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 详细�0�3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 详细�0�3,第1张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 ——南平市关工委家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9(课件稿) 范阳善 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的学习和讨论。今天我们学习讨论如何引导孩子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要点,青少年强迫心理和自负心理的调适。 (一)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的第一个话题:如何引导孩子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人人有之。研究人类情绪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绪发展中,童年与青春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是易闹情绪,甚至是情绪泛滥的高峰期,也是奠定人的情绪根基的关键期。一个人青少年时期的情绪状况及发展趋势如何往往对其未来发展,甚至一生的成败造成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和老师都要高度重视孩子的情绪问题,抓住青少年情绪发展的关键期,因势利导,教育和指导孩子自觉认知情绪,有效调控情绪,合理渲泻情绪,主动管理情绪,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什么是情绪?人的情绪有哪些特性?如何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情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讨论这个问题。 一、情绪和情感的涵义、分类、特性和构成。 1、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人们口头简单的说法,实际上包括情绪和情感两个方面的涵义,通常也统称为感情或情感。 心理学一般认为,情绪和情感极其复杂,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主要是指感情发生的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本质上是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如手舞足蹈、暴跳如雷等等。情感则是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如对故土的眷恋、对美的欣赏等等。 情绪和情感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是人的情感产生的源泉,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人的情感就不会产生。二是主观需要。主观需要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内在基础。一般地说,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符合时人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不符合时人就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无关时人就会无动于衷,无情感可言。 2、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情绪的分类 情绪一般与自然性需要相联系,为人和动物所共有,但动物的情绪属于生物学的性质,而人的情绪除了生物性以外还有社会性,是以受社会制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人的情绪有很多表现状态。我国古代名著《礼记》中提到人有“七情”,也就是七大类:即喜、怒、哀、惧、爱、恶、欲。《说文解字》9395 个正篆字中有354 个字是用来描述人的情绪的。我国有心理学家以这354 个字把人的情绪分为18 类:即安静、喜悦、愤怒、哀怜、悲痛、忧怒、忿恚、烦闷、恐惧、惊骇、恭敬、悦爱、憎恶、贪憩、嫉妒、微惧、惭愧、耻辱等。 现代心理学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把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两大类。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是先天的,不学就会的,如兴趣、惊奇、痛苦、 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自罪感等。复合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包括基本情绪的互相结合、基本情绪与内驱力的结合、基本情绪与认知能力的结合等等。 人的情绪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其表现形式也会从简单到复杂,其中比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一是心境。心境是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不是对于某一种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待一切事物的共同态度体验。比如高兴了,看见什么都高兴,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不高兴了,看见什么都不高兴,见花伤情,见月也流泪。 心境持续的时间有很大差别。有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小时,有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周几月或更长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依赖于引起心境的客观刺激的性质和人的气质和性格。 引起心境的原因很多,如重大意义的事件,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的好坏,身体的健康状况,自然环境变化等。 心境既为主客观因素所引起,反过来又给予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很大的影响。青少年的心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欢乐、愉快;二是焦虑、苦闷。欢乐和愉快是由青少年生命力的活跃及学业上的成绩所致。焦虑和苦闷也是由学习负担及学业上的失败所致。青少年的这两种心境是稳定的、交替的。如放假了,学习任务完成了,心境就无比轻松、欢快。考试成绩优异的,尤其会感到满意、愉快。开学了,新的学习任务摆在面前,紧张、焦虑就油然而生,考试成绩不良的,更会感到苦闷、惆怅。欢乐、愉快和焦虑、苦闷就是这样循环交替成为笼罩在整个青少年阶段的心境。 二是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而短暂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 的。如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之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的极度悲痛,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等。 激情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如盛怒时全身肌肉紧张,双目怒视,怒发冲冠,咬牙切齿,紧握双拳等;狂喜时眉开眼笑,手舞足蹈等;极度恐惧、悲痛和痛苦时可能导致精神衰竭、晕倒、发呆甚至出现休克现象,有时还会表现为过度兴奋,言语紊乱,动作失调等。激情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知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激情有正义的激情和工作的激情。消极的激情表现为对事物缺乏一种理智的态度。青少年是最富有激情的,来得快,平息得也快,常常是暴风骤雨式的。可能表现出为真理和正义献身的热忱,也可能由于盲目的狂热,做出一些蠢事或坏事。 三是应激。