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国兴亡身独存,玉容还受楚王恩。——汪遵《息国》
2、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戚继光《望阙台》
3、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4、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6、莫避春阴上马迟。——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7、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李白《鞠歌行》
8、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9、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杜审言《渡湘江》
10、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11、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陆游《病起书怀》
1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3、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简长《送僧南归》
14、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15、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李白《鞠歌行》
1 木工陶某'金陵人文言文翻译
木工陶某,金陵人。
年仅四岁,在粤军攻陷城池,父亲被掳走,母子相依,幸而没有大问题。安史之乱平定,在城里开店。
至同治甲戌,陶某二十五岁了。忽然有老人带着盲人妇女到门口乞讨,给他钱不走,仔细看看陶说:“你是不是姓陶乳叫我的吗?“陶问他怎么知道我,老头说:“你是我的儿子啊。
“陶某的母亲出去看,果然是他的父亲,于是赶忙扶进家里,询问事情由来。原来一开始被掳往北方,后来又辗转到川、陕,现在从陕西回来了。
解下腰上缠布拿出几锭银子,都是几年贸易所得,恐怕在路上遇上盗贼,假装是贫穷人的耳朵;他续娶的妻子是瞎的。因此非常高兴,亲戚们都来祝贺。
那些战乱以来,父子、夫妻离散的多了,这家得以团聚,想必有阴德吧?。
2 翻译文言文木工陶某,金陵人。
年仅四岁,在粤军攻陷城池,父亲任所掳,母子相依,幸而还好。安史之乱平定,并设店在城里。
至同治甲戌,陶二十五岁了。忽然有老人带着盲人妇女到门口乞讨,给他钱不走,仔细看看陶说:“你是不是姓陶乳叫我的吗?“陶问他怎么知道我,老头说:“你是我的儿子啊。
“陶吗母亲出去看看,如果他的父亲,于是扶的人,拜问由来。那么开始而被掳往北走,后来又辗转到川、陕,现在从陕西回来了。
解除腰部缠出几锭银子,都几年贸易所得,恐怕在路上遇上盗贼,假装是贫穷人的耳朵;他续娶的妻子是瞎的。因为非常高兴,亲戚们都来祝贺。
那些战乱以来,父子、夫妻离散的多了,这家才得以团聚,想到有阴德吧?。
3 翻译文言文,急万历年间,詹懋(mào)举任颍州的太守。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弹琴,木工站在窗外,抬头画指,好像在评价好坏。叫来问他:“你很擅长弹琴吗?”木工答说“是”。让他弹,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刚才詹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詹很惊讶,问从哪学来的。木工回答说:“家在西郊外,见一老人进城卖柴,总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担头,于是请让看看。听他弹奏,心里很高兴,于是向他学琴。”詹给他钱,他不要,说:“我,贫贱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劳。”又说:“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赠的,现在献给您。”果然是把好琴。詹懋举于是跟着木工学琴,学完以后,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
钟弱翁(就是钟离权,字弱翁,奸臣)每到一地方,都喜欢贬低那里榜额上的字画,总是要把那些字画消除掉,(想一些新的东西,自己拟名为他们重新书写),但是写的实在不够好,人们都饱受其害。他曾经路过庐陵的一个山中寺庙,那有一个很壮丽的高高阁楼。(钟弱翁和下人就一起过去站在下面),看塔的榜文,榜文上写着"定惠之阁",而旁边的题字人的名字看不清楚,弱翁就肆意的说榜文的缺点,还叫一个寺僧拿来梯子取下榜文来看,可他擦拭后靠近仔细一看,却发现是鲁国颜真卿书写的,弱翁就说:"像这样的字画,怎么能不刻一个石碑?"就命令为字刻石碑,他手下的服侍的人把这当做一个笑柄。
4 文言文翻译 《崔枢》有个叫崔枢的人去汴梁考进士,同南方一商人住在一起达半年之久,两人成了好朋友。后来,这位商人得了重病,他对崔枢说:“这些天承蒙你照顾,没有把我当外人看待。我的病看来是治不好了,按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你能帮我这个忙。”崔枢答就了他的请求。商人又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贯,得到它能蹈火赴水,确实是极珍贵的宝珠,愿奉送给你。”崔枢怀着好奇的心理接受了宝珠。事后崔枢一想,觉得不妥:做一个进士,所需自有官府共给,怎么能够私藏异宝呢?商人死后,崔枢在土葬他时就把宝珠也一同放入棺材,葬进坟墓中去了。
一年后,崔枢到亳州四处谋生,听到南方商人的妻子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寻找亡夫,并追查宝珠下落。商人的妻子将崔枢告到官府,说宝珠一定是崔秀才得到了。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枢。崔枢说:“如果墓没有被盗的话,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于是,官府派人挖墓开棺,果然宝珠还在棺材里。沛帅王颜认为崔枢的可贵品质确实不凡,想留他做幕僚,他不肯。第二年,崔枢考中进士,后来一直做到主考官,享有清廉的名声。
5 古文翻译 中流击楫基本信息 名称中流击楫 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 字词解释 击:敲打。
楫:桨。 成语解释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立志 成语性质褒义词 近义词奋发图强、击楫中流 反义词委靡不振 成语出处 《晋书·祖逖传》: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译文:祖逖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 成语故事 东晋时的祖逖,是一位仗义好侠、忧国忧民的志士。魏晋时期,天下大乱。
