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情感,你是怎么理解抱负感的?

生活中有很多情感,你是怎么理解抱负感的?,第1张

我觉得并不是每一个人对我抱负感,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个人选择。

严格意义上来讲,现在的年轻人中有抱负的人的比例已经没有那么多了。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条件非常好,很多人也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娇生惯养。当他们走入社会之后,有一部分人会有斗志,但看到社会竞争如此剧烈的情况,很多人选择躺平。另一部分人本来就没有斗志,他们只会安于自己的生活,在工作之余刷一下娱乐圈的新闻。

一、抱负感非常重要。

虽然社会并没有要求每个人都有很强的抱负感,并且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实现所谓的人生使命。但对于目前的现状来讲,我依然觉得很多人并没有抱负感。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因为抱负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出现无限可能。虽然每个人都有基于自己原生家庭的瓶颈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责任推卸到主观因素上。

二、很多人并没有抱负感。

这一点侧重于说现在的部分年轻人,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现在的娱乐圈对年轻人的影响非常重,可能年轻人在进入社会之后没有选择努力工作,而是选择直接躺平。社会竞争确实客观存在,但如果一个年轻人整天把自己的生活用于吃喝玩乐,这样的行为未免过于浪费青春了。

三、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有自己的抱负感和使命感。

我在这里不谈所谓的社会责任,单单从我们的家庭和个人来讲,我觉得大家也需要有一定的抱负感和使命感。即便我们仅仅从自己的家人和后代来考虑,我们也需要有一定的责任感,这份责任感会化身为抱负感和使命感,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动力,也充满希望!

或许,每一个女孩都曾经渴望过一个“命中注定”的恋人,幻想着与他不期而遇,一见钟情,然后坠入爱河。你们彼此懂得,有着共同的爱好和梦想,你欣赏他所有的优点,他懂你全部的心思,简直就是上天的完美爱情。但事实上,生活不易,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不去表达,对方根本不可能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他们渴望有个男人了解他们的一切,每一句情话都能说到心坎,每一个礼物都恰到好处,觉得那才是完美爱情,其实那也只是你的一厢情愿罢了,一切对你来说最完美的情感,都会被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磨灭的荡然无存。

既然情感是感情类的东西,就应该用感性的认识来理解它;而且,世上的事物都有相对性,如何称之为完美,未免就有些绝对化。就连维纳斯女神,也只是残缺之美,也没有达到完美。所以,对于情感我们可以去追求美好,但要尽量不要刻意要求完美。

一、要用心滋养。情感好似美丽花草,需要用心滋养。不然,情感就会打折扣,情感之花也难以美丽绽放。道理很清楚,也着实简单。但是,很多人面对情感问题时,是属“剃头挑子”的,总希望人家对他(她)好,而本身却对情感“轻描淡写”,这种只想让他人对己好,却不想用心待人,如此的情感与感情,迟早都会出问题的。

二、要追求完美。在此,我只说“情感要追求完美”,但不去说“情感要达到完美”。在我看来,情感尽管偏感性偏精神,但是也要在客观实在的基础上,不能离开客观而一味谈“主观”亦或“感观”,否则完美永远也达不到。其实,情感上的真正完美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获得相对的完美。而这种相对的完美要尊重客观现实,又必须允许缺憾的存在,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所谓的“情感完美”。

三、要精心守护。美好的情感,是人生最好的滋养品,它能让人精神愉悦、面容娇美、春风和煦,但是美好的情感能否持久,关键在于用心保养。所以,一个人要想让情感美好乃至完美,就必须担当情感的“守护神”,时时处处爱心呵护、耐心守护、精心维护,唯此,情感之花才能常开不败。

我想,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美好的情感,用自己的美好感染别人,也希望被美好感染,然后,我们就在这美好的气氛之中乐此不疲,尽管这其中也有些带刺的玫瑰,亦或讨厌的荆棘,但在经年的“磨圆”中,我们便称这份情感是完美的情感,甚至会为自己的选择与付出感到“满足”,这就是情感的完美与完美的情感。

