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荷叶的诗句及表达的感情

关于荷叶的诗句及表达的感情,第1张

1描写荷叶的诗句,并阐述体现出的思想感情

写出浣纱女向往美好生活,进一步表现莲叶的内在品质的高尚。

莲叶

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cī)绿,倚槛风摆柄柄(bǐng)香。

多谢浣(huàn)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赏析

郑谷的《莲叶》,意境优美,句句如画,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诗中不仅描写莲叶的色彩、香味、形象,还特别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阵阵吹来,摇动着一柄柄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诗中不仅从侧面写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还婉转表达出“浣纱人”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

首句直写莲叶色彩和形象,

二句写荷叶清香,令人赏心悦目。

三句侧面写出人们对莲叶的喜爱,

末句写出浣纱女向往美好生活,进一步表现莲叶的内在品质的高尚。

2关于荷叶的诗句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子夜吴歌 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3关于荷的诗句和思想感情

荷花相传是王 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荷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泌人肺腑。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丰兴的预兆,是佛教中神圣净洁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

在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据说晴雯死后变成芙蓉仙子,贾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中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虽然后世的红学专家们都认为这不是过作者借咏晴雯之名而赞黛玉之洁,不过无论如何荷花总是与女儿般的冰清玉洁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佛教内涵

荷花是印度国花。由于印度是佛 教的发源地,所以荷花在印度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画佛、塑佛,佛座必定是莲花台座。为什么佛要坐在荷花上呢?据佛典介绍,主要是因为佛法庄严神妙,而莲花软而净,大而香,所以“莲花台,严净香妙可坐”。

莲花成了佛教四大吉花(优昙华、曼陀罗花、莲花、山玉兰)之一,又是八宝,又称八瑞相、八吉祥(法 轮、宝伞、吉祥结(又称“盘长”)、右旋螺、莲花,宅瓶(又称“罐”)、金鱼、宝盖)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塔、法 轮、莲花、光相、卐读作“万”、念珠、菩提树、曼陀罗 、六色旗)之一。

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院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佛经中还有一则“莲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只鹿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仙人将她抚养成人。她走过的地方,会有莲花长出来。这便是“步步莲花”一词的由来,人们现在用它来比喻经历的辉煌

4关于荷叶的诗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乐府诗集》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姜夔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王维《山居即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杜甫,狂夫》

5关于荷叶的诗句有哪些

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乐府诗集》

[译文] : 江南风景秀丽,到处都可划船采拾水面的莲叶。那一片片又青又圆的莲叶,盛开得多么美艳。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译文]: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译文]: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4、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姜夔 《湖上寓居杂咏》

[译文]:池塘里荷叶像云彩一样弥满并送来阵阵香气,一只小船摇曳着,乘着夜色驰向萧山方向。

5、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王维《山居即事》

[译文]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叶不似翠色欲滴,反像佳人擦了粉,红莲花瓣掉落在老叶上。

6、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译文]: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

7、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杜甫《狂夫》

[译文]: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

8、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石涛 《荷花》

[译文]:五寸的荷叶托着娇艳的荷花,荷叶密密的贴在水面,但这并不妨碍彩舟的荡漾。

9、谁于水面张青盖,却红妆唱采莲。----欧阳修《荷叶》

[译文]:荷叶如伞盖一样,罩在唱着歌采莲的姑娘头上。

10、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白居易《六年秋重题白莲》

[译文]:洁白的莲房含着露珠儿,玉色的花冠刚刚开放。

:

6关于荷叶的诗句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幽幽湖水荷花躺,万山碧水接天沿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子夜吴歌 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 韩愈 翻翻江浦荷,而今生在此。

擢擢菰叶长,芳根复谁徙。 露涵两鲜翠,风荡相磨倚。

但取主人知,谁言盆盎是。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人落花去,风此路蹰空断肠。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花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咏荷诗~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荷花~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莲塘~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采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无题·其二~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夏日怀友~徐玑 流水阶除静,孤眠得自由。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浣溪沙·薛昭蕴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南乡子·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

7请问关于“荷叶”的诗句或诗文

宋·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唐·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lt;忆莲>>

江南风景秀

最忆在碧莲

娥娜似仙子

清风送香远

<&lt;访莲>>

友人致电来,

邀我游苑址。

斜风雨数点,

新月柳几枝。

行到近春园,

立观荷花池。

莲花迎我至,

婀娜我自痴。

<&lt;种莲>>

清塘引水下藕根

春风带露沾侬身

待到花开如满月

览胜谁记种莲人

<&lt;对莲>>

古柳垂堤风淡淡,

新荷漫沼叶田田。

白羽频挥闲士坐,

乌纱半坠醉翁眠。

游梦挥戈能断日,

觉来持管莫窥天。

堪笑荣华枕中客,

对莲余做世外仙。

<&lt;采莲>>

燕园不可采莲

莲叶空自田田

无鱼戏在莲中

我亦难入莲间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lt;画莲>>

朱颜碧墨放池畔

舞袖挥毫对玉莲

尽态极妍宛若生

一脉幽香把君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调饰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lt;赏莲>>

炎夏雨后月,

春归花寂寞;

满塘素红碧,

风起玉珠落。

<&lt;咏莲>>

池塘一夜风雨,

开起万朵红玉;

怜君自来高格,

爱莲谁若敦颐。

<&lt;问莲>>

花中君子来哪方

婷婷玉立展娇容

暖日和风香不尽

伸枝展叶碧无穷

纵使清凉遮炎夏

为甚委靡躲寒冬

既然不愿纤尘染

何必立身淤泥中

<&lt;赞莲>>

陆上百花竞芬芳

碧水潭泮默默香

不与桃李争春风

七月流火送清凉

<&lt;梦莲>>

京北秋来风景异,

天高云淡雁迷离;

踏破铁岭无觅处,

寻遍荷塘空水遗;