这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人们遇到意外危险或突发事故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牌高度紧张状态,这就是应激状态。如飞机突然发生空中故障,驾驶员紧张与地面联系并作出一系列应急操作;正常行驶的汽车发生故障,司机紧张刹车等等。 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当情景对一个提出了要求,而他意识到自己无力应对时,就会体验到紧张而处于应激状态。 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反应,如肌肉紧张,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都会出现明显变化。因此,应激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疾病的机制之一。 (2)情感的分类。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的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与情绪相比之下,情感着重于表明人的主观体验,特别是表明客观事物与主体的思想意识发生关系时所引起的切身体验。因此,情感比情绪持续时间长,具有意识性和内隐性,表现比较含蓄、深沉、不易觉察。人类的高级社会情感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道德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原则,来认识客观现实的各种现象如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体验的情感。道德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当自己的言行符合这些标准时,就会产生幸福感、自豪感,当别人的言行符合这些标准时,人们就会对他产生爱慕、崇敬、尊重、钦佩等情感;而对那些违背道德标准的思想和行为,人们就会产生厌恶、反感、憎恨等体验。 二是理智感。是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和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包括人们在探索未知事件时所表现的未知欲望、认识兴趣和好奇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迟疑、惊讶、焦躁以及问题解决后的喜悦、愉快,在评价事物时坚持自己见解的热情,为真理献身时感到的幸福与自豪;由于违背和歪曲了事实真相而感到羞愧等,都属于理智感。理智感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重要动力,其作用的大小同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的愿望有关。人的理想、世界观对理智感也有重要作用。 三是审美感。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来感知客观事物、人的行为以及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包括两大类:一是自然景象和人类创造物的特征引起的美感体验,如风光秀丽的山水,雄伟壮丽的建筑,精美的艺术作品等;二是人类社会道德品质和行为特征引起的美感体验,如善良、纯朴、诚实、坚强、公正、廉洁等。审美感 也有肯定和否定之分。 3、情绪和情感的特性。 情绪和情感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极性。如上所述,人的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情感的这种对立的特性,被称为情感的两极性: 一是肯定与否定的两极。当外界事物能够满足需要、符合愿望时,人就会产生肯定的态度,引起愉快、欢乐、热爱、振奋等内心体验。相反,就会产生否定的态度,引起苦恼、愤怒、憎恨、绝望等内心体验。 二是积极与消极的两极。凡是对人的行为具有促进、增力作用的情感,如兴奋、喜悦等,称为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相反,对人的行为具有削弱、减力作用的,如抑郁、悲伤等,称为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三是紧张与轻松的两极。在一般情况下,人处在活动的关键时刻,容易产生紧张的情感。一旦关键时刻过后,人就会随着紧张的解除而出现轻松的情感。 四是激动与平静的两极。激动指人的情感处于极为活跃状态,其心理体验是强烈的。平静是激动的对立面,其心理体验是微弱的。 五是强和弱的两极。人的任何一种情感,都有一个由强到弱或由弱到强的变化等级。如可把喜由弱到强分为:暗喜、欣喜、欢喜、狂喜等。可把怒由弱到强分为不满、生气、愠怒、愤怒、盛怒、暴怒等。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统一的对立。首先,属于两极的情感是相互依存的,如没有欢乐就无所谓悲伤,没有热爱就无所谓憎恨,没有感受到紧张,就体会不到轻松等。其次,居于两极的情感又是相互冲突的,不破不立,只有破除了旧的情感,才能建立新的情感。如只有破除了颓丧、松懈、冷漠的消极情感,才能养成振奋、紧张、热情的积极情感。再次,两极情感在一定的条件下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乐极生悲、破涕为笑等。不仅如此,两极情感有时也是交杂在一起的,如悲喜交加、百感交集、既爱又恨等。 4、情绪和情感的构成及表现。 现代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情感都是由情感体验、情感表现和情感生理三部分构成的,同时具有明显的表现形式。 (1)情绪和情感是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主观感受。情感过程与认识过程相比,具有更明显的主观色彩,它是一种个人化的心理活动,是个体内心真实、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种体验和感受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 (2)情绪和情感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形式。人的情感活动除了产生独特的主观体验之外,总是伴随着相应的外部表现,被称为表情: 一是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指情感发生时,人的面部肌肉(主要包括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外部流露)。其中人的眼神最善于传情。如高兴时,眉开眼笑、笑容满面、嘴角上提;悲哀时,泪眼汪汪、哭丧着脸、嘴角下撇;愤怒时,两眼圆睁、咬牙切齿;眼睛甚至还能交流思想,在某些情景下,通过观察人的眼神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思想和愿望,人们之间往往有很多事情是只能意会而不能或不便言传。达尔文对人的面部表情有过专门的研究,他认为人不同的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固有的,并且为全人类所理解。艾克曼等心理学家对1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作的研究表情,人的面部约有80 多块肌肉,可以产生7000 多种不同的表情。 二是姿态表情。姿态表情分成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身段表情是指情感发生时,人的四肢和躯干部位的动作变化。如欢乐时,手舞足蹈,捧腹大笑。沉痛时,肃立低头。骄傲时,挺胸阔步。惧怕时,手足无措,等等。手势表情通常与言语一起使用,表达赞成还是反对、接纳还是拒绝、喜欢还是厌恶等态度和思想。手势也可以单独用来表达情感、思想、或做出指示。在无法用言语沟通的条件下,单凭手势就可以表达开始或停止、前进或后退、同意或反对等思想感情。 三是语调表情。语调表情是指情感发生时,人在言语的语音、语调、节奏、速度、音色等方面的变化。如朗朗笑声表达了愉快的情绪,呻吟表达了痛苦的情绪;悲哀时,语调低沉,言语缓慢,声音断续语音高低变化很小;喜悦时,语调高昂,语速较快,语音高低差别明显。愤怒时,声音高尖而且颤抖,有时出现沙哑,等等。 总之,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等,构成了人类的非言语交往形式,心理学上称之为“体语”,是情感所特有的外部表露,是了解、观察、研究情感现象的客观指标之一,它自然也是社会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在许多时候或场合下,人们无需使用语言,只要看看对方的脸色、手势、动作,听听语调,就能知道对方的意图和情绪。 (3)情绪和情感具有复杂的生理机制。人在情感状态下,有机体内部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称作生理唤醒,指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如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外分泌腺等。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内外腺体活动的确良改变上。如人在激怒或惊恐时呼吸加快而短促,心跳和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和血液含氧量增加。人处于焦虑、悲哀等抑郁状态时,会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血糖下降,肌肉松驰,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活动降低,食欲减退。 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变化比情感的外部表现更具有客观必然性。以说谎为例,从外部表现上,人可以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但从生理变化上,则是很难做到的。这是因为人在有意编造谎言时,会感到紧张、不踏实,那么他的心理、特别是他的生理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生变化,比如呼吸加快,手心出汗,血压升高等等。现代的科学的测谎仪主要就是通过测案犯手心发汗程度、呼吸的快慢和血压高低这三个方面的数据和图线来分析案犯口供的真假。事实证明,这三个方面在人紧张时很自然地发生变化,不容易受到大脑控制,测量出的结果比较真实可靠。一句名言说得好“身体不会说谎”。生理变化自然也是判别和研究情感状态的重要客观指标。 5、情绪和情感的活动规律。 1、情感为情境刺激所引起。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刺激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客观基础和直接动因。 2、情感为认识所决定。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一定的认识,就不可能有什么情感。情感心理学研究也指出,认识在情感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认识越深刻,情感也就越深刻,正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反之,认识越浅簿,情感也就越浅簿,而且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不适当的情感,甚至于根本错误的情感。 3、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情感虽然为刺激所激发,但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引起情感。情感虽然为认识所决定,但认识本身并不是情感,认识反映的只是客观事物本身,情感反映的则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可以说,需要是情感的本质。需要决定情感的性质。人具有哪方面的需要,就容易产生和形成哪方面的情感。道德感、审美感和理智感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因为人有道德、审美和知识的需要。人若是有不健康的需要,就容易对吃喝玩乐产生好感和偏好。 4、情感受社会交往制约。人的高级情感主要是在社会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交往的质量直接影响人的情感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对学生来说,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无疑是其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师生交往的质量就成为发展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 二、青少年常见不良情绪的表现、原因及影响 一、表现。 1、儿童期的主要不良情绪表现。一般来说,幼儿园孩子不良情绪主要有发脾气、任性、自卑、焦虑、恐惧、暴怒、嫉妒等。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会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孩子有些任性、脾气大、孩子爱哭等。人们经常用“无忧无虑”来形容童年时光,可童年真的都无忧无虑吗据一些研究人员对幼儿园孩子的访谈和大量家长问卷调查表明,其实儿童期的孩子会面临来自家庭关系、教师评价、环境适应、同伴关系、学业等方面的多种压力,也会有不少不良情绪的产生。比 如会因为和同伴吵架显得不开心;因为达不到成人的要求而显得懊恼、沮丧、没信心;因为换了新班级而觉得不适应等等,这些情绪都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宣泄。 2、青少年期的主要不良情绪表现。普遍存在焦虑症,特别是以学习压力为中心的广泛焦虑症;学校恐怖症,如孩子害怕到学校;抑郁性障碍 ;癔症,如经常晕倒;青春挫折综合症,如以情绪障碍、心境恶劣;强迫症,反复做一件事等等。 3、青少年异常情绪表现。病理性的情绪高涨、欣快、激情、情感爆发、易激惹;抑郁、恐惧、焦虑;情感倒错、表情倒错、矛盾心态;情感淡漠、情感减退等等。 二、原因。 (1)根本原因。孩子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主要有:一是孩子的“基本内需”与“需要缺失”的矛盾;二是 “人生发展关键期”与“阶段发展受阻”的矛盾;三是“成长趋势”与“环境压抑”的矛盾;四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 (2)具体原因。 儿童期:一是孩子年少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的情绪特征所致;二是孩子的认知水平不高,对很多事物、现象的看法都趋于简单化;三是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以情绪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四是孩子小,自我调控能力差。 青少年期:一是学业成绩,曾有人在一个中学做了一个“你的情绪常因什么事情而多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占826%;二是人际关系,如与同学、老师、家长交往不顺利;三是家庭关系,认为自己家庭氛围不好;四是个人因素,如不满意自己的形象等;五是病理性因素。 三、影响 (1)影响人的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一般地说,积极愉快的情感有利于认知活动,而消极痛苦的的情感则不利于认知活动。情绪轻松,心情愉快时,思维灵活,记忆迅速,想象丰富,头脑显得特别清醒。情绪不好时,思维迟钝,记忆吃力,想象贫乏,头脑似乎混浊不清。另外,中等强度的情感状态有利于认知活动,过高或过低的强度都不利于认知活动。 (2)影响人的意志行动。情绪和情感对人的意志行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一般说来,高尚的、稳定的、强烈的情感,是一个人意志行动的强大推动力。而低级的、动摇的、萎靡的情感,则是一个人意志行动的障碍。这是因为人在情绪高涨情况下,会全力以赴,克服困难直达预定目标,而在情绪沮丧时,则会无精打采,稍有阻碍,便畏缩不前。正因为如此,美国心理学家利伯明确指出:“情感本身就是动机。”马克思也说过:“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力量。” (3)影响人的性格特征。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有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消极的情感则会阻碍人格的健康发展。一般地说,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经常有成功体验的人,容易养成自信、上进的性格特征。相反,经常有失败体验的人,容易养成自卑、不求上进的性格特征。经常体验到真诚的人情友爱,人就容易形成乐观个性,对人性持积极态度。相反,经常受人鄙视,得不到人世间温暖,人就容易形成悲观个性,对人性持消极态度。 (4)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情绪和情感的好坏与人的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愉快、平静、心情舒畅等情绪,能使有机体的内脏器官、腺体正常活动,增强有 机体对各种外来的不良因素的抵抗力,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而忧郁、愤怒、恐惧、情绪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则会引起机体生理活动紊乱,导致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或功能抑制,最终可能导致疾病。 (5)影响人的社会交往。这是指情感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人类表情具有共性,对世界各地的跨文化研究证实,人类基本表情在识别和运用上具有一致性。这样人们便能通过表情表达和了解彼此的情绪体验,以致思想、愿望和要求。表情也就因此成为人类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被称为“非言语行为”。它比言语行为有其独到之处,情感易于被别人理解,而且能以可靠的方式相互交流。 三、如何帮助和引导青少年正确调控情绪 1、家长本身要正确认识孩子的情绪问题。一要认识到人有情绪是正常的,孩子更是如此。二要认识到绝大多数人是能够自我调控好自己的情绪的。三要认识到过度的情绪放任,将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困扰和伤害。四要认识到对孩子无故任性地闹情绪必须坚持适当适度因人而异的教育,不能一概迁就。 2、家长要注意了解和分析孩子对情绪的态度。青少年对情绪的态度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自觉型。孩子自己非常清楚自己的情绪状态,表现为自主性强,进退适宜,心理健康,乐观向上,情绪不佳时也不会终日忧患,反复思考,能很快走出情绪漩涡。二是难以自拔型。孩子常被情绪淹没,又无力逃脱,情绪善变而不自觉,又因为无力掌握情绪,听任自己深陷情绪低潮之中,不求改变,逆来顺受。家长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后一种类型的孩子,他们是需要家长或老师作情绪辅导的。 3、注意掌握判断孩子情绪是否正常或健康的标准。判断孩子情绪是否正常或健康可以参照如下标准:(1)是否有因可寻。如果喜怒哀乐可以找到它的缘由,尽管不能马上觉察,但过后会省悟过来,则属正常。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地悲喜交集,或喜不自禁,则属异常。(2)是否过“度”。健康的情绪反应的“度”往往与引起它的情境相符,且与外部刺激成正相关,即外部刺激越大,则情绪反应越大,刺激小则反应小。如果情绪过于强烈或毫无反应便是过“度” ,则属异常。(3)是否能够情随境迁。当引起情绪反应的因素消失后,情绪会慢慢稳定,心境也会趋向平衡,这样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而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便陷入无休止的情绪烦恼之中,这样的情绪反应则是不正常的。家长或老师在为孩子做情绪辅导时,应了解与把握以上三个衡量标准,以便更好地识别孩子情绪的健康状况。 4、引导孩子学会调控自己情绪的一些具体方法。 (1)注意转移。指导孩子在情绪激动时,可以有意识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中转移到其他事物或活动上去。比如:一是改变孩子的注意焦点;二是让孩子做自己平时最感兴趣的事;三是教孩子数数,据说数从1 数到 60 就是想生气大概也生不起来了;四是上洗手间;五是改变环境,到野外去郊游或散步。 (2)合理宣泄。遇到不良情绪、特别是严重情绪不良并伴有挫折感时,适当合理的宣泄至关重要,可以避免很多伤害事件的发生。宣泄的方法和场所很多,比如:一是在适当的场合哭一场;二是向他人倾诉;三是进行剧烈运动;四是放声歌唱或大叫;五是画画;六是听音乐;七是写日记;八是到学校宣泄室去。 (3)学会交往。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是造成孩子不良情绪的常见因素之一,因此特别要注意加强对孩子如下指导:一是教育孩子对人要宽容,宽容让人愉快; 二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三是关心他人,简单的一句问候、一句温暖的话都是关心、爱心、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肯定受人欢迎;四是要善于合作,有事与他人商量,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五是要诚实守信,公道正直;六是不患得患失,有舍才有得。 (4)理智控制。在陷入不良情绪时,要教育孩子主动调动理智,控制不良情绪,使自己愉悦起来。比如:一是学会忍耐,自我解嘲,自我安慰;二是提醒自己,遏制不良情绪的蔓延;三是拖延时间,克制自己不让自己不良情绪爆发;四是有效地自我激励,不畏挫折,尽快从不良情绪之中摆脱出来;五是学会升华,将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而有益的行动;六是乐观自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相信明天会更好。 (5)异常情况要药物治疗。对生物病理性引起的情绪异常,包括严重生理性情绪障碍、情感倒错、精神障碍等异常情况,则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相结合方能有效。 (二)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的第二个话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及家庭教育要点。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或经商而被留守在家乡、 由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8 岁以下的孩子, 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打工族特别是农民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不少中小学生的家长走南闯北寻找“钱途”, 却把未成年的需要呵护的孩子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友处, 成了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2010 年的调查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达5800 多万。 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报告,认为这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日常生活质量下降, 家务负担加重;二是学业隐忧增多, 学习成绩下降;三是性格孤僻、自闭、自卑者多, 有的甚至违法犯罪;四是安全隐忧增加, 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一、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 在上述诸多问题中,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自卑心理。通常情况下,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据有关机构调查,约858%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在被访的父母中,5%每周与孩子联系一次; 12%半月或一月和孩子联系一次;75%平时很少联系, 只在过年过节时回家看看; 8%几年不见孩子。在被访的儿童中,52%的孩子表示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256%的会与自己要好的同学或朋友说;只有91%的会与父母联系。由于长期的亲情欠缺, 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和呵护, 和其他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造成心理落差,久而久之心里留下了自卑阴影。 2焦虑心理。留守儿童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 看到了农村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甚至是屈辱, 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 把自己肩负的责任看