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他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
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的时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壮士,日夜操练,准备北上抗敌。他给晋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说:晋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争权。
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躏之中,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陛下倘能够发威命将,任我做统主,则四方豪杰都会响应而来,由此敌兵去除,国耻可雪矣。 晋元帝见奏,十分高兴,立即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并拨给他大量给养,让他在当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实现北征。
战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切准备停当后,祖逖带领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
他们的战船驶离南岸,来到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流,上下将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腾。祖逖神情庄重地站立船头,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
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忾,杀敌报国。 祖逖率军渡江之后,厉兵秣马。
东晋道民闻讯,接踵而至,很快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爱护士卒,体贴部下。
士卒们都愿为他出生入死、舍命战斗。因此所向披靡,一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
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对战死者,收尸埋骨,亲自祭奠;对投降的敌军将士宽厚相待,反戈有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的这些做法得到军民的广泛拥护,每当他们凯旋归来,百姓们总是自发地送来猪羊、美酒,犒赏三军。
江北一带有人编出民谣颂扬他的功德: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
祖逖战功卓著,被晋元帝封为镇西将军 成语示例 1中流击楫,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晚清文学丛钞·童子军·草檄》) 2他也以同样的声音为中流击楫的祖逖歌唱:"平生祖豫州,白首起大事。
" 成语辨析 1楫;不可读成“yī 。” 2楫;不可写成“揖”。
3击;不可写成“陆”。[1] 中流击楫释义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典故溯源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注释 击:敲打;楫:浆。
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 祖逖帅兵伐苻秦,渡江于中流,敲打着船桨发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
后遂用“中流击楫、中流鼓楫、击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击楫誓、祖楫、击楫”等称扬收复失地报效家国的激烈壮情和慷慨志节。 示例 中流击楫文乃翁《贺新朗·西湖》词:“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谁人是?”刘基《题陈太初画扇》诗之一:“新亭满眼神州泪,未识中流击楫人。”
何大复《滹沱河上》诗:“未识临河意,中流击楫归。” 中流鼓楫张景《飞丸记》么十四出:“汨罗沉骨,忠魂可哀;中流鼓楫,雄心未灰。”
击楫中流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孔尚任《桃花扇》第十八出:“长江不限天南北,击楫中流看誓师。”
顾炎武《京口即事》诗:“祖生多意气,击楫飞中流。” 中流楫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词之一:“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
又,《醉蓬莱·辛卯生日》词:“有志澄清,誓击中流楫。” 中流誓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词:“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击楫誓戴复古《题徐京伯通判北征诗卷》诗:“衔枚冲雪夜,击楫誓江时。”元好问《望秋赋》:“豫州之士,复于慷慨楫之誓;西域之侯,起于穷悴佣书之笔。”
祖楫刘献廷《题宝相寺东壁》诗:“渡江思祖楫,卜宅忆陶篱。”柳亚子《酹江月·九月廿四日为旧中秋节》词:“名士新亭余涕泪,惭愧刘鞭祖楫。”
击楫戴复古《满庭芳·楚州上已万柳池应监丞领客》词:“自许风流丘壑,何人共,击楫长江。新亭上,山河有异,举目恨堂堂。”
杨奂《长安感怀》诗:“往事无凭空击楫,故人何处独登楼。”谭嗣同《出潼关渡河》诗:“为趁斜阳渡,高吟击楫歌。”
[2] 成语故事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立汉国。公元316年,刘渊的儿子刘聪攻下长安。
西晋王朝维持了五十二年,终于灭亡。晋朝失去北中国的地区,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司马睿即位为晋元帝,定都建康(今南京)。
由于北方兵荒马乱,大批大批的北。
6 学弈文言文翻译原发布者: 亚
