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女孩心理特点

7岁女孩心理特点,第1张

7岁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及解决方法

17岁儿童已经由动转为静,对于周围的情感有了很灵敏的反应。所以在机器人课上他们会很安静,但对一点点声音和老师的评价都会很敏感,老师应该对他们遵守纪律的表现给予肯定,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措词。

27岁儿童比较不像以前那般处处需要别人的照顾,虽然不是完全可以靠自己,但是比较不会麻烦人,而且也慢慢懂得自己去处理身边的事情。当他们独自完成某件事的时候教师对他们的能力要给予肯定,对愿意独立自主完成任务的孩子给予奖励。

37岁儿童内心希望得到大人的赞赏,所以此时期的儿童也特别喜欢讨人欢心。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教师要对他们积极的表现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的关心是7岁孩子表现积极主动的最大动力!

4他们的感受性较强,慢慢懂得尊重父母、老师等大人的权威,如果碰到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认为老师说的话就是代表了绝对,这也就是为什么7岁儿通常开口闭口都会说:“这是老师说的!”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得体,不能信口雌黄,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

5对于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会较少出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想去惹麻烦,反而会以逃避的方式来应对。这代表他们懂得以善意的态度来达到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他们无论对方是善意或恶意,都会因怕受伤便自然而然地采取逃避的态度。教师鼓励孩子以非暴力的形式解决问题,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给孩子安全感,引导他们勇敢的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老家邻居有一个小时候非常可爱的小男孩,因为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跟随妈妈跟姥姥生活在一起,被姥姥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小的时候是性格比较活泼的,甚至很有“熊孩子”气质。

但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和妈妈离婚,双双又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新的孩子。这个男孩跟着爸爸生活,却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但又变得无比懂事。放假来看望姥姥的时候,总是想着帮姥姥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跟之前熊孩子样子相比,改变很大。当我问他高考准备考哪所学校时,回答我说:离家越远越好吧!透过他的眼神,可以看到内心的某处,好像有着不可测的深海。

像邻居男孩一样的,不能享受到父母完整关爱的孩子有很多,这些孩子虽然看起来很乖巧,但是内心所经受的痛苦可能一般人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缺爱的孩子,往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内心缺乏自信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更多的人爱着,特别是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缺失,对于孩子来说,内心深处肯定会少了很多的自信。没有被自己最亲近的人深爱过,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心中也总会觉得跟别人相比失去了全世界。

一位小学同学,在刚出生不久就被送到姥姥家里养,后来长到七八岁的时候,才回到自己的家里,但是因为跟父母不亲,总觉得自己是外人。大部分时间,她觉得自己就是最卑微的一个,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看着她小小年纪就自带沧桑,挺为她感到痛心。

讨好型人格

缺爱的孩子,长大之后最大的可能会变成讨好型人格,因为太缺爱了,所以会用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去获得别人的好感。所以这种类型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会生活得比较痛苦,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敢去争取;因为太在乎别人的意见,而让自己陷入无尽的挣扎之中。

而上文提到的那个小学同学,从小就被老师夸赞成熟、懂事,而工作之后,也被别人夸性格很好,好相处。只有跟我在一起时,她才会吐露内心的痛苦:有的时候,因为不忍心拒绝别人的要求,而不得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以求别人对她的满意,但是太失去自己,也会很痛苦。

除了以上两点,缺爱的孩子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敏感、多疑,这一类的人需要用自己的一生来治愈不太美好的童年。

而我们为人父母,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这样的痛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多给孩子关爱,毕竟我们可以陪在他们身边的童年那么短暂,让他们带着足足的爱成长,没有比这个更好的礼物了。

3~6岁是小朋友最天真,最可爱的时期。孩子3岁左右的时候,刚刚掌握了语言能力,正式模仿大人说话的好玩时期。简直就是爸爸妈妈的开心果和小天使,每天都可以把父母逗得合不拢嘴。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可爱的脸盘逐渐消失,变成了爱惹麻烦的小讨厌鬼。特别是七八岁的小孩子,真是应了那句俗语:“七八岁狗都嫌!”凡是经历过这个阶段的父母,都会被孩子气得暴跳如雷,寝食难安的。

但是家长们也别太过焦虑和担心,孩子这样的表现只是进入了孩子第一个叛逆的时期。刚进入叛逆时期的孩子会开始不喜欢受家长控制,他们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了自己想法,开始会和父母反抗。闹脾气,不讲理。