如何让孩子控制好情绪

 教会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是家长进行儿童早教时的重要一环。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让孩子控制好情绪,仅供大家参考!

  一、帮助孩子认知情绪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我们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

 现在很多家长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实,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当孩子很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识别也很反感,完全不听。我们可以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等孩子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才的感受。

 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他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有时,只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二、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

 前面讲积极情绪时说,我们应该刻意地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样给自己增加积极的元素。具体该怎样做呢?

 品味美好,有很多方法。比如,随时给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种细节。生活中的点滴很容易被忽视略过,我们指给孩子看,就是在延长这些瞬间、扩大这些细节。

 每天放学时,我们常常看夕阳的颜色。有时是粉红的,她就说是草莓味的;有时是金**的,她就说是橙子味的。这两天刚下过雪,我和女儿回来时,路上都是冰,很滑,一路走得很艰辛。她倒是很乐观,说灌木丛上都是棉花糖。我们又一起感受脚下的碎冰。我们想象一个冰雪王国,想象自己住在里面。她发现薄冰下面有气泡,就去踩踩,气泡就动一动。我又抱她摸树上的冰挂……我希望她忽略路不好走的事,把这些点滴的美好存到心里。

 品味美好的另一个方法是,存储记忆,延长美好。就是说,给好事拍照、录像、写日记记录、存档,经常跟孩子一起看,回顾这些美好的瞬间。

 另外,要提高品味的质量,就要培养孩子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做事情的习惯。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小孩耳濡目染,都能跟大人学会做事情时合并几件事,这样似乎提高了效率,但实际上养成了分心的习惯。专心地吃饭、打电话、走路,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更多。

 品味美好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分享。我们都知道,不能强迫孩子去分享。鼓励孩子主动分享,他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小孩之所以有时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对所有权还缺乏安全感,逻辑思维能力也有限,对环境感到不可控、难以预期。这些大人都要理解。

 其实很小的孩子也可以有主动分享的行为。我女儿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经常互相分享吃的。在家里,吃水果她都能先给大人分一圈,有什么好东西她也主动拿给大家看看,虽然有时很有保留的样子——只给你看一秒就收回去了,或是只许看不许摸。

 分享好东西,把美好加倍,我觉得这是存在于人的天性中的。孟子教育齐宣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都承认,跟人共同欣赏音乐更好,而且人越多越好。

  三、随时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前面列出了24中积极的性格和品格,其实还有更多没有列出来的,比如信任、平等、尊重等等。我们平时少看孩子的所谓缺点和错误,以及能力上的种种不足,多去发现孩子这些优秀品格的表现,一旦发现,就及时肯定,这样久了,孩子就会更多地朝这些方向去发展。

 现在的家长们对能力上关注过多。我们可以这样想,孩子长大后,哪样能力有机会得到发挥,这很难说,但好的性格和品格却是处处有用的。能力有可能被埋没被荒废,但性格和品格却永远不会。

  四、对成长感的识别和强调

 我发明了这个词:成长感。我们成年人都会在发现自己有所成长时感到欣喜,对于孩子来说,成长就更是他们的全部,所以更加重要。每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们及时指出来,让他看到,告诉他,你记得不,你去年、上个月还是什么样呢,现在都可以做到这样了!

 进步、提高、成长,这是最能体现孩子自身价值的。随时抓住时机,发现具体的进步,告诉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优秀!

  五、培养兴趣爱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机会

 对兴趣爱好的培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有着成熟的'兴趣爱好的人,他们对新事情更感兴趣,学习能力更强。因为他们的学习更是出于内在动机,他们有更顽强的意志力和激情。

 我觉得,兴趣爱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闲等等,它还可以像一个心灵上的朋友一样,让人在欢乐时去跟它分享、忧伤时跟它倾诉。另外,它或许还能给人提供一个新的身份,让你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比如,你是一位教师,但走出教室,你或许告诉别人你是一个烘焙高手。

 但是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兴趣爱好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让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情的机会,这种投入的感觉非常宝贵。有心理学家把这叫“酣畅感”,据说这是一个快乐的重要来源。当你做你爱好的事情时,你全神贯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庄子几次描述过这样的情形。按照他的说法,这时你与“道”相连通,所以会有鬼斧神工的发挥。

 而达到这种酣畅感的秘诀是,你的技术和挑战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就是说,你做的事情的难度刚好跟你的水平相当。当然这个事最好是你喜欢做的。不过话说回来,很多时候,即使中性的事情,比如写作业,如果能力和难度程度相当,我们都会享受这个过程。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应该选择哪些事情给孩子去做。我们出于爱心,总想给孩子更多的享受。但是,让他被动地享受,比如看电视、吃东西,他的乐趣也有,只是这些乐趣肤浅、短暂。而稍有点挑战的事,他反倒更能投入。难度如果过大,他就又没了兴趣。

 其实小孩在玩游戏时,常常就能体验到这种酣畅感。我女儿玩时,如果我问她吃不吃苹果之类的话,通常她完全听不进去。所以孩子投入地、自由地玩,这非常有价值,我们要多鼓励,少打扰。

 孩子大一些之后,做事往往就参杂了很多功利心,有了压力,难以全心投入。现在很多的兴趣班更是把兴趣变得没趣了。我们家长要多反思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六、给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玩具,这也是我随口发明的词。心理学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预实验时,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点幼稚的做法,比如,记录下来当天发生的好事,并解释为什么你感觉不错;写下能展现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温习。据调查,每天写下三件让你感觉好的事,这个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续时间也长。

 我们自己也可以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孩子这样做。我们可以在情绪有些低落时,把这些好事当作心理玩具,拿出来玩味。我们也可以每天睡觉前或在其他空闲时间里,没事就在脑子里整理自己的这些好事。大家可以试试。其实这就是在训练我们转念的能力。

 我们可以抽空跟孩子一起想好事。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本,专门记录他的好事。或者给他准备一个小白板、做个展示墙,随时记录。或者给孩子准备一个好事宝盒,把能引起美好回忆的东西或照片,都存在里面,有空就倒出来看看……

