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温度计的原理,能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并用符号表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和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
难点:温度计的原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向学生展示冷、温、热三杯水,学生用手触摸感知水的温度不同,教师讲解“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的描述温度的大小呢
导入新课——温度。
环节二:概念建立
(一)温度计
教师准备带橡胶塞的小玻璃瓶、玻璃管、带颜色的水等物品,学生按照要求组成简易的温度计,小瓶先后放入热水、冷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玻璃管中液体的变化并思考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
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学生能观察到玻璃瓶在热水中液面上升,在冷水中液面明显下降,进而总结出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师补充:常用做温度计的液体有酒精、水银和煤油等。
(二)摄氏温度
教师展示常见的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特征,学生能够观察到温度计一般由主体、刻度和液体组成。
教师讲解温度大小用摄氏温度表示,符号为℃,并说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描述身边物体温度的活动,比如人体的正常温度、一年四季的温度等。
(三)温度计的使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手中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让学生思考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为什么这样设计。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测量范围是-20℃至100℃,分度值为1℃;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至42℃,分度值为01℃,而不同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的设计都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的。
组织学生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教师强调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要点: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的液体中,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学生用实验室温度计分别测量冷水、温水和热水的温度并记录数据,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巡视。
最后教师讲解体温计的制作原理,体温计将玻璃管和直玻璃管之间的管做的很细,水银不会自动流回玻璃泡,所以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是显示人体的温度,而且体温计再次使用前需要用力将水银甩下去。
环节三:巩固练习
学生使用体温计多次测量自己的体温并记录数据。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系统回顾,总结归纳知识点。
作业:学生搜集资料,调查生产生活中用到的温度计及其测温原理、使用方法。
四、板书设计
五、教后随记
感觉和知觉是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心理现象。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感觉中客观事物具有着各不相同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觉。通过感觉使我们获得了关于事物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冷热、粗糙、光滑等感觉信息。感觉除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外,还反映机体内部状况,例如,通过感觉我们可以反映有关自身的位置、运动、姿势以及机体内部器官的活动状态等种种感觉信息。
人的各种感受器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而成的,各种感受器分别反映事物的不同属性。如视感受器专门反映客体的光刺激;听感受器专门反映客体的声刺激。能够引起某种感受器反应的刺激,就是该种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但是客观事物必须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影响人脑,才能产生感觉,一旦客观事物停止作用于感受器,感觉便不再产生。
知觉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了事物整体,即在以感觉的形式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同时也反映了事物的整体。譬如,儿童面前有一朵花,他们并非孤立地反映它的红色、香味、多刺的枝干……而是通过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同时反映出它是一朵玫瑰花。
所以,在现实中我们对事物进行反映时,往往感觉到事物的个别属性,也就知觉到这一事物的整体。不可能离开事物整体去感觉它的个别属性,因而很少有纯粹的感觉。我们常常把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觉。
不过,我们应当了解,在心理学的意义上,感觉和知觉毕竟是有严格区别的,它们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即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有何特点?
由于动作的发展,手眼逐渐形成协调一致的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感知事物的特性,因而感知觉发展迅速,日趋完善。
(1) 触摸觉。由于皮肤觉与动觉在手上的结合,使手成为重要的认识器官。在视觉的参与下,手眼协调一致的活动就能实现对客观事物更精确的反映,能更好地辨别客体的各种不同特性,如大小、形状、轻重、软硬等。
(2) 视觉。开始能正确地辨别基本色(红、黄、蓝、绿),但对混合色(紫、橙)或色度不同的颜色(粉红、深红等)辨别不清,且不能把颜色名称结合起来。小儿的视觉是在摆弄玩具与使用物体过程中发展的,父母应扩大小儿的生活范围,在实际活动中,要求小儿区别物体的颜色,并教给他们基本色的名称。
(3) 听觉。在生活与教育的影响下,听觉感受性不断增加,特别是由于言语的发展,小儿可辨别词调,如音调、音强等。要保护小儿的听觉,注意环境安静,避免强音、噪声。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有何特点?
2岁开始,小儿的情感表现日渐丰富、复杂,如喜、怒,初步的爱与憎等。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与情感,如见人害羞、怕黑等。小儿情绪与情感的特点是易变,极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冲动、外露。父母应注意培养小儿有稳定、良好和丰富的情感。
幼儿情绪和意志的发展有何特点?