无可奈何秋睡去,

仙衣胜雪倾心起;

何故幽叹无缘见,

夏风十里一潭碧。

<&lt;残莲>>

萧瑟秋风百花亡

枯枝落叶随波荡

暂谢铅华养生机

一朝春雨碧满塘

      1 描写蛙声的诗句

      1、宋·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唐代贾弇的五绝《孟夏》:“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3、吴融《阌乡寓居十首·蛙声》:“稚圭伦鉴未精通,只把蛙声鼓吹同。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

      4、唐·张籍《过贾岛野居》有诗句: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

      5、“何处最添诗兴客,黄昏烟雨乱蛙声”。

      6、“蛙声经雨壮,荧点避风稀。”陆游

      7、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

      8、宋·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 关于蛙声的古诗

      1、《约客》

      宋代: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2、唐·韩愈 《盆池五首》

      原文选段:

      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

      释义:

      青蛙从晚上鸣叫到天亮,就像在方口钓鱼的时候。

      3、《绝句》

      宋代: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译文:离家远游之人试着换上了单薄的春衣,枝头的桃花已凋谢,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奇怪的是忽然一晚蛙鸣声停止了,原来是东风又起,带来了数日的寒冷。

      4、《幽居初夏》

      宋代: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译文:湖光山色之地是我的家,槐柳树阴下小径幽幽。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飞舞,湖畔草长鸣蛙处处。新茬的竹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开始绽放。当年相识不见,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5、宋·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原文选段: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释义: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3 关于“夏夜,蝉声蛙鸣”的诗句有哪些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代赵师秀《约客》

      译文:梅雨时节家家户户都被烟雨笼罩着,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_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3、雨馀林外夕烟沉,忽有蛙声伴客吟。——唐代诗人吴融《西京道中闻蛙》 。

      译文:雨后的树林外傍晚烟云低沉,忽然有青蛙的叫车伴随着旅客的吟唱。

      4、竹深树密虫鸣处 , 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译文: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

      5、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四时读书乐》 元-翁森

      译文:白天变长了,读完书以后,听听蝉儿在树上的鸣叫;夜晚读书时,灯花一节节落下,还有萤火虫飞入帷帐。

4 关于夜晚鸣蝉的古诗(整首,两首,带注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来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

      [编辑本段]注释

      1 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自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bai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du“明月惊鹊未安枝。”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5见:同“现”。

      6 西江月:词牌名zhi。

      作者的思想情感

      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把这些形象dao巧妙地组织起来,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5 辛弃疾写的有关夏夜,蝉声蛙鸣的诗句

      宋代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诗词赏析

      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喜鹊对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月上时分,它们常会被月光惊起,乱飞乱啼。

      首句中“别枝”对应“半夜”,“别”字当是形容、修饰“枝”的,故解释为“远枝”或“斜伸的树枝”似乎更为恰当。词人虽是夜行,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

      此时的他,没有需要快马加鞭的紧急公务要处理,也不用为他人的指责、诽谤而彻夜难眠。虽然遭弹劾免职,胸中还有诸多愤懑愁苦,但美丽的自然和恬淡的乡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愤激之情。所以,在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宁静的山间小路上,他已经完全沉浸于清风明月之中,融于天地。

      参考资料来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盆池

盆 池 五首选一① 韩 愈 池光天影共青青, 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② 试看涵泳几多星。 作者 768-824,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 昌黎。贞元八年 (792)进士。曾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其后任监察御史等 职。贞元十九年 (803)因言关中旱灾贬阳山(今属广东)令。元和中,随裴度 平淮西,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终 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缢文,世称韩文公。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同倡古文运 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驱驾气势,雄奇壮伟,光怪陆离。虽有因避 熟求生、以文为诗、追求奇险而缺少韵味之作,但其木色则是雄厚博大,波澜 壮阔。有《昌黎先生集》,《全唐诗》存诗十卷。 注释 ①盆池:以瓦盆贮水、植荷、养鱼,就算是“池”。 ②明月去:月落。明月 当空,则星光为月光所掩,所谓“月明星稀”。 赏析 首句是果,次句是因。因果倒置,摇曳生姿。“池光”“青青”,映在池 中的“天影”也“青青”,令人悦目赏心。什么原因呢?就因为池中添入新水。 添了多少呢?“才添水数瓶”。以“拍岸”描状“添水数瓶”的景象,既小题 大作,又状溢目前,给人以新鲜有趣的感觉。以小见大,兼含哲理。朱熹的哲 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他)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观书有感》),也许从此化出。 三、四两句就首句生发。既然“池光”那么“青”,能够映出青天,那么 皓月当空,自然也能映出皓月;只可惜星光为月光所掩,照不出来!当然,这 也不太要紧,姑且耐心地等吧!等到夜深,明月走掉,再看我这小小的盆池里 能够“涵泳”多少颗星星?不说“明月落”而说“明月去”,有点拟人化的意 思,别饶韵味。用“涵泳”两字,写星光在水、随波闪烁之状宛然在目。这两 句,也以小见大,兼含哲理。 《盆池》五首作于元和十年 (815)春夏之际,当时作者在京任考功郎中知 制诰。地处机要,很想大有作为。这组诗反映了诗人乐观开朗、渴望沾溉万物 的心境。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作品:盆池 内容: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年代:年代:唐 作者:齐己 作品:盆池 内容: 盆沼陷花边,孤明似玉泉。涵虚心不浅,待月底长圆。 平稳承天泽,依微泛曙烟。何须照菱镜,即此鉴媸妍。 内容: 盆沼陷花边,孤明似玉泉。涵虚心不浅,待月底长圆。 平稳承天泽,依微泛曙烟。何须照菱镜,即此鉴媸妍。