 这个心理玩具除了好事,还可以是让自己看到全局、看到宏观的一面,看到the big picture。比如,当你为孩子的一点小事生气时,你可以跳出来想:总的来说,他是个好孩子,我是个好妈妈,我工作还不错,生活各方面都基本满意……然后再看刚才的事,就能比较冷静地看待了。

 培养感恩、同理心、宽容等品格以及乐观的思维习惯。

 我们家长自己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真是很大的。有时我感觉女儿会有点抱怨,我趁她还没说呢,就自己开始感慨好的一面,表示很知足,她的想法也被带过来了。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时候,小孩倒是比大人更乐观,更少消极的评判。有时大人会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本来还没有任何不满情绪呢,听大人这么一说,马上就消极了。所以家长言行要慎重,别急于评价下结论,多等等,多观察。

 我们自己评论的话里多一些感恩、同理心、宽容和乐观思维,这就是好的教育了。

 我经常会在睡前跟孩子一起回顾这一天的事情,其中除了总结她的进步,再就是想想有哪些好事,哪些我们要感到知足、感恩的事,然后展望美梦,再开开玩笑。

 对于大一些、上学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偶尔写感恩日记、写好事日记(让自己开心、自豪骄傲的事)。不必天天写,那样他会反感,不好坚持,可以一周写一两篇。或者让他自己每天睡前回顾这一天值得感谢的事、让自己自豪骄傲的事。我想,做这些远比批评他的缺点更重要。

  七、不做情绪绑架

 我看到有的专家告诉家长,跟孩子说:“你那样做,妈妈很生气”、“那样做,妈妈不喜欢”。我想家长应该尽量少这样去说。我们大人正常的情绪反应,可以让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饰。我们可以生气。但是如果总是用家长的情绪去管教孩子,这不是好办法。总这样说,孩子会觉得他应该对大人的情绪负责。他会忘记遵守规则的本来的意义,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责和内疚。

 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为会有怎样的不好的结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家长的情绪负责。

 有时候女儿哭闹之后,等她情绪好了,我也偶尔跟她说,你知不知道,你哭闹的时候,我真的很烦。不过关键的是,你这一哭,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你早点过来吃饭,吃饱了就高兴了,就可以多玩一会了,是不是……

 教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我们家长也是,也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我们因为跟孩子无关的事情有消极情绪,那就跟孩子说,妈妈这会心情不好,因为别的事情,所以妈妈先自己待一会,等情绪好了,马上就跟你玩。这样,孩子也可以学会,当他有不好的情绪时,他也会自己冷静一会,练习自己去处理。他也会知道,有不好的情绪不是什么错事。

  八、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

 前面谈的多是关于积极心理的建设,下面谈最让我们头疼的消极情绪的处理。

 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不要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接受、识别,然后再教给处理办法。

 教给孩子管理消极情绪的前提是,我们自己要能从容去对待。我们会发现,做到这一点真是有难度啊。为什么这么难呢?因为,当孩子发脾气或有其他消极情绪时,我们的本能反应是——又有来麻烦了!你敢跟我对抗!我的教育怎么这么失败!你得长到多大才能会……!我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能这么对待我……于是我们浑身冒汗血脉喷张……

 我们处于这样的状态,当然就不能指望孩子能平和下来了。

 要改变这种反应,首先要认识到,消极情绪对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认识自己、提高情商、学习成长的一个好机会。它是中性的,不是坏事。把它当作一阵风吧,控制好,甚至利用它去发电、放风筝。

 其次,要尽量把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跟自己的分开。自己的劳累、抱怨、委屈,自己去解决。别做不合理的挂钩。

 我女儿惹我生气时,我就这样开导自己:一方面是因为她就是个孩子,就这样;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管教上有哪些不足,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她是我教育的结果,跟谁抱怨呢,自己多提高就是了。我想,如果家长少一些受害者的思路,多想该怎样提高,这也会帮助我们控制情绪,少生气。

 然后再告诉自己,我当然可以不完美,做不到的,努力提高就是了。只有当我们自己接受了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才能做到不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他的情绪,并且教给孩子去接受他的情绪。

  九、给孩子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

 孩子发脾气,我们本能地想救火。如果认识到消极情绪的意义,我们就知道,不必急于让情绪消失,而是要尽量给孩子机会,让他感受、识别,同时自己锻炼着平复下来。他每自己平复一次,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当然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家长还是应该用转移法先去哄好,然后再讲道理。

 所以,现在我对孩子哭闹的方法是:在发现她有点情绪,可能会发作时,如果她不需要我的帮助,我常常找个借口躲开。我发现通常我一走开,她自己很快就没事了。当她真的发作起来时,再回来。有时啥也不说,摸摸头给她擦眼泪。如果我自己也生气,或者她拒绝我接近,那就捧本书待在旁边。如果是她特别不讲理的事情,我就义正言辞地说几句。这种慷慨陈词也有用,能帮她看清自己行为的后果,看到引起的反应,当她自觉理亏时,理智就开始恢复,就战胜了情绪。

 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自己能保持中性态度,这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平复情绪。有很多情况,孩子是被家长的坏情绪火上浇油,愈演愈烈。

  十、教给他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

 宣泄法:比如打沙发打枕头(当然对于爱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纸(其实这些宣泄法背后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坏性最小,不影响别人的方式发泄情绪);倾诉法:找人聊天、写日记、随意画画;镇静法:数数、深呼吸;转移法:看景色、听歌、运动、做自己的爱好。还有就是前面写过的那些能引起积极情绪的方法,比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

