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从空间上来看,“新媒体”特指当下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以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其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线最终得以实现全球化的媒体。
一般认为,“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的一个专有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一个叫P戈尔德马克(PeterCarlGoldmark)的人提出来的。
P戈尔德马克是LP(留声机唱片,thelong-playingmicrogroove33-1/3rpmvinylphonographdisc)和EVR(电子录像,ElectronicVideoRecording)的发明者,还是参与制定彩色电视NTSC标准的重要成员,曾担任过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技术研究所所长。
目的和意义是为了带动行业发展。播音主持语言是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深入分析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可以促进行业内的交流和进步。
新媒体文的主流文章主要有4种:
1、干货教程文章
2、人物故事型文章
3、观点论述型文章
4、情感表达型文章
分别解析四类文章:
1、 干货教程文章
这类文章总会迎合部分读者的需求,所以会有保底阅读量,更加吸引精准读者,有利于提高读者的粘性。所以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干货类文章有利于后期变现。
但是,既然是教程,要求专业性高,就会相对枯燥无味,尤其对于新手来说,很难写出火爆的文章。
文章:《方法不对,读书越多人越傻!》
类型:干货类文章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eFv7iiym1tpw3QnQm1fhA
结构:总分总结构
标题解析:好奇心+功利心+共鸣心
一般情况下是,多读书应该使人更加优秀,为什么却说读的越多越傻呢?
有违常理,就容易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这篇文章其实是讲6类最常见的读书错误的。
开头通过递进式的层层分析,引出“书读越多越傻”的原因
也就是抛出了主观点:读书的方式错了,就会书读越多越傻
子观点:即分析6类最常见的读书错误方式
1 缺少规划
2 为读而读
3 没有思考
4 不知变通
5 不做笔记
6 不去实践
总结:对应开头,首尾呼应,明晰观点。
2、 人物故事型文章
人物故事型文章,通过详细介绍某个人物的故事、经历,用逻辑或者时间线,把人物相关事情都串联起来。
喜欢故事是人的天性,所以这类文章的保底阅读佳,阅读体验好。
但是,这些文章看过也就很快被遗忘,价值性较低,不利于打造个人品牌。
文章:童话大王郑渊洁:骂他少儿不宜,是你从未看懂他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qYsO9xVJmDIuA2P-nrCzQ
类型:人物故事型文章
3、观点论述型文章
观点文是通过一个人、一件事,或者若干人、若干事,发表个人看法的文章。
是最重要的新媒体文章类型。
观点文是最容易爆的一个类型,传播效果好,也容易建立个人品牌。
缺点是优秀的写作者多,所述观点容易遭部分人骂。
文章:《流金岁月》大结局:一生最该看透,这7条生活真相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B2OZOM_bN5RN3XcCAsDDA
类型:观点论述型文章
标题:热点+观点
切入点:用热播剧切入,点出主观点:7个扎心真相
真相1:章安仁的故事,说明我们想要什么,只能靠自己努力去挣。
真相2:讲述章安仁第一次去蒋南孙家里吃饭的故事,层次不同,不必强融
真相3:朱锁锁果断选择分手的故事,说明及时止损,才是最顶级的自律。
真相4:朱锁锁对待别人的真诚,让她赢得开挂般的人生。
真相5:反面事例蒋南孙的爸爸的自杀,说明所有的捷径,都是深坑。
真相6:蒋南孙在衣食无忧,到自力更生赚钱还债,活成自己的靠山。
真相7:拥有真挚的友情,是一生难能可贵的幸运。
最后一段的总结升华文章观点。
4、情感表达型文章
叙述亲情、友情、爱情的文章,就是情感表达型的文章。
情感表达型文章写作难度较低,传播的效果会更好。
缺点是格局小,价值低,不利于打造个人品牌。
文章:最扎心的婚姻真相:无论跟谁结婚,都会后悔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Lps428SJAEKMCk_h5TCNQ
类型:情感表达型文章
标题:好奇心+共鸣心
切入点:引用张爱玲的名言引出观点
主观点:无论跟谁结婚,都会后悔
子观点1:论证原因
子观点2:学会接受婚姻的不完美。
子观点3:幸福的婚姻,都是需要经营的
最后一段的总结升华文章观点。
简单来说就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着重强调数字化、虚拟现实、虚拟互动等表现形式。但是对于具体定义和内涵来说,可谓百家争鸣。要认识新媒体艺术可以先认识新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交互网络电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因为“新媒体”的定义没有统一的定论,也就使得以“新媒体”为基础的“新媒体艺术”定义也具有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与媒介息息相关,对比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纸质传播并不排斥技术手段或技术性工具的运用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基础的新媒体,已势如破竹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今,新媒体文学作为文学界前所未有的新样式,是文学艺术与新媒体技术双向选择的产物。新媒体技术介入文学之后,隐匿其冰冷的外表,灵活地成为了文学艺术创作者进行文艺生产的工具,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升,生成了新的审美特性,彰显独属新时代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新媒体文学,网络,传统文学,技术,人文关怀,审美特性