养鱼记 翻译

房檐转角的前面有块空地,面积四五丈,直对非非堂,四周绿竹成阴,没有种植花草。按照空地的地形,挖一口不方不圆的池塘,没用砖砌壁,没用泥土修建,保存它原有的特点。用锹开沟疏通水路,从井里取水灌入池塘,池水满满的,清澈透明。有风,漾起水波;没风,水面平静清澈,星星月亮都能倒映出来。我在池塘旁边休息,须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循着水面微波沿岸散步,有一种茫然身处千里江湖上的感受,我的忧愁和孤独都得到了解脱。我找一位渔人,买了几十尾鱼,叫童子把它们放进池塘里养,童子认为池塘水有限,又不能扩大容积,就把小鱼放进池塘,而把大鱼丢在一边。我感到奇怪,问他;他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我。唉!那个童子也是愚昧糊涂没有见识啊!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塘一边,而那些小鱼游戏在又浅又窄的池塘里,显出得意的样子。我很有感触,因而写了这篇《养鱼记》。

1 卫灵公天寒凿池

小题1:C小题2:(2分)令民衣弊不补/覆决不组/君则不寒矣/民则寒矣小题3:现在将要让百姓凭借这件事了解他小题4:(2分)善于纳谏,懂得为君之道。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A、代词;B、动词;C、助词,无意义;D、的。

题目中的“之”为“助词,无意义”。故选C。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时除了要遵循句子的结构原则,同时还要遵循句子的意思原则。

小题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翻译时注意“将、以、之”几个关键字,同时注意到语句的通顺即可。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文章对“卫灵公”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其人物形象即可。

2 凿壁偷光文言文答案

1、于是/用/代词,书

2、凿壁偷光,贫寒可以励志,艰苦的生活可以锻炼人的毅力和志气,只有奋发图强,才能使人登上成功之颠

3、锲而不舍

4、囊萤映雪、悬梁刺骨、废寝忘食、韦编三绝、秉烛达旦

囊萤映雪: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

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读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

当了一个大官。

悬梁刺骨: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 ,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传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3 文言文阅读

《喜雨亭记》一文表现了苏轼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一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1、①第二年 ②下雨 ③通“嘱”,劝酒

2、C

3、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座亭子中悠闲自得地享乐,难道做得到么?(意对即可)

4、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醉翁亭记》

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鲁公治园,欲凿池

小题1:(1)以……为善(认为……很好/对) (2)足够,充足小题2:C小题3:犹豫不决小题4:看问题片面(或者: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不全面;出于本位主义考虑问题)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鲁公想挖个池子,父亲说挖出来的土没地方放,有人说可以堆成山,妻子说担心孩子被绊倒,有人说,可以开个小路,用栅栏围起来,家里人又说,这样的话又得专门找人来看管园子,家里的房舍不够住。鲁公犹豫不决,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修园子这件事就搁置了下来。

点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平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小题4:试题分析:鲁公之父阻止治园的理由是土没地方搁置,妻阻止治园的理由是担心小孩子被绊倒、家人阻止治园的理由是有了园子,就得雇佣仆人,房舍不够住,他们看问题都是片面的,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

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5 文言文:盆池养鱼

盆池①五首选一韩愈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②,试看涵泳几多星。注释①盆池:以瓦盆贮水、植荷、养鱼,就算是“池”。

②明月去:月落。明月当空,则星光为月光所掩,所谓“月明星稀”。

赏析首句是果,次句是因。因果倒置,摇曳生姿。

“池光”“青青”,映在池 中的“天影”也“青青”,令人悦目赏心。什么原因呢?就因为池中添入新水。

添了多少呢?“才添水数瓶”。以“拍岸”描状“添水数瓶”的景象,既小题大作,又状溢目前,给人以新鲜有趣的感觉。

以小见大,兼含哲理。朱熹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他)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观书有感》),也许从此化出。三、四两句就首句生发。

既然“池光”那么“青”,能够映出青天,那么 皓月当空,自然也能映出皓月;只可惜星光为月光所掩,照不出来!当然,这也不太要紧,姑且耐心地等吧!等到夜深,明月走掉,再看我这小小的盆池里能够“涵泳”多少颗星星?不说“明月落”而说“明月去”,有点拟人化的意思,别饶韵味。用“涵泳”两字,写星光在水、随波闪烁之状宛然在目。

这两句,也以小见大,兼含哲理。《盆池》五首作于元和十年 (815)春夏之际,当时作者在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

地处机要,很想大有作为。这组诗反映了诗人乐观开朗、渴望沾溉万物的心境。

另附:老翁真个似童儿,汲水埋盆作小池。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稍初种已齐生。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瓦沼晨朝水自清,小虫无数不知名。忽然分散无踪影,惟有鱼儿作队行。

泥盆浅小讵成池,夜半青蛙圣得知。一听暗来将伴侣,不烦鸣唤斗雄雌。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盆池杜牧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赏析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唐代诗人承传《风》《骚》及汉魏六朝文学的自然生态意识,同时由于受本朝儒、释、道思想的共同影响以及唐人投笔从戎的边塞生活,官吏贬谪地方的特殊身世等因素,唐代诗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达到了空前融洽的地步。三四两句“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是对“偷他一片天”内容的具体描述。

“白云”、“明月”是两个极为纯洁无瑕、淡雅优美的鲜明意象,加之配以透明如镜的盆池意象,则更营造出所特有的晶莹清澈、玲珑剔透的澄明世界。而如此之澄明世界,当是诗人冰心玉壶、幽洁雅淡心灵世界的美好象征,与诗人当下那君昏臣乱、纲纪败坏肮脏龌龊之丑恶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

因此,诗人便渴求拥有那万象澄明、谐和宁静的盆池世界。这正是诗人“偷他一片天”的根因所在,也是唐代其他诗人们创作“盆池”同类题材的共同旨趣所在。

当然,除杜牧《盆池》诗所具有的冰洁幽雅心灵世界的象征意义之外,它还具有崇尚佛道、坐禅忘怀的宗教修炼意味。这是唐代诗人尤其是中、晚唐诗人颇为普遍的宗教情结与社会思潮,是唐代儒、道、佛三教合流思想的自然结晶。

