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局外人》的读后感

加缪《局外人》的读后感,第1张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以平淡语言叙述,通过主人公心理与外部环境的描写,反映了主人公默而索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即默而索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小说以默而索母亲的死开篇,母亲的死并没有让他过度的伤心,他甚至连母亲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泪,将母亲埋葬后,他为回到阿尔及尔离开那鬼地方而兴奋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个钟头时我所感到的喜悦”。回到阿尔及尔,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他早将母亲之死抛之脑后。对于老板的调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态度是“怎么样都行”。邻居莱蒙请他写信,让他帮助自己对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没想,欣然答应,“他问我是不是马上写不方便,我说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觉地卷入一场斗殴中,最后在海边,他开枪打死了一个对手。 接着,他被审判,虽然他有罪,但对他的指控却让人发笑。对母亲的死无动于衷成了检察官手中的把柄,他振振有词地说道:“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于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对这一切毫不在乎,当他知道上诉无望之后,他依然平静地等待着死亡,并拒绝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忏悔。 整篇作品以时间为线索,可归纳如下:母亲之死—→被调任与女友求婚—→帮邻居对付其情人—→开枪杀人—→被判死刑。整个过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个“局外人”,他对这个世界似乎麻木了,对于一切东西,他都接受,唯独最后拒绝对上帝的忏悔。 但我认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时时刻刻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是因为自己和母亲无话可说,而养老院里有许多老人作伴,他“明白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他认为“母亲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所以,对默而索而言,真实情感与外在的表现并无关系,他虽伤心,但母亲的死并不会让他流泪。对于老板的摊派巴黎,他并没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女友的求婚,他认为“这无关紧要,如果她想,我们可以结婚”。以上两点说明默而索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已知足,他不是一个对生活贪婪的索取者。出于对邻居的帮助,他写信帮邻居对付其情人,杀死阿拉伯人是因为他当时产生了幻觉,他看见“刀锋闪闪发光,仿佛一把寒光四射的长剑刺中了我的头”。在监狱里,他屡次拒绝接见神父,因为他不信上帝,是因为他“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到离死前,他“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显然与整个社会要求它的成员信守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这个世界不断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被处决时,他发出了最后的喊声:“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小说《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的独白中有这样的文字:

在我所度过的整个荒诞的人生中,从我未来的深处,一股昏暗的气息穿越尚未到来的岁月向我扑来,这股气息一路袭来,使别人向我建议的一切都变得毫无差别,未来的岁月并不比我已经度过的岁月更真实"。全文中仅此处出现"荒诞"一词,却成了点睛之笔。

作者阿尔贝加缪构思作品之初,就将文章中的人物锁定在这个词上,他说:"一个艺术家有权对自己创造的角色心怀一种稍显讽刺的情感",一言既出,他就以笔墨为引,将荒诞进行到底。

故事之源

有人曾这样概括《局外人》: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任何一个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要被处以死刑"。

小说一开始,就将环境锁定在了主人公母亲的葬礼上。早年间主人公将母亲送去养老院,后来母亲在养老院去世,主人公就回来参加葬礼。

只是整个过程中他都没有悲痛哭嚎,连一滴眼泪都没有掉下来,甚至连红了眼眶都没做到。他寂寞地观察着旁人在葬礼上的悲欢,仿佛死去的并不是他的母亲,而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

这落在别人眼中,无疑是"麻木不仁"的。同时,这也使人产生猜测,是否他和他的母亲有隔阂?而当别人跟他问及这个问题时,他却感到很惊讶。

他说他爱他的妈妈,他还说:

"所有健康的人或多或少都希望过自己所爱的人死去。"

这样一来,他的想法和他的行为就自相矛盾了,这个略显荒诞的开头也为后来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奇特的主人公视角

故事从主人公的视角展开叙述。明明从一开始主人公的母亲去世,到后来他杀了人,最后他被审判,都是与主人公息息相关的事情,可是在他的视角里面,自己却像是一个局外人。冷漠地看着外界发生的一切,不为所动。

