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极其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
审美心理包含: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等。它们彼此间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相互渗透,
存在着微妙与复杂的关系。有时是在一瞬间完成,
却含有审美心理的各
种要素,各种心理因素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注意
1、指向性:选择性,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
2、集中性:
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事物之上。
人在一段时间内暂撇开其
他事物,集中精力清晰地反映某特定事物。
(
eg
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距离说”
,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
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
,距离太远和太近都无法产生审美快感。
太近距离:英国老太婆看《哈姆雷特》的大声警告
太远距离:欣赏绘画或雕刻时“估算它值多少钱”未能进入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心理学上将注意分有,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
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
保持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
(
eg
川剧《秋江》描绘思凡下山的尼姑陈妙常搭乘老艄
公的船顺江而下,无场景竟然导致头晕)
)
二、感知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基础,知觉是感觉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
都是交织在一起,
共同发挥作用。
知觉具有整体性、
选择性、
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性,
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人的感官,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
感知所得信息总和的
85%
以上来自视听感官。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
首先就应当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品,反复感
知、体验和品味,才能真正提高艺术鉴赏力。
三、联想
心理学上的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
包括,
1
、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
(冰河解冻,想到冬去春来)
2
、由已经想起的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
(如想到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联想分类: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控制联想。
(
eg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创立了现代联
想主义心理学。
)
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的丰富
深刻,
从而使艺术欣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
而是能更
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
(
eg
音乐、
山水画、
古诗
(比、
兴手法)**(蒙太奇)
)
蒙太奇:通过影响观众的情绪,激发观众的联想和启迪观众的思考,使**具有
了神奇的艺术魅力。分类如下:
平等蒙太奇,心理根据是相似联想。
对比蒙太奇,对比联想,不同形象的对立或反衬来强化新片的心理冲击力。
联想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联想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受到鉴赏主体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情感情绪
等主观条件的影响。
四、想象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运用
想象和其他心理功能对艺术形象进行着积极、主动的再创造。
想象,
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基本材料是
表象,但想象的表象与记忆的表象不同。
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借助想象力产生预期结果的表象。
任何劳
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是艺术、设计、科学、文学、音乐以及任何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
方面。
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与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想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原
因如下:
作为想象,二者都是飞跃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化无穷,具有能动性和创
造性。但是,鉴赏者的想象必须以艺术家的想象为前提,鉴赏主体的想象必须以艺术作
品为依据,只能在作品规定的范围和情境中驰骋想象,艺术作品对鉴赏活动的想象起着
规定,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心理学将想象分为: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描述或图形、音响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艺术鉴赏活动以再造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有一定的创造想象。
(
eg
李白诗;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运用化静为动的想象力;齐白石的虾,徐悲
鸿的马;戏剧艺术、舞台艺术、传统戏曲,虚拟想象,所表现挥鞭疾走,操桨划动。
)
影视艺术:苏联导演罗姆《十三人》穿越大沙漠去找援军。
音乐艺术,虽有特有形象性,但又有不确定性和抽象性。世界名曲,给听众提供了
乐曲的基本内容和想象的基本方向,给听众提示和指引。
文学艺术,王国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情感
强烈的情感体验,
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最为显著的
特点。
心理学家把人所特有的复杂的社会性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并划分为道德感、美感、
理智感三种。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
种复杂的心理反映,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
和文化的需要。
中外许多美学家都认为,审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
心理因素为一体。它们并不是机械地相加或简单地规程,而是通过情感作为中介,形成
了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艺术鉴赏中的情感活动,以注意和感知为基础,与联想和想象
密不可分,并通过理解因素在感性里表现理发,在理性中积淀感性。
1、
艺术鉴赏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来作为基础。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总是
针对特定的对象而产生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