杜牧《盆池》一诗欣赏 从杜牧《盆池》的五绝诗中,我们便深切体会到唐代诗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妙赏自然的审美意识与仁爱情怀。 所谓“盆池”,即埋盆于地,引水灌溉而成小池,用以种植可供观赏的鱼类与水生花草等。

这是唐代诗人喜好自然、观赏风景、陶情养性颇为普遍的娱乐方式之一。有关“盆池”题材的描写,唐诗中每每可见。

如韩愈《盆池五首》:“老翁真个似童儿,汲水埋盆作小池。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种已齐生。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瓦沼晨朝水自清,小虫无数不知名。忽然分散无踪影,惟有鱼儿作队行。”

“泥盆浅小讵成池,夜半青蛙圣得知。一听暗来将伴侣,不烦鸣唤斗雄雌。”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全唐诗》卷三四三)姚合《咏盆池》:“浮萍重叠水团圆,客绕千遭屐齿痕。莫惊池里寻常满,一井清泉是上源。”

(《全唐诗》卷四九九)张蠙《盆池》:“圆内陶化功,外绝众流通。选处离松影,穿时减药丛。

别疑天在地,长对月当空。每使登门客,烟波入梦中。”

(《全唐诗》卷七O二)齐己《盆池》:“盆沼陷花边,孤明似玉泉。涵虚心不浅,待月底长圆。

平稳承天泽,依微泛曙烟。何须照菱镜,即此鉴媸妍。”

(《全唐诗》卷八三九)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三首》之二:“盆池有鹭窥苹沫,石板无人扫桂花。”(《全唐诗》卷六一四)毋庸赘举了,这些诗例已足以体现唐代诗人热爱自然的深挚情趣与享受人生的高度智慧矣。

不过,较之上列诸诗,杜牧《盆池》之五绝,则别具思想意蕴与艺术奥妙,颇收言简意赅、幽默机巧、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 首句“凿破苍苔地”,交代建造盆池之事。

其中,透露出两条信息:即盆池所选地址乃是长满青苔之处,由此可知,诗人住宅年代之久远,蕴含此地历史文化积淀之深厚,暗示主人公身份的非同寻常;而苍苔满地,绿色满眼,凸现诗人所居环境之幽洁雅静,也因此而衬托出诗人情纯的。

6 凿壁借光文言文的阅读答案、跪求

1解释加括号的字词。

衡(乃)穿壁引其光 于是

(以)书映光而读之 把

衡乃与其拥作,而不求(偿) 报酬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哪个?

2文中侧面烘托匡衡的句子是: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

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3时人畏服(之)如(是)中有两个代词,请分别说出它们指代的内容。

之:匡衡

是:能说《诗》

4从下列各句中,找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哪个?)

例:逐成大学。

A衡乃穿壁引其光

B闻者皆解颐欢笑

C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5你通过凿壁借光的故事,能升华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习要勤奋刻苦,善于利用资源改善自身,我们要珍惜学习的好时光,从小好好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50%正确率

1 文末说“感之而作养鱼记”,请问作者的感想是什么

如果突然变化,可能天气变冷生化有异产生出现泡沫,注意加强渐渐换水停吃。

下面给你说些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

1自来水中含有少量杂质之有机物,在水缸中一段时间后,有机物之油脂溶于水中后浮出水面。

2藻类的组织中有八成为“油脂质”。藻类亡腐烂后油脂就溶解于水中,继而浮出水面。当注入新水时,会将附着于水草、缸壁等上面的油脂冲出,继而浮出水面,产生水面油膜的现象。

3微生物的残骸或老废物、残饵、有机物等所产生的油脂。当水面无流动时油膜的情况最严重。

4过滤器中滤材过于污秽,因而溢出油脂。

水面油垢的影响:

1阻碍水中废气或水温逸散,使水质提早恶化,增加换水次数。

2阻碍光源射入水中,影响水草的光合作用。

解决办法:

