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导语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科学课的学习。在学习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正逐渐的形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为解开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蜗牛(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蜗牛(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蚂蚁》
教学目标:
1、科学情感目标:热爱大自然中的各种小动物。
2、科学探究目标:搜集资料和初步整理资料的能力。
3、科学知识目标:获取关于蚂蚁的各种知识。
教学重点:
获取关于蚂蚁的各种知识,搜集资料和初步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具:《蚂蚁》课件
2学具: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我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尤其是喜欢研究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种小动物──蚂蚁,好不好?
别看这小小的蚂蚁,它们的生存历史竟然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漫长,而且它们的种类繁多。到目前为止,就已经发现了15000多种。关于它们的秘密那就更多了。
二、生生互动,交流展示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搜集资料一定对蚂蚁有了一些了解吧,愿意把你们了解到的知识介绍给同学们吗?这样吧,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向全班同学介绍好不好?(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师:哪些同学愿意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汇报给全班同学呢?(结合学生的汇报,穿插演示多媒体课件。)
生:我从《儿童知识宝典》这本书中了解到蚂蚁的家很大,而且分为很多小室。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段关于蚂蚁家的资料片,让我们一同去参观一下蚂蚁的家。(演示多媒体课件──蚁巢的片段)
师:通过参观蚂蚁的家,你们对蚂蚁的家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了蚂蚁的家建在树上、土中、石头下。
生:我知道了蚂蚁是集体生活的。
师:成千上万只蚂蚁组成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每只蚂蚁都有专门的任务,它们共同劳动来维系这个大家庭。
生:我观察过蚂蚁搬运食物,你们看蚂蚁就是这样搬运食物的。(学生在实物投影前展示自己的画)
师:在有些人看来,小小的蚂蚁是那么的不起眼,可这位同学却认真仔细地观察了它们,并把他观察到的现象画成画展示给大家,这一点很值得表扬。其他同学是不是也观察过蚂蚁呢?你在观察蚂蚁时发现了那些有趣的现象?能说一说吗?
生:我在观察蚂蚁时,看到两只蚂蚁见面后相互碰一碰触角,好像在说老兄我发现食物了,快告诉其它伙伴我们一起去搬运。
师:小蚂蚁相互碰触角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演示多媒体课件──蚂蚁传递信息的片段)
师:谁来说一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我看到过蚂蚁成群结队搬家的情景。
师:蚂蚁搬家要下雨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有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生:我看到过小蚂蚁打架。
师:小蚂蚁为什么会打架呢?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
生:我从《昆虫知识》这本书中知道了蚂蚁为什么会打架。
师:蚂蚁还会打架多有趣呀!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这激烈的场面吧。(演示多媒体课件──蚂蚁打架的片段)
师:还有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汇报给大家呢?
生:我从《动物世界》里知道了关于蚂蚁的趣闻。
生:我从《生物小百科》里知道了蚂蚁从出生到长大要经历四个阶段:卵、幼虫、茧和成年蚂蚁。
生:我从《十万个为什么》里知道了蚂蚁的力气很大,它能举起比自己身体重很多的东西。
师:别看这小小的蚂蚁,居然能举起比自身重52倍的东西,所以人们称它为举重冠军哎。
生:我从《蚂蚁》这本书里知道了蚂蚁都吃什么。
师:蚂蚁在自然界中能清除大量动、植物污物,在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爱护小蚂蚁,不要伤害它们。
生:我知道蚂蚁这个大家庭里有:蚁后、公蚁、工蚁、兵蚁。
师:让我们一起到蚂蚁的家去认识一下它们的家庭成员好吗?(演示多媒体课件──蚂蚁的家庭成员片断)
生:我从互联网上学到了很多关于蚂蚁的歌谣,我愿意说给同学们听。(学生到讲台前边朗诵边表演)
师:还有谁能说说关于蚂蚁的歌谣呢?(其他同学也来介绍自己搜集的歌谣)
师:这首歌谣真不错,能不能带我们全班同学说一遍呢?