7岁的孩子进入叛逆期,都有哪些特点

1 ,开始有了自己的空间,自己的思想

孩子在7岁的时候,自我意识就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有了自我空间保护意识。有了自己的隐私。自己的东西不喜欢别人随便朋友。也不喜欢爸爸妈妈随便翻动自己的书包,或者看自己写的日志。他们开始懂得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所以这个时候父母们最好尊重孩子的隐私,给孩子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

2 ,开始会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尊心。他们开始会在意身边家人,朋友对自己的看法。他们希望得到家人,朋友的认同和肯定。而且这个时候,孩子刚刚进入叛逆期,所以也会变得比较敏感。对待事情,他们会变得比较多疑敏感,而且很多事情都会往坏事想,整个人显得都比较悲伤。

3 ,开始喜欢和父母顶嘴

7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也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再想小时候一样对父母百般顺从,他们开始喜欢用顶嘴的方式来和家长表明自己的观点。也会用顶嘴的方式来反驳父母的不是。他们开始想证明自己,证明自己也有说对的时候。

4 ,7岁的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

7岁的时候的孩子,也是有着想象力丰富的时期。他们经常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父母们叫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常常会因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而耽误了,父母们交代的事情,不然就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所以这个时期也是父母觉得孩子最难管,最难教的时期。

那么父母们怎么样,可以帮助孩子度过这个第一个青春期

一 允许孩子们说‘不’

这阶段的孩子,家长越压迫、他的反抗意识就越强。所以做父母的要改改自己冲动鲁莽的性子,试着听孩子说,允许孩子说“不”,多去听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让孩子明白自己是被尊重的,知道父母是爱他们的,这样他也愿意卸下自己的壁垒去和家长好好沟通。只有好好的和孩子沟通,才能明白孩子这个叛逆时期的想法,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叛逆时期。

二 不要过多的去限制孩子的想法和自由

家长总是用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当借口,来控制孩子。限制孩子的自由和想法。有事家长让孩子去学游泳,说是为了锻炼孩子身体。但是家长们却从来没有问过孩子,喜欢不喜欢,愿不愿意。可能孩子喜欢的是打球,不喜欢游泳。同意都是锻炼身体的运动,但是因为家长喜欢孩子学游泳,就拿着学游泳是为了孩子锻炼身体为借口,强迫孩子去。

有时候孩子想单独的自己的小伙伴出气玩耍,但是父母们不让。他们以不安全为借口,限制孩子的自由,不让他们出门。其实7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了,他们能够独立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那作为父母的要学会尊重孩子。

孩子的每一个叛逆期,都是他在认真成长的表现,家长要有耐心和技巧,去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段叛逆期,而不是一味的打压、限制孩子。

其实每个孩子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们可能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父母们多给孩子们一些耐心和时间,父母们就会发现其实不管在什么阶段的孩子,都是需要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只要给孩子们足够的爱和安全感。不管是什么时期,都能够度过。希望每个父母们都能够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自卑心理是指由于不适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理状态。自卑,并不是是指客观上看来自己不如别人,而是人主观上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不够好。自卑和自满正好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心理品质,却都是年青人常有的心理表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存在着对自己缺乏信心,瞧不起自己,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无法赶上他人的自卑感。孩子的这种消极情感,会使自己沮丧、孤僻,以致悲观、失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的呢?

1、生理上的缺陷

生理上的某些不足,比如相貌、身材、体重、肤色等,都可能导致自卑感的产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有些人常因个子矮,过胖,不够漂亮等而感到苦恼,于是感到精神压力重重,常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耻笑,至于那些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的人,如聋、哑、盲、残疾等,存在自卑感的现象就更普遍了。

2、认识误区

① 重缺点轻优点。有些人在认识自己时,过分看重自己的缺点和不如他人的地方。忽略自己的优点。在一些既成事实上不能客观看待,又耿耿于怀,反复计较,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低人一等,从而形成自卑心理。

② 错误归因,自卑心理强的人更多地把失败归结为主观的甚至是不可改变的原因。比如孩子成绩不佳,他不是从学习态度、刻苦程度、学习方法上找原因,而是仅仅归结为没天赋,这种能力归因更容易让人产生无能感,进而强化自卑心理。

③ 消极暗示自我,自卑的人总是却总是将事情往坏处想,做不利于自己的联想。比如在做事之前他们就觉得自己很难成功,这样就抑制了能力的正常发挥,结果导致最终的失败,而失败又恰恰验证了他们的认识,从而强化了不正确的自我认识,使自卑感加强。

