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纪录片,让中学停课半天,甚至让家长也必须陪同孩子一块观看。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触动到我灵魂的片子,我个人也从事了很久亲自教育的工作与咨询,深深了解亲子问题背后的本质,也协助过很多家长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看到这部片子,我还是被触动了,不知道各位家长看完的感触会是什么样子呢?
这是一部只有三集共90分钟的纪录片。
短短一个半小时,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内容简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陷入困境,父母无奈将孩子送入特殊学校“改造”,却意外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我只是你们的一面镜子,照出了你们的样子!!”
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家明,15岁
是个网瘾少年,不愿上学,黑白颠倒。
家明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很高,
可孩子却一心想要“自由”。
张钊,17岁
因谈恋爱已辍学4个月,
还阻止父母在家里住,
被制止后,他对着父母破口大骂。
泽清,14岁
泽清是三个孩子里最小的,
但却是表现得最平静的,
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
他沉迷于网上下棋,
面对母亲的关心,他竟骂她“贱”,甚至动手。
看似三个典型的“问题少年”,出现的这种问题会被社会批斗,唾弃,但“问题少年”的背后,却是几对“问题父母”。
三对家庭,穷富各异,社会地位各异,教育背景各异,他们的教育模式,都存在着不一的缺失。
一、父母的控制欲
片子的开头就是一位学生的独白,内容如下:
“我是一个机器人,只要输入程序我就会照做,曾经我的主人不论吩咐我什么,我都会乖乖去做,风雨无阻。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好机器人,转眼十七年过去了,很不幸,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我开始不听使唤。无论主人输入任何修复程序,主人手足无措了,他们将我所有的程序都删除一空,无论好坏。”
机器人没有思想,不论如何支配,机器人都不会有任何情感,它不会想着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不会考虑怎样才是自己喜欢的生活,它没有个性,甚至没有思想,但孩子确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现代社会的孩子受到太多家长的关注,承载了太多家长的期待。
现代社会里,太多家庭的孩子成为了家长的工具,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与价值感。在夫妻关系中,夫妻双方应该是彼此的情感寄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逐渐减少,但彼此依然需要情感的寄托,从那一刻起,孩子成为了夫妻之间情感的新的寄托渠道。然后,越来越多的关注到了孩子身上,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需要的满足,控制者孩子的一切,不让他逃离,不让自己失去这情感的寄托。这种情况下换来的结果有二,一是父母的胜利,孩子顺利成为妈宝,从此失去主权,过着与父母共生的日子;二是孩子奋起反抗,坚持要成为自己,这样的孩子也就成为了父母眼中的“问题孩子”。
孩子除了是父母情感的寄托,还会成为家长梦想的承载,由于对我们自己人生的不满意,从而控制孩子的人生道路,为他安排好每一步,让他走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成为自己想让他成为的那个人。当有人提出反对,我们会用所谓的人生经验去辩驳,告诉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道路走就可以了,总有一天你会感谢我,明白我的付出。于是你不断的去为孩子一步一步的安排人生,实现理想,永远停不下来。就像是驴在拉磨,当驴停下来不再拉磨,它就不再有价值。所以你不允许孩子逃离,因为一旦孩子逃离你的控制,你就像驴失去了磨盘,只剩下被屠宰的命运。
为何不尝试着将情感寄托回到自己伴侣的身上,为何不尝试着在自己的范围内实现自我价值,让孩子逃脱牢笼,好好的喘一口气。
不要以爱的名义控制,也不要将孩子物化,变成你的私人物品。
二、无法摆脱的焦虑感
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坑害了多少中国家庭,似乎这句话规定了人生就是一场百米赛跑,必须竭尽全力,沿着唯一的直线去跑,不允许孩子在任何一个地方减速,因为减速就会输掉人生的比赛。但是人生不应该更像一场拉力赛吗?从出发到终点的路线都是由每一位车手自由选择,也许选择的道路崎岖不平,我们会爆胎,会陷入沙坑,但是只有到终点的前一刻,我们才知道哪条路才是最好的。
当陷入沙坑时,我们只是奋力去刨沙,却没有观察好地形和地质,你奋力去刨的过程,也许会让车子越陷越深,从而彻底失去了前进的能力。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等一等,看一看,找到最合适的方法,然后一起去克服。有时停下来,才是最快的选择。
所以,学着放下我们心中的焦虑,去试着陪孩子完成他们自己选择的路,当车子被迫停下,我们冷静下来去陪他一起解决,你可能就是最快到达终点的那一个。
三、父母过低的评价
片子中张钊与家明受困于父母过低的评价,张钊的父母感觉孩子能力差、胆子小,感觉他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做,而在对张钊的采访中,他自己说在高二还没结束的时候就已经将他父母认为他不可能的事都几乎做了个遍,三条高压线——带手机,谈恋爱,打架,三件事都去触碰了。在家明的采访中,他哭诉父母只是把他当作幼稚的孩子,不同意他做的任何决定,于是他故意伤害自己,就是想告诉爸妈,他很坚强。
这两个孩子都在追求自己的价值感,但是在家长那里却从来没有获得过肯定,在父母过低的评价之下,他们采取了过激的方式去证明自己,一切的行为,都只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