生: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小蚂蚁的故事。
师:小蚂蚁们在生死关头能团结一心,为了群体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体的精神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蚂蚁的故事呢?
生:讲述《蚂蚁与蝈蝈》的故事。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哪些了解?
生:通过他讲的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蚂蚁冬天都是在巢里度过的。
师:当日气温降到七摄氏度以下时,小蚂蚁们就会钻到巢里不再出来,一直到来年春天。
三、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能从书中、互联网上、电视中、甚至于父母那获取到这么多关于小蚂蚁的知识,真是了不起。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对蚂蚁小蚂蚁是不是有了更多地了解?(学生自主发言)
师:你们还想对蚂蚁进行哪些了解?
生:我想知道蚂蚁是不是会游泳?
生:蚂蚁吃了腐烂的食物,为什么不会生病?
(学生纷纷质疑)
师:听了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疑问,可见你们的求知是非常强烈的,很想对小蚂蚁进行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可是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十分有限的,这就需要同学们课下继续去观察、搜集更多的资料,获取更多的知识。
《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四种动物议政的。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013-08-20 by 皮蛋老师) 科学课(及相关实验和手工)占据覃山学校一半的分量。这门课程开展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不得不再三询问自己“这门课程,我们学校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不厘清这个问题,那就是糊里糊涂;厘清了这个问题,但没有把握住却因各种原因不断偏离目标方向,后果仍是一样。也就是说,不仅需要弄清方向,而且还要不断反思自己每一天的实践是否偏离了方向。 对科学课程目标的认识也是一个自己不断反思进步的过程,就目前而言,我认为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能力与方法 学生善于通过观察事物,自己独立提出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 学生善于对自己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预测。 学生勇于通过“动手做”来检验自己的预测。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模型。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形成的模型进行预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模型。 (以上的目标是做科学本身所需要的习惯) 二、观念与个性 学生要形成这样的观念“眼见并不一定为实,眼不能见并不一定不存在”。 学生养成不人云亦云,而是有通过自己的“动手做和思考”检视之的习惯。 学生要养成有像科学家那样考虑所有变量地全面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探索问题必须会遇到不断的挫折,锤炼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毅力。 培养学生热爱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三、知识 掌握一定的科学概念。 能够阅读科普读物。 我一直把目标只是作为一个努力的方向来看,而不是一定非得达到它,毕竟它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描述;目标也是一个指导性原则,教学的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小学阶段,学生进行的科学学习活动大多属于接受性的探究活动作为科学教师,重要的是应该学会选择足量而合适的有思维价值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活动在活动中,特别是在高年级的活动中,要利用结构性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加强思维训练,注意挖掘科学问题中的隐含条件,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促进学生科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没有问题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没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没有思维发展的课堂,不是真正的科学课堂“让思考成为习惯”,应该成为所有科学教师的追求然而,当科学课改变了以往《自然》课以知识传授为目标,采用了以探究等活动为主的教材结构后,我们往往把科学课局限于学生的动手课、实验课,忽略了对科学课本质的全面把握学生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只经历了一个动手做的过程,缺少了严谨、求实,教学深入不到、影响不了思维活动因此出现了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却获之甚少的场面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等诸多问题便显现了出来
1 探究过程要体现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注重逻辑性
人类认识自然、深入研究自然,必然不能违背自然的本来规律科学是一项尊重事实的活动,让学生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而获得客观事实、正确结论的前提是获取过程要科学,推导要合乎逻辑具体表现在对问题假设应指向逻辑性探究从问题和猜想开始,猜想并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之上的
其次,探究方案设计应体现逻辑性简单的实验不能简单做学生在学习《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课中,设计一份可行的计划是本课的重点如何让学生的计划体现出实验的真实性呢在讨论实验方案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淤怎样才能确定杯中的食盐已经溶解完于怎样才能确定食盐不能在溶解盂如果杯中的食盐多出来了怎么办榆用什么搅拌,搅拌时能不能把水溅出来我的询问让孩子知道了做什么实验,怎么做实验和如何高效率地做实验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趋于完善和科学,12 组的计划都注意到了每放一勺之前都应在前一勺的食盐溶解完以后;每一勺的食盐量都要一样等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效地指导了实验的开展
2 证据的获取、信息的处理、结论的得出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提出“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的课程目标然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很多种“说谎”的行为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实验数据记录的时候,总是有些小组记录的数据是不真实的,有些是借别人的数据有的甚至是编造出来的又如有些学生在结论的处理上为了证明自己的某一观点,使获得的证据和得出的结论牵强附会这样长期下去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它将影响着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中正确的思维和处事方式我们的科学课堂应充满实事求是和诚信的氛围对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更应体现实事求是的作风