1使用油膜处理器,使油膜进入过滤器中,利用过滤材中滤棉吸附,由硝化菌分解油脂。

2以杯子将油膜慢慢收集于杯内倒弃

3以吸油纸吸除,可在出水口的对角处(油膜集结区)放上吸油纸,将油膜吸除

4装置喇叭斗混合器,将油膜吸入混合器内,打入水中与水混合,经过滤器中滤棉吸附分解。

5清除过滤器中的积污。

6饲养以油脂为食物的鱼类(会浮于水面吃水面上污物的鱼只),如黑姑娘或黑茶壶等,可以减少油膜的产生。

7最值得推荐的以及唯一标本兼治的办法是建立稳定的生化系统。

2 养鱼记译文求欧阳修的《养鱼记》的译文

原文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愁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译文房檐转角的前面有块空地,面积四五丈,直对非非堂,四周绿竹成荫,没有种植花草按照空地的地形,挖一口不方不圆的池塘,没用砖砌壁,没用泥土修建,保存它原有的特点用锹开沟疏通水路,从井里取水灌入池塘,池水满满地,清澈透明有风,漾起水波;没风,水面平静清澈,星星月亮都能倒映出来我在池塘旁休息,须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循着水面微波沿岸散步,有一种茫然身处千里江湖上的感受,我的忧愁和孤独都得到解脱我找到一个大鱼网,买了几十尾鱼,叫童子把它放进池塘里养,童子认为池塘水有限;又不能扩大容积,他把小鱼放进池塘,而把大鱼丢在一边我感到奇怪,问他;他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我唉!那个童子也是愚昧糊涂没有见识啊!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塘一边,而那些小鱼游戏在又浅又窄的池塘里,显出得意的样子我很有感触,因而写了《养鱼记》译文2房檐转角的前面有块空地,面积四五丈,直对非非堂,四周绿竹成阴,没有种植花草按照空地的地形,挖一口不方不圆的池塘,没用砖砌壁,没用泥土修建,保存它原有的特点用锹开沟疏通水路,从井里取水灌入池塘,池水满满的,清澈透明有风,漾起水波;没风,水面平静清澈,星星月亮都能倒映出来我在池塘旁边休息,须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循着水面微波沿岸散步,有一种茫然身处千里江湖上的感受,我的忧愁和孤独都得到了解脱我找一位渔人,买了几十尾鱼,叫童子把它们放进池塘里养,童子认为池塘水有限,又不能扩大容积,就把小鱼放进池塘,而把大鱼丢在一边我感到奇怪,问他;他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我唉!那个童子也是愚昧糊涂没有见识啊!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塘一边,而那些小鱼游戏在又浅又窄的池塘里,显出得意的样子我很有感触,因而写了这篇《养鱼记》题解这是一篇杂文,当然属于小品所谓“杂文”,原指作品内容驳杂,于文体不易归类,故以“杂”名之而所谓小品文,其内容实亦属于“杂”之一类如尺牍、题跋、随笔、日记等短文,皆在小品范畴之内,而其内容也都是无所不包的“杂拌儿”由此可见,小品文者,第一是形式短小,第二则为内容庞杂至于今天多称讽刺小品为杂文,此盖肇端于鲁迅的大量作品其实讽刺小品只是杂文的一种,有些抒情小品,内容又何尝不杂!如果文中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那恐怕更是标准的“杂”文了这篇《养鱼记》,可以说是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的杂文题目“养鱼”,而文章的一半篇幅都用在对鱼池的描绘上,先从位置写起,说明这小池“直对非非堂”再写鱼池形成的原因,那是由于有一块未种花草的空地,便用来挖成一个不方不圆不大不小的土坑,然后注入了清澄的井水,使之成为池塘池塘虽小,却是足供作者休息和散步的好地方凭了作者艺术的素养和丰富的想像,竟然在这小小的池边获得了精神寄托,“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并且“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这确是朴实无华的抒情妙笔。

3 养鱼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

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愁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

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

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 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

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

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译文房檐转角的前面有块空地,面积四五丈,直对非非堂,四周绿竹成荫,没有种植花草。

按照空地的地形,挖一口不方不圆的池塘,没用砖砌壁,没用泥土修建,保存它原有的特点。用锹开沟疏通水路,从井里取水灌入池塘,池水满满地,清澈透明。

有风,漾起水波;没风,水面平静清澈,星星月亮都能倒映出来。我在池塘旁休息,须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循着水面微波沿岸散步,有一种茫然身处千里江湖上的感受,我的忧愁和孤独都得到解脱。 我找到一个大鱼网,买了几十尾鱼,叫童子把它放进池塘里养,童子认为池塘水有限;又不能扩大容积,他把小鱼放进池塘,而把大鱼丢在一边。

我感到奇怪,问他;他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我。唉!那个童子也是愚昧糊涂没有见识啊!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塘一边,而那些小鱼游戏在又浅又窄的池塘里,显出得意的样子。

我很有感触,因而写了《养鱼记》。

4 文言文养鱼记怎么翻译

房檐转角的前面有块空地,面积四五丈,直对非非堂,四周绿竹成阴。按照空地的地形,挖一口不方不圆的池塘,保存它原有的特点。池水满满的,清澈透明。有风,漾起水波;没风,水面平静清澈,星星月亮都能倒映出来。

我在池塘旁边休息,须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循着水面微波沿岸散步,我的忧愁和孤独都得到了解脱。 我买了几十尾鱼,叫童子把它们放进池塘里养,童子把小鱼放进池塘,而把大鱼丢在一边。我感到奇怪,问他;他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我。唉!那个童子也是愚昧糊涂没有见识啊!

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塘一边,而那些小鱼游戏在又浅又窄的池塘里,显出得意的样子。我很有感触,因而写了这篇《养鱼记》。

5 文言文:盆池养鱼

盆池①五首选一韩愈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②,试看涵泳几多星。注释①盆池:以瓦盆贮水、植荷、养鱼,就算是“池”。

②明月去:月落。明月当空,则星光为月光所掩,所谓“月明星稀”。

赏析首句是果,次句是因。因果倒置,摇曳生姿。

“池光”“青青”,映在池 中的“天影”也“青青”,令人悦目赏心。什么原因呢?就因为池中添入新水。

添了多少呢?“才添水数瓶”。以“拍岸”描状“添水数瓶”的景象,既小题大作,又状溢目前,给人以新鲜有趣的感觉。

以小见大,兼含哲理。朱熹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他)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观书有感》),也许从此化出。三、四两句就首句生发。

既然“池光”那么“青”,能够映出青天,那么 皓月当空,自然也能映出皓月;只可惜星光为月光所掩,照不出来!当然,这也不太要紧,姑且耐心地等吧!等到夜深,明月走掉,再看我这小小的盆池里能够“涵泳”多少颗星星?不说“明月落”而说“明月去”,有点拟人化的意思,别饶韵味。用“涵泳”两字,写星光在水、随波闪烁之状宛然在目。

这两句,也以小见大,兼含哲理。《盆池》五首作于元和十年 (815)春夏之际,当时作者在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

地处机要,很想大有作为。这组诗反映了诗人乐观开朗、渴望沾溉万物的心境。

另附:老翁真个似童儿,汲水埋盆作小池。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稍初种已齐生。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瓦沼晨朝水自清,小虫无数不知名。忽然分散无踪影,惟有鱼儿作队行。