父母的低评价的原因,一种是上文说到的控制欲作祟,给予孩子低的评价,从而让其认为自己还太弱,必须依附于父母生存,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另一种是父母对孩子认识的滞后,没有意思到孩子经历过青春期滞后心理层面的飞速发展,还停留在他们是小孩子的状态去对待他们,从而以过去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孩子。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所以,是否可以尝试去肯定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父母眼中是有价值的。
四、情感的缺失
第三集中的那首歌,似乎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有时候只想找个人倾诉,哭着笑着都不再感到孤独,Oh my friend!我始终明白你的心情,别总把痛藏才心的最深处。握住我的手,就不会再无助,风风雨雨我们一同上路。“
当孩子在学校里感到压抑,回家倾诉的时候,你却告诉孩子为什么别人不压抑,只有你压抑;当孩子兴致勃勃跟你说出自己梦想的时候,你却告诉孩子,别做梦了,赶紧回去学习。父母们都在爱着孩子,我也坚信父母们一定是爱着孩子的,但是父母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爱的同时,却忽略了孩子最基本的,情感的需要。孩子也需要在自己无助无望的时候,有一颗大树可以依靠,有一个人可以倾诉;孩子也需要在自己开心的时候,多一个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当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建立这种情感模式,没有稳定的情感输出,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因为他不知道怎会再去向别人表达情感,也很难再与人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而情感的过度压抑,最终的走向,就是抑郁。
片子最后对每个重点人物的后续现状都给了展示,其实也证明了一点,每个人的改变都没那么容易,能保持改变后的状态更不容易。
如果你还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请预防这些事情的发生。如果你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希望您能耐心的去改变、去成长。
在生活中,父母,夫妻,子女这些角色都不需要专业的考核证书去证明所拥有的身份,但都在不经意中给我们安排了这些不需要学习、考试就能拥有而且期限是一生的角色。请记住,爱和自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也以此文,献给我的父母,我知道你们在我选择叛逆的时候,有多难放手!
感谢你们,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说起纪录片,真的只有震撼,震惊可以形容了,国之强大,让我真的太震撼了,推荐几部给你看看,希望你喜欢、
《河西走廊》
该片以位于中国西部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河西走廊为讲述对象,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多角度呈现了从汉代开始直至今天,河西走廊及其连接的中国 西部 的历史,以及它对中国历史和文明进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是贯穿全篇的主题。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蓝色星球》
本片由奥斯卡提名**配乐大师乔治芬顿 (安娜与国王,甘地,危险关系)创作配乐,BBC交响乐团演奏。卓越的影音技术结合,将dvd带领至高质量影音新境界,值得永久推荐珍藏。
《神秘西夏》
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以近些年对西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西夏王朝从兴起到灭亡的发展过程为历史线索,运用当今最先进的电视表现手段,对西夏的历史文化做了一次最全面、最综合的展现。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E3gJJQ7rn1intVRO74ckQ
pwd=1234 提取码:1234日剧《家族游戏》,这个剧看起来似乎与教育无关,但他却体现了一种极端教育,不仅仅只写出来孩子的各种问题,更是把一些现实问题在家长身上也显现了出来,抛开吉本老师的身份嫌疑设置,其实是一部很适合家长看的剧。
6部记录片,告诉你结婚的意义,女生必看/亲密关系/提升幸福感。结婚一定要看的6部纪录片。
《梁思成林徽因》评分:95分。
纪录片讲述了梁思成、林徽因这对伉俪传奇的一生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携手前行中惺惺相惜,让我们感动并钦佩;纪录片对于意境的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配乐低调舒缓,解说独特新颖而日记和家书的动情朗读让我们更动情,似乎听到了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伴侣治疗》评分:95分。
男性与女性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造成了婚姻中的相互不理解,也带来了婚烟里的焦虑和抑郁;本片是真实的婚烟心理咨的纪录片,心理领域的专家以中立的角度,挖掘出妻子和丈夫之问相处中问题的源头,呈现出夫妻间复杂又感人的细节。
《人生果实》评分:87分。
“风吹枯叶落,落叶生肥士,肥土丰香果。孜孜不倦,不紧不慢。”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日本两位拳老人简简单单的田园生活;津端修一夫妇用一举一动,示范了什么是最美丽的人生,看完以后让人不再害怕变老,很治愈。
《幸福实验室》评分:84分。
