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赏析

天净沙秋赏析,第1张

白朴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阝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现在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现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得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鸳鸯间墙头马上》,描写的是一个“志量过人”的女性李千金冲破名教,自择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剧,写得悲哀怛侧,雄浑悲壮;后者是喜剧,写得起伏跌宕,热情奔放。这两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对后代戏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戏曲史上,宋、金两代已有了纯粹演故事的戏曲,但没有剧本流传下来,我们无从说清楚这些戏曲的情况。元代的杂剧,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方面,都发展到相当娴熟的地步,为我国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保留下来的剧作中,可知其情节曲折,主题突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剧中人物,无论是因享乐而坏江山的唐明皇,冰肌玉骨、一身娇娆之气的杨贵妃,还是爽朗果敢的闺秀李千金,都塑造得各具个性,栩栩如生。以至于现在戏剧舞台上的唐明皇,还可见到白朴塑造的这一形象的遗风。

与关汉卿相比,白朴的生活圈子比较局限,因此,他不可能从社会下层提炼素材,写出象关汉卿那感天动地的《窦娥冤》。然而,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意,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又是关汉卿所不及的。他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剧作的艺术成就,早已成为文学艺术上的重要研究课题。

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到明代已经残佚,字句脱误。清朝中叶,朱彝尊、洪升始为整理刊行。全集收词二百余首,除了一些应酬赠答、歌楼妓席之作外,多为伤时感怀的作品。赖有这部作品,我们才可以了解白朴的生涯。他的词作,承袭元好问长短句的格调,跌宕宕沉详,天然古朴。

大 意

天边的夕阳把晚霞染得一片昏黄, 笼罩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村落,黄昏的暮霭里,乌鸦栖息在古树光秃秃的枝干上。这时有一只鸿雁飞来,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菊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赏析〕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赠羊长史·并序 [魏晋] 陶渊明

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甪,精爽今何如?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

怀古 注释

左军:指左将军朱龄石。羊长史:指羊松龄,当时是左将军的长史。长史:官名,将军的属官,主持幕府。衔使:奉命出使。秦川:陕西关中地区。作此:写这首诗。愚:作者自称,谦词。三季:三代,指夏、商、周。黄虞:黄帝、虞舜,指上古时代。这两句是说自己生在三代之后,却向往黄虞时代的休明之治。千载外:千年以前。指历史上所谓禅让时代,即唐虞之世。这两句是说依赖古书的记载才知道上古的政治情况。

圣贤:指三代以前的圣君贤相。中都:占人以黄河流域为中原,在这里建都,都叫中都。如尧都乎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汤都毫,西周都镐,东周都洛邑等,都在黄河流域。作者举此,在于说明东晋都建业,只是偏安割据的局面。心目:心涉想目远望。关河:山河。这两句是说北望中原,不能忘怀,但却去不了。九域:九州,即天下。甫已一:开始统一。义熙十三年七月,刘裕灭后秦,送姚泓至京师,斩于市,天下渐趋统一。

鉴赏

这诗是陶集赠答诗中的名篇。诗中念古伤今,流露着作者对时局的观感和政治态度,也体现了“君子赠人以言”的古训,对友人进行讽示、忠告,大有别于一般伤离惜别、应酬敷衍之作。羊长史,名松龄,是和作者周旋日久的友人,当时任江州刺史、左将军檀韶的长史。这次是奉使去关中,向新近北伐取胜的刘裕称贺。秦川,今陕西一带。

刘裕在消灭桓玄、卢循等异己势力之后,执掌朝政,功高位尊,已怀有夺取司马氏政权的野心。公元416年(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率师北伐,消灭了羌族建立的后秦国,收复了古都长安、洛阳。自永嘉之乱以来,南北分裂,晋师不出,已逾百年。这次北伐胜利,本是一件大好事。无奈刘裕出兵的动机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所以才得胜利,便匆匆南归,去张罗篡位的事了。他一心只是“欲速成篡事,并非真有意于中原”。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汉族人,字梦得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祖坟原在洛阳北邙,后因地峡不可依,所以后来改葬葬于荥阳。刘家世居洛阳,中原战乱,他父亲徙家江南,刘生于江南,其父死后,他扶棺返里,同时他母亲也从江南返回洛阳,此后可能在荥阳住了一段时间。集异记中有刘禹锡“贞元中寓居荥泽”之说。刘一生坎坷,四处漂泊,直到晚年,才居于洛阳,后逝于洛阳。刘说自己是“客居江南”,称自己是“雒客”,称“洛阳旧有衡茅在”,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可见,他在嘉兴、荥阳、洛阳都安过家。若联系到他祖籍洛阳,还是认为称他为洛阳人比较合理。也有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为刘邦是彭城人,彭城乃刘氏郡望所在而已,如韩愈之于昌黎。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编辑本段]刘禹锡诗集

特点: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抒写情怀,多有名篇传世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