记得听过一节科学课,学生在探究黑色塑料筒和白色塑料筒在阳光照射下哪个升温更快的对比实验中,12 小组中11 组都发现黑色塑料筒温度上升很快,白色塑料筒上升很慢而有一小组却发现他们的都下降了,而且白色下降的要比黑色的快他们通过与其它小组交流,很快发现自己的温度数据有很大差别然而他们并没有隐瞒事实,更没有屈从,他们勇敢地把自己的发现说了出来这时全班一片哗然,很多小组指责他们然而事实就是事实,他们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时全班都等着教师的看法做课教师并没有指责更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大力表扬了他们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并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时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原因原来这一小组在实验前把温度计头部握在了手中,在放进筒之前温度计已经上升,因此出现了刚才的现象最后让他们再次实验,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明白说实话的重要性,体会科学的严谨科学课堂上当学生因为自己失误造成数据的遗漏或是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与自己已有经验不符甚至相矛盾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鼓励学生说真话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去获得客观的、可靠的数据资料,帮助他们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念;什么是不相关的事实,什么是有用的证据只有这样,才可能从小培养好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是鼓励学生发现并分析现象、解释原因、探索结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一种教学方法。
科学教学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学生学会探究、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获得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获得科学知识。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实践活动,体验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知识,并结合实际生活,从而获得科学知识。
提高科学技能。学生通过实验、实践活动,研究如何正确安装实验设备、如何操作设备,从而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获得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以满足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增长和发展。科学教学不仅是研究知识的过程,也是研究科学思维的过程。
科学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他们的智慧,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激发兴趣,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推理等能力,从而在小学阶段形成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问题一:如何确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有计划的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成果,它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然而,目前相当一部分科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作用与如何制定有效教学目标,还缺乏足够的认识。1、 对教学目标的功能缺乏认识。有的虽然按要求制定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但不明白教学目标的作用,教学不是围绕着目标进行。或者只有过程,没有目标,教学的随意性很大。2、 对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区分不清。在制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不够具体、明确,往往把课程目标的内容定为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等。教师在教学目标认识和制定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间的关系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目标制定的方法,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下,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一、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功能教学目标的功能可以概括为: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教学,以及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二、精心设计,制定有效教学目标1、 设置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要考虑的问题第一,考虑学科课程目标,如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制定科学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科学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第二,考虑当前的教学任务适合为本学科三类目标中哪些类型的目标服务;第三,因为除了符号和事实性知识可以在短时内掌握之外,系统知识、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学习都需要经过若干阶段,因此,不仅考虑目标类型,还应考虑每一目标实现所处的学习阶段。第四,还应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考虑目标的可行性。2、 在教学目标制定和叙述上的要求(1)目标要全面、具体、适宜、具可测性。全面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三维目标;具体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确定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看了之后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会做什么;适宜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学生的发展性等。(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应该用学生学习后能说什么或能做什么来陈述,尽量避免用“知道什么”、“理解什么”等含糊的词语来陈述目标。(3)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在目标的陈述中,学生一词应省略。不能出现“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会做什么 ”这类句式,因为这类句式中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3、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后,要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一“知识与技能”,是怎样获得的,需要经历怎样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 最后,根据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确定本节课可以渗透、培养学生哪些情感,以及对待科学应有的态度等。
问题二:如何有效制定和落实教学目标 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方向和目的,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一、教学目标的科学确立是成功教学的前提;目标是灵魂,制定目标类似旅游地点定位,定位得准就;还要兼顾到以后的人生需求,“怎样摘到更好的果子”;教学目标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二、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学
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方向和目的,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指南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石。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普遍采用的是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注重了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学目标从预设到生成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 在教学过程中燃烧,能力在教学过程形成,精彩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知识目标最终要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能力目标着力于解决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情感目标培养的应该是让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兴趣,教育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现象,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一、教学目标的科学确立是成功教学的前提