中国首部心理学实验纪录片,重现5个和亲密关系有关的经典心理学实验,邀请了大量素人参与实验,多与者的反应和态度,折射了他们真实的情感生活,促发我们对情感的思考,对价值的选择,让我们在当代的亲密关系中借监,从而能够更容县工进入幸福的关系中。
(《谈婚论嫁》评分:75分。
国内首部讲述80后情感纪录片,聚焦这代人在婚姻爱情及现夹的抉择,里面跟踪拍摄了15对主人公,100对夫妻的真情访谈。从剩女相亲到裸婚闪婚,从异地长跑到跨国网恋,记录他们的故事,分享婚烟的智慧。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通过客观冷静的真实纪录,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影片讲述的是3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北京国际**节纪录单元评委张同道说,“现在我们的很多纪录片提供的是巧克力,而《镜子》是一味药,给人们提供镜鉴、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怪镜子的观后感篇1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通过客观冷静的真实纪录,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影片讲述的是3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北京国际**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说,“现在我们的很多纪录片提供的是巧克力,而《镜子》是一味中药,给人们提供镜鉴、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怪镜子的观后感篇2
央视十二套三集纪录片《镜子》所反映的是当下备受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描述了几个问题孩子和问题家庭,揭示出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也说明通过一定的教育,问题孩子还是能够有所好转的,但同时也强调,家长的改变和家庭氛围的改变是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总之,这个纪录片所涉及的问题,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使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问题不能不认真面对和谨慎处理。
关于家庭教育,在当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切的社会问题无不是根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说根源于完全失败的家庭教育。这个观点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应该说,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人们的头脑已经清醒了,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但是什么是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实施家庭教育?有哪些真正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法?这些问题目前没有形成共识?现状是多数家长还在延续错误的观点和方法,而且对此茫然不觉。不仅如此,有些家长还回过头来埋怨孩子,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说什么自己家的孩子天生就不听话,这就无药可救!
在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很多专家确实是对家庭教育有深入的理解,但是普遍的说却没有公认的观点和看法,更何况很多所谓家庭教育专家和机构还夹杂着功利性,这怎么教别人做好家庭教育呢?眼下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和理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让本就迷惑的家长无所适从,往往花了钱却受不到什么效果。
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专家学者开始从中国传统教育中寻找智慧,但是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带着批判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教育,怎么能够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教育呢?在我看来,现代的人是矛盾的,想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却又无能为力,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又带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于是在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中间矛盾着、徘徊着、痛苦着!
其实,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几千年不变,在整个传统教育中处于扎根的地位,其教育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是极为科学有效的,这从中华民族历朝历代各行业都名家辈出就能够证实。可是现代人总想发明,总想创造、总想标新立异,认识不到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方面看,当代社会的家庭教育要想回归正确的轨道是需要时日的,也是需要付出点代价的,若不碰个头破血流是不会死心的,是不会老老实实的接受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的。但是总有一天会接受,我相信这是一定的!