爱情是一种需要(毕竟人太过于理性且自私),是我们彼此付出了真心与包容的同时也期望得到的来自对方的回馈。如果我没有付出真心,那我肯定不够爱你;如果我不够包容,那我对你的感情程度只是喜欢;如果我不期望你的回应,那你只是我遥望的偶像,于我来说并不现实;如果我得不到你的反馈,那我也只是单方面苦情相思。以上都不是爱情。如果需要被满足,那么就像婴儿吃到了糖一样,爱情的滋味就是甜蜜知足的。但凡少了其中一个要素,味道都会变得酸涩难耐,便不是爱情。以下是原答案:当初,你以为那就是爱情了,可当真正的爱情到来的时候,你才发现,那只不过是动情、矫情、滥情……你以往对爱情的理解瞬间就被颠覆了。你知道爱情来了便是了,你爱Ta便是了,根本无须细想这爱情到底是什么。然而,站在学术和理论的角度,当我们非要把爱情进行定义的时候,也不得不去严谨地寻求一种最周全稳妥的定义。我认为,首先,爱情是一种情感。情感是将人与人联系起来必要条件。判断一个人对我们而言是陌生还是熟悉,即看我们之间是否存在情感联系。一旦你对一个陌生人投入了时间进行关注,也可理解为你对TA倾注了某种情感,那么TA于你而言便也不算普通意义上的“陌生人”了,比如追星,再比如在地铁上碰到了一个令你动心的女孩。然后,爱情还是一种爱。但“爱”却又包含太多内容了,亲人之爱、友人之爱、敬重之爱、仁义之爱、倾慕之爱,全都是爱。然而,爱情也不例外。那么,既然这些情感统称为“爱”,就必定有其共同的属性。这种属性能让我们为之奋不顾身,为之义无反顾,为之心痛心碎。虽然我还不知道这样的属性究竟是什么(也许是一种荷尔蒙的释放,也许是一种生理基因的异变,也许是一种心电波纹的扩散,也许是上天对灵魂的默许,也许是姻缘轮回的注定……),也许根本无从得知,但是这种共同的属性必定存在。就像,我们对于自己的爱人,既有手足般的难以割舍,又有友人般的默契投合;从他们身上,我们时常竟看到了孩子般任性模样,和幼时记忆里父母的高尚无比的影子。最后,爱情会同时伴着最深重的仇恨,而正是有了情仇爱恨,我们的人生舞台才会上演一部部充斥着悲欢离合与跌宕起伏的大片儿。我们对他们那样恨,其实是在恨自己心中对TA的过高期许,是在恨我们映射在对方身上的不完美人格,是在恨我们自己;我们对他们那样爱,其实是在爱TA达到了我们心中的期望,是在爱我们希望拥有的每一种品格,是在爱我们自己。有人说,我爱他,实际上,我是更爱那个能拼命去爱他的我,更爱那种能给人爱也能被人爱的感觉。也许,我们爱的不是某个人,而是爱情本身。爱情所呈现给我们的包括却不止于坚守,默契,久违,珍惜,信任,满足,无悔,动力……这些美好的字眼所构成的图案仿佛已不仅仅是爱情了,而是一种信仰。而最终的最终,当你终于拥有自己的爱情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你根本不必向任何人解释你的爱情到底是什么。因为你知道,你的爱情永远无法向世界上第二个人言说,来便来了,别人永远偷不走也抹不掉,连历史也记不清,只会随着你的记忆历久弥新,然后埋在你不灭的灵魂深处……

“你为什么这样对我?”这句话或许是我们在恋爱、友情、家庭关系中最常问的问题之一。我们常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朋友、恋人、亲人会对我们做出一些让我们不解的行为。其实,每个人的情感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原因,本文将通过探究情感背后的原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

三、家庭关系中的情感背后的原因

一、恋爱关系中的情感背后的原因

在家庭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亲人的不理解、压力、冷漠等情况,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亲人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生活压力等。父母可能因为工作压力大导致无法与我们沟通,或者父母在家庭中可能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导致他们在与我们的互动中表现出冷漠或者不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亲人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

在恋爱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对方的冷漠、不理解、不信任等情况,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对方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过去的恋爱经历等。对方在家庭中可能受到了严厉的管教,导致他在感情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他曾经被前任伤害过,导致他在新恋情中缺乏安全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从而更好地维护恋爱关系。

在恋爱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对方的冷漠、不理解、不信任等情况,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对方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过去的恋爱经历等。对方在家庭中可能受到了严厉的管教,导致他在感情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他曾经被前任伤害过,导致他在新恋情中缺乏安全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从而更好地维护恋爱关系。

人体是一个非常奇妙的组织,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感状态,而情绪的存在更多的时候,也是为了满足我们对于外界一些事物的判断方式,从而与别人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会变得更加的轻易。而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比如使命感,比如尊敬感等,这一些情感对于我们的人生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很多时候也会决定着我们与朋友相处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每一个人对于这些情感的理解状态也会有所区别。