泥盆浅小讵成池,夜半青蛙圣得知。一听暗来将伴侣,不烦鸣唤斗雄雌。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盆池杜牧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赏析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唐代诗人承传《风》《骚》及汉魏六朝文学的自然生态意识,同时由于受本朝儒、释、道思想的共同影响以及唐人投笔从戎的边塞生活,官吏贬谪地方的特殊身世等因素,唐代诗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达到了空前融洽的地步。三四两句“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是对“偷他一片天”内容的具体描述。

“白云”、“明月”是两个极为纯洁无瑕、淡雅优美的鲜明意象,加之配以透明如镜的盆池意象,则更营造出所特有的晶莹清澈、玲珑剔透的澄明世界。而如此之澄明世界,当是诗人冰心玉壶、幽洁雅淡心灵世界的美好象征,与诗人当下那君昏臣乱、纲纪败坏肮脏龌龊之丑恶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

因此,诗人便渴求拥有那万象澄明、谐和宁静的盆池世界。这正是诗人“偷他一片天”的根因所在,也是唐代其他诗人们创作“盆池”同类题材的共同旨趣所在。

当然,除杜牧《盆池》诗所具有的冰洁幽雅心灵世界的象征意义之外,它还具有崇尚佛道、坐禅忘怀的宗教修炼意味。这是唐代诗人尤其是中、晚唐诗人颇为普遍的宗教情结与社会思潮,是唐代儒、道、佛三教合流思想的自然结晶。

杜牧《盆池》一诗欣赏 从杜牧《盆池》的五绝诗中,我们便深切体会到唐代诗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妙赏自然的审美意识与仁爱情怀。 所谓“盆池”,即埋盆于地,引水灌溉而成小池,用以种植可供观赏的鱼类与水生花草等。

这是唐代诗人喜好自然、观赏风景、陶情养性颇为普遍的娱乐方式之一。有关“盆池”题材的描写,唐诗中每每可见。

如韩愈《盆池五首》:“老翁真个似童儿,汲水埋盆作小池。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种已齐生。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瓦沼晨朝水自清,小虫无数不知名。忽然分散无踪影,惟有鱼儿作队行。”

“泥盆浅小讵成池,夜半青蛙圣得知。一听暗来将伴侣,不烦鸣唤斗雄雌。”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全唐诗》卷三四三)姚合《咏盆池》:“浮萍重叠水团圆,客绕千遭屐齿痕。莫惊池里寻常满,一井清泉是上源。”

(《全唐诗》卷四九九)张蠙《盆池》:“圆内陶化功,外绝众流通。选处离松影,穿时减药丛。

别疑天在地,长对月当空。每使登门客,烟波入梦中。”

(《全唐诗》卷七O二)齐己《盆池》:“盆沼陷花边,孤明似玉泉。涵虚心不浅,待月底长圆。

平稳承天泽,依微泛曙烟。何须照菱镜,即此鉴媸妍。”

(《全唐诗》卷八三九)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三首》之二:“盆池有鹭窥苹沫,石板无人扫桂花。”(《全唐诗》卷六一四)毋庸赘举了,这些诗例已足以体现唐代诗人热爱自然的深挚情趣与享受人生的高度智慧矣。

不过,较之上列诸诗,杜牧《盆池》之五绝,则别具思想意蕴与艺术奥妙,颇收言简意赅、幽默机巧、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 首句“凿破苍苔地”,交代建造盆池之事。

其中,透露出两条信息:即盆池所选地址乃是长满青苔之处,由此可知,诗人住宅年代之久远,蕴含此地历史文化积淀之深厚,暗示主人公身份的非同寻常;而苍苔满地,绿色满眼,凸现诗人所居环境之幽洁雅静,也因此而衬托出诗人情纯的。

6 养鱼记译文

译文: 衙署回廊前的一块空地有四五丈见方,正对着非非堂。

此处修竹环绕林荫遮蔽,没有栽种其他植物。我按照地形挖了一个池塘,既不方也不圆;没有用砖砌,也没有筑堤岸,完全保留了它自然的形态。

我用锹把池塘挖深,打井水把它灌满。 池塘清澈见底,波光荡漾,微风一吹便泛起波纹,风一停便水平如镜。

星与月映在水中,光亮直透塘底。我在塘边休息时,水中的影像纤毫毕现;绕着水池散步,仿佛徜徉在浩荡的江湖之间。

这足以让人抒发内心的忧郁不畅,安慰我这个困窘寡助的人。 我于是请渔人撒网捕鱼,从他那里买了几十条活鱼,叫书童把它们放养在池塘中。

书童认为池水太少不能增大容量,于是只把小鱼放养在内,而丢弃大鱼。我感到很奇怪,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他把自己的想法讲给我听。可叹啊,这个书童怎么如此糊涂而无知!我看见大鱼丢在一边干渴,得不到安身之处,而那群小鱼却在那又浅又窄的池塘中嬉戏,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我感触很深,于是写了这篇《养鱼记》。

宋代欧阳修《养鱼记》原文: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

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

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

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

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 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

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

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养鱼记》大约创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是年欧阳修二十六岁,在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

当时正逢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很多正直之士无法得到重用,欧阳修便是其中一员。在这种背景下,他通过此文道出了对当时社会的忧虑。

作品赏析 《养鱼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短文,作者以小见大,通过小鱼“若自足”,而巨鱼“不得其所”的境况,影射了当世君子“曾不能一日安之于朝堂之上”,而小人却“嚣嚣于廊庙”的现象。

文章第一段记自己挖池“以舒忧隘而娱穷独”的事。作者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做池的经过和池水的清明之状,以及给自己带来的恬然自适的情趣。

既不提养鱼之事,也不言他事,仿佛浑然不晓世事之状。然而最后一句“舒忧隘而娱穷独”却隐隐透出了作者志怀高远而不得伸展的心理。

转入第二段,作者开始提及养鱼之事。然而作者似乎并不意在养鱼,而是极为轻描淡写地以两句话便述完此事。

转而借童子之口道出一个可怕的现实:“以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以简练的话语点出文章的主旨,而后戛然而止。

池上古诗带拼音版本如下:

chí shàng

池上

táng dài:bái jū yì

唐代:白居易

xiǎo wá chēng xiǎo tǐng , t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bù jiě cáng zōng jì , fú píng yī dào kāi 。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小娃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注释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听听冷雨,韵味无穷。雨在一般文章中,是看的,或者主要是看的。而这里,作者却在文章一开头就提醒读者,我这个雨是听的;其次,听雨,就是听觉感受,怎么又听出个“冷”的感觉来?敏感的读者就要想想了,为什么不看雨呢?杜甫、茅盾、余秋雨写雨不都是以看为主的吗?这是余光中的选择,且看他怎么个听法,听出了怎样的美感?