学弈文言文翻译原文篇一:学弈文言文翻译原文注释弈:下棋。(围棋)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数:指技艺。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不得:学不会善:善于,擅长。诲:教导。其:其中。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虽听之:虽然在听讲。惟:同“唯”,只。以为:认为,觉得。鸿鹄:天鹅。援:引,拉。将至:将要到来。思:想。弓缴:弓箭。为:因为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之:谓,说。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弈者:下棋的人。通国:全国。使:让(动词)。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俱:一起。弗:不。若:如。矣:了。(语气词)为:同“谓”,指有人说。其:他的,指后一个人。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然:这样。也:是。译文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启示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来源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不一般啊。《学弈》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
7 哀溺文言文翻译哀溺 柳宗元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译文]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8 《喻皓父女》文言文原文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者是也(选自《归田录》欧阳修撰二卷)编辑本段翻译 开宝的寺塔,在京师所有塔中是最高的,建筑也很精良,(它)是都料匠喻皓所造塔刚建成的时候,看到塔不端正而向西北倾斜,大家都感到奇怪,问他,喻皓说:“京城地势平坦无山,而多刮西北风,(风)吹塔不用一百年,(塔)自然就正过来了”喻皓构思方案大概就像这样精妙宋朝开国以来,(像这样的,著名、专家级的)木工就这一人罢了,到现在木工都依然以喻皓为榜样喻皓著有《木经》三卷流传于世另外一种传言说喻皓只有一女,十几岁,每当睡觉时,都把手交叉于胸前做出像结构的样子如此过了一年,撰写成《木经》三卷,就是现在流传在世上的(这部书)编辑本段解释字词 而制度甚精:制造方法(这里指结构)如此越年:过了望之不正:代词,代塔人怪而问之:代词,代塔不正的原因吹之不百年:代词,代塔其用心之精: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其用心之精:精细精明编辑本段字词读意 都料匠古代称营造师,总工匠唐 柳宗元 《梓人传》:“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开宝寺 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 预浩 所造也” 清 赵翼 《报恩寺塔》诗:“是谁都料匠,几费管勾官”亦省称“ 都料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五》:“刻手工拙淆杂,都料藉拙者以多尅头家钱”。
1 流人在古文中的意思
流人
1被流放的人。
《庄子‧徐无鬼》:“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
宋叶适《故赠右谏议大夫龚公谥节肃议》:“盖元符之末,建中靖国之初,既昭雪流人,生死蒙泽,天下望尽复元祐政事。”
清陈维崧《送张若水出关》诗:“汉庭早晚流人赦,望尔归鞭度陇头。”
2离开家乡,流浪外地的人。
汉桓宽《盐铁论‧执务》:“天下安乐,盗贼不起;流人还归,各反其田里。”
宋苏轼《上富丞相书》:“明公居於山东,而倾河朔之流人,父弃其子,夫弃其妻,而自归於明公者百馀万。”
《清史稿‧食货志一》:“乾隆时,令官山、官地,无论土著、流人,以呈报之先后予垦。”
郁达夫《沉沦》四:“他又忽然想到初次赴新大陆去的清教徒身上去。‘那些十字架下的流人,离开他故乡海岸的时候,大约也是悲壮淋漓,同我一样的。’”
3浪子。
《金瓶梅词话》第六八回:“银姐,见了那个流人儿,好歹休要说。”
--汉语大辞典
特别是第二个意思:离开家乡的人,这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是特别常见的,东晋政权,实际就是个“流人政权”。
2 流人在古文中的意思流人 1被流放的人。
《庄子‧徐无鬼》:“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 宋叶适《故赠右谏议大夫龚公谥节肃议》:“盖元符之末,建中靖国之初,既昭雪流人,生死蒙泽,天下望尽复元祐政事。”
清陈维崧《送张若水出关》诗:“汉庭早晚流人赦,望尔归鞭度陇头。”2离开家乡,流浪外地的人。
汉桓宽《盐铁论‧执务》:“天下安乐,盗贼不起;流人还归,各反其田里。” 宋苏轼《上富丞相书》:“明公居於山东,而倾河朔之流人,父弃其子,夫弃其妻,而自归於明公者百馀万。”
《清史稿‧食货志一》:“乾隆时,令官山、官地,无论土著、流人,以呈报之先后予垦。” 郁达夫《沉沦》四:“他又忽然想到初次赴新大陆去的清教徒身上去。
‘那些十字架下的流人,离开他故乡海岸的时候,大约也是悲壮淋漓,同我一样的。’”3浪子。
《金瓶梅词话》第六八回:“银姐,见了那个流人儿,好歹休要说。”--汉语大辞典特别是第二个意思:离开家乡的人,这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是特别常见的,东晋政权,实际就是个“流人政权”。
3 古诗 听流人水调子 翻译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 断弦收与泪痕深。
我要翻译 要这首诗的译文! 翻译成普通话!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 断弦收与泪痕深。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
4 古文翻译 中流击楫基本信息 名称中流击楫 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 字词解释 击:敲打。
楫:桨。 成语解释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立志 成语性质褒义词 近义词奋发图强、击楫中流 反义词委靡不振 成语出处 《晋书·祖逖传》: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译文:祖逖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 成语故事 东晋时的祖逖,是一位仗义好侠、忧国忧民的志士。魏晋时期,天下大乱。
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他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
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的时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壮士,日夜操练,准备北上抗敌。他给晋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说:晋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争权。