3、性格敏感多疑

对周围的环境比较敏感和多疑的人,可能别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很正常的问题的讨论,他都以为这是别人在批评他、攻击他、轻视他、看不起他,他对此更加不安,更加敏感地关注周围环境,一旦陷入这个怪圈,他的自信心会不断受到打击,以致于最后丧失自信,害怕交往。

4、缺乏成功经验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期望是不断发展的,但是新目标总以现有目标实现为基础。一个人的成功经验越多,他的需要和期望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反之,若一个人几次努力都失败了,又不能正确地分析失败的原因,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在挫折中难以自拔,产生自卑感。失败和自卑如影随形,互为因果。失败引起自卑,自卑导致失败。所以,在实践中缺乏成功的体验,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的人,自尊心、自信心会日益消蚀,而自卑也日益加重。

5、外界因素

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缺乏自信的直接原因,家长如果长时间数落孩子的不是,批评、挑剔多于肯定和鼓励,会导致孩子对自身的消极认知“我只有缺点没有优点”,孩子缺乏成功的体验感进而导致自卑。有的家长对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由于孩子心理年龄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难以达到父母的高要求,孩子屡遭失败,会使孩子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长此以往,容易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使孩子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而走向自卑。学校中的同学关系不良也是影响孩子自信的重要原因。当孩子不被同伴接受,或者感觉着自己与其他同伴有很大的差异,很有可能形成自卑心理。

专家支招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就认为:人类都有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卑也是推动一个人不断自我完善的动力。但是,如果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自卑,而不原去进行自我突破的话,那么自卑就是非常有害的。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正确认识自我

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我们应该赞扬孩子的优点,也坦然接受孩子的缺点,这样就能让孩子在日后正确地与人比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时,也能看到自己如人之处或过人之处。针对孩子的不足,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来积极补偿:一是以勤补拙,如果是由于自己潜力没有充分发挥,那就要下更大的功夫去努力,以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去克服缺点;二是扬长避短,对那些让自己自卑的而经过自己努力后仍难以有大的长进的方面,就放弃它,通过其它方面的成就来补偿这一方面,比如自卑相貌的孩子可以通过提升内在美来告诉孩子气质是内外兼修;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可以通过家庭温暖和睦来做出补偿。

2、积极暗示法

自卑本身就是消极的暗示,学会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孩子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使自己变得更自信。

① 语言暗示。语言暗示是指受暗示者依靠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向自己发出刺激,从而影响自己的认知、情绪、意志或行为的过程。同样是鼓励敦促的话,家长可以把消极的暗示语转换成积极的暗示语如“别紧张”换为“沉着、冷静、放松”、“千万别失误”换为“全力以赴,一定能做得好”、“别去想输赢、结果 ”换为“尽力做到自己最好”等等。

② 动作暗示。那些遭受打击、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完全没有自信心。另一种人则表现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来比一般人快,象跑。他们的步伐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会在15分钟内成功。所以请试着使用这种“走快技术”,抬头挺胸走快一点,就会感到自信心在滋长。

③ 环境暗示。大部份占据后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会“太显眼”,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所以尝试改变教室的位置,尽量往前坐,坐前面会比较显眼,以便于建立信心,因为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3、累积成功经验

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而造成的。若是孩子不能胜任的事,不要立即强制他去做,而是首先要寻找孩子的闪光点,从孩子擅长的地方入手,先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满足和引导孩子的表现欲,重视孩子每次成功的经验,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强。简单的事情做好做熟练之后,再做较为复杂的事,以便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对孩子取得的点滴进步,家长都要及时的给予鼓励逐步建立他的自信心。

4、克服害怕失败的心理

很多自卑的孩子做事畏手畏脚原因是害怕失败,害怕失败带来的一系列不好的结果,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对害怕进行一个评估,为了集中注意往积极的方面想,克服害怕的心理,你必须首先了解它。最坏的情况会是怎么样?把如果失败的话意味着什么都写下来,看着孩子的答案会让事情变得更具体。“如果世界末日到了,这些又何足挂齿呢?”、“我会家破人亡吗?”、“我会名誉扫地吗?”、“失败会让所有这些消极的事情都一一发生吗?”、“一旦失败,我就一文不值了吗?”等等。然后把害怕带给你的消极想法用积极的想法来重新放置它们。如:“我可能会失败,但是通过一次次的失败,你离成功越来越近了”等。

