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象:描绘了一幅秋雨过后萧瑟凄凉的秋景图骤雨初歇,秋水茫茫,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杨柳拂岸,一叶小舟孤零零的系在岸边,身处孤舟,人迹罕至。
寓意:表达了诗人隐逸,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诗中又隐含了作者对于家国的无力感
特点和情感: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
霁夜 (宋·孔平仲)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其中颈联(律诗的第三联)是: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此句表现的意象是:
上半句写秋风大作(形成了秋声),秋风吹扫了落叶,这是秋天下大雨前常见的自然现象。
下半句写的是雨霁(秋天大雨停歇后)阵阵的秋凉伴随着萤火虫流动飞舞。
表达的情感:秋天让人清凉,让人有一种轻快愉悦。
全诗核心是一个“清”字,秋天雨后的清爽。所以颈联描写的场景也是为此服务,秋叶飘落伴随着秋声,再加上那闪闪发亮的点点流萤,更为秋夜增添了清凉之意。
当代作家吕晴飞在《中国历代名诗今译》里曾经评价此诗:“此诗写秋夜雨的情景,表现出轻快、愉悦的情绪。自宋玉以后,传统诗文写秋景,多哀伤情绪,此诗则反其意而用之。结构上也有特色全用倒叙,并交叉进行,将时空拓展,饶有兴致“
诗人杜甫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感情有很大关系
有一种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杜甫是一名对国家忠诚的人,同时也是一名诗人,诗人的情感往往是纯真而真挚的,但又与外部世界是连接在一起的,国家正在走向衰亡,自己无力报国,国破人亡,妻离子散,诗人以泪洗面,恍惚中,发现小花小草也是有情感的,甚至鸟儿的鸣叫也充满了凄厉
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一粒水珠在诗人的眼里便可折射出整个世界因为诗人富于感情,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
请采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去岁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事而来,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申说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者,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颈联“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的场景描写,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作者在新年之际,身在幽州,心念长安,当听到戍歌响起,想到京城灯火通明,不禁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社稷的年年安稳感到由衷的欣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