情绪体验很多。情绪外显、缺少控制、表现强烈。对声音、陌生人、痛等的害怕渐渐减弱,对黑暗、鬼怪、动物等想象中的事物害怕加剧,对讥笑、斥责、伤害的社会性焦虑增加。在婴儿道德感萌芽的基础上,幼儿已能根据成人的道德标准对照自己的行为行动,有了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幼儿期是个好奇好问的疑问期。对任何新奇的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
在意志方面,已有萌芽的表现,开始能在自己的言语调节下,有意识地进行或抑制某些行动。如2、3岁的小儿到别人家去做客,虽然想吃糖,但当想到妈妈的嘱咐时,会边捂嘴边说:“妈妈不让吃人家的东西。”以后逐渐学会控制自己
影响社会认知的认知主体因素有三个:
1、知觉者因素:
知觉者作为知觉的主体,在社会知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知觉过程。而知觉者已有的经验、对他人的价值判断以及个人的情感等又是其关键因素。另外,即使是对于同一个知觉对象,不同的人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知觉。这种知觉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取决于人们各自主观状态的不同。
2、知觉对象因素:
在知觉过程中,知觉对象本身的内在因素也会对知觉产生影响。对于优点多的知觉对象倾向于做出积极、肯定性的判断。知觉对象知名度大小也直接影响着知觉者的社会认知。知觉对象的复杂程度也对人们的社会知觉造成影响。知觉对象的特征也是影响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
3、知觉效应:
由于受各种主客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反映客观现实,尤其在对人的认识时,可能会产生种种偏见,进而影响到知觉的准确性。因此,这些知觉过程中出现的偏见也是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下面四种:即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定势效应、刻板效应、晕轮效应。
以下知识对回答你的问题也许有帮助
心理辞典20条
1、什么是心理?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2、什么是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3、什么是认识过程?
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总要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过程才能完成,这一过程技即为认识过程。
4、什么是情感过程?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并非默然视之,无动于衷,而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和主观体验。如高兴、愉快、满意、或气愤、厌恶、不满等情绪、情感心理现象,这就是情感过程。
5、什么是意志过程?
人们对外界事物不仅要去认识、产生各种情感,而且回根据实践的要求,拟订计划,制定方案,并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计划来改造,进行创新活动。人们这种自觉确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种种困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6、知情意之间有何关系?
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识过程是引起人 情感和确定自己目标的基础,深厚的情感起着动力的作用。激励着人的意志行动和认识活动。而人的意志坚强与否反过来对人的认识和情感以及目标的实现起着巨大的作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总是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进行的。同样,人的需要与动机的产生与发展有依赖于人的各种心理过程。
7、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指激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动机和人的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紧密相联。动机不同,人们对现实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
8、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人的生理的与 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需要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可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大类。如对食物、水、空气、温度、运动、休息等的需要属于生理需要;而对劳动、交往、艺术、文化知识的需要则属于社会性需要。按需要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等。人的情绪与情感不外乎是对上述生理的与社会的,或精神与物质的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上述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9、什么是气质?
心理学中所说的气质与日常人们所说的气质不完全一样。日常人们所说的气质常常指一个人的风格、风度,或某职业所具有的非凡特点,而心理学的气质指的是一个人生就具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是一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表现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动态方面的心理特点。
10、什么是个性心理特征?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仅有认识、情感、意志各种心理过程,还会表现出每个人特有的心理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就构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差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点,就叫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与性格。
11、人们常说的四种气质类型是什么,其主要表现特征有哪些
人们常说的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心理特征主要有: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性情急躁、易于冲动、反应迅速,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情绪强烈、外露,但持续时间不常。
多血质:活泼热情,充满朝气、行动敏捷、灵活机智,善于交际,适应性强。
粘液质: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内向,不易激动,注意稳定且难以转移,沉着坚定,善于自制。
抑郁质: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对事物反应敏捷,善于观察别人易疏忽的细节,情感发生较慢,但持续时间长久。体验深刻具有内倾性。
12、气质能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一个人做什么、如何做,是由动机、愿望、信念决定的。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不能单凭气质类型来评价人的行为的社会价值,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也可能成为有害于社会的人。
13、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敏锐的观察力、稳定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深邃的思考力等等,能力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同时与一个人的主观努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14、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特征,是一个人经常如何对人、对事和对自己所表现的基本特点。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稳定地贯穿在他的全部行为活动中,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预测他在某种情境中的表现。性格表现着一个人的品质、道德行为和世界观,他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气质和能力虽然都是人的个性特征,但和一个人的动作快慢、能力的高低,并不体现一个人的个性本质。而性格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表现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如何对待客观事物,和怎样对待客观事物,就从本质方面表现了个性。它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如忠诚、坚定、勤劳和勇敢等性格,对社会就有积极作用;而虚伪、奸诈、懒惰和自私等性格,对社会就有消极影响。之所以说,性格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还因为个性的其他方面,如气质、能力如何表现,以及表现的程度,都以性格为转移。
15、性格与气质有何关系?