在杀人之后看到检察官,他表现出来的畏惧使他看起来不像"局外人"了,可是他又将内心的害怕不加掩饰地坦然说出来。仿佛连他自己都不属于他了,连他自己身体都是思想的"局外人",彻彻底底地将自己和外界的一切事物分离开来。

他的冷漠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感情上,还表现在他的爱情上。玛丽是他的女朋友,她很喜欢他,甚至还在他锒铛入狱的时候也来探望他。

可是他在监狱里的时候,却没有对玛丽的专属思念,他有的只是肉欲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寂寞,他心里想的是"只要是个女人都可以"。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至此,他的冷漠已经变成了凉薄。

只是每个完整的人都不可能只有一面,默尔索在某些方面又是正直而磊落的。律师为他辩护的时候,试图让他强调葬礼上自己内心是悲伤的,以减少谴责。

而他却不愿意这样撒谎,因为他内心的一个信仰:人永远也不该演戏。

并且在一些时候他的心还是细腻而温暖的,因为在走出法院上车的那一刻,他会"感觉到夏天夜晚的色彩和气息"。

几处小小的细节穿插描写,揭开了他凉薄外表下的可爱之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形象。他是一个真实的人,虽然这样的真实是消极的真实。

正如作者所说:

"这个真实是从生活中而来的消极真实,但是没有它,人类不可能战胜自我,也不可能战胜外部世界"。

默尔索心中所存的这些真实使他不愿自我辩解,当恶意的猜测如潮水般涌来,只有他自己始终意识到事情的真相。于是他就成了真正的"局外人"。

荒诞的法官

法官荒诞,但这荒诞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荒诞,而是整个社会共同拥有的荒诞。人们心中的法官应该是正直的,是公正的,是铁面无私、明察秋毫的,但是《局外人》中这个法官却有了一些别的特点。

明明默尔索所犯下的错是杀人,他们谴责他却是因为莫尔索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并且在母亲过世后第二天和玛丽厮混;明明穆尔索的母亲先死,而后才是他杀人入狱,但是他们给他安插的罪名却是"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

他们还指责默尔索"不想见一见妈妈,抽烟,睡觉,还喝了牛奶咖啡"。振振有词地指责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所做的一切,正常和正常过头的行为,却都只字不提他此次杀人的根本原因。仿佛这罪恶的根源无足轻重。

法官还得出结论:一个外人可以请喝咖啡,但一个儿子面对那个生了他的尸体,就应该拒绝。而这个儿子没有拒绝,所以他有罪。众口铄金,言之凿凿,却荒诞不经。

法官会将莫尔索所做的事情,用自己的想法,通过所谓的"深思熟虑",猜测整件事情的经过。并且,义正言辞地说:"就是这样的,先生们,我把这一系列事情的线索给你们勾勒出来了。

"大家也愿意相信法官所言,而不听整个事件的亲身经历者的辩解,仿佛所有猜测的都是亲眼所见,而真正经历的人,却无足轻重。

因此每个"设身处地"的局中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指责这个默尔索这个"局外人"。他与整个局面的格格不入,使他葬送了性命。人言可畏,三人成虎。这生活中又有多少个默尔索,因一边倒的流言而身败名裂呢?

言外之意

在《局外人》中,主人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冷漠、凉薄和对外界评价的在意。他既对一切事物都持旁观者态度,又关注别人的评价。这是小说的明线。

而暗线就是他对世间美好的感受。令他感觉满意的时刻,是听到卖报人的吆喝,小公园的鸟鸣。小贩的叫喊和电车的呻吟声。而这些都是他内心对美好的向往和感知。这和他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上的冷漠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面。

作者正是用这两个面结合,细腻地勾勒出了默尔索这个矛盾又复杂的人物形象。世间的人事物,并不是非黑即白,在黑与白之间还有许多其他的色彩。而这样的笔触,无疑让默尔索更加贴近生活中的人。

