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二首》。
作者王翰 朝代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
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内容品读:
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1 感慨战争的残酷的诗句有哪些
(一)边塞风光 也许我们去过天山,去过玉门关,去过塞外的古战场,也许我们触摸过古代将士们曾经休憩的石头,但是,要想穿越历史的时间隧道,立身在秦时明月下,举手在汉唐北风中,我们不能不翻开记录边塞诗的历史书页。
扑面而来的先是边塞风光的壮阔奇伟。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孤城是戍边将士的所在,下面自然引出对关塞偏远。
戍守艰辛的感慨,就连春风都不肯度过玉门关来到这里。写愁怨而不明言愁怨,只让羌笛之声回荡在前两句诗所营造的壮阔天地之间。
写的虽然是边塞风光,却也同时展示了边塞诗情感的豪迈。同样涉及玉门关的还有另外一首诗:关 山 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与《凉州词》相似,诗歌的前两联写了明月、天山、云海等壮阔的气象。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与“黄河远上白云间”相似,这两句也是在“云”的衬托下突出另一意象,且这里的“出”字与“黄河远上白云间”中的“上”字异曲同工,都使诗句充满动感和力度。诗的整体结构也与《凉州词》相似,都在后一部分感慨战争的残酷与戍边将士的乡思愁苦。
不同的是,这里的山、月、云、海结合在一起,开阔中增加了一种涌动的气势,下文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与“春风不度玉门关”用意也显然不同,而是更突出了浩荡的气魄。如果说王之涣的《凉州词》突出了壮阔,那么王昌龄的《从军行》则更突出了壮阔中的险峻,同时寄予了苍凉的感慨。
从军行(七首选一)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与前几首诗类似,此诗首联同样使用了云、山、孤城、玉门关等意象,便着一“暗”字,着一“遥望”,则全诗笼罩在阴郁、荒凉的气氛中,在连天的阴云遮蔽下,雪山也不再明朗,一座孤城只能遥望着玉门,可即使玉门关也是“春风不度”的偏僻之地啊!遥望中似乎有期盼,期盼的自然是胜利,但胜利似乎还遥遥无期,于是剩下的只能是必胜的信念和艰苦的奋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上面几首诗歌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边塞诗往往“情景交融”,渲染或壮阔或苍凉的氛围。
而边塞特有的风光又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意象凸显的,这些意象包括:边风、边月、边尘、边角、边笛、边雁、边马、边柳、边草、边河、边关……在下面的诗歌中大家可以更明晰地看到这一特征。(二)戎旅生涯 边塞风光之外,边塞诗描写较多的自然是军旅生活,而军旅生活的核心自然又是战争。
塞 下 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黑云遮月,在这样一个夜晚,战斗开始了,栖息的大雁都被惊飞而去。匈奴的首领单于战败逃走,我方将士骑马追逐,大雪漫天洒落,覆盖了身上的弓箭和战刀。
全诗语言简洁,节奏短促,虽然只写了战胜追逐敌人的一个侧面,而战争的激烈与胜利的喜悦已流露在字里行间。当然,有胜利的骄傲必然有败亡的苦涩,再看下面这首诗。
陇 西 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战士们奋不顾身地与匈奴兵作战,五千将士倒在胡地的尘土中。陕西北部的无定河边尸骨遍野,而他们远方的妻子却依然在梦中与他们相依相伴啊!后两句的苍凉让人难以胜情。
上面两首诗都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描写了战争,再看下面一首诗: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被称为“诗鬼”,他的诗往往使用诡异的意象营造出瑰奇的氛围。这首诗渲染了战斗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氛围,同时描写了行军场景。
首句是诗人特有的夸张想象,黑云似乎要将城压垮,从而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城内的守军,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金色的甲衣上。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一声号角,漫天秋色为之震颤,而“塞上胭脂凝夜紫”则纯乎铺写色彩,极力铺写战争的惨烈,晚霞映照在沙场上,那胭脂般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骇人的紫色。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红旗半卷,可能因为夜半行军,有意半卷,为的是出其不意。
也可能因为天太冷,被冻住而半卷,如岑参“风掣红旗冻不翻”。“临易水”三字又带出荆轲刺秦王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苍凉悲壮。
最后两句表达了将士们誓死保国的勇气与决心。战争固然惨烈,然而当烽烟暂息的时候,边塞也并非没有安闲与快乐。
塞上听吹笛 [唐]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战事消歇,牧马而归,驻守的楼上羌笛响起,月华漫天:“梅花落”本是古代笛子曲名,作者却将其拆开化用,让人联想梅花(笛声)随风飘逸,落满关山。全诗营造了清冷幽美的。
2 唐代诗歌中关于战争的诗有哪些标题:泪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载:七律
内容:--------------------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标题:将军行
年代:唐
作者:刘希夷
体载:乐府
内容:--------------------
将军辟辕门,耿介当风立。诸将欲言事,逡巡不敢入。
剑气射云天,鼓声振原隰。黄尘塞路起,走马追兵急。
弯弓从此去,飞箭如雨集。截围一百里,斩首五千级。
代马流血死,胡人抱鞍泣。古来养甲兵,有事常讨袭。
乘我庙堂运,坐使干戈戢。献凯归京师,军容何翕习。
标题:将军行
年代:唐
作者:张籍
体载:乐府
内容:--------------------
弹筝峡东有胡尘,天子择日拜将军。蓬莱殿前赐六纛,
还领禁兵为部曲。当朝受诏不辞家,夜向咸阳原上宿。
战车彭彭旌旗动,三十六军齐上陇。陇头战胜夜亦行,
分兵处处收旧城。胡儿杀尽阴碛暮,扰扰唯有牛羊声。
边人亲戚曾战没,今逐官军收旧骨。碛西行见万里空,
幕府独奏将军功。
标题:赵将军歌
年代:唐
作者:岑参
体载:七绝
内容:--------------------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3 关于战争题材的诗句古诗《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经受,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扩展资料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4 关于战争的古诗,诗句,词语,精辟语句,名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原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凶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为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汗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熄征战无以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鸟鸠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谇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器是凶器,
圣人不得以而用之
这是辛弃疾的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生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前出塞九首
戚戚去故里,
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
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士境,
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
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
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
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
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
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
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
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
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
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
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
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
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
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馀,
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
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
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朴,