性格与气质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但由于性格和气质有着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它们混淆起来。如,有人把活泼、好动、性子太急、太慢的气质特点说成性格。而把“老实稳重”、“一丝不苟”的性格特点说成是气质。实际上,二者既有区别,又联系的非常紧密。性格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在性格结构中,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起着主要作用,因此社会生活条件不同,人的性格特点就有明显的区别;而气质是由神经活动类型特点所决定的,更多带有先天性,因而在不同的生活条件下,人们的气质可能表现出相同的特点。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性格可以掩盖和改善气质。
16、性格和能力有何关系?
性格和能力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首先,性格特征对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例如,认真、勤奋、热忱、谦虚、坚定、自信、责任感和事业心等优良性格品质,都能 促使能力更好地形成与发展。同时,优良的性格特征也往往能够补偿某种能力的不足。俗话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早入林”等说的就是勤奋这种性格特征队能力缺陷的补偿作用。不良的性格特征,如马虎、懒惰、对视野的淡漠、敷衍了事和狂妄自大等都会阻碍能力的发展,甚至是能力衰退。其次,性格与能力往往是在同一活动中形成的,人的每一活动都又各种心理活动参加,与此同时也就发生着体力、智力和性格上的一系列变化。
17、人的性格结构与特征有哪些方面?
性格是有许多成分或特征组成的。结构非常复杂。通常把性格的结构分成四个方面,即: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18、什么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劳动、对工作以及对自己所表现出的态度即为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如有无同情心、勤奋或懒惰、严于律己或放任自己等。
19、什么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人的意志表现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与人的意志相应的性格特征叫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自觉性。对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具有明确的认识,并且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与自觉确定的目的。与此相反的性格特征,则,为冲动性、盲目性、举止轻率和独断专横等。
(2)果断性。指在紧急的情况下,能判明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与此相反的性格特征,则为武断或优柔寡断等。
(3)坚毅性。坚持预定的目的。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与障碍,不怕挫折与失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与此相反的性格特征,常常表现为行动的摇摆,经不住挫折和困难,在困难面前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因而在事业上一事无成。
(4)自制力。这是表现在支配和控制自己行动方面的性格特征。如冷静,沉着等,与此相反的性格特征表现为任性、却、懦弱和易冲动等。
20、什么是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又表现为四个方面,具体为:
(1)表现为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的感染程度,以及情绪受意志控制程度,如有的人情绪高涨,精力旺盛,富于激情。而有的人情绪体验比较微弱,情绪安宁、冷漠。
(2)情绪稳定方面的性格特征:表现为一个人情绪受外界条件变化而产生起伏和波动的程度。如有人在重大事件面前,情绪比较平稳,对情绪易控制;而有的人容易激动,情绪的控制力弱,情绪起伏很大。
(3)情绪持久方面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情绪活动时间和对身体、工作和生活影响的久暂性;如同样遇到悲伤事件,有的人持续的时间短,对身体、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也较短。
(4)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指不同主导心境在一个人身上稳定表现的程度,如有的人经常欢乐愉快,有的人经常抑郁低沉,有的人经常心情安静,有的人却常不安和激动。不同的主导心境鲜明地反映着不同的性格特点。
认识是指你对一个人的个人信息的了解,情绪、情感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之上。对每一个认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情感和情绪,情绪是你对对方理解的暂时表露,而情感才是认识的升华。情绪是个体的表现,而情感则是双方对认识的人的认可和共同付出。要想别人对你产生情感,你自己必须首先对别人付出情感。别人接受了你的情感付出才能说明别人也愿意为你付出情感,别人不接受你的付出也不是别人对你一点好感没有,而是需要有发展过程,有的人发展很快,一见钟情,有的人发展很慢几年也许几十年。情绪在这中间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
致我们 | 人如容器,亦能感知温度与爱意
-
学者中野收认为,人就像罐装的容器
孤立,封闭,即便互相碰撞也走不进对方内心
不过,“容器人”的身上就只剩孤独吗?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