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不如后者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祭侄稿》作为一篇祭文,作者书写时的心绪可想而知,整幅卷面并不清爽,干净,笔迹急促,匆忙,涂抹,删补时时可见。 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浮于纸端,开始时作者尚能驾驭住自己的感情,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愤激,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无不是作者心情自然流露。
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起伏跌宕。《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祭侄稿》是颜真聊最精彩的行书,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元鲜于枢跋语谓:“《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 元陈深日:“《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 杂以流丽: 或若篆籀, 或若镌刻, 其妙解处,殆若天造 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 而反极工耶”
全文:
《祭侄稿》释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戍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扬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衬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辩)卜(再涂一字不可辩)尔幽宅(抚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参考资料:
http://wwwyun666com/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416&ID=78496
http://wwwyantaipingcom/web/handArtsViewaspid=44&ClassID=1
http://wwwhuliwcom/bbs/viewthreadphptid=1299
回答者:不和人一样 - 魔法师 四级 9-7 18:08
评价已经被关闭
《祭侄文稿》被送往日本展出,是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人都重新审视中国文化,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本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展览,但是在国内却引起了轩然大波。《祭侄文稿》是极其贵重的文物,为了避免《祭侄文稿》的损害,国内的博物馆都没有展出这件文物,很多国内民众都没有看过《祭侄文稿》的真面目,但是这一次竟然直接送到外国展览,确实有些说不通,很多中国文物一旦被运到日本能不能完好无损的换回来让人觉得很担心,毕竟有一些教训。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了纪念颜杲卿父子为国捐躯,大义凛然的气节挥泪而写。《祭侄文稿》在书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我们都知道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现在没有露出自己的真面目,有一些史料证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随着李世民埋入了地下,所以《祭侄文稿》就更加珍贵,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祭侄文稿》的每一字都表达着颜真卿对颜杲卿父子的崇拜之情。颜杲卿父子在面对安禄山、史思明乱臣贼子的屠刀没有放弃自己道德底线,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自己对大唐王朝的忠诚,颜杲卿和颜季明父子殉国。颜真卿在外面带兵打仗听到自己的亲人死在了敌人的刀下,但是自己在前线指挥战斗,没有时间释放自己的悲伤情绪。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颜真卿将族人的识骨寻回。当他看见自己亲人的皑皑白骨在也一直不住自己内心的悲伤,挥毫泼墨写下的这篇文章,每一字都寄托着自己对亲人的哀思。
颜真卿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也是著名的官场大臣。有人觉得颜真卿再中国的书法历史上是一个异端。他开创了新的流派,他的作品《祭侄稿》被成为“天下第二行书”,为历代书法家所称赞,到现在为止,这个作品还被广大书法家所称赞。
早期,颜真卿的师傅是张旭,张旭也是一位有名的书法家。颜真卿在学习中,将张旭的优点全部融入自己的理解,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后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流派。他的书法不是别人可以模仿的,也就后来形成了“颜体”。颜真卿的《祭侄稿》被认为是天下第二行书,仅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这就看出了颜真卿的艺术价值之高。颜真卿的《祭侄稿》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成就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颜真卿在写出天下第二行书之前,他的书法风格大多是清秀的,他的书法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壮”,从书法中就能看出出来他“硬汉”的性格。所以《祭侄稿》中也体现了颜真卿的人格特征,气势硬气。联系到颜真卿当时生活的年代,唐朝的繁荣,文化、经济的高度繁荣正是这样的时代温床造就了草书的成就,也正是这个时代,让书法家以及画家都可以随意发扬自己的个性。
《祭侄稿》的创作背景我们都清楚。是颜真卿为了祭奠自己的侄子的作品,而他的侄子就是在保卫国家、打击叛军中被杀害的,所以颜真卿在写下这首作品的时候,不仅仅有对死去侄子的思念还有对家仇国恨的抒发。颜真卿带着这种情感洋洋洒洒写下了这篇文稿,真实的情感抒发就是很多作品所无法超越的。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几处写错的修改和墨迹,这也是颜真卿真实情感的表达。
鉴赏: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此 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 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
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 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
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 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 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
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此 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
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 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书法之创作,直抒胸臆是第一难事。《祭侄文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
其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均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创作述心表情的典型,体现出艺术家无与伦比的魄力和胸怀,也对后世书法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此稿的书法风格亦影响了日本平安时期的书法。例如日本的空海和尚,他于德宗二十年(804年)来唐取经,学习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他后来的成名书法作品《灌顶历名》草稿,即有明显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笔意。
-祭侄文稿
颜真卿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十分精妙,擅长写行、楷,独创了"颜体"楷书。他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我们耳熟能详的"颜筋柳骨"就是形容他们两人的书法。
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隔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队攻陷常山地区,时为地方长官的颜杲卿坚守城池,顽强抗敌,终连同其子季明一同被判军俘获。因为不愿归降,连同颜氏家族30余口家人一起慷慨赴死。直到758年叛军平定后,颜真卿才找回了侄子季明的头骨。手捧至亲骨肉的尸首,内心的悲痛如决堤洪水咆哮而出,感念颜氏一族的忠肝义胆,提笔疾书祭词一篇,那就是流传至今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较颜真卿的其他作品而言,显得凌乱潦草,但却千古流芳,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浑然天成的艺术性。《祭侄文稿》本身并不是一篇书法字帖,而是在悲痛伤怀中书写的一篇祭文。苏东坡曾说:“书法无意乃佳”,而这篇撇除一切书法故意的行文,是一位书法家书法造诣的最直接体现,其可贵就贵在“无意”,无为书法而书的意念。
二是其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这篇《祭侄文稿》在书法上具有三大特色,即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和渴涩生动的墨法,笔法、章法和墨法的巧妙结合,勾抹之处的斟酌变换,都让人从文字之中感受到了笔法的精妙和蕴藏的力量,可谓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三是其蕴藏的厚重情感。这篇文稿成于颜真卿万般悲痛之际,字里行间可见其对国与家的情感迸发,其中蕴藏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使这篇文稿较一般的书法真迹更具重量。与其说我们能够在这篇文字中看出颜真卿的书法动力,不如说我们更多地看到一个爱国之士最真挚诚恳的灵魂。这篇有魂的文字,自然是要千古流芳的瑰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