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躏之中,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陛下倘能够发威命将,任我做统主,则四方豪杰都会响应而来,由此敌兵去除,国耻可雪矣。 晋元帝见奏,十分高兴,立即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并拨给他大量给养,让他在当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实现北征。
战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切准备停当后,祖逖带领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
他们的战船驶离南岸,来到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流,上下将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腾。祖逖神情庄重地站立船头,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
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忾,杀敌报国。 祖逖率军渡江之后,厉兵秣马。
东晋道民闻讯,接踵而至,很快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爱护士卒,体贴部下。
士卒们都愿为他出生入死、舍命战斗。因此所向披靡,一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
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对战死者,收尸埋骨,亲自祭奠;对投降的敌军将士宽厚相待,反戈有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的这些做法得到军民的广泛拥护,每当他们凯旋归来,百姓们总是自发地送来猪羊、美酒,犒赏三军。
江北一带有人编出民谣颂扬他的功德: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
祖逖战功卓著,被晋元帝封为镇西将军 成语示例 1中流击楫,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晚清文学丛钞·童子军·草檄》) 2他也以同样的声音为中流击楫的祖逖歌唱:"平生祖豫州,白首起大事。
" 成语辨析 1楫;不可读成“yī 。” 2楫;不可写成“揖”。
3击;不可写成“陆”。[1] 中流击楫释义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典故溯源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注释 击:敲打;楫:浆。
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 祖逖帅兵伐苻秦,渡江于中流,敲打着船桨发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
后遂用“中流击楫、中流鼓楫、击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击楫誓、祖楫、击楫”等称扬收复失地报效家国的激烈壮情和慷慨志节。 示例 中流击楫文乃翁《贺新朗·西湖》词:“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谁人是?”刘基《题陈太初画扇》诗之一:“新亭满眼神州泪,未识中流击楫人。”
何大复《滹沱河上》诗:“未识临河意,中流击楫归。” 中流鼓楫张景《飞丸记》么十四出:“汨罗沉骨,忠魂可哀;中流鼓楫,雄心未灰。”
击楫中流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孔尚任《桃花扇》第十八出:“长江不限天南北,击楫中流看誓师。”
顾炎武《京口即事》诗:“祖生多意气,击楫飞中流。” 中流楫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词之一:“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
又,《醉蓬莱·辛卯生日》词:“有志澄清,誓击中流楫。” 中流誓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词:“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击楫誓戴复古《题徐京伯通判北征诗卷》诗:“衔枚冲雪夜,击楫誓江时。”元好问《望秋赋》:“豫州之士,复于慷慨楫之誓;西域之侯,起于穷悴佣书之笔。”
祖楫刘献廷《题宝相寺东壁》诗:“渡江思祖楫,卜宅忆陶篱。”柳亚子《酹江月·九月廿四日为旧中秋节》词:“名士新亭余涕泪,惭愧刘鞭祖楫。”
击楫戴复古《满庭芳·楚州上已万柳池应监丞领客》词:“自许风流丘壑,何人共,击楫长江。新亭上,山河有异,举目恨堂堂。”
杨奂《长安感怀》诗:“往事无凭空击楫,故人何处独登楼。”谭嗣同《出潼关渡河》诗:“为趁斜阳渡,高吟击楫歌。”
[2] 成语故事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立汉国。公元316年,刘渊的儿子刘聪攻下长安。
西晋王朝维持了五十二年,终于灭亡。晋朝失去北中国的地区,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司马睿即位为晋元帝,定都建康(今南京)。
由于北方兵荒马乱,大批大批的北。
5 小桥流水人家课文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
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天旱的时候,这条小溪就会干涸。村民平时靠它来灌溉田园,清洗衣物,点缀风景。
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
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的家离小桥很近,走路五六分钟就到了。
沿着溪岸向东行,还有一座长石桥,那是通到茶山去的。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的野菌。
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父亲的书房就在前面,我可以天天去玩。
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故乡所有的居民都姓谢。
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6 漱石枕流文言文翻译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翻译:
晋代有个叫孙楚的人,(年轻时看不惯世俗的凡庸无聊,)想要隐退山水之间,就对他的好朋友王济说自己将“枕石漱流”,但口误说成“漱石枕流”。王济听后,问“水流可以枕着、石头可以用来漱口吗?”。孙楚顺口就解释说:“我之所以要枕流,是想洗耳;之所以漱石,是想磨砺牙齿。”
1 祖逛北伐的翻译
原文
