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第1张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标题的意思为“劝酒歌”,内容多是咏唱喝酒放歌之事。这首诗是诗人当时和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老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作客,作者正值仕途遇挫之际,所以借酒兴诗,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抒发。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消愁,感叹人生易老,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首诗十分形象体现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热情豪放,“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全诗气势豪迈,感情豪放,言语流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李白咏酒的诗歌非常能体现他的个性,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来自古诗文网站 望采纳

lunwen189

lunwen189ig2lunwen189nur

月下独酌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

醒时同交饮,醉后各分散。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

李白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他自己当时的苦闷心情,也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在他的一生中,曾有过令他神往的长安生活,但更多的是仕途失意。因而,他的诗作中既表达出积极入世的思想,又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思想。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彷徨。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在呐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已点出“独”字。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渴望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郁积的话倾诉出来。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花前,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分享风景的优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无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为伴了。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不过那只是“两个人”,李白则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

然而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但是有这两个伴侣终究是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亮与身影的伴随下,及时行乐吧!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饮,醉后各分散。”“月徘徊”是说月亮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影零乱”是说身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来说:“醒时同交饮,醉后各分散。”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舍不得和他们分散的,最后两句说:“永结无情游,相期缈云汉。”“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云汉”,就是银河,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这两句诗虽然表现了道家消极出世的思想,但李白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就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应当说是含有深刻的积极意义的,也流露出积极入世的思想。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

这首诗虽然说“对影成三人”,主要还是寄情于明月。李白从小就喜欢明月,《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她。《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洁,所以才对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说,说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的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颇为人所传诵。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山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了。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亲密的朋友。《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里,他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待明月的。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深深的愁绪,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

当我们知道了明月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月下独酌》这首诗里李白对明月寄于那样深厚的情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从小就与之结为伴侣的,象征着光明、纯洁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乡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对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骜而又天真的伟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