“触景生情”
,在艺术鉴赏也有这种情形。
(
eg
(南齐)刘勰《文心雕龙》
“登
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
)
。事实上,
任何一个读者、
观众或听众在艺
术鉴赏中,对于艺术形象的感知和接受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同时,在特定情
感影响下进行的艺术感知,又会作用于情感,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动。
2、
其次,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
一方面,联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鉴赏主体情感的影响。
另一方面,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会进步强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鉴赏中的联想与
想象总是以情感为中介。
(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3、
此外,艺术鉴赏心理中,情感与理解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
情感与人对事物的认识、硬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对于美感、道德感这一
类的高级情感来说,必然将“评价、判断、观点作为一个必要的因素包括在情
感之中”因此,这些情感渗透着理智的因素。
《苔丝》
当鉴赏主体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寓意,
才会对作品所传达的感情有更深的
体会,从而在艺术鉴赏中达到情感高峰体验的程度。
显然,
情感在审美和艺术心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它与其他心理因素相
互影响和渗透,并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六、理解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
象等心理活动中,共同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
于通常的逻辑思维,而是往往表现为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
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到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包
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
直接理解:没有中介思维参与,而是个体通过目前的亲身经验实现的理解;
间接理解:借用前人经验和个体以往的经验,通过一系列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中
介思维而实现的理解。
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理解,常具有直接领悟的特点,表现为一种心领神会、不可言
传的体验。因此,艺术鉴赏中的理解多以直接理解为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间接理
解的参与。在艺术鉴赏中,必然是情感体验与欣赏判断的结合,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
的结合。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有三层含义:
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人们必
须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来理解作品的内容。
《红楼梦》
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京剧的程式和技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
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在中国美学中,艺术作品常追求一种“言外之意”
、
“弦外之音”
或“象外之旨”
。西方美学中,艺术作品常常追求“寓意、意蕴、哲理”
艺术的情感本质
第一节 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什么是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作出的一种主观反映形式。其内涵为:
第一,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客观事物是情感的根源,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弗学而能”但是“无故而生”。
第二,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反应形式。
情感的反映与科学的反映不同:
科学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所作出的反映。如这是熊猫,那是灰狼;
情感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作出的反应,客观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就产生爱的情感,反之产生恨的情感。如可爱的熊猫,可恨的灰狼。
第三,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作出的一种主观反映形式。
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中有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因而对同一事物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
第四,由于人的需要和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因而情感也有高低层次之分。
仅仅满足主体生理需要和目的产生的心理体验称之为情绪,是低层次的情感。能满足主体社会需要和目的产生的心理体验是高层次的情感。
二、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
(一)、情感是一切艺术都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本质特征之一。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对社会生活的任何反映,都不可能以绝对客观、绝对中立的漠然心情去反映。人们带着欢乐与悲伤、希望与绝望、爱怜与厌恶的情感去反映社会生活。
一件艺术作品令人喜爱和厌恶往往是是因为喜爱或厌恶这件作品所表现的题材,但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喜爱或厌恶一幅艺术作品的根本理由是通过题材所传达出的情感。如鲁本斯的《画家之子尼古拉斯肖像》和丢勒的《画家之母的肖像》。
(二)、情感是区分艺术形象与非艺术形象的界限之一。
动植物教科书中的插图是不饱含情感的纯客观摹写,因而是非艺术形象,如毕加索为布丰的《自然史》做的插图《母鸡与小鸡》;而艺术作品的动植物形象却包含了人的情感,因而是艺术形象,如毕加索的《小公鸡》。
普通人写的字虽然是一个形象,但如仅仅是思想与语言的符号,不寄寓情感于其中,那也只能是非艺术形象。它与书法艺术中的字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后者表达了人的情感。
宗白华说:“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中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古人云:“书者,心之迹也。”又说:“心神不正,则字椅斜;志气不和,书心颠仆。”
明代书法家陈绎曾在《翰林要诀·变法》中说:“喜怒哀乐,各有所分,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而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
(一)、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时的变形作用。
任何艺术形象都会在情感的作用下发生符合目的的变形,或有所增,或有所减,或有所夸张强化,或有所删除弱化。如毕加索《小公鸡》。
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形象时,变性作用表现在哪里呢?