1当然特别的喜欢。

当然我自己对于使命感的理解可能会与别人不太一样,我觉得使命感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要达成某一目标以及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必须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自己理想当中的状态,而在我的生活当中我特别喜欢有使命感,因为当有他出现的时候我会更加拥有动力,我觉得他就是我所要达成的目标,为自己的生活经历下一个小目标,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每一个人只有当有目标了之后,我们才会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在哪里,不然的话很容易导致自己的努力白费,毕竟谁都不知道自己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什么,那么自然会造成更多的麻烦。

2学会处理好自己各种各样的情感。

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学会好控制住自己的情感,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别人没有必要一定要来包容你。所以说当我们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当中,要明白什么样的情感可以表达以及什么样的情感要藏在心里,而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出现的一些情感状态,也是需要进行相应的控制,因为如果你时刻把它挂在嘴边的话,会让人觉得你非常的敷衍,甚至说你只是在讲,但你在现实生活当中根本没有去这样做。

其实我觉得不管怎么样有使命感总归是好的,因为在人的一生当中,总是会有自己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良心就是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良心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

词目:良心 拼音:líang xīn 良心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

基本解释

1 [conscience]∶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详细解释

1 本谓天然的善良心性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 集注:“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2 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 仆固怀恩 叛 唐 , 李日月 为 朱泚 将,而其母皆知逆顺之理,良心不可泯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霍筠》:“彼岂有真才实学,能起死回生耶徒以人命为孤注耳,良心安在!” 巴金 《灭亡》四九:“但是她一旦离开了他,特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便感觉到剧烈的良心上的痛悔” 3 好心

1 [conscience]∶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良心概念

良心(consicience)就字面而言,“良心”在一些西方文字中最早与“意识”、“认识”相关,属于道德哲学的研究范畴英、法中的“良心”有共同的词形(conscience)从英文看(conscience),源于拉丁文conscire,本意是“知道”,此此衍生出“con-scientia”(知识、意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conscience成了“内心、意识”的代名词在赋予道德意义之后,conscience又被古人用来专指“按良心办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应负的道德责任的一种稳定的自觉意识 作为人心中的最内在法则,它不仅给人以内在的权威和标准来裁决自身的对错,从而阻止人去有意做恶或劝导人积极为善,而且促使人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一步深刻反省、从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或悔过要求良心的自我发现有两个结果:要么从自己既有的作为中获得精神的快慰,要么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悔恨交加,以致觉得自己的一切都逃不过良心眼睛世上之所以有道德生活,最终要归因于良心:做好事不求别人的赞赏而只求无愧于心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做错事能扪心自问并深感内疚则是塑造有德之人的第一步;做坏事竟心安理得而不觉得受良心的谴责,则属于只有靠严厉的惩处才能纠偏的行为毫不夸张地说,良心乃是道德秩序的保证良心,并且只有良心,才能救道德于堕落 在中国,良心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意为仁义之心,包含恻隐、羞耻、恭敬等情感良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是人们的各种道德情感、情绪在自我意识中的统一,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良心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的范畴,是一定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因而也没有所谓抽象的良心良心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判断、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题记] “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 ——西塞罗,《论辩集》 良心是与公正、仁慈和义务等概念有密切关系的范畴首先,良心与公正、仁慈有密切的联系良心以公正与仁慈为基本准则,又对公正与仁慈原则的落实有支持作用良心就是要使人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具有是非感与正义感,具有“恻隐之心”良心可以视为公正、仁慈原则等等的内化良心不仅包容正义感,也含有仁慈的驱动存在其次,良心与义务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良心是对道德义务的内心体认所以义务是主体良心体认的对象而非良心本身良心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质但一旦义务转化为良心,则义务对人的要求就可望得到真正的落实这是因为,良心具有主体自由的特质,而义务则具有相对强制的特征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说:“履行善就意味着履行义务,而我们的义务看来并不符合自然的意志,因此在义务和爱好之间就有一种冲突在行动之前,义务的情感反对爱好;它作为阻止物而活动;在行动之后,如果爱好在行动中胜过了义务的情感,义务就做出谴责:说做爱好以为善的事情是坏的对于我们本性中这种反对爱好和在责任和义务的情感中表现自己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良心”[1] 包尔生还指出过:“确实没有人会相信:一个民族,倘若它完全缺乏我们称之为风俗和良心的东西,缺乏个人在其中通过审慎和畏惧控制自己行为的东西,能够支持哪怕一天以上”[2]苏霍姆林斯基则说:“压抑自己良心的声音,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如果你养成一种对某件事情毫不在乎的习惯,那你很快就会对任何事情也都满不在乎”[3]所以,良心无论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还是对个体的道德生活都有极大的意义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和调节机制所在教育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范畴

