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爱学生?

我们为什么要爱学生?,第1张

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教师所面对的是渴望认同,渴望呵护与关爱的稚嫩的心灵。教师一个亲切的问候、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给学生情感上的滋润、行为上的激励,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将关心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他认为,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的严肃的考虑。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当前,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增多,使学生对关心的需要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关心学生是自己职业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首先,关心学生是教师应追求的一种品质。关爱学生是教师所持有的神圣的职业情感、教育美德,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主要的品质,就是关爱儿童。”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关心学生的品质,在教育工作中才能做到既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又关心学生情感的波动;既关爱学生身体的成长,又关心学生精神的需求;既留心学生道德的健全,又关心学生心灵的丰盈……这些关心没有学生成绩好坏之别,没有学生家庭贫富之分,也没有学生天赋智愚之异,把学生看作一种存在的生命状态,而不仅仅是插着分数标签的工作对象。认真地倾听学生、观察学生、感受学生,全身心地接纳学生传递的一切信息,应成为教师的一种追求。

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真诚地喜爱学生所特有的纯洁、真诚、直爽和好奇,喜爱学生渴望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新鲜事物的愿望,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激励他们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关爱学生是指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一个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也是师德规范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关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关爱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关爱学生具有职业性、无私性、原则性和全面性的特点。从职业性来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从事教育职业中产生的,是一种崇高的爱。从无私性来看,教师通过辛勤的劳动,把自己的知识、能力贡献给学生,用自己的心血哺育下一代,为社会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原则性来看,教师关爱学生不是溺爱和迁就学生的错误,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从全面性来看,教师不仅要对每个学生生活上关心,还要关心他们的全面成长。

关爱学生,是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工作的原动力,也是保证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的条件。

  一、关爱学生是新时期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组织者。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班主任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尊重学生的人格,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鼓励他们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新时期学生也表现出新的特点,最典型地表现在其自主自立意识的增强;但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压力越来越大,自主意识与多重压力的并存在学生内心形成冲突。如何帮助学生减轻压力,让他们的自主意识健康成长,个性和谐发展,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并应加以认真解决的新课题。一个有爱心和责任心的班主任,要加强对心理学的学习研究,多给学生以关爱,帮助他们分析、认识和对待各种压力。

  二、关爱学生是沟通班主任与学生心灵的桥梁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学生健全人格、美化心灵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往往要经历一段特殊的“心理闭锁期”,不愿意向包括家长与教师在内的成人敞开心扉。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班主任应给予他们满腔热情的关爱,灵活运用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努力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实践证明,班主任对学生身心的巨大感染力,常常直接来源于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这种爱可以启发学生的心灵,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误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感受到来自班主任和教育集体的温暖。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是一种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爱,因此,这种爱又是引导和发展学生高尚社会情感的重要基础。

  三、关爱学生是因为学生心理需要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学生目中的老师是完美的,是真理与美德的化身。在学校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和班主任一起度过的,因此,他们对班主任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里。老师的一个赞许,一个关注的目光,一个信任的点头在他们的眼中都是一种爱。初中生重视老师的爱,他们关注集体以至社会对自己的评价。

