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在异乡的人,如果一旦尝到熟悉的味道,所有的情绪阀门就会被悉数打开。
食物寄相思
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自古延续至今。不仅拥有“民以食为天”的俗语,也流传不少关于食物的诗词。食物不单纯为满足口腹温饱之用,往往寄托着更深层次的仪式感。
当接纳了许多个地方的食物后,故乡不再单一。即便来到陌生城市,再次面对熟悉的食物时,所有的记忆就都鲜活起来。而城市也不再那样陌生。
我的家乡天水是一个西北小城,四季分明,温婉和润。天水临近陕西与川渝,在地理位置上又偏向西北。每逢回家,第一餐必然选择面皮和浆水面。即便再有山珍海味占据眼前也不敌这两样食物的吸引力。
西北人素来喜爱面食,面皮由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陕西、甘肃均会制作此类小吃,只是每个地区各有差异。现有汉中米皮、宝鸡擀面皮、天水面皮、西安面皮等流派。
面皮是天水人的日常主食,也是当地最常见的早餐类型之一。将面粉和成硬团后在清水中揉搓。等淀粉沉淀后沥出水分再加食碱调成面浆。随后,将面浆均匀舀入平底盘蒸熟,冷却后切成条。
面皮的精髓在佐料,一般包括盐、蒜泥、油泼辣椒、香醋、芝麻酱等调料,辅以配菜,既可食用。
浆水面可以简单描述成酸汤面。这种极具当地特色的小吃,很少被外地人第一时间接纳。
制作浆水的方法也很简单,将煮熟的莲花白或芹菜放入用小缸内,倒入不沾油渍的纯净面汤,等面汤发酵变酸,口感纯正无怪味即为成功。
西北气候干燥,因此浆水在夏季常为解暑佳品,具有降火消暑的功效。
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中写到,“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而我在面对千里迢迢运来的家乡食物面前,不禁红了眼眶。
食材的感情
我一直认为食材能够传递情绪。不同煮饭的人用相同的食材历经相同的程序,成品的口味也不会完全相同。漂泊在异乡的人会想念父母做菜的味道,因为再无第二人会复制一模一样的口味。
当游子千里迢迢返回家后,家中会为他准备心头所好的食物。此时的食物并不单纯担任果腹的任务,它们承载着饱满的感情,在饭桌上结系每个人的情绪,暗流涌动。
同样,一桌菜也传递着掌勺者的情感。食材将掌勺者情绪逐一体现在外表上。心烦气躁所制菜肴透露着急迫的熟透感,失去了食材本身的口感与味道。而欢快愉悦的作品同样会带给食客快乐。
烹饪是能够修身养性的活动。切菜洗菜、开火蒸煮炒炸、等待砂锅中的汤煲好等一系列流程均需要十分的耐心和气度。
食物的慰藉
“你饿不饿呀,我煮碗面给你吃,好不好”
承载着情感的食物会抚平所有坏情绪。
食物带给人们的慰藉总是行之有效。所以人们常说,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下大雨的夜晚走进一家面馆,当热气腾腾的面温暖了胃之后顺带也温暖了那颗孤独的灵魂。穿着盔甲穿越荆棘黑暗无边,总有温暖的一餐饭照亮夜行的路。
我呢,因为在人间,贪恋烟火气。
20为了突出青菜腌的咸菜很便宜这层意思。 21.写茨菇这部分,重点突出它的“真难吃”。 22.是乡情所产生的偏爱。 23.淡淡的叙述,浓浓的乡情。文章中没有什么费解深奥的句子,却在乎易的话中留下许多可咀嚼可回味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该多读几遍,好好去学的地方。(意近即可)
一、激情导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
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特别是对漂泊的旅人来说,
故乡更是他们永远的牵挂。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么他是怎样表达故乡情结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想北平》。
二、解题
1、标题中的“想”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作者不在北平。
结合背景,体悟感情
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
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里更为
强烈。
2、我们能不能将题目中的“想”改为“写”呢
不可以。
“想”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地描写,最多只是惊叹,赞美。
“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强调对故乡的思念。
三、走进文本
随老舍一起走进他笔下的北平——“我的北平”。
随老舍一起分享他对北平的那种浓浓的“爱意”。
1、怎样的“爱”阅读:第(1—3)自然段
第1节:“我的北平”
第2节:“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都积凑到一
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
第3节:“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可是我说不出来。”
小结:作者没有用热烈的文字,并一再重复这个爱“想说而说不出”,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他
的爱。在这里,作者将爱北平与爱母亲做了类比,同样是真爱,同样说不出口。正是因为爱
的深沉而炽热。
2、“爱”什么阅读:第(4—7)自然段,分小组讨论。
作者究竟爱北平的什么呢分别概括“我的北平”的总体特征。
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
(1)环境:动中有静
(2)布局:匀调自然
(3)物产:接近自然
这是作者生活的家园,这里的环境,这里的布局,这里的物产无一不让作者觉得亲切,
但这是作者爱北平的全部理由吗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这几段。
第四段:
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多么平淡自在的生活啊)
第五段: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
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多么平凡朴实的感悟)
第六段: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多么具有平民气质的情调)而这正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正是因为这里有作者所向往的平淡自在、平凡朴实,所以才会让他爱的如此深沉。在文中作者也说,“我的性格和脾气里有很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这里永远是他根啊!
3、怎样写“爱”
如此深沉的爱该如何去表达呢在这里我们从艺术手法和语言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看艺术手法:
(1)选材
北平有故宫、天坛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作者为什么不写,却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事
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作者有一颗平常心,追求平淡、恬静,有浓厚的平民意识。而他选取平凡细小事物,一方面反映他与北平的亲密,对北平感情的深厚,
另一方面也正是用朴实的语言展现他自己平凡、淡泊的精神追求。像这样的选材还有很多:
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作者选取的表达情感的事物有虫唱、破屋、院子、驯鸽、槐树、牵牛花;比如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中,他没有选择大鱼大肉,而是说,“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这也给我们写作以启示:用普通事物入文,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
(2)对比
①动中有静
巴黎 历史都城 北平
太热闹 ———也有热闹,但动中有静
太空 旷 ———复杂而有个边际
寂苦、疲乏 ———舒适、踏实、安全
(咖啡与酒) (温和的香片茶)
②布局合理
“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
”③美国包着纸的橘子 愧杀
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
④从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
从外面说,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小结:
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特点,而通过比较能更好地凸现出城市的特点。文章中巴黎与北平相比较则更好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爱。
接着分析语言:
冰心说:“读老舍的散文就如同听到他的茶余饭后的谈话那样的亲切而简单。”现在就让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①
“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这几句话,描绘了环境氛围,自然景物,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言浅而旨远,同时表现了北平生活的安然闲适,令人回味无穷。
②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茶片就够了。
温和的香茶片就代表了北京那种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因为老舍是一个追求平和心态而又易于满足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悟。
③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讲到蔬菜水果,老舍突出其新鲜可爱,甚至关注到韭菜叶上的泥点,很有生活情趣。
如果不是极热爱生活,极热爱北平的作家,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
4、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度体会作者的情感。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明白如话,不加任何藻饰,因为此时任何修饰都是多余和无力的,只有落泪和深情的呼唤才是最真实的。
四、作业
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
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
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家乡北平,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畅谈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让你牵挂的人、景、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