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

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

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

城西门外滟滪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

住在成都万里桥。

步虚词

阿母种桃云海际,

花落子城二千岁。

海风吹折最繁枝,

跪捧琼盘献天帝。

步虚词

华表千年一鹤归,

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

却向五云翻翅飞。

抛球乐

五色绣团圆,

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

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

应须赠一船。

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

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

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

一杯君莫辞。

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

竹枝无限情。

同郎一回顾,

听唱纥那声。

纥那曲

踏曲兴无穷,

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

长作主人翁。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

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

回唱迎神三两声。

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

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

惊起鸳鸯出浪花。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寒沙始到金。

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纹,

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

渡却人间多少人。

浪淘沙

濯锦江边两岸花,

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

将向中流定晚霞。

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

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

尽是沙中浪底来。

浪淘沙

鹦鹉洲头浪飐沙,

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

独自狂夫不忆家。

杨柳枝

塞北梅花羌笛吹,

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

御陌青门拂地垂,

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

将赠行人知不知。

杨柳枝

轻盈袅娜占年华,

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

随风好去落人家。

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草时,

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

须得垂杨相发挥。

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

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管别离。

杨柳枝

扬子江头烟景迷,

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

半蘸波中水鸟栖。

杨柳枝

迎得春光先到来,

轻黄浅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

更被春风长挫摧。

杨柳枝

巫峡巫山杨柳多,

朝云暮雨远相和。

因想阳台无限事,

为君回唱竹枝歌。

杨柳枝

凤阙轻遮翡翠帏,

龙墀遥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辉映,

狂杀长安年少儿。

杨柳枝

花萼楼前初种时,

美人楼上斗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

露叶如啼欲恨谁。

杨柳枝

炀帝行宫汴水滨,

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

飞入宫墙不见人。

杨柳枝

金谷园中莺乱飞,

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

争似垂杨无限时。

踏歌词

春江月出大堤平,

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

红窗映树鹧鸪鸣。

踏歌词

桃蹊柳陌好经过,

镫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

至今犹自细腰多。

踏歌词

新词宛转递相传,

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

游童陌上拾花钿。

踏歌词

日暮江南闻竹枝,

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

直到三春花尽时。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帙浥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忆江南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

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

九疑云物至今秋。

若问二妃何处所,

零陵芳草露中愁。

潇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编辑本段]刘禹锡与《乌衣巷》诗慨谈

吴冀龄

刘禹锡的《乌衣巷》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之一,其以即小见大的手法描写贵族的盛衰变化,而后两句,千载传诵,脍炙人口。

通常,这后两句诗的解释是:从前在王谢世族广厦华堂中筑巢燕子,现在则因为那些第宅已经荡然无存了,所以只好飞到普通老百姓家去筑巢了。此处,通过燕子迁飞筑巢的变化来反映人事变化,让人不禁感慨人世之沧桑。

此外,施补华在《岘庸说诗》中另有说法,云:“若作燕子他去,便果。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里,提出了“王谢堂”与“寻常百姓家”是两码事还是一码事的问题,但感慨系之,似亦无关大局。

但是,离奇怪诞的是,有人曾从此诗本事上偷梁换柱,别出奇说。刘斧《青琐摭遗》引宋张敦颐《六朝事迹》云:“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家,有二燕栖于梁上,榭以手招之,即飞来臂上,取片纸书小诗,系于燕尾,曰:‘谈到华胥国上来,至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去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及来春,燕复飞来,榭见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皆冥数,如今睽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燕飞’。至来岁,燕竟不至。因目榭所居为乌衣巷,故刘禹锡有诗云‘……乌衣巷口……’也。”这样,以“木”字偏旁换“言”字偏旁而以榭代谢,则分明是王姓,谢姓两家族族姓便轻松地变成“王榭”一人;加之又塞进了子虚乌有的燕翼传书,使原本寄帅古兴怀感慨的诗意彻底变了味,变成了刘禹锡追恋旧欢的情歌。倘此偏偏又被素有诗豪称谓的刘禹锡闻见,真不知其感慨又将如之何?奈之何?

刘禹锡 诗风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那么,皎然、灵澈的诗歌主张是怎样的呢?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而这“境”即意境来自创作主体的心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答俞校书冬夜》),即诗人主观心境与审美观照乃是最重要的。灵澈没有诗论传世,但据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说,他“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又说他常“拂方袍,坐轻舟,溯沿镜中,静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万虑洗然”,可见灵澈也重视在主体的静默观照中赢得意境的空灵深邃,而且语言也是追求自然的。这些见解一方面受到大历、贞元诗风影响,讲究字词锤炼,不露痕迹,一方面则来源于佛教重视“心”即主观体验感受的思想。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人们心灵深处常有的对一切繁华与高贵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的叹息。

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

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所以尽管受佛教徒影响,他却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样,时而满足,时而颓废,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乐天登栖灵寺塔》:“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此外还应该提到他受民歌影响所写的一些诗篇。皎然、灵澈等人生活在民歌兴盛的吴地,而在禅宗看来,民歌率直自然、活泼朴素,正是语言的极致,所以他们也曾汲取民歌的特色来写诗,这无疑对刘禹锡有一定影响;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堤上行》三首之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二首之一)

[编辑本段]刘禹锡墓

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荥阳市政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刘禹锡墓位于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

唐朝诗人。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位晋西南隅芮城县西北)人。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玄宗(李隆基)天宝末曾应进士举。安史之乱起,避难移居江西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位景德镇西南)。代宗(李豫)大历初,又数度至长安(今西安市)应举,均未及第。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今河南省灵宝县,位三门峡市西南)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使等职。776年(大历十一年)元载被杀,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780年(德宗建中元年)才被任为长安附近的昭应县令。德宗李适贞元间,在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位晋西南隅运城县西南)节度使浑瑊的军幕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户部郎中。他的诗,以五、七言近体诗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在从军生活中的《塞下曲》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所传诵。他年轻时因避难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也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著作今存《卢户部诗集》十卷,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卢纶诗集》三卷,收有十卷本及《全唐诗》佚诗五首;《全唐诗》编录其诗五卷。

2010 年第 期安徽文学

11

21

对《白轮船》的再思考

◎邓大河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江油 621709)

摘 要 《白轮船》对艾特玛托夫创作而言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始终关注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对善的深切呼唤是真诚

的、令人动容的,但要指出的是没有纯然的所谓“人类的善”,超越特定历史阶段而追求一种纯然的善是徒劳的。作品在进

行道德探索之中忍痛撕裂着人物,减少人物活动,限制人物活动圈,致使人物扁平化,人物更多的成分是某种道德规范的

化身。把人物限在各自世界中,各世界内容虽很充实,但世界的联系却是脆弱的,是易打碎的。这种联系在本文中顺利地

完成了作者艺术思考,发挥了其艺术功能,但其不足在于能否承担更为庞杂的世界。

关键词 转折意义 纯然的善 撕裂人物 脆弱联系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0)11-021-02

