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的简介

中国歌剧的简介,第1张

歌剧是一门集诗歌、戏剧、声乐、器乐、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以后逐渐传遍世界各地。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音乐工作者借鉴西洋歌剧开始了中国歌剧的探索之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后,出现了盛极一时的新秧歌运动。随着第一部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到后来的《一朵红花》、《夫妻识字》等数十部秧歌剧的先后上演,全国上下掀起了创作演出新秧歌剧的热潮。40年代中期,民族风格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 取材于长篇小说《红岩》的歌剧《江姐》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丰碑之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剧团1964年首演于北京。该剧由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担任编剧,著名作曲家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该剧优美的音乐旋律,鲜明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艺术力,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在全国歌剧舞台独领风骚,成为久演不衰的民族歌剧精品。1964年后,歌剧《江姐》四次重排,在全国各地广泛上演,享誉国内外,其中《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五洲人民齐欢笑》等经典唱段影响了几代观众。

根据民族背景的不同,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是有很大差别的

当然,中国歌剧跟西洋歌剧最大的区别是语言不同语言不同,意味着发音的不同和唱法的不同其次,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的调式不同:中国歌剧一般沿用的是民族调式,而西洋歌剧大都是西洋调式或中古调式中国歌剧讲究神韵,西洋歌剧却讲究感情的抒发

中国的第一部新歌剧是《白毛女》,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扩展资料

《白毛女》创作背景: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传说,加工改编出了歌剧《白毛女》。

西洋歌剧起源于16世纪末叶的佛罗伦萨。以意大利语演唱、以意大利形式写作的歌剧,在此后的两个世纪间,一直支配着全欧洲的歌剧界。随后在德国、波希米亚、俄国和西班牙等歌剧音乐后进国家中,也先后产生了以本国的语言演唱、采用民族素材,为本国人民写作的歌剧。这种歌剧作品,后来就笼统地称谓民族歌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信息产业的空前发展,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不断地侵蚀着我们广大的青少年,尤其是他们的审美观令人担忧。这些学生从发式、衣着打扮,到饮食、生活等,都以某一歌星、明星为模式。个别学生表现为情感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追求所谓的时尚。这实际上是一种缺乏自我、缺乏思想、否定自我的意识表现。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音乐课的教学也同样遇到了阻力:一些学生对书本的歌曲不感兴趣,他们只喜欢流行歌曲、迪斯科和摇滚乐,他们的审美观是建立在一个不健全的、狭小的、且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局限范围,长期下去,他们的民族意识就会淡化,甚至会忘了自己是什么人。音乐课具有着与其他学科(艺术类除外)所不具备的审美功能。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音乐教育是最能培养人、陶冶情感的一门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影响和不可取代的作用。

  我国的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学校开展的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的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那么如何在初中音乐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在民族音乐中感受祖国的温馨,了解祖国的历史,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呢?下面,就音乐课教学中民族情感的渗透的内容和方法浅述如下:

  一、有效利用教材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一个民族传统继承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各种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都可以在民族音乐中找到它们的缩影。初中音乐教材中,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提升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音乐教材中也较为广泛地涉及到了民族音乐的内容,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教材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呢?

  1从音乐知识入手。

  音乐知识是音乐课教学的基础性知识,要想让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作品,教师必须要有耐心,坚持不懈地传授好通俗易懂的音乐知识,并且力争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们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如初一下册的音乐知识中民歌与民歌的分类,教师可从民歌的产生、发展、体裁以及具有的基本特征来分析讲解。使学生们了解到我国民歌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韵味各异,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2欣赏和学唱民歌是加强学生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

