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对楚霸王项羽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人杰,鬼雄”,也有人称他为“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我则称他为“‘近古以来未尝有’的武夫”。
项羽力拔山、气盖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伟大的功绩,这样一个英雄豪杰在政治上却极为幼稚,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烧杀破坏,以至丧失民心,终军败身亡。
在刘邦和项羽的形象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从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刘邦年轻时是好吃懒做的酒色之徒;起义以后,项羽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对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而刘邦表现为一个胆小鬼,极端个人主义者,为自己逃生,六亲不认,把子女三次推堕车下。项羽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坦然直率,而刘邦的性格特点是狡猾诬赖。从另一方面看,项羽骄傲、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刘邦比较虚心、豁达,善于采纳别人意见;在政治斗争上项羽非常幼稚,特别在鸿门宴上更是如此,对于一个敌将的放肆行为视而不见,更呼其为“壮士”且“赐之卮酒,赐之彘肩”相比之下,刘邦在政治斗争中老练,在宴会上不动声色,全力取得项羽的谅解;项羽不会用人,刘邦善于用人;项羽比较残暴,刘邦比他仁慈;项羽是军事人才,善斗力,彭城大战,带三万人把刘邦打败,而刘邦善斗智。是的,霸王项羽确实让人怀念。他英雄一世,敢作敢为,这是真正的男子汉,铮铮铁骨,豪气冲天。“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何等的豪迈!真乃盖世英雄,震古烁今,光照日月。英雄末路,他没有选择逃生,而是从容自刎。他演绎的那首《霸王别姬》成了千古绝唱,使得多少后来者扼腕叹息,唏嘘不止。
同众多卑微的灵魂相比,他虽败犹荣,虽死犹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失意的英雄总是得到中国人的偏爱,项羽就是这类英雄中的代表。中国人偏爱失意英雄,与儒家伦理的教化大有关系。儒家伦理讲究“明其道不计其功”,只要追寻真理,不必计算这种追寻的成败得失,又提倡“知其不可而为之”,“虽万千人吾往矣”,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就算与天下人作对,也注定要失败,但仍然无怨无悔追求自己的理想,那也是了不起的英雄。这种悲剧色彩浓厚的英雄观,通过史书,小说,戏曲,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
一位失意英雄,必须要有英雄的一面,但又必须有凡人的一面。俗话说“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英雄是超越凡人的能力和功绩,儿女则是与凡人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情感和追求。这两方面,项羽都做到了极致。
项羽英雄的一面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把项羽的传记叫《项羽本纪》,把他跟秦始皇、汉高祖放在了同等的位置。司马迁这么做的理由是,他说项羽非有尺寸,就是说项羽没有多少可以凭借的资源和实力,但是他从田野里趁势而起,三年时间率领诸侯灭掉了秦朝,分封天下,所有的政治命令都从项羽那儿安排,号称霸王。
虽然项羽没有在这个位子上坐到最后,但是这仍然是近古以来没有的事情,所以项羽的能力与功绩,都不亚于历代的开国帝王。
项羽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同情,恰恰是因为除了英雄和暴君的一面,项羽还有凡人的一面,让后人感觉特别亲切,有人味儿。
凡人的一面,包括鸿门宴的时候把刘邦放走,后来项羽曾经抓到刘邦的父亲,本来想用来威胁刘邦,但是被刘邦言辞这么一逼,说你我曾经结拜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把你的父亲煮来吃的话,你也就分我一碗肉羹吧,项羽就真没敢做这事。
包括你看项羽被汉军包围,四面楚歌的时候,他唱了一首垓下歌,最后一句是“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我该拿你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还想着自己身边的美人虞姬,这不是一个英雄人物应该想的事,对吧?