首先,情感使艺术家观察到的是变了形的物象。贡布里希说:“世界上根本没有无偏见的眼睛。”
其次,情感使艺术形象必然对客观物象的形象有所改变。
如苏轼画竹一笔直上不分竹节,说:“竹生时何尝逐节生?”石涛却说:“天下之不可废者无如节。”因为苏轼要表达的是豁达高逸之情,石涛表达的是抱节不屈之志。一旦志趣情感发生了变化,创造的艺术形象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石涛后来两次见康熙,称其为“真明主也”,从此不再画竹,并说:“天下之可废无如竹”。
(二)、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中的动力作用。
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因,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艺术家总是要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没有情感就没有情感的传达,也就没有艺术。
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在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又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君子之所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
作为艺术创作的情感动机可分为两类:
“缺乏性动机”是由于生活中的某种缺乏在主体和客体失衡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感情,主体之所需,就是客体之所缺。
主体需要和平、爱情、幸福、价值、知识、成就、理解、富裕,而客观生活中则与主体的生活相反。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手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如陆游的《钗头凤》以及伤痕文学等。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
“丰富性动机”是在主体与客体平衡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情,主体之所需,就是客体之所有。
主体需要和平、爱情、幸福、价值、知识、成就、理解,客体也具有了这些事物,引起人们喜悦、乐观、自尊、自信等等。
如孟郊《登科后》,勃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鲁迅说:“创作总根于爱。”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感人作用。
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之一在于:哲学、社会科学表现理智,因而以理服人;艺术表现情感,因而以情感人。
第二节 艺术情感的性质
一、艺术情感是追求自由的情感。
人类的情感,从社会性上来说可以概括为两类:
追求自由的情感:既包括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的压迫中获得自由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反对剥削、反对暴政、从社会压迫中获得自由的情感。
扼杀自由的情感:既包括破坏自然、破坏环境以获取暴利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在社会领域中奴役别人、压迫别人从而获得满足的情感。
艺术作品中确实有扼杀自由的情感,不过不是“歌唱”这些情感,而是揭露、批判、否定这种情感,也就是从反面间接地肯定了追求自由的情感。
总之,艺术表现的情感是追求自由的情感,而不是扼杀自由的情感。追求自由是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艺术情感的其他特征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二、艺术情感是包含社会历史内容的个人情感。
艺术作品表现谁的情感?在国外争议很大。
第一种意见认为艺术表现个人情感,艺术就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流露。只有当艺术家把自己的情感集聚、浓缩,最终通过画笔爆发出来才能创作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勋伯格说:“一件艺术品,只有当它把作者内心中激荡的情感传达给听众的时候,它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才能由此引起听众内心情感的激荡。”表现情感实质上就是表现自我。他又说:“事实上,艺术家所努力追求的只有一个最大的目标,就是表现自己。”
第二种意见认为艺术情感并不是艺术家个人的情感,艺术表现也不是自我表现。
苏珊朗格说:“纯粹的自我表现不需要艺术形式。”“一个嚎啕大哭的儿童所释放出来的情感要比一个音乐家释放出来的个人情感多得多,然而当人们步入音乐厅的时候,没有想到要去听一种类似于孩子嚎啕的声音。”
确实,不能把艺术情感归结为个人情感,理由有二:
第一,艺术中表现的情感未必都是个人情感。
如莎士比亚表现过国王、王子、奴仆、勇士、少女、阴谋家等各种人物的情感,难道莎士比亚同时具有这么多人的复杂情感?
第二,个人情感未必都能表现为艺术。
苏珊朗格说,艺术情感不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它是脱离了每一个人的情感的抽象物,或者说,是一种关于情感的概念。
问题在于,脱离了每一个人具体情感的抽象物,叫做人类情感也好,叫做情感概念也好,正如脱离了苹果、梨的抽象物的水果一样,是根本不存在的。怎么能表现艺术呢?