在塑造默尔索渴望获得外界关注这个特点上,作者颇费了些笔墨。最后默尔索说的"希望处决那天有很多人来你看,希望他们用仇恨的喊声来欢迎我",使这一特点深入人心。

毫无疑问,文中塑造出的主人公是一个徘徊在社会边缘,又挣扎在冷漠和温暖边缘,渴望受到关注却不被接受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甚至被人憎恨着,渐渐与他所求背道而驰。这样看来,这是个孤独又可怜的人。

可是换一个角度,他亦是真挚而执着地坚守本心的,他守护着内心的真理,不愿意为世俗而改变。甚至丢掉性命也不愿意撒谎。

穆尔索之所以受到死刑,是因为人们谴责他对母亲的冷漠无情。他本可以摆脱这个枷锁,但是他不愿撒谎,就只能带着这个枷锁,被判死刑。

本来他的形象和英雄是沾不上边的,可是作者却说:"默尔索是他心中救世主的唯一模样"。何出此言?

他的"局外人"心态,其实换个角度也是他的通透,对世间一切都看得通透,即使是亲情、爱情,和所有周遭的情感,也没有让他迷失自己。

当旁人不解他将母亲送去养老院时,他很自然地说自己赡养不了母亲,并且母亲在养老院里面也能找到自己的乐趣,他们俩都不期待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也都习惯了新的生活。浅浅一席话,道出他对自己和母亲处境的清醒认识。

世人皆醉,他是个清醒者,也是个局外人。

引用一些张博(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文学博士,主要从事20世界法国文学研究》博士的点评:《局外人》所设定的情境,恰恰是最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亦即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都必将经历的平淡到近乎平庸的日常生活。一个人曾在人们通常安置人生(婚姻、处境)之处寻找他的生活,一方面又猛然发现他只是附着于其生活表层甚至置身于其外,他每天所经历的生活对于他“是何其陌生”

《局外人》的封面上有一句话: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读《局外人》!故事中总把“我怎样都行”挂在嘴边的主人公默尔索,正是一个稍微有些“格格不入”的人。表面上看他正常地工作,生活,实际上他不参与这个社会设定的游戏,徘徊在社会和生命的边缘。他似乎是一个活得太通透与理性的人,不狂热地执着于些什么,不急切地追求些什么,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在他心中激起一丝波澜,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另一方面,他又活于当下,活于一切确定的事物(判死刑前与神父的争执中说到)。

加缪曾经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于死刑。默尔索意识到,人已经在无意识中遭到社会彻底的教训:世人在母亲的葬礼上一定要哭泣,或尽可能地表现出悲伤的样子。他认为这是荒诞的,他不想参与这样的游戏,而他拒绝参与社会的游戏的方式是远离,成为一个“局外人”。人有两种状态,“生活”和“活着”,我认为默尔索的生命只能算是后者。或许正是这份清醒,默尔索产生了虚无的情感,他对生活的态度是怎么都行,所谓“得过且过”,正如小说里所写“我回答说,我们从来不能改变生活,无论如何,生活都是一样的,我在这儿的生活也不会令我不高兴”。因此,默尔索作为局外人的状态是洞察与虚无。

我觉得默尔索的生活态度或多或少和我有些相像。在一些不愿早起的清晨,一个人走在大街上的黄昏,晚归的地铁上,我都曾思考过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好像一定要热爱着什么,执着于什么,期待些什么才能感到生命的流逝,而这些事物,我都还在寻找中。我倒是还没洞察到“社会的规则”,但在我自己的小社会里,对于不赞成的事情和不合拍的人,也是采取远离的措施,时间长了好像只剩下了自己一个人,孤独感和无助感会在深夜包裹住我,仿佛自己也成了同龄人圈子里的“局外人”。《局外人》很短,很深刻,也很写实,因为生活中有太多“局外人”了,这或许是一种冷漠,一种孤独,也不失为一种清醒与通透。

希望自己带着局外人的清醒与通透,成为社会的局内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53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