初,范阳祖逖(1),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2),同寝(3),中夜(4)闻鸡鸣,蹴琨觉(5),曰:“此非恶(6)声也!”因起舞(7)。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8)。逖居京口(9),纠合骁健(10),言于睿曰:“晋室(11)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12)也,由宗室(13)争权,自相鱼肉(14),遂使戎狄(15)乘隙,毒流中土(16),今遗民既遭残贼(17),人思自奋(18),大王诚能命将出师(19),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20),郡国(21)豪杰,必有望风响应(22)者矣。”睿素(23)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24),给千人廪(25),布三千匹,不给铠仗(26),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27)百余家渡江,中流(28)击楫(29)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30)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31),起冶铸兵(32),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33)。
翻译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谘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是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奋发杀敌,大王假如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2 谁知道《祖狄北伐》的文言文翻译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3 翻译文言文《祖逖北伐》
答案选自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半夜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于是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谘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奋发杀敌,大王假如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4 《祖逖》文言文翻译原文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
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以上答复希望能够帮到你,
5 祖逊北伐原文丁及注音祖逖zhidao(tì)北伐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专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属:“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是全文的主注音吗。
6 文言文翻译沈众 袁泌 刘仲威 陆山才 王质 韦载 族弟翙 沈众,字仲师,吴兴武康人也。
祖约,梁特进。父旋,梁给事黄门侍郎。
众好学,颇有文词,起家梁镇卫南平王法曹参军、太子舍人。是时,梁武帝制《千字诗》,众为之注解。
与陈郡谢景同时召见于文德殿,帝令众为《竹赋》,赋成,奏,帝善之,手敕答曰:“卿文体翩翩,可谓无忝尔祖。”当阳公萧大心为郢州刺史,以 众为限内记室参军。
寻除镇南湘东王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兼散骑常侍。
聘魏, 还,迁骠骑庐陵王谘议参军,舍人如故。 侯景之乱,众表于梁武,称家代所隶故义部曲,并在吴兴,求还召募以讨贼, 梁武许之。
及景围台城,众率宗族及义附五千馀人,入援京邑,顿于小航,对贼东 府置阵,军容甚整,景深惮之。梁武于城内遥授众为太子右卫率。
京城陷,众降于 景。景平,西上荆州,元帝以为太子中庶子、本州大中正。
寻迁司徒左长史。江陵 陷,为西魏所虏,寻而逃还,敬帝承制授御史中丞。
绍泰元年,除侍中,迁左民尚 书。高祖受命,迁中书令,中正如故。
高祖以众州里知名,甚敬重之,赏赐优渥, 超于时辈。 众性吝啬,内治产业,财帛以亿计,无所分遗。
其自奉养甚薄,每于朝会之中, 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屦。永定二年,兼起部尚书,监起太极殿。
恒服布袍芒屩,以 麻绳为带,又携干鱼蔬菜饭独啖之,朝士共诮其所为。众性狷急,于是忿恨,遂历 诋公卿,非毁朝廷。
高祖大怒,以众素有令望,不欲显诛之,后因其休假还武康, 遂于吴中赐死,时年五十六。 袁泌,字文洋,左光禄大夫敬之弟也。
清正有干局,容体魁岸,志行修谨。释 褐员外散骑侍郎,历诸王府佐。
侯景之乱,泌欲求为将。是时泌兄君正为吴郡太守,梁简文板泌为东宫领直, 令往吴中召募士卒。
及景围台城,泌率所领赴援。京城陷,退保东阳,景使兵追之, 乃自会稽东岭出湓城,依于鄱阳嗣王萧范。
范卒,泌乃降景。 景平,王僧辩表泌为富春太守,兼丹阳尹。
贞阳侯僣位,以泌为侍中,奉使于 齐。高祖受禅,王琳据有上流,泌自齐从梁永嘉王萧庄达琳所。
及庄僣立,以泌为 侍中、丞相长史。天嘉二年,泌与琳辅庄至于栅口,琳军败,众皆奔散,唯泌独乘 轻舟送庄达于北境,属庄于御史中丞刘仲威,令共入齐,然后拜辞而归,诣阙请罪, 文帝深义之。
寻授宁远始兴王府法曹参军,转谘议参军,除通直散骑常侍,兼侍中,领豫州 大中正。聘于周,使还,授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其中正如故。
高宗入辅,以泌为 云旗将军、司徒左长史。光大元年卒,年五十八。
临终戒其子蔓华曰:“吾于朝廷 素无功绩,瞑目之后,敛手足旋葬,无得辄受赠谥。”其子述泌遗意,表请之,朝 廷不许,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质。
刘仲威,南阳涅阳人也。祖虬,齐世以国子博士征,不就。
父之迟,荆州治中 从事史。仲威少有志气,颇涉文史。
梁丞圣中为中书侍郎。萧庄伪署御史中丞,随 庄入齐,终于邺中。
仲威从弟广德,亦好学,负才任气。父之亨,梁安西湘东王长史、南郡太守。
广德承圣中以军功官至给事黄门侍郎、湘东太守。荆州陷后,依于王琳。
琳平,文 帝以广德为宁远始兴王府限外记室参军,仍领其旧兵。寻为太尉侯瑱湘州府司马, 历乐山、豫章二郡太守,新安内史。
光大中,假节、员外散骑常侍、云旗将军、河 东太守。太建元年卒于郡,时年四十三,赠左卫将军。
陆山才,字孔章,吴郡吴人也。祖翁宝,梁尚书水部郎。
父泛,散骑常侍。山 才少倜傥,好尚文史,范阳张缵,缵弟绾,并钦重之。
起家王国常侍,迁外兵参军。 寻以父疾,东归侍养。
承圣元年,王僧辩授山才仪同府西曹掾。高祖诛僧辩,山才 奔会稽依张彪。
彪败,乃归高祖。 绍泰中,都督周文育出镇南豫州,不知书疏,乃以山才为长史,政事悉以委之。
文育南讨,克萧勃,擒欧阳頠,计画多出山才。及文育西征王琳,留山才监江州事, 仍镇豫章。