 然后,当自己冷静一些之后,教给孩子去分析思考,想想刚才的情绪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引起的,以后可以怎样做才能避免那种情况,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对于消极情绪,要多分析多思考,去想办法,这样有利于化解情绪。但是对于积极情绪,则尽量少分析,多去感受,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去感受。好事,有时分析太多,好的感觉反倒没了。

;

一、稳定自己和孩子的情绪,教会孩子情绪管理孩子间发生冲突,作为家长要做到理性对待确实很难,特别是吃亏的一方,人的本能反应就是,作为“好爸爸”“好妈妈”角色,尽量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但是这不利于矛盾的解决。面对孩子之间的争吵、冲突,家长首先要淡定,明白这是不可避免的事,也是成长路上孩子需要经历的。不要一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受了委屈就情绪失控,恨不得把对方揍一顿,为孩子出气。要保持理智,情绪不激动,平静地帮助孩子处理问题,给孩子做一个好的表率。家长稳定好自己的情绪后,也要帮助孩子稳定情绪。因为孩子刚和小伙伴发生过矛盾,情绪往往是激动的。这时候,家长要对孩子发泄情绪表示理解,倾听孩子,让孩子可以敞开心扉向家长表达自己的想法,给足孩子安 全 感和爱,让孩子知道家长是他的坚强后盾。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发脾气、闹情绪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人人都有情绪,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和智慧去处理问题,这是孩子需要学习的。而孩子和别的小伙伴发生冲突,情绪激动,这个时候正是家长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好时机。

怎么帮孩子控制情绪

 怎么帮孩子控制情绪,你知道吗?情绪是一把双刃剑,积极向上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生活,不好的情绪会阻碍我们变好。当孩子有情绪时,作为家长要去帮助孩子控制情绪,下面我收集了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

怎么帮孩子控制情绪1

  设置一个合理的出气的角落供孩子发泄。

 给孩子设定一个可供发泄的空间,以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发泄出自己心中的郁闷。当孩子在发泄情绪时,家长尽量不要去打扰他,让孩子自己去想清楚事情的原委。

  用秘密暗号来帮助孩子。

 孩子最喜欢秘密,也最珍惜秘密。平时可以适当的使用一些暗号,形成相互间的无形默契,在孩子已经发脾气的时候去劝告有时候收效甚微,甚至会起反作用,这时候父母的充满信任的眼神,手指特定有趣的动作,或许会有奇效。

  合理的夸奖和批评孩子。

 分寸的把握一定要到位,其实有时候不赞成孩子的某种行为并不是对他本身的否定,一定要就事论事。

 表达也不要过于直接。开门见山的责备往往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我们要通过合理的沟通方式来提高沟通的效果。合理的夸奖和批评方式可以满足孩子的自尊心,提升孩子的自我期望,引导孩子适度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平衡补偿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

 当孩子做游戏输了,自然会感到郁闷、不开心。但是如果家长能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并且告诉他“你是最棒的”,孩子或许就能克服自己心里消极的内心感受,坦然的投入到下一个游戏当中去。

怎么帮孩子控制情绪2

  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有些怀有高期望值的家长和老师,目光通常看到孩子的缺点大过于优点,总是能发现孩子身上各种能力的不足,却忽视孩子的优点,如我们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将它放大,及时给出肯定,孩子自然就会朝这些好的方向去发展。

 对于孩子来说,每一次的成长对他们都很重要。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们及时指出来,让他看到,并告诉他,你去年、上个月还是什么样呢,但是现在都可以做到这样了!

 进步、提高、成长,这是最能体现孩子自身价值的。随时抓住时机,发现具体的进步,告诉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优秀!

  培养兴趣爱好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有着成熟兴趣爱好的人,他们对新事情更感兴趣,学习能力更强。因为他们的学习更多是出于内在动机,他们有更顽强的意志力和激情。给孩子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闲等,它还可以像一个心灵上的朋友一样,让人在欢乐时去跟它分享、忧伤时跟它倾诉。它或许还能给人提供一个新的身份,让你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当我们做着自己爱好的事情时,就会全神贯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其实孩子在玩游戏时,常常就能体验到这种感觉。比如,孩子在玩时,我们问他吃不吃东西之类的话,他们通常是听不进去的。所以当孩子可以投入地、自由地玩时,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要多鼓励少打扰。

  不做情绪绑架

 我们有时会跟孩子说“你那样做,老师会很生气”“这样做,妈妈不喜欢”。而这些都是我们大人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如果总是用家长的情绪去管教孩子,这不是好办法。总这样说,孩子会觉得他应该对大人的情绪负责。他会忘记遵守规则的本来的意义,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责和内疚。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看到他不好的行为会有怎样的不好的结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家长的情绪负责。

 教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我们成人也是,也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我们因为跟孩子无关的事情有消极情绪,那就跟孩子说,妈妈这会心情不好,因为别的事情,所以妈妈先自己待一会,等情绪好了,马上就跟你玩。这样,孩子也可以学会,当他有不好的情绪时,他也会自己冷静一会,练习自己去处理。他也会知道,有不好的情绪不是什么错事。

  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

 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不要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接受、识别,然后再教他们处理办法。教给孩子管理消极情绪的前提是,我们自己要能从容去对待。如果孩子发脾气或有其他消极情绪时,我们的本能反应是——又有麻烦了!你敢跟我对抗!我的教育怎么这么失败!你得长到多大才会!我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能这么对待我!

我们该如何教孩子控制情绪了?