一、新媒体文学应运而生
新媒体文学是新媒体技术介入文学生产之后生成的新的文学样式,不同于传统文学,它可以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其成果集中体现为电视文学、网络文学和短信文学,可以说新媒体文学裂变了原有的文学格局,带来了新世纪的文学发展的新面貌。然而我们也应该明白,新媒体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传播方式和介质虽然发生改变与发展,但归根究底文学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认为,新媒体就是“数字化互动式”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在于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而新媒体文学就是借助数字化技术传媒,如网络、手机等创作和传播的文学,和传统文学的样式没有太大的差异。
二、新媒体文学生成的电子化的诗意审美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所有的这一切形成了文学艺术生产的新环境,新媒体技术也作为文学生产的新生产力影响着文学艺术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在新媒体文学的文本形态和人们的娱乐需求。
相较于传统文学的单一文字表述,新媒体文学的构成要素有、图表、图形、动画、影音、声音、音乐等多种要素,这些要素互相结合,打破了传统文学文本表现的各种局限,也有效地将声音画面、光影空间描绘书来,极大的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感官知觉。这种综合性的图文表达是能够吸引读者,满足读者群众的视觉化追求的。如今,图文并茂成为现行网络与新媒体文学的趋向之一。
其次随着大众文化的广泛发展,人们在追求新文学时更注重自己的娱乐轻松体验。传播媒介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直观的视觉符号和简要的文本内容,人们能在短时间内被吸引,也更容易理解内容。同时,网络与新媒体文学有着恶搞、搞笑、娱乐的鲜明特征,也在彰显着人们对于娱乐性、愉悦性的追求。
三、新媒体时代的人文关怀
网络与新媒体文学具有新的审美特性,这使文学自身——不论是从其传播速度、创作群体、阅读群体,还是从其文本结构、语言、样式等——在某种程度上都有所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彰显着新时代新媒体文学的人文关怀。
网络与新媒体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虽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形式和传播速度、创作和阅读群体,文本语言等仍有较大的差异。新媒体文学自由开放,且有较强的迎合受众的目的性,它可以诙谐幽默、简洁明亮,也可长篇大论、庄重严谨。相较,传统文学,它有更大的灵活性,如语言方面,它可以在进行网络聊天使用流行的缩写形式,甚至可以使用一些符合时下语境的表情包文字等,而传统文学的文艺创作者,更倾向于遣词造句,以更完美更严谨的状态,将作品公之于众面向世人。简而言之网络与新媒体文学的发展时间虽短,但形式多样,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具有明朗的前景。
再者,新媒体文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新媒体与文学的创作者可以及时收到读者的反馈,打破了以往信息接受不对等的时空局限,写作、编辑、审稿、校对、出版等等这些环节依靠网络融为一体,读者可以及时参与其中,这些都得益于网络时代各项技术的发展。同时,在阅读方式上,纸质化阅读的阵营日渐式微,电子化阅读逐渐占领市场。电子化阅读一是打破阅读的传统载体的局限性:不易携带,而电子阅读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简易,没有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的限制,同时最为重要的是,人人皆可为文学创作者,多种阶层和多元的文化理念碰撞争鸣,是为创作的开放。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的是网络与新媒体文学的另一重大特征— —更新及时性。在网络文学开辟了独特的叙事模式,和题材后,这一重大特征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说,网络与新媒体文学的具体形态主要有超文本叙事以及多媒体叙事两类。超文本叙事主要是在文章关键字点以特殊标记符号标记超级链接引导读者选用阅读。网络连接的技术使得新媒体文学能够以多线形式完善文学作品,阅读的自由性、选择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如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进行观赏时,为了满足受众了解更丰富的信息需求,抖音接入了跨平台的内容(典型如今日头条的内容),且信息具有即时性,让人民群众更快更准确的了解最近发生的事件信息。
新媒体艺术是什么 作者:苏也
一
与沙发和坦克一样,当代艺术这个概念也是个外来词。早在一百多年前的1913年,杜尚就已经把车轱辘安在了木椅子上边,而纽约也开始了如今赫赫有名的“军械库艺术展”(The
Armory
Show)。所以说,现当代艺术在西方世界已有正统的百年历史,艺术理论水平,艺术表现能力,大众审美水平都得到了时间和数量的重重历练。而在他们看来已经司空见惯的,甚至是已经不再新鲜的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在中国大陆还是知者甚少。不少在学校研修新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也不知道该如何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解释自己到底在学些什么玩意儿。
那么,新媒体艺术到底在做些什么呢?