5、参与活动法

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是很难将自己封闭起来的,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通过活动分散注意,使心理压力逐步得到缓解,不致使消极情绪逐步积淀而导致心理崩溃。因此家长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摆脱自我封闭的现状,改善不良心境,形成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提高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信心。

对于7岁的孩子来说,心理教育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但是7岁儿童的心理要如何进行教育却不是所有的家长也都是知道的,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7岁儿童心理教育方法。

想要正确的教育7岁小孩的心理,那么,家长首先是需要知道的就是孩子的情绪发展特点的。

7岁小孩情绪发展特点为:情绪表现的 社会 性增强、情绪表现手段多样,对消极情绪具有较好理解、开始理解混合情绪,采用回避策略调节情绪。

1、情绪表现的 社会 性增强7岁幼儿的情绪稳定性和有意性进一步增强,产生了一些比较稳定的 情感 ,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并能运用语言来调节情绪。 同时,这个年龄段幼儿情绪反应的 社会 性进一步加强。他们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尤其是得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人物的重视,渴望与同伴 游戏 并建立较为稳定的友谊关系。在这一时期。他人的态度表现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反应。成人的表扬会令他们欣喜高兴。同伴的拒绝会让他们情绪低落。

教育方法: 家长应该使用积极的态度来引导孩子的心理,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思想,不建议家长在使用专制性来教育孩子,容易引起孩子反叛心理。遇到问题,则是建议家长需要和孩子进行正确的交流,并且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主动地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日常的生活是需要教会孩子善良、换位思考等。

2、情绪表现手段多样7岁幼儿能使用语言、图画、音乐、舞蹈等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 情感 。

教育方法: 在这年龄阶段,则就是建议家长是可以带孩子去参加兴趣班,并且需要让孩子选择一门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学习,而不是家长直接的帮助孩子进行选择,家长也是需要询问孩子的兴趣爱好在进行决定。

3、对消极情绪具有较好理解7岁幼儿对情绪的理解已经比较全面,不仅对高兴等积极情绪具有较好认知,对吃惊、伤心等消极情绪的认知也比5岁以下的幼儿有了根本性的质的跨越。 当然,相对而言,对高兴、伤心、好奇的识别较好,而对害怕、讨厌和生气的识别较差。

教育方式: 对于7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只有开心、快乐以及害怕讨厌等。在这个年龄阶段,家长则是需要教育孩子正确地面对生活,需要使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不要给孩子带来消极悲观的情绪。

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风貌,是个人在处理环境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定的行为倾向性以及在思想方法、情绪反应和行为风格等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个性的倾向性,它决定个人活动的动力,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二是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一个人典型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第三个层次是个体对自身的个性倾向、个性特征的认识与评价。个性品质的健全有利于儿童活动和交往的效率,有利于增强儿童的 社会 适应能力,有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

七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一、七岁儿童心理特点

 7岁对于一个儿童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成长意义。这时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孩子,会发现孩子已经成了一个鬼怪的小精灵了。

 通常,大人对于6岁儿的评语多是“他愈来愈坏了!”而对到了7岁的儿童就会改变以前的看法,而成“他最近乖多了。”7岁儿比较不像以前那般处处需要别人的照顾;虽然不是完全可以靠自己,但是比较不会麻烦人,而且也慢慢懂得自己去处理身边的事情。

 无论他做什么事,都希望得到大人的赞赏,所以此时期的儿童也特别喜欢讨人欢心。从这现象看来似乎是一种道德观的成长,不过以一个7岁儿的心理发展状况而言,目前还没有成形的道德观念。我们可以说这是因为他的感受性较强的关系。他慢慢懂得尊重父母、老师等大人的权威;当然,其中也许会碰到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认为老师说的话就是代表了绝对,这也就是为什么7岁儿通常开口闭口都会说:“这是老师说的!”另一方面,对于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会较少出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想去惹麻烦,反而会以逃避的方式来应对。此现象代表他们懂得以善意的态度来达到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他们无论对方是善意或恶意,都会因怕受伤便自然而然地采取逃避的态度。也因此,7岁儿较喜欢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无论是在运动、游戏或是读书的时候,都会以较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事情。对于这种现象,有些大人或许认为不好,反而会说:“你又在做这个了!”此时,即使是很文静乖巧的7岁小孩,也会产生强烈的抵抗反应。他们将渐渐会有自己的主张。反而,大人的行为有时会压抑了他们的想法。这时候,孩子的主张是不应该压抑的,因为这让他们慢慢学会独立。比如,我们不要骂他:“你又在顶嘴了!”反而应该听听他们的观念与想法,如此更能教导他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7岁儿慢慢会有自己的个性,大人的指导也需要更加细心的观察与应对。