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包含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如孩子为了糖而嚎啕大哭,是纯粹的个人情感,不能表现为艺术;而孩子的母亲被法西斯杀害而嚎啕大哭,就是包含了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可以表现为艺术。
这种情感不是彻底摆脱个人情感的抽象,而是与个人情感联系在一起,更准确的说,它就是个人情感的一部分。如李煜的词。
总之,艺术情感既是包含着深刻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又包含着个人的独特的情感,或者说,艺术情感就是包含社会历史内容的个人情感。
三、艺术情感是人们再度体验到的情感。
托尔斯泰在揭示艺术本质时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艺术只能表现“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而不能表现“立即”、“即刻”体验到的感情。
原因:
第一,理解感情是一个过程。
感情不仅是艺术的动力,而且是艺术的对象。艺术家并不能在情感产生的瞬间理解情感。
第二,人们只能用冷静的理智去理解情感,而不能用激动的情感去理解情感。
理解情感不能沉醉于这种情感之中。鲁迅说过:“我认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
从生活中的个人情感到再度体验到的艺术情感中间的时间过程,不仅是对感情的探测和认识的过程,而且是对感情的提炼浓缩过程。只有个人情感没有艺术,没有个人情感同样没有艺术。
艾略特说:“诗人的任务不是去发现新的情感,而是运用普通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注入诗中的时候,表达了根本不是现实情感的那种情感。……这是一种对现实的人来说根本不是经验的大量经验的浓缩,是在浓缩过程中生发出来的新的东西。”
生活中的个人情感和艺术中所表现的再度体验到的情感的质的差别:
第一,生活中的个人情感是粗糙的、朴素的、平淡的,而再度体验到的情感是精炼的、浓缩的。
第二,生活中的个人情感带有“琐碎的个人欲望”(恩格斯),所谓“对情感的躲避”并不是对一切情感而是对这种情感的躲避。而再度体验到的情感是摆脱了“琐碎的个人欲望”,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这种情感既不是对个人情感的照搬,也不是对个人情感的抛弃,而是对个人情感的浓缩。
四、艺术情感是与思想融合唯一的情感。
托尔斯泰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
普列汉诺夫认为有两点错误:
第一,语言不仅表达思想也表达情感。比如诗歌正是以语言为工具的。
第二,艺术不仅表达情感也表达思想。“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艺术的最主要特点就在于此。”
艺术中思想与情感的关系是:融合为一。
思想就好比是盐,情感好比是水,盐溶在水中,可以尝出盐味,但是纯粹的盐已不见其形了。
其原因是:
第一,认识与情感不可分割。
思想来自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即思想)的时候,也必然感受到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即情感)。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第二,思想支配和制约情感。
在社会意识的庞大体系中,思想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情感是低水平、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思想指导情感,支配和制约情感的性质和方向;情感中蕴含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包含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才能成为艺术表现的情感。
脱离情感的赤裸裸的思想,例如勾股定理,是不能表现为艺术的;而脱离思想的赤裸裸的情感,例如婴儿的啼哭,也是不能表现为艺术的。
思想与情感如何交融,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方式。浪漫主义和西方现代派艺术中,情感压倒了思想;在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思想压倒了情感。
五、艺术情感是超功利的审美情感。
满足自己吃喝住穿的实用价值就叫做功利。由于吃喝住穿的满足而引起的情感就叫做功利情感。不满足吃喝住穿实际需要的情感就叫做超功利的审美情感。
超功利的审美情感并非与功利无关:
第一,从历史过程来看,“以功利观点对待事物是先于以审美观点对待事物的。”
第二,从社会性质来看,非功利的情感是以功利为基础的。
引起审美情感的对象必定是对人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有害的东西。我们面对和谐对称的图案会产生审美情感,因为它是有益的;而面对有着同样图案的眼镜蛇就不会产生审美情感,因为它是有害的。
六、艺术情感是不可言传的情感。
艺术境界的不可言传性根本原因就在于艺术情感的不可言传性。