首先,新媒体艺术已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范畴,属于当代艺术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顾名思义,新鲜的媒体技术是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按专业解释来说,新媒体艺术主要指——那些侧重利用现代科技、新媒体形式和新的观看方式,去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作品。而这个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又可以按照媒介的不同来细分成许多具体分支,主要的有:数码艺术(digital
art), 电脑图绘艺术(computer graphics), 电脑动画艺术(computer animation),
虚拟艺术(virtual art), 网络艺术(Internet art), 互动型艺术(interactive art),
电子游戏艺术(video games), 电脑机械艺术(computer robotics),3D打印艺术(3D printing),
还有利用了应用生物科技的艺术作品(art as biotechnology)。
以上密密麻麻列出的这一组概念,每一个都可以单拿出来做一个专业课题。在西方艺术院校,通常也会用一个学期的专业培训和艺术实验去研究某一个表现形式。复杂、精准、有效的细分,正好说明了西方当代艺术在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里的发达程度;这就跟好莱坞**工业一样,每一个工种的专业化分程度,直接代表了整个工业的良性发展水平。
这其中,有很多媒介分支都有所交集,而一般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也会采用多重技术,利用观者的多项观感,涉及好几个专业领域。因此,在较为粗放的理解里,人们也通常把新媒体艺术作品统称为“数码艺术”(Digital
Art);或者按照另一个更为时髦的定义来说,新媒体艺术也属于“时基艺术”(Time-Based
Art)。在“时基艺术”这个定义里,艺术作品把时间这一概念引入了作品的创作和理解过程之中。在我们三维的、立体的生活里,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维度其实也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这个无形无影、但无处不在的“第四维作用力”,就是时间。
二
时间,一直以来都是各种科学家和人文艺术家所研究的主题。在天体物理里,时间是一个具体的单位,而在人文科学里,时间多半是个感性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生命和人类的历史。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和科技对人类理解力的影响,视觉艺术家也开始越来越普遍地意识到时间这一客观单位的存在,于是越来越多的视觉艺术作品把时间和时间的影响力作为了自己表达和讨论的内容。
目前,国际上重要的现当代艺术机构,例如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汉美术馆,还有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都已经将“时基艺术”列为了他们的常规艺术媒介分类。“时基新媒体”(Time-Based
Media)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概念里,已经和绘画、雕塑、摄影、装置等常规艺术种类一起,并驾齐驱,被视为了艺术收藏、艺术编辑、艺术理论研究的一个大方向。而中国内地的大众对这个概念可能还非常陌生,那么,这个听起来科幻感十足的时基艺术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依照纽约古根汉美术馆给出的定义来看,时基艺术是,“包括视频、**、幻灯片、音频和以电脑科技为基础的当代艺术作品;这些新媒体艺术作品把时间作为一个作品的创作维度,并且通过时间的流逝让观者参与其过程之中。”[1]在这个定义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时间的流动性,以及观者的参与性在时基艺术里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传统的艺术分类中,我们可以简单地将艺术分类为二维作品和三维作品。二维作品应该最好理解,多为我们熟知的架上作品,包括绘画,摄影,拼贴,印刷品等;而三维作品则会从墙壁上走下来,在长宽高的世界里延展,例如雕塑和装置艺术。而时基艺术则是在三维艺术的长宽高之上,又加入了时间这一抽象的坐标轴。把时间的流逝,观者的参与,身体的感知,这三大要素引入了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式之中。