文育与侯安都于沌口败绩,余孝顷自新林来寇豫章,山才收合馀众,依 于周迪。擒余孝顷、李孝钦等,遣山才自都阳之乐安岭东道送于京师。
除中书侍郎。 复由乐安岭绥抚南川诸郡。
文育重镇豫章金口,山才复为贞威将军、镇南长史、豫章太守。文育为熊昙朗 所害,昙朗囚山才等,送于王琳。
未至,而侯安都败琳将常众爱于宫亭湖,由是山 才获反,除贞威将军、新安太守。为王琳未平,留镇富阳,以捍东道。
入为员外散 骑常侍,迁宣惠始兴王长史,行东扬州事。 侯安都讨留异,山才率王府之众从焉。
异平,除明威将军、东阳太守。入为镇 东始兴王长史,带会稽郡丞,行东扬州事。
未拜,改授散骑常侍,兼度支尚书,满 岁为真。 高宗南征周迪,以山才为军司。
迪平,复职。余孝顷自海道袭晋安,山才又以 本官之会稽,指授方略。
还朝,坐侍宴与蔡景历言语过差,为有司所奏,免官。寻 授散骑常侍,迁云旗将军、西阳武昌二郡太守。
天康元年卒,时年五十八。赠右卫 将军,谥曰简子。
王质,字子贞,右光禄大夫通之弟也。少慷慨,涉猎书史。
梁世以武帝甥封甲 口亭侯,补国子《周易》生,射策高第。起家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
遭 母忧,居丧以孝闻。服阕,除太子洗马、东宫领直。
7 关于 祖逖 的文言文的翻译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8 古文翻译 中流击楫基本信息 名称中流击楫 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 字词解释 击:敲打。
楫:桨。 成语解释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立志 成语性质褒义词 近义词奋发图强、击楫中流 反义词委靡不振 成语出处 《晋书·祖逖传》: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译文:祖逖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 成语故事 东晋时的祖逖,是一位仗义好侠、忧国忧民的志士。魏晋时期,天下大乱。
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他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
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的时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壮士,日夜操练,准备北上抗敌。他给晋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说:晋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争权。
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躏之中,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陛下倘能够发威命将,任我做统主,则四方豪杰都会响应而来,由此敌兵去除,国耻可雪矣。 晋元帝见奏,十分高兴,立即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并拨给他大量给养,让他在当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实现北征。
战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切准备停当后,祖逖带领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
他们的战船驶离南岸,来到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流,上下将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腾。祖逖神情庄重地站立船头,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
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忾,杀敌报国。 祖逖率军渡江之后,厉兵秣马。
东晋道民闻讯,接踵而至,很快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爱护士卒,体贴部下。
士卒们都愿为他出生入死、舍命战斗。因此所向披靡,一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
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对战死者,收尸埋骨,亲自祭奠;对投降的敌军将士宽厚相待,反戈有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的这些做法得到军民的广泛拥护,每当他们凯旋归来,百姓们总是自发地送来猪羊、美酒,犒赏三军。
江北一带有人编出民谣颂扬他的功德: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
祖逖战功卓著,被晋元帝封为镇西将军 成语示例 1中流击楫,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晚清文学丛钞·童子军·草檄》) 2他也以同样的声音为中流击楫的祖逖歌唱:"平生祖豫州,白首起大事。
" 成语辨析 1楫;不可读成“yī 。” 2楫;不可写成“揖”。
3击;不可写成“陆”。[1] 中流击楫释义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典故溯源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注释 击:敲打;楫:浆。
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 祖逖帅兵伐苻秦,渡江于中流,敲打着船桨发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
后遂用“中流击楫、中流鼓楫、击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击楫誓、祖楫、击楫”等称扬收复失地报效家国的激烈壮情和慷慨志节。 示例 中流击楫文乃翁《贺新朗·西湖》词:“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谁人是?”刘基《题陈太初画扇》诗之一:“新亭满眼神州泪,未识中流击楫人。”
何大复《滹沱河上》诗:“未识临河意,中流击楫归。” 中流鼓楫张景《飞丸记》么十四出:“汨罗沉骨,忠魂可哀;中流鼓楫,雄心未灰。”
击楫中流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孔尚任《桃花扇》第十八出:“长江不限天南北,击楫中流看誓师。”
顾炎武《京口即事》诗:“祖生多意气,击楫飞中流。” 中流楫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词之一:“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
