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世间极为美丽的花朵。**《哈里·波特》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小哈里·波特魔力无比,当他得知他的魔力来自于母亲为他而死而给他的爱时,他流下了热泪,观众们也落下了感动的泪水。爱让这部魔幻**产生了情感的力量,也让这部**在人们的心里留下深刻的感触和记忆。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分类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第一教学目标,这与传统教学中把知识目标放在第一位有了很大不同,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要突出对学生做人品质的关注和教育。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情感教育的内容上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权利与责任意识,关注社会公正与世界和平,这些都是我们以往教育教学中未被充分渗透的内容。作为思想品德课程执教者,应该以全新的视角,重新研究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一、思想品德教学忽视情感教学的表现
长期以来,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思想品德课起着其他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学生厌学,老师难教。从效果来看也不能令人满意: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的,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习,知行脱节;不重视的公开喊出60分万岁;甚至出现根本不想学的状况,以至于近几年在社会上出现这样一种说法: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高中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研究生进行文明宿舍教育形容文化水平越高,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等水平越低的状况,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的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讽刺。
缺乏“情感”的教育如一潭死水,使中学思想品德课缺乏生机与活力。这也是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弱化的重要原因。其具体表现为:
1、在教育目标上,偏重于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实现。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完善学生的人格。新课程改革下,首先调整了教学目标,它表现为以下四个由低到高的课堂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当前一些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个别教师甚至单纯追求考试分数,将学生变成背诵的机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多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情感教育,其结果是中学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德行分离。这不得不算是教育的悲哀。
2、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重教条式讲授,轻教学情感投入。
作为教师,如果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站在讲台,面无表情,生硬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种僵硬的、灌输型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反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丧失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也许会出现这样一种场面: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这边一些学生已呼呼大睡。这种课堂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决不是有智慧、有理想、有韧劲、有活力的青年一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动之以情的教育,便很难做到用自己高尚的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疏通思想渠道达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更谈不上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一境况与我们的教育初衷是相背离的。
二、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俗话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沟通心灵的桥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1、有利于领悟思想品德课精神实质,激活学习的内在动力。
要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用积极情感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以自身积极的情感创造性地去工作,把学生从学习生活的“殖民化”的错误中解脱出来,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激活学生内在的动力,我们就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教师必须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准确地揣摩学生内心世界、情感轨迹,从而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用自己的热情、真情去设计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是一种创意,让学生有全面的收获。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增强爱国激情。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和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的爱憎等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说到底,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富有责任感的世界观念,而空洞的理论说教要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改变和提高,效果是极不理想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知道“情感是人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因素”。因此我们应切实用情感渗透的力量,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积极的影响。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必须以情感架设心灵之桥,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三、思想品德课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硬性灌输而能完成的。就笔者个人的感受而言,它需要经历感知──内化──升华──践行这样复杂的过程。
在情感教育上,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丰富的情感世界无疑是学生最好的榜样资源。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每个假期都要到外面去旅行,目的是在每学期伊始,总能有新的见闻和感受带给他的同事和学生们,他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热爱,感染着他的学生们,也感染着每一个结识他的教育工作者。所以教师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丰富的情感世界,这样就会给孩子们巨大的影响。
潜移默化是情感教育的较好方式,一个小品,一首好歌,一段故事,一份交往,一次出游,一次参观,一次劳动,一部**,一个习惯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设计并抓住这些瞬间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情感教育,往往比说教更能起到滋养心灵的作用。
在情感教育上,我们还应遵循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的原则,从培养一个合格的普通人做起,向培养一个优秀的人努力,这是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规律的。因为在普通与优秀之间,先做好一个普通的人,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先培养他拥有普通人应具有的基本情感,如善良、公正,有爱心,会体谅别人,懂得尊重别人,肯为别人付出,他才有可能拥有高尚的思想和情操,担当社会责任,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因此,教师应注意从点滴做起,在细小之处关爱孩子们,这才是为孩子情感的成熟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其主要目的,主张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为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主体性,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要求在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上和过程中发展智能、完善人格、锤炼个性,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感。新课改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而不是全优发展。因此 ,教育是一个不断应对挑战、克服困难、积极创新的实践过程,要培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学生把个人的聪明才智,追求个人幸福和国家、民族利益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纷繁甚至互相冲突的价值体系中,选择科学的价值理念,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创新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去解决,去引导学生。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主动积极的教育态度、生活态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