  他写春寒“料料峭峭”,雨声是“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一眼可以看出,有意用了这么多的叠词。其中蕴含着什么韵味?第一,是不是有一种春寒料峭中忧郁的感觉?不错,“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而雨是“冷”的,作者要躲也躲不过。第二,这种忧郁是不是一时的?因雨而来,随雨而去的?好像不那么简单。因为作者说了,就是在梦里,也躲不过,也打着一把伞。这就是说,雨所承载的忧郁是魂牵梦绕的,是心灵无法解脱的。第三,用了这么多叠词,是不是为了表现情绪的特点?是的,下面这样的叠词还更多,叠词的使用可能会唤醒一种缠绵的感觉。第四,这是不是一般缠绵的感觉?好像不完全是,而是一种带着古典诗词韵味的缠绵的感觉。用一系列叠词表现缠绵的情感,是不是令人想到一个女词人的名作?可能的。不过,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

  接下去,写他每天回家,从金门街到厦门街是回家。这是叙事成分,也是这篇为抒情所充溢的散文中一条叙事的暗线。作家调动起他二十多年的生命记忆,神思飞越,才气横溢,不可羁勒。作者不着痕迹地为汪洋恣肆的情绪安排了一条叙事的线索,那就是回家,从金门街到厦门街直到自己巷子深处的家。一切思绪都在这个过程中,走到家了,思绪和文章就结束了。路是很短的,单纯的,但思绪是绵长的,复杂的。这好像为一幅画设计了一个画框。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思绪?因为从金门街到厦门街很容易,但是从金门街到厦门街却遥遥无期,这是乡愁的郁积。这种乡愁,当然有政治性,但是余光中浓郁的乡愁,就集中在另一个焦点上了。他说自己在细雨中“走入霏霏”,更“想入非非”。这里暗用了一个文化典故,是《诗经》里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接着说到汉字的“雨”,赞叹汉字象形的精彩,从那四个点,就听出了“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这里又一次用了叠词,显然是要表现听觉的美,经营“雨”在听觉上的诗意。这无疑是本文艺术追求的主导意向。但是,余光中在突出雨的听觉美的同时,也着意在其他感觉方面加以陪衬。请看: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这几乎把听觉、视觉、嗅觉乃至味觉全盘调动起来,和触觉之冷融为一体。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听觉上表现雨的美感,也就是乡愁的诗意。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诗意呢?

  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

  这一下明确了,这种诗意,具有女性美,又是这样的叠词结构,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出一辙。余光中就是要把雨引起的乡愁,不但定位在古典诗歌的韵味上,而且定位在古典诗歌的节奏上,尤其是李清照式的节奏和汉语和特殊韵律上: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

  这种凄迷之美,不但来自生活,而且来自古典美学传统。梧桐,细雨,点点,滴滴,是李清照词中的意象,而雨打荷叶之声,则典出韩愈《盆池五首之一》:“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档初种已齐生。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因而余光中的乡愁是一种文化,而且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古典文化。在活用古典诗意和节奏方面,可以说是左右逢源,涉笔成趣。其诗意的典故可能有过分密集之嫌了,诗的韵味已经相当饱和了,但王禹偁的散文《竹楼听雨》又被结合进来。这是信笔拈来、不忍割爱吗?不是。这是一笔相当自然的过渡。因为,余光中要借助他的听雨,转入在屋顶上听雨。他说:

  雨打在树上——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为什么一定要牵出屋瓦来?在梧桐上,在荷叶上,不是已经很美了吗?因为完全引用那古典的听觉之美,还不足以表现当时台北的特点。文章中有两点须留意:第一,文章中,反复提到雨打在屋瓦上,而且老是说日式的屋瓦。其实严格地说,应该是中式的,因为日式的瓦屋顶,是从中国模仿过去的。日本统治台湾五十年,建筑了许多类似中国瓦屋的房子。第二,文中有一句:“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前面还有一句:“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这是指上世纪七十年代台北城市现代化,瓦屋顶迅速消失。公寓是西式高楼,平顶,因而下起雨来,就听不到雨声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触发余光中凄凉之感的,不仅仅是传统建筑风格即将消失,而且是传统文化诗意的消失:

  鸟声减了啾啾,蛙声减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

  就连屋顶的消失,都写得很美,一连几组叠词,都是声音的美,相当精致。余光中的古典文化修养,声情并茂,甚至给苛刻的评论家(董桥)以露才扬己、缺乏克制的印象。但是从全文看来,这还只是一个方面,甚至可以说还不是最精彩的部分。因为这毕竟是古典的追寻,古典语言修养的流露。而余光中是一个当代诗人,又是英语专业人士,他还有另方面的才华,在超越古典的方面寻找表现形式,那就是雨打在屋瓦上的现代感觉和现代美学语言的创造: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

  如果说“瓣”作为量词还具有汉语的特点的话,那么“轻轻重重轻轻”,就是西方的诗的节奏特点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性表征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平,而英语、俄语诗歌的节奏则讲究轻重交替。中学语文课中高尔基的《海燕》就是这样的,只是一翻译就把轻重格律淹没了。