而艺术情感具有不可言传性的原因,苏珊朗格说:“并不在于所要表达的观念崇高之极、神圣之极或神秘之极,而是由于情感的存在形式与推理性语言所具有的形式在逻辑上互不对应,这种不对应性就使得任何一种精确无误的情感和情绪概念都不可能由文字语言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
这就是说,根本原因在于情感与语言的“互不对应”,表现在:
第一艺术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情感的具体状况而不是情感的概念;语言只能表达情感的概念,而不能表达情感的具体状况。
第二艺术所要表现的情感是在具体情境下所产生的个别的、特殊的情感,而不是情感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语言能表达情感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不能表达个别的、特殊的情感。
第三描述情感的语言是贫乏的、粗糙的、简单的,而情感的实际状况却是具体的、丰富的、细腻的、复杂的。从量上说,有不同程度的情感,从质上说,不同性质的情感互相交叉、互相渗透;而语言一般只能表达情感的最强烈、最突出的部分。
中国古代讲“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近代构造派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提出“感情三度论”,认为情感的基本性质只有三个方面:愉快与不愉快、集动感与平静感、紧张感与松弛感。
诗是情感艺术,也是语言艺术,但诗并未描述“任何一种精确无误的情感”,而是把情感比喻为其他事物,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让接受者体味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诗中的语言像任何艺术语言一样,表现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境界。如果接受者不善于联想和想象,就会对所要表达的情感一无所知。诗人的高明不在于对情感精确无误的描述,而在于引起接受者对这种情感的联想和想象。
第三节 情感的艺术表现
一、情感表现。
情感表现概括说来共有两种:情感的自然表现,情感的艺术表现。二者有原则的区别。
情感的自然表现包括:发泄情感、唤起情感与描述情感。
情感的艺术表现不是情感发泄。
情感发泄是躁动不安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二者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对内在情感的外部表露。
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
[if !supportLists]第一, [endif]发泄情感只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而表现情感是人与人交往的手段,以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别人。
[if !supportLists]第二, [endif]发泄情感随内心情感的产生而产生,随内心情感的消失而消失;而表现情感却是对情感的发现、创造、整理、组织、探索和加工,直到凝聚在艺术作品之中。
[if !supportLists]第三, [endif]发泄情感有如暴雨狂泻,没有理智、思想容身之地;而表现情感却将理智、思想融于情感之中。
情感的艺术表现不是唤起情感。
唤起情感就是引起接受着曾经拥有过的情感。
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有明确的目的。
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表现情感是表现者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情感,而唤起情感则未必是唤起者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情感。
科林伍德说:“一个唤起情感的人,在着手感动观众的方式中,他本人并不必然被感动;他和观众对该行动处于截然不同的关系之中,非常像医生和病人对药物处于截然不同的关系中一样,一个是开药,另一个是服药。与此相反,一个表现感情的人以同一种方式对待自己和观众,他使自己的情感对观众显得清晰,而那也正是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
情感的艺术表现不是描述情感。
描述情感是对自己情感的陈述。
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内在情感的传达。
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
[if !supportLists]第一, [endif]描述情感使用的是共性的概念,科林伍德说,它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描述是一种概念活动”,表现情感所使用的是个性的形象。
[if !supportLists]第二, [endif]描述情感是对情感的直陈,而表现情感是把情感转化为意象,又把意象表现为形象。比如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现“想死了!”
