通过压抑情绪以避免伤害。成年之后,个体仍可能不自觉地隐藏或抑制情绪,有意识地将情绪推到一边。
大多数情况下,个体倾向于压抑强烈负面情绪,尤其是与令人痛苦或不愉快经历相关的情绪。如:愤怒、挫败、悲伤、恐惧和沮丧等。
这些情绪通常被归为消极情绪。个体往往压抑自认为“不好的”或他人可能会予以评判的情绪。这可能与个体童年时期所受教育有关:
家长可能从来不会表达或外露他们的负面情绪,并且有意无意地向孩子传递一些信息以否定孩子的情绪体验,羞辱或惩罚孩子的情绪外露行为等,比如“没关系”、“不要哭”、“学会感恩”以及“别想太多,一切都会过去”、“就你事多,太矫情”等等,
个体从小耳濡目染这种教育理念,逐渐会认同:“拥有以及表达消极情绪不是一件好事”。此外,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从未接触到如何表达和应对消极情绪的教育会导致个体形成回避和抑制消极情绪的应对机制。
即便抚养者可能并未明确否认个体情绪体验,他们仍会通过命令孩子停止哭泣以阻止孩子自由表达情绪。因此,个体会认为自己不该拥有悲伤、愤怒和沮丧等情绪,至少不应在他人面前显露出来。
个体会更倾向于表现“正常”,展现出能被他人普遍接受的情绪,因为个体知道这些情绪不会招致批评。
情绪压抑的副反应
被抑制的负面情绪,不代表它们会消失。
被抑制的负性情绪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心理、躯体症状和社交上的严重后果。
个体无法将自己看作一个整体、不能同时承认并正视自身的积极与消极特质,从而产生有关自我的消极认知,阻碍个体培养发现自身问题并寻求帮助的能力(Garssen, 2007)。情绪压抑的个体往往会以躯体化的方式呈现心理问题,将关注点不断的聚焦于躯体症状而忽视情绪问题(Abbass, 2005)。
目前尚未证实情绪能直接引发疾病。“悲伤无法使人感冒,愤怒也不会引发癌症。”但研究结果显示,情绪压抑与免疫功能降低有关,久经压抑而未解决的情绪会导致个体处于慢性应激、焦虑和抑郁的问题。
慢性应激会导致个体的皮质醇激素增加,进而引发个体心律失常、动机下降以及睡眠障碍(Patel & Patel, 2019)。
此外,情绪压抑个体通常难以应对困境,因此当遭遇生活逆境时,倾向于采取非适应性的应对策略,如暴饮暴食、物质滥用,情感隔离以及回避等。
以下是情绪压抑可能导致的躯体健康问题:
感冒
慢性疼痛
心血管疾病
免疫功能下降
什么叫压抑情绪3应对负面情绪的方法
情绪的压抑可以是一种半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应对策略(Garssen, 2007)。因此,如果个体已经意识到自己正在压抑情绪,就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负面情绪无法被消除,但个体可以反思自己压抑情绪的行为是否依然存在,并通过学习如何有效应对负面情绪来替代压抑行为,而这个过程需要个体勇敢地直面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增强对负面情绪的耐受,并学会如何与负面情绪共处。
以下列举几种有效方法:
1、了解自己看待情绪的方式
对负面情绪的认知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个体看待负面情绪的态度会影响其自身的感受和情绪调节方式。
例如,如果个体将负面情绪视为问题、麻烦、懦弱的表现,那么当自己或他人经历消极情绪时,情绪压抑个体会感到不适并回避或压抑这种情绪,这种回避或压抑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自动化行为。因此个体若能察觉到自身的行为模式有助于打破习惯性回避负面情绪的循环。
2、对情绪的心理教育
情绪的意义是什么?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作用是什么?了解情绪及其作用机制能够解释某些情绪谬误并正确理解情绪的重要性和价值,即情绪本身并不具有威胁性。消极情绪是正常、健康和有益的生活组成。避免陷入“幸福陷阱”,即认为消极情绪是软弱或低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表现。试图逃避负面情绪往往会导致更多的情绪痛苦。具体详情参考: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科学理解与管理消极情绪