吉尔吉斯斯坦著名作家艾特玛托夫(以下简称艾)写于

70 年(前苏联时期)的《白轮船》可以认为是对艾上世纪五六

十年代创作的总结,同时又是创新。因其道德探索的趋于哲

理化倾向,因其借助神话传说来探讨人生永恒问题而显示了

艾在七十年代创作的新倾向。基于这一点,我们说《白轮船》

对其创作而言是具有转折意义的。艾是一位积极进取开拓

创新的作家,他“不否定《永别了,古利萨雷》《白轮船》之前的

那些作品的特定意义。但也不打算在已达到的水平上停止

前进。”

的确,继《白轮船》之后,作者又开始了他艰难的跋涉,

《白轮船》所体现出的创作倾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加强。人

仍是其注意的中心,着重探索着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

并进一步把哲理寄寓在神话传说中。可以称为“现代神话”

的艾的作品《花狗崖》借渔女的神话,赞扬了人的自我牺牲精

神,探讨着生与死的关系。其作品《一日长于百年》寄托了作

者全部思索和理想,是作者“心灵的袒露”,呈现出多主题,借

助曼库特传说希望人人记得自己祖代的美德,借助科幻希望

后代人能达到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的高

度……。这种哲理高度的出现,是对《白轮船》《花狗崖》创作

经验的总结的结果,也是其“全球性思维”看待人类的结果,

他说过:“是到了用概括的世界观范畴,时间范畴,人类范畴

来丰富对具体历史现实的反映的时候了。”

艾的《断头台》是

一部基于现实生活又有广泛哲理概括的小说,借助对一对狼

的刻划,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类命运的忧虑。作品内

函与艺术特色都是多维的,显示出宏大的气势。对《白轮船》

后的几部代

表作品极其简略的概述可见这些作品都有《白轮

船》的影子,它们是对《白轮船》的丰富、拓展乃至超越。《白

轮船》是作者创作走向更深入的一块坚实的基石,它的转折

意义是不可抹杀,不可替代的。

《白轮船》的转折意义就表明,作品中也其值得反思和再

认识的因素。

艾所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在他看来,人天性是

善的,“人从小就有仁爱——从爱母亲爱自己亲人,爱女人,

爱大自然,爱大地开始,然后升华到爱祖国,爱自觉的人道主

义爱人类共有的感情——同情,团结和互助。人向人学习善,

人的这些品质应当永远富有成果地哺育艺术作品”

基于这

种认识,艾的作品总是写普通的人,在普通人身上发掘伟大

高尚善良的品德。从作品来看,总以道德的善的最终绝对胜

利而告终。《白轮船》把善恶推向两极,意在惩恶扬善,呼唤

善的归来。他要达到的是一个无恶的纯善的理想境界,人的

确也有向善性,有对善的渴求性。不过,所谓善即指符合某

种道德标准,与某种道德标准相背即为恶。在阶级社会里,

这个道德标准不可能不带上阶级烙印,没有超阶级的善,超

阶级的恶。我们认为善与恶是辨证统一的,没有恶就无所谓

善,没有善就无所谓恶,善与恶的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二

者在一定时候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这里,我们并不反对对善

的呼唤,要指出的是没有纯然的所谓“人类的善”,超越特定

历史阶段而追求一种纯然的善是徒劳的。

对善的肯定,是通过小孩自杀来实现的。作者一方面用

小孩自杀的行动来保持了作为善的化身的性格完整;另一方

面又希冀于拯恶,文中用小孩企求神鹿给姨父带去小摇篮,

以期护林员奥罗兹库尔的重新做人,但奥罗兹库尔在恶的路

上没有止步。作者虽把小孩视为大人,但并没有与恶做直接

斗争(甚至不屑于斗争),而以死使自身的完整而告终。这是

否可以体会到“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呢?作者期待着用善

的灵魂去感化,这当然是无效的。艾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

者,《断头台》中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作品中用现代“耶稣”

阿夫季去劝说贩毒者,反而被活活地钉上了“十字架。”

读完作品,我们会隐隐感到,作者在进行道德探索是,忍

痛撕裂着人物,尽管小孩、莫蒙及奥罗兹库尔较为鲜明,质而

言只能叫扁平人物,其他人物更是模糊,有的仅露一次面。作

者一方面减少人物活动,一方面又把人物限在各自活动圈内,

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这种处理有利于其哲理思

考,人物更多的成分是某种道德规范的化身。那么这

样的处

理是否可以认为体现了黑格尔的一种思想呢?即:艺术是绝

对精神的显现,是一种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作者把道德的

善作为绝对胜利的东西,然后再把善与恶用了一些代表来建

构艺术世界。这种为了哲理思考而割裂血肉丰满的人物,是

否有一点图式某种观念的味道呢?在这一点上与茅盾的《子

夜》有相似之处;《子夜》想用形象来回答当时“机械派”“进步

派”的两种意见,说明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下转第 48 页)