李白是我国诗坛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诗歌光照万代,在中国诗歌史是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谪仙”、“诗仙”的称号就是明证,世人推崇备至。“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李冰阳《草堂集序》),“惜哉千万年,此后不可得”(《皮日休七爱诗》)。他的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李白的诗之所以如此光焰万丈,动人心魄,是因为他的诗更能体现“诗主达性情”(公木语)这一特点,更能在诗歌中直抒真挚感人的情怀,将一颗特定时代下炙热、燥动的心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唐�6�1白居易),又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没有感情,诗歌就像无根的草木一样,难以存活;缺少感情,诗歌就难以产生动人的力量,千余年来,人们对李诗的喜爱,就是因为它能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与鼓舞,他的诗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李白诗歌是他文学主张的实践,他在《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中提出诗章贵“清真”反对“绮丽”,其十五(丑女来效颦)又提出了反对模仿,“雕琢”主张“天真”自然。他认为诗歌应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些是李的美学理想,李白的诗文确实以真率情感和自然的语言构成了“清水芙蓉之美”。方回《杂书》论李白的诗说:“最于赠答篇,肺腑露情愫”,他认为李诗能袒露真情,使人洞见肺腑,从不掩饰自己真实的情感,追求理想、功业,“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李白《上韩荆州书》)。奉诏进京的喜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失意时的苦闷,对朝廷的不满与友人的别情,对家乡的思念等,都流露于诗中。有关李诗的抒情意向大体可归纳如下:表现理想的追求与豪放不羁的个性,为友情、爱情、乡情、思妇、宫女的悲怨之情而作,对山河的热爱之情等。 一、表现理想的追求与豪放不羁的个性 李白主要活动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古风》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这个时代的李白怀着非凡的政治抱负,以高昂饱满的情绪,纵情歌唱自己的理想与希望,“济苍生”、“安社稷”、“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曾巩《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怀着宏大的理想,常以鲁仲连、吕尚、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等自比,希望有一天,统治者能发现他的才能,不次擢用,一步登天,做着“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的美梦,希望能凭自己的才智和努力,济世安民,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建立万世不朽的功勋,在他的身上体现着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从他留下的诗篇来看,为理想而呐喊呼号的诗作几乎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像他的大部分古风,长篇歌行,一部分拟古、律、绝,大都表达了他的积极用世理想,表达他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的悲愤,也是这一理想不能实现的慷慨悲号。 《赠张相》(其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侠客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走”。何等壮怀激烈!《梁甫吟》中赞颂姜子牙“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羡慕他晚年得遇周文王而助其完成兴周灭纣大业;《读诸葛武侯传书 怀》中赞诸葛武侯“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王,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羡慕得遇明主,匡复汉室,志在统一,建立盖世功业。 《古风》(其十五)中写“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以古讽今,揭露是非颠倒的社会现象,寄寓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古风(其十九)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向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天宝初年,诗人怀着匡世济民的宏图进入朝廷,但终未被玄宗重用,三年后遭谗离京,所以没奈何,只好引卫叔卿为同调,与之驾鸿雁游紫冥去了。然而当诗人“俯视洛阳川”时却是“茫茫走胡兵”社会动乱局面惊破了诗人超脱现实的美梦,使他猛然从神仙幻境中折回,转而直面惨淡的战乱景象。 李白尽管信奉道教,长期过着游山玩水、修道炼丹的生活,但他无法抛弃“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崇高理想,因此正视现实,忧国忧民的心情在这首古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风》(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诗中通过对中贵和斗鸡人的描给,深刻讽刺了奸佞小人得势后的嚣张气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表现了极大的愤慨。唐玄宗后期,政治由开明转为腐败,宦官鸡童恃宠骄恣,不可一世。其时李白在长安,深感上层统治者的腐败,这首《古风》就是针对当时现实而作的一幅深刻的讽刺画。诗的前八句截取了京城大道上的两个场景,将宦官鸡童的豪华生活和飞扬跋扈的气焰巧妙地勾画在读者的眼前。最后两句以“许由洗耳”的典故,喊出了“谁知尧与跖”(谁还能分清圣贤与盗贼)的呼声,鄙夷地把宦者、鸡童等佞幸小人看成是残害人民的强盗,同时也暗刺当时的统治者不辨“尧与跖”。 《古风》(其三十四)以“舜修德服有苗氏”的历史典故,慨叹统治者德之不存,对唐征讨南诏之事深入挖掘根源,并对其进行艺术概括,将矛头指向唐王朝的国策,因此诗尾两句写到“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古风》(其四十六)直讽权贵当道之现实,结尾以扬雄“独有扬执戟,闭关草《太玄》”之典故,简约有力地表明了诗人清操自守,以及对权贵们鄙视与决绝的态度。 总而言之,李白的古风,无论是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还是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或者是借游仙以弃尘寰,都离不开远大的抱负和人生目标。 李白的其他诗篇如《远别离》、《蜀道难》、《梁甫吟》、《梁园吟》、《乌栖曲》、《战城南》、《将进洒》、《塞下曲六首》(其一)、《襄阳歌》、《江上吟》、《玉壶吟》等歌行体诗和乐府民歌,特别是《临路歌》和《永王东巡歌》组诗中的不少篇章是直抒其理想或难以实现的情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之一)是报效国家之豪情壮志的直接抒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接云帆济苍海”(《行路难》之一)坚定信念的宣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是对自我才华的高度自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是怀才不遇的极度苦闷,不用再举例,李白诗歌关注现实,胸怀天下,为理想而喜忧的高度政治热情,足以表明他的诗不仅仅是诗,也是传统文人“经济”思想的有力注脚,他的诗的的确确是合为时而作的伟大篇章。 李白的诗歌中有不少表现对权贵的蔑视,功名的否定,诸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 《设辟邪伎鼓吹子班曲辞》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古风》其十二 这些更表示出诗人不愿在权贵面前卑躬屈膝。强调独立的人格和追求自由生活的不羁个性,功名富贵本是封建社会一般士子文人追求的目标,但李白却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当然,有些是李白失意时的牢骚,但诗人对功业的追求并不是为了索取富贵,而主要是为了要替社稷、苍生做一番事业,李白的这些诗体现了他傲岸不屈,豪放不羁的个性,在封建时代难得可贵。 李白反权贵的精神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诗中得到最集中的表现,这首诗写到自己的失志,但不把眼光局限在个人得失之中,而是注视整个政治局势和社会现实,并对那些煊赫一时的人物予以抨击。“君不能金距狸膏学斗鸡,坐今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李白以极大的愤怒揭露了政治的腐败,象李邕,裴敦复那样比较正派的人惨死李林甫之手,李白将他们的遭遇作为贤愚颠倒、是非混淆的例证提出来。王十二自己遭到社会的冷淡,诽谤,找不到政治出路,而一帮斗鸡媚上的佞臣以及哥舒翰之流(李白反对那种以武力屠杀来邀功的人)靠开边功的武将却自鸣得意,不可一世,“鱼目亦笑我,请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李白痛骂这些幸臣权贵是鸡狗(“董龙更是何鸡狗”)耻于与他们为伍,表示要永远离开这丑恶的政治,浪迹江湖——“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诗人这种襟怀磊落,放言无忌的精神,经诗歌披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全诗感情强烈,激情喷涌,一气呵成,排山倒海,使人心潮难平。 李白在黑暗的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森严的封建礼法和庸俗的社会关系使他感到窒息,他于是求取一种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急切地追求着个人的自由和解脱,高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摧残槛中虎,羁绁韛上鹰,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骋”(《赠新平少年》)他感到自己好比“槛中虎”、“韛上鹰”,渴望摆脱羁绁腾风凌云,得到个人自由。他青年时代写过一篇《大鹏赋》,描写大鹏“上摩苍苍,下覆漫漫”,“斗转而天动,山摇南昌海倾,怒无所博,雄无所争。”不受作何羁纬,自由地翱翔于宇宙间,这正是李白向往的境界。 这种精神在山水诗中表现得很突出:“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这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都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 二、抒写诸情感 李白的不少诗篇写到亲情、友情、怨情、乡情、别情,表现了他丰富的心灵世界。 1、纯真的友情,依依的别情。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孟浩然》 此诗抒发了诗人真挚敬仰之情,把李白对孟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品质的热爱之情写得淋漓尽致,曲折有姿,正是李白的推崇,才在名胜古迹黄鹤楼与其分别之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佳章,《送孟浩然之广陵》,抒写依依不舍的别情。