这么听起来,描述时间的时基艺术似乎还是有些玄而又玄。但实际上,新媒体艺术基于其自身新奇的表现力和观者的参与性,应该是最容易被理解、最容易吸引人的艺术形式之一。这里,就要涉及到人类观看方式的改变。
三
在长期的艺术史里,人类对于艺术的解读和观看都是被动的。就拿我们最为熟悉的油画来说,艺术家将它们创作出来,可以选择让它们永不见天日;而那些被藏家、艺术机构拿出来展览的油画作品,也是安静而正经地待在雪白的墙壁上,保质保温,且不动声色。观众来到它的面前,也只感小心翼翼地观察,搜肠刮肚地去揣摩,用眼睛和脑子去想象,不能与之触碰,更别想和它对话。这种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艺术观看方式其实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投入,是十分被动的艺术审美体验。我们在自己的脑子里绞尽脑汁,胡思乱想,试图了解艺术品背后的用意和故事,但这么多的努力其实还不如艺术家本人的一个词,或是艺评家的一段话。
然而,随着新的科技进步,新的人类交流方式的产生,新媒体艺术正在打破这种被动的艺术欣赏方式,一种交互的、对话式的观看方式正在出现。借着影像声效的吸引,搭着时间的桥梁,时基艺术作品正在把观者的参与和互动带入到当代艺术的语境里。如果说,传统的艺术作品是静态的,那么新媒体艺术就是动态的;如果说,传统的艺术表达是单向的,那么新媒体艺术的沟通则是双向的。
在这种双向的观看方式里,时间成为了新媒体艺术的关键语境。时间的流逝,观者投入在一件作品里的时光,在这段时光里光线、声音、空间、活动对于观者的影响,都是一件时基艺术作品所需要掌控和展现的。所以说,观看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的理想型,应该是一次四维的、双向的、全身心的体验。
因此,现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一大趋势就是在时基媒体,数码艺术,和装置艺术的基础上利用时间的作用和人类的感官这两大重要元素,突出艺术作品的“对话性”和观者的参与感。于是,交互艺术(Interactive
Art)这一新媒体艺术分支在各大艺术商览和艺术年展上大放异彩,也有越来越多的专业院校和艺术机构把作品和观者的互动性(interactivity)作为了一个专门的课题来研究,来讨论。而对于那些不懂艺术理论和艺术流派的普通大众来说,互动性的艺术作品也是十分有趣的,它们要么是用突出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吸引着来往的观众,要么是用先进的科技完成与观众的交流。总之,作品本身的互动性总是会让是新媒体艺术快速地吸引众人,在单独或者集体的参与活动中传达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这种艺术的“互动性”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做出一只机器人的手臂跟每个前来的观者握手,这是一种直接的、可视的互动;但艺术家也可以营造出一个视觉幻像,用空间和体验去迷惑观众的神经和感知。显然,第二种类型的互动显得较为“隐形”和“诗意”,是我更为欣赏的艺术表达方式,但同时,这种潜移默化的互动性艺术对体验者也有一定的要求,作品意义的完整需要观众的适当参与,审美基础和思辨能力。但无论是哪一种交互形式,大部分的新媒体艺术都是利用时间的作用,身体的参与和我们的感知能力来实现意义和内容的交流与互动。
四
时间的流逝,观者的参与,身体的感知,这三大新媒体要素在不同的艺术作品里所占有的比例各不相同,或者说,所采取的步骤是不一样的。越复杂、越大型的新媒体艺术所需要的观者投入比例更大。例如,一部视频短片作品,用显示屏展示给观众,观众所需要的投入就是站在显示屏跟前,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去观看这部作品,在时间的陪伴和流逝下,逐渐理解艺术家的意图;而许多新媒体互动装置作品所需要的观众投入则显得更多,你不仅需要时间去体验艺术家营造的环境,甚至还需要真刀真枪地去触碰、去操作、去完成一个装置,最后还要根据自己的眼耳口鼻手所获得的信息去消化得出这一段体验中所蕴含的意义。
那么,就观众投入的比例由浅到深的顺序来看,新媒体艺术发生的早期作品,包括录像艺术、幻灯片艺术、音频艺术,到后来的视频艺术,都还只是需要观众的观看和收听,利用我们的视听感官;而到了当代的艺术现场,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艺术大面积、大规模地动用观者的各方面感官,甚至有些作品没有了观众的参与根本就不存在。这些观者参与性的比重加强,一个是新媒体科技的交互创新所带来的,二个也是随着大众媒介、网络环境、社交媒体的不断兴盛所造成的——现代人的观看和体验方式已和几十年前大为不同。艺术家一方面用作品传达着这类的讯息,一方面又让观众在体验式的观看行为中意识到这样的时代和文化变迁。