在秦始皇的暴政之下百姓苦不堪言,紧接着他死去后他的儿子更是一个暴君。征兵,徭役。百姓长期生活在苦难之中。同时国家也发生了几次不小的起义事件。要说这厉害的还要属项羽。项羽是楚国王室的后代。他从小就天生神力,在战场上更是所向披靡。成为了在反秦的这些军队中最强的一支了。同时他有一个好兄弟刘邦,刘这个人的本身就没有什么好的出生,性格又是比较流氓一些,但是呢他很会抓住人心,所以他的手下有不少的人,他也是个能屈能伸的人。
前期刘自然是没有项的军队多的,他自然也不敢称王。因为刘和项是结拜兄弟,所以就算是项的谋臣让其赶紧杀刘他也不听。他总是在最后关头心慈手软。最后刘的实力逐渐增大,最后竟然击败了项,成为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
项羽死后,他将项葬在了鲁城,曾经项封刘为鲁公。刘亲自主持了葬礼,并在墓前大哭。并且哭了三次。真是不了解刘这个人还要被他骗了那,以为他是在为老兄弟的离去而伤心,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虽说刘项是兄弟,但是刘可是一直想除掉项的,当帝王的。所以说很显然刘这很显然是在作秀。
举个例子就是在汉二年时刘邦到达新城,就接受当地一名乡官的意见为被项杀死的义帝举办一个葬礼,并在三天中为其大哭了三场,这三哭可是不简单。他这就是在向天下诸侯发送了一个信号,第一个就是项杀义帝大逆不道。第二个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号召将他们带入自己的大军之中,一起伐项。就这样,刘的实力又有了显著的增长。
从中就可以看到,这个刘是太厉害了,这么一表现,一哭,别人就会不自觉的把他当作一个正义的一方。而讨伐项也变得名正言顺了。刘邦虽不是一个像项一样勇猛的人,在策略上也未有多少才能,但是他这个抓人心的本事是真的很厉害啦。将自己放在了道德的基础上高举正义的大旗,在未来的与项争斗中他已经有了一些优势了,在后来的战斗中这个优势还给他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回报,让其最后取得胜利。
成王败寇,中国人向来是以成败论英雄的。项羽却是个例外,虽败犹荣,收到广大的同情和垂爱。项羽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尊为英雄。究其根本,不外乎几个原因。
第一、史书的偏向性。由于古代文化是讲究正统和传承的,皇位就该是传承的,而不是通过暴乱和起义篡夺的。所以,刘邦从一介平民,通过战争获得皇权,是反对的。在平民刘邦和贵族项羽之间,史书上自然又贬刘褒项的倾向。《史记》作为最重要的正统史书,对后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史记中贬刘褒项,让项羽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第二、传统的道德取向。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贵族、士、大夫的思想是占据主流的。平民造反、奴隶起义那是大逆不道的。宣扬刘邦,就是宣扬造反,对社会的稳定和平是非常不利的。相反,贵族出生的项羽,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作为刘邦的对手,宣扬抬高项羽,就是宣扬士、大夫阶层自己。这种主流思想,自然影响深远。
第三、个人魅力不同。项羽世家出身,文能赋诗,武能扛鼎,英武一世,能征善战,并且仁厚爽直,深情,有骨气,是真男儿本色,符合英雄的形象和气质。刘邦呢,地痞流氓出身,诡计多端,为了利益,不顾父亲和妻儿的性命,活脱脱一个不忠不孝不仁的形象。两者一比较,黑白一目了然。
正是因为这几方面的原因,项羽虽然失败,但仍然被人们做为英雄传唱。
项羽,作为一个悲情的英雄,更多地让文人雅士们面对失败和挫折来安慰和自勉。
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最好的诠释。
可以说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官中,最客观公正的一个。
他为李陵辩护,却受宫刑,就是一个例子。
所以说这样一个客观公正的史官,他的愿望是写出公正准确的史书,但是出于自身安全及书籍安全的考虑,司马迁也不得不使用了一些曲笔的书写方式。
上面说的是为了说明司马迁的为人和治书之道。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正直、他的坚持。
项羽是个英雄,这是无可厚非的。同时,项羽的人生也很悲剧,这也是公认的。悲剧的源头来自他的性格。但是无论项羽的人生如何的悲剧,也不能遮盖他的功绩。司马迁作为正直的史学家,只是最本能的还原了他的事迹。而不是评价特别高。
司马迁对项羽评价高的根本原因是:项羽真的做出了值得这样去评价的事情。
从《史记》我们可以看到,李广难封的困窘,霸王别姬的荡气回肠,秦灭六国的不可一世。无论是谁,哪怕是汉武帝,司马迁也没有退缩,一直在坚持自己的原则。
这就是事情的根本原因,项羽就是一个伟大的人,做出了伟大的事业。性格上的缺陷,致使西楚霸王兵败自刎,却不能掩盖他的功绩。司马迁所描述的项羽就是真实的项羽。
清卢润九《读史偶评、项王墓》诗:“帝业方看垂手成,何来四面楚歌声;兴亡瞬息同儿戏,从此英雄不愿生。”墓前有明万历和州谭之凤题“西楚霸王之墓碑”。
表达了对霸王英雄气概的仰慕之情,以及对其帝业终未成的叹息。
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夏日绝句》
原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白话文: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表达的意思是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城中爆发叛乱之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自己丈夫之意。
项羽最后也无奈了,而且其实项羽并不是个残暴不仁的人,到最后对刘邦说的是用自己的死换天下一个太平盛世,他叫刘邦从自己的尸体上建立起大汉的宗庙!那种悲壮的情景,把我都感动哭了!项羽是全天下唯一一个不以成败来论的英雄!豪情壮志,力能举鼎,一生钟爱虞姬,消灭暴秦!其实很多中国人对项羽是两种情怀,一种是发自内心的崇拜,第二是对英雄的惋惜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