目标是灵魂,制定目标类似旅游地点定位,定位得准就容易实现,否则将走向另一面。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信息技术课程,其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坚持“准、实、细、远”的原则。准,即准确有度,出游首先要选所去远近适宜、适合自己的景点,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太大,也不能定得太低、太小,高大不易实现,低小不易产生动力,要考虑全面,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定位恰当准确;实,即实事求是,出游景点的确定要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一些实际情况来确定,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自然要结合学科实际、学生学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细,即具体明确,体现不同的侧重点,从三个维度去展开,过程与方法是策略,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升华;远,即可持续性发展,设计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目标既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方能摘到果子”,
还要兼顾到以后的人生需求,“怎样摘到更好的果子”,以保持可持续性地发展。
教学目标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能力基础和现有学习水平,结合教学实情,做到以生为本、提升信息素养,从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教学计划是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是预设,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类似于自家出游的路线图,有目标、有环节、有时序等。
二、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过程类似旅游,对应“景点、导游和游客”三个基本元素为“学科内容、教师和学生”,有效实施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学习内容、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目标达成后就有了结果,结果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在实施教学中,既重视结果,更关注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落实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
知识目标一般都是属于对一些概念的掌握,这些概念一般包括名词解释、算法描述、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计算机常识,属于学生应知的内容。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老师们各自有不同的方法,多数老师采用课程结束前复习提问小结的方法,也有的教师则是发>>
问题三:如何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 学校的所谓教研,其实都不过是皇帝的新装,
你信了,就傻了。
不信它,但利用这些玩意儿评评职称,加加工资,
还是不错的。
问题四:怎样制定课时教学目标 117 一、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教学目标的确定,必然要决定教学的设计,包括: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对学习方法的确定;对学习情境的创设;同样,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必然决定教学的实施,包括:教学的流程;时间的分配;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与选择;课堂教学的调控;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课标是指导性文件,其中的理念、目标和实施建议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应该认真研读。 2研读教材。 3了解学生。 三、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1、制定教学目标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从三个纬度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2、每节课的三维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有针对性。 3、制定目标要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层次清晰。从宏观上考虑,从课程目标到阶段目标,再到单元目标和一节课的目标。 4、制定的目标要有数学思想、有发展性。 反思: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我们才能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环节、利用教学资源、把握教学生成、评价教学效果等等。
问题五: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谈到教学目标,老师们一定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每一节课,都离不开教学目标--在科学《教师用书》中,教材编写者为每一节课制定了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教案中,我们首先确定的就是教学目标。
确实,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师们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具体到一节课中,教学目标不仅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且是课堂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依据。课堂教学其他方面的设计,如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等,都必须依从于教学目标,并最终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对待教学目标的态度却非常复杂:一方面深知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把它当作摆设,只在教学设计的环节走走过场。在设计目标时,或者求大求全、面面俱到,成了无法完成的任务;或者华而不实,笼统而宽泛,没有明确的指向。到底教学目标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到底该如何设计合理而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目标
所谓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常态水平上,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特定的学生群体,以及特定的教学情境下,所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结果。“通过一个特定的教学过程(如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简而言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科学学习结果的预设要求,它既要让教师明确“为什么教”,又要让学生明白“应学到什么”。
在新课程中,《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制定了科学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作为一门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以及对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相应地,课堂教学目标常以分述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目标的形式进行表达。