不过,现在再回首新媒体艺术产生的初期,许多艺术家在七十多年前就已经预言了如今的媒体观看模式。例如,2006年去世的韩裔美籍艺术家——白南准(NamJune
Paik),他被美国人誉为“录像艺术之父”(Father of video art),也是当之无愧的新媒体艺术先驱。
白南准在其1972年撰写的文章中,就预视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他也代表了早期新媒体艺术家的一个共同特质——醉心于钻研科技的潜力和新的视觉表达语言。他们这一批被后人称为“图像工程师”(image
technician)的艺术家终日埋首实验室,研究新的图像技术和新的播放技术对艺术的直接影响。例如,白南准与日本籍工程师Shuya
Abe合作开发的录像合成器,就利用了电台频道控制的录像装置,成功的将影像透过电子方式加以重组和处理,并结合及时的电视讯号来进行艺术创作。同时,白南准还将当时十分时髦和先进的手持录影设备融入到艺术当中,与传统的文化符合和观看方式产生了有趣的对话,创作出了一系列例如《电视大提琴》(TV
Cello, 1971)、《电视佛陀》(TV Buddha, 1974)、《电视罗丹》(TV Rodin,
1978)等重要作品。其中,以他的《电视佛陀》最为著名,白南准采用了一套SONY录影设备,制作出了封闭循环的录影作品,将他自己的古董收藏——一个佛陀的佛像,摆放进入了一个极具后现代风格的语境之中。一架SONY录像机对着闭目禅修的佛陀,拍摄下的影像出现在了一个极具摩登风格的圆型电视机中,结合及时播放的录影影像,让真实生活里的佛像与闪烁的电视萤幕中“倒映”的佛像产生了有趣的面对面。这是一幅极为冲突但又透露出禅意的作品,让人们不断去思考东方与西方、过去与现在、真实与再现等重要艺术主题。
除了录像、及时播放、电视显示屏,还有一项技术常常被运用到新媒体艺术的创作里,那就是投影技术。1957年出生于纽约的美国艺术家托尼·奥斯勒(Tony
Oursler)就是一个长期利用图像投影技术的艺术家。虽然他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行为艺术,但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投影装置作品。在奥斯勒的创作里,他常常将人脸和五官的一部分投影到自制的雕塑表面,让一个奇形怪状的物体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喜怒哀乐,再借助投影环境的灯光效果,奥斯勒的投影雕塑往往会给人十分惊愕的视觉效果。那种刻意为之的视觉张力、人类器官的熟悉和不安、怪异的生命力都形成了奥斯勒的艺术语言。通过造型的叠加和投影带来的动态和声音,奥斯勒制造的新生物、新噩梦、新童话都是生动而夸张的,利用观者的感官认知和理性的不安和不适表现了当代生活中的焦虑和奇思。
要最大程度地体现新媒体艺术的正向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关注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新媒体艺术可以通过关注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呈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引导观众思考、反思和行动。
2 强调创意和艺术价值:新媒体艺术可以通过强调创新和艺术价值,表现出其对审美的关注和对创造力的尊重,提高观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
3 倡导积极向上和人文关怀:新媒体艺术可以通过传递积极向上和人文关怀的内容,塑造出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世界,传达出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4 借助科技和数字化手段:新媒体艺术可以通过借助科技和数字化手段,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和交互式的艺术体验,满足观众对艺术和科技的需求,提高其参与和体验的乐趣。
综上所述,要最大程度地体现新媒体艺术的正向价值,需要注重内容质量、强调创意和艺术价值、倡导积极向上和人文关怀、及时适应科技和数字化发展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