良心概念

“良心”(conscience)是一个古老的伦理概念《孟子》中将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称之为良心,主张人应当注意找回被流放的良心[4]朱熹则将良心视为宰制人心的“道心”王阳明将良心看作澄澄朗朗的“本心”英文中的“conscience”来源于拉丁文的“conscire”,意即“知道”以后知行合一,就有了按良心办事的意思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良心就是“超我”制约“自我”的人格命令的一部分 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要对良心范畴有正确理解,需要对良心的成分、性质等等有正确的认识

良心的结构

从心理结构上说,良心有三种主要的构成成份,即认知、情感、意向 1良心的认知成份 良心首先是一种对于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认知一个“有良心”的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对自己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有理性和明确的自我觉悟的人马克思说:“理性把我们的良心牢附在它的身上”[5]良心也只有凭借对道德责任和义务的内化的认知,才能对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和调控 2 良心的情感成份 良心还表现为一种情感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良心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我们知道,良心的自我评价和调控之所以有效,在作用方式上讲,就是它凭借的主要是情感武器当主体选择一种合乎良心的行为时,主体获得一种欣慰、自豪和愉快的积极的心理愉悦感受;相反,当他的行动违背自己的良心时,则会产生一种不安、自责、愧疚的消极的情感体验同理,当主体遇到一种合乎人性和道德的事情时,他会发自内心地予以赞许、敬佩和羡慕等;相反则会产生鄙夷、轻蔑和厌恶的情感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是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良心的情感作用机制的作用,良心才能成为道德秩序的保证 3 良心的意志成份 意向是良心的认知和情感的自然延伸有了一定的道德责任的认知和情感,就必然会对行为起心理的动机引导作用,更进一步,还会产生一定要如此的意志力许多人正是凭借着这种所谓的“天理良心”的体认克服艰难险阻去努力践行道德的不过,良心结构中的“意”,首先是“意向”的“意”,其次才是“意志” 的“意”这是因为许多情况下良心只表现意向而不表现为意志,或者只有意向而没有意志的参与而且,良心所具有的意志成分具有较大的自由特性,与那些由纯粹外力产生的强制性的意志力有明显的感受上的差异

良心的特质

良心具有内隐、神圣和基本的性质

良心的内隐性

内隐性或先验性可以理解为良心的一种特性内隐性是说良心是深藏于人心之中的,虽然平常并不外显,但涉及道德行为,尤其是涉及利益与义务冲突的行为时,良心就会内在地发生作用 古罗马的西塞罗说:“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6]而斯多葛派的观点则是,良心是“人内的神”,“圣神居在你的心中,他是我们做坏事的监督人,好事的防卫者”[7] 由于良心是内隐的东西,所以人们往往认为,它的产生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与生俱来的先验性卢梭说:“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还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我把这个原则称之为良心”[8]所以,黑格尔认为良心是一种先验理性孟子也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9]程颢则干脆说:“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10]中国古代一直有“天良”之说我个人的理解是:天良之“天”,一是合乎天理,二是先天得来的意思正是因为良心对于个体而言具有这种内隐和先验的性质(对于个体是先验的良心,对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实践来说当然是后天的),所以良心的作用方式就往往是潜在和内在、自然的,自律性较高 良心的内隐性也使道德个体往往有被遮蔽的可能,孟子之所以要求“求其放心”,奥古斯丁、卢梭等历史伟人之所以要写《忏悔录》,都是要拂拭遮蔽美好人性的尘垢,袒露和维护人之为人的良心

良心的神圣性

神圣性的含义在此是指良心可以带来主体的神圣体验的意思一些伦理学家曾经拒绝对良心的历史和心理学等科学的解释,认为这一解释的危险在于剥夺了良心的神圣性[11]实际上神圣体验的真实源泉是主体在道德关系和道德生活中所获得的自由感和意义感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人性“伟大”的感受对于某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良心的召唤就是神的启示,按良心办事,当然也就是践行天命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按良心做事实际上就意味着主体摆脱外在的强制,获得某种心安理得的自由、欣慰和做人的尊严与荣耀感当然,一旦道德主体违背良心,也就会产生有背天地良心的感觉,就会有心虚、自卑和自责等与神圣感相反的体会所以王阳明说“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12] 良心的神圣性来自于道德主体所拥有的人生信念和人格理想包尔生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关于人格的“完善形象”“这些形象占据了个人的意识,塑造了他的性格和意志他按照理想衡量自己的行为,当他没有达到它时感到痛苦,他接近它时则感到快乐”[13]