  二、儿童心理健康的7个标准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三、7岁儿童如何教育

 作为家长,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1、应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想念孩子的力量和能力,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甩开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仗”,独立行走。

 2、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

 3、家长对孩子不要溺爱,以免养成过分的依赖性,也不可粗暴,以免使孩子恐惧不安,害怕与人接触。要鼓励孩子从小热爱集体,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培养开朗的性格。家长和教师的亲切和信心,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开朗的性格。

 4、应对儿童在社交中出现的合群现象,给予奖励,逐渐增加他们的社会活动,克服退缩行为,经过多次社交实践和家长的正确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退缩行为的儿童,都可成为性格开朗的人。

;

6——7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沟通方面:六岁的儿童已经开始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想法,孩子会渴望被父母理解,因此在这个时候要建议家长在和六岁的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态度要温柔,要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的训斥,那样只会增加叛逆情绪;

2、性格方面:容易增强好胜,因为在乎结果所以会习惯性的推卸责任,明明是自己干的却会寻找借口,说不是自己。这种情况下,家长要注意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在生活当中建议父母要和六岁的孩子做朋友,一起分享愉快的事情,真正走到孩子内心深处。

1、执拗的敏感期 3岁-4岁

特点:3岁至4岁的幼儿进入执拗的敏感期,有些孩子在快3岁就提前进入这一敏感期。表现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情绪就会产生剧烈变化,发脾气,哭,闹。这时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照,也要学会一些安抚的技巧。

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但我们觉得,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一些。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

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知道,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

建议: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理解不是特别难,但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变通得好,才能成功解决问题,才有随之而来的快乐。怎样掌握变通的技巧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要注意的是,幼儿对秩序的要求起初并未达到执拗的程度,一开始他会不安、哭闹,随着自我的逐渐形成,他将这一秩序上升到意识层面,才开始变得执拗、不妥协。

2、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35岁-45岁

特点: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

端水时洒出一滴就很痛苦;

吃的苹果上不能有斑点;

厕所白色的便盆不能有任何黄渍;

衣服不能少扣子等等。

接着又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

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人人都要遵守;

香蕉皮必须扔到垃圾桶里,没有垃圾桶就必须拿着;

红灯亮了,即使马路上一辆车、一个人没有也不能过马路,已经过了必须退回来,退回来也不行,谁叫你这样做了!

建议:依然是尊重孩子!这时不要在意孩子一定要吃一个整个的饼子是否能吃掉,是否会成为他浪费的喜欢,等等,孩子的问题不要扩大化,在什么时间只针对什么事。

3、诅咒的敏感期 3岁-5岁

特点:“臭屁股蛋”、“屎巴巴”、“打死你”、“把你踢死去”,这些听上去既不文明又有些可怕的言辞,总是出自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嘴里。因为孩子在这时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就是诅咒,而且成人反应越强烈,孩子就越喜欢说。

建议:忽略、淡化!不要在意孩子的语言,这并不是他真的想表达的,慢慢等待这个阶段过去。

4、打听出生敏感期 4-5岁

特点:孩子往往在这个时期开始询问自己从何处来,并且一遍又一遍地问。成人的回答不能有一丝的马虎,因为这是孩子安全感最早的来源,也是人类最古老的一个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如果你的孩子到了这个敏感期。

建议:家长们认真地拿出百科全书,将生命形成的全部过程科学地讲给孩子听。

5、人际关系敏感期 45岁-6岁

特点: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伙伴并开始相互依恋,从和许多小朋友玩到只和一两个小朋友交往,孩子自己经历了人际交往的全过程,而这种交往智能是与生俱来的。

建议:家长可以给一些人际关系相处方法的引导,不过,言传大于身教。

6、婚姻敏感期 4岁-5岁

特点:在人际关系敏感期后,孩子便真正展开了婚姻的敏感期。最早的时候孩子会想要和爸爸、妈妈“结婚”。之后,他们就会“爱上”自己的老师或者其他的成人。

一直到5岁左右,他们才会“爱上”一个小伙伴,比如只给自己喜欢的孩子分享好吃的东西,而且经常在一起玩,产生矛盾时也不愿意让其他人干预等等。总之,他们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建议:无论孩子想结都少次婚,喜欢多少朋友,家长都一定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婚姻观。

7、审美敏感期 5岁-7岁

特点:审美是对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愿望和审美标准,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着和服饰产生起浓厚兴趣。