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现存李白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恐怕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是《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沙丘城下寄杜甫》 此诗前六句仿佛都在写“我”,而独不见”君”,其实无一字不写“思君”之情,“我”为你“高卧”,我为何不被鲁酒而醉,“齐歌”又为何“空复情”都是因为日夕长伴的“你”离去啊!这“古树”才“日夕连秋声”,让人寂寞难耐,怎么办呢?让我化作那浩荡的汶水,追随你到长安 去吧!那绵绵不绝如汶水的思念之情,真挚、炽热、感人,李杜二人同怀匡扶天下之志,这深挚的友情,岂不是“俯仰一生,或取诸怀抱”的强烈共鸣吗? 除以上描写李白与当时著名诗人的友情之深,另外,还有他与其他朋友的深厚友谊,“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表现出诗人青年时代风采华茂,风流潇洒的豪迈情怀。“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这种离奇的相象,把诗人对韦八的思念写到了极点,“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游子飘流他乡多像那飘浮不定的云朵呀,“我”对故人的深情则如那久久不肯落去的太阳,一片深情,具在挥手中,李白将这种生活中极为平常的告别描绘得如此真切,含蓄不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此送别诗最为有名,将汪、李之友谊写到了极处,无出其右者,十分动人。 由此来看,李白吟诵友情的诗篇,可谓情挚意真,深厚浓烈。 2、思乡之情 思乡之情是文人骚客极多触及的写作题材,诗仙李白也有许多思乡的杰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这首诗清新自然,“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6�1内编》卷六)。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景寄思乡之情,但就是在单纯中写出丰富,把人人尽有的情感典型化了,读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古唐诗合解》“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此诗不是专为思乡而写,但道出了思乡之情无时不有。诗中用两句来赞酒之美,读之如闻酒香,三、四句写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主人的热情却让人忘不了是在他乡作客,思念起家乡,酒之好,主人之热情从则面写出了思乡之切。 3、思妇、宫女的幽怨之情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思》 这首诗写思妇在春天怀念远在边塞的丈夫,并表白她对丈夫忠贞的爱情。女主人公可贵之处在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末尾两句,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维帐的刹那的心理活动。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棱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乌夜啼》 据说贺知章读了他的《乌栖曲》、《乌夜啼》等诗后,称其为“天上谪仙人也。”《乌夜啼》是乐府旧题,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李的这首与前代相类,但言简意深,别出新意,遂为名篇,特别尾两句,表现出深锁闺中的女子,一颗心牢系远方丈夫身上,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感念此时孤独,种种思绪涌上心头,怎能不泪下如雨?“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唐诗别裁》)。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从古代所存的歌辞看,专写“宫怨”,而李白《玉阶怨》全不见“怨”意。 无言独立阶砌,直至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浓,以及下帘之后,反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月无言,人亦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之言语,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使人读来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 4、抒发对美好山河的热爱 “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一生游历了无数名山大川,足迹几乎遍及中国,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歌颂山河的壮美,有些诗描绘山河的壮丽雄伟,表现阳刚之美,关照自我狂放不羁的性格特点。如写华山:“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天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写庐山:“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金阕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写天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关山月》)。写长江风浪:“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以上诗篇都写得惊心动魄,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广阔胸怀,反映了追求自由,反对羁绊的鲜明性格。此外李白还有许多诗篇描绘了大自然明媚秀丽,表现出阴柔俊秀之美,如《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夜下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青溪行》的“人行明镜中,鸟渡屏风里。”等,这些景的描写体现了盛唐时代安怡、宁静、和谐的气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光明的憧憬。 李白的部分诗中还抒发爱情、亲情,亦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李白诗歌抒情性极强,最能体现“诗主达性情”的本质。无论抒发何种情感,无论采用那种抒情方式,都能做到以情动人,情真意切,且语出惊人,诗意葱笼,豪放与含蓄并举,抒情范围之广泛无不令人佩服。其诗真率、自然,无丝毫之矫柔造作。“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皆抒发真情至性,正如《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写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的诗歌正如他的性情率真自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6�1神思》刘勰)。 李诗强烈的抒情性,使其诗歌最具文学特征,并成为中国诗歌顶峰上的明珠,奠定了李白在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诗仙”的称号体现了其在诗坛上不朽的功业。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长相思二首

(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二)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为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

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原诗: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唐代: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释义: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注释:

1、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2、间:一作“下”,一作“前”。

3、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4、“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5、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6、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7、将:和,共。

8、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9、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10、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11、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12、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13、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扩展资料: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

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

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人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

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月下独酌四首

《静夜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思想的感情。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出自:《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原文: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

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

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

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

  (其一)

  行路难三首(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余恕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95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