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态度的含义
态度(attitude)是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我们往往可以用喜欢还是不喜欢、接纳还是拒绝、认可还是排斥这些词语来表明我们的态度。
二、态度的构成
1情感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在态度的三种成分中具有关键地位。目前对态度的测量通常是关于情感成分的测量。情感成分是一种情感体验,如“我不喜欢我的上司,因为我的上司在工作中有私心”。
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有两类:一类是情景性的情绪,是情感过程的外显部分,带有可观测性、冲动性、暂时性,容易变化;另一类是比较稳定的情感,是由对事物的比较深刻的认识引起的,具有内隐性、持久性,稳定性。这两个方面从不同的层面表示了态度的情感成分。情感体验将影响人的知觉活动。
2意向成分。所谓的态度意向成分即人对于事物的一种行为准备状态及行为反应倾向。如“我不喜欢我的上司,我想调到其他部门”就反映了态度的行为倾向。
3知觉成分。态度的知觉成分是指个体对客体信息的理解和价值评价。例如,“工作中有私心是不对的”。
三、态度的功能
1 调整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把这些态度作为今后行为的基础。
2 自我保护功能。使个人在受挫时保护自己。例如一个晋升失败的人可能会显示自己轻视官职大小的态度。
3 价值表现功能。个人可借他所持有的态度来表现他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举一个例子,某管理者说:“稳定压倒一切,公司的每项举措都不能破坏人员与生产的稳定。我不知道如果盲目草率地采用其他公司的管理方式会把我们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从他的态度中看出他在稳定与变革这一对矛盾观念中的价值取向。
4 参照框架功能。态度一旦形成就变成了一种知觉客观世界的参照框架,使人们能够组织和解释周围的世界。态度如同一扇视窗,它允许人们看到外面的世界,但视窗的大小和开关限制了视野,视窗玻璃的颜色过滤了某些信息,从而影响了知觉的准确性。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所以我们习惯把情绪情感分为两类:情绪由于自身的一些基本需要而产生的,而情感则是由于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情绪一般出生就有,但是情感则是由于自己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才会出现。总之情感出现比较晚,情绪比较早!在我们出现情感之后,情绪和情感慢慢的就会成为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比如看到有人随地吐痰,就会不开心(情绪),这则是由于情感在起作用。接下来就详细分析情感的分类,在考试中如何出题,如应对。
情感从反映的社会内容不同分为三大类,分别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其次,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自尊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最美。。。
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学生常见的(考试、做题),此外发明创造等等
美感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自然美,艺术美,人格美
情感的分类也分为三类,分别是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①道德感:是借用一定的道德品标准去评价自己或者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最美女教师”,这都是一种道德感。包括我们的一些爱国主义情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责任感、正义感,这都是属于道德感。
②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索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学生在他做完一道难解的数学题后,所产生的一种成就感,这就是属于一种理智感。理智感是与学习活动有关与探索活动有关的一种情感。
③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去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它包括了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三类。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女孩子,说这个女孩子长的非常漂亮,这就属于你所产生的一种美感;以及我们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艺术品非常的精致,这也是属于你的一个美感。
情感态度指的是对待情感和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或态度。它反映了个体在情感方面的倾向和反应方式,包括对自己情感的认知、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对情感表达的态度。
情感态度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我情感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状态的认知和理解。这包括了对自己的情绪、需求和欲望的认识,以及对自己情感体验的接纳和理解。
2 他人情感理解:指个体对他人情感状态的感知和理解。这包括了对他人情感表达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以及对他人情感需求的关注和支持。
3 情感表达态度:指个体对于情感表达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包括了个体对于情感表达的自信程度、开放性和愿意与他人分享情感的意愿。