建议:孩子到了审美敏感期时总是喜欢化妆。当然,在成人眼里这些“妆”化得很离谱,但是这些女孩子们总是热情不减,并且总在所有人面前走来走去展示,直到得到你的夸奖之后,她们才会带着满足的神情离开,转身又会到别的老师面前展示。

除了化妆,女孩子还喜欢漂亮的裙子和鞋子,并且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穿着和打扮。在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成人的肯定。此时,我们无需对美做任何评判。

8、身份确认敏感期 4岁-5岁

特点:孩子们会给自己一个又一个身份。这种现象是因为孩子开始崇拜某一偶像,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偶像。在幼儿园里,经常有穿着白雪公主服装的小朋友,你必须叫她白雪公主她才答应你。

孩子在这个身份确认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们开始透过自己的偶像来表达自己。

建议:可以在家里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孩子会很感兴趣,说不定你就培养出一个著名演艺家呢!

9、性别敏感期 4岁-5岁

特点:大概4岁时的孩子最重视的就是谁是男孩谁是女孩。如果有人去洗手间,他们一定要跟着去,原因是想观察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

建议:孩子对身体的探索和认识来自于观察,成人在给孩子解释时,态度必须客观和科学,就如同认识自己的眼睛、鼻子、嘴一样。当然百科全书这时是最好的工具了。

10、数学概念敏感期 45岁-7岁

特点:孩子到了4岁多时,总是喜欢问:这是几个,现在是几点,有几个人?这是因为孩子对数名、数量、数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这时的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逻辑,他们只是能够将数名、数字、数量配上对。

建议:这是孩子数学智能的最初发展,而只有三位一体地掌握,才算掌握了数的概念。这时可以让孩子帮助家里买一些日用品,通过花钱锻炼数字能力及经济能力。

11、认字敏感期 5岁-7岁

特点:这是孩子第一次接触符号,我们的方法是给孩子一些文字卡片,让孩子把动作和看到的文字配合起来去学习文字。

建议:在这个阶段,孩子只能宏观地认识文字,也就是一个整体的形象,还不能够分解字的笔画,也达不到书写。孩子也会对自己熟悉的某些文字感兴趣,比如他们会发现自己名字里的字在别的地方出现。

12、绘画和音乐敏感期 4岁-7岁

特点:这是人生来俱有的智能。绘画是孩子最会使用的一种语言,他们从涂鸦开始一直到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整个的过程都是一种自然的展现。

而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开始了听觉的发展,一岁多的孩子就能够跟着音乐的节奏扭动自己的身体,音乐是人类的语言,孩子天生就具有最高级的艺术欣赏能力。

建议:在这个敏感期的发展上,我们只要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高品质的环境就可以帮助孩子的发展了。

I3、延续婚姻敏感期 5岁-6岁

特点:5岁以后的这个敏感期是前一个婚姻敏感期的延续。

建议:这个时候的孩子选择伙伴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并且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婚姻规则,比如只要相爱的人才能结婚等。

I4、社会性兴趣发展的敏感期 6岁-7岁

特点:孩子0~6岁的发展是一个人宏观发展的微观缩影,到了6岁他们就开始积极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和共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

比如选举班长,实现自我管理,监督上课的时候谁没有进教室,吃饭前谁没有洗手,哪个孩子没有遵守幼儿园的规则……这些都是他们十分关心的事情。

建议: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包括公益性的活动,比如:捡垃圾活动、自己做手工义卖捐助活动等,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时机。

I5、数学逻辑的敏感期 6岁-7岁

特点:数学逻辑的敏感期和数学概念的敏感期是有区别的。孩子们在完成了对数字、数名、数量的认识之后,开始对数的序列、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产生兴趣。

建议:比如通过蒙特梭利的数学教具让孩子学习加减乘除法,这种方法学习的是数学的逻辑而不是简单的记忆。

I6、动植物、科学实验、收集敏感期 6岁-7岁

特点:孩子开始热烈地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孩子们对自然的探索兴趣比我们想象得要强烈的多,孩子在六岁前,总是能保持好学、好奇的品质。

建议: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观察大自然。

17、文化敏感期 6~9岁

特点: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

建议:家长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以上31个敏感期基本可以涵盖孩子成长中的主要阶段。

经历敏感期的小孩,其无助身体正受到一种神圣命令的指挥,其小小心灵也受到鼓舞。敏感期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也影响其心灵、人格的发展。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特别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06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