又,《醉蓬莱·辛卯生日》词:“有志澄清,誓击中流楫。” 中流誓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词:“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击楫誓戴复古《题徐京伯通判北征诗卷》诗:“衔枚冲雪夜,击楫誓江时。”元好问《望秋赋》:“豫州之士,复于慷慨楫之誓;西域之侯,起于穷悴佣书之笔。”
祖楫刘献廷《题宝相寺东壁》诗:“渡江思祖楫,卜宅忆陶篱。”柳亚子《酹江月·九月廿四日为旧中秋节》词:“名士新亭余涕泪,惭愧刘鞭祖楫。”
击楫戴复古《满庭芳·楚州上已万柳池应监丞领客》词:“自许风流丘壑,何人共,击楫长江。新亭上,山河有异,举目恨堂堂。”
杨奂《长安感怀》诗:“往事无凭空击楫,故人何处独登楼。”谭嗣同《出潼关渡河》诗:“为趁斜阳渡,高吟击楫歌。”
[2] 成语故事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立汉国。公元316年,刘渊的儿子刘聪攻下长安。
西晋王朝维持了五十二年,终于灭亡。晋朝失去北中国的地区,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司马睿即位为晋元帝,定都建康(今南京)。
由于北方兵荒马乱,大批大批的北。
9 文言文翻译《北齐书陈元康传》陈元康,字长猷,广宗人氏。父终德,魏济阴内史,终于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位上。元康广涉文史,机敏有才干。魏正光五年(524),跟随尚书令李崇北伐,凭军功受赐临清县男爵位。天平元年(534),撰修起居注。二年,迁司徒府记室参军,尤受府公高昂信任和礼遇。出朝为瀛州开府司马,加辅国将军。所任之官都很称职,高祖知道后就把他征召了去。慢慢地受到重用,让他做相府功曹参军,便掌管了机密。
高祖谋划国家大业,所以军务繁剧,元康承受高祖的意旨后,理事又快又好。元康性情柔顺谨慎,通晓世事。高祖有次对世宗不满,当着家里人的面殴打,还破口大骂,事完后到外面告诉了元康。元康进谏说:“大王教训世子,自有礼法规定,您应该依照仪刑办事,而不必动手动脚。”言辞恳切,甚至流了眼泪。从此之后,高祖再也不对世宗非礼了。即使忍无可忍,动了手脚,就要说:“千万不要让陈元康知道。”高祖对他敬重畏惮,即可见一斑。高仲密反叛,高祖晓得是因为崔暹的缘故,想杀掉暹。世宗隐匿好崔暹后,接着去求情。高祖说:“看在你的面上,我饶他一命,但要狠揍一顿才好。”世宗就放出崔暹,对元康说:“你若让暹挨打,我就再也不同你见面了。”崔暹在朝堂上,脱下衣服准备接受惩罚。元康快步走了进来,沿着台阶边上边说:“大王正要把天下托付给大将军,难道连一崔暹也不能原谅?”高祖听从建议宽免了崔暹。世宗入朝辅政,崔暹、崔季舒、崔昂等同受信任,虽然张亮、张徽纂等得到高祖礼遇,但其职位都在元康之下。魏尚书仆射范阳卢道虔之女是右卫将军郭琼儿子的媳妇,琼因死罪没官,高祖启奏朝廷,请将其儿媳赐给元康为妻,元康便休掉了发妻李氏,对此人们议论纷纷。元康逢迎谄媚善事人,而且会看脸色、能揣摸心思,举荐之人很多,但他不能平心待物,喜好财货,收受的金钱绸缎,数量难以计数,所以受到了清议的讽讥。
跟从高祖在邙山打败了周文帝,之后大会诸将,讨论进退的计划。各位将领认为野无青草,人马疲瘦,不能乘胜追击。元康说:“两雄交战,岁月已久,今天大胜,便是天意,时不可失,应该乘胜追击。”高祖说:“如果碰上了周的伏兵,我怎么处理?”元康说:“前些日子大王从沙苑撤军,他们都没有设伏,今天他们败到如此地步,哪能制定出周密计划?假若舍弃而不追击,一定会成为大王的心腹之患。”高祖始终没有听从。到高祖病重时,对世宗说:“邙山之战,我没采纳元康的建言,才给你留下现在的祸患,我也为此深感悔恨,死也难以瞑目。”世宗继位理事,无康又受任用高待。
世宗将受魏禅,元康与杨愔、崔季舒都坐在世宗的身边,计划对朝士分别品藻,然后进行大规模地升迁除授。世宗家中的苍头奴兰固成掌管厨房膳食,极受宠幸。早些时候,世宗杖打了他几十下,他是吴地人,性情急躁,又依仗着旧恩,因而极为恚愤,与其同事阿改企图谋害世宗。这时阿改服侍显祖,常常带着刀剑侍从左右,说“如果听到东斋高声喊叫”,就马上砍下显祖的脑袋。这天,正好东宫建成,群官向魏帝祝贺。贺礼结束,显祖出东止车门,想到别的地方去,没有返回来,祸难就开始了。兰固成乘献食之机,拿出事先藏在食盘中的刀向世宗刺去。元康以身阻挡,也被刺成重伤,到晚上就咽了气,时年四十有三。赠使持节,都督冀、定、瀛、殷、沧五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追封给武邑县一千户,旧封全部保存,谥号文穆。赙物一千二百段。大鸿胪卿监护丧事。凶礼所需要支出的钱财物品,一律从国库开支。元康母李氏,在其子死后,因悲伤过度暴病而亡,朝廷赠其广宗郡君,谥号贞昭。
10 《祖逖》文言文翻译原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
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以上答复希望能够帮到你,。
顾炎武
秋山复秋山, 秋雨连山殷。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已闻右甄溃, 复见左拒残。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岗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吴口拥橐驼, 鸣笳入燕关。昔时鄢郢人, 犹在城南间。
秋山复秋水, 秋花红未已。秋风吹山冈, 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 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 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 断脰良家子。楚人固焚麇, 庶几歆旧祀。勾践栖山中, 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顾炎武(1613—1681),字宁人,昆山县亭林镇人,世尊称为亭林先生。幼孤,于书无所不读,明末参加南京乡试时,加入复社。清兵南侵,屡起抗清。最后定居于陕西华阴,垦田度地,读书如常。他学问渊博,著作极多,负盛名的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唐韵正》等十多种。写诗追求质实深厚,朴素沉郁,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沈雄悲壮之作。论诗以言志为本、观民风为用,提倡“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对当时的诗坛产生积极影响。
这两首诗写于顺治二年(1645),反映了江南大屠杀的情况。这年五月清兵陷南京,七月占领苏州、昆山。江阴、嘉定、松江等地人民奋起反抗,遭到满清贵族的屠杀与镇压,极其惨烈。诗篇描述当时清军进军之快,歌颂人民的壮烈斗争事迹,表达自己义不臣虏的心愿。