文 学 评 论2010 年第 期安徽文学

11

48

四首诗以离别之情一以贯之,而举出大量的送别意象,

如“蒲萄带垂”、“豆蔻连枝”、“蜘蛛作丝”、“芳草结弃”、“黄乌

飞飞”、“准水去来潮”等等类比烘托,将离别时的遗恨、惆怅

抒写得缠绵悱恻,感人至深。

王运熙先生对这次集体唱和于体式创变的重要意义作

了肯定:“萧子显的《春别》共四首,出第三首(共四句)句句用

韵外,其他三首都隔句用韵。第一第四两首均为四句,第二

首六句。简文的《和萧侍中子显春别》和元帝的《春别应令》

是同时唱和之作,每人每题都作四首,各首的体制完全相同。

由此可以窥见他们多么热心于七言新诗的制作。由于他们

的努力,隔句用韵的七言诗至此宣告完成。”这些诗作完全可

以视为唐人七绝酬唱赠答诗歌的先驱。

三、采用联句方式赠答,是齐梁赠答诗体式上的又一创变

联句,赵翼《瓯北诗话》谓“六朝以前称为连句”,“由两人

或多人共作一诗,联结成篇,是比较典型地体现诗歌集体性

的形态”,联句起源很早,学术界一般认为肇端于《柏梁诗》。

六朝,自晋代贾充与妻李氏《定情联句》起,数量丰富,形式亦

不断完善,主要有一人一句、一人两句、一人四句连缀成诗三

种形式。自齐梁起,一人四句的形式成为联句诗创作的主流。

“人各赋四句,分之自成绝句,合之仍为一篇。谢脁、何逊、范

云、江革辈皆有此体。”(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创作时,大多

限定一韵,每人四句,皆有较完整的意思,可以独立成篇。《谢

宣城诗集》中所收联句,皆五言四句,韵脚统一压平声。如:

“积雪皓阴池,北风鸣细枝。九逵密如绣,何异远别离。(谢

脁)风亭舞流霰,冰沼结文澌。饮春虽以,钦贤纷若驰。(江

秀才革)……由谢脁、江革等七人联结成篇,韵脚虽各有不同,

而统一押平声“支”韵。故而,这种联句活动,就成为亲朋好

友之间的同韵集体唱和,是交流思想、传情达意的诗歌赠答

活动。有些甚至不是同时同地之作,如谢脁《阻雪联句遥赠

和》。有的干脆把每人

所作四句以绝句形式收入别集,如何

逊《赠褚都曹联句》云:“君随结客专。我乃倦游归。本愿同

栖息。今成相背飞”。《答江革联句不成诗》云:“日余乏文干。

逢君善草札。工拙既不同。神气何由拔。”俨然便是独立的

赠答之作。

齐梁文人集体活动较多,又比较注重诗歌的游戏、娱情

功能,以竞争为乐,露才扬己的心理需求也很突出。因此,联

句赠答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有意识地将韵律引入唱和,为和

而和、竞和僻韵的风气也开始产生。有梁一代,有 53 人留下

了约 180 多首和诗。参与唱和的人数及和诗数量大增。但

是,在这种集体创作的场合中,诗人因视野受限,题材选择范

围狭窄,情感表露要温柔敦厚而不致于失仪,所以作品多为

应景之作而格调不高。

齐梁赠答诗在诗歌体式上的创变,正符合了“在乎文章,

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的

时代潮流。诗人们虽无力改变自己生活的窄小格局,无法将

视野投注到更广阔的天地中。但他们确是有意地在求新求

变中求得艺术技巧的提高。齐梁集体赠答风气之盛为他们

提供了合适的契机。如此一来,极大地锻炼了诗人刻画技巧

的精细,诗歌形式的巧妙,形成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

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

诗》)。将赠答诗的创作在艺术上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

潮。在赠答诗创作手法和技巧不断提高的同时,赠答诗的交

际应酬性质也被大大加深了。换言之,赠答诗在淋漓尽致地

展现诗歌的审美功能的同时,功利色彩也愈加浓厚了。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2009sk396

参考文献:

[1]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2]日·兴膳宏五言八句诗的成长和永明体诗人东方丛刊,2002

年第 2 期

[3]王运熙当代学者自选文库·王运熙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

[4]吴承学,何志军诗可以群——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

察其文学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1 年第 5 期

(上接第 21 页)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

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虽然有吴逊甫等典型的出现,但也

不难看出急于对社会争论的回答而使一些人物有图式呆板

味。《子夜》是出于对社会分析,由当时大讨论所致,而 60 年

代的前苏联国内的确也掀起了道德大讨论,作者是否也有急

于用形象来阐明他的回答呢?虽然作者没有明确表示,不过

从作品中可有所体会。如果说《白轮船》中有形象地再现某

种观念或者作者赋予形象某种观念而使人物失去更为复杂

的血肉

之躯的倾向,那么《花狗崖》中这种缺陷更明显了。《花

狗崖》把哲理性、寓意性推向了极端。作者一开始就把四个

人用一只小船载向了远离人世的大海上,又笼罩在一层云雾

之中,这样以使人物能更好承担其哲理思考,船上三个人为

了小孩能生存,为了下一代能延续,先后跳入了大海,他们的

死是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显示了作者对生与死的哲理思考。

小说淡化了情节,但有抽象演绎的特点,人物也显得绝对化。

作者把人物限在各自世界中活动,对各自世界又有自由

丰富的叙写,因而各世界内容很充实,但世界的联系却不甚

紧密。孩子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是作为现实中的莫

蒙爷爷的爱,与莫蒙爷爷的世界的联系也在此并有着鹿母的

故事。不过这种联系是脆弱的,是易打碎的。一打碎,便实

现了其艺术价值,这种脆弱的联系是有利于表达作者思考的,

不过这种联系在《白轮船》中顺利地完成了作者艺术思考,发

挥了其艺术功能,但也显示出其不足:能否承担更为庞杂的

世界?有人指出艾的《一日长于百年》用一条“记忆链条”把

两个沉重的世界连在一起,形成一种“杠铃结构”,这细弱的

记忆链条担起两头沉重的世界是力不从心的;也有评论者说

艾的《断头台》第三部分有游离之感,大概问题也在这。

上述是对《白轮船》的一点反思考,相比于《白轮船》所具

有深刻意义内涵和艺术价值而言,这些都是不足道的,瑕不

掩玉。艾是一位奋斗不息的作家,正因他不断率勤耕耘,才

产生了一部部引起轰动的作品;正因他对人类深沉的忧虑,

才有作品深遂的思想;也正因为他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又不

断吸收其他人的创作经验,才有丰富美丽的艺术世界,从而

成为有世界影响的作家。艾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思想艺术

价值以及艾自身不断创新开拓的精神,都会给我们以众多的

启迪。

注释:

①艾特玛托夫自述

②古奇凯作家——时代的良心

③易晓明论艾特玛托夫的文学意识

文 艺 理 论

表达了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以及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原文为: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后来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宝历二年(826年)应召回京。

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4]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陶渊明的诗作中数量最多的就是田园诗,那么陶渊明的诗歌特点是什么下面是我为你搜集陶渊明的诗歌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陶渊明的诗歌特点

 陶渊明诗歌丰富多彩,其特点平淡 自然 、情真味永;浑融完整,意境深远;语言质朴,生动精妙;题材广泛,特点多样。陶渊明的诗歌大都是追求自然美,求真善美,从中体现自我的生活情趣和超脱的心境。

 诗歌特点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

 诗歌特点二:浑融完整,意境深远。

 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 句子 。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诗歌特点三:语言质朴,生动精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节操的纯洁。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一,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诗歌特点四:题材广泛,特点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了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了陶渊明追求真的 人生哲理 ;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又抒发情怀,展现了一种大气豪迈的特点。

陶渊明的品质

 陶渊明有着很多文人士大夫向往的高尚品质,他拥有淡泊名利,坚持本心,不愿与世俗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他还相当自尊自爱,安贫乐道,拥有常人难有的平静自然的心境。

 由于年少时期受到家庭和儒家 教育 的影响和熏陶,陶渊明很早就拥有济世之志,期望建功立业,在仕途上有所大作为,能够为国家为百姓干出一番实事。然而在他们那个时代, 政治 官场相当黑暗,官场上的要职都被贵族所垄断,背景不够雄厚的寒门之人只会遭到贵族们的压迫,因此陶渊明即使身负济世的远大志向,但是却无法得以施展。不仅如此,陶渊明身在官场就避免不了与那些官场上的人物应酬,这些使本性正直、向往自然闲适生活的陶渊明非常难以忍受,因此,最终他作出了辞官回归田园的选择。从中就能看出陶渊明身上不慕功名利禄,坚持本心,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

 辞官归隐田园后,陶渊明在诗文方面大放光彩,他借助诗歌抒发自己胸中的情感,倾诉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所著诗歌无一不是佳作。而从他的那些诗作中,不论是饮酒诗,还是咏怀诗,亦或是田园诗,都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喜好,以及他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高尚人格。

陶渊明劝学的 故事

 陶渊明在隐居田园生活时,临村的一位少年跑来向他请教学习的方法。陶渊明听后哈哈大笑,向少年举了两个事例告诫他世间上并没有什么学习的妙法。陶渊明的一番话令少年幡然醒悟,欣然归去。

 少年敬佩陶渊明博学多才,便去 拜访 :“您的学识这么渊博,可是在年少读书时运用了什么技巧和方法能否告知我,让我现在也和您一样的博学。”陶渊明听了,莞尔一笑:“世间上那有什么学习的妙法,这是无稽之谈。学习本不能一蹴而就的事情,渊博的只是也不是一日积成的。”说着,陶渊明把少年带到了农田边,指着农田里的禾苗说:“你仔细看一会儿,看看这些庄稼是不是在长高”少年否认。陶渊明因势利导:“你眼前看到的这些庄稼没有在长高,可是,它们是时时刻刻都在生长的,只是我们无法看到而已。就像学习也一样,我们每天学习,知识就每天积累,积少成多就自然博学多才了”

 接着,又指向河边的大磨石问少年:“你看那块石头,为什么有一块地方凹进去了”少年回答:“是被磨损的。”“那你见过它是在哪一天被磨成凹面的吗”“没见过。”陶渊明含有深意一笑:“石磨上的凹面是农夫日积月累的在上面磨刀导致的,就像滴水穿石的道理一样。反之,如果农夫没有天天磨刀,石磨不会有凹面,那么他们的刀会变钝”。少年听了陶渊明的一席话,茅塞顿开,似有所悟的拜谢而归。

 少年离开后,陶渊明欣然起笔:“勤学如春……日有所亏。”学习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任何速成的 办法 及途径。唯有勤奋与持之以恒才是最佳的办法。

1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怎样的

2 关于陶渊明诗歌的历史意义

3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4 陶渊明田园诗欣赏

5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论文

6 唐诗宋词陶渊明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描写春天的诗

初夏

笋生遮狭径,溪涨入疏篱。渐及分秧候,还当煮茧时。雨昏鸡共嬾,米尽鼠同饥。村巷无来客,清羸只自知。

初夏

已过浣花天,行开解粽筵。店沽浮蜡酒,步檥载秧船。古俗交情久,丰年乐事偏。

出波莼菜滑,上市鮆鱼鲜。僧阁梅山麓,渔扉禹庙壖。丹青不可画,得句一欣然。

初夏

已作梅黄雨,犹余麦秀寒。穿林红练带,拔地碧琅玕。酒向愁边薄,衣从病后宽。所欣消渴减,乳酪正甘酸。

初夏

麦秀微寒后,梅黄细雨前。湖滩初集鹭,堤柳未鸣蝉。琴带轻阴润,巾因小醉偏。晚来幽兴极,又上钓鱼船。

初夏

白白糍筒美,青青米果新。衰迟重时节,薄少遍乡邻。梅市花成幄,兰亭草作茵。极知欢意尽,强起伴游人。

初夏

淡霭轻颸入夏初,一窗新绿鸟相呼。出门易倦常归卧,著句难工但自娱。

花径蝶闲无堕蕊,酒楼人散有空垆。闽川茶笼犹沾及,肺渴朝来顿欲苏。

初夏

雨足移秧后,风和剥茧初。昏昏时就枕,贸贸却寻书。晚步身须杖,晨兴发废梳。满城车马客,谁复问何如?