综上所述,情感的艺术表现与自然表现的本质区别是
第一,情感的艺术表现所使用的手段是形象,这是艺术表现的 主要特征 。
[if !supportLists]第二, [endif]艺术表现的情感是细腻的、丰富的、复杂的,自然表现的情感是粗糙的、简单的、朴素的。
第三,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没有绝对相同的,是有差别的、富有个性特征的情感。不同的人表现同一性质的情感具有个性特征。
二、情感的符号性表现。
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符号是“ 一种可以通过某种不言而喻的或约定俗成的传统或通过某种语言的法则去标示某种与他不同的另外的事物的事物。 ”同时,“作为符号的要比被表示的更容易感觉和把握”,“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这正是为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原因。”
符号有两种:
推理性符号:由语言构成,它表现事物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陈述自己的思想和感觉。
表现性符号:由线条、色彩、体块构成,它表现情感,把人们的情感转化为可以看见的、可以听见的形象。表现性符号就是艺术符号,艺术就是表现性符号体系。
艺术符号是稳定性和变动性、明确性和多义性的统一。因其稳定和明确,人们才能通过符号领悟它所传达的情感;因其变动和多义,人们才不会感到符号索然无味,失去魅力。
如草在古代是小人的符号,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现代是革命力量的符号。
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提练提升后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人们的精神文化产品。而思想上的追求也是人们精神上的追求。当人们接受或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产生心灵的共鸣、精神的感召和理性的感悟,对人们的思想追求就会产生影响和作用。
无数事例证明,艺术对人们思想上的追求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比如文艺复兴之前,欧洲长期处在封建宗教神学笼罩下的“黑暗中世纪”,人们都以为上帝和神是世界的主宰和造物主,人们的一切行动都应听从听命于神和“主”的安排,结果人性受到极大压抑,人们没有了思想没有了追求,没有了主观能动性,社会发展进程缓慢。
文艺复兴期间,艺术家创作大量蕴含人文主义思想的艺术作品,宣传世界的主宰不是神而是人。人,才是世界的主人。每个人都有争取和创造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权利。这些艺术作品对人们的思想解放和人性解放,对冲破宗教神学禁锢束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而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追求和主观创造性。文艺复兴被称为“开启欧洲近代文明的里程碑”。
表现真善美,弘扬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启迪人鼓舞人激励人是艺术的主要功能。人们从艺术作品中看到了真善美,就会打上思想的烙印,同时会思考,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追求?人应该追求像艺术作品中那样的人生品位和意境。比如高更的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引发无数人对人生的思考。
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对当时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巨大鼓舞。布格罗的《心灵苏醒》使很多人产生心灵共鸣。同时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眼光个人修养生活品位也会不断提升,等等这些都是艺术对人的思想追求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对艺术创作者来说,绘画过程与情感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作方向和题材选择
创作必须是自己全身心投入并通过一个画面来表达自我情感的过程。首先你要让自己看得见,感动自己,再让别人看得见,感动别人。灵感的到来往往是偶然中带着必然,肯定中带着否定的。外界环境因素提供的养分往往属于偶然,储存在脑海中的思想感情是必然。
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题材往往是表达个人思想的媒介。每个艺术创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每个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理解都有个人见解。选题目就是选自己的心思和灵魂,选自己应该对别人做什么样的表达。艺术创造最忌讳的就是虚情假意、矫揉造作,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艺术家本人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诠释着美的真谛。艺术源于生活,一旦脱离现实生活,脱离自然规律,就会失去生命力。画家需要通过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艺术视野进行筛选,把自己的情感和感悟同现实社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融入到创作作品中。