在这里,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目标不等同于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指导的是整个课程的建设,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设置、编排,以及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就小学科学课程目标而言,它所关注的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变化情况。其行为主体应该是课程设计者、管理者、教材编写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校师生等。
而课堂教学目标针对的是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一个单元、一节课、一个活动等。本文主要以一节课为例)。就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而言,它所关注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结果,包括科学知识的习得、探究技能的训练,以及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的形成的情况。其行为主体应该是执行教学任务的科学教师和接受科学教育的学生。
2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不等同于课堂教学目标。
《课标》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但它不是详细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以具体内容标准来直接代替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应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例如“食物链”一课,仅仅是把《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中的“懂得食物链的含义”直接作为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够全面、不够具体的。事实上,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一节课往往包含了《课标》具体内容标准中多个部>>
问题六: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活动目标 制定科学有效的活动目标:
一、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
二、以教学反馈为手段。
三、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前提。
合理、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特别重视教学目标的制订,在深入分析和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材中的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新课标中的相关内容科学地确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注重个体差异,多进行教学反馈来实现目标。
问题七:怎样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有计划的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成果,它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然而,目前相当一部分科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作用与如何制定有效教学目标,还缺乏足够的认识。1、 对教学目标的功能缺乏认识。有的虽然按要求制定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但不明白教学目标的作用,教学不是围绕着目标进行。或者只有过程,没有目标,教学的随意性很大。2、 对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区分不清。在制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不够具体、明确,往往把课程目标的内容定为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等。教师在教学目标认识和制定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间的关系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目标制定的方法,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下,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一、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功能教学目标的功能可以概括为: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教学,以及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二、精心设计,制定有效教学目标1、 设置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要考虑的问题第一,考虑学科课程目标,如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制定科学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科学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第二,考虑当前的教学任务适合为本学科三类目标中哪些类型的目标服务;第三,因为除了符号和事实性知识可以在短时内掌握之外,系统知识、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学习都需要经过若干阶段,因此,不仅考虑目标类型,还应考虑每一目标实现所处的学习阶段。第四,还应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考虑目标的可行性。2、 在教学目标制定和叙述上的要求(1)目标要全面、具体、适宜、具可测性。全面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三维目标;具体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确定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看了之后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会做什么;适宜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学生的发展性等。(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应该用学生学习后能说什么或能做什么来陈述,尽量避免用“知道什么”、“理解什么”等含糊的词语来陈述目标。(3)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在目标的陈述中,学生一词应省略。不能出现“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会做什么 ”这类句式,因为这类句式中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3、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后,要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一“知识与技能”,是怎样获得的,需要经历怎样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 最后,根据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确定本节课可以渗透、培养学生哪些情感,以及对待科学应有的态度等。
问题八:如何设定课堂教学目标 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以唐懋龙的一组作文设计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目标表述的范例,认为科学规范地表述教学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四点”:(1)行为主体都是学生,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教学,学生会做什么或会说写什么,而不是表述教师要怎样做(2)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如说出、描写、修改、写出等)具体明确,能直接反映学生的活动,使教学目标可以观察和检测,克服了用传统方法表述教学目标的含糊性(3)行为条件表达清楚规范如“根据小动物的外貌和行为特点”“能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描写”等,这些表述既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又结合了学段目标的要求,为评价提供了参照的依据(4)最后,教学目标的表述反映了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如