良心的基本性

良心是主体对于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但并不是所有的义务和责任都会成为良心所观照的范围良心往往是那些最基本和最起码的义务或责任的反映正是因为是最基本和最起码的道德责任的反映,所以当人违背这一基本义务、准则时主体才会受到严重的自责超出最基本的要求的义务当然也是道德的应然不过这往往表现为一种英雄或崇高的行为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是良心要求的范围当然,不同的主体对自己的良心界定是不一样的虽然大多数的人所谓的良心并不要求人做道德上要求很高的英雄行为,但那些人格修养达到一定境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其良心所自觉的义务范围也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由此可知,良心是有层次或境界上的不同的良心的基本性质并不妨碍较高的道德追求

良心的形成

良心的形成大体上可以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去观照这就至少涉及习俗和信仰两个问题

良心与习俗

(一) 良心与习俗——良心是一种“世袭智慧” 达尔文曾在《人类的由来》中曾经描述过一个动物的故事:一只正抚养幼子的母犬看到主人准备去打猎时犹豫了一会,最后还是溜到自己的孩子那里去了然后在主人回来时,它作出种种惭愧的表示,非常热情地去迎接他达尔文认为,这是动物的本能和某种习惯性的气质之间的斗争母犬的行为是一个获得性的习惯和天生的原始冲动之间冲突的结果动物的这种获得性的习惯正是人的义务感、忏悔等等产生的源头[14] 人的良心显然也是一种获得性的心理现象包尔生认为,良心是从习俗中获得的,可以“把良心定义为对风俗的意识或风俗在个人意识中的存在”[15]“无论谁想加入他的民族的理智生活,都必须说这一民族的语言和遵循这一民族的规则;无论谁想加入他的民族的道德生活,也必须遵守这一民族的风俗和听从他良心的指令他必须这样做,因为这个民族的态度也就是他的良心……”[16]由父母、教师、社会生活圈、法律、宗教等等的权威使个人在习俗中长大,并根据社会的普遍意志调整、形成自己的个人意志——这就是所谓的良心马克思则指出:“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17]马克思等人实际上是更加全面地解释了良心的本源因为,社会生活方式,包括生产方式显然又是是习俗的基础 当然,由社会生活、习俗等等对个体良心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千百万年的社会生活对于整个人类道德心理形式的影响作为一种获得性遗传,人类个体在心理上具有某些向善的性质这种向善的性质是个体之所以能够在后天接受习俗影响的心理前提所以我们前面所说的良心的先验性是在个体的角度而言的如果从社会生活对人的历史和社会影响角度来说,良心显然是后天的、实践的产物所以正如包尔生所言,良心是一种“世袭智慧”[18]

良心与信仰——道德的核准机制

良心的形成,从本原上说,是道德习俗等等的产物但是良心作为一种非常个体化的心理现象,决不仅仅是习俗向个体的简单转化个体自身的主体状况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心从根源上说是风俗或客观道德在个人意识中的表现,它本质上是作为一种对偏离常规的特殊意志冲动的阻止物而活动的但是这并不是它的最后和最高的形式它还执行一种更为积极的功能,反映完善生活的理想”[19]良心一方面反映完善生活的理想,另一方面依靠这一理想核准自身生活理想是道德义务和良心之所以能够给主体带来神圣性的内在源泉“天良” ,“天良”“ 天”对“良”有佐证和核准的作用所以在良心的形成或修养过程中,信仰因素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信仰等等的本原我们也必须到生活中去寻找,但那是另外一个维度的问题)对终极价值的信仰即使良心能够形成,又使良心具有道德上的神圣性良心可以理解为道德实践中道德核准机制不断作用的沉积物