初夏

百叶盆榴照眼明,桐阴初密暑犹清。深深帘幕度香缕,寂寂房栊闻燕声。

细煆诗聊凭棐几,静思棋劫对楸枰。浣花光景应如昨,回首西州一怆情。

初夏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榖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初夏

翦韭腌荠粟作浆,新炊麦饭满村香。先生醉后骑黄犊,北陌东阡看戏场。

初夏

稻未分秧麦已秋,豚蹄不用祝瓯窭。老翁七十犹强健,没膝春泥夜叱牛。

初夏

买得新船疾似飞,蚕饥遥望采桑归。越罗蜀锦吾何用,且备豳人卒岁衣。

初夏

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古来江左多佳句,夏浅胜春最可人。

初夏

杜鹃血尽啼未歇,蝴蝶梦残心更狂。我自人间少情者,老来十倍惜年光。

初夏

赐食金盘出宝闺,玄熊掌映紫驼蹄。侯家但诧承恩泽,岂识山厨苦虀?

初夏

隋家古寺郡西南,寺废残僧只二三。藜藿满庭尘暗佛,时闻铙鼓赛春蚕。

初夏

渺渺荒陂古埭东,柳姑小庙柳阴中。放翁老惫扶藜杖,也逐乡人祷岁丰。

初夏

老翁卖卜古城隅,兼写宜蚕保麦符。日日得钱惟买酒,不愁醉倒有儿扶。

初夏

床有蒲团坐负墙,室无童子自烧香。人图作拂虽堪笑,我爱逃禅亦太狂。

樱笋久忘晨入省,莼鲈犹喜老还乡。汗青未绝茶经笔,那暇投文吊战场。

初夏

江乡初夏暑犹轻,霁日园林有晚莺。聊置尊罍师北海,尽除屏障学东平。

绿槐露湿单衣爽,红药风翻病眼明。每感流年成绝叹,白头自笑未忘情。

初夏

新绿阴中燕子飞,数家烟火自相依。童夸犊健浮溪过,妇闵蚕饥负叶归。

地暖小畦花汞长,泥融幽径药苗肥。却居乐事何胜数,一醉旗亭又典衣。

初夏

梅子生仁已带酸,楝花堕地尚微寒。室无长物惟空榻,头不加巾但小冠。

蚕簇倚墙丝盎起,稻秧经雨水陂宽。效原清润身差健,剩欲闲游一跨鞍。

初夏北窗

作墨无声紫玉池,年光又入放翁诗。风和柳岸吹绵后,雨足瓜畦引蔓时。

病酒相如无奈渴,清言叔宝不胜羸。此生岂复功名事,付与城头画角悲。

初夏北窗

水际柴荆昼不开,卧听微雨杂轻雷。春蚕满箔眠初起,社燕争巢去复来。

海桧屈蟠依怪石,山榴零落点苍苔。一樽及此风光美,车下长坡底用推?

初夏出游

去去冲朝雾,行行弄夕霏。移秧晴竭作,坐社醉扶归。细草迷行径,残花点钓矶。

牸牛将犊过,雄雉挟雌飞。野寺烟钟远,村墟绩火微。诸孙殊可念,相唤候柴扉。

初夏出游

平生与世旷周旋,惟有清游意独便。小灶炊菰山市口,束刍秣蹇海云边。

春融恨欠舒长日,秋爽已悲摇落天。首夏清和真妙语,为君诵此一欣然。

初夏出游

泥黦棕鞋雨垫巾,闲游又送一年春。长歌聊对圣贤酒,羸病极知朝暮人。

废堞荒郊闲吊古,朱樱青杏正尝新。桃源自爱山川美,未必当时是避秦。

初夏道中

桑间葚熟麦齐腰,莺语惺惚野雉骄。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丰年随处俱堪乐,行路终然不自聊。独喜此身强健在,又摇团扇著絺蕉。

初夏怀故山

镜湖四月正清和,白塔红桥小艇过。梅雨晴时插秧鼓,苹风生处采菱歌。

沉迷簿领吟哦少,淹泊蛮荒感慨多。谁谓吾庐六千里,眼中历历见渔蓑。

初夏即事

夏景遽如许,先从草木知。朱樱连蔕翦,红药带花移。病起单衣怯,身闲昼漏迟。空斋无长事,帘影看参差。

初夏郊行

小砚孤吟恐作愁,长堤曳杖且闲游。破云山踊千螺翠,经雨波涵一镜秋。

粔籹青红村步市,阑干高下寺家楼。去年此日君知否,十丈京尘没马头。

初夏山中

又报东皇促驾归,醉中阙赋送春诗。佛瓶是处见红药,僧榻有时闻子规。

野客款门聊倒屣,溪潭照影一轩眉。年光佳处惟初夏,儿女纷纷讵得知!