情感态度在个体的情感管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积极的情感态度可以促进个体情感的健康发展,提升情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增强与他人的情感连接和沟通。而消极的情感态度则可能导致情感困扰、人际关系问题和心理健康障碍。
因此,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对于个体的心理幸福和整体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这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自我反思和寻求专业支持等方式来实现。
1、喜:包括喜爱、喜悦、喜好、喜欢、高兴、快乐等情感;
2、怒:包括愤怒、恼怒、发怒、怨恨、愤恨等情感;
3、哀:包括悲伤、悲痛、悲哀、怜悯、哀怜、哀愁、哀悯、哀怨、哀思等情感;
4、乐:指欢乐,身心愉悦,充满幸福的一种情感;
5、惊:指惊咤、惊愕、惊慌、惊悸、惊奇、惊叹、惊喜、惊讶等情感;
6、恐:指恐慌、恐惧、害怕、担心、担忧、畏惧等情感;
7、思:指思念、想念、思慕等情感。
美国婚姻心理咨询与治疗学家小威廉·哈里认为:婚姻当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夫妻双方不能及时感知和满足对方的需求,婚姻和谐幸福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满足双方的情感需求。并且,男性和女性的情感需求是有差异的。
将这个理论从婚姻扩大到广泛的两性关系也是如此,且女人比男人更加渴望情感需求。
什么是女人的情感需求?从高到低依次是:表达感情、沟通语言、开明真诚、支持经济、承诺家庭。男人依次为:性生活和谐、伴侣陪伴玩乐、面容姣好、协助家庭事务、爱慕敬重。
由此对比,女人在情感上的需求比男人要求更甚,男人更看中生理的愉悦,视觉的满足。女人首要的需求,是表达情爱,这恰恰需要对方的给予。物质保障倒没有首当其冲。
一、 表达感情
如今的各种节日,七夕节,圣诞节,情人节都成了换了名头的购物节,鲜花消费成了主力。
淘宝数据显示,2017年, 70%的男性年情人节鲜花消费中。而在2019年情人节,情势出现了扭转, 60%为女性成了鲜花消费中的主力军。
女性买花悦己的同时,不忘给母亲也过一个充满孝心的情人节。李米表示,“妈妈们也要过节呀。”淘宝数据显示,有近40%女性消费者为母亲购买了鲜花。
此数据背后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鲜花颜色鲜艳,给人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的同时,每一种鲜花都各有花语,比如九十九朵红玫瑰代表长长久久的爱,“勿忘我”则是希望情人的永久挂念。
这些在情人节给单身自己,给母亲购买鲜花的女性,实则是有很强烈的情感需求。没有情人,渴望爱的欲望就越发炽热,而且他们不吝啬于付出感情。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偶尔一到花园看到春光明媚,不由情思缱绻,感叹自己青春年华无人观赏,梦中对柳梦梅一见倾心。
二、 沟通语言
大学傍晚的操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情侣在操场漫步,边走边谈话。王萌和男友李嘉也是其中的一员,她说“我们都比较宅,他喜欢打游戏。但我们面对面讲话,我总感觉舒服多了。”
聊天,话家长里短是两性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沟通环节,这种行为缓解了她们内心的压力,使不安得以释放。
三、 开明真诚
“我挺不喜欢他去哪里都不和我说一声的,一下子就没影了。”徐金金说。她的前男友是个来无影去无踪的人,可能是摄影师的职业习惯使然。徐金金希望男友去哪里最好和他说一声,但男友却觉得徐金金是对他不信任,所以大为光火。
“他是一贯的自由主义,我也知道他是个好人。”徐金金希望男友能理解自己的不安。
“你展现出你真诚的态度,我也是很开明的”,她说。
未来的路程,女人是打算和男人相伴前行的,女人迫切地需要男人告诉她们他对未来的计划,她们需要确认你的态度,考验你的真诚。
四、 支持经济
钟慧是个会计,她的工资比丈夫刘强高很多,她忿忿地和闺蜜吐槽:“也不见拿几个钱回来。”其实钟慧一家过得还算富裕,小孩上各种兴趣班,也有房子,乡下的房子也正要拆迁。钟慧能吃苦,老板欣赏她,所以工资也不低。只是她看到别人老公给买的贵重礼物,心理有些不平衡。一直以来,都是她赚钱补贴家里。
出于传统角色的考虑,男人往往比女人工资要高。“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这不光是女人的期待,还是社会对男性角色的普遍期待。一个一砖一瓦,一针一线都是自己赚的女人,自豪之余,恐怕还有点苍凉无奈。
五、 承诺家庭
如今,各种“丧偶式带娃”被网友越发热烈地讨论了起来,与之兴起的还有“妈妈不在,爸爸带娃”此类情况的幽默吐槽。有网友上传了一些爸爸带娃的尴尬场面:把孩子挂在网球铁丝网上,自己一个人打球。对此,网友表示:你们还是好好去上班吧。
造成这种哭笑不得现象的原因就是,父亲对家庭的参与度往往很低,他们对带小孩这种事情十分陌生。
一个家,需要男人和女人共同的参与,活动也要一起参加。家庭中的各种问题,需要上方共同去解决。不光是带孩子,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在享有温暖家庭的同时,男人的参与不可缺少。这也会给予女人以安全感,归属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就在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这是他对心理学领域最大的贡献之一,这个理论将每个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严需求和个人自我实现需求。
临床诊断心理医师王娟基于马斯洛的理论,提出由此衍生出的八个情感需求:安全感、被爱关怀和重视、情感归属感、社会认同感、独立意愿/掌控感、个人情感空间、目标和意义。
由此可见,在物质生活得到保证的同时,不要忽视了精神上的情感需求。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与之伴随的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会摧毁我们的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说:“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请你对照这三个维度,分析语文课程的10点“总目标”。
答: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就这三个维度分析语文课程的10点“总目标”