怪镜子的观后感篇3
孩子身上的问题到底是谁造成的父母说是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爱孩子,甚于爱自己。但是孩子说,真正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感觉他们身上有相同点: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谁的说法更接近真相
通过三集视频,我们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相待。可是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诉求感受迟缓,处理信息偏差很大。说劳累,懒得回应,大嗓门,简单粗暴,揪住一点不依不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总是翻出来絮叨,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无比的,事无巨细安排孩子生活,设计他的未来,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量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着爱孩子的旗帜。即使错误,也不会低头致歉。当孩子用过激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才惊悚不安起来,当孩子彻底不能驯服,完全对峙,伤人害己的时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然就无从谈起。没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执一端,零件坏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说自己的错处。有错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罗曼罗兰说:倘若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是一生的功课。
父母如何开启学习篇章呢首先要认识到人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却看不到局限,还以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会越来越偏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其次,需要借孩子的一双慧眼。孩子需要什么,你不清楚,他们自己最清楚。俯下身来,倾听他们的心声,才可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当你和孩子的心灵世界链接的时候,才能见证他的成长。
再次,要虚心向学。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对爱的认知的教育。适当涉猎心理学、教育学,或者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父母课堂等,主动学习的父母比那些拒绝学习的家长,思想教育封闭的家长更早一点理解孩子的内心动态,参与孩子的成长。
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业,孩子如果没有教育好,即使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人生也是晦暗的,那是难以愈合的隐痛。作家麦家用十八年的时光,给远行的儿子写家书。其实他的爱从来没有削减一分,就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心伤追溯到自己的成长,他和父亲之间也是隔着交流的沟壑。说明不恰当的教育对人生影响深远,有的可以修缮,有的却一直风雨飘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成为决然的陌生人。这将是怎样的悲哀。
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改变。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父母改变,孩子可能因之改变,而后者影响深远。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影响,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它也关系着民族的明天。
怪镜子的观后感篇4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9点钟,在老师的带领下,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也纷纷落座,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子》是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和制作才最终完成。该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这是中国首部深刻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为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纪录**《镜子》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开启了进校园活动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随着礼堂灯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观影感受:“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刘彭芝校长的强烈共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片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刘彭芝近年来的倡议不谋而合。刘彭芝校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从教育家长开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观影后,刘彭芝再次强调,“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不要光说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一个“问题”的孩子就有一个“问题”的家庭。而且我们家长有很多不太懂教育。尤其独生子女家长,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他有资格生孩子,但是没有资格教育孩子。”在《心理访谈》著名主持人沙玛阿果的主持下,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制片人、《镜子》总导演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与在座的师生和家长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问:“我对片子中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人生不止只有学习这一条路’,但是我又在想,我们真的能选择其他路吗”
一位家长对于当下孩子们能够选择的路径较为乐观:“我觉得社会越开放,选择机会越来越多。不像我们成长阶段,选择很少。”
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阶段的感悟:“合理地把兴趣爱好放在不同阶段,这是学习最好的时期。”刘彭芝校长把选择和获得自由的基础联系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念书,那么念的书比较多、知识比较广,将来进入社会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一个人兴趣会不断提升、不断变化,所以你会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为了我们社会、我们国家做更好的贡献,你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场的师生难抑观影后的激动心情,就影片内容积极提问求解。在问答中,主创团队还就创作背景和创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镜子》导演范永东透露了获取片中家庭支持的关键:“拍摄过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冲突,但是我们团队每一个人在抱着真诚帮助这些家庭的信念上,获得了家长的信任。”
怪镜子的观后感篇5
近来朋友圈被一部纪录片刷爆了,没有偶像、没有明星,主角是三个普通的家庭。这部纪录片叫《镜子》。
这是一部由央视用十年时间策划、两年跟拍最后剪辑出来的三集纪录片,耗时90分钟。
讲述三个家庭里出了三个辍学的问题少年,家人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他们送进武汉一家教育机构接受三个月的“改造”,结果有了意外的收获。
纪录片一开始的画面是这样的,少年发现家里人要把自己强行送往机构“改造”,和在场的工作人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再配上撕心裂肺的吼叫,父母在屋外默默地流泪。
有那么一瞬间,我不想看了。一般这题材都有套路,煽情夸张的开端,然后孩子进入教育机构后被驯化了,父母看到了很欣慰,高高兴兴把家还。
当我看到第二集,却被震撼到了。纪录片不着重于孩子在教育机构的训练情况,而是放在父母一定要去上的家长学堂。原因是,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孩子不会改变,有可能之后会更糟。
一个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的爸爸,不愿意请假去上课。他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可是不愿付出时间。
一个国企事业单位的爸爸,自信问题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且也不需要改变太多。
在家长学堂上,爸爸认为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是早恋,孩子却说与早恋无关,是学校的环境太压抑了,然而家长却不理解。
孩子想要自由,想去做背包客,想去画画,想去唱歌。爸爸说希望孩子过得好,能够实现理想,但这个理想要纠正。校长一语中的,你说的理想,都是爸爸你自己的理想!