初夏书感

春与人俱老,花随梦已空。游蜂黏落蕊,轻燕接飞虫。桑悴知蚕起,牲肥赛麦丰。为农当自力,相戒勿匆匆。

初夏同桑甥世昌过邻家

空谷旧生涯,萧条只自嗟。妻馋嗔护笋,儿病失浇花。赤米老能饱,浊醪贫可赊。徵科幸差简,扶杖过邻家。

初夏喜事

箕颍元非争夺场,潇湘自古水云乡。采茶歌里春光老,煮茧香中夏景长。

歛版早知游宦恶,署门晚悟世情常。茹芝却粒虽无术,散发犹当效楚狂。

初夏闲步村落间

薄云韬日不成晴,野水通池渐欲平。绿叶忽低知鸟立,青萍微动觉鱼行。

醉游放荡初何适,睡起逍遥未易名。忽遇湖边隐君子,相携一笑慰余生。

初夏闲居

云液初篘小瓮香,风漪乍展北窗凉。巢乾燕乳虫供哺,花过蜂闲蜜满房。

闭户不知春已去,钞书但觉日方长。所嗟诗思年来减,虚负奚奴古锦囊。

初夏闲居

川云漠漠雨冥冥,浊酒闲倾不满瓶。蚕簇尚寒忧茧薄,稻陂初满喜秧青。

王师护塞方屯甲,亲诏忧民已放丁。病起自怜犹健在,不须求应少微星。

初夏闲居

松棚黯黯接虚堂,扫地烧香旋置床。密叶留花供浅酌,断云障日作微凉。

高城薄暮闻吹角,小市丰年有戏场。白首史官闲尽岁,只将搜句答流光。

初夏闲居

城上朱旗夏令初,溪头绿水蘸菰蒲。花贪结子无遗萼,燕接飞虫正哺雏。

箫鼓赛蚕人尽醉,陂塘移稻客相呼。长女青盖金羁马,也有农家此乐无?

初夏闲居

啜茗清风两腋生,西斋雅具惬幽情。熏衣过后篝炉冷,展卷终时嬾架横。

巢燕何曾择贫富,鸣鸠元不为阴晴。但能与物俱无著,小草新诗取次成。

初夏闲居

野水枫林久寄家,惯将枯淡作生涯。小楼有月听吹笛,深院无风看磑茶。

静岸葛巾穿荟蔚,闲拖筇杖入谽。平居每与儿孙说,切勿人前一语夸。

初夏闲居

水边茆屋两三间,野叟幽人日往还。两卷硬黄书老子,数峰破墨画庐山。

功名会上元须福,生死津头正要顽。试说龟堂得力处,向来何啻半生闲。

初夏闲居

煮酒青梅次第尝,啼莺乳燕占年光。蚕收户户缫丝白,麦熟村村捣麦香。

民有裤襦知岁乐,亭无桴鼓喜时康。未尝一事横胸次,但曲吾肱梦自长。

初夏闲居即事

门巷萧萧日正长,方床曲几傲羲皇。轻风忽起杨花闹,清露初曦药草香。

对弈两奁飞黑白,雠书千卷杂朱黄。穿帘语燕能从我,分尔湖边一夏凉。

初夏新晴

曲径泥新晚照明,小轩才受一床横。翩翩乳燕穿帘影,蔌蔌新篁解箨声。

药物屏除知病减,梦魂安稳觉心平。深居不恨无来客,时有山禽自赞名。

初夏行平水道中

老去人间乐事稀,一年容易又春归。市桥压担莼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

傍水风林莺语语,满原烟草蝶飞飞。郊行已觉侵微暑,小立桐阴换夹衣。

初夏燕堂睡起

歌凤平生类楚狂,山城迟暮得深藏。洗春雨过清阴合,掠水风生绿藻凉。

晨几砚凹涵墨色,午窗杯面聚茶香。功名到手浑闲事,此兴他年未易忘。

初夏野兴

得意烟霞不讳穷,一庵聊寄寂寥中。山从树杪参差见,水过花阴曲折通。

闲倚胡床溯新月,时停团扇受微风。元知梦境无真实,不待邯郸觉后空。

初夏野兴

披衣清晓倚阑干,龟屋裁成二寸冠。盆桧雨余抽嫩绿,研池风过起微澜。

爱书自笑心常在,去死悬知日尚宽。回视前修似无愧,不教一字入长安。

初夏夜赋

好景入新夏,幽人卧弊庐。廊腰得风远,树罅见星疏。门掩鸦栖后,钟鸣月上初。青灯尚堪近,起了读残书。

初夏幽居

日长巷陌晒丝香,雨霁郊原割麦忙。小担过门尝冷粉,微风解箨看新篁。

傍篱邻妇收鱼笱,叩户村医送药方。欲到湖边还嬾动,悠然扶杖立斜阳。

初夏幽居

虚堂一幅接篱巾,竹树森疏夏令新。瓶竭重招麴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

寒龟不食犹能寿,弊帚何施亦自珍。枕蕈北窗宁有厌?小山终日对嶙峋。

初夏幽居

野草幽花无歇时,一窗终日对东篱。病犹独醉虽堪笑,老未全衰亦自奇。

古纸硬黄临晋帖,矮牋匀碧录唐诗。个中疑是忘忧处,问著山翁却不知。

初夏幽居

东园梅熟杏初丹,老子披襟每不冠。古砚坡陀麝煤绿,小山葱蒨石盆寒。

移床剩欲眠松坞,鼓枻还思泊蓼滩。未用丝毫辨差等,黄尘终胜客长安。

初夏幽居偶题

放逐还家一老翁,痴顽自笑更谁同?倚栏风月黄昏后,携杖园林绿润中。

泳水小鱼依藻荇,觅巢轻燕拂帘栊。此身要岂坚牢物?莫遣须臾酒盏空。

初夏幽居偶题

展尽高槐日渐长,了无蜂蝶为花忙。青梅旋摘宜盐白,煮酒初尝带腊香。

林下光阴无一事,水边窗户有余凉。应门不用辞衰疾,车马何由到野堂?

