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诗的看法
古诗词有着它不朽的精华,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每个人,都应珍爱这一无价的国宝,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1、中国的古文化,古诗词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在悠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它的辉煌灿烂。他的博大、深远、精湛和优美是世界文化宝库里璀璨的明珠!不但中国人深爱着自己的文化。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珍爱和钻研着中国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这明珠的核心,不断地闪烁着它那耀眼的光芒。
2、中国古诗词流传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诗人作家的数量、格律的严谨、韵律的优美铿锵和那数以千计的各类词调都是世界各国所从未有过的。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诗词有着很深的根基以及所具有的强劲的生命力。
3、 诗词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有着优美韵律和深层的意境。只有在不断地深入其内,你才能逐渐地领会其中的含义并产生共鸣。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他们是相通相契的,诗的韵律本身就是一种旋律。同音乐和流水一样,阴阳顿挫,急缓相应。给人以极美享受。同时也换醒了你的 和灵感。
4、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你不但能够享受到它那优美的韵律和精湛的词语,还能体验到诗人内心那宽广的胸怀和深远的思想,以及他们博学的才华。表现了于极小的空间浓缩极大的心灵感受。令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特别是那种充满豪情的诗,读起来真是心神气爽,胸怀开阔,刚劲有力,使你内心也产生一种互动。有许多名句都是十分严谨的,你想改一个字都会失去它原有的意义,而且往往是用一两个字来表达你能够体验到的一种情景或复杂的感情。
古诗的看法
说句实话,我认为学习古诗以及古代知识对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
首先,那都是百八年前的老古董了,与现代人的思想格格不入。
其次,是中国人的一个毛病:老爱往过去看。
我们不都得展望未来吗?干嘛非得朝古代看?
还有,古诗中的观念等方面,大大束缚了人的思想,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几百年前的人们毕竟思想不开放、社会不发达,和我们如今是完全没有办
法比较的。
而且,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那就说明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最鼎盛的文明。而我们如今如果只学着古代的文学来创作作品,那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了,只能说,我们的新时代是个失败的时代。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怎么才能对古诗的理解更全面
近几年的文学鉴赏题中,对诗歌内容的考查以理解为主,侧重于对关键词语的诠释、对诗句的整体理解、对诗歌意境感悟以及对诗歌主旨意图的体会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测试以评价赏析为主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抒情性、形象性的特色非常突出,考查时侧重于语言运用的效果;诗歌的表达技巧很多,测试重点涉及到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典故运用、行文构思、作品风格等多方面一、抓住诗眼,从整体上把握诗歌诗歌以语言凝练见长,讲究一字传神,在极为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达到“简练”的境界简练不是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字面以外还有含义,言有尽而意无穷,即言语理解有尽头,但表现的含义理解就可因人而异于是就有了“诗眼”所谓诗眼即诗词中最能体现题旨、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也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抓住诗眼就可基本上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分析诗眼,能进入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旨意,探究艺术手法所以,阅读诗歌应尽可能抓住诗眼,以求正确把握诗歌这一点,以往注意不够,现在强调它,虽有放马后炮之嫌,但却是很有必要的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隐藏在标题中,在诗句中的诗眼有的有其它的字陪衬,影响我们的视线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字古人是从形式上炼字炼出诗眼的,我们则应该结合对内容的理解来抓诗眼诗眼一般不在名词上,若在名词上则必定是名词活用大多数情况是诗眼和关键词往往是在动词、形容词、活用的数词上若单纯地看第三、五字,有时难免会发生错误,如果结合动词、形容词、数词,并从全诗的角度来考虑,抓住诗歌的含义就比较有把握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二、体会意境,从微观上理解诗歌“意象”这一术语在我国由来已久,历代又多有发展变化,含义不尽一致但也有趋于一致的表述: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心与物的同一,情与景的交融“意象是具体化的一种感受”(艾青语)成功的诗作常常以捕捉、提炼意象为创作的起点对意象的鉴赏,也是高考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所要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如,2002年全国统考题就是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提出了与意象有关的问题其所问“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是一个含义丰富的传统意象“意象”和意境,两者的构成元素都是情和景,但“意境”常就全诗而论,“意象”则多半指构成全诗意境的较小的组成部分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词以境界为最上”“在境界当中自成高格”“写感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意境不仅仅是环境,还要跟诗人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表达出来只讲情境,不讲意境,学生容易走偏,答题不准确因此,在诗歌阅读中,不深入体味意境,是难以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把握诗歌语言的特性,消除情绪、时空和逻辑的障碍,力求把诗句浓缩的意义扩展开来,把减少的成分补充出来,把省略的过程焊接起来,把跳跃的情感连缀起来,把诗中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内在情愫弥补起来,再现诗歌的形象和画面,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深层次的意境之中,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三、考察环境,从全方位鉴赏诗歌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古诗词主要写自然环境(景物),这是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背景,衬托心情,抒 感,用景物描写衬托暗示感情,或作为感情的某种象征,达到情景交融的高度,使诗歌深厚,含蓄,精炼,意味隽永,余味无穷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去确定意境的基调,去理解,去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是什么;去感悟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感悟情感是读者在进入诗词意境后的心理反应活动,它是鉴赏阅读的重要环节鉴赏诗词必须真正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的生活场景中去,同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共同去感受诗词中的意境。
了解诗词的背景,更有助于提高的快速掌握、记忆和理解。因为这样可以给想象和提高的鉴赏能力迅速不败,可以给理解的情感特色上增光添彩。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充分了解了诗人李白是在豪饮高歌,抒发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有了对这些背景的了解,对这首诗的理解就更近了一步。
一、学习古诗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词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补充和领悟。而小学阶段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若我们能以古诗词为抓手,鼓励学生联想、补充和创造,对其后续想象发展大有裨益。
二、学习古诗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读古诗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以此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画面。这不仅利于诗词意境理解,也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对促进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样大有助益。
三、学习古诗词,利于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古诗词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美,巧妙地融为一体,具有特殊的审美熏陶功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诗中有理”,这样闪耀美的诗词不仅能引人入境,更能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操。因此,因此学习古诗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
此外,中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审美体系构建时期,常常仅靠表象来分辨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而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将自身意志和情感,蕴含于诗文表象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便能扩展审美事业,提升审美标准,总结审美经验。
四、学习古诗词,利于汲取古人的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其自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学习古诗词利于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另外,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也能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
总之,学习古诗词对学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1咏史怀古诗——关键以过去事故、过去人物、过去遗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物来感慨兴衰、寄托忧虑、托古讽今。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伤春伤别诗——随时借对春色消逝的记叙描写来抒发韶华易逝、激情难酬的感慨,或外露对亲朋、朋友、爱人的无限恋念之情。如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
3羁旅行役诗——关键是出行除非的游客浪子所作。他们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间接着对悠远故乡的远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4山川田园诗——随时以山川田园为审美对象,把光溜的笔触投向强壮的山林,悠闲的田野,首创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存活,借以外露对稳固的不满,对寂静柔和存活的向往。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5托物言志诗——随时应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本人的某种志愿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明人于谦《石灰吟》。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了解写作背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3、加强朗读。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