  从这里开始,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性和西方诗歌的音乐性开始交融。

  (雨)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敲击音”、“滑音”,是钢琴演奏的术语,诗化、音乐化的西方成分越来越明显。把听觉的舒畅转化为触觉的按摩,这种修辞方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少见的,倒是在西方现代诗歌中比较常见。下面文字中西方诗歌的修辞色彩就更浓郁了: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这里的修辞核心当然还是听觉的音乐性,内涵是中国传统的屋瓦,在修辞上却是西方诗歌中常用的多层次的暗喻手法。复合性的暗喻之间,不但没有互相干扰,而且结合得当严密。第一,把雨声之美比作钢琴演奏;第二,把演奏者比作美人;第三,把美人说成是灰色的(联想到西方童话中的“灰姑娘”),和雨天的阴暗光线统一;第四,加上定语“温柔的”,和绵绵细雨的联想沟通;第五,由于是钢琴演奏,屋瓦顺理成章地成了琴健,黑和灰的形容,和钢琴上的黑键白键相称;第六,把雨的下落比作美人的纤手,把冷雨转化为“冰冰的感觉“;第七,把这一切综合起来,把一个下午的雨,转化为一场钢琴乐章的演奏,“奏成了黄昏”,说是雨声如音乐,美好得让人忘记了时间。

读《听听那冷雨》,不仅会使你动于心,而且会让你感于形,爽于口,悦于耳,极富感性体验。本文最见特色的另—种美质就是创造了一种语言美的极致。一是利用汉字特有的声韵特点,造成一种极富音乐感的音韵美质。他用新奇大胆的叠词组合,写雨形、雨态、雨声、雨情,“淅淅沥沥”,“淋淋漓漓”,“清清爽爽新新”。“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写得情意缠绵,音韵缠绵,读起来特有韵味,品起来也特有情味。创造性的叠词连绵把一个“雨”字,从形到意到神,描画得遂情遂意,融情融意:“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把“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都寄托在这特能代表汉字美质的“雨”字上。作者还巧妙地建构一种谐音辞格,“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隔着千山万山,千伞方伞”,形成妙手天成的意韵效果。将“凄凉、凄清、凄楚、凄迷”这样的近义词连用,也使得词意的传情效果特别细腻、深切。“嗅嗅、闻闻、舔舔”这种感觉借移手法的运用,这样一种特别的词语设置,看似无理,却特有情,都使语句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二是诗化的言语描述方式,更是创造了一种醉人的意境美。或将概述性语言形象化造成意境,“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或用拟喻描述,把实景虚幻化,构成美妙诗境,以寄托缠绵诗思。“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座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打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或借用,或化用古诗词入文,也使得文中凭添几分诗意。“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进一步若要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1余光中是诗人兼散文家的,他用诗人丰富奇妙的想象,用诗人形象化的抒情语言来写散文。在他的笔下,雨是光、色、声、味俱全。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敲打这城市,像敲打一架古老的琴,一张张的敲过去,细细密密—-清清楚楚的雨形。淅淅沥沥,滴滴点点滴滴,像母亲唱的摇篮曲,像千百头蚕啮食桑叶,细细琐琐屑屑--清清晰晰的声音。而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这又是真真切切的味。潇潇冷雨,潮潮湿湿,凄凉,凄清,凄楚,再笼上一层凄迷--简直是可触可摸可感。除此以外,无论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还是雨打竹楼、雨打树上瓦上,其韵律都清脆动听;也可以让读者随着他一同去舔舔冷雨,嗅嗅闻闻雨味、雨气,感受那雨趣、雨韵、雨的生息与灵性。作者是全方位、多角度、长镜头地作雨景描画的,既充分展示出了客观世界的厚实性,又巧妙地表现了主观感受的强烈性和鲜明性,更是尽情地显示出作者情感世界的丰富与深厚。

一、张岱《西溪》全文及释义:

1、原文: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

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大似黄山松。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余友江道暗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隐。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

2、释义:粟山高六十二丈,绕一周共十八里二百步。山下面有个岭叫石人岭,其陡峭挺拔十分稳固地矗立着,形状和人的形状相似,(旁边)类似于发髻的两座山峰也是一副耸立的样子。过了(石人岭)就是西溪,(这里)居住着几百户村民,(村民)聚集起来成为村落和集市。相传在北宋南度的时候,宋高宗第一次到武林,因为这个地方物产丰富,想在这里建立都城。后来得凤凰山作为都城,便说:“西溪暂且留下(供定都选用)。”后人于是便用这个名字来给(西溪)命名。

(西溪)处地十分偏僻幽静,有很多古梅,梅花树枝条短小,枝条弯曲并密集交错,很像黄山的松树。喜欢游玩的人到这个地方,买了些和小的(梅花),栽种在花池或树盆里,来作为精致景观。这个地方有间秋雪庵,(里面)一片芦花,在明月的照映之下,白得像堆积的雪一样,真是奇妙的景观。我说西湖确实是江南美丽的地方,深入它中间的时候,眼睛就会满足色彩绚烂的景色,耳朵就会满足笙笛奏出的乐曲,想寻找深幽的溪流和迂回曲绕的山谷,可以像桃源、菊花那样避让尘世的地方,应当把西溪当作最好的地方。我的朋友江道暗在西溪有精巧的房子,邀请我一同归隐。

我因为留恋于奢靡的尘世,未能赶到那里,到现在还深感遗憾悔恨。

二、张岱在西溪全文中要表达的情感如下:

首先,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了西溪的美景、人文、地貌;其次,通过“古梅”与“芦花”的描述进一步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描绘了西溪的美;三是通过“眼睛”与"耳朵"的感受满足于色彩绚烂的景色,满足于笙笛奏出的乐曲。四是遗憾。西溪这么好的美景,可以像世外桃源那样避让尘世的地方,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与朋友小住几日,更进一步感受西溪的美景,这是作者深感遗憾悔恨的地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21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