一、认识和能力
《课标》将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目标指向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离不开语言实践,其基本方式也就是听、说、读、写,包括多交际、多读书、读好书和多进行写作实践。这种实践,不限于学校、课堂和书本。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对待语文课程知识的教学,在过去我们只要求学生读考试文段、做与考试有关的基本练习,把语文实践理解成纯粹的考试、检测,严重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体需要。而从三维角度出发的新课程,如第七条:“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除知识练习外更注重的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个性发展等。同时,阅读方法的运用、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课标第六条“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第七条“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第十条“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目标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知识与能力的维度
二、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第九条:“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指出了能主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例如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所以三维下的语文实践是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法中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类文章。因而对语文课程教学对三维目标提出更高要求。下面分三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分析说明。
(1)情感态度。语文课程总目标2-3条是对情感态度的具体要求。第二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和第三条“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新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2)价值观。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既要重视语文学科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又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学科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课程总目标第一条“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注意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社审美情趣。”第四条“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总结以上两点,可以得出,要学语文,更要学做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课程中的统一。语文教学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也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的去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感,而不应该以文本烦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文章都包含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中的蕴含的感情,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
情感客观的方面:生活现象中蕴含了情感,人的大脑可以感受到这种情感。
情感的个体差异
情感的倾向性
情感的倾向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指向什么和为什么会引起,它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和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有关。比如憎恶的情感,如果它指向危害国家利益,破坏国家财产的人和事,那这种情感就是高尚的情感;如果把这种情感指向批评过自己缺点的人,或在能力和人品上都超过自己的人,那这种情感就是低下的情感。评价同样一种情感,要分析其倾向性。
情感的深刻性
情感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涉及有关事物的本质程度。能深入地渗透到一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情感就是深刻的情感。人的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越是接近事物的本质,就越具有深刻性,而由表面现象引起的情感则缺乏深刻性。具有艺术修养的人在欣赏舞台上的时装表演时所产生的情感,即美感,就是一种深刻的情感;
而缺乏艺术修养的人只是图新鲜、凑热闹来看演出,这时他表现出的情感即是快感,就是一种肤浅的情感。两个人经历了风风雨雨并相濡以沫的情感是深刻的情感;而萍水相逢或酒肉朋友之间的情感,则是肤浅的情感。同一种情感能深入地体现一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是一种深刻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