  四、关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力量

  一位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无私的爱心,才能产

内容摘要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新课改理念中提到: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形象思维是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一个特别突出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情感的体验更加敏感。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提供了优先的条件,在阅读教学中能点燃学生情感体验的火花,无疑是提高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的良好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情感 体验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所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了阅读在落实三维目标中的积极作用,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泛泛地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对课标中的感情主线把握不准,在课堂上也得不到有效的阅读训练和得法的指导,缺乏理解、内化、运用祖国语言的教学过程,没有敏锐、形象地感知文中的活动、品质,没能及时点燃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火花,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效果。 一、把握课文的情感主线,找准体验的切入点 恰当的情境设计能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使学生未闻其事,先感其情;未读其文,先感其意。可往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很容易就忽略了情景的创设,找不准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切入点,让本来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流于平淡。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就是进入课文的角度这个点选择是否准确,直接影响阅读效果。更无从谈起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比如在上《尊严》这一课时,有的老师是这样找课文的切入点的:同学们,请阅读全文,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尊严?同学们阅读完后,讨论非常热烈,有的同学说尊严是不吃饭尊严是爱劳动尊严是先劳动后吃饭等等,显然这位老师的切入点找得不准确,一篇精彩的文章被割裂成多个破碎的版块,脱离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主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触摸语言文字的心跳,体验语言文字的味道,品评语言文字的内涵,从而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浸润学生精神人格。有一位老师在上《长相思》这首词的时候,情感的主线和切入点非常的到位,其中有一个片断是这样的: 生:他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可以看出一个精妙的切入点却让所有的感情主线凸显得如此的强烈,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处。 二、加强朗读训练,突破朗读障碍 语文课标中强调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朗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了朗读的训练。要知道,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老师在课堂中要指导学生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又如我在上《鸟的天堂》这一课时,就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句时,我让学生用感情反复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我一边纠正学生一边范读,直到学生读出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的赞美之情,当学生用饱含深情的声音读出这句话时,我体会到了这棵美丽的树不仅仅是长在南国,而且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所以说我们要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语言,更是品味语言的过程。 三、优化课堂阅读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让学生在富有激情的阅读环境中,迸发出阅读兴趣的光芒,那是一位

浅谈关爱学生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追求目标。需要关爱渗透于班级,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对每个学生付以真诚的情感和尊重,当然关爱还要因材施爱、因时施爱。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关爱学生是社会的、高级的、政治的情感。在新时期如何做到关爱学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的认识,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一、教师必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

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心中不明,就不能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情况,才能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由于受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影响,学生思想变得比较复杂;还有个别学生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等,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以上这些原因直接学生的学些成绩的提高。教师要及时对以上学生个别进行心理辅导,同时要对他们加以鼓励,使学生从老师身上得到关爱,这将成为他们今后学习的动力。

二、教师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现在提倡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班集体,因此,教师在管理学生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有爱心,不要以粗暴地方式高压管理,要以理服人,要对学生做耐心细致地思想工作,永远不要讽刺挖苦学生任何讽刺、挖苦、歧视、谩骂等侮辱学生人格的言行都是与教师职业道德不相容的',讽刺挖苦最容易伤害学生稚嫩的心灵。也就是要尊重学生地人格和尊严。我们常说要坚持正面教育,什么是正面教育呢?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始终贯穿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后进的学生更应如此。后进生感到最困难,最没有信心的是学习,而学习的好坏是关系到学生自尊心和培养成为人才的重要问题。

三、教师要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进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作为教师应信任学生,如果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进步就失去教育的意义了。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可塑性很强,经过正确的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人。即使有了过错,只要引导得法,也能改正错误与“昨天告别”。一个教师爱优秀学生容易,爱后进生则比较困难,因为他们有许多缺点,而缺点是不可爱的。中学生处在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正在形成和发展,情感也日益丰富,但自觉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发展尚不成熟,都是应善于通过细致观察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再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慢慢改正缺点。教师应用父母兄长般的关爱去抚慰他们的心灵,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或导之以引,激发他们向上的热情。

四、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严是爱,宽是害。有些优生认为自己学习优秀,往往在纪律上不严格要求自己。老师也认为这个学生学习不错,于是姑息、放任这个学生,对他的一些“毛病”也从不过问,认为情有可原,久而久之,这个优生变得高傲自大,目无师长,无视学校纪律,学习虽好道德品质恶劣,也逐渐让老师反感起来。因此热爱不等于溺爱、娇惯、姑息、放任。当然,执教要严,并不是说可以简单粗暴,而要严而得当,严而有效,宽严有度。

五、关爱每一名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的社会角色本身,决定了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很高,他们看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作为一名教师既要爱优生,也要爱差生,更要爱那些急需关怀教育的学生。对聪明勤奋的倾注满腔热情,对迟钝、调皮的耐心培育,以深沉的关爱来医治他们心灵上的创伤,用爱的甘露来涤荡精神污染,把后进生一个个变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把家长认为不可能教育的“低能儿”培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关爱学生就是关爱未来。对学生赤诚的关爱,是人民教师起码的品质,是师德的核心。

总之,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开始,是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新教育形势下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学习上得到全面发展,让教师的关爱播散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5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