第一首写江南人民的反抗及清军烧杀抢掠。“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秋山连着秋山,绵绵秋雨把江南的山石淋得鲜红,这比喻江南抗清斗争一浪连着一浪,人民前仆后继,鲜血淋漓,高度概括了彼时的史实。嘉定人民曾三次举义旗抗清, 皆不幸失败,遭屠戮。史称“嘉定三屠”。嘉定人民参加斗争的前后共十八万人,牺牲了两万多人。后来江阴人民又进行不屈的斗争,但终因援尽粮绝,城破。城内男女老幼无一投降。清军大屠三天,杀十七万二千多人,未死老小只五十三人,城内血没足胫。清军死伤也很惨重,被击毙三王十八将及士卒七万五千多人。(韩菼(江阴城守记》)当时抗清起义风起云涌,仅在江南就还有金声、吴应箕、江天一为首的徽州起义,沈犹龙、陈子龙、夏允彝为首的松江起义,吴易、孙兆奎为首的太湖起义,朱集璜、王佐才、陈大任为首的昆山起义,屠象美领导的嘉兴反剃发起义以及顾炎武本人、归庄为首的苏州起义……古人常把“秋雨”叫做苦雨。所以说此诗头两句内容含量极大,歌颂了江南人民在凄风苦雨中的英勇斗争,揭露满清贵族屠刀过处血流成河的罪行,战斗力很强。“昨日”以下六句为具体描写,闰六月初一江阴起事,典史陈明遇主兵,徽人邵康公为将,两人守本城,以明朝都司周瑞龙率部泊江口,成犄角之势。“昨日战江口”,指周部跟清军在江边激战失利,清军逼城下。“今日战山边”,江阴城在君山山边。“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右甄,右翼的长阵;左拒, 左翼的方阵。《明史·阎应元传》:“康公战不胜,瑞龙水军亦败去。明遇乃请应元入城,属以兵事。……刘良佐用牛皮帐攻城东北。……八月廿一日大清兵从祥符寺后门入。”“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据徐嘉说,此补嘉定之战的情况。作者自注:“《汉书·李陵传》: ‘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七月初四日五更,大雨如注, 嘉定城上兵民露天战斗三昼夜,两眼肿烂,遍身淋湿,饮食断绝。领队的侯峒曾、黄淳耀等也仗剑挺立雨中。坚守两月余的军民已疲惫不堪,难以支撑。清军用大炮轰城,墙垣坍塌,接着用云梯登城, 以冲车上缺口,拥进城内。“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岗峦。”嘉定城中无一投降,上自荐绅, 下至百姓, 几乎全部殉难。长平败,以战国故事暗喻清军屠城之残酷。长平,赵国邑名,故城在今山西高平县西北。秦昭襄王十七年,秦将白起大败赵兵于长平,活埋赵卒四十万人。以上写清军进军迅速和义军不幸失败。“北去”以下四句写清军奸*烧杀的暴行。“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嘉定屠城纪略》:“妇女寝陋者, 一见辄杀;大家闺秀及民间妇女有美色者皆生掳。白昼宣*。不从者钉其两手于板,乃逼*之。嘉定风俗雅重妇节,惨死无数。”仅汉奸李成栋(原为明朝徐州总兵)一人就用了三百只大船才运走了他所掳掠的子女玉帛、牛羊马豕。“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吴口,作者自注:“《晋书·慕容超载记》: ‘使送吴口千人。’”即吴地子女。橐驼,骆驼。鸣笳,吹胡笳。燕关,燕地的关塞,满族基地在白山黑水间,清国盛京在沈阳。四句说,向北驶去的无数大船,船上都是美女,连岸上行走的骆驼背上、车上也装满了。满清贵族得意洋洋地吹着胡笳,将抢到的吴地人财运往北方老窝。真是欲哭无泪的一幅亡国后的悲惨图景!“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鄢郢,作者自注:“《战国策》:雍门司马谓齐王曰,鄢陵之大夫不欲为秦(降服于秦),而在城南下者以百数。”意思是,国土虽被清兵占领,但是不愿投降的人还很多。这是赞扬在 下不屈的志士,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第二首写战争给城乡带来萧索荒凉,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仍用写景来象征血迹未干,余恸弥深,反抗愈烈。“秋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 白虹属军垒。”徐嘉解说,写苏州失陷事。秋风萧杀,鬼火入城,给人带来灾祸。天狗星落在苏州城的巫门上,凶险的兵象——白色的虹连缀着一座又一座军营。敌人杀气腾腾,苏州横遭蹂躏。诗人将清军比着“磷火”、“天狗”、“白虹”,表现鲜明的憎恨。“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江阴、嘉定、昆山、苏州等府县原都是全国首富之区,经劫掠后,荆棘遍地,成了废墟。壮哉县,出《史记·陈平世家》,指富庶大县,沃野无际。这两句深深叹息,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怨。“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在入侵的魔爪下,万众一心,合力作战。贤大夫即清官士子, 良家子即好百姓,他们都英勇捐躯,血洒战场,抛头颅,献生命。归元,断头;断脰,断颈。这两句概括汉族儿女所作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抗争。“楚人”四句以历史故事委婉地赞扬江南人民抗清的决心。“楚人固焚麇,庶几歆旧祀。”作者自注:“《左传》定(公)五年:吴师居麇(今湖南省岳阳市东南),(楚)子期将焚之(以火还击吴军)。子西曰: ‘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 ‘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焚之又战。”楚国终于打败了吴军。歆旧祀,享用累年来的祭品。“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据《国语》,越王勾践栖会稽山中,卧薪尝胆,最后使越国人上下齐心,敢出死力,终于灭吴报仇。这四句说,当年楚人坚决火攻入侵麇地的吴军,父兄的遗体横陈沙场也顾不得了,为了祖国火烧吴军,父兄遗体也被烧掉,就让忠魂安享以往的祭品。越王勾践不忘亡国耻辱,终于依靠人民力量灭吴复国。以此劝勉江南人民不要因暂时的曲折而气馁,应该继承父兄遗志,学习勾践精神,作长期奋斗的准备。再用“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结束全诗,再次强调存亡继绝,自今开始,大有希望,应当踏踏实实地干下去。
《秋山二首》是顾炎武诗歌的代表作,历来备受赞誉。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压迫的痛苦,诗中洋溢着亡国之痛, 显示出不屈不挠永远进击的意志,燃烧着爱国热情,充满抗清必胜的信念。由于作者是当时学术界执牛耳者,所以《秋山》、《千里》等诗写成后,即不胫而走,在复社成员中产生巨大影响,鼓励遗民诗人坚持操守,写出大量充溢正气的战斗乐章。艺术上,《秋山》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当前战斗的生活,抒发深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激楚苍凉、深沉蕴含的风格。沈德潜说:“宁人肆力于学……穷极根柢,韵语其余事也。然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明诗别裁集》)彭绍升说:“至于国家存亡之际,慷慨伤怀,或扬声哀号,或幽忧饮泣,以视屈原、贾生诸公时遇不同,同一天性激发而已矣。”(《亭林先生余集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