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曼情绪理论是怎样的?

艾克曼情绪理论是怎样的?,第1张

艾克曼在1972年提出的基本情感: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惊讶。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艾克曼又扩充了一些不只是由面部肌肉表现的或积极或消极的情感。这些新添加的情感包括:愉悦、轻蔑、满足、窘迫、兴奋、内疚、成就感、安慰、满意、感官愉悦、羞愧。

艾克曼通过一项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福勒人的跨文化研究设计出一套基本情感列表。

他指出,一个孤立文化中的成员可以明确的辨别出照片中与福勒文化完全不同的其他文化成员表情表达的情感。他们也可以用面部表情来描述情形。他推断,与某些情感相关的表情对所有人类来说是很基本的,或者说在生物学上是很普遍的。

保罗·艾克曼 [Paul Ekman 19340215],美国心理学家,出生于华盛顿。主要研究脸部表情辨识、情绪与人际欺骗。

1991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他在芝加哥大学和纽约大学接受本科教育,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兰利波特精神病研究所临床实习一年;

1958 年获纽约市阿德菲大学博士学位。1958-1960 年任职于新泽西州迪克斯堡美国陆军参谋部,1972 年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学教授至 2004 年退休。

扩展资料:

事业

艾克曼关于面部表情的研究工作是基于Silvan Tomkins的研究成果。 他在1965年认识Tomkins,他在一篇1986年写的自传文章内形容对方是他的“导师、同事和亲密朋友”。

艾克曼证明,同以 Margaret Mead为代表的人类学家所认为的正好相反,面部表情表达的情感不是由不同文化决定的,而是自生物起源时,就普遍贯穿在人类文明中。

他认为这些非言际动作是演化的结果。他发现,那些表示愤怒,厌恶,恐惧,欢乐,悲伤和惊奇的表情都具有普遍性。对蔑视的研究成果则不太明确,但至少有一些初步的证据证明,这些情感和表情是被普遍认可的。

在同 Maureen O'Sullivan 博士共同研究的“Wizards计划”中,艾克曼提出微表情可以被用于测谎中。在测试过两万位各行各业的人士后,他发现只有50位在未接受任何正式训练的情况下有能力识别出别人撒谎。这些未受训者是检测欺骗行为的奇才。

他开发了一套“面部动作组织系统”(FACS)来将每个人的表情分类。艾克曼指导和发行了关于一般非语言行为领域各式各样主题的研究。例如,他关于谎言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面部,还包含身体其他的部分。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也利用口语迹象判别谎言。当受访于有关莱温斯基的丑闻案时,他曾表示,他察觉到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说谎,因为他在使用逃避语言。

艾克曼在对谎言在社会层面的研究有突出贡献,包括我们为什么撒谎,我们为什么常无意识的判断谎言。艾克曼还同计算机视觉研究员 Dimitris Metaxas 设计了一个视觉测谎仪。

艾克曼细致谨慎的实验是其他心理学家的优秀典范,也使他被美国心理学会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

2004年,他从旧金山加州大学精神病学系心理学教授职位上退休。

他现在在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出版的《Greater Good》杂志编辑委员会。他的贡献包括在同情、无私、平和的人际关系从根源上给出科学研究解释。2008年,他和达赖喇嘛合著了一本关于情绪的书。

参考资料:

-保罗·艾克曼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与情绪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实际业务部门中,情绪问题是十分突出的。“情绪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是应用学科和心理学理论都十分关注的事情。早在19世纪末,詹姆士于1884年就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情绪心理学的理论。自詹姆士之后,现代情绪理论有了很大进展,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生理学理论、行为学理论、精神分析学理论、认知、动机、唤醒和生理理论以及现象学、信息控制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不一而足,总之使人感到情绪理论包容广阔,情绪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整合过程,人格特征、知觉方式、认知评估、行为、生理唤醒及反馈、意识水平都与情绪产生以及产生什么情绪有关。从情绪研究的发展方向来看,伊扎德、曼德勒等人的理论代表了这个方向。

 伊扎德的情绪理论发表于1972年,简述如下:

 一、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继发性情绪

 基本情绪具有三个特点:

 1基本情绪:包括兴趣、愉快、惊奇、悲伤、厌恶、愤怒、羞愧、恐惧和轻蔑。这些情绪是各自分立的,是原始的或遗传获得的。这些基本情绪的神经活动或电化学活动是与生俱来的。

 2情绪活动的输出冲动支配着固定的面部 ── 姿势模式的横纹肌模式,即情绪表情忠实于原始的神经信息。这个模式为主体自身和观察提供线索和信息。

 3主体依赖于这些线索和信息在大脑皮层联合区域的反馈,获得最初的主观体验。

 二、情绪激活模式

 情绪的激活发生于大脑皮层。来自于多系统的活动进行整合,这些系统包括:

 1内脏活动的神经信息。

 2机体:尤其是面部 ── 姿势活动的信息。

 3记忆:个体主动获得的、情境中提示的和经验性的信息。

 4知觉:对刺激源性质或环境与社会事件中值得注意的信息。

 三、意识在情绪产生中起重要作用

 情绪一旦被激活,立即被自我知觉意识到,并产生情绪感受和体验。如果提供的信号或反馈的信息有变化,或者被歪曲、不真实,也会立即被意识到,并迅速作出反应,予以调节。

 四、情绪与人格的关系

 情绪是人格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情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一定先天影响并按不同的等级而构成的,所有的情绪都能相互影响,并形成人格特质。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方式,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表情和行为表达。如:面临威胁和某种阻碍,具备焦虑性人格的人易产生紧张不安、恐惧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而另外的人则会精神振奋,以自信和能力去克服,或产生愤怒,以排除威胁和阻碍。

情绪最基本的维度有两个。一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称之为情绪的效价。在效价维度上,由正到负,愉悦度依次降低,中间的某一点上无情绪感受。位于正效价那端、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积极情绪(正情绪),位于负效价那端、有不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消极情绪(负情绪)。另一个维度是唤醒度,有低唤醒与高唤醒,它由弱到强。

------

维度(Dimension),又称为维数,是数学中独立参数的数目。在物理学和哲学的领域内,指独立的时空坐标的数目。0维是一个无限小的点,没有长度。1维是一条无限长的线,只有长度。2维是一个平面,是由长度和宽度(或部分曲线)组成面积。3维是2维加上高度组成体积。4维分为时间上和空间上的4维,人们说的4维通常是指关于物体在时间线上的转移。(4维准确来说有两种。1四维时空,是指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2四维空间,只指四个维度的空间。)四维运动产生了五维。

从广义上讲:维度是事物“有联系”的抽象概念的数量,“有联系”的抽象概念指的是由多个抽象概念联系而成的抽象概念,和任何一个组成它的抽象概念都有联系,组成它的抽象概念的个数就是它变化的维度,如面积。此概念成立的基础是一切事物都有相对联系。

从哲学角度看,人们观察、思考与表述某事物的“思维角度”,简称“维度”。例如,人们观察与思考“月亮”这个事物,可以从月亮的“内容、时间、空间”三个思维角度去描述;也可以从月亮的“载体、能量、信息”三个思维角度去描述。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认为,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理论,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

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

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人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扩展资料:

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为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埃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2、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3、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4、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 ABC 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ABC理论模式中, A是指诱发性事件;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对此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

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这两个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绪疗法中称之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信念。

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参考资料:

-情绪ABC理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95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