3、了解情绪对躯体的影响
要学会应对情绪,就要先了解情绪对躯体的影响。各种情绪对躯体的影响不尽相同,且因人而异。比如,对于某些个体,焦虑时胸口会有一阵紧绷感;悲伤时会有心绞痛;生气时头皮发紧,太阳穴直跳。
当个体经历某一特定的情绪时,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会促进个体了解自身情绪与躯体之间的联系。
4、寻找触发情绪的因素
注意身体的变化能够帮助个体察觉并识别触发情绪的因素,从而为有效处理即将到来的情绪做准备。例如,如果个体知道在会议上发言会使其感到焦虑,他可以通过提前准备降低担忧事件发生的可能,认知矫正理性评估自己的表现以及身体肌肉放松练习来平复焦虑情绪。
5、与情绪共处
个体无法控制负面情绪,更无法将其消除。想要摆脱负面情绪就好比某人试图把球按进水里,但球总是会反弹回水面,用的力度越大,反弹的力度越大。
与其总是徒劳地和球斗争,不如任其漂浮在身体周围,负面情绪就好比浴缸漂浮的'小球,如果你将其视为玩具,可与之和平共处,反之则会变成影响洗澡的麻烦事。
同理,与其耗尽力气赶走负面情绪,不如带着负面情绪继续生活,改变个体与负面情绪的关系。只要不试着压抑负面情绪,它就不会反弹,与情绪共处也就更加容易。
6、承认情绪
给情绪命名(例如:现在的情绪是“愤怒”;“焦虑”情绪又回来了)有助于个体承认自身负面情绪的存在,在此过程中个体不去评判自己,允许自己去体验该情绪。
承认并觉察负面情绪的存在不会使消极情绪恶化,情绪像周而复始的浮云和海浪,情绪会来也会走。认识到情绪的周期性能够促进个体更完全地接纳负性情绪。
7、接纳情绪
与情绪共处,是指当情绪出现时,集中注意感受情绪以及情绪引发的身体变化。例如,当你感到焦虑时会感到心神不宁、身体处于紧绷状态,这时你可以觉察身体感受和情绪,为你的焦虑情绪“腾地方”,允许焦虑的存在。与情绪共处不是去改变或者消除这种情绪,而是认识到我们可以与这些负面情绪共处,不用夸大情绪的负面影响,负面情绪并不可怕。
8、识别情绪传达的信息
当个体体验消极情绪时,识别情绪传达的信息很重要。思考三个问题:
1、是什么引发了我的情绪?
2、这种情绪试图给我传达什么信息?
3、识别情绪信息后,我需要做什么?
人类凭本能去生存和躲避危险,负面情绪是个体遭遇危机时的直觉反应。作为进化产物,现代社会中的消极情绪很少预示着严重威胁的到来,有时非现实的威胁会诱发个体过度的情绪反应,就像做饭油烟过大可能触发烟雾警报器一样,即使没有着火,警报器依然会响。
因此,即便没有出现真正的问题,情绪也可能会被引发,反思以上三个问题有助于思考和分析大脑和身体所传递的信号。个体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因为情绪的直觉反应而做出冲动行为,它会帮助个体在当下作出最有效的决策。
9、有效行动
一旦个体了解到情绪所传达的真正信息,就能决定是否采取行动以及采取怎样的行动才会对个体和他人有效。有效行动包括:
找到解决方案并采取有效行动;
如果该情绪是一项错误预警,与情绪共处直到它逐渐消退;
善待自己,自我关怀;
正念冥想;放松身体;
完全投入当前活动,比如烹饪,与自己的孩子玩耍或者健身。
个体处理自身的负面情绪成功与否都是有价值的经验,能够更进一步地锻炼个体应对负面情绪时的技能,以及培养对自己和他人负面情绪的识别和理解。
10、练习
学习如何应对负面情绪并不简单,但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改变自己的回避和压抑的应对机制并学习更加合理与建设性的应对策略。就像弹钢琴、学外语或开车等技能一样,学习新的应对方式也同样令人痛苦和不适,个体需要树立目标,坚持,毅力,并从失败中学习经验。但随着技能和经验的累积,这个过程会变得越来越容易,直到它变成一种自动化行为并且成为个体的一部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