问题九:如何科学制定幼儿园集体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及结果的预期,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活动目标是幼儿园活动的指南针,它即是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活动设计的终点;即是选择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活动评价的标准。显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对于教育活动组织实施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制定科学的活动目标,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作者有一些思考,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要以《纲要》中各领域的目标为指导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中规定的各领域的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制定。
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儿童,此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其生理、心理发展需要实施科学教育,才能健康的发展。《纲要》中的教育目标是根据个体发展的不同方面及统一内容不同时期发展特点综合分析研究而制定,具有较强的科学指导性。如中班活动《济南夏日一游》是一次以社会为重点领域的活动。此活动可根据《纲要》中社会领域的总目标,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定目标。即目标一: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穿越马路时要走人行道的交通规则;目标二:通过欣赏济南独具特色的“泉”,萌发幼儿爱家乡的社会情感;目标三:在旅游中,提高幼儿自我解决问题及互助合作的能力(如旅游中,有的小朋友身体不舒服,同伴之间要给予安慰和照顾等),这些都是建立在总的社会领域目标的基础之上的。
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要根据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认识规律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塞尔曾做过一个“双生子爬楼梯”试验,在这个实验中,双生子T和C:T从第48周起每日进行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在此期间,C不作爬梯训练,只从第53周起开始作爬梯训练。根据他的实验结果,C只接受2周的爬梯训练,就能赶上T的水平。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这种顺序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这种发展规律表现在,到一定年龄,幼儿就会做什么事情。例如,到一定年龄,幼儿就会走路、爬楼梯,不到这个年龄,机体这方面的能力没有成熟,即便去提前训练,也是事倍功半。目标过高,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之外,幼儿因能力达不到,完不成任务不能获得成功感,失去兴趣;如果低于幼儿实际水平,幼儿会觉得枯燥乏味,身心疲劳,而失去了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制定教学活动目标时要结合本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如小班上学期活动教材中体育游戏《运沙袋》制定的目标之一是激发幼儿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走”运沙袋,改成“跑”运沙袋,对于身体协调能力发展较差的小班孩子来讲就太难了,孩子会因为沙袋总是在运送的过程中从身上掉下来,失去信心和继续做下去的勇气,从而放弃游戏。又如大班健康活动《小青蛙本领强》的目标之一是使幼儿体验跳跃的动作要领,练习不同的跳法,发展跳跃能力,如果把“练习不同的跳法”去掉,单纯体验跳跃的要领,而平时孩子又经常玩跳跃的游戏,使得孩子失去了长时间练习跳跃的兴趣。
同时,教育活动目标的的制定还要遵循幼儿的认识规律,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规律一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例如小班健康活动《小乌龟爬爬爬》,这次活动的目标首先要建立在认识小乌龟特征的基础上,然后了解小乌龟爬行速度慢,而且是四肢爬行的特点,目标之一才能设计为引导幼儿学习手脚着地爬行。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和>>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课程标准给小学科学课定了位:小学科学课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所含盖的内容又是非常广泛的,所以我们的课堂上需要让学生得到的也就包含许多的方面,比如说知识技能,比如说过程与方法,比如说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是伴随着新课改一起来到我们面前的。
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就科学学科而言,如何准确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却是一个崭新问题。以前的大纲把目标分解为三大块,即知识、能力与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方面。而通常,教师是首先考虑如何达成知识目标,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上兼顾能力和科学精神等内容。这样,过去的自然课就总会在课的结尾形成一些结论性的知识,最终为评价教师的教与学,评价学生的优与劣作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在定位目标时,首先强调科学探究。什么是科学探究呢?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基本的,那就是科学探究首先应该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几个基本环节,并且在全过程中都强调如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课程目标就与先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教师如果还是抱着首先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结论的想法不变,就肯定会与新的要求背道而驰。我以前在上课时,程序井井有条,学生按部就班,最后的结论也无可非议,但就是拿科学探究的尺子来衡量时,漏洞百出。因为学生学习了这一节课,可能对什么是科学探究,怎样去探究一问三不知。在执行科学探究的目标时,机械地理解,模式化的实施,使课堂显得十分呆板。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而不被众多表面现象所干扰,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新课程标准的表面与核心的不同,以及反映在教学目标上的基本定位的变化。我认为,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应努力解决好以下个问题:切实解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问题。用教材教需要教师提高科学课程多方面目标意识和识别知识课潜能的智慧:哪些知识的学习可以超越知识本身的价值。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了科学素养的诸多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后几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们更大程度上要靠亲历、体验各种与科学有关的活动达成;同时,又不能离开有关的知识单独进行。我们教师必须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以充分实现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多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从操作的角度讲,主要是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提供条件或创设情境,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反复演练他们的科学技能,不断积累他们的科学知识,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观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