初夏幽居偶题

昔如转战堕重围,今幸骞翔脱骇机。晓树好风莺独语,夜窗细雨燕相依。

安居不恨蜗庐迮,得食宁论鹤料微?更喜暮年强健在,又看刀尺制缣衣。

初夏幽居偶题

朱樱羊酪喜新尝,碧井桐阴转午凉。书几得晴宜试墨,衣篝因润称熏香。

枯龟自觉支床稳,老马安能试草长?半世学骚终不近,空余清梦上沅湘。

初夏幽居杂赋

雨霁逢初夏,胡床荫绿槐。半酣方嵬峨,假寐忽咍台。小穗闲簪麦,微酸细嚼梅。衰翁不禁老,更著物华催。

初夏幽居杂赋

过尽一春雨,园林气少和。偶然扶楖栗,复尔坐盘陀。小草数行字,残花一曲歌。公卿非傲汝,无奈爱闲何!

初夏幽居杂赋

水际闲将鹤,林间独拥琴。披丛采香草,映树看珍禽。正使居无屋,犹胜突不黔。过春差觉健,处处得幽寻。

初夏幽居杂赋

篱落鱼池北,房栊道院东。水纹藤坐榻,山字素屏风。采药松冈近,投竿荻浦通。悠然搔短发,心事寄冥鸿。

初夏幽居杂赋

曲曲羊肠径,疏疏麂眼篱。渴蜂窥砚水,狂蝶入书帷。一枕轻安梦,数联萧散诗。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初夏幽居杂赋

辟地翦蓬蒿,何曾叹作劳?药名寻本草,兰族验离骚。北涧穿篱过,南山出屋高。回头看富贵,何啻一秋毫。

初夏幽居杂赋

修名宁复冀,余日苦无多。已叹堂堂去,将如寂寂何!编篱护香草,埋盎贮清波。儿戏君无笑,相从且浩歌。

初夏游凌氏小园

水满池塘叶满枝,曲廊危榭惬幽期。风和海燕分泥处,日永吴蚕上簇时。

闲理阮咸寻旧谱,细倾白堕赋新诗。从来夏浅胜春日,儿女纷纷岂得知。

初夏遇休日园中闲赋

青山围女墙,细草满球场。虚檐摇水影,曲槛吹苹香。房栊寂无人,双燕说晓凉。赐休无公事,萧散寄一床。

久苦吏役拘,更知闲味长。桑空茧缀簇,陂满稻吐秧。良时动人怀,东望一慨慷。宁当恋微禄,如鼠死太仓!

初夏杂兴

隐趣与谁论,深居湖上村。避宁兰改路,惜笋不开园。庭草饶生意,溪沙记涨痕。愁来时浅酌,随事有鸡豚。

初夏杂兴

避寂诸缘息,安贫百虑宽。嬾如常抱疾,退似本无官。皎洁鹤翎扇,嵯峨龟屋冠。何劳问唐举,彻屋是清寒。

初夏杂兴

咄咄无穷事,腾腾暂寓身。月生知改朔,花尽觉经春。市哄朝沽酒,巫歌夜乐神。兴来随众出,一笑不妨新。

初夏杂兴

移花得微雨,晒药遇新晴。闷里家书到,贫时籴价平。身方抱沉疾,天乃相余生。莫恨村醪薄,灯前与细倾。

初夏杂兴

倦甚惟思睡,闲来却要行。疏泉入幽圃,映树觇流莺。药品从僧问,琴材就客评。转头还一日,正尔送余年。

初夏杂兴

老子今朝不用扶,雨凉百病一时苏。扇题杜牧故园赋,屏对王维初雪图。

把钓溪头蹋湍濑,煎茶林下置风炉。个中莫谓无同赏,逋客能从折简呼。

初夏杂兴

巾脱冠欹八尺床,竹阴槐影有余凉。随风花堕残棋上,引睡书抛倦枕傍。

水长沙鸥向人熟,雨余巢燕哺雏忙。尚嫌未惬幽情在,又唤渔舟渡野塘。

初夏杂兴

自断残年莫问天,吾侪何处不随缘。家贫却得身差健,夜短何妨昼熟眠。

未历名山采灵药,且从同社乐丰年。卖丝粜麦偿逋负,犹有余钱买钓船。

初夏杂兴

缪算狂言悔莫追,杜门省事不妨奇。欹倾淡墨诗成后,缥缈乌巾浴出时。

筇杖闲行穿密筱,绳床移坐照清漪。眼边好景真须惜,渐近浮生结局时。

初夏杂兴

趁雨东园去荷鉏,归庵却展读残书。幸能胸著云梦泽,何恨家无担石储。

水泛时须借篷艇,山行亦或命巾车。嬾心惟怕游城市,非向交亲故人疏。

初夏杂兴

终日颓然蠹简中,门前烟水浩无穷。百年等是一枯冢,四海应无雨放翁。

栗玉长枝挑苦笋,胭脂小把翦防风。地偏日永闲无事,拟著珍蔬谱一通。

初夏杂咏

挥袖谢人间,一窗如海宽。鹿麛为老伴,松屑当朝餐。自悟达生理,尽容非意干。却嫌孤寂甚,支灶学烧丹。

初夏杂咏

病退身仍健,年侵趣更高。芳醪溢蛮榼,短褐束郿绦。本不营三窟,何由挫一毫。烟帆几时挂?长啸破秋涛。

初夏杂咏

屐路缘虚壁,棋轩枕小滩。玄言不愧籍,熟睡却输抟。咄咄书常嬾,便便腹本宽。山园时节好,杏子已微丹。

初夏杂咏

去日惊钻燧,穷途困负薪。故人天末远,薄俗眼边新。踽踽飘零客,悠悠剩长身。寸心知已矣,端欲为谁陈?

初夏杂咏

昔日江湖上,飘然无定居。频倾京口酒,亦食武昌鱼。北首心空壮,东归愤不摅。岂知牙齿落,送老一茆庐。

初夏昼眠

好景逢初夏,闲身得昼眠。书横竹架上,冠堕素屏前。葱蒨小山桂,潺湲幽窦泉。

危巢出乳燕,高树集新蝉。强健关天命,逍遥近地仙。晚窗思茗饮,自取雪芽煎。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24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