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过程。“培养人,就是培养他的远景的道路,顺着这条道路给他安排明日的快乐。”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多渠道地去寻找、去探索、去体验、去分析、去思考,然后经过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然而,不论是哪个年龄阶段的、哪个层次的学生,采取哪种教育方式,学生对课外活动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投入其中,如果把思想教育放到课外活动中进行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外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组成和延伸部分,可以把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加深,是应用到实践中去的重要手段。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集体主义精神、互助友爱精神、劳动态度等。由于课外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如郊游、辩论会、读书演讲会、参观学习、集体劳动、看**等,而且可以利用对科技、艺术、体育运动、游戏等各个方面的兴趣爱好,吸引最大多数的学生参加。可以生机蓬勃、随机应变、经常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学生进步。马卡连柯曾经指出:“优良的品质要好多年才能培养起来。想用某种特殊的、迅速生效的方式或方法来培养性格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集体生活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人成功的最近区域,存在于人的个性、禀赋、兴趣、优势和特长中,这属于生命本源的最基本素质,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精心呵护、热心培育,使之成长,自由发展。
卡尔·威特为了使孩子获得全面的发展,并且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他非常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他知道,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孩子的社会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的心理基础,而且还是形成孩子健全人格的前提条件。一个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不可能具备健全的人格。于是,为了让孩子拥有高尚和健全的人格,卡尔·威特高度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锻炼。
我觉得,卡尔·威特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卡尔·威特为了使孩子获得全面的发展,并且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他非常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他知道,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孩子的社会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的心理基础,而且还是形成孩子健全人格的前提条件。一个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不可能具备健全的人格。于是,为了让孩子拥有高尚和健全的人格,卡尔·威特高度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锻炼。
我觉得,卡尔·威特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是培养孩子的勇气精神。卡尔·威特认为,勇气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动力。无论一个人多么有才华,无论他掌握了多少丰富的知识,如果他是一个懦弱的人,如果他没有勇气精神,那么他最终只能成为一个无能的人。于是,卡尔·威特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把对孩子勇气的开发和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他努力让孩子形成这样的概念:勇敢和坚忍是受人尊重的,懦弱和胆小是被人瞧不起的。
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卡尔·威特认为,真正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对自我意识有一种强烈的需要,他们不借助这样那样的依赖就形成自己的意向,做出自己的决定,自我实现的方向指引着他们履行自己的动机和纪律。家长替孩子做太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的打击,这样会使孩子失去更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因此,卡尔·威特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十分注意对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他反复地强调,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去做。否则,孩子的独立意识就无从谈起。
三是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卡尔·威特认为,要想让孩子具备能够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必须从小磨练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一个人成长的一般规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磨练意志,顺境当然可出人才,但逆境更可出人才。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竞争力。于是,卡尔·威特时常告诫孩子,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自己必须成为一个坚强的人。他对孩子采取的做法是:不管有多么痛苦,都要帮助孩子正视现实,勇于面对各种失败与挑战,从小培养孩子勇敢、坚强和自信的心理品质。
四是培养孩子的健康情绪。卡尔·威特认为,情感的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心理要素之一。人要战胜自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能战胜自己就是对自己控制的成功。于是,卡尔·威特利用“平静下来”的游戏,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且对周围的干扰无动于衷,能以一种轻松的心情面对一些不好的事情,而不是一怒而起。显然,这对孩子健康情绪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是使孩子学会正确取舍。卡尔·威特认为,人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关键是你要清醒地把握住自己的长处,只要你发挥自己的长处,你就会在不同的领域中脱颖而出。而一些你不适合做的事,你就应该勇敢地放弃。卡尔·威特时常这样对孩子说:“能够争取的就应该尽量争取,应该放弃的就果断地放弃,因为这是一种智慧,也是很多人时常面临的难题,是对人生的一种考验。”正因为如此,小卡尔懂得了既会争取又会放弃的道理,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面临怎样的境况,他都能够凭自己的理智做出正确的选择 。
六是重视孩子的精神卫生。卡尔·威特认为,良好的教育能够培养起光明的内心世界,能够树立起孩子的信心,并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而那些愚蠢和无知的教育只会把孩子引向黑暗的深渊。于是,卡尔·威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从来都没有讲那些可怕的东西,只给孩子讲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光明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体会人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卡尔·威特也常常告诫孩子:“一个人心中充满光明,正直地做人,能够帮助别人,尽力行善,为他人着想,那么他就是天使。如果总是想着自己,只干坏事,那么他就是魔鬼。一个人只要心中光明,就能战胜邪恶,就能战胜无恶不作的魔鬼。”
总之,心理健康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石。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这是让孩子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每一个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一是培养孩子的勇气精神。卡尔·威特认为,勇气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动力。无论一个人多么有才华,无论他掌握了多少丰富的知识,如果他是一个懦弱的人,如果他没有勇气精神,那么他最终只能成为一个无能的人。于是,卡尔·威特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把对孩子勇气的开发和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他努力让孩子形成这样的概念:勇敢和坚忍是受人尊重的,懦弱和胆小是被人瞧不起的。
