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是什么?

《聊斋志异》中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是什么?,第1张

狐鬼世界不过就是文学作品的手法,也不是《聊斋志异》独有的,但是在“鬼狐仙怪”方面的内涵和广度,更是“深度”,这却是《聊斋志异》独有的,且既有正用,也有反用,堪称“妙用”。

所以它历来被众多学者文人称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这不是夸大之辞,确实实至名归。《聊斋志异》确实是有它独到之处的,而这种独到之处,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写作观念决定的。所以无论是从文学性的角度还是叙事性的角度来讲,成就都是非常高的。

《聊斋志异》里的大部分故事都是蒲松龄根据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里面的故事多是以人间为背景,描写人与精灵怪力的各种纠缠,在蒲松龄的笔下,不仅描述出了另一个更繁杂的世界体系,更是将人性习气以及社会样貌细腻地呈现了出来。同时揭示,世界并不单由人类组成,除人之外,自然界还有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其它能量,在人与妖神鬼魅的错落掺杂下,世界还存在着另外一套运行法则。

《聊斋志异》虽写鬼狐,但赋予了鬼狐丰富多彩的人性,书中那些追求爱情富有正义感的鬼怪狐狸精,其对爱的真挚的追求,对邪恶势力的抗争反击,代表了人性中追求美好鞭挞邪恶的普遍愿望。形式上写鬼狐,实际上是写人,以鬼狐对比、庖析人性人心,并且写得入木三分,令读者拍案叫绝。此书反映的观念超前一步甚至数步,即便现在看来,其中所表达的思想也不过时。

蒲松龄的“画鬼画妖”,构建了一个奇诡神异的狐鬼世界,实际上是用来映射现实世界。“画鬼画妖”只是他的手段,“刺贪刺虐”才是他的目的。别人是借古讽今,蒲松龄是借狐鬼讽喻人世。所以狐鬼世界的内涵才是《聊斋志异》的思想内涵。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聊斋志异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聊斋志异》一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官贪吏虐、豪强横行、生灵涂炭,都在《聊斋志异》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来自贪官污吏。

《聊斋志异》在暴露统治阶级贪暴不仁的同时,还写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其

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

有最终变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

有直人阴间、杀死两吏卒的王鼎(《伍秋月》)。

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在激发被压迫者的斗争意识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聊斋志异》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揭露了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蒲松龄才华过人却名落孙山,他对科场的黑暗、考官的昏聩、士子的心理等都非常熟悉,所以写起来能切中要害,力透纸背。通过一些梦幻的境界,作者嘲笑了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士子。

扩展资料:

清初诗坛盟主、朝廷显贵王士祯为《聊斋志异》题过一首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他甚至欲以500两黄金购《聊斋志异》手稿而不得。

蒲松龄出身低微,家世清寒,科举失意,潦倒落魄,“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但就是在“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寒冷凝冰”(《聊斋自志》)的境况里, 他用大半生的精力,写出了惊世之作《聊斋志异》。

反过来讲,作者生活优渥,锦衣玉食,香车宝马,也许就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文章憎命达,诚哉斯言!

《聊斋志异》写了将近500个故事,几乎篇篇都好。它的神奇在于,不仅朝廷显贵如王士祯者十分喜欢,一般平民读者也都喜欢。为什么?

首先,《聊斋志异》尽管写了许多鬼狐怪异,但涉及的却是广阔现实。作者通过讲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酷,且始终保持了鲜明的批判态度,有时甚至用篇末的“异史氏曰”的形式直接站出来指陈时弊,控诉“覆盆之下多沉冤哉”。

以《促织》为例:由于皇帝爱斗蟋蟀,地方官媚上邀宠,胥吏借端勒索,遂至“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成名因为买不起应征的蟋蟀,受尽官府的杖责,奄奄待毙。后来历尽艰辛,捕得一头,却不幸被儿子不小心弄死。

于是乎,“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后来儿子魂灵化为一只轻捷善斗的蟋蟀,献入宫中后得到皇帝欢心,才挽救了一家被毁灭的命运。

