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

简述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第1张

简述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如下:

1、易变性,即小儿的情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支配,如遇到不高兴的事易哭闹,稍加劝导又破涕为笑,所以,这时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此外,小儿的情感也易受他人的感染,倘别的孩子大声叫嚷,他也大声叫嚷;别的孩子表现害怕,他也害怕。随着小儿生活经验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儿情感的稳定性就逐步增长起来。

2、冲动性,即小儿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如当小儿第一次看到墙上的电插座后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虽然大人因危险而不让摸,把孩子支开,但是小儿却大哭大闹,执意要去触摸一下。

3、反应不一致,即同一刺激,有的小儿可以反应强烈,有的则无反应。2岁开始,小儿的情感表现日渐丰富、复杂,如喜、怒,初步的爱与憎等。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与情感,如见人害羞、怕黑等。

4、社会性,学龄晚期孩子的社会性情绪表现的较为明显。他们开始知道哪些事物或行为是好的,应该去做,哪些事物或行为是不好的,不应该去做,并逐渐知道为什么好或为什么不好。孩子们的这些社会性活动或观念,都是在大人的教育影响和对孩子们的评价活动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

老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全面、客观、具体、及时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健康:评价幼儿的身体状况,包括身高、体重、体态、运动协调性等,了解其身体发育情况。

2认知能力:评价幼儿的认知水平,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了解其认知发展情况。

3语言表达:评价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说话流利度、词汇量、表达准确性等,了解其语言发展情况。

4社交能力:评价幼儿的社交能力,包括与人沟通交往、与同伴相处、尊重他人等,了解其社交发展情况。

5情感态度:评价幼儿的情感态度,包括自我意识、情绪管理、情感表达等,了解其情感发展情况。

评价幼儿时,应注意客观评价,不要带有主观性。同时,评价要具体、具体描述幼儿的表现,避免笼统、模糊的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幼儿的成长。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标准如下:

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后,仍能随遇而安。情绪稳定,不受天气、地理条件影响,也很少受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

二、心理强度

情绪变化不强烈,能冷静地寻找原因,抗精神压力的能力强,属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一类。

三、心理承受力

有些精神压力不是突然而来、迅速而去的。它们缠缠绵绵,伴随着人的工作与生活长时间存在。能坦然面对这种境况的人,心理承受力较好。

四、 心理自控能力

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维活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只是这种能力有个体差异。一个心理比较健康的人,自控力是较强的。

五、 自信心

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支柱。当一个人面临生活问题和工作任务时,首先要估计一下自己的能力,想一想自已有无足够的能力去应付客观要求。真正的自信心有赖于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六、 心理活动的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有自身的节律,比如意识状态便有明显的节律,觉醒——睡眠周期便是意识的节律性表现。这种周期被破坏,便会产生所谓的失眠,从而可能引发心理焦虑。

七、 意识水平的高低

指观察水平而言。在观察力中,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情绪、思维、个性特点及行为表现的体验及察觉,通常也称为自觉性。对环境的观察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发展以及细小差异的察觉。正常的意识活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敏感指标。

八、 社会交往状况

正常的社会交往,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人际交往。它可以增强人的生活情趣,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事件发生时,能及时获得社会支持。所以社会交往既可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又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九、 思维的品质

思维品质以其现实性和逻辑性为标志。不良的思维品质,多表现为空泛性和反逻辑性。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不具备现实性、不合逻辑性,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处处碰壁,并由此造成种种不愉快的'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十、心理受创伤后的康复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在蒙受精神创伤后,可以很快恢复常态,不留严重后遗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95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