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卡尔·威特认为,真正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对自我意识有一种强烈的需要,他们不借助这样那样的依赖就形成自己的意向,做出自己的决定,自我实现的方向指引着他们履行自己的动机和纪律。家长替孩子做太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的打击,这样会使孩子失去更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因此,卡尔·威特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十分注意对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他反复地强调,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去做。否则,孩子的独立意识就无从谈起。
三是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卡尔·威特认为,要想让孩子具备能够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必须从小磨练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一个人成长的一般规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磨练意志,顺境当然可出人才,但逆境更可出人才。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竞争力。于是,卡尔·威特时常告诫孩子,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自己必须成为一个坚强的人。他对孩子采取的做法是:不管有多么痛苦,都要帮助孩子正视现实,勇于面对各种失败与挑战,从小培养孩子勇敢、坚强和自信的心理品质。
四是培养孩子的健康情绪。卡尔·威特认为,情感的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心理要素之一。人要战胜自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能战胜自己就是对自己控制的成功。于是,卡尔·威特利用“平静下来”的游戏,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且对周围的干扰无动于衷,能以一种轻松的心情面对一些不好的事情,而不是一怒而起。显然,这对孩子健康情绪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是使孩子学会正确取舍。卡尔·威特认为,人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关键是你要清醒地把握住自己的长处,只要你发挥自己的长处,你就会在不同的领域中脱颖而出。而一些你不适合做的事,你就应该勇敢地放弃。卡尔·威特时常这样对孩子说:“能够争取的就应该尽量争取,应该放弃的就果断地放弃,因为这是一种智慧,也是很多人时常面临的难题,是对人生的一种考验。”正因为如此,小卡尔懂得了既会争取又会放弃的道理,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面临怎样的境况,他都能够凭自己的理智做出正确的选择 。
六是重视孩子的精神卫生。卡尔·威特认为,良好的教育能够培养起光明的内心世界,能够树立起孩子的信心,并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而那些愚蠢和无知的教育只会把孩子引向黑暗的深渊。于是,卡尔·威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从来都没有讲那些可怕的东西,只给孩子讲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光明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体会人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卡尔·威特也常常告诫孩子:“一个人心中充满光明,正直地做人,能够帮助别人,尽力行善,为他人着想,那么他就是天使。如果总是想着自己,只干坏事,那么他就是魔鬼。一个人只要心中光明,就能战胜邪恶,就能战胜无恶不作的魔鬼。”
总之,心理健康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石。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这是让孩子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每一个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在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中,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事实上,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有着很深的误区,就是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教育的深层次作用,这种传统对教育工作者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前应试教育氛围依然浓厚的大背景下,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突破旧有习惯模式,没有思想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足够重视,就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三维教学目标体系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以及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亲近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发展理性精神,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就三个教学目标的关系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而不可。成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情感与态度是学习的树根,过程与方法是学习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学习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学习的绿叶,它们有机联系在一起,最终造就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
2 就教育的最终目的来说,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目的预设,凝聚着人们对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的追求,它的本质是要培养有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有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优先于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教育。退一步讲,就算是当前教育体系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依然侧重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然而,一个对数学不具有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学生是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的,也就不可能真正把数学学好。
3 就教育的功能作用来说,当前,为了更好更快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伟大使命的教师也应该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而能够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励影响下,主动地、有方法地获取日新月异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各项能力。为此,我们就不应该只是教给学生静态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只是动态的“过程与方法”,还应有使其立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 就中外数学教育对比状况而言,欧美等国家的教育水平优于国内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外的数学教育更看重育人的大目标。例如,美国数学教育目标是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其数学素养包括: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和学会数学推理,强调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英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学生教育上的重要性是:数学为学生理解和改变世界提供了一套独特而有力的工具,数学提供促使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发展的机会。比较而言,中国的大纲、课标虽然也重视育人的大目标,但仅仅在前言部分作比较简短的描述,而现实的教学实践几乎把全部精力都集中于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对数学教育给予人的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人的发展大目标关注甚微,具体目标与人的发展大目标之间的联系基本处于割裂状态。因此,我们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 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具体目标
在充分认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哪些具体的目标,以便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