  我国每一个民族的民歌在音调、节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新疆民歌活泼、欢快,常常带有舞蹈性的节奏;内蒙古民歌高亢、悠扬,节奏宽广;彝族民歌朴实、细腻,清新动人,节奏丰富多彩。初中音乐教科书里的民歌有许多,有少数民族民歌也有外国民歌。如一首《绣红旗》表现了主人公江姐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憧憬未来的坚定信念;一曲《阳光三叠》完整地再现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赠别诗,把诗人送友人西出阳关时的愁情伤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一首《一杯酒》表达了少数民族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赞美;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用富有浓郁民族气息的音乐,生动而感人地讲述了我国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礼教,热情地歌颂了纯真的爱情;《二泉映月》的如泣如诉的旋律,激起学生们对黑暗社会的忿懑并唤起他们的同情心。教师通过分析作品意义,了解作品背景,学唱、欣赏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的熏陶,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音乐作品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整统一,引导学生重视音乐作品的教育价值,使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深入、透彻地学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加强了民族意识,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二、戏曲、歌剧、器乐的学习,对学生民族情感的渗透作用。

  1戏曲

  我国的戏曲音乐品种繁多,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剧种,他们在行腔、道白、武打、服饰等方面各具特点。例如初三教材中的音乐欣赏《老爹爹清晨起前去自首》,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渔民不堪恶霸压迫而反抗的自发斗争;《迎来春色换人间》表现了主人公扬子荣剿灭顽匪的坚定决心。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们可能对此无动于衷,这不仅是戏曲与时代节奏有脱节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宣传的偏离和没有重视从小培养戏曲音乐的误区。中学音乐教师应利用好音乐课这一特定的优势条件,给学生们讲解一些戏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加上我们教师的推荐和教育,相信长久以往,学生们会喜欢上戏曲音乐的。

  2歌剧

歌剧是由欧洲传入我国的一种新型剧种,是音乐、艺术、文学、舞蹈、美术等相结合的结合艺术。解放后,我国老一辈音乐家、剧作家共同创作了不少举世闻名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歌剧。如教材中的音乐欣赏《洪湖水浪打浪》(《洪湖赤卫队》)、《绣红旗》(《江姐》)等,都是风格独特、脍炙人口的佳作,可通过让学生欣赏和学唱来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3器乐

  早在周朝时(约三千年前左右)就产生了民族乐器,品种达100余种,在世界上影响很大。初中音乐教材中有我国民族乐器与民族乐队的分类、中国古代乐器、中国少数民族乐器的知识讲解,再配以相关的音乐欣赏,这为我们学生学习器乐知识提供了很好的理论素材和更为感性的认识。用我国古老的乐器演奏的《流水》被送往太空,科学家希望这支琴曲在浩渺无限的太空中,为地球上的人类找到天外的“知音”;我国的民族乐器的典范——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曾由美国冰上芭蕾舞团改编为《蝴蝶舞》;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旋律,激起了学生的同情心。像古琴曲《高山流水》、二胡曲《二泉映月》、唢呐曲《百鸟朝凤》等著名乐曲让学生听赏,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对我国民族乐器产生情感。在我们教学生学习、欣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吸收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达到强化民族意识的目的。

  三、营造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氛围,让民族情感之花在学生心中生根。

  培养民族情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靠多方面的力量,也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氛围,这种氛围包含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从学校来讲,不仅在音乐课上,而且在课外活动中,都要进行对学生民族情感的教育,例如:举办民族音乐知识和作品的讲座,组织民乐学习小组,学习民族音乐演唱演奏比赛等;在家庭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学唱民歌、学习演奏民族乐器,给他们多听民族音乐;在社会方面,广播、电视、**都要积极宣传民族音乐,引导人们学习、热爱民族音乐。

  总之,在初中音乐课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民族情感的教育,是摆在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常以健康音乐、高雅音乐为伴,能使人精神振奋,提高审美情趣,可以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学习民族音乐,让学生学会用歌声去歌颂我们的祖国、人民,去赞颂英雄人物,去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怀抱的幸福、自豪,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在音乐课教学中,长期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让民族情感之花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它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内容,是削弱流行歌曲在学生中严重泛滥的有力武器,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20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