1、如何教孩子调整情绪

现在很多父母,会把调整情绪误会成压抑情绪。比如,孩子又哭又闹的时候,你通过恐吓、命令制止了他,不让他发泄。

那么他那些无法展露给父母的坏情绪,是到哪里去了呢?被积攒起来了。

他的坏情绪,通过日积月累,已经成了高压锅里的气压,平时看似无异样,一旦阀门打开,随时会爆炸。

所以这也提醒了我们,不要制止,要疏导。让孩子通过良好的方式,发泄情绪。

孩子喜欢画画,孩子生气的时候,你可以引导孩子画画,把那些让他感到愉悦、幸福的画面通过画图的形式记录下来,孩子画着画着,内心自然会恢复平静。

也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给父母写信的形式,让孩子把不开心的事写在信里面,跟孩子一起读,这个过程,孩子得到了发泄,内心也得到了治愈。用良好的方式,寻得安慰,慢慢地,孩子也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2、家长应该树立好榜样

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育应该是言传身教的,孩子很多时候会模仿父母,如果他经常看到爸爸妈妈在吵架,在大吼大叫。平时父母经常焦虑、暴躁,难以沟通。你希望孩子如何控制自己情绪呢?

像是孩子做作业喜欢抠指甲,发呆。这个时候作为父母,你是焦虑地大吼,还是心平气和的劝阻?

要知道,你发泄出来的一切焦虑、痛苦、失落,都会变成负面能量被孩子吸收。孩子经常吸收你的负能量,他也必然成为负能量的接班人。

如果你已经发现,孩子像一面镜子,把父母身上的坏脾气全展露出来的时候,意味着父母首先要进行改变,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成长,才能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良好情绪,以及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现在这个社会对孩子的教育真的不能只局限于知识方面和兴趣的培养,更要注意关注孩子管理情绪。家长的压力比较大,孩子学习压力也是一样都很大的,不良的情绪就会随之而来。有的孩子为了学习上面的压力通常很暴躁,身心健康已经受到了负面影响。该如何引导孩子管理情绪?家长一定要观察孩子,不同情绪由来,比如孩子高兴,愤怒,生气沮丧这些表达情绪时候的真实内幕。

了解情绪

家长要真正了解孩子不同情绪真实的存在,比如孩子为什么高兴,愤怒,生气,沮丧,这些表达的情绪是孩子真实的情感。有的时候表达情绪很暴力,就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的控制情绪。生活中当精神压力比较大的时候,肯定会寻找不一样的机会来发泄情绪。引导身心中受到的伤害,父母可以和孩子创造良好的表达方式。

锻炼身体

特别是孩子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去爬爬山跑步,多做一些有氧的运动,来让孩子放松身心,减轻孩子的压力。运动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让孩子发泄情绪。如果不及时关注的话,孩子就会非常的暴躁,久而久之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影响。有些负面情绪带到生活中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性格都会受到变化。

以身作则

特别是家长在生活中一定要以身作则,平时控制情绪的时候一举一动要注意。有的时候条件反射会让孩子潜移默化的学习,比如有很多家长会抱怨,生活比较劳累,这些负面情绪都没有办法去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也学习抱怨的情绪。消极的情绪会让人意志消沉,也会损害身心健康,为了教育孩子乐观的去面对生活,作为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乐观的去面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可以给予孩子鼓励,以及更大的支持。

一、帮助孩子认识情绪,表达情绪,首先要教孩子认识自己不同情绪的存在,比如高兴,生气,愤怒,沮丧,应该怎样表达,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应对。

二、教会孩子适当的发泄不良的情绪,当孩子精神压抑的时候,可以寻找机会发泄,可以去跑步,爬山,放松身体,放松情绪。

三、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孩子。心理医生将孩子分为非常敏感型、专顾自己型、好斗型、漫不经心型、灵敏性五种类型,每种都可能是健全个性发展的一部分,但是发展到了极端,就是一种挑战。因此家长有必要弄清楚孩子的类型,才会把挑战转化为力量。

1孩子发怒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可以生气,但是不可以伤害别人,或者拿别人东西,把孩子带出那种一触即发的环境,并试着分散注意力。如果再这样交谈后,孩子还是在发脾气,建议不要理睬孩子,站在孩子附近,但是不要介入,让孩子明白,不会被他的怒气所控制。

2教孩子克服压力和怒气的办法,比如到操场上去打篮球、和小动物玩,或者画一幅孩子生气时的模样的画给她看,转移他的注意力。父母要充满幽默感,放弃那种想全面控制孩子的冲动,制定条规,比如不许大喊大叫、不许用暴力、不许说侮辱人的话等,若违反条例就做出相应的惩罚,比如取消星期天去公园的安排,减少孩子零花钱等。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情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进行下去。这对孩子今后发展非常有益处。

您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解决孩子情绪不好,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可以通过情绪绘本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我的实验表明,情绪绘本的确是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有效的管理情绪的方法。不单单可以自己运用,也可以运用于他人。但是前提是要选对自己的绘本。只有当孩子觉得绘本能跟他们产生共鸣,他们才愿意看这样的绘本,才愿意把绘本里面的内容“听进去”。

有的时候,绘本里面的描写让我们大人也觉得很受用。比如《我的感觉系列:我很难过》中有一段话是这样来描述小朋友的:“(尽管难过很正常)但当我难过的时候,还是会有很多方式可以让自己变的好受一些。我可以告诉别人我很难过。他们会说“you are ok,你会没事的。”并坐在我的身旁,当我难过的时候,也可以做在他们身上,这时我感觉好很多”。

看了这段话,其实有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讨论:看看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面对难过。比如,当宝宝说:"妈妈我很难过,抱抱”。因为拥抱可以给人爱和力量。

当宝宝接收到爱的拥抱后,就会觉得没有那么的难过了。然后,请轻轻的亲吻一下孩子,或者是让孩子躺在我们的腿上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81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