蒲松龄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反抗性的人物形象,席方平是突出代表。他父亲得罪富豪羊某,被其死后买通冥间的狱吏搒掠而死。

为了伸冤,他魂赴冥司告状,从城隍到冥王,层层上告;受到械梏、笞打、火床、锯解种种毒刑,仍不屈服;两次被押送还阳,又都逃回去,直到冤屈昭雪为止。席方平这种“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顽强斗争精神,反映了我国人民的不屈精神。

其二,蒲松龄揭露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叶生》中的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屡试不中,郁闷而死,最后只能让自己的鬼魂帮助一个邑令之子考中举人。

但蒲松龄没有像吴敬梓那样从根本上否定这一制度。一辈子未能考上举人的蒲松龄到71岁才按例补了个贡生,终老之时,还不忘借了某举人的行头,请人画了像。

其三,《聊斋志异》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热烈歌颂真诚忠贞的爱情,这是读者最为喜爱的部分。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占了全书的大部分,《婴宁》《莲香》《香玉》篇中的男女主角不顾封建礼教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大胆追求心爱的人并获得幸福的结局。

《香玉》中的黄生爱上了白牡丹花妖香玉,《莲香》中的女鬼李氏热爱桑生,后来“愤不归墓,随风漾泊”,终于借尸还魂,和桑生结成美满姻缘。在《小谢》中,男女双方更是经过一段自由接触后,逐步发展起爱情。这在男女被禁止社交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其四,《聊斋》情节曲折跌宕,而且善用细节。忘记书中哪一篇了,写的是一个女子最怕别人挠痒,甚至于远远用手指指之做挠痒状,她都会忍俊不禁。

这样的细节,在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宋话本中是很少见的,是《聊斋志异》对前人的超越。《聊斋志异》善用环境、心理、反衬等多种手法塑造人物,语言简洁到不能再减一字的程度,既具有文言文的简练典雅,又不失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赋予文言语汇以活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如写冯相如见红玉自墙上来窥一段:“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生动描述了少女情窦初启时的娇态和冯相如的执著、热烈的爱。

既然该书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揭露了官场的腐败,甚至描写了人民的反抗,作为清朝显贵的王士祯何以还给予高度评价呢?我想是因为那时的文人在评价文学作品时,还能保持对艺术的独立意识。

人民网-《聊斋志异》好在哪儿

文:筠心 

图:网络(《聊斋志异》特种邮票)

我们常常喜欢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仿佛作为“人”这种高级动物,我们比不懂言说的动植物深情百倍似的。果真如此?那就不会有“禽兽不如”这类骂词啦!

曾经有位亲戚告诉我一件事,那时她人生低谷,诸事不顺。为转移关注,养了一条拉布拉多犬。一天晚上,她歪躺在沙发看电视,被某节目触动心弦,泪流不止。原本在屋角顾自耍玩的犬,突然飞奔而至,用前爪猛地捧住她的脸颊,眼睛里满是关切与疑惑。亲戚说,那一刻,它就差开口询问:“你为啥伤心?”

她养了它一年多,后来不得已送走,哭了整整一周。 或许,有她的故事打底,当我读到《聊斋志异》里那些草木鸟兽的故事,那些无言之情,感觉分外亲切。

                                    01

                                赵城虎

赵城县有个老婆婆,年逾七旬,膝下就一子。可偏偏被山中猛虎吃了,她悲痛欲绝告到衙门。必使县令作主,捉拿老虎,为儿报仇。县令怜其老,只得同意。命衙役召集猎户,日夜埋伏山谷,希望捕到老虎交差。

可是,过去一个多月却毫无所得。衙役受杖责,苦不堪言。无奈之下,去庙里祈祷。谁知,不一会儿,一只斑纹大虎前来,俯首帖耳受缚。牵到县衙,一审,老虎颔首供认不讳。县令罚其代做老婆婆的儿子,奉养尽孝。