其实孩子为什么急迫想要自由,都是父母给的。因为受到过多的保护和禁锢,所以希望能够走出父母的怀抱,靠自己走人生之路。
一个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是个问题的家庭,虽然表面上是孩子需要受教育,但实际上,最需要的其实是父母。
所幸,妈妈们是首先开始反思的人,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家庭成员性格的一个综合体。这说明一切都不是算晚。
上完家长学堂后,曾经固执的一位爸爸选择了改变,相信一切都来得及。
影片的最后一集,家长的变化明显要比孩子多,不强迫孩子上学,让他去做背包客,去旅行;不干涉孩子的恋爱,让他自己理智处理;不限制孩子购物,同意买了宠物回家;不拒绝也不一味迎合孩子的要求,给孩子一笔钱自己学会消费……
纪录片之所以取名叫《镜子》,正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照出父母和家庭的所有身影。如果参照物不改,镜子也没法改。
很多时候,我们把爱和家人物化了,变成自己的物品,这是我的老公、这是我的老婆、这是我的孩子。
却没有意识到ta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梦想、有个性。
ta需要你的尊重和爱,但不是控制,也不是复制。没有人想过别人的人生,包括自己的爸爸。
所幸,只要能意识到这一点,只要一切没有变得更糟, 都不算太晚。
作为家长,你将用一生的时间来当这个角色,请不要吝惜这90分钟来看这部片,因为它可以帮你成为更好的父母。
怪镜子的观后感篇6
纪录**《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始终。”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是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推出的特别节目。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镜子纪录片的观后感百科。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怪镜子的观后感篇7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在第七届北京国际**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观看完影片说,“《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了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说,“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
怪镜子的观后感篇8
看完前两集,笔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为什么我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本纪录片都给您带来详细解答!
成人是目标。学会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孩子终身受益。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对父母没有感情,对他人、社会漠不关心的人。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起码应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而适应现代社会。
家长是镜子。“天才”不能创造,但家长只要不失时机地去发现、培养,开发孩子天赋中的特长,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去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道路,孩子就很有可能获得成功。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天然教师,也是监护人,同时是伙伴、朋友和榜样。孩子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着家长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当父母不容易,当好父母更不容易”。事实确实如此。如何当好家长,我认为,首先,努力“学会关心”。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关爱社会、国家、他人、朋友、同事等等,使之尊老爱幼,相帮谦让,宽容大度,待人和气。其次,要加强自身修养。家长应坚持以德育人,奉公守法,依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自觉地将完善自己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示范于孩子。再次,要创造和谐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劣是孩子成长的寒暑表,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那么家庭生活气氛的默化熏陶不可忽视,家庭长辈品行道德的心灵潜在不可低估,孩子在适当表扬和鼓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尊和自信;在羞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卑;在平等中生活,他将学会公道;在争吵、埋怨、偏爱和缺乏温暖中生活,他将学会诡辩、责怪、妒忌和冷漠……,这种现实是“无言之教”。不是危言耸听。
孩子是老师。家长应善于学习孩子们的优点和长处。孩子们有很多“可爱的缺点”值得大人们学习。如蓬勃向上的朝气,好问好学的学习态度;不保守,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少世故,对人对事的真诚直率;对新科技和新型玩具等未知知识一学就通、一玩就会的本领等等,他们在这些方面的优点都是值得家长学习的。孩子的这种优势,作为家长应充分的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不可忽视、指责、抑制,以至于扼杀。
尊师是关键。老师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系统教育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孩子们幸福的缔造者,心灵的抚慰者和医治者。对于我来讲体会很深,我的孩子处在单亲家庭中,尊师敬亲的感情较薄弱,学业基础不够稳定,但是他的老师注入了大量的真诚爱心,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千方百计、苦口婆心地强化学校教育,使我的孩子在品德、智力、身体都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弥补了我们家庭教育的不足,这样的老师倍受我、孩子和社会的尊敬,那么这样的“园丁”培养出来的花朵无疑会更加鲜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