良心作用的彻底性

良心对行为的道德调节的作用的特性之一是它的彻底性彻底性的第一个表现在作用的深度上“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用中国传统的伦理语言来说,良心最易使人“慎独” 《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但如何作到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慎独呢良心的作用十分关键《诗经·大雅·抑》中说:“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这是说看看你一个人独处屋中时,即使房门紧闭,你也仍然要提防 “屋漏”(屋漏在古代是指室内西北角北墙上的小窗,人在此处独处时没有别人监督,但古人认为上天会透过小窗监视,因此不能面对苍天起邪念)的亦即,“天眼”是无时不在地注视着你的实际上对每一个个体而言,这一“天眼”只能是天良或良心 良心作用的特色之一是使人无处遁形比较一下良心的这种内在和深入的制约与许多外在的制约手段(比如法制)和勉强的义务要求的区别,就不难看出,良心的作用是最有效的 良心的作用的彻底性还表现在其作用的时间维度上,亦即,良心对人的调节表现在行动之前、行动之中和之后在行为发生之前,良心的作用表现为对动机的发动、评判和监督人的行动除了客观条件的制约之外,最主要的是条件是主体的动机良心使主体产生必须做某事的动机,同时,良心还会产生对于动机的监督和评判,对于合乎道德的行为动机,良心予以肯定,对于违背道德准则的冲动,则产生抑制和否定的作用在行动之中,良心作用的表现是针对行为的监督和调节良心不断对个体的行动进行监察,对合乎道德标准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予以支持、鼓励相反,则予以制止、调整,对一些情感、行为上的偏私,良心则及时提醒,要求主体予以纠正俗语中说的“良心的发现”,就是这个意思在行为结束之后,良心仍然会起作用对于履行了良心所首肯的道德义务的行为,良心使主体感到欣慰、满足和自豪;对没有能够按照道德法则行事或效果不佳的行为,良心让主体感到不安、惭愧、内疚甚至悔恨所以良心是道德人格的重要构件,也是道德人格的忠实卫士“没有良心”的人,肯定是道德人格上有严重疾病的人

良心作用的方式

良心有直觉和理智两种作用方式或者,我们也可以说,有两种良心:直觉和理智的良心 良心的直觉作用是指良心可以以直觉、顿悟、预感等瞬间完成的方式起作用当个体面临某种道德情境时,良心会以莫名其妙的不安或突如其来的使命感或荣誉感的方式使人迅速作出道德的抉择良心的直觉作用来源于社会历史形成的人类的社会性心理遗传,以及道德活动的环境和经验给个体带来的知觉定势但当道德问题发生时,个体可以以不假思索的方式完成道德判断与决定良心的理智作用方式则是指经过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冲突,作出深思熟虑的理性的判断和抉择良心的理智作用往往发生在道德要求与主体的欲求或偏好发生矛盾的时候这时良心会“自己与自己打官司”,最终形成道德抉择,努力使主体按良心办事 良心的直觉和理智的作用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最突出的一点是直觉作用更多地诉诸情感,而理智作用更多地诉诸理智但是良心是道德责任的内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因此心性修养对于两类良心或良心的作用方式的形成的作用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听完陈奕迅的《十年》我对我们之间的感情认知就像那句经典台词:谁先爱上,谁就输了。初爱陈奕迅,就是因为《十年》。那一年,我也遇到了第一个喜欢的女孩子。她爱笑爱闹,喜欢刚成熟的柚子,也喜欢安静地听我唱歌,我们一起走过了最灿烂的时光。前年,在她的婚礼上,她执意让我献唱一首《十年》。

初闻不懂陈奕迅,再闻已是伤心人,那些旋律藏满了自己的故事,那些歌词写满了自己的心酸。对了,这首歌是《十年》的粤语版。这世上最不可控的就是感情 ,即使明知道自己毫无胜算,也无法将爱收放自如,“得不到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爱情的无奈,便是如此吧。

其实,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爱而无果,却不忍心割舍,“享受过提心吊胆,才拒绝做爱情待罪的羔羊”。烫过的孩子仍然爱火,才是爱过之后最好的模样,只有经历过,才明白“最美的平凡”,才能握住稳稳的幸福。

一字一句,皆为情殇。年少时唱《十年》是假装深情忧郁,中年后再唱《十年》要佯装镇定自若、眼底毫无波澜。人生恍然如梦,能有几个十年呢?又能有几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因为爱过,相忘江湖不舍得,退回最普通的朋友,再好不过,不打扰不客套不矫情,即使是她的生日,也失去了祝福的资格。

在回去的路上,霓虹璀璨,夜色如水,电台里恰好播放着《好久不见》。人生的出场顺序很微妙,如果当初你遇上成熟的我,结果也许就不一样。只可惜,年轻时,以为错过的是一段感情;长大后,才知道错过的是一生。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你的遗憾与我有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59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