从此,老婆婆的家门口常有死鹿,院子里时不时能捡到钱与布帛。她日子过得,竟富裕过失子前。而且,老虎怕“母亲”孤独,经常一整天趴在屋檐下陪伴。几年后,老婆婆去世,老虎如人子般,坟前哀鸣。当地人立“义虎祠”,以彰其行。

老虎伤人原是天性使然,然而懂得弥补赎罪,真是难能可贵。童话般温暖的故事,愿人间常有。 当悲剧发生,大错已经铸就,真诚道歉比巧辩脱罪强,而想尽一切办法补偿,又好过忏悔、痛哭流涕。

                                    02

                                    鸿

聊斋故事《鸿》短到不足五行半字,却感人肺腑,发人深思。话说,猎人射中一只雌雁。那雄雁尾随至其家,哀鸣翱翔,天黑才离去。第二天一早,雄雁又飞来,伸颈俯仰,竟吐出半锭黄金。猎人明白了,它想赎回妻子,于是成全。两雁像一对劫后重逢的夫妇,悲喜交加,徘徊一阵,才双飞而去。

末尾,蒲松龄有两句喟叹:“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悲莫悲于生别离,物亦然耶?” 世间多多少少,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夫妻,读此篇,不知会脸红否?

                                    03

                                    象

猎人在山中酣睡,被象用鼻子卷走,自以为小命必不保。哪知,对方只是将他置于树下。一声象鸣后,群象蜂拥而至,将其团团围住,仿佛有所诉求。之前那只象蹲伏树下,抬头望树,又低头看猎人,似乎示意其攀登。猎人踏着象背,爬至树顶。

不一会儿,来了只狮子,群象战栗惊悚,齐齐仰望树上。猎人会意,弯弓一箭,狮子即刻毙命。群象欢腾,朝天空拜谢。象驮着猎人到一处,用脚挖地,获无数象牙。猎人满载而归,象送至出山才返。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象未受教化,却懂得知恩图报。比之某些正人君子,强百倍。 当然,帮助他人,最好不要存着被报答的想法。正如聊斋第一篇《考城隍》中言:“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04

                                  橘树

《橘树》是一则颇动人的小故事。兴化县令的幼女六七岁过生日,道士送来一盆小橘树祝贺。树仅手指粗,女孩却一见倾心,爱之如宝。放在闺房,日夜相伴,唯恐养护不周。

县令任满,橘树已有一把多粗,且初次结果。回乡路远,嫌橘树累赘,打算不要。女孩抱树娇哭,不忍离弃。家人只好哄她,只是暂别,很快回来。她又担心被人抱走,亲眼看着橘树移栽至台阶下,才放心上路。

十多年后,女孩的丈夫考中进士,派到兴化当县令。她喜不自禁,私下担心年岁久远,橘树早不在。哪知一见,树已有十围粗,且果实累累,数以千计。问了以前的衙役,说这是女孩走后,第一次结果。接下去的三年,橘树年年丰收;只是,到了第四年,树忽然憔悴,花开不再茂盛。果然,那年秋天,县令被解任。

“橘其有夙缘于女与?何遇之巧也。其实也似感恩,其华也似伤离。物犹如此,而况于人乎?”这是蒲松龄的感慨。 女孩于橘树,是知遇之恩;橘树于女孩,以繁花,以硕果,是“女为悦己者容”。橘树无华与伯牙绝弦同理啊!

                                    05

                                石清虚

石清虚是指一块来自月宫的奇石,“石径尺,四面玲珑,峰乱叠秀”。最神奇的是,每当要下雨时,石中诸孔生云烟,远远望去,如同塞了棉絮。这件宝贝的主人是刑云飞,他是一个石痴,一次偶然捕鱼,自河中网得。

“物之尤者祸之府”,意谓奇异之物将招致各种灾祸。果不其然,自打石清虚进了门,刑家劫难不断。然而,刑云飞自愿减寿,甚至以身殉石,痴心感动灵石。“天下之宝,当与爱惜之人”,历经五失五得,刑最终与石合葬,相伴泉下。

明张岱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谁能料到“玄武门之变”中,杀兄逼父的唐太宗李世民,竟酷爱《兰亭集序》,想方设法占为己有。且死后,陪葬昭陵。如此深情,恐非王羲之所愿。更有甚者,清吴洪浴临死前,竟令家人将其平日爱之如命的《富春山居图》,殉之于火。乱命若此,何来深情!