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一作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
军行入高山。
迳危抱寒石,
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
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
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
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
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
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
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
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
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
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
安可辞固穷?
5 关于战争的古诗大全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诗》)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破壮词以寄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矣己。(杜甫《石壕吏》)
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7忧心烈烈,载饥载渴。(《诗经采薇》)
8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9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10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6 写4首关于战争的唐代诗歌描写战争的诗在唐朝只有边塞诗了你看看详细资料吧: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高适的边塞诗 1、生平: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
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 ,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
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
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3、《燕歌行》赏析: (1)诗题及创作背景:《燕。
7 有关战争的古诗名句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 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
它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来说,并无重要意义,但它给全诗开辟了一种比较恢宏和开阔的气势,而这正是其时的边塞诗所共有的特色。“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在开放向上的盛唐时期,男儿的赴身边塞,建功立业的豪迈风采。
从“从金伐鼓下榆关”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十二句,具体描写了战斗的整个过程。这里有逶迤不断的行军阵容,有萧条凄凉的边塞景色,还有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和战士的血洒疆场的细致描摹等等。
语气逼真,描写及其生动。富于形象感。
特别诗人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运用及其鲜明的对比,感情激烈地谴责了边塞将帅的腐朽生活。 “铁衣远戍辛勤久”四句,描写了征人们因长期戍守边防不能回家而产生的苦闷绝望的心情。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诗人把征人与**的相互思念,运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连接在一起,在形象上给人以强烈的悲剧感受,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从“边庭飘飖那可度”到全诗结束,在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切感受。
在这里,诗人既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又表现了他对李广这样的安边将帅的崇拜和渴望;并谴责将帅不体恤兵士,骄奢*逸的恶劣行为。诗人的感情基调很凝重,在褒贬中 体现了思索的痛苦。
高适的边塞诗思想内容深刻、风格悲壮,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优秀代表。 岑参与高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都以七言古诗见长,他们的诗都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的共性。
与高适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
如他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尤为突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唐代的边塞诗像一部慷慨激昂的交响曲。从形式上看,有五言,有七言,有短制,有长篇;从内容上看,有的抒发慷慨之情,有的铺叙异域之景,有的歌颂将士英勇,有的谴责战争残酷;从风格上看,有的诗风淡远,有的诗风豪放,真可谓是百花齐放。
聆听完这篇篇不朽的诗文,让人触摸到了那颗颗不灭的灵魂,记忆虽是凌乱,但那昔日的苍凉,过眼的繁华,总是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群黄金台上意,但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4、秋山年长头陀处,说我军前射虎归。――刘商《赠头陀师》
5、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6、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7、晋鄙兵回为重难,秦师收旆亦西还。――汪遵《夷门》
8、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9、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描写战争的古诗2首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凉州词 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篙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2关于战争的古诗(至少两首)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原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凶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为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汗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熄征战无以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鸟鸠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谇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器是凶器, 圣人不得以而用之 这是辛弃疾的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生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前出塞九首 戚戚去故里, 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 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士境, 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 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 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 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 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 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 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 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 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 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 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 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 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 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馀, 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 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 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朴, 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一作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 军行入高山。 迳危抱寒石, 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 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 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 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 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 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 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 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 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 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 安可辞固穷?。
