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穆旦表达了作者怎样得感情?

《春》穆旦表达了作者怎样得感情?,第1张

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与等待。

这首诗的主题为“春”,却“截然不同于千百首一般伤春咏怀之类的作品。春苹蓬勃摇荡,被诗人幻化为绿色的火焰,这不仅是形似,更主要的是春草顽强的生命力与火焰的野性有着内在精神上的联系。春天万物苏醒,一切都汹涌着难以抑制的激情,春草被注入了诗人的激情,它的摇曳就成为一种渴求。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主题为“春”,却“截然不同于千百首一般伤春咏怀之类的作品。它要强烈得多,真实得多,同时形式上又是那样完整”(《穆旦:由来与归宿》)。其中没有陈旧的“风花雪月”的意象,也没有浪漫而模糊的意境,有的是诗人敏锐的直觉,这种直觉铸进了复杂玄奥的思辨理性。

春苹蓬勃摇荡,被诗人幻化为绿色的火焰,这不仅是形似,更主要的是春草顽强的生命力与火焰的野性有着内在精神上的联系。春天万物苏醒,一切都汹涌着难以抑制的激情,春草被注入了诗人的激情,它的摇曳就成为一种渴求。

一种原欲的喷薄,它是在呼唤花朵。花朵也是强悍的,受着春的召唤,它“反抗着土地”,露出自己的芽苞和蓓蕾,像一只只冲动的喇叭。“反抗”二字,准确而深刻地展开了春天的性质,它使我们联想到更广远的东西,冬天土地的寒冷僵硬、花朵在黑泥巴中不屈的抗争……

这样,绿草是野火冲腾,花朵是反抗者,一个充满生机和竞争的春天就被诗人表现出来了。草和花不是现象,而是精神,是本质;是诗人穿透表面秩序看到隐蔽秩序的精神能力的体现,有着深层的理性特征。

在第一节的末尾,使用了“欲望”这一富有生命意味的词来总结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图像,把第二节的大部分笔墨用来写生命的压抑。

第二节诗人从春天巧妙地过渡到青春,又以许多感性形象来比喻青春的渴望和焦虑、幸福与痛苦。二十岁的灵与肉,在这充满欲望和创造活力的春天,更加躁动不安。那“永远的谜”就是生命内部的冲突,青年人为它所“蛊惑”,他们要宣泄要创造,因为他们的生命也燃着“绿色的火焰”,开着反抗的花朵。

但人的生命意志并不能如自然那般恣肆,他还被“禁闭”着,像一只泥土做成的鸟,那歌声那翅膀是无望的。徒有冲动,“却无处归依”,他们被春天“点燃”,但只能“卷曲又卷曲”。这里,自然的春和人类的青春构成反差,人受到压抑,他在内部激烈地斗争着,积累着打破压抑的内在力量。

这是20世纪40年代初,有理想有气节的青年知识分子普遍感受到的一种心态。他们有欲望,但无处施展:有力量,又”无处归依”,就这样置身于彷徨、苦闷而又坚韧不屈的氛围中。

这首诗,以自然充分释放的力来对比人被压抑的力,最后得出的结论却并不悲观。

参考资料:

-春 (穆旦诗歌)

1、文中用“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喻春表现了春的什么特色 

2、第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辞?作者的心情如何? 

3、第一段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 

4、朱自清的《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语序能否调换

5、《春》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6、朱自清《春》的体裁是什么?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48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