《石清虚》图咏诗云:“笑他海岳庵中客,泪滴蟾蜍别研山。”是嘲讽米芾将那块名为“研山”的奇石,换取豪宅之事。其实,唐太宗、吴洪浴、米芾,甚至刑云飞,都算不上深情之人。 真正的爱宝绝非独占。张伯驹先生散尽家财,收藏《平复帖》,并献给故宫博物院。其心之诚,为世人传颂。

                                    06

                                  大鼠

明朝万历年间,宫中闹鼠害,鼠大如猫,连猫都拿它没办法。恰巧异国进贡狮猫,毛白如雪。众人将其抱至闹鼠灾的屋子,暗中观察。只见狮猫蹲伏,一动不动,而鼠看见猫,怒气冲冲地直奔而来。狮猫只知道避开,并不迎战。先是跳上桌,见鼠至,又纵身跃下。如此往复百余次,将鼠累得够呛。鼠正气喘吁吁时,狮猫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将其拿下。至此,众人方知,狮猫采用的是运动战术敝敌制胜。 对比狮猫的大将风采,大鼠的匹夫之勇何其愚!

以上是《聊斋志异》里的狮猫故事。正史中也有一则万历的爷爷,嘉靖皇帝与狮猫的轶事。嘉靖喜欢养猫,曾让大臣为狮猫写悼词。众人不屑作,尽量拖延。只有佞臣袁炜从容复命,中有“化狮为龙”句,嘉靖阅此龙心大悦。后来袁炜升至大学士,但死后历史评价:人皆恶之。

                                  07

                                义犬

聊斋里有一篇《义犬》,颇感人。某甲之父陷牢狱,即将赴死。某搜罗家财,凑足银两,骑骡去官府托人说情。家中黑犬一路尾随,驱之不去,似有心护卫。某途中小解,银子遗落不自知。等再次上路,犬百般阻扰:咬骡首骡尾,并鸣吠不已。某救父心切,来不及细思,唯挥鞭击犬,方得脱身。

天黑进城,一摸腰包,惊出一身冷汗,这才醒悟犬的怪异之举。天明开城门,某沿路细寻,至下骡子处——犬已卧死草中,身下银子完好无缺。杜甫《彭衙行》:“谁能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那黑犬数十里护行,已是忠心;至于被误解,遭鞭抽,却不改初心,舍生取义,何壮哉!

同系列文章

《聊斋志异》里的脂粉英雄

《聊斋志异》里的知己之情

禽鸟钟情

蒲松龄

天津弋人①得一鸿②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弋人将并抓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③。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悲莫悲于生别离,物亦然耶?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

①弋人:以猎鸟为业的人。弋,音yì,射猎。②鸿:大雁。③铤:同“锭”,做成块状的金属。

译文如下: 天津有位猎人,猎得一只雌雁,那只雄雁随着飞到他家,哀鸣飞旋到傍晚才离去。第二天,猎人早晨出屋,那只雄雁已经来了,边飞边叫跟着他走,随即又落到他脚下。猎人想把它捉来凑成一对。见这只雄雁伸着脖子一仰一俯,吐出半锭黄金,猎人明白了它的心意,自语道:“是用来赎妻啊。”猎人便把雌雁放了。两只雁徘徊盘旋,似喜 似悲,然后双双飞去。猎人称了称金子,有二两六钱多。啊!禽鸟无知无识,却能钟情到这等地步!最悲哀的事莫过于相爱的人活活离散,禽兽也是这样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62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