3求两首有关战争的诗句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战城南 唐·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相和歌辞·从军行二首 唐·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杂曲歌辞·出自蓟北门行 唐·李白
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兵威冲绝漠,杀气凌穹苍。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
途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
4描写战争的古诗2首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凉州词 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篙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5请各位告诉我1或两首关于战争的诗词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斗:战斗。儒:读书人。打仗时须用长枪利剑,不能用笔,故曰“耻为儒”。○唐·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寄高三十五记》
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唐·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寄高三十五书记》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辚lín辚:兵车隆隆声。萧萧,战马嘶鸣声。行人:出发的士兵。○唐·杜甫《兵车行》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军声,军队作战喊杀声。○唐·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战格:作战时防御用的障碍物。逾:越。○唐·杜甫《潼关吏》
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
捷:胜利。不云输:不报告败绩。○唐·杜甫《遣怀》
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
汗马:马因奋战而出汗。疲卒:士兵因苦战而疲劳。○唐·刘湾《出塞曲》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辕门:军营门。风掣chè:风吹动如牵引。翻:飘动。○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伐鼓:击鼓。阴山:泛指边地的山。这两句形容军威声势雄壮,地动山摇。○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唐·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
风头如刀面如割
○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
万鼓哇殷地,千旗火生风
殷地:使大地震动。两句写军威雄壮,万鼓齐鸣,如雷声震动大地,千旗飘扬似风扬火势。○唐·高适《塞下曲》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来解围
恩遇:朝廷特别优惠的待遇。恒:常。○唐·高适《燕歌行》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死节:节,节操;为保卫祖同而死。岂顾勋:哪里是为了功名。○唐·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后句写将军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唐·高适《燕歌行》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两句写行军队伍中传出嘹亮的笛声,一行红旗在天山白雪映照之中直上山颠。○唐·陈羽《从军行》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金河:即黑河,唐时设金河县,故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五关:即甘肃玉门关。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这两句说每年不是守金河就是守玉关,天天只有马鞭和战刀伴随自己。○唐·柳中庸《征人怨》
更催飞将追骄虏,奠遣沙场匹马还
莫遣句:不要让敌人有一个逃回。○唐·严武《军城早秋》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单chán于:汉时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扬新令:发布新命令。○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就尽:将近覆灭。卒:兵卒。日滋:日渐增多。师:军队。○唐·韩愈《张中传后叙》
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
○庸·刘商《行营即事》:“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
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
○唐·令狐楚《塞下曲二首》
以兵为仁义,仁义生刀头。刀头仁义腥,君子不可求
兵:刀兵,指战争。○唐·孟郊《寒溪》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刀名,此指军刀。关山五十州州:指当时唐王朝不能控制的地方。○唐·李贺《南园十三首》:“~。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甲光句:铠甲在阳光照耀下闪光。○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回期直待烽烟静,不遣征衣有泪痕
烽烟静:指战争结束。不遣:不使。○庸·高骈《南征叙怀》
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
鸢yuān:一种猛禽,俗称老鹰。两句说战鼓刚起,战斗还没开始,乌鸦和老鹰就凭经验知道将有许多尸体供它们啄食了。暗示战争的频繁和残酷。○唐·于洲洲《塞下曲》
朔风吹雷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朔风:北风。刀瘢bān:刀上留下的累累瘢痕。饮马长城窟:古乐府有“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此句由此化来。○唐·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1从军行
第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诗意:从军行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全诗原文: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简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第二首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意: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全诗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碰到了青天。中原人们在胡人的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北伐,盼望了一年又一年。
简析:
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绘了奔腾入海的黄河与高耸入云的华山。这两处标志性景物,代表着祖国北方的壮丽河山(此时尚被金人统治)。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渴望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三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写出了作者听到捷报后急于回乡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全诗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简析: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原为乐府诗题,中唐诗人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1]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有关战争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处:《出塞二首·其一》。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内容品读: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