2创作过程和表现手法
在绘画创作的早期阶段,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准备,再进行实地考察、拍摄、后期制作、整理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在准备阶段也需要结合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在最初选定题材的过程中,绘画艺术创作者往往是摇摆不定的,他们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切身的体会,将自己的感情进行分析以及一系列强化,逐步激发创作灵感,而不单单是机械式地临摹素材。
反之,如果对绘画对象的本质不了解,那么这种创作就失去个性。没有个性的作品就没有生命力,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任何情感共鸣。因此,绘画创作者的自我情感表达很有研究意义,只有一个十足的情感生活体验,才能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综上所述,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绘画对象经过艺术家加工后,与原始事物大相径庭。通过艺术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创造出一件有灵魂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这种创作欲望,才会激发艺术创作者的表达激情,观者所看到的不再是真实存在的物象,而是艺术家在自我情感和奇妙灵感的催化剂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抽象形式。
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代表性的门类通常是音乐和舞蹈。有时将杂技、相声、魔术等也划入表演艺术。
1.音乐。
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并且诉诸听觉的艺术。音乐不像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那样,能够直接提供空间性并且在时间中凝固不变,它在时间中展开并完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流动性。同时,声音对应于主体的听觉器官,人们对音乐的把握主要是靠听觉来完成的。所以,音乐又称听觉艺术。
音乐以声音为物质媒介,声音的非造型、非语义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是一种抽象的非描写的艺术。音乐不能够描绘、造型、叙事和写景,不能够提供空间的视觉形象,也不能说明思想与概念,生活中大量的视觉形象也难以用声音再现。但是,音乐却擅长表现人的情感、情绪的状态及运动过程。因此音乐主情而不主形,是情感的艺术。受表现媒介的制约,音乐表现的情感往往是微妙、复杂而宽泛的,甚至只是某种抽象的情绪本身。音乐形象是欣赏者心灵建构的高度自由的表象,带有极大的抽象性、不确定性。
构成音乐组织的声音,不是自然界中杂乱无章的噪音,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概括的有组织的乐音,是人类的直接创造物。包括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复调、曲式等,统称为“音乐语言”。音乐家就是利用它们,创造无限丰富而又有感染力的情景氛围,传达某种情感的。
2.舞蹈。
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情达意。舞蹈表情、舞蹈动作、舞蹈构图是舞蹈艺术的三要素。舞蹈表情运用舞蹈手段表现出人的各种情感,是构成舞蹈形象的重要因素,也是观众进行欣赏,获得共鸣的桥梁。舞蹈表情不仅指舞蹈者的面部表情,还包括了由人体各部分的协调一致、以及有节奏的动作、姿态和造型所传达的情感。舞蹈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经过艺术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富于鲜明节奏感和韵律感的人体动作,它来源于对人的各种生活或情感动作以及大自然各种运动形态的模拟,但又是对现实生活动作及大自然运动形态的提炼、凝聚与升华。在长期运用中,逐渐脱离了与生活的联系而具有独立的形式美价值。程式化和虚拟化是舞蹈动作的基本规定。程式化是舞蹈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的产物,是遵循形式美法则而在实践中完成的。如中国古典舞中的“串翻身”、“点步翻身”,芭蕾舞中的“空转”和各种脚尖动作,均有严格的规范与程式。程式化丰富和提高了舞蹈动作的表现手段,使舞蹈动作显得规范整齐,活泼自然,并较为稳定地传达一定的情感意蕴,也有助于舞蹈风格的形成与稳定。虚拟化是以艺术的假定为前提的,它使舞蹈动作克服了再现性的成分而成为表现性动作。如《飞夺泸定桥》中仰攀铁索前进的动作,《洗衣歌》中藏族姑娘洗衣的动作,都是按虚拟原则设计的。舞蹈构图是舞蹈表演在一定空间与时间内,对色、形、线等各个方面关系的合理布局,包括舞蹈队形的变化形成的图案和静态造型形成的画面。构图是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对表现主题、创造意境、渲染气氛和形象塑造均具有重要意义。上述三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以人物内在情绪和心灵贯穿起来,构成有机的艺术整体,从而实现“舞以宣情”的目的。
舞蹈以高度虚拟化和程式化的动作来表达情感,舞蹈情感不是直露的、写实性的,而是含蓄的、写意性的。具有某种朦胧、宽泛的色彩,这使舞蹈艺术境界具有某种空灵感与不确定性,有利于人们在观赏舞蹈时拓展想象的空间,获得较大的审美愉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